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阿房宫赋》《六国论》作业设计16

余年寄山水
733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7: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河南省财政厅电话-信贷员工作总结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16阿房宫赋六国论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亡之理

B.思厥先祖父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 [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斯用兵之效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 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
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辇来于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
........
朝歌夜弦 ⑥廊腰缦回
...
A.①②⑥
C.①③⑤
B.②④⑤
D.③④⑥
理:天数
厥:其,他们的
缦:萦绕
杳:昏暗
A [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
......
智力孤危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
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③⑤
C.⑥⑦⑧
B.②④⑦
D.①⑤⑨
C [①古义:它实际上。②古义:祖辈、父辈。③古义:这样以后。④古义:智 谋和力
量。⑤古义:不去行刺。⑨古义:旧事。]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
D [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 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
即为此意。
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
首创年 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D [D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7.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 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
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 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
女之多。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
椒兰也”既用丰 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
势。
D.“燕赵之 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
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 里珍宝的由来,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剽掠”一词
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 民的同情。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
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A [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 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 》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 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 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阿房宫赋》描写 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
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 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的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哪
里来的彩虹? < /p>


(4)把宝鼎看作浅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

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 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
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 虞诈,强食而弱肉
..
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 得天助焉,未必不
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 欲用
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
不用,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
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
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 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
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 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
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
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 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 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
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
.< br>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
能以速 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 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
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 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注】 ①刘:杀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 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 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br>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 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 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 [此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证秦国强盛所带 来的结果。“不能以灭六国而帝”,意思是“不
能消灭六国而称帝”,这是假设“秦不极强”的结果,因 此,“不能以灭六国而帝”的中间不
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同理,“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 ”分别是“不帝”“其恶
未盈”的结果,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
姓。
B.“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昆弟”中的“昆”指哥哥。“昆弟”即兄弟,有时也用于比喻亲密友爱。
D.“君”在 古代有多种解释,既是对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据有土地者的通称,又是
古代的一种封号,还可用作对 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D [根据文意,此处的“君”取的是第一种解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A [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2 )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
说的地步。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认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 取灭亡,
不懂得坚守合纵的盟约;齐、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割< /p>


地贿赂秦国),而后(来自)秦国的威胁才能解除。
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 难道不是因为秦国凶狠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
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 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实力)没有能
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 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战争连
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没有一年不是这样的。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据 有有利的地理形势,
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会再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因此,
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 br>并天下的计谋,(他)确实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
张仪 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游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
知道合纵的盟 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纵
约不失败。他激怒张仪而使 他投奔秦国,意图显而易见。洹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
魏的军队就已经替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 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
说:“(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有争钱 财的,而想凭借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
略。”用来描摹衰乱时代的人们的情形,不是很虚假。那六国互 相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
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仅仅是像财物用度那样的小事。而(主张 )连衡的人正每天
以强秦的威柄(威胁六国),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像燕昭王那样,尚且俯首听 命,承
认错误都唯恐来不及,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自做它, 并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
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 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上天很爱老百
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 ,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辛苦劳动,在原野
上暴露他们的尸骸,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 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
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它还没有恶贯 满盈,也就不会迅速
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 什么偏
重六国,而一定要为其考虑保全的办法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 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
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 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
但他们不采纳,可叹啊!”



2020人教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作业设计16阿房宫赋六国论
[基础运用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存亡之理

B.思厥先祖父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D.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D [D项,杳:远得没有尽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囷囷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斯用兵之效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 [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不 译;B项,都是介词,比;C项,代词,
指秦国结构助词,的;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辇来于秦 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
........
朝歌夜弦 ⑥廊腰缦回
...
A.①②⑥
C.①③⑤
B.②④⑤
D.③④⑥
理:天数
厥:其,他们的
缦:萦绕
杳:昏暗
A [①②⑥名词作状语,③⑤名词作动词,④名词的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可谓
......
智力孤危 ⑤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
........
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A.①③⑤
C.⑥⑦⑧
B.②④⑦
D.①⑤⑨
C [①古义:它实际上。②古义:祖辈、父辈。③古义:这样以后。④古义:智 谋和力
量。⑤古义:不去行刺。⑨古义:旧事。]
5.下列各句中,与“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秦人不暇自哀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赵尝五战于秦
D [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C项,判断句。]
6.下列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 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
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媵:指古代嫁女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中的“媵”
即为此意。
C.嘉祐: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
首创年 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
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D [D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的意思。]
7.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 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既
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 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耗费量,为下文的展开做铺垫。
B.“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 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文写宫
女之多。说明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可悲。
C.“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
椒兰也”既用丰 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渭水的地理形
势。
D.“燕赵之 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
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 里珍宝的由来,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剽掠”一词
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 民的同情。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
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A [A项,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 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 》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 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秦的纷奢是 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
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牧《阿房宫赋》描写 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头都比粮仓里的米
粒还要多的两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 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2)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3)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 火不灭
(4)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5)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多到百倍。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降低身份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3) 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哪里来的龙?两层的通道跨越天空,不是雨过初晴哪
里来的彩虹? < /p>


(4)把宝鼎看作浅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丢弃满地。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六国论
李 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

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 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
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 虞诈,强食而弱肉
..
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 得天助焉,未必不
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 欲用
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
不用,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
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
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 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
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 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
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
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 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 独为之,而遂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
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
.< br>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
能以速 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 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
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 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注】 ①刘:杀戮。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 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B.是故秦 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 br>C.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 国之自为之也


D.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 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
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C [此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证秦国强盛所带 来的结果。“不能以灭六国而帝”,意思是“不
能消灭六国而称帝”,这是假设“秦不极强”的结果,因 此,“不能以灭六国而帝”的中间不
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项。同理,“则其恶未极”“亦不能以速亡 ”分别是“不帝”“其恶
未盈”的结果,据此,可排除B、D两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氏”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子女则随父
姓。
B.“诸侯”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也喻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
C.“昆弟”中的“昆”指哥哥。“昆弟”即兄弟,有时也用于比喻亲密友爱。
D.“君”在 古代有多种解释,既是对古代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据有土地者的通称,又是
古代的一种封号,还可用作对 对方的尊称等,此处是对对方的尊称。
D [根据文意,此处的“君”取的是第一种解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他不同意苏洵和苏辙的观点。
B.作者认为六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和秦国的做法没有什么不一样。
C.作者认为上天是爱护百姓的,不会让无辜的人民一直遭受残害。
D.作者认为秦统一六国而称帝和六国灭亡都是天意,这种观点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
A [作者在本文第一段只是列出了苏洵和苏辙的观点,并未表明自己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译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差别。
(2 )自春秋以来,兵祸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
说的地步。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苏辙父子二人认为六国只是做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的事,削弱自己,自 取灭亡,
不懂得坚守合纵的盟约;齐、楚、燕、赵不知道帮助韩、魏抵御秦国:认为一定要像这样(割< /p>


地贿赂秦国),而后(来自)秦国的威胁才能解除。
后代的人之所以厌恶秦国, 难道不是因为秦国凶狠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
国所做的事,不可以独以这一点来责怪秦国。 在那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实力)没有能
胜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攻伐,习惯于欺诈,强食弱肉, 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差别。战争连
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没有一年不是这样的。假使他们像秦国那样据 有有利的地理形势,
而又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尝不会再增加一个秦国。只是他们终究不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因此,
最后削弱了自己,而自取灭亡。当苏秦刚出来(游说)时,本来曾经想为秦国所用,教他们吞< br>并天下的计谋,(他)确实知道这事容易。假使秦国当真用了他,他为秦国所谋划的,也会像
张仪 那样。只是因为秦国不用(他),(于是他)回头去游说六国订立合纵盟约,他难道事先不
知道合纵的盟 约不能维持吗?他心里只是想姑且用它获取一时的富贵,侥幸在他有生之年纵
约不失败。他激怒张仪而使 他投奔秦国,意图显而易见。洹水之盟,还没有超过一年,齐、
魏的军队就已经替秦国出兵了。张仪的辩 说,虽然想用拆散合纵来建立连衡,但是用他的话
说:“(即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尚且有争钱 财的,而想凭借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
略。”用来描摹衰乱时代的人们的情形,不是很虚假。那六国互 相图谋攻取,推崇诈力,没有
兄弟骨肉那样的亲情,那事情又不仅仅是像财物用度那样的小事。而(主张 )连衡的人正每天
以强秦的威柄(威胁六国),张嘴怒喝他们,即使贤能睿智像燕昭王那样,尚且俯首听 命,承
认错误都唯恐来不及,却想要求他们长久保存合纵盟约,用来互相帮助,怎么可能啊!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而秦国独自做它, 并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唉!自春秋以来,兵祸
一天比一天厉害;到了战国,老 百姓所受的残害,有的已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上天很爱老百
姓,难道让六七个君王在老百姓头上肆行无忌 ,每天驱使无辜的老百姓,辛苦劳动,在原野
上暴露他们的尸骸,而最终被虐杀吗?它一定不会这样!因 此,秦国不是极强大,不能消灭
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它还没有恶贯 满盈,也就不会迅速
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跟六国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后代的评论者,为 什么偏
重六国,而一定要为其考虑保全的办法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 可以自我保全吗?”回答说:“谁说没有办法
呢?不但可以单独保全,即使称王也是可以的。孟子曾经用 仁义的学说来劝谏梁、齐的国君,
但他们不采纳,可叹啊!”


营养师前景-济南人事考试


宁夏固原-二建成绩查询


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甘肃省招办


上海医疗器械专科-经理助理岗位职责


会计成绩查询-榨汁机和料理机的区别


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醉翁亭记教案


业余与函授的区别-班干部培训


九年级政治教案-小学数学教学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