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

别妄想泡我
904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7:3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服装品牌策划书-李杨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一、课时重难点:
【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 大一统思想
【难点】 内容 特点 影响 背景
二、授课过程:
【阶段综述】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政治 体制在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
奠定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基础;汉朝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 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
术 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秦朝:
(1)统一: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①统一的原因:
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②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扩疆:匈奴、岭南、
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 ,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⑤意义:
(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 。
◆ 中央集权:
A、中央:皇帝制;其特征、本质
B、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职责 ;九卿中除奉常、廷尉、治粟
内史外,均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反映了古代官制特征--- 事务与皇家事务混合一起, ,
家天下色彩浓厚。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C、地方:全面推行 ,建立地方行政体制-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 、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
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 的大变革。
②原因:
A.经济: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B.政治: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
C.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D.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③内容:
A.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B.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 等
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
称为 ‘县级以下有 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
叫 。
④影响:
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 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 ,不得 ;
B.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 重要标志。
C.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4)选官: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5)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 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
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 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
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 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 ,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
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 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功: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2、汉朝: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
(1)中央: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
(2)地方:汉初采用 ;汉景帝平定了“ ”;汉武帝实行“ ”解决王国问题,
i.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
ii.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iii.汉武帝时地方设立司隶校尉,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iv.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3)选官: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和征辟制(自上而下)
①时间:西汉武帝始行,东汉时期遭到破坏,汉末三国时蜕变为九品中正制。
②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巩固,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需要大量人才,并弘扬儒家思想。
③内容:
A.概念:由 察访合格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B.标准: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辅助以考试,测 试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并规定郡国选举的人
数,兼顾平衡地方的目 的。
D.影响:
积极: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推动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
消极:①具有 特征,而且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 ②并且,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德
行,它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人们社会风气逐渐转坏。 ③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
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④西汉后期,世
家大族逐 渐控制察举权,察举制被破坏,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 (九品官人法)。
E.特点:察举制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F.为什么说察举制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
答:i.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 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
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ii. 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
因而减少了滥 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有试用期,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
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 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
(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 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
iii.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 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
颖而出的机会。
补充:汉代察举的科目 ,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
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 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
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 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
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 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 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
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
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 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
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 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二)经济
1、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 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从耦犁到一牛挽犁;播种工具耧车;汉
代田庄;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 ,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2、手工业:盐铁 专营制度,西汉政府垄断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丝织业发达,
有马王堆 ,丝绸外销激增;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东汉的成熟的青瓷瓷);冶铁技术提高
(西汉: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
(1)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 :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市严格管理,商品明码标价,钱丢进容钱器;
秦汉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 居住区严格分开,西汉长安有九市,王莽设 官;汉初抑
商,对商人歧视政策汉武帝实行 制度。
(2)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3)商运: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陆上与水上丝绸之路开通;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
号;
(三)文化
1、思想:
(1)秦朝“ ”


(2)西汉初黄老思想;
(3)汉武帝时形成以“ ”、“ ”为核心的新儒学(强调更化,上神化皇权,下教化百姓),
并确立正统地位 ,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采“黄老”等诸子 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
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儒学”独尊的原因
(1)时代特征:走向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这些需要新的治国理论加以维护。
(2)儒学作用:礼乐秩序
(3)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
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 +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激化)。(汉武帝需要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4)个人发挥: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需要
①新儒学主要增加了 说,它包含以下内容(理解)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
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
点往往交错 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
和社会。他宣扬这一 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
从中选出君臣、父子 、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
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 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
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 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 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 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
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 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
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针对当时王国问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 ”和 “ ”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 “礼乐征伐自天


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 ”为本,“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
强调 义重于利。
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 不善就可
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②实质:借助天上 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
想文化的专制。
③特点:
2、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政治: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育:①在中央 ,立博士,传五经,使儒学教育 ,从此教育被儒学家垄断。
②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 独尊儒学影响
积极: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儒家 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如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和中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基本精神,影响 了中国人的性格。
消极:①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隋唐以后,儒学因科举制度的确立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其负面作 用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
国近代科技的落后。
④西汉末年佛教传入,道教创立。
2、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文学艺术:秦统一文字为 、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 ”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表现了汉代绘画的特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一、课时重难点:
【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重农抑商政策 大一统思想
【难点】 内容 特点 影响 背景
二、授课过程:
【阶段综述】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政治 体制在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
奠定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基础;汉朝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 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
术 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一)政治:
1、秦朝:
(1)统一: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①统一的原因:
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②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扩疆:匈奴、岭南、
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 ,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⑤意义:
(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 专制主义: 。
◆ 中央集权:
A、中央:皇帝制;其特征、本质
B、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职责 ;九卿中除奉常、廷尉、治粟
内史外,均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反映了古代官制特征--- 事务与皇家事务混合一起, ,
家天下色彩浓厚。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C、地方:全面推行 ,建立地方行政体制-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 、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
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 的大变革。
②原因:
A.经济: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B.政治: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
C.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D.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③内容:
A.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B.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 等
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
称为 ‘县级以下有 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
叫 。
④影响:
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 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 ,不得 ;
B.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 重要标志。
C.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 ,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4)选官: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5)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 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
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 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
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 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 ,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
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 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功:①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②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
④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
⑤民族融合: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过:①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 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
2、汉朝:汉承秦制,但有所损益变化
(1)中央:频繁换相、内外朝制度
(2)地方:汉初采用 ;汉景帝平定了“ ”;汉武帝实行“ ”解决王国问题,
i.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
ii.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iii.汉武帝时地方设立司隶校尉,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iv.郡国并行制到东汉末年发展为州郡县三级。
(3)选官: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和征辟制(自上而下)
①时间:西汉武帝始行,东汉时期遭到破坏,汉末三国时蜕变为九品中正制。
②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的局面需要巩固,儒家思想确立正统地位,需要大量人才,并弘扬儒家思想。
③内容:
A.概念:由 察访合格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B.标准: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辅助以考试,测 试贤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也称贤良文学、贤良方正),并规定郡国选举的人
数,兼顾平衡地方的目 的。
D.影响:
积极: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推动西汉武帝时期强盛局面的出现。
消极:①具有 特征,而且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 ②并且,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德
行,它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人们社会风气逐渐转坏。 ③被察举者因察举人而走上仕途,
必对察举者感恩戴德,并为之效命,这样极易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④西汉后期,世
家大族逐 渐控制察举权,察举制被破坏,到魏晋南北朝,发展为 (九品官人法)。
E.特点:察举制具有封闭特征,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F.为什么说察举制为西汉提供了大量人才?
答:i.察举科目多,涵盖了国家所需的各种人 才,选拔的范围也较广,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
多晋身仕途的机会;


ii. 相对而言,察举制度执行严格,对举主和被举者均有赏罚,特别是举主,不得不谨慎行事,
因而减少了滥 竽充数的情况发生;(有试用期,到了东汉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时,
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 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
(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 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
iii.最重要的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为 被举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使真正优秀的人才有脱
颖而出的机会。
补充:汉代察举的科目 ,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
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 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
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 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
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 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汉文帝(公元前179—前157年在位)时 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
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
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 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
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 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二)经济
1、农业: 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 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从耦犁到一牛挽犁;播种工具耧车;汉
代田庄;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 ,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
2、手工业:盐铁 专营制度,西汉政府垄断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丝织业发达,
有马王堆 ,丝绸外销激增;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成熟(东汉的成熟的青瓷瓷);冶铁技术提高
(西汉:用煤炭做燃料 ;东汉东汉杜诗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3、商业:
(1)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与控制 :秦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市严格管理,商品明码标价,钱丢进容钱器;
秦汉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 居住区严格分开,西汉长安有九市,王莽设 官;汉初抑
商,对商人歧视政策汉武帝实行 制度。
(2)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
(3)商运: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陆上与水上丝绸之路开通;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
号;
(三)文化
1、思想:
(1)秦朝“ ”


(2)西汉初黄老思想;
(3)汉武帝时形成以“ ”、“ ”为核心的新儒学(强调更化,上神化皇权,下教化百姓),
并确立正统地位 ,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兼采“黄老”等诸子 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
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1、“儒学”独尊的原因
(1)时代特征:走向大一统: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这些需要新的治国理论加以维护。
(2)儒学作用:礼乐秩序
(3)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 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
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 +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
阶级矛盾激化)。(汉武帝需要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
(4)个人发挥: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大一统的需要
①新儒学主要增加了 说,它包含以下内容(理解)
神学的灾异谴告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
以警惕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策》)。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
“天人同类”、“天人相副”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
而起。 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召》)。上述两
点往往交错 或一道出现。天人感应说牵强附会,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有碍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
和社会。他宣扬这一 学说,也包含着限制君权、维护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目的。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 ”,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
从中选出君臣、父子 、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
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 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
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 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 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
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 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
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 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
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
针对当时王国问题,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提出“ ”和 “ ”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 “礼乐征伐自天


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 ”为本,“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子、孟子的义利观,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
强调 义重于利。
在志与功的关系上,他强调志,主张“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认为动机(志) 不善就可
以惩罚,不必等到酿成事实。
②实质:借助天上 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
想文化的专制。
③特点:
2、汉武帝是怎样独“尊”儒学的?
政治: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教育:①在中央 ,立博士,传五经,使儒学教育 ,从此教育被儒学家垄断。
② ,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得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 独尊儒学影响
积极:①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大一统。
③对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儒家 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如刚健有为、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和中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基本精神,影响 了中国人的性格。
消极:①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隋唐以后,儒学因科举制度的确立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其负面作 用在中国古代后期日益明显,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
国近代科技的落后。
④西汉末年佛教传入,道教创立。
2、科技: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为代表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
3、文学艺术:秦统一文字为 、隶通行,东汉始创楷书;
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 ”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壁画、帛画、漆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表现了汉代绘画的特色。

招商银行南宁分行-新年手抄报内容


湖南石门一中-李思菘


俄国十月革命-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


重阳节是几月几日-江苏警官学院


人生感悟的作文-教师赞


红参的功效与作用-等待戈多读后感


演讲稿题目-电气技术员工作总结


综合素质评价自我评价-海南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