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英语四六级成绩查询-眉山市中考成绩查询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发展轨迹
教学重、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文
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
重要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大致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主
要有以下特点。
一、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
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的大一统。文人从僵化的
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开始以进取、务实的姿态建功立业
,拯济天下,赢得人生的不朽。汉
代经明修行的选士标准,因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文人又有
感于社会的离乱,民
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兴衰荣辱的难以把握,思想更脱出汉人“天人合一”理论的
规范,
在奋取乐观的同时,不免对人生悲剧有更深刻的思索,老庄思想由此抬头。其时,文人感慨
良多,文学的功利束缚相对松弛,诗歌抒情言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兼之汉末以来,文章
渐趋华丽,
文学的美学特征开始受到自觉的重视,文学因此获得独立于经学的地位。而魏晋
玄学的兴起,进一步动摇
了两汉以来经学独尊地位,淡化了文人以从政为人生归宿的意识,
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
它对古代文人地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地价值观念、
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
生了重大地影响。因此,魏晋南北朝文
学开始走上独立自觉的发展阶段。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如: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
立;(宋)
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第二,对文<
br>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
识。较
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各自的
特点。陆机《文赋》
、虞执的《文章流别论》则对文体的划分和各类文体特征更加详细。而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
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更深入。第三,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如“诗赋
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
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
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
的标志。第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相对
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
出现,正
是其时文学自觉的又一个标志。
二、
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一)
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
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
括。他用“药、酒、女、佛”
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药与酒同文学的关系,他在《魏晋风度及
文章与药及酒之
关系》的著名讲演中作了精湛的阐述,而“女”与“佛”当然指弥漫于齐梁的宫体诗和崇
尚
佛教以及佛教翻译文学的流行。虽然鲁迅先生没有展开讨论,却为后来的研究指点了方向。
(
王瑶《文人与酒》、《文人与药》)而用这四个字,是可以反映和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的历
史特征的。 <
br>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
命的脆弱、
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
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
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
逸主题。
(二)
文学题材的新变。
1.玄学与玄言诗
魏
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与
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
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辩的哲
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
行了纯哲学的思考,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
史的一大转折。玄学对文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
使玄言诗的产生。西晋末叶,玄风已吹进诗
坛,至东晋,孙绰、王羲之、许询等推波助澜,致使玄言诗风
盛极一时,统治诗坛达百年之
久。
2.山水田园文学的兴起
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
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
然美的。喜爱描绘自然风物,并把它与作
者的主观情绪结合起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非
常突出的现象,对后代文学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山水
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
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
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一)
文学的士族化
东汉
后期,铨选官吏,已重门第。三国时期,曹丕为争取士族支持,施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地位愈亦巩固。魏
晋之际,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均极力笼络士族,士族身价骤然倍增。
两晋建国后,为巩固政权,中正取
士,于当朝显贵而外,颇依门第,“故据上品者,非公侯
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士族因
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
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
生于世家大族。
士族社会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必然造成士庶的矛盾,在逐
渐形成的士族文
化环境中,庶族的文学虽不是主流,但因为它们以激越悲怆的笔调,表达了近乎绝望的挣
扎
与控诉,实则兼具了建安与正始文学的精神,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
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
族,又称世族、高门
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
的多寡,
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
br>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
量。他
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
的曹操,也未能在根
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更采用“九品官人”的
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
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官人”,
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
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
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
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
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为了保证自己
的政治特权,又
通过婚姻相互联结。除了特殊的例外,士族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
阀制度的存在,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士族作为一
个社会阶层,其地位
却很少受影响。他们在客观上也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
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
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
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但并非毫无机会(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皇室,都出自寒
门)。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
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二)
文学的家族化倾向
文学的家族化与当时的门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
家大族手
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文学家族在魏晋两代犹盛,南朝以后逐渐减少。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
陆云兄
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
灵运、谢瞻、谢晦、
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三)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
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南朝四代,政权交替更加频繁。在
这样一个篡乱相替、毫无希望
的时代,南朝君主不再奢望永葆社稷,而唯以苟且度日为务,
士族们更彻底抛弃传统道德,而唯以保族全
身为念。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
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
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
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
闺房衽席,“宫体”
之号,由斯而起。
四、
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七言古诗在这时也
确立起来;齐
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
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的文学也有很多缺陷,许多新的东
西还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它为
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
发展可能性。没有
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二、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三、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田园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 《西州曲》
四、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建安文学尤其是建安诗歌的总体特征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三曹各自的诗歌风格以及三者风格的差异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
》“风骨篇”。钟嵘《诗
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
也有“汉魏
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
,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一)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
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二)
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
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
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
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
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
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
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 汉代末年政治
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
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
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
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
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
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
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
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
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
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
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
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
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第三节
三曹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曹操(155~2
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
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
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
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
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
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
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
刑名;取用人才,不
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参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
贤勿拘品行令》。
但另一方面,曹操亦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为
制约诸侯,协调本集团内
部的等级关系,曹操更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
学、礼志又
有一定的认同。
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
常、人生的短促,又
常怀感慨与惆怅。因此,王霸并用、思接庄玄,也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
棋等都相当精通,
可谓多才多艺。王沈《魏书》云其“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
,夜
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还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
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
的祖师”,他
的诗、文都能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言而无所顾忌,形式亦自由随便,具有
清峻通脱的风格。或许正因
如此,他才能延揽天下文士于其幕下。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
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
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
型代表。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1)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锺惺《古诗归》卷七),代表作为:《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
《苦寒行》写东征高干之役,既自比周公东征,志在必胜,又极写其苦寒之状与内心
的进
退犹豫,并不故作豪语惊人。
(2)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
度关山》、《短
歌行》等。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3) 游仙:曹
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
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
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
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
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4)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
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
将,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曲折抑扬,感人至
深。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
笔。虽是实情,然
非他人所敢言。《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二、曹丕
(一)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
行
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
之苦。述
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
,
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
动
人。可见诗人生逢乱世,对人间别情,是有切身体验的。
(二)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
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
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
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
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三)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
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典
论·自叙》叙写生平,通脱而生
动。《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
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
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于辞赋,
即在曹丕文章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四)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
尝试。
《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
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
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深得曹操赏爱,几被立为太子。终<
br>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令曹操很失望,终于
失宠。
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对他压抑迫害,屡改封地,名
为王侯,行动却不得
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
表请求自试,
终不为所用,年仅四十一岁便郁郁而终。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对前途充满
信心。
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
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
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
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
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
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1)
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
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
,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A、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
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
《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此诗(
《赠白马王彪》)景中
有情,甚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
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B、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
C.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
表作《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
或以为“托词宓妃,
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
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云“虽潜
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
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
提
高到更高的地步。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
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
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
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
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
,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
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
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
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
用心。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概说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刘
桢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
活动。
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实有幸与不幸。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
大于文学。“诸子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不收
之,
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5)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
虽然有了安定的创
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
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
(一)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存诗23首。
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
《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
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
之作。《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
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
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
泉
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依附曹操后,尝随军出征,作《从军行》五首,既写书生
抱负,也抒发乱世悲慨,
兼有对曹操的颂美之词。全诗气象壮阔,格调苍劲,为杜甫的前后《出塞》开辟
了先路。
因侍从文人的地位,王粲后期也有应酬之作:《公宴》。
王粲《
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赋中,与曹植《洛神赋》
并为双美,其《为刘荆
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难钟荀太平论》、《安身
论》等文,或直陈利害,词义恳切,
或义近名法,长于辨难。
(二)刘桢
刘桢,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刘桢当时甚有诗名。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
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
成就主要在诗,可
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
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
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游乐诗包括《公宴诗》、
《斗鸡诗》、《射鸢诗》等。
钟嵘《诗品》说:“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三)其他文士
陈琳、阮瑀、徐干、应瑒。
陈琳的生平。陈琳作品选讲。《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生平。《驾出北郭门行》。《文
质论》。
三、蔡琰
(一)蔡琰的身世、生平
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
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
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
生二子,生活了十二年,生
了一双儿女。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
祀,整理父亲
遗文。
(二)
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诗今存
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的
《悲愤诗》比较可信。苏轼
《仇池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蔡琰
作无疑。(参看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
骚体的《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不合之处,许多学
者认为非蔡琰所作。《胡笳十
八拍》(载《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相传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
见《后汉书》,
而且文体与汉魏间作品不同,有人怀疑是后人伪托。(参见中华书局《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
(三)
五言《悲愤诗》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长108句,540字。
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
是妇
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后来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
了它的影
响。
作品讲解:
1. 曹操《短歌行》
此
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大
抱负和宽广胸怀。
诗的开头以感伤之语,写时不待我、壮志未酬之愤。接着诗人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
《子衿》
、《鹿鸣》二诗的成句,把年轻女子等候情人的歌吟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
通过欢宴嘉宾的歌辞,
表达出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它“曲曲
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
,纯是一片怜才意思。”颇为中肯。“明明如月”四句,
写因求贤不得而忧虑,立意深远。“月明星稀”
四句,以乌雀夜飞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
脱身无所的现实,十分贴切。最后四句诗人又以高山、大海之
喻以及“周公吐哺”的典故,
再次向天下贤才发出召唤,表示自己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心胸与气度。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
藉,意境
清幽,语言质朴、自然。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感。”
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
意,思其与天下贤
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正因为有此缱绻体恤情怀,此诗才
显得如此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2.曹丕《燕歌行》
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
体诗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秋夜思念客居异乡的丈夫,情感缠绵而深沉。 <
br>开首三句,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幅秋色图。在这秋风萧瑟、白露为霜的深秋时节,很容
易牵动人们
对亲人的怀念。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她独处幽闺,面对暮秋景色,内心感到
更加寂寞与悲凉,自然也
倍加思念远游他乡的丈夫。紧接着联想到丈夫久留不归,进一步写
她因思念而产生的孤苦和忧伤情绪。空
房独守,忧思难忘,旧恨新愁一齐涌上心头,再也无
法抑制。至此,悲苦忧愁的感情达到了顶点。为了排
忧解愁,只好取琴弹奏。清商一曲,音
响低微,节拍短促,同她的哀愁之情是相通的(“清商”是一种忧
伤的曲调),因而,借琴
浇愁愁更愁,只好无可奈何地嘎然而止。这时,已是更阑人静的深夜,眼前又出
现了皎洁的
月光照在空床上,以及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的图景,触景生情,同病向怜,由无限同情而发<
br>展到难以遏制的愤慨不平:“尔独何辜限河梁”——你们有什么过错而竟受此限制不能经常
相会呢
?这样的结尾,既含蓄深沉,又耐人寻味。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1)情景交融(2)语言清新华
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
一韵到底。(3)结尾以赋寓比,不但丰富了全诗所抒发的委婉感情,也
深化了由于社会动
乱致使亲友离散的主题思想。
3.曹植《赠白马王彪》
<
br>本诗是诗人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诗歌中的佳篇。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
境险恶、心
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篇长篇赠别诗。
全诗分为七章,大致采用前后两章首尾蝉
联的顶真格形式,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
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和极其沉痛复
杂的感情。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
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题材较大,内
涵丰富,思想深沉,
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哀伤
,真实
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本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1)叙事、写景与抒
情相结合,且以抒情为主。(2)在章
法结构上,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采用首尾相衔的承接法,使感
情的表达曲折而深入
;
多次采用问答的句式来推进诗思,表达深情,也都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4.
王粲《七哀诗》(其一)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当时,董卓的部将围攻长安,纵兵杀掠,吏民死
者以万计。作者在兵乱中离开长安,逃往荆州避乱。目睹
沿途离乱惨状,便以愤激的心情,
痛斥军阀虐民祸世的罪行。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
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
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
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阀混战的罪恶及其所造成的生离死别的惨状。第三句一个“复”字,即引
出对初平元年作者以洛阳西迁长安往事的回顾,又写明今天再次远离故园,因而更增加了悲
凉的气氛。“
亲戚”二句,写出了和亲友诀别的惨痛场面与难忘的情景。“出门”二句,语
简意繁,高度概括。“白骨
蔽平原”的惨状,写出了时代特征,富于典型意义。接着,在社
会动乱的广阔图景中,突出描绘饥妇人忍
痛弃子的典型事件,从而深刻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思
想,把诗的情节和中心推向高潮。篇末以诗人慕贤思治
的感叹作结,表达了作者和当时广大
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
深沉,文约意广。一个年仅十七岁的青年,竟然能写出
如此动人的佳作,足见其才华出众。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 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组诗的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一)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死,齐王曹芳即位,改元正始
(240)。从正始10年到
甘露五年(260)二十年间,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进行了六次政治、军
事方面的较量,每
次斗争,都以曹魏集团的惨败而告终。这场斗争的特点是:它主要发生
在上层集团内部,但
依附于各个集团的文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介入;斗争的双方都在维护名教的名义下,
行翦除
异己之实,手段异常残酷。名教的虚伪性因此暴露得淋漓尽致。
(二)魏晋风度:在正
始时期的血腥杀戮和政治高压之下,文人朝不保夕,动辄罹祸。
饮酒服药,放浪形骸,乃成为他们寄托愤
懑、逃避祸端、保全性命的惟一选择,魏晋风度由
是而起。
(三)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人
,政治理想的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
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
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
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
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
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
音”。
(四)竹林七贤: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
咸、向秀、山涛。“七贤”之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七贤”之中,以阮藉、嵇
康的成就为
最高。
第二节 阮籍的《咏怀诗》
一、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
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父
亲去世时,他只有三岁,是由寡母抚养成人。陈留阮氏是汉魏名
家大族,代有名宦,但到阮
籍这一支已经衰落。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
,尤好老庄,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二)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
”,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
,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
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
求慰藉。
阮籍对老庄思想有相当深刻的理解,《通易论》、《达庄论》、《解老论》都有较高的
水平,阮籍诠释三玄,并不是为了表现他对老庄哲学的崇拜,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原有的
儒家思想与
老庄无为之道两种矛盾的思想,在他身上统一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
处世方式。
儒
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他
在《通易论》中说,
贤人君子处世应该变通,身处乱世内心应该卓然独立,无所畏惧,外表
行迹则不妨与物推移。这种出世方
式的本质是内儒外道。他平时的一些行为显得放诞不羁,
无视流俗,但并非没有准的。在他内心深处存在
着比一般礼法之士更为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
阮籍对现实不满,鄙视礼法之士,但不像嵇康那样刚峻激
烈,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常写一些游戏文字来挖苦讽刺礼法之士。如《猕猴赋》、《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以游戏之
笔出之,又不指名道姓。牵涉政治和具体的人事,往往“发言玄远,口不
臧否人物”。用酣
醉来回避一些政治是非。
阮籍行为放荡,但内心十分痛苦,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内心苦闷宣泄。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
咏怀,举凡咏史、
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
上政
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
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
愤的诗歌增多了,“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
生之嗟”(李善《文选注》)。
如《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表现忧生之嗟,《嘉树下成蹊》:“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
此始。繁
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其三)
以史事讽喻曹魏集团荒淫失政,难免有亡国之祸者。《咏怀诗》其三十一:
驾
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官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其他如,怒斥虚伪卑劣的礼法之士:《洪生
资制度》;自明少年心性:《昔年十四五》、
《壮士何慷慨》;抒写内心无告之焦虑痛苦:《一日复一夕
》;等等。
三、《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一)“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生在易
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故风格隐晦曲
折,“言在耳目之内,情
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
是由时代和他的身世所决定的,他同情
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
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助比兴、象征
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
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使诗歌变得非
常隐晦。李善《文选注》: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
而文多隐蔽,
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二)就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又具备各自
的个性,它们远承《风》、《雅》、
《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
多样于统一。
(三)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黄初之后,惟阮<
br>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严羽《沧浪诗话》)
(四)《咏怀》开创了我国
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
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
等受其影响。
四、阮籍之文
阮籍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著名。文中假托
“大人先生”之口,表述自己对社会历
史的看法,揭露封建礼法虚伪的本质。语言犀利,富有批判性。
五、作品讲解:
《咏怀》(其一)
诗写作者在一个凄清夜晚的所见、
所闻、所为和所感。夜已过半,诗人无寐,心中的忧
心如焚可以想见。他起而弹琴,企图排遣和发泄,然
而明月如帷,清风撩襟,又把诗人拉回
到冰冷的现实。他舍琴步入庭中,又“感孤鸿号于野外,朔鸟鸣于
北林,飞者栖者,各哀其
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诗末二句,其中一个“独”字,与“孤鸿”、“
翔鸟”照应,
又见出诗人与世相违的寂寞。它不独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也暗示出他未来的惨淡命运。
全诗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画出了一幅凄凉的夜景;无寐、弹琴、徘徊、
忧思,则
是诗人在此背景下的一系列活动。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
也在人物的活动之中。
至于诗人因何忧思,缘何伤心,则未挑明。但只要知人论世,亦大致
可以猜测。
清东方树说本
诗为《咏怀》的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
言》)。情以言出,又不尽在言
语之中,的确可以概括《咏怀》组诗的总体风格。
第三节 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出身低微,父亲在嵇康幼年便去世
了。嵇康是由
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自幼资质不凡,《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三国志·王粲
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
自
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之妻长乐公主,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他本人仕魏为郎中,后迁为中散大
夫。
嵇康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司马氏集团一再拉拢他,但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
绝与之合作。友人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迁职后举康自代,嵇康特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
决裂。书中提
出做官“七不堪”、“二不可”,宣称他“非汤武而薄周孔”,锋芒直指司马
氏所标榜的礼法名教。致使
司马氏极为恼怒,此时恰好嵇康的好友吕安被陷入狱,嵇康诣狱
为友人申辩,司马氏及其党羽趁机罗织罪
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
岁。
嵇康同阮籍一样,“家世儒学”、“
早有青云之志”,传统的道德理想在嵇康内心深处
打下烙印。尽管他声称“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
名教而任自然”,但他实际上对儒学
是抱有很真诚的信仰的。
另一方面,嵇康也受到
老庄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潮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
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但嵇康
从小养成的刚峻激烈的个性使他难以达到老庄那种
贞静守雌,不忤外物的夷淡冲和的境界
,无法用明哲保身的手法来保全自己,压抑不住对污
浊现实的愤慨之情,并发之言辞。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一)嵇康的文学成就以散文为突出,他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在各类文章
中得到充分的
表现。嵇康的文章,今存《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释私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
《家诫》等15篇,写得“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反映出嵇康挺秀特出的个性襟怀。发语
天
然,有先秦诸子、两汉政论之长。
(二)嵇康诗现存53首。有四言、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
以四言成就最高,
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
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绪却是属
于嵇康的。“目送归
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
(三)嵇康之文章
1.嵇康《养生论》、《答向
子期难养生论》、《释私论》、《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
《声无哀乐论》等,谈玄说理,但往往涉及政
治。针对性比较强的是《太师箴》、《管蔡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2.嵇康的文章,不
独思想新颖,“往往与旧说相反对”,而析理绵密,长于思辨,此
亦阮籍文章所不及。
3.嵇
康文章往往以情驭文,无不尽之意,尤多性情之语。故虽无阮籍文章的清丽,但
因气势所在,亦颇壮采。
《文心雕龙·体性》:“叔夜隽侠,故兴高而采烈”。
第三章 两晋文学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两晋文学的基本特征,西晋文学的尚美文风以及东晋玄言诗的得与失
教学重难点: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两晋文学概说
一、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一)
西晋文学的雅化。司马氏为夺取政权,曾依靠士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些士族,大
都为儒学世家。此外,司
马氏既以名教为武器翦除异己,又以禅让方式窃取政权,更须兴儒
学、修礼乐、存教化、明尊卑以巩固政
权。故司马炎称帝以后,尝以儒学传家自诩,而羞言
为将门之后。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
(二)两晋时期,士族居清职而显要,逐渐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晋世文人务为博闻多识,其于为文或清谈,炫博学识,务求典雅。张载、
陆机 、潘岳等,即出身庶族的文人如左思,因风气之所在,也步其后尘。
(三)南渡以后,玄言诗、赋畅谈 玄理,虽不同于西晋文人的博奥典雅,但作者炫耀学
问、追求雅化的心态,与西晋文人亦非常相似。 < br>“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终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
尚,又加以 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汉末以来,文章渐趋华丽,曹丕对此,更有自觉的提倡。但晋人的尚美,又有自己的特
点:
(一)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两晋士族虽有特权,依然难以自保,张华 、刘逵、陆机、潘岳等,相继被害。士族在追
逐名利的同时,深感时事难料,仕途艰险,于是不再干犯名 教转而纵情声色。中正选官,依
门第不依德行,故朝廷虽崇尚儒教,文人日益放荡无行。
西晋 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清谈而外,别为放达。《世说·德
行篇》注引王隐《晋书 》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
弟阮瞻、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 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
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今本《列子》乃晋
朝人伪作,此言 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二)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参看《晋书·胡贵嫔传》、《晋书·何曾传》、《晋书·石崇传》等所载史事。
(三)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建安时期的阳刚之美,渐渐为阴柔之美所取代。
(四)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 、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
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文心雕龙·明诗》)
(五)东晋,朝廷偏安日久,文人沉溺于玄释,又渐渐得山水佳趣,心境渐趋平和 ,陷
于网罗者亦少于西晋。这时的文人,放诞之风尽革,谈玄亦有深致。玄言诗兴起。
三、晋人之文,更尚真情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 情”,“哀乐过人,
不同流俗”(《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一)正始名士,蔑视礼 教,自我表现与自我抒情,已占一席之地;到西晋,士族凭借
门第而不修德行,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 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
体验。
(二)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潘)安仁情深之子,
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节 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
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
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
,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
,祖父陆逊、父亲陆
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太康十年,与
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
说。陆机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
与陆云、潘岳等结为“文章二十四友”。历任太子洗马、
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后成都王颖举荐他做了平
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为成都王
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
四十三。
陆机以亡国之臣入洛,又才高自负,热衷功名,仕于乱朝,不免为时人所忌。许多文
章都流露出作者的忧惧之情、难言之隐。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
余首。
陆机的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试看其二:
远游越
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
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其他如《门又车马客行》写吴亡之痛,《猛虎行
》写人生之艰难,进退之犹豫,《赠
尚书郎顾彦先二首》写故人之阻隔,心境之索寞,《君子行》写热衷
仕进、又忧惧政局的矛
盾,都能真切地传达出他由吴入晋后的处境和心情。
B、值得关注的一
个特点: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
坛的历史趋势。其《招隐诗》体貌山
水,穷形尽相,末尾缀以议论,实已开谢灵运山水诗的
先声。
C、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评
他的诗:“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
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
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文心雕龙·体性》)
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
(2)《文赋》
陆机又有赋体论文:《文赋》,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文质关系、文体
分类、文体
特征乃至具体的文学技法,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
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依附
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
利,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
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金鹿哀辞》、
《泽兰哀辞》
、《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潘岳的赋也写得不错,《西征赋》描绘山川,咏叹史事,虽
祖述汉人《述征赋》,但
体尚骈俪,文多议论,也能见自己的特色。《秋兴赋》、《闲居赋》写厌弃官场
束缚之苦,
向往逍遥自得之乐。描摹景物,述说怀抱,受宋玉、张衡赋的影响。与其一生行事相比照,<
br>可知行不顾言,内心实有相当的矛盾冲突。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
,绝少生韵”(《古诗源》)但
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尤其是《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怀念亡
妻,感情真挚,明
净疏畅,深婉动人。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
潘岳
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
?)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父亲左雍(一字彦雍),起小吏,以能擢授
殿中侍御史。左思少学琴书,皆不
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
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
谧,预“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
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
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不
久以疾辞。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三都赋》的结构模式没有创新,但因为作者务在征实,故于
山川方物的描绘,尚有自
己的特色,可与史书记载相补充。但其文辞典富,多爱不忍,失于剪裁,依然没
能跳出汉代
大赋的窠臼。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
儒推举,方能显称于
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
采才学
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左思的代表诗作是《咏史》八首,其主要内容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
自班固《咏史》之后,
建安诗人亦有借史咏怀者,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
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却自左
思始。沈得潜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
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
(《古诗源》卷七);张玉谷《古诗赏
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咏史》非作于一时
,其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
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之
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不仅生动地
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地揭露了门阀
世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咏史》的豪放、浑成风格,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
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3.作品讲解:左思《咏史》(其五)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不公正的门阀制度
的不满与愤慨,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之
鸣”。开首四句,用比兴手法, “涧底松”郁郁葱葱,高大茂盛
,充满生机与活力;“山
上苗”则低矮稀疏,弱不禁风,根本无法与青松相抗衡。然而不公的是,青松处
于深涧之中,
生在山顶的小苗却凭借山势掩盖了松的“光辉”。自然界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
庸无能的世家子弟总是占据高位,而那些真正的英才雄俊却屈居下僚。接着诗人对这种不公
平的
社会现象进行追根索源,指出门阀制度由来已久,可追溯至西汉王朝,足见这种社会弊
端的根深蒂固。结
尾以西汉冯唐虽有伟才,但一生不得重用的史例,寄托诗人自己怀才不遇
的郁愤不平。
全诗通
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钟嵘评其
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
,得讽喻之致”,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节 东晋玄言诗
一、玄言诗的兴盛
东晋政局与士人心态。东晋偏安日久,文人意气更加消沉,
其时,魏晋清谈之风,不
仅相沿不改,又兼受佛理的影响,更朝着“精名理,善论难”的方向发展。在这
样的风气影
响之下,产生了“诗必柱下之指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的玄言诗赋。
二、玄言诗的特点:
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孙
绰、许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
但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多借山水以抒情,试以孙绰《秋日诗》为例: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
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
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三、玄言诗的评价问题
玄言诗的产生,显示了玄学通过文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文学,进而直接向
文学渗透,从而
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
当
深远,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玄言
诗
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值得注意。
第四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陶渊明的思想、诗歌创作、陶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
生平
陶渊明(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
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
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
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
》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
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少
年时代是在柴桑的农
村度过的,青年时期可能基本上是读书一类的优游生活。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
走上仕
途。先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
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
将军刘裕
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
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
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
来县巡视,县吏告之
“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后归隐田园
。 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
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
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
》)这些诗句,反映
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
样的腐
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
同下层百姓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当时贵族文
士轻视劳动
、鄙视劳动者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
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
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
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
,阐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
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的
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渊明生于官宦之家,从小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处很多,据
朱自清统计,仅《论语》就有3
7处之多。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
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
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
支柱。
(二)道家思想 与儒家思想相比,
陶渊明身上道家思想的成分更多一些,或者说,道家
思想对其一生影响更大。其诗文用《老》、《庄》的
典故,共77处之多。其诗中所提到的
“真”、“淳”、“自然”等词语,都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他继
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
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
,又给予他
以消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 陈寅恪、朱自清、罗宗强、袁行霈等学者都
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与佛学无
关。陈寅恪说:“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
陶渊明之思想
与清谈之关系》)。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东晋时,庐山是南方佛教中心,佛僧慧远与渊明
就有交谊。陶渊明作为思想广泛的人物,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佛教的一些影响也是
必然
的。其诗中也能见到一些类似佛教的用语,在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等的思考上,可以
说是佛玄的合流。
刘大杰:“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有儒道佛三家的精华而去其恶劣的习气。„因此,我们
在他的作
品里,时时发现各家思想的精义,而又不为某家所独占。”(《中国文学史》)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
篇。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
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代表了其诗歌创
作的主要成
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
》,今人逯钦立注的《陶
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一、陶的田园诗
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
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此类诗还有《和郭主簿》、《于西
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
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
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
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评价。
(二)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
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描
写从事躬耕的切身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这些诗感情朴素
而真挚,散发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诗人还认识到农
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衣食是人生
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
难”则写出了农民普遍的感受。
(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
中》、《归园田居》(
其四)等,从中能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真实面貌。
二、陶的咏怀诗
(一)咏怀诗主要
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
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
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
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
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
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
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二)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
《咏荆轲
》、《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
己
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三、陶诗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
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
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
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
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风采情味于平淡
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
《冷斋夜话》引苏轼语)
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二)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
、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饮
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
辨已忘言。”通篇没有
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
,不仅是
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
恰到好处,同
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
。”钟惺的《古诗
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
的语
言特色。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作为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
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
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
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二、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 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自此以后,“田
园诗”成为一
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并成为以
后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类型,成为一种批评尺度。陶渊明却以崭新的
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
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四、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
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
、“和陶”诗不下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
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
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
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
陶诗给了后代
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作品讲解:
1、《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
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
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
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
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先叙
归隐得到原因是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后
十二句,主要写田园风光与乡居的乐趣。
作者
追述往事,把官场看作“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犹如“羁鸟”、“池鱼”,
得不到自由,表达了对过
去出仕的懊悔心情。在写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时,采用了白描
客观景物与直接抒发主观感情相结合的
表现方法,寓情于景,生动传神。诗的平淡淳美,全
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方宅“四句,对
庭院风光的描述,语言通俗自然,不假
雕饰,而种种物事,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喜爱和依恋。似
乎诗人正掰着指头,如数
家珍,“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
屑详数,语
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黄文焕《陶诗析义》)<
br>诗人的所好,不在尘世的喧嚣,而在乡居的纯静,也就全在意想之中了。“暧暧远人村”四
句,作
者似乎以纯客观的态度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其间全无情绪性的渲染。但这白描的
景物,却又映衬出诗
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的影像、声音,
才能最真实、最细致入微地为人的
感观所领会。远处村落的狗吠于深巷与吠于旷野,声音自
是不同;透过薄雾,传来栖于树巅的鸡鸣,这些
细微处诗人不仅能够感受,而且能够辨别,
其心境的宁静,自不待言。诗中农村的宁静气氛与诗人内心的
宁静、“爱闲静”的情趣谐和
相映。“户庭”二句,写门户虽然萧疏寂寞,室内却很和谐、闲静。结尾两
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心情,照应开头,并概括出全诗的主题。 <
br>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
但却以极平淡
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
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诗的前
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却无俗事烦扰。所以如此,
在于诗人心境远迈,脱出凡俗。居心高
远就不溺于近俗,即处闹市也若远隔尘嚣。这样的心境,可谓真正
的“大隐”。同时也揭示
出主观心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富有哲理意味。(宁静以致远、心静自然凉
)其下四句,
具体描写诗人怎样从思想感情上远离世俗。一是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一
是日近黄昏,但见云入山岫,飞鸟投林。“悠然”二字,表现出物我融为一体,诗人采菊的
悠然
,即是南山的悠然,而后两句,鸟的倦而知还,也是诗人倦而知还。此即王国维所云“以
物观物,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卷上),也是陶渊明观
照万物时所悟到的“真意”,
只是这真意在于个人的心领神会。“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
忘言”(《庄子·外物》),倘一说出,便
是意落言筌,所以诗人终于不在说下去。而“采
菊”二句,则又是古往今来广大读者共同击节叹赏的名句
。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3、《读山海经》
此诗歌颂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和刑天舞戚的顽强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慷慨不
平的情怀。
全诗分为两段。头四句叙述两个神话故事,为后四句抒发感情张本。一、二句,写炎
帝少女溺死
于东海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以填大海的故事;三、四句,写刑天与上帝争神,
头被斩断仍挥舞着盾斧
奋战。表面看来,似乎只在叙述神话故事,实际内含着对他们的赞美。
五、六句,写他们死去化为异物
,却毫不后悔,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仰慕之情。末二
句,既是对精卫和刑天的感叹,又寄寓着诗人壮志难
酬的感慨。因为东晋政权已被刘宋王朝
所取代,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仍然没有什么改变,而诗人已到
晚年,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慨不时涌上心头。所以,在此处就自然流露出慷慨不平之气。诗歌在歌颂
精卫、刑天
的顽强斗争精神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不愿与恶势力妥协的感情。“古人咏史,皆是咏怀”
这首诗与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不同,表现的是一种慷慨豪放之风。南宋朱
熹就说过说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鲁迅先
生也评论此诗说:“除论
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猛志固常
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第五章 刘宋诗歌
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学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新变及代表作家的艺术成就
重难点提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鲍照诗歌的贡献
课时安排:三课时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南朝刘宋诗歌的演革作了一个大概的描述:“宋初文咏,体
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而追新。
第一节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
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往往
把自己理想的生活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
渐渐多起来。
二、
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很自然的反映到了诗
歌中。
三、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着士大夫从
山水中
寻找人生的哲理和趣味。
四、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
上的准备。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
生平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谢玄
之孙,
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晋末,先后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等职。刘裕以宋代晋,
对士族采取了一定的
压抑政策,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
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元
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
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
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谢灵运门第既高,
天资过人,所以为人十分高傲,政治上的企望也很大。然而
他却缺乏政治家的素质,处处流
露出诗人式的敏感、显露、急躁,所以注定遭到失败。
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
(无名氏《静居绪言》),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
诗的转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
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
描绘了永嘉、会稽、
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因为谢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又因为谢灵运个人的
文化素养、性格思想,以及他优游山水
的物质条件和鉴赏山水的士族品味,使他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
诗,有着迥不相同的艺术
风格,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
以写物”,
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谢诗摹景状物,<
br>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
谢诗的不足:谢诗中,受玄言诗的影响,其山水往往“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但其哲
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
二、
谢灵运的诗歌成就及影响
谢灵运在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方面,有着重
要的贡献;由他开创的山水诗,是中国古典
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所以,尽管一般认为他的诗在艺术
境界上没有达到陶渊明的高度,
但是,要论对南北朝到唐代诗歌的实际影响,却明显超过了陶渊明。这一
点在了解中国诗歌
史时绝不可忽视。
三、
作品讲解:
谢灵运《登池上楼》
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作者时任永嘉太守,久病初起登楼远
眺,触景
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
诗歌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
前八句描写了诗人的人生境遇;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
见所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最后六句抒发了
诗人内心的情志。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
禁联想起虬
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次句写仰视飞<
br>鸿,想象它振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
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力所及,
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归
耕,又体力不济,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
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
,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
尽情抒泻仕途磳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
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排遣,
再加上秋冬以来一直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
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
闷致极,必然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就急于登楼远眺就显
得入情入理。“倾
耳”六句,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
形象
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潮的情形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
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禽”二句转
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仕途磳蹬的诗人久
病初愈,登临池上楼,看到
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里的柳林间,春鸟乱飞,
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
使一直被苦闷和忧伤缠绕着的诗人的心胸得到暂时的
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
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
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
故非常情所能到。”(据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
率然信口,
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
br>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然而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
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
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
隐。“祁祁”二句,写诗人
因看到春色而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感伤情绪的共鸣。“索居”二句写明离群
索居容易觉得
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做到安心。这是就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
持节操并非只有古人能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也征验实现了。
此诗的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诗歌以“潜虬”和“飞鸿”起兴,形象鲜明的托
物起兴并不是
单纯的开头,而是象征着隐遁与出仕这两种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然后慨叹自己进不能如“飞
鸿”,退不能如“潜虬”,既不能进德修业,又不能退耕自养,而只落得个徇禄穷海、卧疴
空林
。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抒写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流露着政治失意的伤感忧郁
情绪。诗歌由托物
起兴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慨叹,
(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南史·颜
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
觉到视觉,错
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尤
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毫无藻饰雕刻之痕,如“芙蓉出水”,妙在自然天
成,
而又清新工丽,的确是神来之笔。所以历代倍受赞赏,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
所用意,猝然与景
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
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
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4)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
最后抒怀。通篇运用工整的对偶
句式,有的对偶还相当工致,遣词造句除了清新自然之外,还有精致工丽
的一面。正如王士
贞所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
》卷三)但谢诗的平
淡天然往往缺乏陶诗整体浑融的境界。
第三节
颜延之与鲍照
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颜延之与鲍照,他们与谢灵运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一、
颜延之
颜延之在当时诗坛上有很高的声望,其诗与谢灵运齐名,并称为“颜谢”,但其
实际成
就远不如谢灵运。颜存诗29首,多应诏之作。其诗“铺锦列绣,雕 满眼”(《南史·颜延之传》),尤其好用典故。时人汤惠休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钟嵘《诗
品》卷
中)
二、
鲍照
在刘宋时期,能继承建安诗歌传统,发扬“左思风力”者,唯鲍照一人。
(一)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
备受压抑
。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
称鲍参军。泰始元年,
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鲍照“才秀人微”,尝自叹“孤门贱生”,但
他十分自信,功名欲很强。他因献诗文得
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得以寄其门下。然而在豪门士族的压抑
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
自步入仕途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
(二)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鲍照是继左思之后,对士族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又一位诗人,《拟行路难》(18首)、《拟古》(8首)是其代表作,诗中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控诉门阀
士族压
抑人才的愤懑。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如《代出蓟北门行》、《代东门吟》等。
自此以
后,古代诗歌中边塞的题材范畴基本确立,这是鲍照对诗歌题材开拓的一大贡献。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如《代白头吟》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也占了一定比重。如《拟古》其六
(三)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体气豪迈,内心又多冲突,兼受南朝尚美文风的熏陶
,故其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
声情气势,贯注全篇。其诗在当时被目为“险俗”、“险急”,但却得到
了后世诗人与诗评
家的赞许(如李白、杜甫、刘熙载等)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四)作品讲解: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这首诗写作者孤直难容、有志难
展、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鲍照生平并未辞官家居,
本诗当是抒泻官场备受压抑的激愤之词。
诗开篇起势突兀不凡,是诗人才高气盛的写照。停杯投箸、仰天长叹,极其传神地写
出他内心地痛苦。尤
其是“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动作连贯一气,不但使激愤
者的形象鲜明突出,而且细腻精确
地传达出他的失意神情与内心痛苦。“丈夫”二句,直抒
胸臆,感情强烈,是不能忍受官场屈辱生活的呐
喊。接着写自己的决心和行动。由于不能忍
受“蹀躞”和“垂羽翼”的屈辱生活,于是决心弃职还家。音
调短促,语气强硬,诗的情调
转入一个新的境界。“朝出”四个对偶句,写出了骨肉团聚的天伦之乐,时
间、空间的不断
转换,使诗人的身心沉浸在一片温情之中。然而这种安逸、温馨的家居生活并非诗人的理
想
所在,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意后无可奈何的悲哀。结尾二句,诗人由古圣先贤的厄运联
想
到自己的不幸,又发出郁愤不平的呼喊,与开头遥相呼应,而显得更加沉痛。
艺术特色:(1)全诗感
情时而奔放,时而郁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2)在韵律
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3)句式上以七
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学题材与风格特点,声律理论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的特点 谢眺诗的艺术特色 庾信诗风的南北合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节 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齐永明(483—493)时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转变,这就是新体诗“永明体”
的产
生。
一、“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齐梁时,周颙发现了汉语语音的
天然声调并进行规范,创为四声,著《四声切韵》。声律理论的另一位奠基人是沈约,沈约
著有《四声谱
》,并进一步对五言诗中的四声,提出“八忌”,即后人所说的“八病”。
二、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
律和对偶。它是从
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
等。
第二节 谢朓
一、
生平
谢朓(464—499
),子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
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
“谢宣城”。朓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
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
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在
谢朓的时代,谢氏家族已渐衰落,谢朓既追念祖先的荣耀,
又畏惧仕途的险恶,更不能放弃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最终自不免悲剧性的结局。
二、
谢朓的诗歌创作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实践。
(一)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
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
谢眺则通过深入地体察,捕捉山水最富于
情趣地部分,经过精心地剪裁和安排,构成清丽的
水墨山水。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
往是割裂开来的;谢朓则往往以情观
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
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
格。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余霞散
成绮,澄
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情景交融,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谢朓
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谢朓
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
,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
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
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三)谢朓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
的繁荣,有重要的
影响。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四)
作品讲解: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是一首刻画春江日暮旖旎风光、体现清新秀美风格的
著名写景抒情诗。写诗人晚登三
山,回望京都看到美好山水、触发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
开头
两句,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暗示自己回望故乡建康。借用旧典,唱出新声。接着,写
望中所见的景色:斜阳
返照高耸的屋脊,历历在目。“余霞”二句,描绘夕阳依山,天上彩
霞万道,仿佛编织成无数锦缎;江水
清澈如镜,浪静风平,宛若铺上一幅白绸,一望无际。
构思新巧,意境优美,造型宏丽,对仗工稳,是千
古传诵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
吟》诗中写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诗
人对谢朓的倾慕。“喧鸟”
二句,把长江两岸杂花遍开、众鸟喧叫的景象绘声绘色的描绘出来,表现了春
天的勃勃生机,
并含蓄深婉地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的主题。才离京城,就想回家,想到泪流如霰,鬓发变
色,
思乡之情,何等强烈!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中间部分写得明朗,起到反衬作用。语
言清丽自然,情景交
融,是“小谢”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永明体”的成功之作。
第三节 梁陈诗坛
一、
文学集团的出现(文学宫廷化、贵族化倾向)
齐、梁时代,出现了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
团,对当时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带
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
团:
(一)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其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所谓“竟陵八友”,沈约、王融、谢眺均在
其列。
(二)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
团,对两代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
(三)萧纲文学集团
梁代后期,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其影响亦更为
深远。这个集
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力创作宫体诗。
二、
宫体诗 (一)“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
的题材不
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共同的艺
术特点是,注重辞藻、
对偶与声律。
(二)宫体诗虽然在内容和思想情调上无甚可取,但就艺术形式而言,则有一定贡献,那
就
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而且,宫
体
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
代诗人提供了足
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第四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自幼随父庾肩吾出入于萧
纲的宫廷,后又与
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
徐庾
体”。梁元帝时,任右卫将军等职,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
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
北周。后
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
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南朝士族,本无所谓易代之耻,但庾信以汉族士人仕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传统的华夷
之辨,使
他无法坦然承受这一事实。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
礼遇,一方面又深切思
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二、文学创作
(一) 庾信的文
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
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如: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诗以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沉而强烈的思乡怀友之情。情调苍凉,意境开阔而深厚。
(二)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独
立成章的骈文,交代
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
梁朝由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诗史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
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
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三)成就与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称赞庾信北迁以后的作品“华实相扶,情文
兼至,„”是十分中肯的。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也称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由南入北
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将齐梁文学的声律、
用典、对偶等修辞技巧与
北朝文学的浑厚劲健之风融为一体,从而开拓出新的审美境界,体
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
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作品讲解:庾信《拟咏怀》(其七)
本诗写于诗人长期羁留北
国,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思。它是假借一
位流落在北国的汉族女子思念故国的幽怨表
现出来的。
全诗分三层:头四句为第一层,写抒情主人公羁留异国,念念不忘家乡,但望断“榆关”,
杳无音信,企盼亲人,不见“信使”,“断”、“绝”,准确地传达出这种失望、惆怅的心
情。
而“胡笳”、“羌笛”这些异域音声,更引发或徒增她的愁思与离恨。中间四句:进一
步抒发怀念故国的
忧伤。尤其是“纤腰”二句,形象表达了这种痛苦和忧伤,将对故国的深
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二句
,借用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南归无望的悲哀。与开头照应,
构成了一个充满亡国之痛和幽怨之情的动人乐
章。
全诗形象鲜明,声调和谐,意境高远,语简情真,感人肺腑。是庾信合南北诗风的成功
之作。
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与风格
重难点提示:南朝乐府与北朝乐府的不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
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
的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
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的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
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一、
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
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在音乐分类上,绝大部分
属于“清商曲辞”,只有少量的属于“杂曲歌辞”和
“杂歌谣辞”;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
“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吴声产生
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
“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
为中心的长江中
游和汉水流域。
二、
题材内容
(一)南朝乐府
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引《宋
书·乐志》云: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生于南
朝,胡音 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返,以至夷陵。原其所由,盖不
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 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言废矣。……
(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 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
风俗,知薄厚”(《汉书· 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
纵情声色的需要。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 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
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其风流被于社会世俗,故艳俗之情愈炽,而此类民歌愈益发达。
其次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
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 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青年
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 发出怀春之情。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初阳正二月,
草木郁青青。蹑履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
居民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
(三)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主,多为女 性的吟
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或表现既得爱情得欢乐:“打杀长鸣鸡,弹去乌桕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如何?”
或表现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如:“长虑有贰意,欢今果不来。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或表现对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
复杂心态,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地爱情生活,其突出 的特
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阔明快。
如: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那呵滩》)
三、
风格特点
(一)南朝民歌的总体风格表现为: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迥异于汉魏乐府和北朝乐府;形
式特点则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二)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
(1)同音同字 实际上是运用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特点,如“匹”、“散”等。
(2)同音异字 如:藕—偶、莲—怜、丝—思、碑—悲、篱—离,等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作品讲解:《西州曲》
1.这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从其精致和成熟的程度
来看,当经过文
人的加工修饰。全诗写一位青年女子的相思,结构上为四季相思体。全诗以“忆”其,以
“梦”
结,但都和“西州”有关,也许它正是这一对分离的情人过去欢会的地方。
开首两句以
景启情,女子看到梅花开放,正如“忽见陌头杨柳色”,诱发了绵绵情意。
梅花是春天的信息,六朝人折
梅以寄远人,象征着爱情或者友谊。如,梁武帝《子夜春歌》: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
,折以寄心知。”又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
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位
女子就到西州折取梅花寄赠江北的情
人,以期唤醒他心底的春意。忆梅思人,拉开了思恋的帷幕。第二层
:写门中等候。先托物
起兴,伯劳栖树,望郎不至,离愁南遣。借伯劳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层:
写出门采
莲,含蓄地表达了藏在心底的思念。“低头弄莲子”,回味他们“清如水”的纯洁爱情,“莲<
br>心彻底红”,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真诚与执着。“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
层次清
楚地写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发展与变化。第四层:写高楼望郎。用顶真手法,诗意
衔接严密。第五层:
写南风吹梦。“卷帘”二句,衬托出她思绪绵长无涯。终日相思不见,
最终只能寄情于深夜的梦幻。“海
水梦悠悠”,相思梦有如海水,悠长不尽。在浪漫的气氛
中,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深情推向了最高峰
。
2.艺术特色:
(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候之
中写人的活动,通过
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忆梅、折梅、寄梅
、开门、
出门„„凭栏、卷帘、入梦等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
尾呼应,
全篇浑然一体,带给读者的是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情味,和篇中女子情思的起伏,吻合如同胶漆。
(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全诗一百六十字,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
轻飏,
韵随意转,声逐情移。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
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
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
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
奴、羌、汉等各族人民。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及南
歌,但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
二、
北朝民歌内容
(一)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佖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二)反映战争。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
多。
(三)与战争题材相应,北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四)爱情与婚姻题材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人文风俗原始朴野,少有礼教束缚,故
这类情歌热情奔
放、坦率直截,绝无矫饰,与南朝缠绵宛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作品选讲:《木兰诗》
1、 这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与《西州曲
》并称为南北民歌的双璧。诗篇“事奇语奇”,
颇有传奇色彩。全诗歌颂木兰只求保卫祖国而不计功名富
贵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
性纯朴高尚的形象,从中又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诗歌描述
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
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
朴刚健,
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2、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
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
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
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
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
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
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
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
明为什么内心
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
,
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
说
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
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
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
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
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
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
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
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
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
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
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
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
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
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
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
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
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
明代谢榛所说:
“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
简
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
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
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
地名却在变换,
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
个
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
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
者的高明之处,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
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
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
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
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
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
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
仅用了“关山度若
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
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
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
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
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
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
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
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
的律句并不能证明
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
,惟
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
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
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
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
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
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
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
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
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巧合。并不能证明此
诗出于唐人之手
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
赐,
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
只要借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
名富贵的优
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
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
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
细节
,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
本来面目,然后出
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
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
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
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
,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
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
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
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
题,又出奇语,若
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3、
此诗的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
则很繁
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
见的事情本身。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2)、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
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全诗用了不少重
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
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
(4)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
br>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
不小的
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辞赋与小说
教学目的:总体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 及小说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难点:骈文兴起的原因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魏晋的文与赋
一、魏晋散文
魏晋散文
如同其时的诗歌一样,也流露出一种新鲜生动的气息,既表现为对旧体裁的改造,
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
文学性(如曹丕、曹植的书札)。
(一)“三曹”之文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其文既
从国家、也从家族、个人的角度,分析形式,忖
度利害,权衡进退去就,出语坦荡,无所遮掩,具有清峻
通脱之风。
曹丕:《典论·自叙》述写生平,通脱而生动。
《又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离合生死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别具一格。
曹植:《
与扬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文思焕发,词如泉涌,较曹丕之文靡丽而恣
肆。
(二)阮籍、嵇康
阮籍、嵇康均长于著论,阮籍的文章较嵇康富于文采。
阮籍《大
人先生传》是一篇自明心性、发泄愤懑的寓言式作品。另《通易论》发言玄
远,《乐论》文辞繁富。
嵇康:《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等,既谈玄理,又往往涉及政治。
(三)王羲之的《兰亭序》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
的《兰亭序》确是一篇少
有的佳作。这篇文章记叙了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
游山阴兰亭修
禊事的经历,并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文章将感情与哲理合为一体,语言平易清隽,说理顺
畅,极富感染力。
(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魏晋辞赋
辞
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
域和表现风格。代表性
的作品有:
(一) 王粲《登楼赋》,善于融情入景,表达自己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伤感。是建
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之怍。
(二)曹植《洛神赋》,通过描写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
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想象丰富,辞采华美。
另向秀的《思旧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是魏晋辞赋中的佳篇。
第二节
南朝的文与赋
一、南朝骈文
南朝尚美文风的盛
行以及声韵规律的运用,使传统散句单行的散文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
样式——骈文。
由于骈文
最能集中体现文人引以自豪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从齐代开始,南朝作家几
乎都写骈文。代表作有:
(一)(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二)(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三)(梁)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四)(梁)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南朝辞赋
(一)鲍照的《芜城赋》
通过广陵今夕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
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
(二)江淹的赋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赋家,他的文学声誉主要得之于《恨赋》和《别
赋》
两篇名作。作者善于永精丽的语言、移情的笔法,描绘出各种特定场合中的环境气氛,衬托
各种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别赋》尤为出色。
第三节
北朝散文
北朝散文以三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而著称。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这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又
依水道流程,详细记叙沿途
地貌、风俗、传说,其间更往往以精美之笔、赞叹之情,描绘山水之美,不独
有学术价值,
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文中通过描绘洛阳佛寺的兴废,寄托了对北魏王朝崩溃的哀悼。
三、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虽是一部治家之书,但内容涉及甚广,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又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答亦远矣。”这里
的小说,指的
是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先秦诸子对小说的菲薄,对后世小说
的发展很有影响。
到了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上升。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乃得附于
诸子之末。班固
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二、 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一)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
也保存了一些具有
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是晋干宝的《搜神记》。
《搜神记》大抵以人物为中心,故
事完整,结体颇似纪传。其中有一类故事,对古往今
来的暴虐政治,有很深刻的揭露。如《东海孝妇》、
《范寻》等;《搜神记》中,还有不少
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大都
情节曲折、描写细致,已
是较成熟的小说短篇。对唐传奇、元戏曲和宋以后的志怪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的逸闻琐事为主。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
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
清谈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代表作为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
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
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
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
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
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
在形貌,有的重在
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
止写
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
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教学目的: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点、发展轨迹
教学重、难点: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的标志
课时安排:两课时
文
学史上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始于东汉建安年代,迄于隋统一,历时约四百年。这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
重要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大致说来,魏晋南北朝文学主
要有以下特点。
一、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结束了汉
代的政治大一统和思想的大一统。文人从僵化的
社会秩序中解放出来,开始以进取、务实的姿态建功立业
,拯济天下,赢得人生的不朽。汉
代经明修行的选士标准,因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文人又有
感于社会的离乱,民
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暂,兴衰荣辱的难以把握,思想更脱出汉人“天人合一”理论的
规范,
在奋取乐观的同时,不免对人生悲剧有更深刻的思索,老庄思想由此抬头。其时,文人感慨
良多,文学的功利束缚相对松弛,诗歌抒情言志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兼之汉末以来,文章
渐趋华丽,
文学的美学特征开始受到自觉的重视,文学因此获得独立于经学的地位。而魏晋
玄学的兴起,进一步动摇
了两汉以来经学独尊地位,淡化了文人以从政为人生归宿的意识,
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完成了
它对古代文人地思想启蒙,对魏晋文人地价值观念、
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
生了重大地影响。因此,魏晋南北朝文
学开始走上独立自觉的发展阶段。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
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如: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
立;(宋)
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第二,对文<
br>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
识。较
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各自的
特点。陆机《文赋》
、虞执的《文章流别论》则对文体的划分和各类文体特征更加详细。而
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萧统的《文
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更深入。第三,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如“诗赋
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
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
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
的标志。第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相对
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的《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
出现,正
是其时文学自觉的又一个标志。
二、
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一)
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
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
括。他用“药、酒、女、佛”
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药与酒同文学的关系,他在《魏晋风度及
文章与药及酒之
关系》的著名讲演中作了精湛的阐述,而“女”与“佛”当然指弥漫于齐梁的宫体诗和崇
尚
佛教以及佛教翻译文学的流行。虽然鲁迅先生没有展开讨论,却为后来的研究指点了方向。
(
王瑶《文人与酒》、《文人与药》)而用这四个字,是可以反映和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的历
史特征的。 <
br>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
命的脆弱、
命运的难卜、福祸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
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
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
逸主题。
(二)
文学题材的新变。
1.玄学与玄言诗
魏
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理论形态就是玄学。魏晋玄学的形成与
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
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步入新的阶段。这是一种思辩的哲
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维都进
行了纯哲学的思考,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
史的一大转折。玄学对文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
使玄言诗的产生。西晋末叶,玄风已吹进诗
坛,至东晋,孙绰、王羲之、许询等推波助澜,致使玄言诗风
盛极一时,统治诗坛达百年之
久。
2.山水田园文学的兴起
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
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
然美的。喜爱描绘自然风物,并把它与作
者的主观情绪结合起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非
常突出的现象,对后代文学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山水
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
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
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一)
文学的士族化
东汉
后期,铨选官吏,已重门第。三国时期,曹丕为争取士族支持,施行九品中正制,
士族地位愈亦巩固。魏
晋之际,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均极力笼络士族,士族身价骤然倍增。
两晋建国后,为巩固政权,中正取
士,于当朝显贵而外,颇依门第,“故据上品者,非公侯
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士族因
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
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
生于世家大族。
士族社会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必然造成士庶的矛盾,在逐
渐形成的士族文
化环境中,庶族的文学虽不是主流,但因为它们以激越悲怆的笔调,表达了近乎绝望的挣
扎
与控诉,实则兼具了建安与正始文学的精神,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
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
族,又称世族、高门
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
的多寡,
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
br>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
量。他
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
的曹操,也未能在根
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更采用“九品官人”的
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
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官人”,
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
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
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
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
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为了保证自己
的政治特权,又
通过婚姻相互联结。除了特殊的例外,士族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
阀制度的存在,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士族作为一
个社会阶层,其地位
却很少受影响。他们在客观上也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
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
,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
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
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
但并非毫无机会(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皇室,都出自寒
门)。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
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二)
文学的家族化倾向
文学的家族化与当时的门阀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文学乃至文化集中在少数世
家大族手
中,与政治权利一起世代相传。文学家族在魏晋两代犹盛,南朝以后逐渐减少。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
陆云兄
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
灵运、谢瞻、谢晦、
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三)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
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南朝四代,政权交替更加频繁。在
这样一个篡乱相替、毫无希望
的时代,南朝君主不再奢望永葆社稷,而唯以苟且度日为务,
士族们更彻底抛弃传统道德,而唯以保族全
身为念。他们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
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
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
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
闺房衽席,“宫体”
之号,由斯而起。
四、
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七言古诗在这时也
确立起来;齐
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
神的时代。尽管这个时代的文学也有很多缺陷,许多新的东
西还没有发展成熟,但是,它为
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
发展可能性。没有
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建安、正始文学
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
代表作家:竹林七贤
二、两晋文学
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
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
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
三、南朝文学
宋初:谢灵运及其田园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
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
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
南朝乐府民歌 : 《西州曲》
四、北朝文学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第一章
建安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建安文学尤其是建安诗歌的总体特征以及重要作家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建安风骨的美学内涵 、三曹各自的诗歌风格以及三者风格的差异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节 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一、“建安风骨”范畴的生成:
“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
》“风骨篇”。钟嵘《诗
品·总论》则提出“建安风力”的说法。后来,初唐陈子昂在其《修竹篇序》中
也有“汉魏
风骨,晋宋莫传”的话。自此,这一称谓在中国古代诗学理论中受到普遍推崇
,并开始流行。
但最早完整提出“建安风骨”一语的则是宋代的严羽,语出《沧浪诗话》。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一)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
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
(二)
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
1.清峻:指
文章的风格而言,所谓清峻就是文章“简约严明”的意思。汉末政治、军
事的割据和异端思想的崛起,扫
荡了经学牵强附会、烦琐求证的作风,曹操以刑名法术进取
天下,于鞍马间为文,用语简捷,词风峭厉,
不容斟酌。即一般文人所作,指事写意,皆不
傍经典,直抒胸怀。
2.通脱: 汉代末年政治
权威和思想权威已不复存在,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
重新发现自我,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
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
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故这一时
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的乐观精
神,又有产生于人生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
3.、骋
词:汉末群雄割据,诸侯并起,战国之世,仿佛再现。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
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
会。文人议论时事、抒写情志,都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4.华靡:两汉文学由质转文,已是文学
发展的必然趋势。建安时期,曹操虽为文质朴,
但因文学已经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个性开始
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
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第三节
三曹
一、曹操
(一)生平、思想:
1.曹操(155~2
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
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
二十岁举孝廉为郎,后在汉末大乱中聚集兵马,建立了自己
的军事武装。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
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
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
曹
操出身微贱,对两汉以来重视家世、经术的传统,并不一味默守。于政教军事,颇杂
刑名;取用人才,不
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参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举
贤勿拘品行令》。
但另一方面,曹操亦不愿以汉相之尊,承担篡逆的罪名。为
制约诸侯,协调本集团内
部的等级关系,曹操更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因此,他对儒
学、礼志又
有一定的认同。
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
常、人生的短促,又
常怀感慨与惆怅。因此,王霸并用、思接庄玄,也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
棋等都相当精通,
可谓多才多艺。王沈《魏书》云其“文武并施,御军三十馀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
,夜
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还曾收罗人才,对几乎失传的汉
代音乐、歌舞进行了整理。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
的祖师”,他
的诗、文都能突破前人的思想传统,放言而无所顾忌,形式亦自由随便,具有
清峻通脱的风格。或许正因
如此,他才能延揽天下文士于其幕下。
(二)曹操的诗
1.曹操乐府诗概述
曹操
诗今存22首,包括作者存疑的3首。全部是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诗的
阶段,曹操是其中的典
型代表。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
(1)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了汉末战乱的现实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锺惺《古诗归》卷七),代表作为:《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
《苦寒行》写东征高干之役,既自比周公东征,志在必胜,又极写其苦寒之状与内心
的进
退犹豫,并不故作豪语惊人。
(2)述志: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对酒》、《
度关山》、《短
歌行》等。如《对酒》,描绘了他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
(3) 游仙:曹
操又有游仙诗《秋胡行》、《精列》、《气出唱》。学界对它们的理
解颇多歧见。一种观点认为,抒写人
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
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
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4)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
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1)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
将,气韵沉雄。”
(2)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
忘。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曲折抑扬,感人至
深。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
笔。虽是实情,然
非他人所敢言。《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二、曹丕
(一)曹丕诗的题材内容:曹丕诗现存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
行
役与思妇别愁。
《黎阳作》、《陌上桑》写征伐之事,既有克敌制胜的豪情,也有征人行军
之苦。述
宴,如《芙蓉池作诗》、《于玄武陂作诗》等,描摹细致,文词富丽,在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
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一类成就最大,属代人立言的拟作体。《燕歌行》抒写思妇之情
,
音节和婉,修辞精美,是曹丕的代表作。《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言离别之苦,凄婉
动
人。可见诗人生逢乱世,对人间别情,是有切身体验的。
(二)曹丕诗的风格
曹丕诗有文士
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颇得《古诗
十九首》的风致。沈得潜《古诗
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
婉约,能移人情。”此语概括较为准确。
(三)曹丕的文与赋
辞赋现存26篇,建安文人中仅次于曹植。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文章的成就
不在诗赋之下,代表作《典论》、《与吴质书》、《答繁钦书》等。《典
论·自叙》叙写生平,通脱而生
动。《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生死离合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
学评论,是过去的书信之文所没有的;《答繁
钦书》描写美人舞乐,辞极绮丽,近于辞赋,
即在曹丕文章中,也是别具一格的。
(四)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
尝试。
《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三、曹植
(一)曹植生平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曾封为陈
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
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后人
评价也最高。
曹植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绣虎”雅号。深得曹操赏爱,几被立为太子。终<
br>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陈思王传》),令曹操很失望,终于
失宠。
曹操立曹丕为嗣,诛杨修,曹植荣宠日衰,曹丕即位,对他压抑迫害,屡改封地,名
为王侯,行动却不得
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变,他一度焕发希望,上
表请求自试,
终不为所用,年仅四十一岁便郁郁而终。
(二)曹植的诗文创作
今存诗歌约90首。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故、曹丕继任魏王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1.前期创作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对前途充满
信心。
以诗歌成就为大。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
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
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
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
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
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送应氏》
2.后期创作
(1)
诗歌创作:曹丕以魏代汉,对曹植的猜忌与迫害日益加剧,无可奈何的愁苦之外,
更加上一分罹害的恐惧
,这使得他后期的诗歌形成了悲愤哀怨的基调。
A、在政治迫害之下,曹植诗歌更多有离别之悲、忧生
之嗟、悼亡之恨。《赠白马王彪》、
《三良诗》、《远游篇》、《朔风歌》、《野田黄雀行》。“此诗(
《赠白马王彪》)景中
有情,甚佳。”(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野田黄雀行》: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得雀喜,少年
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B、又有一类闺怨诗,抒写女性的相思与隐忧,其间颇寓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
《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怨诗行》、《杂诗》
C.游仙诗
《五游》、《升天》、《仙人篇》、《苦思行》
(2)辞赋创作
代
表作《洛神赋》,作于黄初三年。或以为“感甄”之作(尤袤《李注文选》刻本),
或以为“托词宓妃,
以寄文帝”(何焯《义门读书记》)。按其序云:“感宋玉对楚王说神
女之事,遂作斯赋”。赋云“虽潜
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后说为是。
(三)曹植的文学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钟嵘《诗品》评价为:“骨气奇高,辞采华
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
提
高到更高的地步。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
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
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
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
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通音律
,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可见从五古到五律的音律规范痕迹。此外,
曹植已不同于《十九首》诗
人的无意为诗,而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
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
用心。
第三节 建安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概说
七子之称,始出曹丕《典论·论文》。计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瑒、刘
桢七人。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实际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文学
活动。
七子效命于邺下,于其文学创作,实有幸与不幸。曹操罗织文人于邺下,政治上的考虑
大于文学。“诸子在魏,犹孟子在齐,不治事而议论。魏武看诸子,俱是书生无济,然不收
之,
则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学。”(吴淇《六朝选诗定论》卷5)七子依附曹氏于乱世,
虽然有了安定的创
作环境,但个性不免受到压抑,无聊的应酬之作亦相应增多。
二、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
(一)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存诗23首。
王粲之诗,四、五言诗兼善,其依荆州刘表时所作四言
《赠蔡子笃》、五言《七哀诗》
三首等,体兼《诗》、《骚》,颇得《十九首》韵致,是建安诗人的上乘
之作。《七哀诗》
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
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
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
泉
人,喟然伤心肝。
王粲依附曹操后,尝随军出征,作《从军行》五首,既写书生
抱负,也抒发乱世悲慨,
兼有对曹操的颂美之词。全诗气象壮阔,格调苍劲,为杜甫的前后《出塞》开辟
了先路。
因侍从文人的地位,王粲后期也有应酬之作:《公宴》。
王粲《
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赋中,与曹植《洛神赋》
并为双美,其《为刘荆
州谏袁谭书》、《为刘荆州与袁尚书》、《难钟荀太平论》、《安身
论》等文,或直陈利害,词义恳切,
或义近名法,长于辨难。
(二)刘桢
刘桢,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刘桢当时甚有诗名。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
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诗品》上)
成就主要在诗,可
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
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
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游乐诗包括《公宴诗》、
《斗鸡诗》、《射鸢诗》等。
钟嵘《诗品》说:“陈思以下,桢称独步。”
(三)其他文士
陈琳、阮瑀、徐干、应瑒。
陈琳的生平。陈琳作品选讲。《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生平。《驾出北郭门行》。《文
质论》。
三、蔡琰
(一)蔡琰的身世、生平
汉代末年著名学者、诗人蔡邕的女儿,“博学有
才辩,又妙于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
夫亡无子,归宁于家。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
生二子,生活了十二年,生
了一双儿女。后来汉朝与南匈奴矛盾缓和,曹操遣使用金璧赎回,重嫁陈留董
祀,整理父亲
遗文。
(二)
蔡琰作品的真伪问题
其诗今存
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的
《悲愤诗》比较可信。苏轼
《仇池笔记·拟作》以为非出自蔡琰之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
以为是蔡琰所作,以史证诗,当为蔡琰
作无疑。(参看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
骚体的《悲愤诗》所述情节与蔡琰生平不合之处,许多学
者认为非蔡琰所作。《胡笳十
八拍》(载《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相传是她的作品,但由于不
见《后汉书》,
而且文体与汉魏间作品不同,有人怀疑是后人伪托。(参见中华书局《胡笳十八拍讨论集
》)
(三)
五言《悲愤诗》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
,长108句,540字。
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
是妇
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后来杜甫的《北征》等诗显然受到
了它的影
响。
作品讲解:
1. 曹操《短歌行》
此
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抒写了作者渴望招纳贤才、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宏大
抱负和宽广胸怀。
诗的开头以感伤之语,写时不待我、壮志未酬之愤。接着诗人巧妙地化用了《诗经》里
《子衿》
、《鹿鸣》二诗的成句,把年轻女子等候情人的歌吟变成创业志士思慕贤才之辞,
通过欢宴嘉宾的歌辞,
表达出他招揽人才的迫切心情。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说它“曲曲
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
,纯是一片怜才意思。”颇为中肯。“明明如月”四句,
写因求贤不得而忧虑,立意深远。“月明星稀”
四句,以乌雀夜飞比喻贤士在动乱的社会中
脱身无所的现实,十分贴切。最后四句诗人又以高山、大海之
喻以及“周公吐哺”的典故,
再次向天下贤才发出召唤,表示自己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心胸与气度。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
藉,意境
清幽,语言质朴、自然。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中评此诗:“跌宕悠扬,极悲凉之感。”
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
意,思其与天下贤
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正因为有此缱绻体恤情怀,此诗才
显得如此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2.曹丕《燕歌行》
此诗是曹丕的代表诗作,也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
体诗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的影响。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妇在秋夜思念客居异乡的丈夫,情感缠绵而深沉。 <
br>开首三句,用浓墨重彩画出了一幅秋色图。在这秋风萧瑟、白露为霜的深秋时节,很容
易牵动人们
对亲人的怀念。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她独处幽闺,面对暮秋景色,内心感到
更加寂寞与悲凉,自然也
倍加思念远游他乡的丈夫。紧接着联想到丈夫久留不归,进一步写
她因思念而产生的孤苦和忧伤情绪。空
房独守,忧思难忘,旧恨新愁一齐涌上心头,再也无
法抑制。至此,悲苦忧愁的感情达到了顶点。为了排
忧解愁,只好取琴弹奏。清商一曲,音
响低微,节拍短促,同她的哀愁之情是相通的(“清商”是一种忧
伤的曲调),因而,借琴
浇愁愁更愁,只好无可奈何地嘎然而止。这时,已是更阑人静的深夜,眼前又出
现了皎洁的
月光照在空床上,以及牛郎、织女隔河遥望的图景,触景生情,同病向怜,由无限同情而发<
br>展到难以遏制的愤慨不平:“尔独何辜限河梁”——你们有什么过错而竟受此限制不能经常
相会呢
?这样的结尾,既含蓄深沉,又耐人寻味。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1)情景交融(2)语言清新华
美,音节谐美流畅,句句用韵,
一韵到底。(3)结尾以赋寓比,不但丰富了全诗所抒发的委婉感情,也
深化了由于社会动
乱致使亲友离散的主题思想。
3.曹植《赠白马王彪》
<
br>本诗是诗人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全部诗歌中的佳篇。从序言可知,这是诗人在处
境险恶、心
情悲痛的情况下,于兄弟被迫分手时所写的一篇长篇赠别诗。
全诗分为七章,大致采用前后两章首尾蝉
联的顶真格形式,以感情活动为线索,集中抒
发了诗人数年来屡受迫害而积压在心头的愤慨和极其沉痛复
杂的感情。诗中痛斥小人挑拨曹
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题材较大,内
涵丰富,思想深沉,
强烈的悲痛震撼人心。通过抒情和写景,形象而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悲愤与哀伤
,真实
地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骨肉相残。
本诗在写作上也很有特色:(1)叙事、写景与抒
情相结合,且以抒情为主。(2)在章
法结构上,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如采用首尾相衔的承接法,使感
情的表达曲折而深入
;
多次采用问答的句式来推进诗思,表达深情,也都继承并发展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4.
王粲《七哀诗》(其一)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初平三年(192)。
当时,董卓的部将围攻长安,纵兵杀掠,吏民死
者以万计。作者在兵乱中离开长安,逃往荆州避乱。目睹
沿途离乱惨状,便以愤激的心情,
痛斥军阀虐民祸世的罪行。诗从揭露军阀战争的罪恶写起,按照事态发
生的经过和自己的深
切感受进行布局,汇成一幅乱离中的流亡图,反映了汉末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
灾难。
诗的开头写军阀混战的罪恶及其所造成的生离死别的惨状。第三句一个“复”字,即引
出对初平元年作者以洛阳西迁长安往事的回顾,又写明今天再次远离故园,因而更增加了悲
凉的气氛。“
亲戚”二句,写出了和亲友诀别的惨痛场面与难忘的情景。“出门”二句,语
简意繁,高度概括。“白骨
蔽平原”的惨状,写出了时代特征,富于典型意义。接着,在社
会动乱的广阔图景中,突出描绘饥妇人忍
痛弃子的典型事件,从而深刻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思
想,把诗的情节和中心推向高潮。篇末以诗人慕贤思治
的感叹作结,表达了作者和当时广大
人民的共同愿望与要求。
本诗意境苍凉,抒情真挚,感慨
深沉,文约意广。一个年仅十七岁的青年,竟然能写出
如此动人的佳作,足见其才华出众。
第二章 正始文学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 正始之音 阮籍咏怀组诗的艺术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正始文学的背景
一、魏晋风度与正始之音
(一)亵渎名教的血腥斗争:
景初三年(239),魏明帝曹睿死,齐王曹芳即位,改元正始
(240)。从正始10年到
甘露五年(260)二十年间,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进行了六次政治、军
事方面的较量,每
次斗争,都以曹魏集团的惨败而告终。这场斗争的特点是:它主要发生
在上层集团内部,但
依附于各个集团的文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介入;斗争的双方都在维护名教的名义下,
行翦除
异己之实,手段异常残酷。名教的虚伪性因此暴露得淋漓尽致。
(二)魏晋风度:在正
始时期的血腥杀戮和政治高压之下,文人朝不保夕,动辄罹祸。
饮酒服药,放浪形骸,乃成为他们寄托愤
懑、逃避祸端、保全性命的惟一选择,魏晋风度由
是而起。
(三)正始之音:正始时期的诗人
,政治理想的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
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
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
的诗歌增多了。再加上玄风的影响,诗歌又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
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
辞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正始之
音”。
(四)竹林七贤: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
咸、向秀、山涛。“七贤”之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七贤”之中,以阮藉、嵇
康的成就为
最高。
第二节 阮籍的《咏怀诗》
一、
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一)生平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
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父
亲去世时,他只有三岁,是由寡母抚养成人。陈留阮氏是汉魏名
家大族,代有名宦,但到阮
籍这一支已经衰落。阮籍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多才多艺,嗜酒能啸,善鼓琴
,尤好老庄,
“当其得意,忘其形骸”。
(二)阮籍的思想性格
阮籍“少有济世志
”,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在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
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残酷现实
,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
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
求慰藉。
阮籍对老庄思想有相当深刻的理解,《通易论》、《达庄论》、《解老论》都有较高的
水平,阮籍诠释三玄,并不是为了表现他对老庄哲学的崇拜,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原有的
儒家思想与
老庄无为之道两种矛盾的思想,在他身上统一起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生观和
处世方式。
儒
家信仰与老庄思想在阮籍身上的统一,形成了他“外坦荡而内淳至”的性格特点。他
在《通易论》中说,
贤人君子处世应该变通,身处乱世内心应该卓然独立,无所畏惧,外表
行迹则不妨与物推移。这种出世方
式的本质是内儒外道。他平时的一些行为显得放诞不羁,
无视流俗,但并非没有准的。在他内心深处存在
着比一般礼法之士更为标准的儒家道德规范。
阮籍对现实不满,鄙视礼法之士,但不像嵇康那样刚峻激
烈,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常写一些游戏文字来挖苦讽刺礼法之士。如《猕猴赋》、《大人先生传》等
。阮籍以游戏之
笔出之,又不指名道姓。牵涉政治和具体的人事,往往“发言玄远,口不
臧否人物”。用酣
醉来回避一些政治是非。
阮籍行为放荡,但内心十分痛苦,八十二首《咏怀诗》就是内心苦闷宣泄。
二、阮籍的《咏怀诗》
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非一时一地所作,内容非常广泛,其主题不止
咏怀,举凡咏史、
游仙、招隐、玄言等这一时期常见的体裁都能在《咏怀诗》中见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
上政
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些诗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
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
愤的诗歌增多了,“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
生之嗟”(李善《文选注》)。
如《咏怀诗》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表现忧生之嗟,《嘉树下成蹊》:“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
此始。繁
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其三)
以史事讽喻曹魏集团荒淫失政,难免有亡国之祸者。《咏怀诗》其三十一:
驾
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官生尘埃。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其他如,怒斥虚伪卑劣的礼法之士:《洪生
资制度》;自明少年心性:《昔年十四五》、
《壮士何慷慨》;抒写内心无告之焦虑痛苦:《一日复一夕
》;等等。
三、《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一)“阮旨遥深”的艺术风格。
生在易
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故风格隐晦曲
折,“言在耳目之内,情
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
是由时代和他的身世所决定的,他同情
曹魏,不满于司马氏,但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
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助比兴、象征
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或借古
讽今,或借游仙讽刺世俗,或借美人香草寓写怀抱,使诗歌变得非
常隐晦。李善《文选注》:
“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
而文多隐蔽,
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二)就诗歌的精神而言,《咏怀诗》大抵又具备各自
的个性,它们远承《风》、《雅》、
《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
多样于统一。
(三)诗歌精神而言,阮籍《咏怀诗》与建安风骨仍是一脉相承的。“黄初之后,惟阮<
br>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严羽《沧浪诗话》)
(四)《咏怀》开创了我国
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陶潜的《饮
酒》、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
等受其影响。
四、阮籍之文
阮籍的散文以《大人先生传》最著名。文中假托
“大人先生”之口,表述自己对社会历
史的看法,揭露封建礼法虚伪的本质。语言犀利,富有批判性。
五、作品讲解:
《咏怀》(其一)
诗写作者在一个凄清夜晚的所见、
所闻、所为和所感。夜已过半,诗人无寐,心中的忧
心如焚可以想见。他起而弹琴,企图排遣和发泄,然
而明月如帷,清风撩襟,又把诗人拉回
到冰冷的现实。他舍琴步入庭中,又“感孤鸿号于野外,朔鸟鸣于
北林,飞者栖者,各哀其
生”(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诗末二句,其中一个“独”字,与“孤鸿”、“
翔鸟”照应,
又见出诗人与世相违的寂寞。它不独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也暗示出他未来的惨淡命运。
全诗以明月、清风、孤鸿、翔鸟等意象,画出了一幅凄凉的夜景;无寐、弹琴、徘徊、
忧思,则
是诗人在此背景下的一系列活动。以景衬情,情又外化为人的行为。故情在景中,
也在人物的活动之中。
至于诗人因何忧思,缘何伤心,则未挑明。但只要知人论世,亦大致
可以猜测。
清东方树说本
诗为《咏怀》的发端,“不过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昭昧詹
言》)。情以言出,又不尽在言
语之中,的确可以概括《咏怀》组诗的总体风格。
第三节 嵇康
一、生平简介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铚人,出身低微,父亲在嵇康幼年便去世
了。嵇康是由
母亲和兄长抚育成人。自幼资质不凡,《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三国志·王粲
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善属文论,弹琴咏诗,
自
足于怀抱之中。”
嵇康之妻长乐公主,是曹操之子沛王曹林的孙女,他本人仕魏为郎中,后迁为中散大
夫。
嵇康在社会上很有声望,司马氏集团一再拉拢他,但嵇康对司马氏的行事极为厌恶,坚决拒
绝与之合作。友人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迁职后举康自代,嵇康特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以示
决裂。书中提
出做官“七不堪”、“二不可”,宣称他“非汤武而薄周孔”,锋芒直指司马
氏所标榜的礼法名教。致使
司马氏极为恼怒,此时恰好嵇康的好友吕安被陷入狱,嵇康诣狱
为友人申辩,司马氏及其党羽趁机罗织罪
名,将其杀害。时在景元三年(262),年仅39
岁。
嵇康同阮籍一样,“家世儒学”、“
早有青云之志”,传统的道德理想在嵇康内心深处
打下烙印。尽管他声称“非汤武而薄周孔”,主张“越
名教而任自然”,但他实际上对儒学
是抱有很真诚的信仰的。
另一方面,嵇康也受到
老庄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潮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
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但嵇康
从小养成的刚峻激烈的个性使他难以达到老庄那种
贞静守雌,不忤外物的夷淡冲和的境界
,无法用明哲保身的手法来保全自己,压抑不住对污
浊现实的愤慨之情,并发之言辞。
二、嵇康的文学创作
(一)嵇康的文学成就以散文为突出,他多方面的卓越才能,在各类文章
中得到充分的
表现。嵇康的文章,今存《养生论》、《声无哀乐论》、《释私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
《家诫》等15篇,写得“高情远趣,率然玄远”。反映出嵇康挺秀特出的个性襟怀。发语
天
然,有先秦诸子、两汉政论之长。
(二)嵇康诗现存53首。有四言、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
以四言成就最高,
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幽愤诗》作
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
风格爽利、清峻。
《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绪却是属
于嵇康的。“目送归
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
(三)嵇康之文章
1.嵇康《养生论》、《答向
子期难养生论》、《释私论》、《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
《声无哀乐论》等,谈玄说理,但往往涉及政
治。针对性比较强的是《太师箴》、《管蔡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2.嵇康的文章,不
独思想新颖,“往往与旧说相反对”,而析理绵密,长于思辨,此
亦阮籍文章所不及。
3.嵇
康文章往往以情驭文,无不尽之意,尤多性情之语。故虽无阮籍文章的清丽,但
因气势所在,亦颇壮采。
《文心雕龙·体性》:“叔夜隽侠,故兴高而采烈”。
第三章 两晋文学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两晋文学的基本特征,西晋文学的尚美文风以及东晋玄言诗的得与失
教学重难点: 左思《咏史》诗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两晋文学概说
一、晋人之文,趋向雅化
(一)
西晋文学的雅化。司马氏为夺取政权,曾依靠士家大族的支持;而这些士族,大
都为儒学世家。此外,司
马氏既以名教为武器翦除异己,又以禅让方式窃取政权,更须兴儒
学、修礼乐、存教化、明尊卑以巩固政
权。故司马炎称帝以后,尝以儒学传家自诩,而羞言
为将门之后。尊儒崇文,乃成为西晋立国的基本国策
。
(二)两晋时期,士族居清职而显要,逐渐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晋世文人务为博闻多识,其于为文或清谈,炫博学识,务求典雅。张载、
陆机 、潘岳等,即出身庶族的文人如左思,因风气之所在,也步其后尘。
(三)南渡以后,玄言诗、赋畅谈 玄理,虽不同于西晋文人的博奥典雅,但作者炫耀学
问、追求雅化的心态,与西晋文人亦非常相似。 < br>“至过江,佛理尤盛。故郭璞五言,始终会合道家之言而韵之,询及太原孙绰,转相祖
尚,又加以 三世之辞,而诗、骚之体尽矣。”(《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
二、晋人之文,益尚华美
汉末以来,文章渐趋华丽,曹丕对此,更有自觉的提倡。但晋人的尚美,又有自己的特
点:
(一)士族以玄学纵心适意为口实,尽情享受声色。
两晋士族虽有特权,依然难以自保,张华 、刘逵、陆机、潘岳等,相继被害。士族在追
逐名利的同时,深感时事难料,仕途艰险,于是不再干犯名 教转而纵情声色。中正选官,依
门第不依德行,故朝廷虽崇尚儒教,文人日益放荡无行。
西晋 之士,其以嗣宗为法者,非法其文,惟法其行。清谈而外,别为放达。《世说·德
行篇》注引王隐《晋书 》谓:“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
弟阮瞻、谢鲲、胡毋辅之之徒,皆祖 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傅玄所谓“魏氏虚无放诞之
论,盈于朝野“(《文选·晋纪总论》)
“人之生也,奚为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列子·杨朱》)今本《列子》乃晋
朝人伪作,此言 可视作晋人享乐主义之宣言。
(二)两晋侈靡豪奢,享乐淫逸之风,弥满朝野。
参看《晋书·胡贵嫔传》、《晋书·何曾传》、《晋书·石崇传》等所载史事。
(三)两晋时期,尚美近乎病态。
建安时期的阳刚之美,渐渐为阴柔之美所取代。
(四)文学也逐渐弃却建安的刚健、正始的壮丽,而渐次流入绮靡。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 、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
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文心雕龙·明诗》)
(五)东晋,朝廷偏安日久,文人沉溺于玄释,又渐渐得山水佳趣,心境渐趋平和 ,陷
于网罗者亦少于西晋。这时的文人,放诞之风尽革,谈玄亦有深致。玄言诗兴起。
三、晋人之文,更尚真情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 情”,“哀乐过人,
不同流俗”(《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一)正始名士,蔑视礼 教,自我表现与自我抒情,已占一席之地;到西晋,士族凭借
门第而不修德行,崇信玄释,礼教的束缚, 愈益松弛,文人更加注重个人的世俗生活与情感
体验。
(二)晋世文学是一个富于情感、敢于任情的时代。
“(潘)安仁情深之子,
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
(《采菽堂古诗选》)
第二节 太康诗坛
一、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公元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
两潘、一左(钟嵘《诗品序》)为其代表。其中,
陆机、潘岳最负盛名,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
,诗风繁缛。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当时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二、陆机与潘岳
(一)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
,祖父陆逊、父亲陆
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太康十年,与
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
说。陆机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
与陆云、潘岳等结为“文章二十四友”。历任太子洗马、
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后成都王颖举荐他做了平
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为成都王
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
四十三。
陆机以亡国之臣入洛,又才高自负,热衷功名,仕于乱朝,不免为时人所忌。许多文
章都流露出作者的忧惧之情、难言之隐。
2.陆机的诗文创作
(1)陆机的拟古诗。
A、陆机诗今存约100首,多为模仿乐府、古诗之作,内容形式皆少创新,数量约40
余首。
陆机的代表作《赴道洛中作》写入洛时留恋家乡之情和前途未卜的忧虑,试看其二:
远游越
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
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其他如《门又车马客行》写吴亡之痛,《猛虎行
》写人生之艰难,进退之犹豫,《赠
尚书郎顾彦先二首》写故人之阻隔,心境之索寞,《君子行》写热衷
仕进、又忧惧政局的矛
盾,都能真切地传达出他由吴入晋后的处境和心情。
B、值得关注的一
个特点: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
坛的历史趋势。其《招隐诗》体貌山
水,穷形尽相,末尾缀以议论,实已开谢灵运山水诗的
先声。
C、因时风所染,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评
他的诗:“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世说新语·文
学》刘孝标注引《文章传
》)
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文心雕龙·熔裁》)
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文心雕龙·体性》)
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陈绎曾《诗谱》)
(2)《文赋》
陆机又有赋体论文:《文赋》,对文学功能、艺术灵感、艺术构思、文质关系、文体
分类、文体
特征乃至具体的文学技法,均有论述,是我国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对后来
刘勰创作《文心雕龙》产
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潘岳
1.生平个性
潘岳(247—300),字安仁,
荥阳中牟(河南中牟县东)人,曾任河阳、怀令。依附
权贵杨骏,杨骏被诛,除名。潘岳性情轻躁,趋势
利,谄事贾谧,为“文章二十四友”之首。
后被孙秀诬陷,夷灭三族。
2.诗文创作
潘岳长于哀诔,《晋书·潘岳传》云:“岳美姿仪,犹善为哀诔之文。”《金鹿哀辞》、
《泽兰哀辞》
、《马汧督诔》情文并茂,皆是传世之作。
潘岳的赋也写得不错,《西征赋》描绘山川,咏叹史事,虽
祖述汉人《述征赋》,但
体尚骈俪,文多议论,也能见自己的特色。《秋兴赋》、《闲居赋》写厌弃官场
束缚之苦,
向往逍遥自得之乐。描摹景物,述说怀抱,受宋玉、张衡赋的影响。与其一生行事相比照,<
br>可知行不顾言,内心实有相当的矛盾冲突。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大都绮密浮浅,“如剪彩为花
,绝少生韵”(《古诗源》)但
写亲情、哀情一类较佳。尤其是《悼亡诗》三首,素为论者所赏。怀念亡
妻,感情真挚,明
净疏畅,深婉动人。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
潘岳
诗歌的主要成就。
三、左思:
(一)生平:
左思(250~305
?)字太冲,齐国临淄人,父亲左雍(一字彦雍),起小吏,以能擢授
殿中侍御史。左思少学琴书,皆不
成,乃勤与学,貌寝口讷,辞藻壮丽。泰始八年其妹左棻
入宫拜修仪,乃移家京师,官秘书郎。尝追随贾
谧,预“二十四友”之列。泰始十年,左棻
为贵嫔。永康元年,贾谧诛,左棻病逝,乃退居宜春里,专意
典籍。齐王冏命为记室督,不
久以疾辞。后居冀州,病卒。
(二)文学创作
1.《三都赋》
《三都赋》的结构模式没有创新,但因为作者务在征实,故于
山川方物的描绘,尚有自
己的特色,可与史书记载相补充。但其文辞典富,多爱不忍,失于剪裁,依然没
能跳出汉代
大赋的窠臼。
左思作《三都赋》,尝为陆机所讥,及《三都赋》成,又须名公宿
儒推举,方能显称于
世,此可见世族垄断文化的现实。而《三都赋》出,洛阳纸贵,又可见世族好炫博文
采才学
的风尚,已习染整个社会。
2.《咏史诗》八首
左思的代表诗作是《咏史》八首,其主要内容是抒发寒士的不平之鸣。
自班固《咏史》之后,
建安诗人亦有借史咏怀者,但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
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却自左
思始。沈得潜说:“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
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
(《古诗源》卷七);张玉谷《古诗赏
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咏史》非作于一时
,其内容:或诉说胸襟怀抱(其一),或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
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或抒写愤激之
情(其六),或宣言大释大悟(其八),不仅生动地
展现了左思的生活与精神历程,也深刻地揭露了门阀
世族制度的本质特征。
《咏史》的豪放、浑成风格,独立于当时士族文化氛围之外。
《咏史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
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
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
3.作品讲解:左思《咏史》(其五)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白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当时不公正的门阀制度
的不满与愤慨,抒发了“寒士的不平之
鸣”。开首四句,用比兴手法, “涧底松”郁郁葱葱,高大茂盛
,充满生机与活力;“山
上苗”则低矮稀疏,弱不禁风,根本无法与青松相抗衡。然而不公的是,青松处
于深涧之中,
生在山顶的小苗却凭借山势掩盖了松的“光辉”。自然界如此,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
庸无能的世家子弟总是占据高位,而那些真正的英才雄俊却屈居下僚。接着诗人对这种不公
平的
社会现象进行追根索源,指出门阀制度由来已久,可追溯至西汉王朝,足见这种社会弊
端的根深蒂固。结
尾以西汉冯唐虽有伟才,但一生不得重用的史例,寄托诗人自己怀才不遇
的郁愤不平。
全诗通
过比兴和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使感情抒发既含蓄深沉又尖锐有力。钟嵘评其
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
,得讽喻之致”,是十分中肯的。
第三节 东晋玄言诗
一、玄言诗的兴盛
东晋政局与士人心态。东晋偏安日久,文人意气更加消沉,
其时,魏晋清谈之风,不
仅相沿不改,又兼受佛理的影响,更朝着“精名理,善论难”的方向发展。在这
样的风气影
响之下,产生了“诗必柱下之指归,赋乃漆园之义疏”的玄言诗赋。
二、玄言诗的特点:
钟嵘《诗品序》说:“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孙
绰、许洵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
但也有形象性较强的作品,多借山水以抒情,试以孙绰《秋日诗》为例: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山居感时变,远客兴长谣。疏林积凉风,虚岫结凝霜。
湛露洒庭林,密叶辞荣
条。抚菌悲先落,攀松羡后凋。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澹然
古怀心,濠上岂伊遥。
三、玄言诗的评价问题
玄言诗的产生,显示了玄学通过文人的思想行为影响文学,进而直接向
文学渗透,从而
取代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质。东晋玄言诗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
当
深远,如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玄言
诗
为诗歌说理所积累的正反面经验值得注意。
第四章 陶渊明
教学目的:全面了解和掌握陶渊明的思想、诗歌创作、陶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节
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一、
生平
陶渊明(365
?-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曾
祖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父亲
均作过太守。外祖父孟嘉曾任征西大将
军桓温的长史,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杂诗
》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
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吐露出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少
年时代是在柴桑的农
村度过的,青年时期可能基本上是读书一类的优游生活。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
走上仕
途。先为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辞官而归。州府召他任主簿,他不肯就职,在家
中闲居了六、七年。36岁时,为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40岁时,出任镇军
将军刘裕
的参军,后又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41岁辞归。同年八月,在亲
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
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督邮
来县巡视,县吏告之
“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后归隐田园
。 直到逝世,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四十四岁后,家中不幸遭遇大火,生活更加贫苦。“夏
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怨
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
》)这些诗句,反映
了他物质生活的贫乏。但是,诗人在精神上却恬然自适。因为他永远摆脱了象樊笼一
样的腐
败庸俗的官场,回到了日夜怀念的田园。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
同下层百姓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尽管他还和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他一反当时贵族文
士轻视劳动
、鄙视劳动者的偏见,“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却是难能可贵的。这
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
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
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
,阐发自己的社会理想。
二、陶渊明的思想个性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复杂,儒、道、玄、
佛思想在他身上及诗文中均有体现。但主要的
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
渊明生于官宦之家,从小熟谙儒家学说,诗文中引用儒家经典处很多,据
朱自清统计,仅《论语》就有3
7处之多。他早年具有济世之志,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
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退隐后,儒家
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他的精神
支柱。
(二)道家思想 与儒家思想相比,
陶渊明身上道家思想的成分更多一些,或者说,道家
思想对其一生影响更大。其诗文用《老》、《庄》的
典故,共77处之多。其诗中所提到的
“真”、“淳”、“自然”等词语,都与道家思想密切相关。他继
承了正始以后道家精神批
判现实、否定现实的一面,但其中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
,又给予他
以消极的影响。
(三)佛家思想 陈寅恪、朱自清、罗宗强、袁行霈等学者都
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与佛学无
关。陈寅恪说:“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
陶渊明之思想
与清谈之关系》)。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东晋时,庐山是南方佛教中心,佛僧慧远与渊明
就有交谊。陶渊明作为思想广泛的人物,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佛教的一些影响也是
必然
的。其诗中也能见到一些类似佛教的用语,在有关宇宙、历史、人生等的思考上,可以
说是佛玄的合流。
刘大杰:“在陶渊明的思想里,有儒道佛三家的精华而去其恶劣的习气。„因此,我们
在他的作
品里,时时发现各家思想的精义,而又不为某家所独占。”(《中国文学史》)
第二节
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
篇。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
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诗代表了其诗歌创
作的主要成
就。
陶渊明的诗文集,历代刻印过多种,清陶澍注的《靖节先生集
》,今人逯钦立注的《陶
渊明集》是较好的注本。
一、陶的田园诗
多方面地描绘了农村景色和归隐后的生活,反映了诗人鄙弃官场、怡然自乐的思想感情。
(一)田园景物的恬美与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
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
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此类诗还有《和郭主簿》、《于西
田获早稻》、《怀古田舍》等。由于他以全部身心热
爱着大自然,把自己的真切感受注入笔端,所以他笔
下的农村田园风光和谐自然,别开生面,
后代的评论家、诗人曾给以很高的评价。
(二)歌咏劳动生活、表达躬耕的生活体念。如《归园田居》之三中写道:
种豆南山下,草盛
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描
写从事躬耕的切身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这些诗感情朴素
而真挚,散发着浓厚
的生活气息。而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诗人还认识到农
业生产的重要性,认为衣食是人生
的开端,不劳动什么都谈不到;“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
难”则写出了农民普遍的感受。
(三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
中》、《归园田居》(
其四)等,从中能看到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真实面貌。
二、陶的咏怀诗
(一)咏怀诗主要
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
归隐矛盾,表现了壮志未遂的苦闷的
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这些诗中,贯穿着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
体会,表现了他对尘俗的厌恶,对腐朽
的统治者的蔑视。在一些诗篇中,他还以松菊、孤云自比,表现了
孤芳自赏、守志不阿的耿
介品格。但有些诗篇,也流露出壮志未遂的苦闷无奈和乐天安命的宿命论思想。
(二)他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
《咏荆轲
》、《拟古》等。
《咏荆轲》一首借对古代人物的热烈歌颂或深挚同情,抒发自己的满腔悲愤,寄托自
己
坚强不屈的意志,被鲁迅先生称为“金刚怒目”式的诗篇。
三、陶诗的艺术特色
(一)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创造了平淡与淳美和谐统一的艺术风格。
日常生活的
诗化。他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稍加点染勾画,便呈现出深远无涯的意境和
疏淡自然的情趣。如“方宅十
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其一)质朴无华而又诗意盎然。
陶诗的平淡自然有其显著的特色,即“
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
以朴素的衣着妆裹着丰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内在丰
腴,这就使他的诗能寓风采情味于平淡
之中。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惠洪
《冷斋夜话》引苏轼语)
这种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二)陶诗的另一显著特色是情、景、理的和谐交融。
诗中,往往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
、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饮
酒》之五可称这方面的代表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
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
辨已忘言。”通篇没有
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给读者的
,不仅是
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三)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的语言质朴而简炼,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自然贴切
恰到好处,同
他的诗歌的题材、风格协调一致。
钟嵘《诗品》评价说:“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
。”钟惺的《古诗
归》也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都恰当地评价了陶诗
的语
言特色。
第三节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作为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影响。
一、陶渊明蔑视权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德给后代作家树立了榜样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
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
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
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二、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 陶渊明第一个把田园生活题材带进诗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自此以后,“田
园诗”成为一
个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
三、陶渊明的诗歌,为中国文学创造了一种冲淡自然之美
并成为以
后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类型,成为一种批评尺度。陶渊明却以崭新的
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
于诗坛,表现出革新精神。
四、陶渊明在文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钟嵘《诗品》称誉他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无不受到
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的“拟陶”
、“和陶”诗不下千首。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
陆游等大诗人,都表示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赞美
与仰慕。沈德潜《说诗啐语》云:“唐人
祖述者,王右丞(王维)有其清腴,孟山人(孟浩然)有其闲
远,储太祝(储光羲)有其
朴实,韦左司(韦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柳宗元)有其峻洁。”这说明,
陶诗给了后代
诗人多么丰富多采的艺术营养,并且直接影响着唐代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到来。
作品讲解:
1、《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
大致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归田的第二年(406)。这是五首
中的第一首,通过对他的志趣及恬静幽美的
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去官归田以后的愉
悦心情。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段:前八句,先叙
归隐得到原因是自己的禀性与世俗不相适应;后
十二句,主要写田园风光与乡居的乐趣。
作者
追述往事,把官场看作“尘网”,说自己误落其中,犹如“羁鸟”、“池鱼”,
得不到自由,表达了对过
去出仕的懊悔心情。在写诗人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时,采用了白描
客观景物与直接抒发主观感情相结合的
表现方法,寓情于景,生动传神。诗的平淡淳美,全
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方宅“四句,对
庭院风光的描述,语言通俗自然,不假
雕饰,而种种物事,无不透露出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喜爱和依恋。似
乎诗人正掰着指头,如数
家珍,“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
屑详数,语
俗而意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黄文焕《陶诗析义》)<
br>诗人的所好,不在尘世的喧嚣,而在乡居的纯静,也就全在意想之中了。“暧暧远人村”四
句,作
者似乎以纯客观的态度写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其间全无情绪性的渲染。但这白描的
景物,却又映衬出诗
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的影像、声音,
才能最真实、最细致入微地为人的
感观所领会。远处村落的狗吠于深巷与吠于旷野,声音自
是不同;透过薄雾,传来栖于树巅的鸡鸣,这些
细微处诗人不仅能够感受,而且能够辨别,
其心境的宁静,自不待言。诗中农村的宁静气氛与诗人内心的
宁静、“爱闲静”的情趣谐和
相映。“户庭”二句,写门户虽然萧疏寂寞,室内却很和谐、闲静。结尾两
句“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直抒归田后的欣慰、畅快心情,照应开头,并概括出全诗的主题。 <
br>在饱受十三年的奔波之苦,一旦归来,获得了自由解放,诗人的心灵深处无比激动,
但却以极平淡
的“田家语”道出,风格朴素自然。
2、《饮酒》(其五)
这是诗人《饮酒》组诗二十首中
的第五首,抒写诗人归隐后悠闲恬静的心情。诗的前
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却无俗事烦扰。所以如此,
在于诗人心境远迈,脱出凡俗。居心高
远就不溺于近俗,即处闹市也若远隔尘嚣。这样的心境,可谓真正
的“大隐”。同时也揭示
出主观心态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富有哲理意味。(宁静以致远、心静自然凉
)其下四句,
具体描写诗人怎样从思想感情上远离世俗。一是诗人采菊东篱,不经意间抬头见到南山;一
是日近黄昏,但见云入山岫,飞鸟投林。“悠然”二字,表现出物我融为一体,诗人采菊的
悠然
,即是南山的悠然,而后两句,鸟的倦而知还,也是诗人倦而知还。此即王国维所云“以
物观物,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卷上),也是陶渊明观
照万物时所悟到的“真意”,
只是这真意在于个人的心领神会。“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
忘言”(《庄子·外物》),倘一说出,便
是意落言筌,所以诗人终于不在说下去。而“采
菊”二句,则又是古往今来广大读者共同击节叹赏的名句
。
全诗语言平淡自然,却极富蕴涵,耐人寻味,实现了景、情、理的水乳交融,是陶诗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风格的典范之作。
3、《读山海经》
此诗歌颂了《山海经》中精卫填海和刑天舞戚的顽强斗争精神,用以寄托诗人慷慨不
平的情怀。
全诗分为两段。头四句叙述两个神话故事,为后四句抒发感情张本。一、二句,写炎
帝少女溺死
于东海后化为精卫鸟,常衔木石以填大海的故事;三、四句,写刑天与上帝争神,
头被斩断仍挥舞着盾斧
奋战。表面看来,似乎只在叙述神话故事,实际内含着对他们的赞美。
五、六句,写他们死去化为异物
,却毫不后悔,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仰慕之情。末二
句,既是对精卫和刑天的感叹,又寄寓着诗人壮志难
酬的感慨。因为东晋政权已被刘宋王朝
所取代,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仍然没有什么改变,而诗人已到
晚年,时光易逝、壮志难
酬的感慨不时涌上心头。所以,在此处就自然流露出慷慨不平之气。诗歌在歌颂
精卫、刑天
的顽强斗争精神的同时,也寄托了诗人不愿与恶势力妥协的感情。“古人咏史,皆是咏怀”
这首诗与陶渊明诗歌平淡自然的总体风格不同,表现的是一种慷慨豪放之风。南宋朱
熹就说过说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鲁迅先
生也评论此诗说:“除论
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猛志固常
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
第五章 刘宋诗歌
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学题材和艺术风格的新变及代表作家的艺术成就
重难点提示: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 鲍照诗歌的贡献
课时安排:三课时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对南朝刘宋诗歌的演革作了一个大概的描述:“宋初文咏,体
有因革。
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而追新。
第一节 山水文学的兴起及原因
一、
山水诗与魏晋之后隐逸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魏晋时代,社会动乱,政治黑暗,隐逸之风大炽。
士大夫阶层大都以山林为乐土,往往
把自己理想的生活与山水之美结合起来,因此山水描写的成分在诗里
渐渐多起来。
二、
晋室的南渡,南方的名山胜水令南下士人耳目一新,秀美的山水很自然的反映到了诗
歌中。
三、
山水诗的产生,与当时盛行的玄学和玄言诗有着密切的联系,引导着士大夫从
山水中
寻找人生的哲理和趣味。
四、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物的艺术经验也为山水诗的勃兴做好了文学
上的准备。
第二节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
一、
生平 谢灵运(385—433),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谢玄
之孙,
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晋末,先后任琅琊王大司马行参军等职。刘裕以宋代晋,
对士族采取了一定的
压抑政策,谢灵运被降爵为侯(由公爵降为侯爵),政治上也不得重用,
因而心怀愤恨,常称疾不朝。元
嘉五年,免官还乡,乃纵游山水,又强索公湖,以广田宅,
后为官吏弹劾,遂兴兵反宋,事败流放广州,
元嘉十年被杀,年四十九。谢灵运门第既高,
天资过人,所以为人十分高傲,政治上的企望也很大。然而
他却缺乏政治家的素质,处处流
露出诗人式的敏感、显露、急躁,所以注定遭到失败。
一、
谢灵运的山水诗及其艺术风格
“山水之奇,不能自发,而灵运发之”
(无名氏《静居绪言》),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
诗的转变。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
分是他任永嘉太守以后所写。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
描绘了永嘉、会稽、
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
因为谢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又因为谢灵运个人的
文化素养、性格思想,以及他优游山水
的物质条件和鉴赏山水的士族品味,使他的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
诗,有着迥不相同的艺术
风格,表现出鲜明、独特的个性,其山水诗的最大特点是善于经营画境,“极貌
以写物”,
尽可能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观之美,并不遗余力的将山姿水态勾勒描绘出来。谢诗摹景状物,<
br>炼字用句,都刻意追求,风格鲜丽清新。
谢诗的不足:谢诗中,受玄言诗的影响,其山水往往“
舒情缀景,畅达理旨”,但其哲
理往往游离于景物之外,形成叙事—写景—说理的模式。
二、
谢灵运的诗歌成就及影响
谢灵运在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方面,有着重
要的贡献;由他开创的山水诗,是中国古典
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所以,尽管一般认为他的诗在艺术
境界上没有达到陶渊明的高度,
但是,要论对南北朝到唐代诗歌的实际影响,却明显超过了陶渊明。这一
点在了解中国诗歌
史时绝不可忽视。
三、
作品讲解:
谢灵运《登池上楼》
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初春,作者时任永嘉太守,久病初起登楼远
眺,触景
生情,抒发了政治上的失意和向往隐遁的情怀。
诗歌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晰:
前八句描写了诗人的人生境遇;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
见所闻初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最后六句抒发了
诗人内心的情志。
诗的前四句先从当前景物落笔,托物兴词,感怀喻志。首句写俯视池中,不
禁联想起虬
龙的深潜而自媚。下一“媚”字,把潜隐者悠然自得的情态描绘得栩栩欲活;次句写仰视飞<
br>鸿,想象它振高骞而扬音九霄,又描绘出进取者春风得意、奋发有为的情状。
诗人于虬潜鸿飞,
物类各得其所,联想到自己欲在仕途上直步青云,但又非智力所及,
因而有“薄霄愧云浮”之感;退隐归
耕,又体力不济,因而又有“栖川怍渊沉”之叹。“徇
禄”四句,写明自己远守滨海州郡
,久病初起的情状,实为失意情怀的具体抒写,于自嘲中
尽情抒泻仕途磳蹬的满腹牢骚。“徇禄”不得志
以至于“及穷海”,其郁闷之情已难以排遣,
再加上秋冬以来一直卧病在床,以至于连节候更替都不知道
了,这无疑使心绪更加愁苦。郁
闷致极,必然想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因而久病初愈就急于登楼远眺就显
得入情入理。“倾
耳”六句,用生花妙笔写出了满园春色。“倾耳”二句先写远景,境界开阔,诗人自我
形象
鲜明。“倾耳”一词,诗人聆听江潮的情形宛然可想;“举目”一词,诗人眺望远山的神态
宛然可见。“初景”二句写明冬去春回,节候改变,是诗人的感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
鸣禽”二句转
写近景,格调清新妩丽,为全诗之警策,历来为人所激赏。仕途磳蹬的诗人久
病初愈,登临池上楼,看到
潋滟的池水边已吐出了嫩绿的青草,花园里的柳林间,春鸟乱飞,
鸣声上下。这种新鲜而美丽的景色确能
使一直被苦闷和忧伤缠绕着的诗人的心胸得到暂时的
开豁。这种富有生意的新鲜感受与一时的愉悦心情融
为一体,情韵兼胜,臻于化境。因而叶
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
故非常情所能到。”(据
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一引),胡应麟说“灵运诸佳句多出深思苦索”,“此却
率然信口,
故自谓奇”(《诗薮》外编),正说明此联的好处在于自然天成,诚如鲍照所评:“谢五言<
br>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南史·颜延之传》)
然而满园春色固然能暂时舒展诗人的情怀,但
难以尽遣心中之郁闷。于是诗人自然过渡
到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最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
隐。“祁祁”二句,写诗人
因看到春色而对古人歌咏春天情景的感伤情绪的共鸣。“索居”二句写明离群
索居容易觉得
日久难耐,因而难以做到安心。这是就一般而论,并非指作者自己。诗的最后两句即写明坚
持节操并非只有古人能做到,“遁世无闷”(《易经·乾卦》),在自己也征验实现了。
此诗的艺术特点
(1)托物起兴,寄慨抒情。诗歌以“潜虬”和“飞鸿”起兴,形象鲜明的托
物起兴并不是
单纯的开头,而是象征着隐遁与出仕这两种人生道路和价值观。然后慨叹自己进不能如“飞
鸿”,退不能如“潜虬”,既不能进德修业,又不能退耕自养,而只落得个徇禄穷海、卧疴
空林
。表达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抒写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流露着政治失意的伤感忧郁
情绪。诗歌由托物
起兴引发出对人生境遇的深切慨叹,
(2)写景清新如画,自然天成,典型地体现了谢诗“如初发芙蓉
,自然可爱”(《南史·颜
延之传》)的风格。其写景体察入微,描写生动;布置工巧,由远及近,从听
觉到视觉,错
综变化。达到了“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谢榛《四溟诗话》)的艺术境地。尤
其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毫无藻饰雕刻之痕,如“芙蓉出水”,妙在自然天
成,
而又清新工丽,的确是神来之笔。所以历代倍受赞赏,叶梦得说:“此语之工,正在无
所用意,猝然与景
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所能。”(《石林诗话》)元好问
赞叹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
古千秋五字新。”(《论诗绝句三十首》)
(4)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先写自己的境遇,然后写景,
最后抒怀。通篇运用工整的对偶
句式,有的对偶还相当工致,遣词造句除了清新自然之外,还有精致工丽
的一面。正如王士
贞所说:“秾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读书后
》卷三)但谢诗的平
淡天然往往缺乏陶诗整体浑融的境界。
第三节
颜延之与鲍照
刘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还有颜延之与鲍照,他们与谢灵运合称为“元嘉三大家”。
一、
颜延之
颜延之在当时诗坛上有很高的声望,其诗与谢灵运齐名,并称为“颜谢”,但其
实际成
就远不如谢灵运。颜存诗29首,多应诏之作。其诗“铺锦列绣,雕 满眼”(《南史·颜延之传》),尤其好用典故。时人汤惠休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钟嵘《诗
品》卷
中)
二、
鲍照
在刘宋时期,能继承建安诗歌传统,发扬“左思风力”者,唯鲍照一人。
(一)生平
鲍照(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北)人,出身寒微,少有才名,一生
备受压抑
。曾为国侍郎、海虞令、永嘉令等官职。临海王刘子项守荆州,任前军参军。故世
称鲍参军。泰始元年,
晋安王反,临海王起兵响应。翌年兵败,鲍照死于乱军。
鲍照“才秀人微”,尝自叹“孤门贱生”,但
他十分自信,功名欲很强。他因献诗文得
到临川王刘义庆的赏识,得以寄其门下。然而在豪门士族的压抑
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
自步入仕途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
(二)诗歌创作
鲍照今存诗200余首,诗歌内容较丰富,大致有如下四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鲍照是继左思之后,对士族社会进行激烈批判的又一位诗人,《拟行路难》(18首)、《拟古》(8首)是其代表作,诗中表现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控诉门阀
士族压
抑人才的愤懑。
2.以边塞征戍为题材的诗歌(边塞诗) 如《代出蓟北门行》、《代东门吟》等。
自此以
后,古代诗歌中边塞的题材范畴基本确立,这是鲍照对诗歌题材开拓的一大贡献。
3.描写游子、思妇的诗 如《代白头吟》
4.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的诗,也占了一定比重。如《拟古》其六
(三)鲍照诗的风格特色及贡献
1.鲍照体气豪迈,内心又多冲突,兼受南朝尚美文风的熏陶
,故其诗俊逸豪迈,华而不弱,
声情气势,贯注全篇。其诗在当时被目为“险俗”、“险急”,但却得到
了后世诗人与诗评
家的赞许(如李白、杜甫、刘熙载等)
2.鲍照又是七言歌行(乐府歌行)的创制者,对唐人影响甚大。
(四)作品讲解: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这首诗写作者孤直难容、有志难
展、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鲍照生平并未辞官家居,
本诗当是抒泻官场备受压抑的激愤之词。
诗开篇起势突兀不凡,是诗人才高气盛的写照。停杯投箸、仰天长叹,极其传神地写
出他内心地痛苦。尤
其是“拔剑”、“击柱”、“长叹息”三个动作连贯一气,不但使激愤
者的形象鲜明突出,而且细腻精确
地传达出他的失意神情与内心痛苦。“丈夫”二句,直抒
胸臆,感情强烈,是不能忍受官场屈辱生活的呐
喊。接着写自己的决心和行动。由于不能忍
受“蹀躞”和“垂羽翼”的屈辱生活,于是决心弃职还家。音
调短促,语气强硬,诗的情调
转入一个新的境界。“朝出”四个对偶句,写出了骨肉团聚的天伦之乐,时
间、空间的不断
转换,使诗人的身心沉浸在一片温情之中。然而这种安逸、温馨的家居生活并非诗人的理
想
所在,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意后无可奈何的悲哀。结尾二句,诗人由古圣先贤的厄运联
想
到自己的不幸,又发出郁愤不平的呼喊,与开头遥相呼应,而显得更加沉痛。
艺术特色:(1)全诗感
情时而奔放,时而郁闷,起伏跌宕,富于变化。(2)在韵律
上句句押韵,一韵到底。(3)句式上以七
言为主,长短句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文学题材与风格特点,声律理论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永明体的特点 谢眺诗的艺术特色 庾信诗风的南北合流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节 声律理论的兴起和永明体的产生
齐永明(483—493)时期,中国诗歌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转变,这就是新体诗“永明体”
的产
生。
一、“永明体”的出现,与声律理论的兴起有直接关系。齐梁时,周颙发现了汉语语音的
天然声调并进行规范,创为四声,著《四声切韵》。声律理论的另一位奠基人是沈约,沈约
著有《四声谱
》,并进一步对五言诗中的四声,提出“八忌”,即后人所说的“八病”。
二、永明体的概念
随着声律理论的兴起,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诗体,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
律和对偶。它是从
古体诗向近体诗的一种过渡。“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沈约、谢眺和王融
等。
第二节 谢朓
一、
生平
谢朓(464—499
),子玄晖,东晋谢氏家族后裔,与谢灵运并以山水诗见长,世称“小
谢”,又因曾任宣城太守,故又称
“谢宣城”。朓与沈约、王融等依附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
为“文章八友”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明帝
死,东昏侯立,为始安王所诬,下狱致死。在
谢朓的时代,谢氏家族已渐衰落,谢朓既追念祖先的荣耀,
又畏惧仕途的险恶,更不能放弃
对功名利禄的追求,最终自不免悲剧性的结局。
二、
谢朓的诗歌创作
谢朓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体诗的探索实践。
(一)谢眺的山水诗,较谢灵
运有很大的进步。谢灵运以游赏的方式,移步换景,模山范水;
谢眺则通过深入地体察,捕捉山水最富于
情趣地部分,经过精心地剪裁和安排,构成清丽的
水墨山水。谢灵运大抵遵循以景入理的模式,情与景往
往是割裂开来的;谢朓则往往以情观
景,由景入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时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
形成一种清新流丽的风
格。如“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余霞散
成绮,澄
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情景交融,千古传诵的名句。
(二)谢朓
尝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歌创作就达到了这一审美要求。谢朓
是“永明体”的积极参与者
,他将讲究平仄四声的永明声律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
对于隶事、对偶、声律、辞藻的运用,不独
趋于圆熟,有的甚至渐入化境。
(三)谢朓作为永明体的代表诗人,对于古代诗歌的律化以及后来唐诗
的繁荣,有重要的
影响。因而获得了后世诗人的广泛赞誉。
(四)
作品讲解: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是一首刻画春江日暮旖旎风光、体现清新秀美风格的
著名写景抒情诗。写诗人晚登三
山,回望京都看到美好山水、触发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
开头
两句,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暗示自己回望故乡建康。借用旧典,唱出新声。接着,写
望中所见的景色:斜阳
返照高耸的屋脊,历历在目。“余霞”二句,描绘夕阳依山,天上彩
霞万道,仿佛编织成无数锦缎;江水
清澈如镜,浪静风平,宛若铺上一幅白绸,一望无际。
构思新巧,意境优美,造型宏丽,对仗工稳,是千
古传诵的名句。李白在《金陵城西楼月下
吟》诗中写道:“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足见诗
人对谢朓的倾慕。“喧鸟”
二句,把长江两岸杂花遍开、众鸟喧叫的景象绘声绘色的描绘出来,表现了春
天的勃勃生机,
并含蓄深婉地表现了诗人去国怀乡的主题。才离京城,就想回家,想到泪流如霰,鬓发变
色,
思乡之情,何等强烈!
全诗层次分明,首尾照应,中间部分写得明朗,起到反衬作用。语
言清丽自然,情景交
融,是“小谢”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永明体”的成功之作。
第三节 梁陈诗坛
一、
文学集团的出现(文学宫廷化、贵族化倾向)
齐、梁时代,出现了以皇室成员为中心的文学集
团,对当时的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带
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著者,主要有三大文学集
团:
(一)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其文学成就较为突出,在当时名声最高的是所谓“竟陵八友”,沈约、王融、谢眺均在
其列。
(二)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以梁武帝萧衍和昭明太子萧统为中心的文学集
团,对两代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文选》三十卷的编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相当深远。
(三)萧纲文学集团
梁代后期,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最为繁荣,其影响亦更为
深远。这个集
团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力创作宫体诗。
二、
宫体诗 (一)“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
的题材不
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这类诗歌共同的艺
术特点是,注重辞藻、
对偶与声律。
(二)宫体诗虽然在内容和思想情调上无甚可取,但就艺术形式而言,则有一定贡献,那
就
是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而且,宫
体
诗语言的风华流丽、对仗的工稳精巧以及用典隶事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积累,也同样为唐
代诗人提供了足
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第四节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一、庾信生平简介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人,自幼随父庾肩吾出入于萧
纲的宫廷,后又与
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风格,也被称为“
徐庾
体”。梁元帝时,任右卫将军等职,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庾信奉使西魏,时值魏军
南侵,江陵失陷,乃屈仕西魏。公元557年,陈朝代梁,北周灭魏,庾信无家可归,又改仕
北周。后
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许还旧国,唯于庾信、王褒,惜而不遣。如此至老,
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
南朝士族,本无所谓易代之耻,但庾信以汉族士人仕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传统的华夷
之辨,使
他无法坦然承受这一事实。所以,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
礼遇,一方面又深切思
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
二、文学创作
(一) 庾信的文
学创作以其42岁出使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多为宫体性
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
。
后期作品(诗歌)则多自抒胸怀与怀念故国之作,感情深挚,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
如:
《寄王琳》: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诗以极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沉而强烈的思乡怀友之情。情调苍凉,意境开阔而深厚。
(二)
庾信后期的赋,也有很大变化。最著名的作品是《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是一篇独
立成章的骈文,交代
作赋的缘由,概括全篇大意,语言精丽,意绪苍凉,本身就是一篇杰作。
正文以自身的经历为线索,历叙
梁朝由盛而衰亡的经过,具有诗史性质。篇制宏大,头绪纷
繁,感情深沉,叙事、议论、抒情结合一体,
在古代赋作中罕见其例。
(三)成就与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八称赞庾信北迁以后的作品“华实相扶,情文
兼至,„”是十分中肯的。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也称赞:“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由南入北
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将齐梁文学的声律、
用典、对偶等修辞技巧与
北朝文学的浑厚劲健之风融为一体,从而开拓出新的审美境界,体
现了南北文风合流的趋势,为唐代新的
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作品讲解:庾信《拟咏怀》(其七)
本诗写于诗人长期羁留北
国,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思。它是假借一
位流落在北国的汉族女子思念故国的幽怨表
现出来的。
全诗分三层:头四句为第一层,写抒情主人公羁留异国,念念不忘家乡,但望断“榆关”,
杳无音信,企盼亲人,不见“信使”,“断”、“绝”,准确地传达出这种失望、惆怅的心
情。
而“胡笳”、“羌笛”这些异域音声,更引发或徒增她的愁思与离恨。中间四句:进一
步抒发怀念故国的
忧伤。尤其是“纤腰”二句,形象表达了这种痛苦和忧伤,将对故国的深
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末二句
,借用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南归无望的悲哀。与开头照应,
构成了一个充满亡国之痛和幽怨之情的动人乐
章。
全诗形象鲜明,声调和谐,意境高远,语简情真,感人肺腑。是庾信合南北诗风的成功
之作。
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与风格
重难点提示:南朝乐府与北朝乐府的不同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
存在着明显的差
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和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
的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
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的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
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
第一节
南朝乐府民歌
一、
情况简介
南朝乐府,大部分存录于南朝郭茂
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在音乐分类上,绝大部分
属于“清商曲辞”,只有少量的属于“杂曲歌辞”和
“杂歌谣辞”;按其产生的地域又分为
“吴声”(326首)和“西曲”(142首)两大类。吴声产生
在以建康为中心的长江下游,
“西曲”则主要出自“荆、郢、樊、邓之间”(《古今乐录》),即以江陵
为中心的长江中
游和汉水流域。
二、
题材内容
(一)南朝乐府
歌辞绝大部分是情歌,主题范围比较狭窄。《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引《宋
书·乐志》云:
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生于南
朝,胡音 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返,以至夷陵。原其所由,盖不
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 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言废矣。……
(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现 存南朝民歌也是由乐府机构采集而保存下来的。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
风俗,知薄厚”(《汉书· 艺文志》)的目的,而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
纵情声色的需要。尤其是民间那些发于男 女恋情的歌唱,更适合于统治者的生活情调,当然
也就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
正是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其风流被于社会世俗,故艳俗之情愈炽,而此类民歌愈益发达。
其次 ,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着
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 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本自多情的青年
男女,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免油然生 发出怀春之情。正如民歌中所唱的那样:“初阳正二月,
草木郁青青。蹑履步前园,时物感人情。”(《 读曲歌》)
长江流域物产丰盛,商业发达。而最为富庶的地区又首推荆扬二州。南朝民歌,大部分就是城市中的产物。它们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
居民的生 活和思想感情。
(三)吴声歌中,以《子夜歌》(42首)、《子夜吴歌》(75首)等为主,多为女 性的吟
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或表现既得爱情得欢乐:“打杀长鸣鸡,弹去乌桕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寒鸟依高树,枯林鸣悲风。为欢憔悴尽,那得好颜容?”
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如何?”
或表现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如:“长虑有贰意,欢今果不来。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
或表现对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许两无由。”
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真实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
复杂心态,富 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西曲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地爱情生活,其突出 的特
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因此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阔明快。
如:
布帆百馀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那呵滩》)
三、
风格特点
(一)南朝民歌的总体风格表现为:深婉缠绵、清新艳丽, 迥异于汉魏乐府和北朝乐府;形
式特点则体制短小,情韵悠远。
(二)语言特色:
1.清新自然
2.大量运用谐音双关以隐喻、暗示。
(1)同音同字 实际上是运用汉语中一字多义的特点,如“匹”、“散”等。
(2)同音异字 如:藕—偶、莲—怜、丝—思、碑—悲、篱—离,等等。
这些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作品讲解:《西州曲》
1.这首乐府民歌是一首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从其精致和成熟的程度
来看,当经过文
人的加工修饰。全诗写一位青年女子的相思,结构上为四季相思体。全诗以“忆”其,以
“梦”
结,但都和“西州”有关,也许它正是这一对分离的情人过去欢会的地方。
开首两句以
景启情,女子看到梅花开放,正如“忽见陌头杨柳色”,诱发了绵绵情意。
梅花是春天的信息,六朝人折
梅以寄远人,象征着爱情或者友谊。如,梁武帝《子夜春歌》:
“兰叶始满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怜意
,折以寄心知。”又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
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位
女子就到西州折取梅花寄赠江北的情
人,以期唤醒他心底的春意。忆梅思人,拉开了思恋的帷幕。第二层
:写门中等候。先托物
起兴,伯劳栖树,望郎不至,离愁南遣。借伯劳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第三层:
写出门采
莲,含蓄地表达了藏在心底的思念。“低头弄莲子”,回味他们“清如水”的纯洁爱情,“莲<
br>心彻底红”,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真诚与执着。“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
层次清
楚地写出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发展与变化。第四层:写高楼望郎。用顶真手法,诗意
衔接严密。第五层:
写南风吹梦。“卷帘”二句,衬托出她思绪绵长无涯。终日相思不见,
最终只能寄情于深夜的梦幻。“海
水梦悠悠”,相思梦有如海水,悠长不尽。在浪漫的气氛
中,把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深情推向了最高峰
。
2.艺术特色:
(1)高超的抒情技巧。 诗以景物的变换点明季节,在景物与气候之
中写人的活动,通过
人的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忆梅、折梅、寄梅
、开门、
出门„„凭栏、卷帘、入梦等一连串动作,通篇不见一个情字而处处写情,因而显得悱恻缠绵、婉曲多姿。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全诗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
尾呼应,
全篇浑然一体,带给读者的是不纤不碎而又若断若续的情味,和篇中女子情思的起伏,吻合如同胶漆。
(3)语言清丽自然,韵律宛转和畅。全诗一百六十字,四句或两句一换韵,音节摇曳
轻飏,
韵随意转,声逐情移。
第二节
北朝乐府
一、
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绝
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辞”中,约70首左右。大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
至北魏时期,作者为鲜卑、匈
奴、羌、汉等各族人民。其内容与风格,与南朝民歌迥然不同。
北朝民歌的数量虽不及南
歌,但其表现内容远较南朝民歌丰富,广泛反映了北朝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
二、
北朝民歌内容
(一)反映了北方民族的人文风俗、性格气质(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辞》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佖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
(二)反映战争。北朝时代长期处于兵荒马乱、各族混战之中,因而反映战争的民歌也比较
多。
(三)与战争题材相应,北歌中还有不少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四)爱情与婚姻题材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组织、人文风俗原始朴野,少有礼教束缚,故
这类情歌热情奔
放、坦率直截,绝无矫饰,与南朝缠绵宛转的情调大不相同。如: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地驱乐歌》
三、风格特色
刚健豪放,朴素直率
作品选讲:《木兰诗》
1、 这是北朝唯一的长篇叙事诗,与《西州曲
》并称为南北民歌的双璧。诗篇“事奇语奇”,
颇有传奇色彩。全诗歌颂木兰只求保卫祖国而不计功名富
贵的情操,塑造了一位普通北方女
性纯朴高尚的形象,从中又展示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诗歌描述
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
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
朴刚健,
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2、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
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
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
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
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
不知木兰为何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
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
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接下来本该说
明为什么内心
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
,
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
说
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
大点兵,军书十
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
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
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
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
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一开始就把木
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
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
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
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
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
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
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骏马、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
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
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
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
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正如
明代谢榛所说:
“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
简
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
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
场。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
地名却在变换,
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
个
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
代谭元春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
者的高明之处,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
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
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
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她的女子
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
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
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
仅用了“关山度若
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
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
和打更的铜器。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
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
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但这些
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
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
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
的律句并不能证明
它们出自唐人之手。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
,惟
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
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
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
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
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
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
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
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
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巧合。并不能证明此
诗出于唐人之手
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
赐,
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
只要借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
名富贵的优
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
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
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
细节
,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
本来面目,然后出
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
颇富喜剧意味。用伙伴的吃惊反
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
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
,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
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
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
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谢榛说:“此结最着
题,又出奇语,若
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确实如此。
3、
此诗的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
则很繁
复。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
见的事情本身。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2)、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并善于在矛
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
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3)、全诗用了不少重
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
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
。
(4)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
br>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对后人产生过
不小的
影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辞赋与小说
教学目的:总体了解魏晋南北朝散文、辞赋 及小说的创作情况
教学重难点:骈文兴起的原因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节
魏晋的文与赋
一、魏晋散文
魏晋散文
如同其时的诗歌一样,也流露出一种新鲜生动的气息,既表现为对旧体裁的改造,
也表现为强化应用文的
文学性(如曹丕、曹植的书札)。
(一)“三曹”之文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其文既
从国家、也从家族、个人的角度,分析形式,忖
度利害,权衡进退去就,出语坦荡,无所遮掩,具有清峻
通脱之风。
曹丕:《典论·自叙》述写生平,通脱而生动。
《又与吴质书》叙朋友间离合生死之情,兼有随感式的文学评论,别具一格。
曹植:《
与扬德祖书》、《与吴季重书》文思焕发,词如泉涌,较曹丕之文靡丽而恣
肆。
(二)阮籍、嵇康
阮籍、嵇康均长于著论,阮籍的文章较嵇康富于文采。
阮籍《大
人先生传》是一篇自明心性、发泄愤懑的寓言式作品。另《通易论》发言玄
远,《乐论》文辞繁富。
嵇康:《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等,既谈玄理,又往往涉及政治。
(三)王羲之的《兰亭序》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
的《兰亭序》确是一篇少
有的佳作。这篇文章记叙了永和九年(353)作者与会稽一带名士四十余人同
游山阴兰亭修
禊事的经历,并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文章将感情与哲理合为一体,语言平易清隽,说理顺
畅,极富感染力。
(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二、魏晋辞赋
辞
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
域和表现风格。代表性
的作品有:
(一) 王粲《登楼赋》,善于融情入景,表达自己去国怀乡、壮志未酬的伤感。是建
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之怍。
(二)曹植《洛神赋》,通过描写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过程,
借以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
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想象丰富,辞采华美。
另向秀的《思旧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也是魏晋辞赋中的佳篇。
第二节
南朝的文与赋
一、南朝骈文
南朝尚美文风的盛
行以及声韵规律的运用,使传统散句单行的散文逐渐演变为一种新的
样式——骈文。
由于骈文
最能集中体现文人引以自豪的文化素养和美学趣味,从齐代开始,南朝作家几
乎都写骈文。代表作有:
(一)(齐)孔稚珪的《北山移文》
(二)(梁)何逊《为衡山侯与妇书》
(三)(梁)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四)(梁)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
二、南朝辞赋
(一)鲍照的《芜城赋》
通过广陵今夕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和对民生
的悲叹,极富抒情力度。
(二)江淹的赋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赋家,他的文学声誉主要得之于《恨赋》和《别
赋》
两篇名作。作者善于永精丽的语言、移情的笔法,描绘出各种特定场合中的环境气氛,衬托
各种人物的憾恨之情、离别之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别赋》尤为出色。
第三节
北朝散文
北朝散文以三部优秀的散文著作而著称。
一、郦道元的《水经注》
这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著作。郦道元经实地考察,又
依水道流程,详细记叙沿途
地貌、风俗、传说,其间更往往以精美之笔、赞叹之情,描绘山水之美,不独
有学术价值,
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文中通过描绘洛阳佛寺的兴废,寄托了对北魏王朝崩溃的哀悼。
三、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虽是一部治家之书,但内容涉及甚广,对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又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一、小说的起源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答亦远矣。”这里
的小说,指的
是那些琐屑的言谈、无关政教的小道理。先秦诸子对小说的菲薄,对后世小说
的发展很有影响。
到了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上升。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乃得附于
诸子之末。班固
明确指出小说起自民间传说,这对认识中国小说的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二、 志怪与志人
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类。
(一)志怪小说与《搜神记》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
也保存了一些具有
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最有代表性的是晋干宝的《搜神记》。
《搜神记》大抵以人物为中心,故
事完整,结体颇似纪传。其中有一类故事,对古往今
来的暴虐政治,有很深刻的揭露。如《东海孝妇》、
《范寻》等;《搜神记》中,还有不少
优美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如《董永》、《嫦娥奔月》等,大都
情节曲折、描写细致,已
是较成熟的小说短篇。对唐传奇、元戏曲和宋以后的志怪小说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志人小说与《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以记录人物的逸闻琐事为主。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
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
清谈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代表作为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世
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
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
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
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
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
在形貌,有的重在
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
止写
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约
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对后世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