潮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解析
市场部经理-幼儿园中秋节活动方案
潮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解析
24.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
十又三伯”
;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 “殷民七族”、“怀姓
九宗”。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B.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C.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析:答案C。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土地是
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据材
料‚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
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
分封给诸侯管理是地方分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
臣十又三伯’‛、‚怀姓
九宗‛、‚殷民七族‛说明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
故C项正确;材料中‚鲁‛和‚卫‛都是分封王族,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D项错误
。
【本题涉及概念】:(1)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还是土地国有制;(2)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25.表1内容是不同史料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普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请子弱,大封同姓。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炚,于是剖
《前汉书》卷14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初立请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
《后汉书•百官志》
至千里。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出处
《史记•吴王濞列传》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析:答案B。《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
信度最高的应是直接真实反
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故A项排除。《史记》、《前汉书》、《
后汉书》都属于二
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B项正确。D项说法错
误 ,
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D项排除。
【注】:历史研究
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
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
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史学书籍、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
需要考据佐证。
26.
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
描绘了张胜与小
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析:答案D。
材料讲的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无法体现潜移默化的教
化功能,故 A
错误。宋代话本并未动摇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宋代是传统礼仪道德规范的
强化时期,故 B
错误。当时文学作品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故 C
错误。爱情佳话、
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这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 D
正确。
【涉及常考概念】: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
(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
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
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
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
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
的基本价值立
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
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
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
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
信念。
一般说来,“价值观”是一个大家或众人普遍认同,甚至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即
哲学中常提到的“一”或“道”(形而上),而“价值取向”则是大家或众人具体落实“价值
观”标准时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八九不离十”,即哲学中常提到的“多”或“行道”(形而下)。
或许更可理解为“
价值观”为“体”,“价值取向”为“用”。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
,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析:答案A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
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
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清朝初期中
国没有资本市场的说法,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
治的说法也没有。另外根据题意看不出自然经济受到
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排除 C。材料反
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
界的吸引力。以此证明中国
处于出超地位,即优势地位。
28.据台湾学者张玉法
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
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为
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
有可能是
A、42、7、5、2 B、7、42、5、2 C、5、7、42、2
D、2、5、7、42
析:答案A。由1862-1910年的时间范围以及主持者可以判断,这与清
朝洋务运动有关,洋
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因此兵工厂应该是
最多的,
BCD都可排除。
29.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
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
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
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
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析:答案A。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意在唤醒国人的民族危亡意识,即编译者们旨在激
发国人民族意
识而非丰富国民史学知识,但是材料未涉及反清革命思想和国人全球视野方面
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
30.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
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
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
美国、日本、中国、巴基
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共识
析:答案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
时间:1973年。再结合关键信息‚搞一条横线,就是纬
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
耳其、欧洲‛,联系中美关系缓和、遏制苏联
的历史知识可知,‚一条横线‛是指抗衡苏联的阵线,故D
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然
是两极格局,没有改
变,故B项错误;‚一条横线‛也不是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
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
要求免除地租
。材料反映了
A. 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B. 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 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D.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
析:答案
D。材料‚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
租‛反映了罗马法的公
平理性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维护公共利
益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罗马公民的法治
观念淡薄,故C错误。故选D。
【概念
】:理性。理性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
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
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
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
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
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对这道题的D项不理解的同学还可以看看下面这道题目: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
样评价罗马法:“„„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
于习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
A.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
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析:答案B。理性指人的思考和判断,罗马法注重理性,其含义是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答案
为B项。A不对,不能说罗马法就是完美的;C不对,如《十二铜表法》仍然保留了习
惯法的某些野蛮习
俗;D不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奴隶仍然处于被压迫地
位。
32. 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
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析:答案B。据材料‚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 16 世纪初期到 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 2-3
倍;意大利、英国、法国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
的发
生,价格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贵族实力削弱,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故
B
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属于商业革命的后果,不是价格革命,故
A项错误;
价格革命并没有导致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二者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 C
项错误;
价格革命与奴隶贸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D 项错误。
33.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
一现象反
映出德国
A. 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 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
C. 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
析:答
案B。发达的政党制说明当时的德国政府已经接受了新兴社会力量,即选B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发达的
政党制足以证明民主政治建设并未出现严重倒退,选项A不符合题意,
排除;专制统治不利于政党体制形
成,选项C自身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君主制与
议会制矛盾并未得到化解,选项D不合史实,不
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概念】威权政治。
威权政治是指统治者的权利取得和传承
不以民意为前提,也就是说民意对统治政权的存在与
继续不能形成根本性的影响,但可以影响一些不损害
政权基础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这种政治体制又称独裁政治,政权权利由社会高层精英控制。 <
br>民主政治是指统治者的权利取得和传承是以民意选择为前提,也就是说民意对统治政权的存
在与继
续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但与民意相悖就可导致政权
的垮台,所以当国家
长期建建设与人民当前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会感到特别棘手,若继续
进行国家长期建设政府可能垮台,
若只照顾人民当前利益国家发展就会滞后。因此重大的国
策举措常常要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这种政治体
制就叫民主政治,政权权利由人民选举通过
的社会政治集团控制。
34.1929
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
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
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
出资本家来。”为此,斯大林
A. 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 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
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 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析:答案B。由材料‚农民是一
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可以得出斯大
林认为个体农民容易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
生,因此要求废除农民的个体私有,实现农业
集体化,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无关。
【概念】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1929-1933年前
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
应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
937年,
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
br>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35.英国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长诗《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而荒原人精神恍惚。
死气沉沉,上帝与
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他
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
空虚的荒废境地。该作品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析:答案D。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
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
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强调
集中表现自我,
手法比较怪诞。从材料信息来看,该作品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故答案为D项。浪漫主义深
入
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现实主义关注社
会
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印象主义作为美术领域的艺术流
派,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其他三项均
与材料信息不
符,排除A、B、C项。
点睛:西方现代派文学强调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
共同主题是表
现现代人的困惑;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
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表现,深受唯
心主
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从表现形式上看,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令人难以捉摸,主观
的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
表现心理的真实。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
林被砍伐。水土流
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
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
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
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
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
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
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
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
。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
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
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
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
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
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
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
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
重的生态问题,19
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
,矿产、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
设立农业
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
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
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
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
的特点。(
15分)
答案:
(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
展;对外贸易的
诱导。(6 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
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
的环保意识较为薄
弱。(9 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
;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相结合。(6 分)
析:本题百分之八十多的得分率已经说明这题超
简单,没什么好讲的。需要注意的是,第(2)
小题问的是“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问的是“
措施的特点”而不是措施。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下列宋诗,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
界史相关
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
观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3分)
论证:新航路的开
辟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亚非拉地区而言,
由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和西方宗
教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对世界格局
而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
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
系。(7分) 结论:养成多元思考
的习惯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水平。(2分)
析:本题考查
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
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
,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
要结合所学
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
br>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第一,理解此诗内涵,主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
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得出观点。第二,根据设问要求“
结合世界史
相关史实”,论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新航<
br>路开辟,针对这一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欧洲、非洲、亚洲、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
故观察
问题应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同史观的不同认识角度来回答。 本题存在主要问题:审题不清,有的同学忽略了题目要求中的“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
这一限制,答
成了中国史的内容。这放在广义上的世界史上是成立的,但是放在狭义上的世
界史则是错误的。
注意两个概念:世界史和中国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
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
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
主要任务是以
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
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
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
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
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
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
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
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答题问到世界史,一般是指中国史以外的历史。
44.(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
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
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
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
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
育和编译3处,
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数人,办理地方
学
务。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
亲自捐
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塾师显然无法胜
任声光电
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
答案:
(1
)措施: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奖励捐资助教;创办
师范学堂,培养师
资。
(2)简评: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有利
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解析:
(1)据材料“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办理
地方学务”,得出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
据材料“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
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得出派人
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据材料“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
僚。张之洞为原籍南
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
”得出奖
励捐资助教;据材料“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得出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2)根据措施可知影响为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
进
程;从袁世凯的阶级属性来看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潮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解析
24.据西周《大盂鼎》铭文记载,周康王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
十
又三伯”;其它在封鲁、封卫、封唐时,也同时赐有“殷民六族”、
“殷民七族”、“怀姓
九宗”。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土地私有化趋势B.加强了中央集权体制
C.加速了华夏族融合进程D.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
析:答案C。根据所学,西周分封土地是
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据材
料‚除了分封土地给盂之外,同时还赐给他‘夷司王臣
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
分封给诸侯管理是地方分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
臣十又三伯’‛、‚怀姓
九宗‛、‚殷民七族‛说明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
的交流与融合,
故C项正确;材料中‚鲁‛和‚卫‛都是分封王族,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D项错误
。
【本题涉及概念】:(1)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还是土地国有制;(2)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还是地方分权;(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25.表1内容是不同史料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的记述,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记述
普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请子弱,大封同姓。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炚,于是剖
《前汉书》卷14
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初立请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
《后汉书•百官志》
至千里。
A.《史记》为当世史籍,可信度最高 B.记述虽有差异,但都具有参考价值
出处
《史记•吴王濞列传》
C.记述均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可采信
D.综合多种史籍记述可确认真实原因
析:答案B。《史记》虽为当世史籍,但不能说可信度最高,可
信度最高的应是直接真实反
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故A项排除。《史记》、《前汉书》、《
后汉书》都属于二
手史料,虽然记述有差异,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故C项错误,B项正确。D项说法错
误 ,
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和史籍的综合才可确认真实原因。故D项排除。
【注】:历史研究
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
如遗迹遗物等,是研究历史最有
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史学书籍、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
需要考据佐证。
26.
宋代话本《张生彩鸾灯传》描写了张生元宵观灯引出的爱情佳话,《张主管志诚脱奇祸》
描绘了张胜与小
夫人“鬼魂”的遇合,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可见宋代话本
A.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
B.动摇了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
C.真实再现了北宋城市生活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析:答案D。
材料讲的是‚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无法体现潜移默化的教
化功能,故 A
错误。宋代话本并未动摇传统的礼仪道德规范,宋代是传统礼仪道德规范的
强化时期,故 B
错误。当时文学作品并未真实再现北宋城市生活,故 C
错误。爱情佳话、
声色和娱乐成为新的文学叙事的主题,这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故 D
正确。
【涉及常考概念】:价值观与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
(包括人、物、事)及对自己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
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是
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
和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
使人的行为带有稳定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人用于区别好坏,分辨是非及其重要性的心理倾向体系。 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
的基本价值立
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
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
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
的影响。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
信念。
一般说来,“价值观”是一个大家或众人普遍认同,甚至一致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即
哲学中常提到的“一”或“道”(形而上),而“价值取向”则是大家或众人具体落实“价值
观”标准时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八九不离十”,即哲学中常提到的“多”或“行道”(形而下)。
或许更可理解为“
价值观”为“体”,“价值取向”为“用”。
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
,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
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析:答案A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
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
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
使用,因此称为资本市场。清朝初期中
国没有资本市场的说法,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
治的说法也没有。另外根据题意看不出自然经济受到
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排除 C。材料反
映出中外贸易频繁,外商广泛采购中国商品,表明中国商品对世
界的吸引力。以此证明中国
处于出超地位,即优势地位。
28.据台湾学者张玉法
的《中国现代史》统计: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
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为
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
有可能是
A、42、7、5、2 B、7、42、5、2 C、5、7、42、2
D、2、5、7、42
析:答案A。由1862-1910年的时间范围以及主持者可以判断,这与清
朝洋务运动有关,洋
务运动前期创办军事工业,后期创办一批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因此兵工厂应该是
最多的,
BCD都可排除。
29.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
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
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
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
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析:答案A。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意在唤醒国人的民族危亡意识,即编译者们旨在激
发国人民族意
识而非丰富国民史学知识,但是材料未涉及反清革命思想和国人全球视野方面
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
合题意的,正确。
30. 1973年,毛泽东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说:“我们两家出于
需要,所以就这样(把两只
手握在一起),HAND—IN—HAND”,“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
美国、日本、中国、巴基
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基辛格表示赞同。由此可知,此次会谈中美两国
A. 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 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C.
结成牢固的政治联盟 D. 达成了遏制苏联共识
析:答案D。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
时间:1973年。再结合关键信息‚搞一条横线,就是纬
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
耳其、欧洲‛,联系中美关系缓和、遏制苏联
的历史知识可知,‚一条横线‛是指抗衡苏联的阵线,故D
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期,故A项错误;当时世界政治格局仍然
是两极格局,没有改
变,故B项错误;‚一条横线‛也不是牢固的政治联盟,故C项错误。
31.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
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
要求免除地租
。材料反映了
A. 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B. 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 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D. 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
析:答案
D。材料‚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遵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
租‛反映了罗马法的公
平理性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故A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维护公共利
益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罗马公民的法治
观念淡薄,故C错误。故选D。
【概念
】:理性。理性指人类能够运用理智的能力。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
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
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
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
去操作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
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
对这道题的D项不理解的同学还可以看看下面这道题目: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
样评价罗马法:“„„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
于习俗。”罗马法的“理性”,主要表现为(
)
A.罗马法追求并且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B.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的思想
C.罗马法完全摒弃习惯法,是成熟的成文法
D.罗马法主张维护平民的利益,反对奴隶制
析:答案B。理性指人的思考和判断,罗马法注重理性,其含义是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
答案
为B项。A不对,不能说罗马法就是完美的;C不对,如《十二铜表法》仍然保留了习
惯法的某些野蛮习
俗;D不对,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奴隶仍然处于被压迫地
位。
32. 米歇尔(法)在《资本主义史》中指出:“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16世纪初期到17世
纪初期之间上涨了2-3倍;意大利的小麦等价格在1520-1599年间提高了2.3倍;16世纪的前25年到最后25年,英国物价上涨1.6倍,法国上涨1.2倍。”材料所述现象直接导致了
A.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 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
C.
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 D. 西方奴隶贸易更加猖獗
析:答案B。据材料‚西班牙本土的物价,在 16 世纪初期到 17世纪初期之间上涨了 2-3
倍;意大利、英国、法国上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
的发
生,价格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贵族实力削弱,欧洲生产关系出现变动,故
B
项正确;‚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属于商业革命的后果,不是价格革命,故
A项错误;
价格革命并没有导致亚洲白银外流现象严重,二者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 C
项错误;
价格革命与奴隶贸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 D 项错误。
33.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出现了不发达的议会制和发达的政党制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这
一现象反
映出德国
A. 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倒退 B. 威权政治接纳了新兴社会力量
C. 专制统治催生政党体制形成 D. 君主制与议会制矛盾得到化解
析:答
案B。发达的政党制说明当时的德国政府已经接受了新兴社会力量,即选B是符合题
意的,正确;发达的
政党制足以证明民主政治建设并未出现严重倒退,选项A不符合题意,
排除;专制统治不利于政党体制形
成,选项C自身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君主制与
议会制矛盾并未得到化解,选项D不合史实,不
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概念】威权政治。
威权政治是指统治者的权利取得和传承
不以民意为前提,也就是说民意对统治政权的存在与
继续不能形成根本性的影响,但可以影响一些不损害
政权基础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这种政治体制又称独裁政治,政权权利由社会高层精英控制。 <
br>民主政治是指统治者的权利取得和传承是以民意选择为前提,也就是说民意对统治政权的存
在与继
续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政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但与民意相悖就可导致政权
的垮台,所以当国家
长期建建设与人民当前利益发生冲突时政府就会感到特别棘手,若继续
进行国家长期建设政府可能垮台,
若只照顾人民当前利益国家发展就会滞后。因此重大的国
策举措常常要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这种政治体
制就叫民主政治,政权权利由人民选举通过
的社会政治集团控制。
34.1929
年,斯大林指出:“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
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
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
出资本家来。”为此,斯大林
A. 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B. 强制加速推行农业集体化
C.
暂时认可了市场经济 D. 缓解农民与资本家的矛盾
析:答案B。由材料‚农民是一
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可以得出斯大
林认为个体农民容易导致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
生,因此要求废除农民的个体私有,实现农业
集体化,B符合题意;ACD均与材料无关。
【概念】农业集体化: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1929-1933年前
苏联大规模开展了将个体小农私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的运动。为适
应社会主义
工业化发展的要求,1928年11月,联共(布)中央全会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步伐。到1
937年,
超过百分之九十的农户参加了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机械化、现代<
br>化开辟了道路,但其中出现的强迫命令现象,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和后果。
35.英国
诗人艾略特创作了长诗《荒原》。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而荒原人精神恍惚。
死气沉沉,上帝与
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爱的联系。他们相互隔膜,难以交流思想感情。他
们处于外部世界荒芜、内心世界
空虚的荒废境地。该作品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印象主义 D. 现代主义
析:答案D。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
重的社会问题,深刻影响了
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主流。现代主义文学强调
集中表现自我,
手法比较怪诞。从材料信息来看,该作品属于现代主义风格。故答案为D项。浪漫主义深
入
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现实主义关注社
会
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印象主义作为美术领域的艺术流
派,注重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其他三项均
与材料信息不
符,排除A、B、C项。
点睛:西方现代派文学强调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
共同主题是表
现现代人的困惑;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
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表现,深受唯
心主
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
从表现形式上看,
作品打破传统文学的表现手法,故事缺乏完整的情节令人难以捉摸,主观
的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
表现心理的真实。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一秦汉两代农耕在西北推广,黄河两岸的草地被清除。为满足都城的木材需要,温带森
林被砍伐。水土流
失使黄河河床升高,不时泛滥。汉朝时,黄河每9-16年决堤一次,到了
唐朝后期变成了10年一次,
北宋中期3.6年一次。12世纪后期黄河改道更是常见。在清朝
大部分时间里,人口压力迫使人们在黄
河中游重新开垦脆弱的黄土地,导致黄河南河道每
1.89年出现一班灾情。而在其他领域,利益驱使对
资源的掠夺也愈演愈烈。随着手工业的发
展,对木材的需求不断增加,明清时期,伐木出售成为大宗买卖
。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
荷兰殖民者的到来,鹿皮成为出口商品,致使鹿在台湾南部基本绝迹。
——摘编自(英)伊懋可《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美国西进运动之后,人们
纷纷移民开发西部土地,在干旱丰干旱的草原地区使用先进
的犁地工具开垦耕地,让原本缺水的西部更加
干旱,生态环境也是加脆弱。此外,政府对西
部地区的水资源也疏于管理。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
修建对枕木的需求教增,大量森
林被砍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19世纪末1亿英亩土地被虚弃。面对严
重的生态问题,19
世纪束20世纪初,美国掀起了第一次环境保护运动,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被开辟
,矿产、
森林资源得到保护和规划管理,联邦政府开始认识到林业资源的重要经济价值,制定出相关法律制度,承担起对其保护开发的主要责任。第二次环保高潮发生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期间
设立农业
调整管理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等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同时,把生态坏境建设
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
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
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破环的原因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出现生态问题的原因,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
的特点。(
15分)
答案:
(1)原因: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发
展;对外贸易的
诱导。(6 分,任答三点即可)
影响: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阶级矛
盾激化,社会动荡;竭泽而渔,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2)原因
: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两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的需要);政府管理的缺失;民众
的环保意识较为薄
弱。(9 分,任答三点即可)
特点:以政府为主导;强调通过法律的手段;设立专门性的环保机构
;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
展相结合。(6 分)
析:本题百分之八十多的得分率已经说明这题超
简单,没什么好讲的。需要注意的是,第(2)
小题问的是“概括美国环境保护措施的特点”,问的是“
措施的特点”而不是措施。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诗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解读下列宋诗,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
界史相关
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要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示例:
观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3分)
论证:新航路的开
辟对于欧洲国家而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于亚非拉地区而言,
由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和西方宗
教文化的渗透,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
并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对世界格局
而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
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加强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
系。(7分) 结论:养成多元思考
的习惯有助于提升理性思维水平。(2分)
析:本题考查
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
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
,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
要结合所学
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
br>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第一,理解此诗内涵,主要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
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得出观点。第二,根据设问要求“
结合世界史
相关史实”,论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认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新航<
br>路开辟,针对这一事件,站在不同的立场(欧洲、非洲、亚洲、世界),会有不同的认识。
故观察
问题应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除此之外,还可以从不同史观的不同认识角度来回答。 本题存在主要问题:审题不清,有的同学忽略了题目要求中的“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
这一限制,答
成了中国史的内容。这放在广义上的世界史上是成立的,但是放在狭义上的世
界史则是错误的。
注意两个概念:世界史和中国史。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
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
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
主要任务是以
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
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
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
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
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
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
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
程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答题问到世界史,一般是指中国史以外的历史。
44.(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直督袁世凯基于废科举,广学育才,才
能“内定周势,外服强邻,转危为安”的
思想认识,把创办学堂作为“新政大端”,积极在直隶城乡推行
新学事业。1902年设立直隶
学校司,作为督办全省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下设专门教育、普通教
育和编译3处,
同时饬令各州县设立劝学所、宣讲处、阅报所,置劝学总董1人,劝学员数人,办理地方
学
务。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袁世凯
亲自捐
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僚。张之洞为原籍南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新旧学制交替之际,仅知“子曰诗云”塾师显然无法胜
任声光电
化之学,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
——摘编自徐永志《中国近现代政治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在直隶推行新学事业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袁世凯在直隶推行的新学事业。
答案:
(1
)措施: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派人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奖励捐资助教;创办
师范学堂,培养师
资。
(2)简评: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进程;有利
于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解析:
(1)据材料“1902年设立直隶学校司„„办理
地方学务”,得出组建各级兴办新学的机构;
据材料“1905年袁世凯组织人员分批赴日本考察学务,
每批考察时间为4个月”得出派人
考察外国先进教育制度;据材料“袁世凯亲自捐款2万金,借以表率群
僚。张之洞为原籍南
皮县捐学资2.7万余两,嘉惠乡梓,经袁世凯奏准给予慈禧和光绪所书匾额各一方
”得出奖
励捐资助教;据材料“为解决师资问题,袁世凯大力创办师范学堂”得出创办师范学堂,培养师资。
(2)根据措施可知影响为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推动了清末新政的
进
程;从袁世凯的阶级属性来看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