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习题答案

余年寄山水
733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8: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种人-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B班级 学号 姓名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1-2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ei3e
的位移。(2)求质点的轨迹方程。
解:(1)
r

0

i3j6k

r

1

ei3e
-1
j6k


3

质点的位移为

r
e1

i

3

j


e

tt
j6k
。(1)求:自t=0至t=1质点
(2) 由运动方程有
xe
t

y3e
t

z6
消t得
轨迹方程为
xy1

z6

1-3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矢径
r< br>
x,y

的端点处,其速度的大小为( D )
dr
dr

dx

dy

dr
(A) (B) (C) (D)




dt< br>dt
dtdt
dt

22
1-5某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br>r10i15tj5t
2
k
,求:t=0,1时质点的速度和
加速度。
解:由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得
v
drdv
15j10tk

a10k

dtdt

v15j10k

a10k
所以 t=0,1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为
v15j
t0
t1
t0,1
1-8 一质点在平面上运动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5t
2
i3t
2
j
,则该质
点所作运动为[ B ]
(A) 匀速直线运动 (B)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C) 抛体运动 (D) 一般的曲线运动

*1-6一质点沿O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
x3t
3
2t
(SI)。则质
点在4s末的瞬时速度为 142m·s
-1
,瞬时加速度为 72m·s
-2
;1s末到4s末的
位移为 183m ,平均速度为 61m·s
-1
,平均加速度为 45m·s
-2

d
2
x
dx
解题提示:瞬时速度计算
v
,瞬时加速度计算
a
2
;位移为dt
dt

xx

4

x
1

,平均速度为
v
x

4

x

1

v

4

v

1

,平均加速度为
a

4141



















2


1-11 已知质点沿Ox 轴作直线运动,其瞬时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ax
3t
ms
2
。在t=0时,
v
x
0

x10
m。求:(1)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
(2)质点的运动方程。
dv
解:(1) 由
a
x
x

dt

dv
x
a
x
dt

两边同时积分,并将初始条件t=0时,
v
x
0
带入积分方程,有

v
x
t
0
dv
x


a
x
dt

t
00
3tdt

3
解得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为
v
x

2
t
2

(2) 由
v
dx
x

dt

dxv
x
dt

两边同时积分,并将初始条件t=0时,
x10
m带入积分方程,有

x
dx

t
v< br>t
3
100
x
dt

0
2
t2
dt

解得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x10
1
2
t
3








3


1-12 质点 沿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
a72t
2
(SI).如果当
t3
s时 ,
x8
m,
v4
ms
-1
.求:
(1) 质点的运动方程;
(2) 质点在
t5
s 时的速度和位置.
解:(1) 设质点沿Ox 轴做直线运动,t=0时,
xx
0

dv
x

a
x

dt

dv
x
a
x
dt

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并将
a
x
a72t
2
代入,有

v


t
v
dv
x

0
72t
2
)dt

0
解得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为
vv
2
0
7t
3
3
t

dx

v
x

dt

dxv
x
dt


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并将
v v
2
0
7t
3
t
3
代入,有
< br>xt
x
dx(v7t
2
0
t
3
)dt
0

0
3


vv
0

(1)
4


解得
7
2
t
4
xx
0
v
0
tt
26
将t=3 s时,
(2)
x8
m,v4
ms
v
0
1
ms
-1
-1
代入式(1)和式(2),得

x
0
13
m

v
0

x
0
的值代入式(2)中,可得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1
4
7
2
xttt13
(3)
62
(2) 将
t5
s代入式(1)和式(3)得
142
v
3




ms
1
148

x
6
m

1-14一质点作半径r=5m的圆周运动,其在自然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为
s2t
1< br>2
t
(SI),求:t为何值时,质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大小相等。
2
解:由运动方程得
v
ds
2t

dt
dv
1

dt
5
质点的切向加速度为
a
t


v
2

2t

质点的法向加速度为
a
n



r5
2
当两者相等时,有

2t

2
5
1

解得时间t的值为
t52
s


1-15 质点做半径为1m的圆周运动,其角 位置满足关系式
θ52t
3
(SI)。
t=1s时,质点的切向加速度 12m·s
-2
,法向加速度 36m·s
-2
,总加速度
37.95m·s
-2

解:由运动方程
θ52t
3

角速度为
ω

dθdω
6t
2
s
1
, 角加速度为

12ts
2

dtdt
t时刻,质点的 切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a
t


R12t112t
m s
2

质点的法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a
n
 ω
2
R6t
2
136t
4
ms
2

质点的总加速度的大小为
aa
t
a
n< br>
将t=1s代入上面方程,即可得到上面的答案。






22

2

12t

2< br>

36t
4

2
ms
2

6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3章 刚体力学

3-1当飞轮作加速转动时,对于飞轮上到轮心距离不等的两点的 切向加速

a
t
和法向加速度
a
n
有[ D ]
(A)
a
t
相同,
a
n
相同 (B)
a
t
相同,
a
n
不同
(C)
a
t
不同,
a
n
相同 (D)
a
t
不同,
a
n
不同
解题提示:可从< br>a
t
rα

a
n


2
r
来讨论,转动的刚体上半径不同的质点均具
有相同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3-2一力
F3i5j
N,其作用点的矢径为
r4i3j
m,则该力 对坐标原点
的力矩为
M29k

解: MrF

4i3j



3i5j


其中,
ijjik

iijj0
,对上式计算得
M29k

3-3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A和B的密度分别为

A


B
(

A


B
),且两
圆盘的总质量和厚度均相同。设两圆盘对通过盘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
量分别为 J
A
和J
B
, 则有[ B ]
(A) J
A
>J
B
(B) J
A
<J
B
(C) J
A
=J
B
(D) 不能确定J
A
、J
B
哪个

解题提示:圆盘对通过盘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量为
J
1
mR
2

2
质量
m

V

R
2
h

因为

A


B
,所以
R
A
RB
,则有J
A
<J
B
。故选择(B)。



7



3-5有两个力作用在一个有固定转轴的刚体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这两个力都平行于轴作用时,它们对轴的合力矩一定是零
(B) 这两个力都垂直于轴作用时,它们对轴的合力矩可能是零
(C) 当这两个力对轴的合力矩为零时,它们的合力也一定是零
(D) 只有这两个力在转动平面内的分力对转轴产生的力矩,才能改变刚
体绕转轴转动的运动状态
解 题提示:(C)不正确。因为力矩不仅与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当
转动平面内两个大小相等的力 方向相同时,如果这两个力对轴的位置矢量恰好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矩为零,但合力为力的二 倍。
3-6 一个飞轮的质量为m=60kg,半径R=0.25m,转速为1000
rm in
1
。现
在要制动飞轮,要求在t=5.0s内使其均匀的减速而最
后停 下来。设平板与飞轮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0.8,
飞轮的质量可看作是全部均匀分 布在轮的边缘上。求:
平板对轮子的压力为多大?
解:由于飞轮质量全部分布在边缘,所以其转动
惯量为
JmR60

0.25

3.75kgm

2
2
2
N
f
F
ω
0
P

根据定义,角加速度为
0
2π1000
60
20.9s
2

5


ω

ω
0

t
以飞轮为研究 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垂直纸面向里为飞轮转动的正方向,
则飞轮所受的摩擦阻力矩为
MfR

NR

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有
MJ


将两个方程联立,可得
8


飞轮受到的压力
N

J

3.75

20.9

392N


R0.80.25
3-7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的物体A和B叠放在水平面上,由跨过定滑轮
的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相互连接。设定滑轮的质量为m, 半径为R,且A与B
之间、A与桌面之间、滑轮与轴之间均无摩擦,绳与滑轮之间无相对滑动。物
体A在力
F
的作用下运动后,求:
(1) 滑轮的角加速度。
(2) 物体A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3) 物体B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解:以滑轮 ,物体A和B为研究
对象,分别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物

、体A受重力
P< br>A
、物体B的压力
N
1
B
F
A
地面的支持力
N
2
、外力
F
和绳的拉

T
2
作 用;物体B受重力
P
B
、物体A
的支持力
N
1
和绳 的拉力
T
1
作用;滑轮
受到重力P、轴的支持力
N
、上下两
边绳子的拉力
T
1


T
2

的 作用。
设滑轮转动方向为正方向,则根据刚
体定轴转动定律有
T
2
A
N
2
F
N'
1
P
A
N
T'< br>1
T'
2
P
T
1
B
N
1
P
A

T
2

RT
1

RJ


1
2
JmR
其中 滑轮的转动惯量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物体A:

FT
2
ma

9


其中,
T
1
T
1


T
2
T
2


因绳与滑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所以 有
aR


将4个方程联立,可得滑轮的角加速度

F2F



2mRJR5mR
物体A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3

T
2
T
2
F
物体B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T
1
5

2
T
1

F

5
3-8 如图所示, 质量分别为
m
1

m
2
的物体
A

B
用一根质量不计的轻绳相
连,此绳跨过一半径为
R
、质量为
m< br>的定滑轮。若物体
A
与水平面间是光滑接
触,求:绳中的张力
T
1

T
2
各为多少?(忽略滑轮转动时与轴承间的摩擦力,且
绳子 相对滑轮没有滑动)
解:对滑轮、物体
A

B
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因绳子不可伸长,
故物体
A

B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

a
T
1
N
1
T
1< br>m
1
a
(1)
T
2
A
P
2
T
2
m
2
gT
2
m
2
a

(2)
滑轮作转动,受 到重力
P

、张力
T
1


T
2

以及轴对它
的作用力
N

等的作用。由于
P

N

通过滑轮的中
心轴,所以仅有张力
T
1


T
2

对它有力矩的作用。由
刚体的定轴转 动定律有

N

T
1

a
B
P
2

T
2
P


10

< br>RT
2

RT
1

J

(3)
因绳子质量不计,所以有
T
1

T
1
,
T
2

T
2

因绳子相对滑轮没有滑动,在滑轮 边缘上一点的切向加速度与绳子和物体的加
速度大小相等,它与滑轮转动的角加速度的关系为
aR

(4)
滑轮以其中心为轴的转动惯量为
1
JmR
2
(5)
2
将上面5个方程联立,得
T
1

m
1< br>m
2
g
1

m
1
m
2
 m
2
1


m
1
m

m2
g
2

T
2


1
m
1
m
2
m
2
*3-8 如图所示 ,物体
A

B
分别悬挂在定滑轮的两边,该定滑轮由两个同
轴的,且 半径分别为
r
1

r
2
(
r
1
 r
2
)的圆盘组成。已知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m
1

m2
,定滑轮的转动惯量为
J
,轮与轴承间的摩擦、轮与绳子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求: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解:分别对两物体及定滑轮作受力分
析,如图所示。根 据质点的牛顿定律和刚体
的转动定律有
r
2
r
1
r
2
N
r
1
P
1
T
1
m
1< br>gT
1
m
1
a
1
(1)
T2
P
2
T
2
m
2
gm
2a
2
(2)

m
2
m
1
P< br>
T

T
2
1
T
2
m
2< br>P
2
a
2
a
1
m
1
T
1< br>11
P
1


T
1

r1
T
2

r
2
J

(3)
其中
T
1

T
1
,
T
2

T
2

由角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关系,有
a
1


r
1
(4)
a
2


r
2
(5)
解上述方程组,可得
a
1


m
1
r< br>1
m
2
r
2

gr
1
Jmr mr
2
11
2
22

a
2

< br>m
1
r
1
m
2
r
2

g r
2
Jmrmr
2
11
2
22

3-9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物体的动量不变, 动能也不变
(B) 物体的动量不变, 角动量也不变
(C) 物体的动量变化, 角动量也一定变化
(D) 物体的动能变化, 动量却不一定变化
3-11一质量为m的质点沿着一条空间曲线 运动,该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下的
定义式为
racosωtibsinωtj
,其中
a

b

ω
皆为常数.则此质点所受的对原
点的力 矩
M
= 0 ;该质点对原点的角动量
L
=
abmωk

d
2
r
2
解:因为
F m
2
m

r

dt
所以
MrFrm

r0

因为
Pmvm
2

dr
m

a

sin
tib

cos

tj


dt
LrP

acos

tibsin

tj



a

sin

tib

cos

tj

m

其中,
ijjik

iijj0
,对上式计算得
L
=
abmωk



12


3-13一人手拿两个哑铃,两臂平伸并绕右足尖旋转,转动惯量为
J
,角速
度为
ω
。若此人突然将两臂收回,转动惯量变为J3。如忽略摩擦力,求:此人
收臂后 的动能与收臂前的动能之比。
解:因人在转动过程中所受重力和支持力对转轴的力矩均为零,所以此人
的转动满足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设人收回两臂后的角速度为


,由
L
1
L
2

J



J



3


3


所以,收臂后的动能与收臂前的动能之比为
1J
2


2 3

E
k
3


1
E
k
1
J

2
2







3-1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一质量为m、半径 为R的水平圆盘上,圆盘可无
摩擦地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轴转动。系统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人沿着与圆盘 同
心,半径为
r
(
rR
)的圆周走动。求:当人相对于地面的走动 速率为
v
时,圆
盘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大?
解:对于转轴,人与圆盘组成的系统角动量守恒。
人的转动惯量为

J

mr
2

13


圆盘的转动惯量为
J

1
mR
2

2
选地面为惯性参照系,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有
J



J



0

其中



v
,代入上式得
r


2r

2
v

R
负号表示圆盘的转动方向和人的走动方向相反。
3-16一转动惯量为
J
的圆盘绕一固定轴转动,起初角速度为
ω
0
,设它所受
阻力矩与转动 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Mkω
(
k
为正常数)。 则在它的角速度从ω
0
变为
1
ω
0
过程中阻力矩所做的功为多少?
2
解:根据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阻力矩所做的功为
A

Md





11
2
J
2
J

0

22
1

0
代入上式,得
2
3
2
AJ

0

8

3-17 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细棒,可绕通过其一段的光滑

O
在 竖直平面内转动。设
t0
时刻,细棒从水平位置开始自由下摆,
求:细棒摆到竖直位 置时其中心点
C
和端点
A
的速度。
解:对细棒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转动过程中,细棒受到重力
P
和轴
14


对棒的支持力
N
的作用。其中支持力
N
的大小和方向 是随时变化的。
在棒转动过程中,支持力
N
通过轴
O
,所以对轴< br>O
的力矩始终为零。
重力对轴
O
的力矩为变力矩,是棒运动的合外力矩 。设在转动过程中
某时刻,棒与水平方向成

角,则重力矩为
O

l
Mmgcos

2
中,重力矩做的功为
C
A

所以细棒在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的过程
P
A

Md




2
0
l l

mgcos

d

mg
22
设棒在 水平位置的角速度为

0
0
,在竖直位置的角速度为

。 根据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有
l1
AmgE
k
E
k0
J

2
0

22
1
2
Jml
,代入上式得


其中,棒的转动惯量为
3
l1< br>v

3gl

端点
A
的速度分别为
C
22
3g
l
根据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v

r
,细棒摆到竖直位置时其中心点
C

v
A


l3gl

15 < /p>


3-18如习题3-18图所示,斜面倾角为
θ
,位于斜面顶端的卷扬机 的鼓轮半

径为
r
,转动惯量为
J
,受到驱动力矩
M
作用,通过绳索牵引斜面上质量为
m

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 br>μ
,求重物上滑的加速度。(绳与斜面平行,
绳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
解 :采用隔离法分别对物体
m
和鼓轮进行受力分析,如习题3-18图(b)所




示。重物
m
受到重力
P
,绳的拉力
T
,斜面的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的作用。设

重 物上滑的加速度为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



PTfNma

M
r
m
θ
(a)
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则上
式 可分解为
x
方向
Tfmgsinθma
(1)
y
方向
Nmgcosθ0
(2)
且有
fμN
(3)
对鼓轮进行受力分析可知,使鼓轮转动的力矩为驱


动力矩M
。绳的拉力
T

对转轴的力矩,其方向和
M

反,所以是阻力矩。设鼓轮的转轴垂直于纸面指向读者,
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有
y< br>f
N
T
x
M
θ
r
T

(b )
P
MT

rJα
(4)
绳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所以有

习题3-18图
TT

(5)
重物上滑的加速度的大小 等于鼓轮转动的切向加速度的大小。由切向加速度和
角加速度的关系,有
arα
(6)
将上面6个方程联立,可求得重物上滑的加速度为
a


M

μmgr
cos
θ

mgr
sin
θ


Jmr
2

16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5章 机械振动
5-1对同一简谐振动的研究, 两个人都选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
但其中一人选铅直向上的Ox轴为坐 标系,而另
一个人选铅直向下的OX轴为坐标系,则振动方
程中不同的量是[ ]
(A) 振幅; (B) 圆频率;
(C) 初相位; (D) 振幅、圆频
率。
答: (C)
5-2三个相同的弹簧(质量均忽略不计)都一端固定, 另一端连接质量为m
的物体, 但放置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其中一个平放, 一个斜放, 另一个竖直放
置。如果忽略阻力影响,当它们振动起来时, 则三者的[ ]
(A) 周期和平衡位置都不相同; (B) 周期和平衡位置都相同;
(C) 周期相同, 平衡位置不同; (D 周期不同, 平衡位置相同。

X
O
平衡位置
x





答:(C)
5-2 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有质量为m的重物, 其自由振动的周期
为T.今已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为x时,其振动速度为v,加速度为a.则下列
17


计算该振子劲度系数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
22
x
max
(A)
kmv
max
; (B)
kmgx

(C)
k4π
2
mT
2
; (D)
kmax


答: (B) 因为
mgkxma


4-4 某物体按余弦函数规律作简谐振动, 它的初相位为


2
, 则该物体
振动的初始状态为[ ]
(A) x
0
= 0 , v
0
 0; (B) x
0
= 0 , v
0
< 0;
(C) x
0
= 0 , v
0
= 0;

(D) x
0
= A , v
0
= 0。
答: (A)
5-5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周期为T,在起始时刻
(1) 质点的位移为A2,且向x轴的负方向运动;
(2) 质点的位移为-A2,且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
(3) 质点在平衡位置,且其速度为负;
(4) 质点在负的最大位移处;
写出简谐振动方程,并画出t=0时的旋转矢量图。
解:(1)
xAcos(
2

2

2

t)
(2)
xAcos(t)

T3T3
O
A
x

3
O
2

3
x
A
(2)图
(1 )图

(3)
xAcos(
2

2

t)
(4)
xAcos(t

)

T2T
18


A

2
O
O
A
x
x

( 4)图
(3)图

4-6 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周期相同。第 一个质点
的振动方程为
x
1
Acos(

t

)
。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于其平衡位置负的位移处
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正处在 正的最大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
程为
(A)
x
2
Acos(

t

)
; (B)
x
2
Acos(

t

)
; [ ]
22
(C)
x
2
Acos(

t



解: (A) 利用旋转矢量法判断,如附图所示:

3

)
; (D)
x
2
Acos (

t



)

2

2


1

所以

2

O
x
2
Acos(

t 

)

2
即答案(A)












A
2
x

A
1
19


5-7 一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由图确定质点的振动方程
为 ,在t = 2s时质点的位移为 ,速度为 ,加速度
为 。
x
(cm)
6
0
-6
1
23
4
t
(s)

答:
x0.06cos(

t

2
)m
; 0; -0.06

m∙s
–1
; 0
5-8 一简谐振动的曲线如图所示,则该振动的周期为 ,简谐振动方
程为 。

A
t5
5

6
A2

A
t0
O
x



习题4-8解答用图
解:
t0
的旋转矢量图如附图所示,
v
0< br>0



所以有

3

T5


2

5

6
解周期
T=12s
20


简谐振动方程为
xAcos(t)
m
63


5-9一质点沿x轴作简谐振动,其角频率ω = 10 rads。其初始位
移x
0
= 7.5 cm,初始速度v
0
= 75.0 cms。试写出该质点的振动方程。
解: 振幅
Ax
2
0
2
v
0

2
75
2
7.5
2
11
cm=0.11m
10
2
初相

arctan



v
0
=arctan(-1)

x0

4




4
3

4
由初始条件可知


;

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x0.11cos(10t)
m
4
5-13 一质量为0.20 kg 的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0.6cos(5t
1
)
(SI)
2
求:(1) 质点的初速度;(2) 质点在正向最大位移一半处所受的力。
解: (1) 质点t时刻的速度为
v
dx

0.65sin(5t)

dt2
t0
时,速度为
v=3 m∙s
–1

(2) 质点所受的力为
fkx

其中
21

< p>
x
A
-1
0.3
m,
km

2
5
N∙m
2
得质点在正向最大位移一半处所受的力为
fkx
=-1.5N

4-13 质量为2 kg的质点,按方程x0.2cos(0.8

tπ3)
(SI)沿着x轴振
动。求(1 )振动的周期、初相位、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2)t=1s时振动的相
位和位移。
解: (1) 由振动方程得

0.8

,振动的周期
T
2< br>

2.5
s
由振动方程得初相



3

速度为
v0.20 .8

sin(0.8

t)
m∙s
-1
3

最大速度为
v
m
0.20.8
< br>0.5024
m∙s
-1

加速度为
a0.2( 0.8

)
2
cos(0.8

t)
m∙s
-2

3
最大加速度
a
m
0.2 (0.8

)
2
1.26
m∙s
-2

(2)t=1s时,振动的相位为
0.8




30.47

0.5


位移为 x=0.02m
4-11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6cos(100

t0.7

)
cm ,
在t

(单位:s)时刻它在
x32
cm处,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求:





它重新回到该位置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x32
是振幅的一半,由旋转矢量法
o

4

4
x
22



可得,t时刻的相位为< br>

再次回到
x32
的相位为

4



两矢量之间的夹角为
2
< br>

4

3
4
,旋转矢量转

T
2


2

用时间为周期T,所以有
t
2


3
4
解得
∆t=0.015s
4-14 汽车相对地面上下作简谐振动,振动表达式为
x< br>1
0.04cos(2

t

4)

( SI);车内的物体相对于汽车也上下作简谐振动,振动表达式为
x
2
0.03co s(2

t

2)
(SI)。问:在地面上的人看来,该物体如何 运动?写出合
振动表达式。
解: 合振动为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0.06 5cos(2

t0.36

)
m
A4
2< br>3
2
243cos

4
65
cm=0.0 65m
4sin
tan

tan
4cos


4
4
3sin
3cos

2
2.061

2

64

5-15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 ,总能量为
E
1
,如果简谐振动振幅增加为原
来的两倍,重物的质量增为原来 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
E
2
变为[ ]
(A)
E
1
4; (B)
E
1
2; (C) 2
E
1
; (D) 4
E
1

23


解: 总能量
E
1
2
kA
,与重物的质量无关。所以答案为(4)
2
4-16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6.010
2
cos(
1
3
t
1
4
)
(SI)
(1)当x值为多大时,系统的势能为总能量的一半?
(2)质点从平衡位置移动到上述位置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解: (1) 1
2
kx
2

1
2
4
kA

o
解得 x=
2
A4.210
2
m;

x
2
4
(2) 由旋转矢量图可见,相当于求


2

4
所用时间,即

∆t=
T
2



T12
< br>4

8

8



0.75s

24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6章 机械波
6-3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0.25cos(125t0.37x)
(SI),其角频率

= ,波速u = ,波长

= 。
解:

=125rad
s
1


u
0.37
,u =
125

338
ms
1

0.37


u


2

u


2

338

17.0m
125
6-4频率为500Hz的波,其波速为350ms,相位差为2π3 的两点之间的
距离为 _。
解: ∆

2


x



x


=0.233m

2

6-5 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在x=-1m处质点的 振动方程为
yAcos(

t

)
(SI),若波速为 u,则此波的表达式
为 。
答:
yAcos[

(t


25
1x
)]
(SI)
uu


5-4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向传播,t = 0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
P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是[ ]。
y(m)
(A)
y
P
0.10cos(4t
(B)
y
P
0.10cos(4t
(C)
y
P
0.10cos(2t
(D)
y
P
0.10cos(2t
1
)
(SI);
3
1
)
(SI);
3
u=20ms
0.1
0.05
O
5m
P
1
)
(SI);
3
1
)
(SI)。
6

解:答案为 (A)
确定圆频率:由图知

 10
m,u=20ms,得

2

2

u< br>
4


确定初相:原点处质元t=0时,
y
P0
0.05
-
A


v
0
0
,所以



23
6-8已知波源的振动周期为4.00×10
2
s,波的传播速度为300 m·s
-1
,波
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位于x
1
= 10.0 m和x
2
= 16.0 m的两质点振动相位差的大
小为 。
答:

2

x
2
x
1

2

x
2
x
1
8


uT3
6-9 一列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向无衰减地传播,波的振幅为 2×10
-3
m,周
期为0.01 s,波速为400 m∙s
-1
。当t = 0时x轴原点处的质元正通过平衡位置向
y轴正方向运动,则该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
答:波沿x轴正向无衰减地传播,所以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x
yAcos[

(t)

]
的形式。
u
26


其中


2


200

;由
x
0
0

v
0
0
,知

,代入上式,得
T2
y210
3
cos[200< br>
(t
x

)]
m
4002
6-11 如图,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波速u = 10 m·s
-1
沿x轴负方向
传播,已知A 点的振动方程为
y410
2
cos(3πt

3)
[SI]。
(1)以A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函数;
(2)以距A点5m处的B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函数;
(3)A点左侧2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该点超前于A点的相位。

B
u

A

x
2
解: (1)
y410cos[3π(t
x

)]
m
1 03
(2)
y410
2
cos[3π(t
x7
< br>)]
106
m或
x5

y410cos[3π(t) ]
m
106
2
(3)
y410
2
co s[3π(t
4

]
m
15

x2


x0





9

3


155
3

,即比A点相位落后
5

27


6-12图示一平面简谐波在t = 1.0 s时刻的波形图,波的振幅为0.20
m,周期为4.0 s,求(1)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若OP=5.0m,
写出 波函数;(3)写出图中P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解: 如图所示为t=0时的波形图,
可见t=0原点处质点在负的最大位移处,< br>所以




o
P
y(m)
A
传播方向
O
P
x(m)
y
u
x
(1)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0.2cos(t

)
m
2
(2)波函数为
习题6-12解题用图

y0.2cos[(t
2

x
)

]
m
2.5
(3)P点的坐标x=0.5m代入上式,得P点的振动方程为
y0.2cos(t)
m
2




28


6-13 已知一列机械波的波速为u, 频率为

, 沿着x轴负方向传播.在x
轴的正坐标上有两个点x
1
和x
2
.如果x
1
<x
2
, 则x
1
和 x
2
的相位差

1


2
为[ ]
(A) 0 (B)
2

(x
1
x
2
)

u

u
o
(C)


(D)
2

(x
2
x
1
)
u

x
1
x
2
x
答: (B)
习题5-13解答用图


5-14如图所示,一简谐波沿BP方向传播,它 在B点引起的振动方程为
y
1
A
1
cos2πt
。另一简 谐波沿CP方向传播,它在C点引起的振动方程为
y
2
A
2
cos

2πtπ

。P点与B点相距0.40 m,与C点相距0.50 m。波速均为
u=0.20 ms
-1
。则两波在P的相位差为 。
P
C
B

答:



C


B
2

CPBP
________

CPBP0.500.40


2



2

0

uT0.20
________
5-10 如图所示,S
1
和S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出波
长为

的简谐波 ,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S
1
P2


S
2
P2.2


两列波在P点发生相消干涉.若S
1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t

2)
,则S2
的振
动方程为 [ ]

t(

)
; (A)
y
2
Acos(t)
; (B)
y
2
Acos
2

S
1

P

S
2

(C)
y
2
Acos(t


2
t(0.1

)

)
; (D)
y
2
Acos
29


答: 答案为(D)。
设S
2
的振动方成为
y2
Acos(t

2
)
,在P点两波的相位差为



2


1
2

S2
PS
1
P



2


2
2

2.2

2


< br>

解得

2
1.9

可记为

2
0.1


5-11如图所示,两列波长均为
< br>的相干简谐波分别通过图中的O
1
和O
2
点,
通过O
1
点的简谐波在M
1
M
2
平面反射后,与通过O
2
点的简谐波在P点相遇。
假定波在M
1
M
2
平面反射时有由半波 损失。O
1
和O
2
两点的振动方程为
8

O
2
P3



y
10
Acos

t

y
20
Acos

t
, 且
O
1
mmP
为波长),求:
(1) 两列波分别在P点引起的振动的方程;
(2) 两列波在P点合振动的强度(假定两列波在传播或反射过程中均不衰
减)。





O
2
P

M
1
O
1
m

M
2
解: (1)
O
1
在P点引起的振动为
y
1
Acos[πt< br>2

8




]
=
A cos(πt

)

O
2
在P点引起的振动为
y
2
A[cosπt
2

3


] Acos

t

(2)在P点二振动反相,合振动的振幅为0,
IA
2
,所以P点合振动
的强度为0。
5-12 在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间各质点的振动[ ]
(A) 振幅相同,相位相同. (B) 振幅不同,相位相同.
(C) 振幅相同,相位不同. (D) 振幅不同,相位不同.
答:(B) 5-13在波长为

的驻波中,相对同一波节距离为

8两点的振幅和相 位分别
30



答:(B)
(A) 相等和0; (B)

相等和

; (C) 不等和0; (D) 不等和

。 [ ]

(本题10分)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
t=0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
率为250Hz,且此时图中点P的运
动方向向上。求:
(1)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该波的波动方程;
(3)在距原点右侧7.5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解:
(1)由图可知A=0.1m

20m
(1分)
波向左传播(1分),

2

500

(1分) ,
初相



3
(2分)
波速
u

5000ms
1
( 1分)
y0.1cos(500

t)(m)
( 2分)
3

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该波的波动方程
分)


y0.10cos

(5t00x
103

m(
1
)

)

31


(3)
13

y0.1cos(500

t)(m)
(1分)
12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9章 气体动理论
9-9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 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
平衡状态,则下列几种情况正确的是
(1)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2)温度、压强都不相同;
(3)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4)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32


答案:(3)
8-2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
n
V
相同,而方均根
速率之比为
v


:

v

:

v

2
A
1 2
2
B
12
2
C
12
1:2:4
,则其 压强之比
p
A
:
p
B
:
p
C
为多 少?
答案: 1:4:16
9-11温度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平均平动动能为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t
都相等;
(2)

相等,而

t
不相等;
(3)

t
相等,而

不相等;
(4)



t
都不相等。
答案:(3)
8-4如图 所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氦、氧两种气体在相同温度T时分子按速率
的分布,其中曲线 I 、II分别表示哪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答案:Ⅰ为氧气,Ⅱ为氦气
8-6若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分子质量为m,说明下列各式的物理意
义: < br>(1)

f(v)dv
;(2)

vf(v)dv
; (3)
v
1
v
2

0
1

2mvf(v)dv

2

0
答案:(1)分子出现在v
1
~v
2
速率区间的概率;(2)分子的平均速率;(3)分
子的平均平动动 能。
8-7两个容器中分别装有氮气和水蒸气,它们的温度相同,则下列各量中相同
的是
33


(1)分子平均动能; (2)分子平均速率;
(3)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4)最概然速率。
答案:(3)
8- 8在标准状态下,若氧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和氦气的体积相
同,则其内能之比E
1
E
2
为 。
答案: 53

8-9容器中储有1mol 的氮气,压强为1.33Pa,温度为7℃,则(1)1 m
3
中氮
气的分子数为多少? (2)容器中的氮气的密度为多少?
解:
(1)由
pn
V
kT

n
V

p
20-3

3.44×10 m

kT
(2)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8-10 有体积为2×10
Mp

-5-3

1.6 ×10 kg·m。
VRT
m
3
的氧气,其内能为6.75×10
2
J。
(1)试求气体的压强;
(2)设分子总数为5.4×10
22
个,求分子的平均能量及气体的温度;
(3)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多少?
Mi5
RTpV


22
解:(1)由内能
E

p
2E
1.3510
5
Pa
5V
(2)由知



E
5
1.25 10
20
J。因为

kT
,所以
N2
34


T
2

362
K
5k
匀速运 动,瓶子中充有9-6容积为9.6×10
-3
m
3
的瓶子以速率v=200 m·s
质量为100g的氢气。设瓶子突然停止,且气体的全部定向运动动能都变为气体
分子热 运动的动能,瓶子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求热平衡后氢气的温度、压强
各增加多少?
解: 因氢气的定向运动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即
1M5
Mv
2
R

T

2

2

T1.925
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M

pV

R

T


p
M
R

T8.3310
4
Pa

V

9-7 1mol的氦气和氧气,在温度为
27C
的平衡态下分子的 平均平动动能和
平均动能分别为多少?内能分别为多少?
解:
氧气:
< br>t

氦气:

t

3
55
kT6 .2110
-21
J;

kT1.03510
20
J;
ERT6232
J
222
3
33
kT6.2 110
-21
J;

kT6.2110
21
J;
ERT3740
J
222
35


8-13在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体积的氢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气体)
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质量为1 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
解:因温度和压强相同,由
pn
V
kT

n
V
相同

单位体积的内能之比为
5

3
E

E


5410


323
质量为1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
8-14 温度为
100C
的水蒸汽在常压下可视为理想气体,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和 18g水蒸汽的内能?
解:

t

3
kT7.72 10
-21
J
2
v
2

3RT
< br>6
718.8
ms;
EnRT9298.9
J
2
9-10 1 mol氮气,由状态A(p
1
,V)变到状态B(p
2
,V),气体内能的增量为
多少?
解:
En
55
RT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EV(p
2
p
1
)

22
9-12 1摩尔温度为T
1
的氢气与2摩尔温度为T
2
的氦气混合后的温度为多
少?设混合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解: 设混合后的温度为T,有
3535
2RT
2
RT
1
2RTRT

2222
T
6T
2
5T
1
11

8-16 图8-14的两条f(v)~v曲线分别表示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
韦速 率分布曲线。由此可得氢气与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分别为多少?
36


f(v)


O
2000
v(m s)

解:由
v
p
1.41
RT

知 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大于氧气的最改燃速率,则曲线
Ⅱ为氢气速率分布曲线,曲线Ⅰ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别 曲线。
氢气的最概然速率为2000ms;

v
p氢
v
p氧



4



所以,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500ms
8-17 若氮气在温度为 T
1
时分子的平均速率等于氧气在温度为T
2
时分子的
平均速率,求 T
1
与T
2
的比值。
解: 由
v1.6

T
1


7


T
2


8
RT
1


1.6
RT
2



8-18 已知某理想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400m·s
-1
。当其压强为1atm时,
求气体的密度。
解:由
v
2
3RT

,得

RT

3
v
2



Mp

3p
3
1.9
kgm
VRT
v
2
8-19 测得一山顶的压强为海平面处压强的80%,设空气温度均为-13℃,
37


求山顶的海拔高度为多少?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
-2
kg·mol
-1< br>,g取10ms
2

解:
z
RT
p
0
=1662 m
ln

gp
8-20 一真空管真空度为1.33×10
-2
Pa,设空气分子的有效直径为3×10
-10
m,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
-2
kg·mol
-1
。求在温度为300K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解:


kT
2

d
2
p=41.4m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10章 热力学基础

9-1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b
过程时气体对外做功为1000 J。则气体在ab
与abca过程中,吸热分别为多少?
解:因为
Q
ab
A
ab
1000
J
所以
Q
abca
Q
bca
Q
ab
A
bc a
Q
ab
1000300700
J
9-2 2mol的氦气开始时处在压强p
1
=2 atm、温度T
1
=400 K的平衡态,经
过一个等温过程,压强变为p
2
=1atm。该气体在此过程中内能 增量和吸收的热
量各为多少?若气体经历的是等容过程,上述气体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
增量各为多少?
解:(1)气体在等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增量分别为
38


QAnRT
1
ln
p
1
4608
J ,

E0

p
2
(2)气体在等容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增量为
Q

EnC
V,m< br>(T
2
T
1
)

因为
T
2

p
2
T
1
200
K,所以
p
1< br>3
QnR(T
2
T
1
)4986
J
2
10-3 温度为27℃、压强为1atm的1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分别经历等温过程过程与等压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2倍。分别计算这两个过程中
气体对外所做的功和吸 收的热量。
解:等温过程吸收的热量与功为
QAnRTln
V
2nRTln21728
J
V
1
等压过程
T
2
V
2
T
1
2T
1
600
K,所 以,等压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与功分别为
V
1
QnC
p,m
(T
2
T
1
)
7
R3008725.5
J
2
Ap(V
2
V
1
)pV
1
nR T
1
2493
J
10-4 温度为0℃、压强为1atm的1mol刚性 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历绝
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做的功是多少?内能增量又是 多
少?
解:由绝热过程方程
V
1
T
1
V
2

1

1
T
2


1 .4
,得
T
2
(
V
1

1
)T
1
176
K
V
2
5
A
EnC
V,m
(T
2
T
1
)R(T
2
T
1
)2015.2
J
2

EnC< br>V,m
(T
2
T
1
)-2015.2
J
9-5 1mol氦气从状态(p
1
,V
1
)沿如图所示直线变化到 状态(p
2
,V
2
),试求:
39


(1)气体的内能增量;
(2)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
(3)气体吸收的热量;
(4)此过程的摩尔热容。
(摩尔 热容
C
m


Q

T
,其中
< br>Q
表示1mol物质在
过程中升高温度

T
时所吸收的热量。 )
解:
33
(1)

EnC
V,m
(T< br>2
T
1
)nR(T
2
T
1
)(p< br>2
V
2
p
1
V
1
)

2 2
1
(2)
A(p
2
p
1
)(V
2< br>V
1
)

2
(3)由过程曲线,得
所以
QA

E2(p
2
V
2
p
1
V< br>1
)

p
2
V
2


p< br>1
V
1
(4)因为
Q2(p
2
V
2
p
1
V
1
)2nR(T
2
T
1
)

所以
C
m

Q
2R

n(T
2
T
1
)
10-7 一定量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 气体装在封闭的汽缸里,此汽缸有可活
动的活塞(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且无漏气)。已知气体的初压 强为p
1
,体积
为V
1
,现将该气体在等体积下加热直到压强为原来 的2倍,然后在等压下加热
(1)在p-V图上将整个过程表示出来;
(2)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
(3)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4)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
解:(1)略
40
直到体积为原来的两倍,最后作绝热膨胀,直到温度下降到初温为止。


(2)

E0

(3)整个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为
57
QnC
p,m
(T< br>2
T
1
)nC
p,m
(T
3
T
2
)nR(T
2
T
1
)nR(T
3
T< br>2
)

22
由状态方程
p
1
V
1< br>nRT
1
,得
Q
5719
p
1
V1
2p
1
V
1
p
1
V
1

222
因T
1
= T
3
,所以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AQ
19
p
1
V
1

2
9- 7标准状况下,2mol氧气,在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中体积膨胀为原来的
两倍,试计算在两种过程中( 1)压强分别变为多少?(2)气体对外做功分别
为多少?
解:由等温过程方程
p< br>2
V
2
p
1
V
1
,有
p
2

V
1
1
p
1
p
1
0.5 06510
5
Pa,所以
V
2
2
AnRTln
V
2
2RTln23144
J
V
1
V
< br>
由绝热过程
p
2
V
2
p
1
V
1


1.4
,有
p
2
(
1
)p
1
0.379p
1
0.38410
5
P a
V
2
A
p
1
V
1
p
2< br>V
2
p
1
V
1
0.379p
1
 2V
1
0.242nRT
1
2745
J

10.40.4
10-9 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外界传给气体的
净热量是多少?
解:
QA

p

V900
J



41




10-11 如图所示,1mol氮气所经历的循环过程,其中ab为等温线,求效率。
p

a
c
b
O
3
6
V(10
-3
m
3


解:
Q
ab
AnRT
a
ln
V
b
RT
a
l n2

V
a
Q
bc
nC
p,m
(Tc
T
b
)
Q
ca
nC
V,m
( T
a
T
c
)
7
T
a
7
R( T
a
)RT
a

224
515
R(T
a
T
a
)RT
a

224

1
Q
bc
9.94%

Q
ab
Q
ca
10-12 1mol的双原子理想气体作如图所示 的循环abcd,b→a为绝热过程。
已知a态的压强为P
1
、体积为V
1< br>,设V
2
=2V
1
,求:
(1)该循环过程气体对外所作的总功;(2)循环效率。
解:(1)设a态的温度为T
1
,由等压过程
方程得
T
c

V
c
T
1
2T
1

V
a
由绝热过程方程
V
a



1
T
a
V
b

1
T
b


1.4

42


VT
1
T< br>b

a

1
a
()
0.4
T< br>1

2
V
b
Q
AC
nC
p,m< br>(T
C
T
A
)
7
p
1
V
1

2


1
Q
CB
nC
V,m
(T
B
T
C
)3.105p
1
V1
QA0.395p
1
V
1


1
Q
CB
11.3%
Q
AC
< br>p
3
10-17四冲程汽油机可以看作是按照奥托循环工
作的一种发动机,其工 作是靠活塞在气缸中的往复运
动完成的。当活塞在气缸顶端时,进气阀打开,气缸
吸入汽油蒸气 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进气
过程(图中0-1过程)。随后,进气阀关闭,活塞上行
对混合气体进行绝热压缩(1-2过程)。当活塞再次接
近气缸顶点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混合气体燃 烧,
2
4
0
OV
1
1
V
2
V习题10-17图
使气缸内压力和温度迅速上升,这一过程是等容加热过程(2-3过程)。燃烧 产
生的高压气体的绝热膨胀向下推动活塞(3-4过程)对外做功。随后排气阀打
开,气缸内的 压力降到差不多等于大气压力,这个过程为等容放热过程(4-1
过程)。上升的活塞把大部分剩余废气 排出,称为扫气过程(图1中1-0过程)。
试计算循环效率。
解:柴油气体分子是多原子分 子,所以,其自由度为6,
C
V,m
R3R

2

6


4

3
Q
1
Q
ab
nC
V,m
(T
b
T
a
)
< br>Q
2
Q
cd
nC
V,m
(T
d
T
c
)

由状态方程
pVnRT
,得
Q1
Q
ab
3(p
b
V
1
p
a< br>V
1
)

43


Q
2
Q
cd
3(p
d
V
2
p
c
V
2
)

由于b-c、d-a过程为绝热过程,由绝热过程方程,有

p
b
V
1
p
c
V
2

< br>p
a
V
1
p
d
V
2

所以,有

p
b
V

(
2


p
c
V
1
p
a
V

(
2


p
d
V
1
由上两式,得

所以,该热机效率为
p
b
ppp
a

a

b
p
c
p
d
p
d
p
d

1
Q
2
V
1
2

Q
1
V
1

9-11 氮气经历如图所示循环,求循环效率。
解:循环过程气体的总功为
1
A(pa
p
c
)(V
b
V
a
)

2
由过程曲线,得
V
c
V
a


p
b
V
b

,所以,

p
bV
c
p
c
V
b

p
c
V< br>c
A
1
p
1
V
1

2
44


57
Q
1
Q
ca
Q
ab
nC
V,m
(T
a
T
c
)nC
p, m
(T
b
T
a
)nR(T
a
T
c< br>)nR(T
b
T
a
)

22
由已知得< br>V
b
2V
a
2V
1
,再由状态方程得
Q
1

19
p
1
V
1

2


A
5.3%
Q
1

9-12 一定量的氦气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其中ca、bd均为等温过程,求
循环效率。
p(atm)
2

a b
1

d
c
O
2

6

V(L)

1
解 :由
p
a
V
a
p
d
V
d
,得< br>V
a
V
d
1
L
2
1
同理
V
b
V
c
3
L < br>2
Q
1
Q
bc
Q
ab
nRT
b
ln
V
c
5
nC
p,m
(T
b
T
a
)p
b
V
b
ln2(p
b
V
b
p
a
V
a
)

V
b
2
V
a
5
p
d
V
d
ln2(pd
V
d
p
c
V
c
)

V< br>d
2
Q
2
Q
cd
Q
da
nC
p,m
(T
d
T
c
)nRT
d
ln< br>
1
Q
2
19.6%

Q
1
9-13 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27℃,热机效率为40%,
45

< p>
其高温热源温度为多少?今欲将该热机效率提高到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
变,则高温热 源的温度应为多少?
解: 由

1-
T
2
,得T
1
=500K
T
1
效率升高后高温热源的温度为T
1
=600K
9-14 一热机在温度为400K和300K两个热源之间工作,若它在每一循环
中从高温热 源吸收2×10
5
J的热量,试计算此热机每次循环中对外所做的净功及
效率。
解: 热机的效率为

1-
每次循环对外做的净功为
T
2
25.5%

T
1
A

Q
1
510
4
J
9-15 一致冷机在温度为-23℃和25℃的两热源之间工作,在每一循环中消
耗的机械功 为4.5×10
5
J,求(1)致冷系数;(2)每次循环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
量与向 高温热源释放的热量分别为多少?
解:(1)


T
2
5.208

T
1
-T
2
(2)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为
Q
2
A

2.310
6
J
向高温热源释放的热量为
Q
1
AQ
2
2.7910
6
J


46


第11章 静电场
习题
10-1 电 量都是
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
在这三角形的中 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
(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 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
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解: 如图所示,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
(1) 以
A
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
q

为负电荷
1q
2
1
2cos30


0
a
2


0
qq

3
(a)
2
3


解得
q

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3
q

3
10-2 两小球的质量都是
m
,都用长为
l
的细绳挂在 同一点,它们带有相同
电量,静止时两线夹角为2

,如题10-2图所示.设小球的半径和线的质

解: 如题10-2图示
Tcos

mg


q
2


Tsin

F
1
e
2



(2lsin

)
0


解得
q2lsin

4

0
mgtan


10-3 在场强为E (方向垂直向上)的均匀电场中,有一






E
m
L
47
q


个被长度为L的细线悬挂着的质量为m、带有正电荷q的小球。求小球作微
小摆动时的摆动周期 。
解:
mgsin

Egsin

mL
d
2
dt
2

sin




d
2

mgEq


0

mL
dt
2




2

mgEq

mL
2

mL

mgEq
T
qE
则周期为
T



mg
11-4 长
l
=15.0cmAB上均匀地分布 着线密度

=5.0x10
-9
C·m
-1
(1)在导线的 延长线上与导线B端相距
a
=5.0cm处
P

的场强; (2)在导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与导线中点相距
d
=5.0cm 处
Q
点的
场强。

解: 如图选取坐标系
P
x
A
dx
B
O

(1) 在带电直线上取线元
dx
,其上电量
dq

P
点产生场强为
dE
P

1

dx


0
x
2
E
P


dE
P
< br>


0

aL
a
dx

2
x
48



11
[]
4π< br>
0
aal


l

4
0
a(al)


l15
cm


5.010
9
Cm
1
,
a12.5
cm
代入得
1

E
P
1.9610
2
NC
方向水平向右
(2)如图所示
dE
Q

由于对称性
dE
Qx
l
1

dx

2


0< br>x
y


0
,即
E
Q
只有
y
分量,
d
2
xd
d



2
22

dE
Q
dE
Qy
1

dx



0
x
2
d
2
E
Qy


dE
Qy

l
Odx
x

l
2
l

2
d x
(x
2
d
2
)
3
2



l


0
l4d
22



5.010
9
Ccm
1
,
l15
cm
,
d5
cm
代入得
E
Q
E
Qy
14.9610
2
NC
1
,方向沿
y
轴正向。
11-5 一个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半圆环,电荷线密度为

,求环心处
O
点的
场强。
解: 如图在圆上取
dlRd


dq

dlR

d

,它在
O
点产生场强大小为
dE

Rd

方向沿半径向外
2


0
R
49



dE
x
dEsin



sin

d




0
R


cos
d




0
R

dE
y
dEcos(



)
积分
Ex



0

sin

d





0
R


0R
E
y



0


cos

d

0



0
R

EE
x



,方向沿
x
轴正向.


0
R
10-6 一个半径为
R
的半球面, 均匀带电Q电荷面密度为σ,求球心处
O

的场强。
解: 选取坐标轴Ox沿半球面的对称轴,如图所示.把半球面分成许多微
小宽度的环带,每一环带之面积
R
d



Rd

2Rsin

d


dS2Rsin
小环带上带电荷


d

E



2


dq

dS2
Rsin

d


该电荷元在O点产生的场强

2
2
O
x
dE
dqRcos

12

Rsin
d

cos

< br>4

0
R
3
4

0
R
2



sin

cos

d




2

0




O点处的总场强
E
2

0



i

E
4

0



2
0

sin
2


2

sin

d

sin




|
0

2

0
24

0


(
i
为沿x轴正方向的单位矢量)
11-7 一 个点电荷
q
位于一边长为a的立方体中心,在该点电荷电场中穿
过立方体的一个面的电 通量是多少?如果该场源点电荷移动到该立方体的一个
50


B班级 学号 姓名
第1章 质点运动学
1-2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ei3e
的位移。(2)求质点的轨迹方程。
解:(1)
r

0

i3j6k

r

1

ei3e
-1
j6k


3

质点的位移为

r
e1

i

3

j


e

tt
j6k
。(1)求:自t=0至t=1质点
(2) 由运动方程有
xe
t

y3e
t

z6
消t得
轨迹方程为
xy1

z6

1-3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矢径
r< br>
x,y

的端点处,其速度的大小为( D )
dr
dr

dx

dy

dr
(A) (B) (C) (D)




dt< br>dt
dtdt
dt

22
1-5某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br>r10i15tj5t
2
k
,求:t=0,1时质点的速度和
加速度。
解:由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得
v
drdv
15j10tk

a10k

dtdt

v15j10k

a10k
所以 t=0,1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为
v15j
t0
t1
t0,1
1-8 一质点在平面上运动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r5t
2
i3t
2
j
,则该质
点所作运动为[ B ]
(A) 匀速直线运动 (B) 匀变速直线运动
1


(C) 抛体运动 (D) 一般的曲线运动

*1-6一质点沿O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为
x3t
3
2t
(SI)。则质
点在4s末的瞬时速度为 142m·s
-1
,瞬时加速度为 72m·s
-2
;1s末到4s末的
位移为 183m ,平均速度为 61m·s
-1
,平均加速度为 45m·s
-2

d
2
x
dx
解题提示:瞬时速度计算
v
,瞬时加速度计算
a
2
;位移为dt
dt

xx

4

x
1

,平均速度为
v
x

4

x

1

v

4

v

1

,平均加速度为
a

4141



















2


1-11 已知质点沿Ox 轴作直线运动,其瞬时加速度的变化规律为
ax
3t
ms
2
。在t=0时,
v
x
0

x10
m。求:(1)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
(2)质点的运动方程。
dv
解:(1) 由
a
x
x

dt

dv
x
a
x
dt

两边同时积分,并将初始条件t=0时,
v
x
0
带入积分方程,有

v
x
t
0
dv
x


a
x
dt

t
00
3tdt

3
解得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为
v
x

2
t
2

(2) 由
v
dx
x

dt

dxv
x
dt

两边同时积分,并将初始条件t=0时,
x10
m带入积分方程,有

x
dx

t
v< br>t
3
100
x
dt

0
2
t2
dt

解得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x10
1
2
t
3








3


1-12 质点 沿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
a72t
2
(SI).如果当
t3
s时 ,
x8
m,
v4
ms
-1
.求:
(1) 质点的运动方程;
(2) 质点在
t5
s 时的速度和位置.
解:(1) 设质点沿Ox 轴做直线运动,t=0时,
xx
0

dv
x

a
x

dt

dv
x
a
x
dt

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并将
a
x
a72t
2
代入,有

v


t
v
dv
x

0
72t
2
)dt

0
解得质点在时刻t的速度为
vv
2
0
7t
3
3
t

dx

v
x

dt

dxv
x
dt


对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并将
v v
2
0
7t
3
t
3
代入,有
< br>xt
x
dx(v7t
2
0
t
3
)dt
0

0
3


vv
0

(1)
4


解得
7
2
t
4
xx
0
v
0
tt
26
将t=3 s时,
(2)
x8
m,v4
ms
v
0
1
ms
-1
-1
代入式(1)和式(2),得

x
0
13
m

v
0

x
0
的值代入式(2)中,可得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1
4
7
2
xttt13
(3)
62
(2) 将
t5
s代入式(1)和式(3)得
142
v
3




ms
1
148

x
6
m

1-14一质点作半径r=5m的圆周运动,其在自然坐标系中的运动方程为
s2t
1< br>2
t
(SI),求:t为何值时,质点的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大小相等。
2
解:由运动方程得
v
ds
2t

dt
dv
1

dt
5
质点的切向加速度为
a
t


v
2

2t

质点的法向加速度为
a
n



r5
2
当两者相等时,有

2t

2
5
1

解得时间t的值为
t52
s


1-15 质点做半径为1m的圆周运动,其角 位置满足关系式
θ52t
3
(SI)。
t=1s时,质点的切向加速度 12m·s
-2
,法向加速度 36m·s
-2
,总加速度
37.95m·s
-2

解:由运动方程
θ52t
3

角速度为
ω

dθdω
6t
2
s
1
, 角加速度为

12ts
2

dtdt
t时刻,质点的 切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a
t


R12t112t
m s
2

质点的法向加速度的大小为
a
n
 ω
2
R6t
2
136t
4
ms
2

质点的总加速度的大小为
aa
t
a
n< br>
将t=1s代入上面方程,即可得到上面的答案。






22

2

12t

2< br>

36t
4

2
ms
2

6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3章 刚体力学

3-1当飞轮作加速转动时,对于飞轮上到轮心距离不等的两点的 切向加速

a
t
和法向加速度
a
n
有[ D ]
(A)
a
t
相同,
a
n
相同 (B)
a
t
相同,
a
n
不同
(C)
a
t
不同,
a
n
相同 (D)
a
t
不同,
a
n
不同
解题提示:可从< br>a
t
rα

a
n


2
r
来讨论,转动的刚体上半径不同的质点均具
有相同的角位移,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3-2一力
F3i5j
N,其作用点的矢径为
r4i3j
m,则该力 对坐标原点
的力矩为
M29k

解: MrF

4i3j



3i5j


其中,
ijjik

iijj0
,对上式计算得
M29k

3-3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圆盘A和B的密度分别为

A


B
(

A


B
),且两
圆盘的总质量和厚度均相同。设两圆盘对通过盘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
量分别为 J
A
和J
B
, 则有[ B ]
(A) J
A
>J
B
(B) J
A
<J
B
(C) J
A
=J
B
(D) 不能确定J
A
、J
B
哪个

解题提示:圆盘对通过盘心且垂直于盘面的轴的转动惯量为
J
1
mR
2

2
质量
m

V

R
2
h

因为

A


B
,所以
R
A
RB
,则有J
A
<J
B
。故选择(B)。



7



3-5有两个力作用在一个有固定转轴的刚体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这两个力都平行于轴作用时,它们对轴的合力矩一定是零
(B) 这两个力都垂直于轴作用时,它们对轴的合力矩可能是零
(C) 当这两个力对轴的合力矩为零时,它们的合力也一定是零
(D) 只有这两个力在转动平面内的分力对转轴产生的力矩,才能改变刚
体绕转轴转动的运动状态
解 题提示:(C)不正确。因为力矩不仅与力有关,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当
转动平面内两个大小相等的力 方向相同时,如果这两个力对轴的位置矢量恰好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其合力矩为零,但合力为力的二 倍。
3-6 一个飞轮的质量为m=60kg,半径R=0.25m,转速为1000
rm in
1
。现
在要制动飞轮,要求在t=5.0s内使其均匀的减速而最
后停 下来。设平板与飞轮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

=0.8,
飞轮的质量可看作是全部均匀分 布在轮的边缘上。求:
平板对轮子的压力为多大?
解:由于飞轮质量全部分布在边缘,所以其转动
惯量为
JmR60

0.25

3.75kgm

2
2
2
N
f
F
ω
0
P

根据定义,角加速度为
0
2π1000
60
20.9s
2

5


ω

ω
0

t
以飞轮为研究 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所示,设垂直纸面向里为飞轮转动的正方向,
则飞轮所受的摩擦阻力矩为
MfR

NR

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有
MJ


将两个方程联立,可得
8


飞轮受到的压力
N

J

3.75

20.9

392N


R0.80.25
3-7如图所示,质量均为 m的物体A和B叠放在水平面上,由跨过定滑轮
的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相互连接。设定滑轮的质量为m, 半径为R,且A与B
之间、A与桌面之间、滑轮与轴之间均无摩擦,绳与滑轮之间无相对滑动。物
体A在力
F
的作用下运动后,求:
(1) 滑轮的角加速度。
(2) 物体A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3) 物体B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解:以滑轮 ,物体A和B为研究
对象,分别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物

、体A受重力
P< br>A
、物体B的压力
N
1
B
F
A
地面的支持力
N
2
、外力
F
和绳的拉

T
2
作 用;物体B受重力
P
B
、物体A
的支持力
N
1
和绳 的拉力
T
1
作用;滑轮
受到重力P、轴的支持力
N
、上下两
边绳子的拉力
T
1


T
2

的 作用。
设滑轮转动方向为正方向,则根据刚
体定轴转动定律有
T
2
A
N
2
F
N'
1
P
A
N
T'< br>1
T'
2
P
T
1
B
N
1
P
A

T
2

RT
1

RJ


1
2
JmR
其中 滑轮的转动惯量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物体A:

FT
2
ma

9


其中,
T
1
T
1


T
2
T
2


因绳与滑轮之间无相对滑动,所以 有
aR


将4个方程联立,可得滑轮的角加速度

F2F



2mRJR5mR
物体A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3

T
2
T
2
F
物体B与滑轮之间的绳中的张力
T
1
5

2
T
1

F

5
3-8 如图所示, 质量分别为
m
1

m
2
的物体
A

B
用一根质量不计的轻绳相
连,此绳跨过一半径为
R
、质量为
m< br>的定滑轮。若物体
A
与水平面间是光滑接
触,求:绳中的张力
T
1

T
2
各为多少?(忽略滑轮转动时与轴承间的摩擦力,且
绳子 相对滑轮没有滑动)
解:对滑轮、物体
A

B
分别进行受力分析 ,如图所示。因绳子不可伸长,
故物体
A

B
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根 据牛顿第二定律,

a
T
1
N
1
T
1< br>m
1
a
(1)
T
2
A
P
2
T
2
m
2
gT
2
m
2
a

(2)
滑轮作转动,受 到重力
P

、张力
T
1


T
2

以及轴对它
的作用力
N

等的作用。由于
P

N

通过滑轮的中
心轴,所以仅有张力
T
1


T
2

对它有力矩的作用。由
刚体的定轴转 动定律有

N

T
1

a
B
P
2

T
2
P


10

< br>RT
2

RT
1

J

(3)
因绳子质量不计,所以有
T
1

T
1
,
T
2

T
2

因绳子相对滑轮没有滑动,在滑轮 边缘上一点的切向加速度与绳子和物体的加
速度大小相等,它与滑轮转动的角加速度的关系为
aR

(4)
滑轮以其中心为轴的转动惯量为
1
JmR
2
(5)
2
将上面5个方程联立,得
T
1

m
1< br>m
2
g
1

m
1
m
2
 m
2
1


m
1
m

m2
g
2

T
2


1
m
1
m
2
m
2
*3-8 如图所示 ,物体
A

B
分别悬挂在定滑轮的两边,该定滑轮由两个同
轴的,且 半径分别为
r
1

r
2
(
r
1
 r
2
)的圆盘组成。已知两物体的质量分别为
m
1

m2
,定滑轮的转动惯量为
J
,轮与轴承间的摩擦、轮与绳子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求:两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解:分别对两物体及定滑轮作受力分
析,如图所示。根 据质点的牛顿定律和刚体
的转动定律有
r
2
r
1
r
2
N
r
1
P
1
T
1
m
1< br>gT
1
m
1
a
1
(1)
T2
P
2
T
2
m
2
gm
2a
2
(2)

m
2
m
1
P< br>
T

T
2
1
T
2
m
2< br>P
2
a
2
a
1
m
1
T
1< br>11
P
1


T
1

r1
T
2

r
2
J

(3)
其中
T
1

T
1
,
T
2

T
2

由角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的关系,有
a
1


r
1
(4)
a
2


r
2
(5)
解上述方程组,可得
a
1


m
1
r< br>1
m
2
r
2

gr
1
Jmr mr
2
11
2
22

a
2

< br>m
1
r
1
m
2
r
2

g r
2
Jmrmr
2
11
2
22

3-9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 物体的动量不变, 动能也不变
(B) 物体的动量不变, 角动量也不变
(C) 物体的动量变化, 角动量也一定变化
(D) 物体的动能变化, 动量却不一定变化
3-11一质量为m的质点沿着一条空间曲线 运动,该曲线在直角坐标系下的
定义式为
racosωtibsinωtj
,其中
a

b

ω
皆为常数.则此质点所受的对原
点的力 矩
M
= 0 ;该质点对原点的角动量
L
=
abmωk

d
2
r
2
解:因为
F m
2
m

r

dt
所以
MrFrm

r0

因为
Pmvm
2

dr
m

a

sin
tib

cos

tj


dt
LrP

acos

tibsin

tj



a

sin

tib

cos

tj

m

其中,
ijjik

iijj0
,对上式计算得
L
=
abmωk



12


3-13一人手拿两个哑铃,两臂平伸并绕右足尖旋转,转动惯量为
J
,角速
度为
ω
。若此人突然将两臂收回,转动惯量变为J3。如忽略摩擦力,求:此人
收臂后 的动能与收臂前的动能之比。
解:因人在转动过程中所受重力和支持力对转轴的力矩均为零,所以此人
的转动满足刚体绕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设人收回两臂后的角速度为


,由
L
1
L
2

J



J



3


3


所以,收臂后的动能与收臂前的动能之比为
1J
2


2 3

E
k
3


1
E
k
1
J

2
2







3-14一质量为m的人站在一质量为m、半径 为R的水平圆盘上,圆盘可无
摩擦地绕通过其中心的竖直轴转动。系统原来是静止的,后来人沿着与圆盘 同
心,半径为
r
(
rR
)的圆周走动。求:当人相对于地面的走动 速率为
v
时,圆
盘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大?
解:对于转轴,人与圆盘组成的系统角动量守恒。
人的转动惯量为

J

mr
2

13


圆盘的转动惯量为
J

1
mR
2

2
选地面为惯性参照系,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有
J



J



0

其中



v
,代入上式得
r


2r

2
v

R
负号表示圆盘的转动方向和人的走动方向相反。
3-16一转动惯量为
J
的圆盘绕一固定轴转动,起初角速度为
ω
0
,设它所受
阻力矩与转动 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Mkω
(
k
为正常数)。 则在它的角速度从ω
0
变为
1
ω
0
过程中阻力矩所做的功为多少?
2
解:根据刚体绕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阻力矩所做的功为
A

Md





11
2
J
2
J

0

22
1

0
代入上式,得
2
3
2
AJ

0

8

3-17 一根质量为m、长为l的均匀细棒,可绕通过其一段的光滑

O
在 竖直平面内转动。设
t0
时刻,细棒从水平位置开始自由下摆,
求:细棒摆到竖直位 置时其中心点
C
和端点
A
的速度。
解:对细棒进行受力分析可知,在转动过程中,细棒受到重力
P
和轴
14


对棒的支持力
N
的作用。其中支持力
N
的大小和方向 是随时变化的。
在棒转动过程中,支持力
N
通过轴
O
,所以对轴< br>O
的力矩始终为零。
重力对轴
O
的力矩为变力矩,是棒运动的合外力矩 。设在转动过程中
某时刻,棒与水平方向成

角,则重力矩为
O

l
Mmgcos

2
中,重力矩做的功为
C
A

所以细棒在由水平位置转到竖直位置的过程
P
A

Md




2
0
l l

mgcos

d

mg
22
设棒在 水平位置的角速度为

0
0
,在竖直位置的角速度为

。 根据
刚体定轴转动的动能定理,有
l1
AmgE
k
E
k0
J

2
0

22
1
2
Jml
,代入上式得


其中,棒的转动惯量为
3
l1< br>v

3gl

端点
A
的速度分别为
C
22
3g
l
根据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
v

r
,细棒摆到竖直位置时其中心点
C

v
A


l3gl

15 < /p>


3-18如习题3-18图所示,斜面倾角为
θ
,位于斜面顶端的卷扬机 的鼓轮半

径为
r
,转动惯量为
J
,受到驱动力矩
M
作用,通过绳索牵引斜面上质量为
m

物体,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系数为< br>μ
,求重物上滑的加速度。(绳与斜面平行,
绳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
解 :采用隔离法分别对物体
m
和鼓轮进行受力分析,如习题3-18图(b)所




示。重物
m
受到重力
P
,绳的拉力
T
,斜面的支持力
N
和摩擦力
f
的作用。设

重 物上滑的加速度为
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



PTfNma

M
r
m
θ
(a)
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则上
式 可分解为
x
方向
Tfmgsinθma
(1)
y
方向
Nmgcosθ0
(2)
且有
fμN
(3)
对鼓轮进行受力分析可知,使鼓轮转动的力矩为驱


动力矩M
。绳的拉力
T

对转轴的力矩,其方向和
M

反,所以是阻力矩。设鼓轮的转轴垂直于纸面指向读者,
根据刚体的定轴转动定律,有
y< br>f
N
T
x
M
θ
r
T

(b )
P
MT

rJα
(4)
绳的质量不计,且不可伸长,所以有

习题3-18图
TT

(5)
重物上滑的加速度的大小 等于鼓轮转动的切向加速度的大小。由切向加速度和
角加速度的关系,有
arα
(6)
将上面6个方程联立,可求得重物上滑的加速度为
a


M

μmgr
cos
θ

mgr
sin
θ


Jmr
2

16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5章 机械振动
5-1对同一简谐振动的研究, 两个人都选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
但其中一人选铅直向上的Ox轴为坐 标系,而另
一个人选铅直向下的OX轴为坐标系,则振动方
程中不同的量是[ ]
(A) 振幅; (B) 圆频率;
(C) 初相位; (D) 振幅、圆频
率。
答: (C)
5-2三个相同的弹簧(质量均忽略不计)都一端固定, 另一端连接质量为m
的物体, 但放置情况不同。如图所示,其中一个平放, 一个斜放, 另一个竖直放
置。如果忽略阻力影响,当它们振动起来时, 则三者的[ ]
(A) 周期和平衡位置都不相同; (B) 周期和平衡位置都相同;
(C) 周期相同, 平衡位置不同; (D 周期不同, 平衡位置相同。

X
O
平衡位置
x





答:(C)
5-2 一轻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挂有质量为m的重物, 其自由振动的周期
为T.今已知振子离开平衡位置为x时,其振动速度为v,加速度为a.则下列
17


计算该振子劲度系数的公式中,错误的是[ ]
22
x
max
(A)
kmv
max
; (B)
kmgx

(C)
k4π
2
mT
2
; (D)
kmax


答: (B) 因为
mgkxma


4-4 某物体按余弦函数规律作简谐振动, 它的初相位为


2
, 则该物体
振动的初始状态为[ ]
(A) x
0
= 0 , v
0
 0; (B) x
0
= 0 , v
0
< 0;
(C) x
0
= 0 , v
0
= 0;

(D) x
0
= A , v
0
= 0。
答: (A)
5-5 一个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周期为T,在起始时刻
(1) 质点的位移为A2,且向x轴的负方向运动;
(2) 质点的位移为-A2,且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
(3) 质点在平衡位置,且其速度为负;
(4) 质点在负的最大位移处;
写出简谐振动方程,并画出t=0时的旋转矢量图。
解:(1)
xAcos(
2

2

2

t)
(2)
xAcos(t)

T3T3
O
A
x

3
O
2

3
x
A
(2)图
(1 )图

(3)
xAcos(
2

2

t)
(4)
xAcos(t

)

T2T
18


A

2
O
O
A
x
x

( 4)图
(3)图

4-6 两个质点各自作简谐振动,它们的振幅相同、周期相同。第 一个质点
的振动方程为
x
1
Acos(

t

)
。当第一个质点从相对于其平衡位置负的位移处
回到平衡位置时,第二个质点正处在 正的最大位移处.则第二个质点的振动方
程为
(A)
x
2
Acos(

t

)
; (B)
x
2
Acos(

t

)
; [ ]
22
(C)
x
2
Acos(

t



解: (A) 利用旋转矢量法判断,如附图所示:

3

)
; (D)
x
2
Acos (

t



)

2

2


1

所以

2

O
x
2
Acos(

t 

)

2
即答案(A)












A
2
x

A
1
19


5-7 一简谐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由图确定质点的振动方程
为 ,在t = 2s时质点的位移为 ,速度为 ,加速度
为 。
x
(cm)
6
0
-6
1
23
4
t
(s)

答:
x0.06cos(

t

2
)m
; 0; -0.06

m∙s
–1
; 0
5-8 一简谐振动的曲线如图所示,则该振动的周期为 ,简谐振动方
程为 。

A
t5
5

6
A2

A
t0
O
x



习题4-8解答用图
解:
t0
的旋转矢量图如附图所示,
v
0< br>0



所以有

3

T5


2

5

6
解周期
T=12s
20


简谐振动方程为
xAcos(t)
m
63


5-9一质点沿x轴作简谐振动,其角频率ω = 10 rads。其初始位
移x
0
= 7.5 cm,初始速度v
0
= 75.0 cms。试写出该质点的振动方程。
解: 振幅
Ax
2
0
2
v
0

2
75
2
7.5
2
11
cm=0.11m
10
2
初相

arctan



v
0
=arctan(-1)

x0

4




4
3

4
由初始条件可知


;

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x0.11cos(10t)
m
4
5-13 一质量为0.20 kg 的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0.6cos(5t
1
)
(SI)
2
求:(1) 质点的初速度;(2) 质点在正向最大位移一半处所受的力。
解: (1) 质点t时刻的速度为
v
dx

0.65sin(5t)

dt2
t0
时,速度为
v=3 m∙s
–1

(2) 质点所受的力为
fkx

其中
21

< p>
x
A
-1
0.3
m,
km

2
5
N∙m
2
得质点在正向最大位移一半处所受的力为
fkx
=-1.5N

4-13 质量为2 kg的质点,按方程x0.2cos(0.8

tπ3)
(SI)沿着x轴振
动。求(1 )振动的周期、初相位、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2)t=1s时振动的相
位和位移。
解: (1) 由振动方程得

0.8

,振动的周期
T
2< br>

2.5
s
由振动方程得初相



3

速度为
v0.20 .8

sin(0.8

t)
m∙s
-1
3

最大速度为
v
m
0.20.8
< br>0.5024
m∙s
-1

加速度为
a0.2( 0.8

)
2
cos(0.8

t)
m∙s
-2

3
最大加速度
a
m
0.2 (0.8

)
2
1.26
m∙s
-2

(2)t=1s时,振动的相位为
0.8




30.47

0.5


位移为 x=0.02m
4-11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6cos(100

t0.7

)
cm ,
在t

(单位:s)时刻它在
x32
cm处,且向x 轴负方向运动。求:





它重新回到该位置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x32
是振幅的一半,由旋转矢量法
o

4

4
x
22



可得,t时刻的相位为< br>

再次回到
x32
的相位为

4



两矢量之间的夹角为
2
< br>

4

3
4
,旋转矢量转

T
2


2

用时间为周期T,所以有
t
2


3
4
解得
∆t=0.015s
4-14 汽车相对地面上下作简谐振动,振动表达式为
x< br>1
0.04cos(2

t

4)

( SI);车内的物体相对于汽车也上下作简谐振动,振动表达式为
x
2
0.03co s(2

t

2)
(SI)。问:在地面上的人看来,该物体如何 运动?写出合
振动表达式。
解: 合振动为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0.06 5cos(2

t0.36

)
m
A4
2< br>3
2
243cos

4
65
cm=0.0 65m
4sin
tan

tan
4cos


4
4
3sin
3cos

2
2.061

2

64

5-15 一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 ,总能量为
E
1
,如果简谐振动振幅增加为原
来的两倍,重物的质量增为原来 的四倍,则它的总能量
E
2
变为[ ]
(A)
E
1
4; (B)
E
1
2; (C) 2
E
1
; (D) 4
E
1

23


解: 总能量
E
1
2
kA
,与重物的质量无关。所以答案为(4)
2
4-16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

x6.010
2
cos(
1
3
t
1
4
)
(SI)
(1)当x值为多大时,系统的势能为总能量的一半?
(2)质点从平衡位置移动到上述位置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解: (1) 1
2
kx
2

1
2
4
kA

o
解得 x=
2
A4.210
2
m;

x
2
4
(2) 由旋转矢量图可见,相当于求


2

4
所用时间,即

∆t=
T
2



T12
< br>4

8

8



0.75s

24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6章 机械波
6-3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0.25cos(125t0.37x)
(SI),其角频率

= ,波速u = ,波长

= 。
解:

=125rad
s
1


u
0.37
,u =
125

338
ms
1

0.37


u


2

u


2

338

17.0m
125
6-4频率为500Hz的波,其波速为350ms,相位差为2π3 的两点之间的
距离为 _。
解: ∆

2


x



x


=0.233m

2

6-5 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已知在x=-1m处质点的 振动方程为
yAcos(

t

)
(SI),若波速为 u,则此波的表达式
为 。
答:
yAcos[

(t


25
1x
)]
(SI)
uu


5-4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向传播,t = 0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
P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是[ ]。
y(m)
(A)
y
P
0.10cos(4t
(B)
y
P
0.10cos(4t
(C)
y
P
0.10cos(2t
(D)
y
P
0.10cos(2t
1
)
(SI);
3
1
)
(SI);
3
u=20ms
0.1
0.05
O
5m
P
1
)
(SI);
3
1
)
(SI)。
6

解:答案为 (A)
确定圆频率:由图知

 10
m,u=20ms,得

2

2

u< br>
4


确定初相:原点处质元t=0时,
y
P0
0.05
-
A


v
0
0
,所以



23
6-8已知波源的振动周期为4.00×10
2
s,波的传播速度为300 m·s
-1
,波
沿x轴正方向传播,则位于x
1
= 10.0 m和x
2
= 16.0 m的两质点振动相位差的大
小为 。
答:

2

x
2
x
1

2

x
2
x
1
8


uT3
6-9 一列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向无衰减地传播,波的振幅为 2×10
-3
m,周
期为0.01 s,波速为400 m∙s
-1
。当t = 0时x轴原点处的质元正通过平衡位置向
y轴正方向运动,则该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
答:波沿x轴正向无衰减地传播,所以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x
yAcos[

(t)

]
的形式。
u
26


其中


2


200

;由
x
0
0

v
0
0
,知

,代入上式,得
T2
y210
3
cos[200< br>
(t
x

)]
m
4002
6-11 如图,一平面波在介质中以波速u = 10 m·s
-1
沿x轴负方向
传播,已知A 点的振动方程为
y410
2
cos(3πt

3)
[SI]。
(1)以A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函数;
(2)以距A点5m处的B点为坐标原点,写出波函数;
(3)A点左侧2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该点超前于A点的相位。

B
u

A

x
2
解: (1)
y410cos[3π(t
x

)]
m
1 03
(2)
y410
2
cos[3π(t
x7
< br>)]
106
m或
x5

y410cos[3π(t) ]
m
106
2
(3)
y410
2
co s[3π(t
4

]
m
15

x2


x0





9

3


155
3

,即比A点相位落后
5

27


6-12图示一平面简谐波在t = 1.0 s时刻的波形图,波的振幅为0.20
m,周期为4.0 s,求(1)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若OP=5.0m,
写出 波函数;(3)写出图中P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解: 如图所示为t=0时的波形图,
可见t=0原点处质点在负的最大位移处,< br>所以




o
P
y(m)
A
传播方向
O
P
x(m)
y
u
x
(1)坐标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0.2cos(t

)
m
2
(2)波函数为
习题6-12解题用图

y0.2cos[(t
2

x
)

]
m
2.5
(3)P点的坐标x=0.5m代入上式,得P点的振动方程为
y0.2cos(t)
m
2




28


6-13 已知一列机械波的波速为u, 频率为

, 沿着x轴负方向传播.在x
轴的正坐标上有两个点x
1
和x
2
.如果x
1
<x
2
, 则x
1
和 x
2
的相位差

1


2
为[ ]
(A) 0 (B)
2

(x
1
x
2
)

u

u
o
(C)


(D)
2

(x
2
x
1
)
u

x
1
x
2
x
答: (B)
习题5-13解答用图


5-14如图所示,一简谐波沿BP方向传播,它 在B点引起的振动方程为
y
1
A
1
cos2πt
。另一简 谐波沿CP方向传播,它在C点引起的振动方程为
y
2
A
2
cos

2πtπ

。P点与B点相距0.40 m,与C点相距0.50 m。波速均为
u=0.20 ms
-1
。则两波在P的相位差为 。
P
C
B

答:



C


B
2

CPBP
________

CPBP0.500.40


2



2

0

uT0.20
________
5-10 如图所示,S
1
和S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出波
长为

的简谐波 ,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S
1
P2


S
2
P2.2


两列波在P点发生相消干涉.若S
1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t

2)
,则S2
的振
动方程为 [ ]

t(

)
; (A)
y
2
Acos(t)
; (B)
y
2
Acos
2

S
1

P

S
2

(C)
y
2
Acos(t


2
t(0.1

)

)
; (D)
y
2
Acos
29


答: 答案为(D)。
设S
2
的振动方成为
y2
Acos(t

2
)
,在P点两波的相位差为



2


1
2

S2
PS
1
P



2


2
2

2.2

2


< br>

解得

2
1.9

可记为

2
0.1


5-11如图所示,两列波长均为
< br>的相干简谐波分别通过图中的O
1
和O
2
点,
通过O
1
点的简谐波在M
1
M
2
平面反射后,与通过O
2
点的简谐波在P点相遇。
假定波在M
1
M
2
平面反射时有由半波 损失。O
1
和O
2
两点的振动方程为
8

O
2
P3



y
10
Acos

t

y
20
Acos

t
, 且
O
1
mmP
为波长),求:
(1) 两列波分别在P点引起的振动的方程;
(2) 两列波在P点合振动的强度(假定两列波在传播或反射过程中均不衰
减)。





O
2
P

M
1
O
1
m

M
2
解: (1)
O
1
在P点引起的振动为
y
1
Acos[πt< br>2

8




]
=
A cos(πt

)

O
2
在P点引起的振动为
y
2
A[cosπt
2

3


] Acos

t

(2)在P点二振动反相,合振动的振幅为0,
IA
2
,所以P点合振动
的强度为0。
5-12 在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间各质点的振动[ ]
(A) 振幅相同,相位相同. (B) 振幅不同,相位相同.
(C) 振幅相同,相位不同. (D) 振幅不同,相位不同.
答:(B) 5-13在波长为

的驻波中,相对同一波节距离为

8两点的振幅和相 位分别
30



答:(B)
(A) 相等和0; (B)

相等和

; (C) 不等和0; (D) 不等和

。 [ ]

(本题10分)图示为平面简谐波在
t=0时的波形图,设此简谐波的频
率为250Hz,且此时图中点P的运
动方向向上。求:
(1)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该波的波动方程;
(3)在距原点右侧7.5m处质点的振动方程。解:
(1)由图可知A=0.1m

20m
(1分)
波向左传播(1分),

2

500

(1分) ,
初相



3
(2分)
波速
u

5000ms
1
( 1分)
y0.1cos(500

t)(m)
( 2分)
3

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该波的波动方程
分)


y0.10cos

(5t00x
103

m(
1
)

)

31


(3)
13

y0.1cos(500

t)(m)
(1分)
12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9章 气体动理论
9-9一瓶氦气和一瓶氮气 密度相同,分子平均平动动能相同,而且它们都处于
平衡状态,则下列几种情况正确的是
(1)温度相同、压强相同;
(2)温度、压强都不相同;
(3)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大于氮气的压强;
(4)温度相同,但氦气的压强小于氮气的压强。
32


答案:(3)
8-2三个容器A、B、C中装有同种理想气体,其分子数密度
n
V
相同,而方均根
速率之比为
v


:

v

:

v

2
A
1 2
2
B
12
2
C
12
1:2:4
,则其 压强之比
p
A
:
p
B
:
p
C
为多 少?
答案: 1:4:16
9-11温度相同的氦气和氧气,它们分子的平均动能为

,平均平动动能为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t
都相等;
(2)

相等,而

t
不相等;
(3)

t
相等,而

不相等;
(4)



t
都不相等。
答案:(3)
8-4如图 所示的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氦、氧两种气体在相同温度T时分子按速率
的分布,其中曲线 I 、II分别表示哪种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曲线?

答案:Ⅰ为氧气,Ⅱ为氦气
8-6若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函数为f(v),分子质量为m,说明下列各式的物理意
义: < br>(1)

f(v)dv
;(2)

vf(v)dv
; (3)
v
1
v
2

0
1

2mvf(v)dv

2

0
答案:(1)分子出现在v
1
~v
2
速率区间的概率;(2)分子的平均速率;(3)分
子的平均平动动 能。
8-7两个容器中分别装有氮气和水蒸气,它们的温度相同,则下列各量中相同
的是
33


(1)分子平均动能; (2)分子平均速率;
(3)分子平均平动动能; (4)最概然速率。
答案:(3)
8- 8在标准状态下,若氧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的理想气体)和氦气的体积相
同,则其内能之比E
1
E
2
为 。
答案: 53

8-9容器中储有1mol 的氮气,压强为1.33Pa,温度为7℃,则(1)1 m
3
中氮
气的分子数为多少? (2)容器中的氮气的密度为多少?
解:
(1)由
pn
V
kT

n
V

p
20-3

3.44×10 m

kT
(2)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8-10 有体积为2×10
Mp

-5-3

1.6 ×10 kg·m。
VRT
m
3
的氧气,其内能为6.75×10
2
J。
(1)试求气体的压强;
(2)设分子总数为5.4×10
22
个,求分子的平均能量及气体的温度;
(3)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多少?
Mi5
RTpV


22
解:(1)由内能
E

p
2E
1.3510
5
Pa
5V
(2)由知



E
5
1.25 10
20
J。因为

kT
,所以
N2
34


T
2

362
K
5k
匀速运 动,瓶子中充有9-6容积为9.6×10
-3
m
3
的瓶子以速率v=200 m·s
质量为100g的氢气。设瓶子突然停止,且气体的全部定向运动动能都变为气体
分子热 运动的动能,瓶子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求热平衡后氢气的温度、压强
各增加多少?
解: 因氢气的定向运动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即
1M5
Mv
2
R

T

2

2

T1.925
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M

pV

R

T


p
M
R

T8.3310
4
Pa

V

9-7 1mol的氦气和氧气,在温度为
27C
的平衡态下分子的 平均平动动能和
平均动能分别为多少?内能分别为多少?
解:
氧气:
< br>t

氦气:

t

3
55
kT6 .2110
-21
J;

kT1.03510
20
J;
ERT6232
J
222
3
33
kT6.2 110
-21
J;

kT6.2110
21
J;
ERT3740
J
222
35


8-13在 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单位体积的氢气(视为刚性双原子分子气体)
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质量为1 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多少?
解:因温度和压强相同,由
pn
V
kT

n
V
相同

单位体积的内能之比为
5

3
E

E


5410


323
质量为1kg的氢气与氦气的内能之比为
8-14 温度为
100C
的水蒸汽在常压下可视为理想气体,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分子的方均根速率和 18g水蒸汽的内能?
解:

t

3
kT7.72 10
-21
J
2
v
2

3RT
< br>6
718.8
ms;
EnRT9298.9
J
2
9-10 1 mol氮气,由状态A(p
1
,V)变到状态B(p
2
,V),气体内能的增量为
多少?
解:
En
55
RT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EV(p
2
p
1
)

22
9-12 1摩尔温度为T
1
的氢气与2摩尔温度为T
2
的氦气混合后的温度为多
少?设混合过程中没有能量损失。
解: 设混合后的温度为T,有
3535
2RT
2
RT
1
2RTRT

2222
T
6T
2
5T
1
11

8-16 图8-14的两条f(v)~v曲线分别表示氢气和氧气在同一温度下的麦克斯
韦速 率分布曲线。由此可得氢气与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分别为多少?
36


f(v)


O
2000
v(m s)

解:由
v
p
1.41
RT

知 氢气的最概然速率大于氧气的最改燃速率,则曲线
Ⅱ为氢气速率分布曲线,曲线Ⅰ为氧气分子的速率分别 曲线。
氢气的最概然速率为2000ms;

v
p氢
v
p氧



4



所以,氧气分子的最概然速率为500ms
8-17 若氮气在温度为 T
1
时分子的平均速率等于氧气在温度为T
2
时分子的
平均速率,求 T
1
与T
2
的比值。
解: 由
v1.6

T
1


7


T
2


8
RT
1


1.6
RT
2



8-18 已知某理想气体分子的方均根速率为400m·s
-1
。当其压强为1atm时,
求气体的密度。
解:由
v
2
3RT

,得

RT

3
v
2



Mp

3p
3
1.9
kgm
VRT
v
2
8-19 测得一山顶的压强为海平面处压强的80%,设空气温度均为-13℃,
37


求山顶的海拔高度为多少?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
-2
kg·mol
-1< br>,g取10ms
2

解:
z
RT
p
0
=1662 m
ln

gp
8-20 一真空管真空度为1.33×10
-2
Pa,设空气分子的有效直径为3×10
-10
m,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2.9×10
-2
kg·mol
-1
。求在温度为300K时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解:


kT
2

d
2
p=41.4m

班级 学号 姓名
第10章 热力学基础

9-1如图所示,一定量的理想气体经历ab
过程时气体对外做功为1000 J。则气体在ab
与abca过程中,吸热分别为多少?
解:因为
Q
ab
A
ab
1000
J
所以
Q
abca
Q
bca
Q
ab
A
bc a
Q
ab
1000300700
J
9-2 2mol的氦气开始时处在压强p
1
=2 atm、温度T
1
=400 K的平衡态,经
过一个等温过程,压强变为p
2
=1atm。该气体在此过程中内能 增量和吸收的热
量各为多少?若气体经历的是等容过程,上述气体在此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
增量各为多少?
解:(1)气体在等温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增量分别为
38


QAnRT
1
ln
p
1
4608
J ,

E0

p
2
(2)气体在等容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增量为
Q

EnC
V,m< br>(T
2
T
1
)

因为
T
2

p
2
T
1
200
K,所以
p
1< br>3
QnR(T
2
T
1
)4986
J
2
10-3 温度为27℃、压强为1atm的1mol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分别经历等温过程过程与等压过程体积膨胀至原来的2倍。分别计算这两个过程中
气体对外所做的功和吸 收的热量。
解:等温过程吸收的热量与功为
QAnRTln
V
2nRTln21728
J
V
1
等压过程
T
2
V
2
T
1
2T
1
600
K,所 以,等压过程气体吸收的热量与功分别为
V
1
QnC
p,m
(T
2
T
1
)
7
R3008725.5
J
2
Ap(V
2
V
1
)pV
1
nR T
1
2493
J
10-4 温度为0℃、压强为1atm的1mol刚性 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经历绝
热过程体积膨胀为原来的3倍,那么气体对外做的功是多少?内能增量又是 多
少?
解:由绝热过程方程
V
1
T
1
V
2

1

1
T
2


1 .4
,得
T
2
(
V
1

1
)T
1
176
K
V
2
5
A
EnC
V,m
(T
2
T
1
)R(T
2
T
1
)2015.2
J
2

EnC< br>V,m
(T
2
T
1
)-2015.2
J
9-5 1mol氦气从状态(p
1
,V
1
)沿如图所示直线变化到 状态(p
2
,V
2
),试求:
39


(1)气体的内能增量;
(2)气体对外界所做的功;
(3)气体吸收的热量;
(4)此过程的摩尔热容。
(摩尔 热容
C
m


Q

T
,其中
< br>Q
表示1mol物质在
过程中升高温度

T
时所吸收的热量。 )
解:
33
(1)

EnC
V,m
(T< br>2
T
1
)nR(T
2
T
1
)(p< br>2
V
2
p
1
V
1
)

2 2
1
(2)
A(p
2
p
1
)(V
2< br>V
1
)

2
(3)由过程曲线,得
所以
QA

E2(p
2
V
2
p
1
V< br>1
)

p
2
V
2


p< br>1
V
1
(4)因为
Q2(p
2
V
2
p
1
V
1
)2nR(T
2
T
1
)

所以
C
m

Q
2R

n(T
2
T
1
)
10-7 一定量的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 气体装在封闭的汽缸里,此汽缸有可活
动的活塞(活塞与气缸壁之间无摩擦且无漏气)。已知气体的初压 强为p
1
,体积
为V
1
,现将该气体在等体积下加热直到压强为原来 的2倍,然后在等压下加热
(1)在p-V图上将整个过程表示出来;
(2)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
(3)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
(4)试求在整个过程中气体所作的功。
解:(1)略
40
直到体积为原来的两倍,最后作绝热膨胀,直到温度下降到初温为止。


(2)

E0

(3)整个过程中气体所吸收的热量为
57
QnC
p,m
(T< br>2
T
1
)nC
p,m
(T
3
T
2
)nR(T
2
T
1
)nR(T
3
T< br>2
)

22
由状态方程
p
1
V
1< br>nRT
1
,得
Q
5719
p
1
V1
2p
1
V
1
p
1
V
1

222
因T
1
= T
3
,所以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AQ
19
p
1
V
1

2
9- 7标准状况下,2mol氧气,在等温过程与绝热过程中体积膨胀为原来的
两倍,试计算在两种过程中( 1)压强分别变为多少?(2)气体对外做功分别
为多少?
解:由等温过程方程
p< br>2
V
2
p
1
V
1
,有
p
2

V
1
1
p
1
p
1
0.5 06510
5
Pa,所以
V
2
2
AnRTln
V
2
2RTln23144
J
V
1
V
< br>
由绝热过程
p
2
V
2
p
1
V
1


1.4
,有
p
2
(
1
)p
1
0.379p
1
0.38410
5
P a
V
2
A
p
1
V
1
p
2< br>V
2
p
1
V
1
0.379p
1
 2V
1
0.242nRT
1
2745
J

10.40.4
10-9 气体经历如图所示的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中,外界传给气体的
净热量是多少?
解:
QA

p

V900
J



41




10-11 如图所示,1mol氮气所经历的循环过程,其中ab为等温线,求效率。
p

a
c
b
O
3
6
V(10
-3
m
3


解:
Q
ab
AnRT
a
ln
V
b
RT
a
l n2

V
a
Q
bc
nC
p,m
(Tc
T
b
)
Q
ca
nC
V,m
( T
a
T
c
)
7
T
a
7
R( T
a
)RT
a

224
515
R(T
a
T
a
)RT
a

224

1
Q
bc
9.94%

Q
ab
Q
ca
10-12 1mol的双原子理想气体作如图所示 的循环abcd,b→a为绝热过程。
已知a态的压强为P
1
、体积为V
1< br>,设V
2
=2V
1
,求:
(1)该循环过程气体对外所作的总功;(2)循环效率。
解:(1)设a态的温度为T
1
,由等压过程
方程得
T
c

V
c
T
1
2T
1

V
a
由绝热过程方程
V
a



1
T
a
V
b

1
T
b


1.4

42


VT
1
T< br>b

a

1
a
()
0.4
T< br>1

2
V
b
Q
AC
nC
p,m< br>(T
C
T
A
)
7
p
1
V
1

2


1
Q
CB
nC
V,m
(T
B
T
C
)3.105p
1
V1
QA0.395p
1
V
1


1
Q
CB
11.3%
Q
AC
< br>p
3
10-17四冲程汽油机可以看作是按照奥托循环工
作的一种发动机,其工 作是靠活塞在气缸中的往复运
动完成的。当活塞在气缸顶端时,进气阀打开,气缸
吸入汽油蒸气 和空气的混合气体,这个过程称为进气
过程(图中0-1过程)。随后,进气阀关闭,活塞上行
对混合气体进行绝热压缩(1-2过程)。当活塞再次接
近气缸顶点时,火花塞产生电火花,混合气体燃 烧,
2
4
0
OV
1
1
V
2
V习题10-17图
使气缸内压力和温度迅速上升,这一过程是等容加热过程(2-3过程)。燃烧 产
生的高压气体的绝热膨胀向下推动活塞(3-4过程)对外做功。随后排气阀打
开,气缸内的 压力降到差不多等于大气压力,这个过程为等容放热过程(4-1
过程)。上升的活塞把大部分剩余废气 排出,称为扫气过程(图1中1-0过程)。
试计算循环效率。
解:柴油气体分子是多原子分 子,所以,其自由度为6,
C
V,m
R3R

2

6


4

3
Q
1
Q
ab
nC
V,m
(T
b
T
a
)
< br>Q
2
Q
cd
nC
V,m
(T
d
T
c
)

由状态方程
pVnRT
,得
Q1
Q
ab
3(p
b
V
1
p
a< br>V
1
)

43


Q
2
Q
cd
3(p
d
V
2
p
c
V
2
)

由于b-c、d-a过程为绝热过程,由绝热过程方程,有

p
b
V
1
p
c
V
2

< br>p
a
V
1
p
d
V
2

所以,有

p
b
V

(
2


p
c
V
1
p
a
V

(
2


p
d
V
1
由上两式,得

所以,该热机效率为
p
b
ppp
a

a

b
p
c
p
d
p
d
p
d

1
Q
2
V
1
2

Q
1
V
1

9-11 氮气经历如图所示循环,求循环效率。
解:循环过程气体的总功为
1
A(pa
p
c
)(V
b
V
a
)

2
由过程曲线,得
V
c
V
a


p
b
V
b

,所以,

p
bV
c
p
c
V
b

p
c
V< br>c
A
1
p
1
V
1

2
44


57
Q
1
Q
ca
Q
ab
nC
V,m
(T
a
T
c
)nC
p, m
(T
b
T
a
)nR(T
a
T
c< br>)nR(T
b
T
a
)

22
由已知得< br>V
b
2V
a
2V
1
,再由状态方程得
Q
1

19
p
1
V
1

2


A
5.3%
Q
1

9-12 一定量的氦气经历如图所示的循环,其中ca、bd均为等温过程,求
循环效率。
p(atm)
2

a b
1

d
c
O
2

6

V(L)

1
解 :由
p
a
V
a
p
d
V
d
,得< br>V
a
V
d
1
L
2
1
同理
V
b
V
c
3
L < br>2
Q
1
Q
bc
Q
ab
nRT
b
ln
V
c
5
nC
p,m
(T
b
T
a
)p
b
V
b
ln2(p
b
V
b
p
a
V
a
)

V
b
2
V
a
5
p
d
V
d
ln2(pd
V
d
p
c
V
c
)

V< br>d
2
Q
2
Q
cd
Q
da
nC
p,m
(T
d
T
c
)nRT
d
ln< br>
1
Q
2
19.6%

Q
1
9-13 一卡诺热机(可逆的),低温热源的温度为27℃,热机效率为40%,
45

< p>
其高温热源温度为多少?今欲将该热机效率提高到50%,若低温热源保持不
变,则高温热 源的温度应为多少?
解: 由

1-
T
2
,得T
1
=500K
T
1
效率升高后高温热源的温度为T
1
=600K
9-14 一热机在温度为400K和300K两个热源之间工作,若它在每一循环
中从高温热 源吸收2×10
5
J的热量,试计算此热机每次循环中对外所做的净功及
效率。
解: 热机的效率为

1-
每次循环对外做的净功为
T
2
25.5%

T
1
A

Q
1
510
4
J
9-15 一致冷机在温度为-23℃和25℃的两热源之间工作,在每一循环中消
耗的机械功 为4.5×10
5
J,求(1)致冷系数;(2)每次循环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
量与向 高温热源释放的热量分别为多少?
解:(1)


T
2
5.208

T
1
-T
2
(2)从低温热源吸收的热量为
Q
2
A

2.310
6
J
向高温热源释放的热量为
Q
1
AQ
2
2.7910
6
J


46


第11章 静电场
习题
10-1 电 量都是
q
的三个点电荷,分别放在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试问:(1)
在这三角形的中 心放一个什么样的电荷,就可以使这四个电荷都达到平衡
(即每个电荷受其他三个电荷的库仑力之和都为 零)?(2)这种平衡与三角
形的边长有无关系?
解: 如图所示,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
(1) 以
A
处点电荷为研究对象,由力平衡知:
q

为负电荷
1q
2
1
2cos30


0
a
2


0
qq

3
(a)
2
3


解得
q


(2)与三角形边长无关.
3
q

3
10-2 两小球的质量都是
m
,都用长为
l
的细绳挂在 同一点,它们带有相同
电量,静止时两线夹角为2

,如题10-2图所示.设小球的半径和线的质

解: 如题10-2图示
Tcos

mg


q
2


Tsin

F
1
e
2



(2lsin

)
0


解得
q2lsin

4

0
mgtan


10-3 在场强为E (方向垂直向上)的均匀电场中,有一






E
m
L
47
q


个被长度为L的细线悬挂着的质量为m、带有正电荷q的小球。求小球作微
小摆动时的摆动周期 。
解:
mgsin

Egsin

mL
d
2
dt
2

sin




d
2

mgEq


0

mL
dt
2




2

mgEq

mL
2

mL

mgEq
T
qE
则周期为
T



mg
11-4 长
l
=15.0cmAB上均匀地分布 着线密度

=5.0x10
-9
C·m
-1
(1)在导线的 延长线上与导线B端相距
a
=5.0cm处
P

的场强; (2)在导线的垂直平分线上与导线中点相距
d
=5.0cm 处
Q
点的
场强。

解: 如图选取坐标系
P
x
A
dx
B
O

(1) 在带电直线上取线元
dx
,其上电量
dq

P
点产生场强为
dE
P

1

dx


0
x
2
E
P


dE
P
< br>


0

aL
a
dx

2
x
48



11
[]
4π< br>
0
aal


l

4
0
a(al)


l15
cm


5.010
9
Cm
1
,
a12.5
cm
代入得
1

E
P
1.9610
2
NC
方向水平向右
(2)如图所示
dE
Q

由于对称性
dE
Qx
l
1

dx

2


0< br>x
y


0
,即
E
Q
只有
y
分量,
d
2
xd
d



2
22

dE
Q
dE
Qy
1

dx



0
x
2
d
2
E
Qy


dE
Qy

l
Odx
x

l
2
l

2
d x
(x
2
d
2
)
3
2



l


0
l4d
22



5.010
9
Ccm
1
,
l15
cm
,
d5
cm
代入得
E
Q
E
Qy
14.9610
2
NC
1
,方向沿
y
轴正向。
11-5 一个半径为
R
的均匀带电半圆环,电荷线密度为

,求环心处
O
点的
场强。
解: 如图在圆上取
dlRd


dq

dlR

d

,它在
O
点产生场强大小为
dE

Rd

方向沿半径向外
2


0
R
49



dE
x
dEsin



sin

d




0
R


cos
d




0
R

dE
y
dEcos(



)
积分
Ex



0

sin

d





0
R


0R
E
y



0


cos

d

0



0
R

EE
x



,方向沿
x
轴正向.


0
R
10-6 一个半径为
R
的半球面, 均匀带电Q电荷面密度为σ,求球心处
O

的场强。
解: 选取坐标轴Ox沿半球面的对称轴,如图所示.把半球面分成许多微
小宽度的环带,每一环带之面积
R
d



Rd

2Rsin

d


dS2Rsin
小环带上带电荷


d

E



2


dq

dS2
Rsin

d


该电荷元在O点产生的场强

2
2
O
x
dE
dqRcos

12

Rsin
d

cos

< br>4

0
R
3
4

0
R
2



sin

cos

d




2

0




O点处的总场强
E
2

0



i

E
4

0



2
0

sin
2


2

sin

d

sin




|
0

2

0
24

0


(
i
为沿x轴正方向的单位矢量)
11-7 一 个点电荷
q
位于一边长为a的立方体中心,在该点电荷电场中穿
过立方体的一个面的电 通量是多少?如果该场源点电荷移动到该立方体的一个
50

面部吸脂注意事项-周国平散文集


真实的韩国-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华天涉外学院-职业资格许可


办法总比问题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总结


六级分数计算器-雷锋名言


不尽相同-2013上海高考英语


上网聊天-猜字谜一年级


关于元宵节的习俗-2013北京中考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