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习题集(下)答案

余年寄山水
554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8: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最后一头战象小练笔-银川一中





一、 选择题
1. 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C ]
(A) 物体处在运动正方向的端点时,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值;
(B)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D) 物体处在负方向的端点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2. 一沿X轴作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振幅为A,周期为T,振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如果该振子< br>4
的初相为

,则t=0时,质点的位置在: [ D ]
3
11
(A)

xA
处,向负方向运动; (B) 过
xA
处,向正方向运动;
22
11
(C) 过
xA
处,向负方向运动;(D) 过
xA
处,向正方向运动。
22
3.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A2
,且 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此
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 B ]



A

x
A2
x
(A)
o
(B)
o
x
A2

A


x


A

(C)
-A2
x

o
x
题(3)
(D)
-A2
o

x

A

x

4. 图(a)、(b)、(c)为三个不同 的谐振动系统,组成各系统的各弹簧的倔强系数及重物质量如图所示,
(a)、(b)、(c)三个振动 系统的 (为固有圆频率)值之比为: [ B ]
(A) 2:1:1; (B) 1:2:4; (C) 4:2:1; (D) 1:1:2
题(4)
题(5)
5. 一弹簧振子,当把它水平放置时,它可 以作简谐振动,若把它竖直放置或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
如图,试判断下面哪种情况是正确的: [ C ]
(A)
竖直放置可作简谐振动,放在光滑斜面上不能作简谐振动;
(B)
竖直放置不能作简谐振动,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作简谐振动;
(C)
两种情况都可作简谐振动;
(D)
两种情况都不能作简谐振动。
6. 一谐振子作振幅为A的谐振动,它的动能与势能相等时,它的相位和坐标分别为: [ C ]
Created by HDU Page 1 422013



(A)
(C)
21,or;A;
332
32
,or;A;
442
( B)
(D)
5
,;
66

3
A;
2
23
,; A
332

7. 一质点沿x轴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0.04cos(2

t

)
(SI),从t = 0时刻起,到质点
1
3
位置在x = -0.02 m处,且向x轴正方向运动的最短时间间隔为 [ D ]
(A)
1111
s
; (B)
s
; (C)
s
; (D)
s

8642
8. 图中所画的是两个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这两个简谐振动叠加后合成的余弦振动的初相为
[ C ]
x
x
1

x
2

题(8)
O
t
(A)
3

; (B)

; (C)
1

; (D) 0

22

二、 填空题
9. 一简谐振动用余弦函数表示,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此简
谐振动的三个特征量为: A=10cm ,



6rads




3

10. 用40N的力拉一轻弹簧,可使其伸长20 cm。此弹簧下
应挂__2.0__kg的物体,才能使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的周期T
= 0.2 s。
11.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质点由平衡位置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 的时间为
T12

由最大位移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的时间为
T6
12. 两个弹簧振子的周期都是0.4 s,设开始时第一个振子从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经过0.5 s 后,
第二个振子才从正方向的端点开始运动,则这两振动的相位差为  。
13.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振动表达式分别为:

x
1
610
2
cos
(5t)
(SI)
5(t
1
)
(SI) ,
x
2< br>210cos
2
题9.图
2
它们的合振动的初相为
0.60


三、 判断题
14. 物体做简谐振动时, 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始终与位移方向
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 √ ]
15. 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都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且变化频率与位移变化频率相同。 [ × ]
16. 同方向同频率的两简谐振动合成后的合振动的振幅不随时间变化。 [ √ ]
Created by HDU Page 2 422013




四、 计算题
17. 作 简谐运动的小球,速度最大值为
v
m
3
cms,振幅
A2
cm,若从速度为正的最大值的某时
刻开始计算时间。(1)求振动的周期;(2)求加速度的最大值 ;(3)写出振动表达式。

解:(1)振动表达式为
xAcos

(t


)
振幅
A0 .02m

v
m


A0.03ms
,得


周期
T
v
m
0.03
1.5rads

A0.0 2
2



2

4.19s

1.5
2



0.0m45s
2
(2)加速度的最大值
a
m


2
A1.50.02
(3)速度表达式
vA

sin(

t

)A

cos(

t


由旋转矢量图知,



2< br>)


2
0
, 得初相



2

振动表达式
x0.02cos(1.5t



2
)
(SI)
18. 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位移的单位为厘米,时间单位为秒。求此简谐振动的振
动方程。


x (cm)
题(18)

10


(t

)
由曲线可知: A = 10 cm 解:设振动方程为
xAcos
O 2
t (s)
当t = 0,< br>x
0
510cos


v
0
10

sin

0

-

5

-10

解上面两式,可得 初相



3
入振动方程得
010cos(2


由图可知质点由位移为 x
0
= -5 cm和v

0
< 0的状态到x = 0和 v > 0的状态所需时间t = 2 s,代
2
π
)

3

则有
2

2332
, ∴





12
5
π
2
π
t)
(SI)

故所求振动方程为
x0.1cos(
123






Created by HDU Page 3 422013





单元二 简谐波 波动方程

一、选择题
1. 频率为100 Hz,传播速度为300 ms的平 面简谐波,波线上距离小于波长的两点振动的相位
差为
1

,则此两点相距 [ C ]
3
(A) 2.86 m (B) 2.19 m
(C) 0.5 m (D) 0.25 m
2 .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Acos2(

tx

)
.在t = 1

时刻,x
1
= 3

4与x
2
=

4
二点处质元速度之比是 [ A ]
1
(C) 1 (D) 3
3
3. 一平面简谐波,其振幅为A,频率为
v
,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设< br>tt
0
时刻波形如图所示,则
(A) -1 (B)
x=0处质点振动方程为: [ B ]

(A)yAcos[2v(tt
0
)]
2

(B)yAcos[2v(tt
0
)]
2
< br>(C)yAcos[2v(tt
0
)]
2
(D)yAcos [2v(tt
0
)]
题(3)

4. 某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曲线和原点(x=0处)的振动曲线如图
(a)(b)所示,则该简谐波的波动方程(SI)为: [ C ]
3
x)
题(4)
22


(D)y2cos(tx)
22
5. 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
2
,(为波长)的两点的振动速度必定: [ A ]
(A)y2cos(t(B)y2cos(t
(A) 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 (B) 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C)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D) 大小不同,而方向相反 。
6. 当机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一媒质质元的最大变形量发生在(A是振动振幅): [ C ]
(A)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
(B)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
2A
)处;
2

x);
2 2

(C)y2cos(tx);
22
(C) 媒质质元在其平衡位置处;
(D)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
A
处。
2
题(7)
y
7. 图示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t时刻的波形曲线.若此时A点处媒质质元

的振动动能在增大,则 [ B ]
(A) A点处质元的弹性势能在减小
O
A
(B)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B
x


Created by HDU Page 4 422013



(C) B点处质元的振动动能在减小
(D) 各点的波的能量密度都不随时间变化
8. 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在传播方向上媒质中某质元在负的最大位移处,则它的能量
是: [ B ]
(A) 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B) 动能为零,势能为零;
(C) 动能最大,势能最大; (D) 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二、填空题
9. 如图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图,则O点的振动方程
y
0
0.04cos(0.4

t0.5

)
,该
波的波动方程
y0.04cos(0.4

t5

x0.5

)









题9.图
题10.图
10. 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u=100ms ,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简谐波的
波长

0.8m
,振幅
A0.2m
, 频率

125Hz

11. 如图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 向传播,波长为

,若P
1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2

vt

)
,则P
2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u
y
2
Acos(2t2L
1
L
2
)]
;与P
1
点处质点振动 状态相同的那些

题11.图
点的位置是
xk

L1
,
k1,2,3,

12. 一列强度为I(Jsm
2
)的平面简谐波通过一面积为S的平面,波速
u
与该平面的法线
n
0
的夹角


,则通过该平面的能流是 I S cos

(Js)。
x
13. . 余弦波
yAcos(t)
在介质中传播,介质密度为

0
, 波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播过程,不
c
同位相的波阵面所携带的能量也不同,若在某一时刻去观 察位相为


0
A
2



处的 波阵面,能量密度
2

2
;波阵面位相为

处的能量密度为 0 。
三、判断题
14.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波是各质元受到相邻质元的作用而产生的。 [ √ ]
15.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Acos

(txu )Acos(

t

xu)
其中x u表示波从坐标
原点传至x处所需时间。 [ √ ]
16. 当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增大时,其弹性势 能减小,总
机械能守恒。 [ × ]

Created by HDU Page 5 422013






四、计算题
x
17. 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传播 ,波动方程为
yAcos[2(vt)]
,求:

(1)
P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
该质点的速度表达式与加速度表达式。



解: (1)
P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Acos[2

(vt

xL
,
P
处质点的振动位相超前)
L
)

]


题(17)

 2A

vsin[2

(vt
(2)
P
处质点 的速度:
vy
L
)

]


L

4A

2
v
2
cos[2

(v t)

]

y
P
处质点的加速度:
a




18. 某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2s ,振幅为0.06m ,开始计时( t=0 ),质点恰好处在负向最大位
移处,求:
(1)
该质点的振动方程;
(2)
此振动以速度u=2 ms沿x轴正方向传播时,形成的一维筒谐波的波动方程(以该质点的
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
(3)
该波的波长。

解: (1)该质点的初相位




2t
)
0.06cos(t)
(SI)
2
([txu)]
(2) 波动表达式

y0.06cos
1
[(tx)]
(SI)
0.06cos
2
(3) 波长

uT4
m
振动方程
y
0
0.06cos(


19. 图示一平面余弦波在t = 0 时刻与t = 2 s时刻的波形图.波长

160米

求 : (1) 波速和周期;

y (m)
(2) 坐标原点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
A
(3) 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题(19)


t=0
80
x (m)
160

O
t=2 s
Created by HDU Page 6 422013
20




解:(1) 比较t = 0 时刻波形图与t = 2 s时刻波形图,
可知此波向左传播.
u = 20 2 ms = 10 ms

T

u
16s

(2) 在t = 0时刻,O处质点
0Aco

s

0v
0
A

sin


1


2
1
振动方程为
y
0
Acos(t8)
(SI)
2




(3) 波动表达式
yAcos[2(

20. 如图所示,一简谐波向x轴正向传播,波速u = 500 ms,
x
0
= 1 m, P点的振动方程为
y0.03cos(500t
tx1
)]
(SI)
161602
1
)
(SI).
2
y (m)
u
P
x
0

x (m)

(1) 按图所示坐标系,写出相应的波的表达式;


(2) 在图上画出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
解:(1)

u

(500250)m2
m (2分)
波的表达式

y(x,t)0.03cos5[00t
1
(x1 )2

]

O
2
题20.图
0 .03cos[500t
1
(x1)22]

2
0.03cos(500t
1
x)
(SI) (3分)
2
2
(2) t = 0时刻的波形方程

y(x,0)0.03cos(
1
x)0.03sinx
(SI) (2分)

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 (3分)











-2
-1
O
y (m)
0.03
P
-0.03
1
2
x (m)
u

Created by HDU Page 7 422013







单元三 波的干涉 驻波 多普勒效应

一、 选择、填空题
1.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

的相干波在P点相遇, S
1
点的初位相是

1

S
1
到P点的距离是r
1
, S
2
点的初位相是

2

S
2
到P点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 D ]
(A)r
2
r
1
k;
(B)
2

1
2k;
2(r
2
r
1
)
2k;


2( r
1
r
2
)
(D)
2

1
2k

(C)
2

1

题(2)
题(1)
2. 如图所示, S
1

S
2
为两相干波源, 其振幅皆为0.5m,频率皆为100Hz,但当S
1
为波峰时,S
2
适为波谷,设在媒质中的波速为10
ms
1
,则两波抵达P点的相位差和P点的 合振幅为: [ C ]
(A)200,1m;(B)201,0.5m;(C)2 01,0;(D)200,0;(E)201,1m

3.
惠更斯原理涉及了下列哪个概念?
[ C ]

(A)
波长
(B)
振幅
(C)
次波假设
(D)
位相

x4
4. 在弦线上有一简谐波,其表达式为
y
1
2.010
2
cos[100(t)]
(SI)为了在此弦线上形成驻波,
203
并在x=0处为一波腹,此弦线上还应有一简谐波,其表达式为: [ D ]
x
)](SI)
203
x4
(B)y
2
2.010
2
cos[100(t)](SI)

2 03
x
(C)y
2
2.010
2
cos[100( t)](SI)
203
x4
(D)y
2
2.010
2
cos[100(t)](SI)
203
(A)y
2
2 .010
2
cos[100(t

5. 如图所示,为一向右传播的简 谐波在t时刻的波形图,
BC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波由P点反射,则反射波在t
时刻的波形图 为 [ B ]
6. 如图所示,S
1
和S
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
垂直图面,发出波长为< br>
的简谐波。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
域一点,已知S
1
P=2

, S
2
P=2.2

,两列波在P点发生的
相消干涉,若 S
1
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2t2)
,则< br>S
2
的振动方程为: [ D ]
题(5)
Created by HDU Page 8 422013





(A)yAcos (2t);
2
2
(B)y(2t);
2
Acos

(C)yAcos(2t
2
2
(D)y(2t
2
2Acos
);
0.1)

S
1

P
题(6)

S
2



7. 在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间各质点的振动 [ B ]
(A) 振幅相同,相位相同 (B) 振幅不同,相位相同
(C) 振幅相同,相位不同 (D) 振幅不同,相位不同
8. 设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u ,声源频率为
ν
s
,若声源s不动, 而接收器R相对于媒质以速
度v
R
沿着s、R的连线向着声源s运动,则接收器R的振 动频率为 [ A ]
(A) ν
s

(B)
u
ν
s

uv
R
(C)
u
ν
s

uv
R
uv
R
(D)
ν
s
u

二、填空题
9. 两相干波源S
1
和S
2< br>的振动方程分别是
y
1
Acos(

t

)

y
2
Acos(

t


)
.S
1
距P点3
个波长,S
2
距P点 4.5个波长.设波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变,则两波同时传到P点时的合振幅是 2A 。
10. 一驻波表达式为
yAcos2xcos100t
(SI).位于x
1
= (1 8) m处的质元P
1
与位于x
2
= (3 8) m
处的质元P
2
的振动相位差为 。
11. 如图所示,S1
和S
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

S
1
出波长为

的简谐波,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S
1
P3


r
1

P
S
2

r
2

S
2
P
10

,P点的合振幅总是极大值,则两波源的振动频率 相同
3
(填相同或不相同)。
12. 在绳上传播的入射波波动方程
y
1
Acos(t
题11.图
2x
)
,入射波在x=0处绳端 反射,反射端为自由

端,设反射波不衰减,则反射波波动方程
y
2
Acos(

t
2

x

)
,形成驻 波波动方程
y2Acos
2

x

cos
< br>t

13. 两相干波源S
1
和S
2
相距

4,(

为波长),S
1
的相位比S
2
的相位超


P S
1


4
S
2

1

,在S
1
,S
2
的连线上,S
1
外侧各点(例如P点)两 波引起的两谐
2
振动的相位差是 。
题13.图

Created by HDU Page 9 422013




三、判断题
14. 当波从波疏媒质 (

u较小)向波密媒质(

u较大)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波中产生 半波损失,
其实质是位相突变

。 [ √ ]
15. 机械波相干加强与减弱的条件是:加强


2 k




(2k1)

。 [ √ ]
16. 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 波;在以后的任
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 √ ]
四、计算题
17. 图中A、B是两个相干的点波源,它们的振动相位差为(反相).B相距 30 cm,观察点P和B
点相距 40 cm,且
PBAB
.若发自A、B的两波在P点处最大限度地互相削弱,求波长最长能是
多少.

解:由图
AP
50 cm.





A


B



题(17)
P
40 cm
A
30 cm
2
π

(5040)(2k1)


2
π

(5040)2k


B
10
cm

k1
时,

10cm



k

18. 相干波源S
1
和S
1
,相距11 m,S
1
的相位比S
2
超前

1

.这两个相干波在S
1
、S
2
连线和延长线
2
上传播时可看成两等幅的平面余弦波,它们的频率都等于100 Hz, 波速都等于400 ms.试求在S
1

S
2
的连线中间因干涉而静止不动的各点位置.



O
P





S
2

x (m)
S
1


l


解:取P′点如图.从S
1
、S
2
分别传播来的两波在P′点的相位差为


1


2


10

2< br>
x[

20

2

(lx)]< br>
10


20

4

x2

l



10

20

2211

x

lx

u

22
由干涉静止的条件可得
11
x(2k1)
( k = 0,±1,±2,…)
22
∴ x = 5-2k ( -3

k

2 )


tx
19. 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
y
1
A cos2()
,在x=0发生反射,反射点为一固定端,求:
T
(1) 反射波的表达式;(2) 驻波的表达式;(3)波腹、波节的位置。

Created by HDU Page 10 422013



解:(1)入射波:
y
1
A cos2

(
tx

)
,反射点x=0为固定点,说明反射波存在半波损失。
T

tx
反射波的波动方程:
y
2
A cos[2

(
)


]

T

x



1
t
(2


2
)cos(2



)
(2)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 驻波方程:
y2Acos

2T
x



1

0


2


代入得到:驻波方程 :
y2Asin2

cos(2

t
)
< br>
2
驻波的振幅:
A

2Asin2

( 3)波幅的位置:
2

波节的位置:
2

x

x

(2k1)

2

x(2k1 )

4
3

k0,1,2,
x

 k


x
k


k0,1,2,3

2
(因为波只在x>0的空间,k取正整数)

单元四 杨氏双缝实验

一、选择题
1. 有三种装置
(1) 完全相同的两盏钠光灯, 发出相同波长的光,照射到屏上;
(2) 同一盏钠光灯,用黑纸盖住其中部将钠光灯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照射到屏上;
(3) 用一盏钠光灯照 亮一狭缝,此亮缝再照亮与它平行间距很小的两条狭缝,此二亮缝的光照
射到屏上;以上三种装置,能在 屏上形成稳定干涉花样的是: 【 A 】 (A)
装置(3) (B) 装置(2) (C) 装置(1)(3) (D) 装置(2)(3)
2. 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

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 C 】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3. 如图,如果S
1
、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
分别 为r
1
和r
2
,路径S
1
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1
,折射率
为n
1
的介质板,路径S
2
P垂直穿过厚度为 t
2
,折射率为n
2

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
差等于: 【 B 】
(A)
(r
2
n
2
t
2
)(r
1
n
1
t
1
);
(B)
[ r
2
(n
2
1)t
2
][r
1
( n
1
1)t
1
];

题3. 图
(C)
(r
2
n
2
t
2
)(r
1
n1
t
1
);
(D)
n
2
t
2
n
1
t
1

4. 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波长为

,用玻璃纸遮住其中一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 相同厚度的空气
Created by HDU Page 11 422013




2.5

,则屏上原0级明纹中心处 【 B 】
(A) 仍为明纹中心 (B) 变为暗纹中心
(C) 不是最明,也不是最暗 (D) 无法确定
5. 用白光(波长 为400nm~760nm)垂直照射间距为a=0.25mm的双缝,距缝50cm处放屏幕,则观察
到的第一级彩色条纹和第五级彩色条纹的宽度分别是: 【 B 】
(A) 3.6×10
4
m,3.6×10
4
m (B) 7.2×10
4
m,3.6×10
3
m
(C) 7.2×10
4
m,7.2×10
4
m (D) 3.6×10
4
m,1.8×10
4
m
6. 如图所示,用波 长

600
nm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
屏P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 ,现将折射率n=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
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处变成中央明纹极大的位置,则此玻 璃片
厚度为: 【 B 】
(A)
5.0×10
cm (B) 6
.0×10
cm
(C) 7
.0×10
cm (D) 8
.0×10
cm
7.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单缝宽度为t, 双缝间距离d,双缝与屏距离为d’,下列四组数据中哪
一组在屏上可观察到清晰干涉条纹: 【 D 】
(A) t=1cm, d=0.1cm, d’=1m (B) t=1mm, d=0.1mm, d’=10cm
(C) t=1mm, d=1cm, d’=100cm (D) t=1mm, d=0.1mm, d’=100cm

二、填空题
8.相干光满足的条件是1)频率相同;2)位相差恒定;3)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有两束相干光, 频
率为

,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
r
2
r
1
,
则相位差
-4-4
-4-4
PS
1
S
2
题6. 图

O

2

(r
2
r
1
)

c
9. 光强均为I
0
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 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4I
0
,可能
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0 。
10. 薄钢片上有两条紧靠着的平行细缝,用双缝干涉方法来测量两缝间距。如果用波长
< br>546.1nm
(1nm10
9
m)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 距离
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
两个第五级明条纹的间距为
12 .2mm
,则两缝间距离为 0.134
mm

1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
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双缝间距变小: 条纹变宽
(B)屏幕移近: 条纹变窄
(C)波长变长: 条纹变宽
(D)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
题11. 图
Created by HDU Page 12 422013



上放一块平面反射镜:看到的明条纹亮度暗一些,与杨氏双缝干涉相比较,明暗条纹相反;
(E)将光源S向下移动到S'位置: 条纹上移 。
12. 若将双缝干涉实验从空气移入水面之下进行,则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将 变小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13.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照射时,明纹会出现彩色条纹,明纹内侧呈 紫 色;如果用
纯红色滤光片和纯蓝色滤光片分别盖住两缝,则 不能 产生干涉条纹。(填能或不能)

三、判断题
14. 洛埃德镜和双镜等光的干涉实验都是用波阵面分割的方法来实现的。 答案:对。
15. 获得相干光源只能用波阵面分割和振幅分割这两种方法来实现。 答案:错(激光光源)。
16.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 两条缝的宽度原来是相等的, 若其中一缝的宽度略变窄, 则干涉条纹间距不
变。 答案:对。
17. 光在真空中和介质中传播时,波长不变,介质中的波速减小。 答案:错。
18. 真空中波长为 500nm绿光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从A点传播到B点时,相位改变了5π,则
光从A点传到B点 经过的实际路程为1250nm。 答案:错(833nm)。

四、计算题
19. 用一束

632.8
nm激光垂直照射一双缝, 在缝后2.0m 处的墙上观察到中央明纹和第一级明
纹的间隔为14cm。求(1)两缝的间距;(2)在中央明纹以上 还能看到几条明纹?
d

2.0632.810
9

9.010
6
m
解: (1)
d
x0.14
(2)由于




20. 在一双缝实验中,缝间距为5.0mm,缝离屏1.0m,在屏上可见到两个干涉花 样。一个由

2
, 按



2
计算,则
kdsin



d'x14.3
应取14即看到14条明纹。

480nm
的光产生,另一个由
'600nm
的光产生。问在屏上两个不同花样第三级干涉条纹间
的距离是多少?
解:

对于

480nm
的光,第三级条纹的位置:x
D
3


d
D
对于

' 600nm
的光,第三级条纹的位置:
x'3

'

d
D
5
那么:

xx'x3(

'

)


x7.210m

d

Created by HDU Page 13 422013



21.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D=120cm,
两缝之间的距离d=0.50mm, 用波长

=5000 Å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
缝。(1) 求原点O (零级明条纹所在处)上方的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
(2) 如果用厚度e=1.0×10
2
mm, 折射率n=1.58的透明薄膜覆盖在图
中的s
1
缝后面, 求上述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x。
解:

(1)光程差

r
2
r
1
x
d
s
1

s
2


D

题21. 图
x
O
d
k


D
x
k

k

D


d
因k=5有
x
5
6mm

(2)光程差

r
2
(r
1
ene)

r< br>2
r
1
(n1)e
x'd
(n1)ek


D

x'[k

(n1)e]
D

d
'
因k=5, 有
x
5
19.9mm

2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
到两缝S
1
、S
2
的距离分
别为l
1
、l
2
,并且
l
1
l
2
3

,

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
的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如图,求: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解:


两缝发出的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



10


20

根据给出的条件:

1 0


20

所以,

6

题22. 图
2



2


3


2



明条纹满足:

2k
< br>,
6


明条纹的位置:
x
2

2k



(k3)


D
D


x(k3)


d
d
3D

,零级明条纹在O点上方。 令
k0
,得到零级明条纹的位置:
x
0

d
D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

x


d



单元五 劈尖的干涉,牛顿环
Created by HDU Page 14 422013



一.选择题
1.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n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以增强某一波长

的透射
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D


(A)

n
(B)

2n
(C)

3n
(D)

4n

2. 如图所示,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
n
1



n
2

e
射率为
n
1
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为:【 C


n

3



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
e
,而且
n
1
n
2
n
3


1
为入射光在折
(A)
2< br>
n
2
e(n
1

1
)
; (B)
4

n
1
e(n
1

1
)


(C)
4

n
2
e(n1

)

; (D)
4

n
2
e(n
1

1
)

3. 波长为500nm的单色光从空气中垂直地入射到镀在玻璃(折射率为1.50)上折射率为1.375、厚度为
1.0×10
- 4
cm 的薄膜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进入薄膜,并在下表面反射, 则这条光线在薄膜内的光程上
有多少个波长?反射光线离开薄膜时与进入时的相位差是: 【 D 】
(A) 2.75,5.5π (B) 2.75,6.5π (C) 5.50,11π (D) 5.50,12π
4.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尖,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 上面的平玻璃慢慢地向上平
移,则干涉条纹: 【 E


(A)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B)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C)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大;
(D)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E)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5. 如图所示,一光学平板玻璃
A
与待测工件
B
之间形成空气劈尖,用波长
=500 nm
的单色光垂直
入射。 看到的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有些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右边条纹的直线部分
相切。 则工件的上表面缺陷是: 【 B


(A)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500 nm


(B)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250 nm;

(C)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500 nm


(D)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250 nm

6.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
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 ,则在接触点
P
处形成的圆斑为: 【 D 】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7. 由两块玻璃片(n
1
= 1.75)所形成的空气劈尖,其一端厚度为零,
1.6
题5. 图

题2. 图


1.5
P
1.6
1.7
1.5
题6. 图

Created by HDU Page 15 422013



另一端厚度为0.002cm,现用波长为7000 Å的单色平行光,从入射角为30角的方向射在劈尖
的表面,则形成的干涉条纹数为: 【 A 】
(A) 27 (B) 56 (C) 40 (D) 100
8. 设如图牛顿环干涉装置的平凸透镜可以在垂直于平玻璃板的方向上移动,当透镜 向上平移(离开
玻璃板)时,从入射光方向观察到干涉环纹的变化情况是: 【 C 】
(A) 环纹向边缘扩散,环数不变
(B) 环纹向边缘扩散,环数增加
(C) 环纹向中心靠拢,环数不变
(D) 环纹向中心靠拢,环数减少
9. 图 示为一干涉膨胀仪示意图,上下两平行玻璃板用一对热膨胀系数极小
的石英柱支撑着,被测样品
W
在两玻璃板之间,样品上表面与玻璃板下表
面间形成一空气劈尖,在以波长为
的单色光照射下,可以看到平行的等厚
干涉条纹。当W受热膨胀时,条纹将: 【 D 】
(A) 条纹变密,向右靠拢 (B) 条纹变疏,向上展开
(C) 条纹疏密不变,向右平移 (D) 条纹疏密不变,向左平移

二.填空题
10.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 板玻璃间充以某种透明液体,观测到第
10
个明环的直径由充液前

14.8 cm
变成充液后的
12.7 cm
,则这种液体的折射率 n=1.36 。
11. 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如图的劈尖膜
(n
1>n
2
>n
3
)
,观察反射光干涉。从劈尖顶开始算起,
第二条明纹中心所对应的膜厚度
e

2n
2

12. 氟化镁增透膜的折射率为n
2
,当光垂直入射时,其透射光的光程差为
2n
2
d

2

4
13. 在空气中有一劈尖形透明物,其 劈尖角

1.010rad
,在波长

700
nm的 单色光垂直照
题8. 图

题9. 图
射下,测得干涉相邻明条纹间距l=0.25cm,此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为 n=1.4 。
14. 波长

= 600 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的装置上,第二级明纹与第五级明纹所对应的空气
膜厚度之差为 900 nm。
15. 空气劈尖干涉实验中,如将劈尖中充水,则条纹宽度将 变密 。(填变密、变疏或不变)



三、判断题
Created by HDU Page 16 422013



16. 折射率
n
2
1.2
的油滴掉在
n
3
1.50
的平板玻璃上,形成一上表面近 似于球面的油膜,用单色
光垂直照射油膜,看到油膜周边是明环。 答案:对。
17. 白光垂直照射到在胞皂膜上,肥皂膜呈彩色,当肥皂膜的厚度趋于零时,从透射光方向观察肥
皂膜为透明 无色。 答案:对。
18. 白光垂直照射到在胞皂膜上,肥皂膜呈彩色,当肥皂膜的厚度趋于 零时,从反射光方向观察肥
皂膜透明无色。 答案:错(呈黑色)。
19. 可用观察等厚条纹半径变化的方法来确定待测透镜球面半径比标准
样规所要求的半径大还是小。如图待测透镜球面半径比标准样规所要求
的半径大,此时若轻轻地从上面往下按样规,则图中的条纹半径将缩小。
答案:错(增大)。

四、计算题
20. 如图所示,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与平面玻璃有一小缝


19. 图
e
0
。现用波长为

单色光垂直照射,已知平凸透镜的曲率半
径为
R
,求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的各暗环半径。
解:

设反射光牛顿环暗环半径为r,不包括e
0
对应空气膜厚度
题21. 图
r
2
e
0


为r(2R),所以r处对应空气膜的总厚度为:
e
2R
2
因光垂直照射,且相干减弱,所以有

r
2

1
2e0
(k)



2e
2R22

得牛顿环的各暗环半径
r(k

2e
0
)R


(k为大于等于2e
0


的整数)
21. 波长为500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由两块光学平玻璃构成的空气劈尖上,在观察反射光的干涉
现象中,距劈尖棱边 l = 1.56cm的A处是从棱边算起的第四条暗条纹中心。
(1) 求此空气劈尖的劈尖角


(2) 改用600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此劈尖上仍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A处是明条纹,还是
暗条纹?
解:

因是空气薄膜,有n
1
>n
2
3
,且n
2
=1,


2e
暗纹应

2e

2


2
(2k1)

2
,

Created by HDU Page 17 422013



所以
2ek


e
因第一条暗纹对应k=0,故第4条暗纹对应k=3,
所以
e
(1)空气劈尖角
k


2
3


2


e3

4.810
5
ra d

l2l

(2)因


'

(2e

'
2
3


1
3
故A处为第三级明纹,棱边依然为暗纹。

'

'2
)
22. 欲测定
SiO
2
的厚度,通常将其磨成图示劈尖状,然后
用光的干涉方法测量,若以


590
nm光垂直入射,看到
七条暗纹,且第七条位于N处,问该膜厚为多少。
解:

由于
n
1
n
2
n
3

2nd

由暗条纹条件得

2nd(2k1)

题23. 图

2
;k0,1,2,3

已知N处为第七条暗纹,而棱边处对应K=0的暗纹,所以取K=6,得

d
(2k1)

1.2710
3
nm

4n
2
23.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板玻璃之间充满折射率
n=1. 33
的透明液体(设平凸透镜和平板玻
璃的折射率都大于
1.33
),凸透镜 的曲率半径为
300cm
,波长

=650nm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 射到
牛顿环装置上,凸透镜的顶部刚好与平玻璃板接触。求:
(1) 从中心向外数第十个明环所在处液体厚度
e
10

(2) 第十个明环的半径
r
10

解: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明环的光程差满足:
2ne
明环所在处液体的厚度:
e
1

k


2
2k1


4n
2101
< br>,
e
10
2.310
6
m
第十个明环所在处 液体厚度:
e
10

4n
r
2

e,可以得到第10 个明环的半径:
r
10
2Re
10
r
10
3.7210
3
m

2R

单元六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Created by HDU Page 18 422013



一、选择题
1.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 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
光程改变了 【 A 】
(A)
2(n1)d
(B)
2nd

(C)

2(n1)d

2

(D)
nd

(E)
(n1)d

2. 一束波长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单缝
AB
上,装置如图,
在屏幕
D
上形成衍射图样,如果
P
是中央亮纹一侧第一个暗纹所
在的位置,则
BC
的长度为 【 A 】
(A)
;
(B)
2;
(C)
32;
(D)
2

题2. 图
3.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
a 4

的单缝上,对应于衍
射角为
30
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 的半波带数目为 【 B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4.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它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 【 A


(A)

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增大;

二、填空题
5. 惠更斯引进___子波___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菲涅耳再用_ 子波相干叠加__的思想补充了惠
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6. 平行单色 光垂直入射于单缝上,观察夫琅和费衍射,若屏上
P
点处为第二级暗纹,则单缝处波面
相应地可划分为__4_个半波带,若将单缝缩小一半,
P
点将是_1_级__暗__纹,若衍 射角

增加,则
单缝被分的半波带数_增加_,每个半波带的面积_减小(与4个半波 带时的面积相比),相应明纹亮
度__减弱_。
7. 测量未知单缝宽度
a
的一种方法是:用已知波长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单缝上,在距单缝的距离

D
处测出衍射花样的中央亮纹宽度L,(实验上应保证
D10a
,或
D为几米),则由单缝衍射的
原理可标出
a



D
L
的关系为:
a2D

L

8. 如果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第一级暗纹发生在衍射角
30°
的方向上,所用单色光波长
500nm

则单缝宽度为
1

m

9. 当把单缝衍射装置放在水中时,衍射图样发生的变化是 条纹收缩,条纹间距变窄 。用公式
3
o
asin

(2k1)


2
来测定光的波长,测出光的波长是光在__ 水中___的波长。
10.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示意图中,所画出的各条正入射光线间距
Created by HDU Page 19 422013



相等,那末光线1与3在幕上
P
点上相遇时的位相差为
2

,P点应为___暗点___(在该方向上,单
缝可分为4个半波带)。
11. 波长为

的单色平行光,经园孔(直径为D)衍射 后,在屏上形成同心圆形状(或圆环)的明暗条
纹,中央亮班叫 爱里斑 _ ,
根据瑞利判据,圆孔的最小分辨角

1.22

D

12. 通常亮度下,人眼瞳孔直径约3mm,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是

1.22< br>
D
。远处两根细丝之间
的距离为2.0mm,离开 8.93m 恰能分辨。(人眼视觉最敏感的黄绿光波长

550nm


三、判断题
13.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中使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在干涉仪 的可动反射镜移动一距离d的过程中,
干涉条纹将移动
2d

条。 答案:对。
14. 在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变小时,除中央亮纹 的中心位置
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答案:对。

四、计算题
15. 波长为
500nm
的平行光垂直地入射于一宽为
1mm
的狭缝,若在缝的后面有一焦距为
100cm
的薄
透镜,使光线会聚 于一屏幕上,试求: 中央明纹宽度;第一级明纹的位置,两侧第二级暗纹之间的
距离。
解: 中央明纹宽度:

x
0
f'
题10. 图
2
< br>,

x
0
10
3
m

a
第一级明纹的位置:
asin

(2k1)

2

sin


3


2a
x
1< br>f'sin


3

f'

x
1
7.510
4
m

2a
2

f'< br>,

x
2
2.010
3
m

a
两侧第二级暗纹之间的距离:

x2

16. 今有 白光形成的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图样,若其中某一光波的第
3
级明纹和红光(

600nm
)的
第二级明纹相重合,求此这一光波的波长。
解:对于夫琅和费单缝 衍射,明纹的位置:
asin

(2k1)
根据题意:
asin

(231)

2


'
2

asin

(221)

2

Created by HDU Page 20 422013



(231)


'
(221)


'428.6nm

22

17. 如图所示,设有一波长为

的单色平面波沿着与缝面 的法线成

角的方向入射于宽为
a
的单狭缝
AB
上,试求出 决定各极小值的衍射角

的条件。
解: 将单缝上的波面分成宽度为

s
,相邻

s
上各对应点发出
光的光程差为
1



s
称为半波带。
2
如果衍射光与入射光不在同一侧(如左图所示),
AB
两点

P
点的光程差:

ACBD



asin

asin

,平行于狭缝的半波带的数目 :
N
衍射极小值满足:
N
题17. 图
a(sinsin

)


2
a(sin sin

)
2k

a(sin

sin
)k



2
a(sinsin

)


2
如果衍射光与入射光在同一侧(如右图所示),
AB
两点 到
P
点的光程差:

ACAD


asin

asin

,平行于狭缝的半波带的数目:
N
衍射极小值满足:
N
a(sinsin

)
 2k

a(sin

sin

)k



2
所以,各极小值的衍射角

的条件:

单元七 光 栅
一、选择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放一个偏振片则 【 B 】
(A)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且明纹亮度加强 (B)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但明纹亮度减弱
(C)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 (D)无干涉条纹
2.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
P
1

P
2< br>,
P
1

P
2
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

30,
则透射
偏振光的强度
I
是: 【 E


(A)
I
0
4
; (B)
3I
0
4
; (C)
3I
0
2
; (D)
I
0
8
; (E)
3I
0
8

3. 使一光强为
I
0
的平面偏振光先后通过两个偏振片
P
1

P
2

P
1

P
2
的偏振化方向与原入射光光矢
振动方向的夹角分别是

and90
,则通过这 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
I
是: 【
C

(A)
I
0
cos
2

2
; (B)
0
; (C)
I
0
sin
2
(2

)4
; (D)
I
0
sin
2

4
; (E)
I
0
cos
2


4.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玻璃(如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

.
Created by HDU Page 21 422013



斯特角
i
0
,则在界面
2
的反射光是: 【 B


(A)自然光;
(B)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C)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
(D)部分偏振光。
0
题4. 图
5. 自然光以
60
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知折射光为: 【 D


(A)完全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B)部分偏振光且只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
3
的介质时,折射角是
30

(C)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6.
ABCD
为一块方解石的一个截面,
AB
为垂直于纸面的晶体平
面与纸面的交线,光轴方向在纸面内且与
AB
成一锐角

,如图
所示,一束平行的单色自然光垂直于
AB
端面入射,在方解石内
折射光分解 为
o
光和
e
光,
o
光和
e
光的: 【 C


(A)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B)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C)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D)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二.填空题
7.马吕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II
0
cos
2

。式中
I
为通过检偏器的透射光的强度,
I
0
为入射 线偏振光__的强度;

为入射光矢量的_振动方向_和检偏器__偏振化_方向之间的夹角 。
8.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一束强度为
I
0
的 线偏振光入射,其光矢量振动
方向与第一偏振片偏振化方向夹角为

4
,则穿 过第一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I
0
2
,穿过两个偏振片
后的光强为__0 _ 。
9.当一束自然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若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折射光为 ___部
分偏振光__,且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2
。反射光的 光矢量振动方向__垂直_于入射
面。
10.一束平行的自然光,以
60
角 入射到平玻璃表面上,若反射光束是完全偏振的,则透射光束的折
射角是___30____;玻璃的折 射率为
3

o
0
0
0
题6. 图
11.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Created by HDU Page 22 422013



5
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___1:2_。
12.在光 学各向异性晶体内部有一确定的方向,沿这一方向寻常光和非常光的__传播速度__相等,这
一方向称 为晶体的光轴,只具有一个光轴方向的晶体称为__单轴__晶体。

三、判断题
13.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反映了光的波动性质,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 答案:对。 14.光在装满水的玻璃容器底部反射时的布儒斯特角是41.1。(设玻璃折射率
1.50
,水折射率
1.33
。)
答案:错(48.9)。
四、计算题
15. 两偏振片叠在一起, 欲使一束垂直入射的线偏振光经过这两个偏振片之后振动方向转过了90

且使出射光强尽可能大,那么入射光振动方向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应如 何选择?这种
情况下的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设 入射线偏振光的强度为
I
0
,入射光振动方向
A
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 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



90
0
< br>通过
P
1
的偏振光强度:
I
1
I
0
cos
2

;通过
P
2
的 偏振光
强度:
I
2
I
0
cos
2

cos
2



o
o
1
I
0
sin
2
2


4
1
0
显然 当



45
时,出射光强最大。
I
2
I
0

4
I
1
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
2

< br>I
0
4


90
0


代入得到:
I
2

16. 将三块偏振片叠放在一起,第二个与第三个的偏振 化方向分别与第一个的偏振化方向成
45


90

角。< br>(1)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垂直地射到这一堆偏振片上,试求经每一偏 振片后的光强和偏振状态;
(2)
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情况又如何?
解: 按照题意,三块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如图所示。
1
I
0
,为线偏振光;
2
1
1
20通过
P
2
的光强:
I
2
I
0
cos 45

I
2
I
0
,为线偏振光;
4
2
1
20
通过
P
3
的光强:
I
3
 I
2
cos45

I
3
I
0
,为线偏振 光;
8
通过
P
1
的光强:
I
1

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
I
3
I
1
cos
2
90
0

I
3
0


题16. 图
17. 三块偏振片
P
1

P
2

P< br>1
的偏振化方向和
P
3
平行地放置,
P
3
的 偏振化方向垂直,一束光强为
I
0
Created by HDU Page 23 422013



若每个偏振片吸收
10%
的入 射光,当旋转偏振片
P
2
时(保
P
1
上,
持平面方 向不变),通过
P
3
的最大光强
I
等于多少?
解: 通过
P
1
的光强:
I
1

111
I0
I
0
10%
,
I
1
0.9I
0

222
通过
P
2
的光强:
1
I
2
I
1
cos
2

I
1
cos
2
10%
,
I
2
0.81I
0
cos
2

2
通过
P
3
的光强:
I
3
I
2cos
2
(90
0


)I
2
co s
2
(90
0


)10%

11I
3
0.729I
0
cos
2

sin< br>2


I
3
0.729I
0
sin2
2


28
1
0
显然当

45
时,通过
P
3
的最大光强:
I
3
0.72 9I
0

I
3
0.091I
0

8

18. 一光束由强度相同的自然光和线偏振光混合而成,此光束垂直入射到几个叠在一起的偏振片上。
(1) 欲使最后出射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原来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且入射光中两种成分的光
的出射光 强相等,至少需要几个偏振片?它们的偏振化方向应如何放置?
(2)这种情况下最后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1) 设入射自然光强度 为
I
0
,入射线偏振光强度
I
p0
,根据题意
I< br>0
I
p0

为满足题目的要求,至少需要
2
片偏振片,放置位置如图所示。
1
I
0

2
1
2
自然光通过
P< br>2
出射光强为:
I
2
I
0
sin


2
自然光通过
P
1
,光强为
I
1
< br>线偏振光通过
P
1
,光强为:
I
p1
I
p 0
cos
线偏振光通过
P
2
出射光强为:
2


I
p2
I
p1
sin
2

I
p0
cos
2

sin
2


根据题目要求:
I
2
I
p2

1< br>I
0
sin
2

I
p0
cos
2

sin
2


2
1
2
0

I
0
I
p0
代入得到:
cos



45


2
1
(2)
< br>最后总的出射光强:
II
2
I
p2
I
0

2

Created by HDU Page 24 422013





一、 选择题
1. 对一个作简谐振动的物体,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C ]
(A) 物体处在运动正方向的端点时,速度和加速度都达到最大值;
(B)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负方向运动时,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 物体位于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运动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D) 物体处在负方向的端点时,速度最大,加速度为零。
2. 一沿X轴作简谐振动的弹簧振子,振幅为A,周期为T,振动方程用余弦函数表示,如果该振子< br>4
的初相为

,则t=0时,质点的位置在: [ D ]
3
11
(A)

xA
处,向负方向运动; (B) 过
xA
处,向正方向运动;
22
11
(C) 过
xA
处,向负方向运动;(D) 过
xA
处,向正方向运动。
22
3.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振幅为A,在起始时刻质点的位移为
A2
,且 向x轴的正方向运动,代表此
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图为 [ B ]



A

x
A2
x
(A)
o
(B)
o
x
A2

A


x


A

(C)
-A2
x

o
x
题(3)
(D)
-A2
o

x

A

x

4. 图(a)、(b)、(c)为三个不同 的谐振动系统,组成各系统的各弹簧的倔强系数及重物质量如图所示,
(a)、(b)、(c)三个振动 系统的 (为固有圆频率)值之比为: [ B ]
(A) 2:1:1; (B) 1:2:4; (C) 4:2:1; (D) 1:1:2
题(4)
题(5)
5. 一弹簧振子,当把它水平放置时,它可 以作简谐振动,若把它竖直放置或放在固定的光滑斜面上
如图,试判断下面哪种情况是正确的: [ C ]
(A)
竖直放置可作简谐振动,放在光滑斜面上不能作简谐振动;
(B)
竖直放置不能作简谐振动,放在光滑斜面上可作简谐振动;
(C)
两种情况都可作简谐振动;
(D)
两种情况都不能作简谐振动。
6. 一谐振子作振幅为A的谐振动,它的动能与势能相等时,它的相位和坐标分别为: [ C ]
Created by HDU Page 1 422013



(A)
(C)
21,or;A;
332
32
,or;A;
442
( B)
(D)
5
,;
66

3
A;
2
23
,; A
332

7. 一质点沿x轴作简谐振动,振动方程为
x0.04cos(2

t

)
(SI),从t = 0时刻起,到质点
1
3
位置在x = -0.02 m处,且向x轴正方向运动的最短时间间隔为 [ D ]
(A)
1111
s
; (B)
s
; (C)
s
; (D)
s

8642
8. 图中所画的是两个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这两个简谐振动叠加后合成的余弦振动的初相为
[ C ]
x
x
1

x
2

题(8)
O
t
(A)
3

; (B)

; (C)
1

; (D) 0

22

二、 填空题
9. 一简谐振动用余弦函数表示,振动曲线如图所示,则此简
谐振动的三个特征量为: A=10cm ,



6rads




3

10. 用40N的力拉一轻弹簧,可使其伸长20 cm。此弹簧下
应挂__2.0__kg的物体,才能使弹簧振子作简谐振动的周期T
= 0.2 s。
11. 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T,质点由平衡位置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 的时间为
T12

由最大位移到二分之一最大位移处所需要的时间为
T6
12. 两个弹簧振子的周期都是0.4 s,设开始时第一个振子从平衡位置向负方向运动,经过0.5 s 后,
第二个振子才从正方向的端点开始运动,则这两振动的相位差为  。
13. 两个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振动,其振动表达式分别为:

x
1
610
2
cos
(5t)
(SI)
5(t
1
)
(SI) ,
x
2< br>210cos
2
题9.图
2
它们的合振动的初相为
0.60


三、 判断题
14. 物体做简谐振动时, 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始终与位移方向
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 √ ]
15. 简谐运动的动能和势能都随时间作周期性的变化,且变化频率与位移变化频率相同。 [ × ]
16. 同方向同频率的两简谐振动合成后的合振动的振幅不随时间变化。 [ √ ]
Created by HDU Page 2 422013




四、 计算题
17. 作 简谐运动的小球,速度最大值为
v
m
3
cms,振幅
A2
cm,若从速度为正的最大值的某时
刻开始计算时间。(1)求振动的周期;(2)求加速度的最大值 ;(3)写出振动表达式。

解:(1)振动表达式为
xAcos

(t


)
振幅
A0 .02m

v
m


A0.03ms
,得


周期
T
v
m
0.03
1.5rads

A0.0 2
2



2

4.19s

1.5
2



0.0m45s
2
(2)加速度的最大值
a
m


2
A1.50.02
(3)速度表达式
vA

sin(

t

)A

cos(

t


由旋转矢量图知,



2< br>)


2
0
, 得初相



2

振动表达式
x0.02cos(1.5t



2
)
(SI)
18. 已知某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位移的单位为厘米,时间单位为秒。求此简谐振动的振
动方程。


x (cm)
题(18)

10


(t

)
由曲线可知: A = 10 cm 解:设振动方程为
xAcos
O 2
t (s)
当t = 0,< br>x
0
510cos


v
0
10

sin

0

-

5

-10

解上面两式,可得 初相



3
入振动方程得
010cos(2


由图可知质点由位移为 x
0
= -5 cm和v

0
< 0的状态到x = 0和 v > 0的状态所需时间t = 2 s,代
2
π
)

3

则有
2

2332
, ∴





12
5
π
2
π
t)
(SI)

故所求振动方程为
x0.1cos(
123






Created by HDU Page 3 422013





单元二 简谐波 波动方程

一、选择题
1. 频率为100 Hz,传播速度为300 ms的平 面简谐波,波线上距离小于波长的两点振动的相位
差为
1

,则此两点相距 [ C ]
3
(A) 2.86 m (B) 2.19 m
(C) 0.5 m (D) 0.25 m
2 .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Acos2(

tx

)
.在t = 1

时刻,x
1
= 3

4与x
2
=

4
二点处质元速度之比是 [ A ]
1
(C) 1 (D) 3
3
3. 一平面简谐波,其振幅为A,频率为
v
,沿x轴的正方向传播,设< br>tt
0
时刻波形如图所示,则
(A) -1 (B)
x=0处质点振动方程为: [ B ]

(A)yAcos[2v(tt
0
)]
2

(B)yAcos[2v(tt
0
)]
2
< br>(C)yAcos[2v(tt
0
)]
2
(D)yAcos [2v(tt
0
)]
题(3)

4. 某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曲线和原点(x=0处)的振动曲线如图
(a)(b)所示,则该简谐波的波动方程(SI)为: [ C ]
3
x)
题(4)
22


(D)y2cos(tx)
22
5. 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
2
,(为波长)的两点的振动速度必定: [ A ]
(A)y2cos(t(B)y2cos(t
(A) 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 (B) 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C)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D) 大小不同,而方向相反 。
6. 当机械波在媒质中传播时,一媒质质元的最大变形量发生在(A是振动振幅): [ C ]
(A)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最大位移处;
(B)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
2A
)处;
2

x);
2 2

(C)y2cos(tx);
22
(C) 媒质质元在其平衡位置处;
(D) 媒质质元离开其平衡位置
A
处。
2
题(7)
y
7. 图示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t时刻的波形曲线.若此时A点处媒质质元

的振动动能在增大,则 [ B ]
(A) A点处质元的弹性势能在减小
O
A
(B) 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
B
x


Created by HDU Page 4 422013



(C) B点处质元的振动动能在减小
(D) 各点的波的能量密度都不随时间变化
8. 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在传播方向上媒质中某质元在负的最大位移处,则它的能量
是: [ B ]
(A) 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B) 动能为零,势能为零;
(C) 动能最大,势能最大; (D) 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二、填空题
9. 如图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图,则O点的振动方程
y
0
0.04cos(0.4

t0.5

)
,该
波的波动方程
y0.04cos(0.4

t5

x0.5

)









题9.图
题10.图
10. 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波速u=100ms ,t=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简谐波的
波长

0.8m
,振幅
A0.2m
, 频率

125Hz

11. 如图所示, 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正方 向传播,波长为

,若P
1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2

vt

)
,则P
2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u
y
2
Acos(2t2L
1
L
2
)]
;与P
1
点处质点振动 状态相同的那些

题11.图
点的位置是
xk

L1
,
k1,2,3,

12. 一列强度为I(Jsm
2
)的平面简谐波通过一面积为S的平面,波速
u
与该平面的法线
n
0
的夹角


,则通过该平面的能流是 I S cos

(Js)。
x
13. . 余弦波
yAcos(t)
在介质中传播,介质密度为

0
, 波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播过程,不
c
同位相的波阵面所携带的能量也不同,若在某一时刻去观 察位相为


0
A
2



处的 波阵面,能量密度
2

2
;波阵面位相为

处的能量密度为 0 。
三、判断题
14. 从动力学的角度看,波是各质元受到相邻质元的作用而产生的。 [ √ ]
15. 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yAcos

(txu )Acos(

t

xu)
其中x u表示波从坐标
原点传至x处所需时间。 [ √ ]
16. 当一平面简谐机械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时,媒质质元的振动动能增大时,其弹性势 能减小,总
机械能守恒。 [ × ]

Created by HDU Page 5 422013






四、计算题
x
17. 如图所示,一平面简谐波沿OX轴传播 ,波动方程为
yAcos[2(vt)]
,求:

(1)
P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
该质点的速度表达式与加速度表达式。



解: (1)
P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yAcos[2

(vt

xL
,
P
处质点的振动位相超前)
L
)

]


题(17)

 2A

vsin[2

(vt
(2)
P
处质点 的速度:
vy
L
)

]


L

4A

2
v
2
cos[2

(v t)

]

y
P
处质点的加速度:
a




18. 某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2s ,振幅为0.06m ,开始计时( t=0 ),质点恰好处在负向最大位
移处,求:
(1)
该质点的振动方程;
(2)
此振动以速度u=2 ms沿x轴正方向传播时,形成的一维筒谐波的波动方程(以该质点的
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
(3)
该波的波长。

解: (1)该质点的初相位




2t
)
0.06cos(t)
(SI)
2
([txu)]
(2) 波动表达式

y0.06cos
1
[(tx)]
(SI)
0.06cos
2
(3) 波长

uT4
m
振动方程
y
0
0.06cos(


19. 图示一平面余弦波在t = 0 时刻与t = 2 s时刻的波形图.波长

160米

求 : (1) 波速和周期;

y (m)
(2) 坐标原点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
A
(3) 该波的波动表达式.
题(19)


t=0
80
x (m)
160

O
t=2 s
Created by HDU Page 6 422013
20




解:(1) 比较t = 0 时刻波形图与t = 2 s时刻波形图,
可知此波向左传播.
u = 20 2 ms = 10 ms

T

u
16s

(2) 在t = 0时刻,O处质点
0Aco

s

0v
0
A

sin


1


2
1
振动方程为
y
0
Acos(t8)
(SI)
2




(3) 波动表达式
yAcos[2(

20. 如图所示,一简谐波向x轴正向传播,波速u = 500 ms,
x
0
= 1 m, P点的振动方程为
y0.03cos(500t
tx1
)]
(SI)
161602
1
)
(SI).
2
y (m)
u
P
x
0

x (m)

(1) 按图所示坐标系,写出相应的波的表达式;


(2) 在图上画出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
解:(1)

u

(500250)m2
m (2分)
波的表达式

y(x,t)0.03cos5[00t
1
(x1 )2

]

O
2
题20.图
0 .03cos[500t
1
(x1)22]

2
0.03cos(500t
1
x)
(SI) (3分)
2
2
(2) t = 0时刻的波形方程

y(x,0)0.03cos(
1
x)0.03sinx
(SI) (2分)

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 (3分)











-2
-1
O
y (m)
0.03
P
-0.03
1
2
x (m)
u

Created by HDU Page 7 422013







单元三 波的干涉 驻波 多普勒效应

一、 选择、填空题
1. 如图所示,两列波长为

的相干波在P点相遇, S
1
点的初位相是

1

S
1
到P点的距离是r
1
, S
2
点的初位相是

2

S
2
到P点的距离是r
2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P点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 D ]
(A)r
2
r
1
k;
(B)
2

1
2k;
2(r
2
r
1
)
2k;


2( r
1
r
2
)
(D)
2

1
2k

(C)
2

1

题(2)
题(1)
2. 如图所示, S
1

S
2
为两相干波源, 其振幅皆为0.5m,频率皆为100Hz,但当S
1
为波峰时,S
2
适为波谷,设在媒质中的波速为10
ms
1
,则两波抵达P点的相位差和P点的 合振幅为: [ C ]
(A)200,1m;(B)201,0.5m;(C)2 01,0;(D)200,0;(E)201,1m

3.
惠更斯原理涉及了下列哪个概念?
[ C ]

(A)
波长
(B)
振幅
(C)
次波假设
(D)
位相

x4
4. 在弦线上有一简谐波,其表达式为
y
1
2.010
2
cos[100(t)]
(SI)为了在此弦线上形成驻波,
203
并在x=0处为一波腹,此弦线上还应有一简谐波,其表达式为: [ D ]
x
)](SI)
203
x4
(B)y
2
2.010
2
cos[100(t)](SI)

2 03
x
(C)y
2
2.010
2
cos[100( t)](SI)
203
x4
(D)y
2
2.010
2
cos[100(t)](SI)
203
(A)y
2
2 .010
2
cos[100(t

5. 如图所示,为一向右传播的简 谐波在t时刻的波形图,
BC为波密介质的反射面,波由P点反射,则反射波在t
时刻的波形图 为 [ B ]
6. 如图所示,S
1
和S
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
垂直图面,发出波长为< br>
的简谐波。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
域一点,已知S
1
P=2

, S
2
P=2.2

,两列波在P点发生的
相消干涉,若 S
1
的振动方程为
y
1
Acos(2t2)
,则< br>S
2
的振动方程为: [ D ]
题(5)
Created by HDU Page 8 422013





(A)yAcos (2t);
2
2
(B)y(2t);
2
Acos

(C)yAcos(2t
2
2
(D)y(2t
2
2Acos
);
0.1)

S
1

P
题(6)

S
2



7. 在驻波中,两个相邻波节间各质点的振动 [ B ]
(A) 振幅相同,相位相同 (B) 振幅不同,相位相同
(C) 振幅相同,相位不同 (D) 振幅不同,相位不同
8. 设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u ,声源频率为
ν
s
,若声源s不动, 而接收器R相对于媒质以速
度v
R
沿着s、R的连线向着声源s运动,则接收器R的振 动频率为 [ A ]
(A) ν
s

(B)
u
ν
s

uv
R
(C)
u
ν
s

uv
R
uv
R
(D)
ν
s
u

二、填空题
9. 两相干波源S
1
和S
2< br>的振动方程分别是
y
1
Acos(

t

)

y
2
Acos(

t


)
.S
1
距P点3
个波长,S
2
距P点 4.5个波长.设波传播过程中振幅不变,则两波同时传到P点时的合振幅是 2A 。
10. 一驻波表达式为
yAcos2xcos100t
(SI).位于x
1
= (1 8) m处的质元P
1
与位于x
2
= (3 8) m
处的质元P
2
的振动相位差为 。
11. 如图所示,S1
和S
2
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

S
1
出波长为

的简谐波,P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S
1
P3


r
1

P
S
2

r
2

S
2
P
10

,P点的合振幅总是极大值,则两波源的振动频率 相同
3
(填相同或不相同)。
12. 在绳上传播的入射波波动方程
y
1
Acos(t
题11.图
2x
)
,入射波在x=0处绳端 反射,反射端为自由

端,设反射波不衰减,则反射波波动方程
y
2
Acos(

t
2

x

)
,形成驻 波波动方程
y2Acos
2

x

cos
< br>t

13. 两相干波源S
1
和S
2
相距

4,(

为波长),S
1
的相位比S
2
的相位超


P S
1


4
S
2

1

,在S
1
,S
2
的连线上,S
1
外侧各点(例如P点)两 波引起的两谐
2
振动的相位差是 。
题13.图

Created by HDU Page 9 422013




三、判断题
14. 当波从波疏媒质 (

u较小)向波密媒质(

u较大)传播,在界面上反射时,反射波中产生 半波损失,
其实质是位相突变

。 [ √ ]
15. 机械波相干加强与减弱的条件是:加强


2 k




(2k1)

。 [ √ ]
16. 惠更斯原理:任何时刻波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作为次波的波源,各自发出球面次 波;在以后的任
何时刻,所有这些次波面的包络面形成整个波在该时刻的新波面。 [ √ ]
四、计算题
17. 图中A、B是两个相干的点波源,它们的振动相位差为(反相).B相距 30 cm,观察点P和B
点相距 40 cm,且
PBAB
.若发自A、B的两波在P点处最大限度地互相削弱,求波长最长能是
多少.

解:由图
AP
50 cm.





A


B



题(17)
P
40 cm
A
30 cm
2
π

(5040)(2k1)


2
π

(5040)2k


B
10
cm

k1
时,

10cm



k

18. 相干波源S
1
和S
1
,相距11 m,S
1
的相位比S
2
超前

1

.这两个相干波在S
1
、S
2
连线和延长线
2
上传播时可看成两等幅的平面余弦波,它们的频率都等于100 Hz, 波速都等于400 ms.试求在S
1

S
2
的连线中间因干涉而静止不动的各点位置.



O
P





S
2

x (m)
S
1


l


解:取P′点如图.从S
1
、S
2
分别传播来的两波在P′点的相位差为


1


2


10

2< br>
x[

20

2

(lx)]< br>
10


20

4

x2

l



10

20

2211

x

lx

u

22
由干涉静止的条件可得
11
x(2k1)
( k = 0,±1,±2,…)
22
∴ x = 5-2k ( -3

k

2 )


tx
19. 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
y
1
A cos2()
,在x=0发生反射,反射点为一固定端,求:
T
(1) 反射波的表达式;(2) 驻波的表达式;(3)波腹、波节的位置。

Created by HDU Page 10 422013



解:(1)入射波:
y
1
A cos2

(
tx

)
,反射点x=0为固定点,说明反射波存在半波损失。
T

tx
反射波的波动方程:
y
2
A cos[2

(
)


]

T

x



1
t
(2


2
)cos(2



)
(2) 根据波的叠加原理, 驻波方程:
y2Acos

2T
x



1

0


2


代入得到:驻波方程 :
y2Asin2

cos(2

t
)
< br>
2
驻波的振幅:
A

2Asin2

( 3)波幅的位置:
2

波节的位置:
2

x

x

(2k1)

2

x(2k1 )

4
3

k0,1,2,
x

 k


x
k


k0,1,2,3

2
(因为波只在x>0的空间,k取正整数)

单元四 杨氏双缝实验

一、选择题
1. 有三种装置
(1) 完全相同的两盏钠光灯, 发出相同波长的光,照射到屏上;
(2) 同一盏钠光灯,用黑纸盖住其中部将钠光灯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照射到屏上;
(3) 用一盏钠光灯照 亮一狭缝,此亮缝再照亮与它平行间距很小的两条狭缝,此二亮缝的光照
射到屏上;以上三种装置,能在 屏上形成稳定干涉花样的是: 【 A 】 (A)
装置(3) (B) 装置(2) (C) 装置(1)(3) (D) 装置(2)(3)
2. 在相同的时间内,一束波长为

的单色光在空气中和在玻璃中: 【 C 】
(A)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B) 传播的路程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C)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相等; (D) 传播的路程不相等,走过的光程不相等。
3. 如图,如果S
1
、S
2
是两个相干光源,它们到P点的距离
分别 为r
1
和r
2
,路径S
1
P垂直穿过一块厚度为t
1
,折射率
为n
1
的介质板,路径S
2
P垂直穿过厚度为 t
2
,折射率为n
2

的另一介质板,其余部分可看作真空,这两条路径的光程
差等于: 【 B 】
(A)
(r
2
n
2
t
2
)(r
1
n
1
t
1
);
(B)
[ r
2
(n
2
1)t
2
][r
1
( n
1
1)t
1
];

题3. 图
(C)
(r
2
n
2
t
2
)(r
1
n1
t
1
);
(D)
n
2
t
2
n
1
t
1

4. 双缝干涉实验中,入射光波长为

,用玻璃纸遮住其中一缝,若玻璃纸中光程比 相同厚度的空气
Created by HDU Page 11 422013




2.5

,则屏上原0级明纹中心处 【 B 】
(A) 仍为明纹中心 (B) 变为暗纹中心
(C) 不是最明,也不是最暗 (D) 无法确定
5. 用白光(波长 为400nm~760nm)垂直照射间距为a=0.25mm的双缝,距缝50cm处放屏幕,则观察
到的第一级彩色条纹和第五级彩色条纹的宽度分别是: 【 B 】
(A) 3.6×10
4
m,3.6×10
4
m (B) 7.2×10
4
m,3.6×10
3
m
(C) 7.2×10
4
m,7.2×10
4
m (D) 3.6×10
4
m,1.8×10
4
m
6. 如图所示,用波 长

600
nm的单色光做杨氏双缝实验,在光
屏P处产生第五级明纹极大 ,现将折射率n=1.5的薄透明玻璃片盖
在其中一条缝上,此时P处变成中央明纹极大的位置,则此玻 璃片
厚度为: 【 B 】
(A)
5.0×10
cm (B) 6
.0×10
cm
(C) 7
.0×10
cm (D) 8
.0×10
cm
7.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设单缝宽度为t, 双缝间距离d,双缝与屏距离为d’,下列四组数据中哪
一组在屏上可观察到清晰干涉条纹: 【 D 】
(A) t=1cm, d=0.1cm, d’=1m (B) t=1mm, d=0.1mm, d’=10cm
(C) t=1mm, d=1cm, d’=100cm (D) t=1mm, d=0.1mm, d’=100cm

二、填空题
8.相干光满足的条件是1)频率相同;2)位相差恒定;3)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有两束相干光, 频
率为

,初相相同,在空气中传播,若在相遇点它们几何路程差为
r
2
r
1
,
则相位差
-4-4
-4-4
PS
1
S
2
题6. 图

O

2

(r
2
r
1
)

c
9. 光强均为I
0
的两束相干光相遇而发生干涉时,在相遇区域内有可能 出现的最大光强是
4I
0
,可能
出现的最小光强是 0 。
10. 薄钢片上有两条紧靠着的平行细缝,用双缝干涉方法来测量两缝间距。如果用波长
< br>546.1nm
(1nm10
9
m)
的单色光照射,双缝与屏的 距离
D300mm
。测得中央明条纹两侧的
两个第五级明条纹的间距为
12 .2mm
,则两缝间距离为 0.134
mm

11. 试分析在双缝实验中,当作如下调节时,
屏幕上的干涉条纹将如何变化?
(A)双缝间距变小: 条纹变宽
(B)屏幕移近: 条纹变窄
(C)波长变长: 条纹变宽
(D)如图所示,把双缝中的一条狭缝挡住,并在两缝垂直平分线
题11. 图
Created by HDU Page 12 422013



上放一块平面反射镜:看到的明条纹亮度暗一些,与杨氏双缝干涉相比较,明暗条纹相反;
(E)将光源S向下移动到S'位置: 条纹上移 。
12. 若将双缝干涉实验从空气移入水面之下进行,则干涉条纹间的距离将 变小 。(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13.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白光照射时,明纹会出现彩色条纹,明纹内侧呈 紫 色;如果用
纯红色滤光片和纯蓝色滤光片分别盖住两缝,则 不能 产生干涉条纹。(填能或不能)

三、判断题
14. 洛埃德镜和双镜等光的干涉实验都是用波阵面分割的方法来实现的。 答案:对。
15. 获得相干光源只能用波阵面分割和振幅分割这两种方法来实现。 答案:错(激光光源)。
16.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 两条缝的宽度原来是相等的, 若其中一缝的宽度略变窄, 则干涉条纹间距不
变。 答案:对。
17. 光在真空中和介质中传播时,波长不变,介质中的波速减小。 答案:错。
18. 真空中波长为 500nm绿光在折射率为1.5的介质中从A点传播到B点时,相位改变了5π,则
光从A点传到B点 经过的实际路程为1250nm。 答案:错(833nm)。

四、计算题
19. 用一束

632.8
nm激光垂直照射一双缝, 在缝后2.0m 处的墙上观察到中央明纹和第一级明
纹的间隔为14cm。求(1)两缝的间距;(2)在中央明纹以上 还能看到几条明纹?
d

2.0632.810
9

9.010
6
m
解: (1)
d
x0.14
(2)由于




20. 在一双缝实验中,缝间距为5.0mm,缝离屏1.0m,在屏上可见到两个干涉花 样。一个由

2
, 按



2
计算,则
kdsin



d'x14.3
应取14即看到14条明纹。

480nm
的光产生,另一个由
'600nm
的光产生。问在屏上两个不同花样第三级干涉条纹间
的距离是多少?
解:

对于

480nm
的光,第三级条纹的位置:x
D
3


d
D
对于

' 600nm
的光,第三级条纹的位置:
x'3

'

d
D
5
那么:

xx'x3(

'

)


x7.210m

d

Created by HDU Page 13 422013



21. 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双缝与屏之间的距离D=120cm,
两缝之间的距离d=0.50mm, 用波长

=5000 Å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双
缝。(1) 求原点O (零级明条纹所在处)上方的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
(2) 如果用厚度e=1.0×10
2
mm, 折射率n=1.58的透明薄膜覆盖在图
中的s
1
缝后面, 求上述第五级明条纹的坐标x。
解:

(1)光程差

r
2
r
1
x
d
s
1

s
2


D

题21. 图
x
O
d
k


D
x
k

k

D


d
因k=5有
x
5
6mm

(2)光程差

r
2
(r
1
ene)

r< br>2
r
1
(n1)e
x'd
(n1)ek


D

x'[k

(n1)e]
D

d
'
因k=5, 有
x
5
19.9mm

22.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
到两缝S
1
、S
2
的距离分
别为l
1
、l
2
,并且
l
1
l
2
3

,

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
的距离为d,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如图,求:
(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解:


两缝发出的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



10


20

根据给出的条件:

1 0


20

所以,

6

题22. 图
2



2


3


2



明条纹满足:

2k
< br>,
6


明条纹的位置:
x
2

2k



(k3)


D
D


x(k3)


d
d
3D

,零级明条纹在O点上方。 令
k0
,得到零级明条纹的位置:
x
0

d
D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

x


d



单元五 劈尖的干涉,牛顿环
Created by HDU Page 14 422013



一.选择题
1. 在照相机镜头的玻璃片上均匀镀有一层折射率n小于玻璃的介质薄膜,以增强某一波长

的透射
光能量。假设光线垂直入射,则介质膜的最小厚度应为: 【 D


(A)

n
(B)

2n
(C)

3n
(D)

4n

2. 如图所示,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薄膜上,经上下两表面反射的两
n
1



n
2

e
射率为
n
1
的媒质中的波长,则两束反射光在相遇点的位相差为:【 C


n

3



束光发生干涉,若薄膜厚度为
e
,而且
n
1
n
2
n
3


1
为入射光在折
(A)
2< br>
n
2
e(n
1

1
)
; (B)
4

n
1
e(n
1

1
)


(C)
4

n
2
e(n1

)

; (D)
4

n
2
e(n
1

1
)

3. 波长为500nm的单色光从空气中垂直地入射到镀在玻璃(折射率为1.50)上折射率为1.375、厚度为
1.0×10
- 4
cm 的薄膜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进入薄膜,并在下表面反射, 则这条光线在薄膜内的光程上
有多少个波长?反射光线离开薄膜时与进入时的相位差是: 【 D 】
(A) 2.75,5.5π (B) 2.75,6.5π (C) 5.50,11π (D) 5.50,12π
4. 两块平玻璃构成空气劈尖,左边为棱边,用单色平行光垂直入射,若 上面的平玻璃慢慢地向上平
移,则干涉条纹: 【 E


(A)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B)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C)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大;
(D) 向远离棱的方向平移,条纹间隔变小;
(E) 向棱边方向平移,条纹间隔不变。
5. 如图所示,一光学平板玻璃
A
与待测工件
B
之间形成空气劈尖,用波长
=500 nm
的单色光垂直
入射。 看到的反射光的干涉条纹如图所示。有些条纹弯曲部分的顶点恰好与其右边条纹的直线部分
相切。 则工件的上表面缺陷是: 【 B


(A)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500 nm


(B) 不平处为凸起纹,最大高度为
250 nm;

(C)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500 nm


(D) 不平处为凹槽,最大深度为
250 nm

6. 在图示三种透明材料构成的牛顿环装置中,用单色光垂直照射,
在反射光中看到干涉条纹 ,则在接触点
P
处形成的圆斑为: 【 D 】
(A) 全明; (B) 全暗;
(C) 右半部明,左半部暗; (D) 右半部暗,左半部明。
7. 由两块玻璃片(n
1
= 1.75)所形成的空气劈尖,其一端厚度为零,
1.6
题5. 图

题2. 图


1.5
P
1.6
1.7
1.5
题6. 图

Created by HDU Page 15 422013



另一端厚度为0.002cm,现用波长为7000 Å的单色平行光,从入射角为30角的方向射在劈尖
的表面,则形成的干涉条纹数为: 【 A 】
(A) 27 (B) 56 (C) 40 (D) 100
8. 设如图牛顿环干涉装置的平凸透镜可以在垂直于平玻璃板的方向上移动,当透镜 向上平移(离开
玻璃板)时,从入射光方向观察到干涉环纹的变化情况是: 【 C 】
(A) 环纹向边缘扩散,环数不变
(B) 环纹向边缘扩散,环数增加
(C) 环纹向中心靠拢,环数不变
(D) 环纹向中心靠拢,环数减少
9. 图 示为一干涉膨胀仪示意图,上下两平行玻璃板用一对热膨胀系数极小
的石英柱支撑着,被测样品
W
在两玻璃板之间,样品上表面与玻璃板下表
面间形成一空气劈尖,在以波长为
的单色光照射下,可以看到平行的等厚
干涉条纹。当W受热膨胀时,条纹将: 【 D 】
(A) 条纹变密,向右靠拢 (B) 条纹变疏,向上展开
(C) 条纹疏密不变,向右平移 (D) 条纹疏密不变,向左平移

二.填空题
10.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 板玻璃间充以某种透明液体,观测到第
10
个明环的直径由充液前

14.8 cm
变成充液后的
12.7 cm
,则这种液体的折射率 n=1.36 。
11. 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如图的劈尖膜
(n
1>n
2
>n
3
)
,观察反射光干涉。从劈尖顶开始算起,
第二条明纹中心所对应的膜厚度
e

2n
2

12. 氟化镁增透膜的折射率为n
2
,当光垂直入射时,其透射光的光程差为
2n
2
d

2

4
13. 在空气中有一劈尖形透明物,其 劈尖角

1.010rad
,在波长

700
nm的 单色光垂直照
题8. 图

题9. 图
射下,测得干涉相邻明条纹间距l=0.25cm,此透明材料的折射率为 n=1.4 。
14. 波长

= 600 nm 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牛顿环的装置上,第二级明纹与第五级明纹所对应的空气
膜厚度之差为 900 nm。
15. 空气劈尖干涉实验中,如将劈尖中充水,则条纹宽度将 变密 。(填变密、变疏或不变)



三、判断题
Created by HDU Page 16 422013



16. 折射率
n
2
1.2
的油滴掉在
n
3
1.50
的平板玻璃上,形成一上表面近 似于球面的油膜,用单色
光垂直照射油膜,看到油膜周边是明环。 答案:对。
17. 白光垂直照射到在胞皂膜上,肥皂膜呈彩色,当肥皂膜的厚度趋于零时,从透射光方向观察肥
皂膜为透明 无色。 答案:对。
18. 白光垂直照射到在胞皂膜上,肥皂膜呈彩色,当肥皂膜的厚度趋于 零时,从反射光方向观察肥
皂膜透明无色。 答案:错(呈黑色)。
19. 可用观察等厚条纹半径变化的方法来确定待测透镜球面半径比标准
样规所要求的半径大还是小。如图待测透镜球面半径比标准样规所要求
的半径大,此时若轻轻地从上面往下按样规,则图中的条纹半径将缩小。
答案:错(增大)。

四、计算题
20. 如图所示,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与平面玻璃有一小缝


19. 图
e
0
。现用波长为

单色光垂直照射,已知平凸透镜的曲率半
径为
R
,求反射光形成的牛顿环的各暗环半径。
解:

设反射光牛顿环暗环半径为r,不包括e
0
对应空气膜厚度
题21. 图
r
2
e
0


为r(2R),所以r处对应空气膜的总厚度为:
e
2R
2
因光垂直照射,且相干减弱,所以有

r
2

1
2e0
(k)



2e
2R22

得牛顿环的各暗环半径
r(k

2e
0
)R


(k为大于等于2e
0


的整数)
21. 波长为500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由两块光学平玻璃构成的空气劈尖上,在观察反射光的干涉
现象中,距劈尖棱边 l = 1.56cm的A处是从棱边算起的第四条暗条纹中心。
(1) 求此空气劈尖的劈尖角


(2) 改用600 n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此劈尖上仍观察反射光的干涉条纹,A处是明条纹,还是
暗条纹?
解:

因是空气薄膜,有n
1
>n
2
3
,且n
2
=1,


2e
暗纹应

2e

2


2
(2k1)

2
,

Created by HDU Page 17 422013



所以
2ek


e
因第一条暗纹对应k=0,故第4条暗纹对应k=3,
所以
e
(1)空气劈尖角
k


2
3


2


e3

4.810
5
ra d

l2l

(2)因


'

(2e

'
2
3


1
3
故A处为第三级明纹,棱边依然为暗纹。

'

'2
)
22. 欲测定
SiO
2
的厚度,通常将其磨成图示劈尖状,然后
用光的干涉方法测量,若以


590
nm光垂直入射,看到
七条暗纹,且第七条位于N处,问该膜厚为多少。
解:

由于
n
1
n
2
n
3

2nd

由暗条纹条件得

2nd(2k1)

题23. 图

2
;k0,1,2,3

已知N处为第七条暗纹,而棱边处对应K=0的暗纹,所以取K=6,得

d
(2k1)

1.2710
3
nm

4n
2
23. 在牛顿环装置的平凸透镜和平板玻璃之间充满折射率
n=1. 33
的透明液体(设平凸透镜和平板玻
璃的折射率都大于
1.33
),凸透镜 的曲率半径为
300cm
,波长

=650nm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 射到
牛顿环装置上,凸透镜的顶部刚好与平玻璃板接触。求:
(1) 从中心向外数第十个明环所在处液体厚度
e
10

(2) 第十个明环的半径
r
10

解:在牛顿环干涉实验中明环的光程差满足:
2ne
明环所在处液体的厚度:
e
1

k


2
2k1


4n
2101
< br>,
e
10
2.310
6
m
第十个明环所在处 液体厚度:
e
10

4n
r
2

e,可以得到第10 个明环的半径:
r
10
2Re
10
r
10
3.7210
3
m

2R

单元六 单缝衍射, 光学仪器的分辨率
Created by HDU Page 18 422013



一、选择题
1.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 的一条光路中,放入一折射率为n,厚度为d的透明薄片,放入后这条光路的
光程改变了 【 A 】
(A)
2(n1)d
(B)
2nd

(C)

2(n1)d

2

(D)
nd

(E)
(n1)d

2. 一束波长

的平行单色光垂直入射到一单缝
AB
上,装置如图,
在屏幕
D
上形成衍射图样,如果
P
是中央亮纹一侧第一个暗纹所
在的位置,则
BC
的长度为 【 A 】
(A)
;
(B)
2;
(C)
32;
(D)
2

题2. 图
3.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波长为

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宽度为
a 4

的单缝上,对应于衍
射角为
30
的方向,单缝处波阵面可分成 的半波带数目为 【 B 】
(A)

2个; (B) 4个;

(C) 6个; (D) 8个;
4.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实验中,若增大缝宽,其它条件不变,则中央明条纹 【 A


(A)

宽度变小; (B) 宽度变大;


(C) 宽度不变,且中心强度也不变; (D) 宽度不变,但中心强度增大;

二、填空题
5. 惠更斯引进___子波___的概念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菲涅耳再用_ 子波相干叠加__的思想补充了惠
更斯原理,发展成了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6. 平行单色 光垂直入射于单缝上,观察夫琅和费衍射,若屏上
P
点处为第二级暗纹,则单缝处波面
相应地可划分为__4_个半波带,若将单缝缩小一半,
P
点将是_1_级__暗__纹,若衍 射角

增加,则
单缝被分的半波带数_增加_,每个半波带的面积_减小(与4个半波 带时的面积相比),相应明纹亮
度__减弱_。
7. 测量未知单缝宽度
a
的一种方法是:用已知波长

的平行光垂直入射在单缝上,在距单缝的距离

D
处测出衍射花样的中央亮纹宽度L,(实验上应保证
D10a
,或
D为几米),则由单缝衍射的
原理可标出
a



D
L
的关系为:
a2D

L

8. 如果 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第一级暗纹发生在衍射角
30°
的方向上,所用单色光波长
500nm

则单缝宽度为
1

m

9. 当把单缝衍射装置放在水中时,衍射图样发生的变化是 条纹收缩,条纹间距变窄 。用公式
3
o
asin

(2k1)


2
来测定光的波长,测出光的波长是光在__ 水中___的波长。
10. 在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示意图中,所画出的各条正入射光线间距
Created by HDU Page 19 422013



相等,那末光线1与3在幕上
P
点上相遇时的位相差为
2

,P点应为___暗点___(在该方向上,单
缝可分为4个半波带)。
11. 波长为

的单色平行光,经园孔(直径为D)衍射 后,在屏上形成同心圆形状(或圆环)的明暗条
纹,中央亮班叫 爱里斑 _ ,
根据瑞利判据,圆孔的最小分辨角

1.22

D

12. 通常亮度下,人眼瞳孔直径约3mm,人眼的最小分辨角是

1.22< br>
D
。远处两根细丝之间
的距离为2.0mm,离开 8.93m 恰能分辨。(人眼视觉最敏感的黄绿光波长

550nm


三、判断题
13.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中使用波长为

的单色光,在干涉仪 的可动反射镜移动一距离d的过程中,
干涉条纹将移动
2d

条。 答案:对。
14. 在夫琅和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变小时,除中央亮纹 的中心位置
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答案:对。

四、计算题
15. 波长为
500nm
的平行光垂直地入射于一宽为
1mm
的狭缝,若在缝的后面有一焦距为
100cm
的薄
透镜,使光线会聚 于一屏幕上,试求: 中央明纹宽度;第一级明纹的位置,两侧第二级暗纹之间的
距离。
解: 中央明纹宽度:

x
0
f'
题10. 图
2
< br>,

x
0
10
3
m

a
第一级明纹的位置:
asin

(2k1)

2

sin


3


2a
x
1< br>f'sin


3

f'

x
1
7.510
4
m

2a
2

f'< br>,

x
2
2.010
3
m

a
两侧第二级暗纹之间的距离:

x2

16. 今有 白光形成的单缝夫琅和费衍射图样,若其中某一光波的第
3
级明纹和红光(

600nm
)的
第二级明纹相重合,求此这一光波的波长。
解:对于夫琅和费单缝 衍射,明纹的位置:
asin

(2k1)
根据题意:
asin

(231)

2


'
2

asin

(221)

2

Created by HDU Page 20 422013



(231)


'
(221)


'428.6nm

22

17. 如图所示,设有一波长为

的单色平面波沿着与缝面 的法线成

角的方向入射于宽为
a
的单狭缝
AB
上,试求出 决定各极小值的衍射角

的条件。
解: 将单缝上的波面分成宽度为

s
,相邻

s
上各对应点发出
光的光程差为
1



s
称为半波带。
2
如果衍射光与入射光不在同一侧(如左图所示),
AB
两点

P
点的光程差:

ACBD



asin

asin

,平行于狭缝的半波带的数目 :
N
衍射极小值满足:
N
题17. 图
a(sinsin

)


2
a(sin sin

)
2k

a(sin

sin
)k



2
a(sinsin

)


2
如果衍射光与入射光在同一侧(如右图所示),
AB
两点 到
P
点的光程差:

ACAD


asin

asin

,平行于狭缝的半波带的数目:
N
衍射极小值满足:
N
a(sinsin

)
 2k

a(sin

sin

)k



2
所以,各极小值的衍射角

的条件:

单元七 光 栅
一、选择题
1.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单色自然光在屏上形成干涉条纹。若在两缝后放一个偏振片则 【 B 】
(A)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且明纹亮度加强 (B) 干涉条纹间距不变,但明纹亮度减弱
(C) 干涉条纹的间距变窄,且明纹的亮度减弱 (D)无干涉条纹
2.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依次通过两个偏振片
P
1

P
2< br>,
P
1

P
2
的偏振化方向的夹角

30,
则透射
偏振光的强度
I
是: 【 E


(A)
I
0
4
; (B)
3I
0
4
; (C)
3I
0
2
; (D)
I
0
8
; (E)
3I
0
8

3. 使一光强为
I
0
的平面偏振光先后通过两个偏振片
P
1

P
2

P
1

P
2
的偏振化方向与原入射光光矢
振动方向的夹角分别是

and90
,则通过这 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
I
是: 【
C

(A)
I
0
cos
2

2
; (B)
0
; (C)
I
0
sin
2
(2

)4
; (D)
I
0
sin
2

4
; (E)
I
0
cos
2


4. 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玻璃(如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

.
Created by HDU Page 21 422013



斯特角
i
0
,则在界面
2
的反射光是: 【 B


(A)自然光;
(B)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
(C)完全偏振光且光矢量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
(D)部分偏振光。
0
题4. 图
5. 自然光以
60
的入射角照射到某两介质交界面时,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知折射光为: 【 D


(A)完全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B)部分偏振光且只在该光由真空入射到折射率为
3
的介质时,折射角是
30

(C)部分偏振光,但须知两种介质的折射率才能确定折射角;
(D)部分偏振光且折射角是
30

6.
ABCD
为一块方解石的一个截面,
AB
为垂直于纸面的晶体平
面与纸面的交线,光轴方向在纸面内且与
AB
成一锐角

,如图
所示,一束平行的单色自然光垂直于
AB
端面入射,在方解石内
折射光分解 为
o
光和
e
光,
o
光和
e
光的: 【 C


(A)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B)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C)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D)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二.填空题
7.马吕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II
0
cos
2

。式中
I
为通过检偏器的透射光的强度,
I
0
为入射 线偏振光__的强度;

为入射光矢量的_振动方向_和检偏器__偏振化_方向之间的夹角 。
8.两个偏振片堆叠在一起,偏振化方向相互垂直,若一束强度为
I
0
的 线偏振光入射,其光矢量振动
方向与第一偏振片偏振化方向夹角为

4
,则穿 过第一偏振片后的光强为
I
0
2
,穿过两个偏振片
后的光强为__0 _ 。
9.当一束自然光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时,若反射光为完全偏振光,则折射光为 ___部
分偏振光__,且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

2
。反射光的 光矢量振动方向__垂直_于入射
面。
10.一束平行的自然光,以
60
角 入射到平玻璃表面上,若反射光束是完全偏振的,则透射光束的折
射角是___30____;玻璃的折 射率为
3

o
0
0
0
题6. 图
11.一束光是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混合光,让它垂直通过一偏振片,若以此入射光束为轴旋转偏振片,Created by HDU Page 22 422013



5
倍,那么入射光束中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光强比值为___1:2_。
12.在光 学各向异性晶体内部有一确定的方向,沿这一方向寻常光和非常光的__传播速度__相等,这
一方向称 为晶体的光轴,只具有一个光轴方向的晶体称为__单轴__晶体。

三、判断题
13.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反映了光的波动性质,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波是横波。 答案:对。 14.光在装满水的玻璃容器底部反射时的布儒斯特角是41.1。(设玻璃折射率
1.50
,水折射率
1.33
。)
答案:错(48.9)。
四、计算题
15. 两偏振片叠在一起, 欲使一束垂直入射的线偏振光经过这两个偏振片之后振动方向转过了90

且使出射光强尽可能大,那么入射光振动方向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间的夹角应如 何选择?这种
情况下的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设 入射线偏振光的强度为
I
0
,入射光振动方向
A
和两偏振片的偏振化 方向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



90
0
< br>通过
P
1
的偏振光强度:
I
1
I
0
cos
2

;通过
P
2
的 偏振光
强度:
I
2
I
0
cos
2

cos
2



o
o
1
I
0
sin
2
2


4
1
0
显然 当



45
时,出射光强最大。
I
2
I
0

4
I
1
最大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
2

< br>I
0
4


90
0


代入得到:
I
2

16. 将三块偏振片叠放在一起,第二个与第三个的偏振 化方向分别与第一个的偏振化方向成
45


90

角。< br>(1)
光强为
I
0
的自然光垂直地射到这一堆偏振片上,试求经每一偏 振片后的光强和偏振状态;
(2)
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情况又如何?
解: 按照题意,三块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如图所示。
1
I
0
,为线偏振光;
2
1
1
20通过
P
2
的光强:
I
2
I
0
cos 45

I
2
I
0
,为线偏振光;
4
2
1
20
通过
P
3
的光强:
I
3
 I
2
cos45

I
3
I
0
,为线偏振 光;
8
通过
P
1
的光强:
I
1

如果将第二个偏振片抽走,
I
3
I
1
cos
2
90
0

I
3
0


题16. 图
17. 三块偏振片
P
1

P
2

P< br>1
的偏振化方向和
P
3
平行地放置,
P
3
的 偏振化方向垂直,一束光强为
I
0
Created by HDU Page 23 422013



若每个偏振片吸收
10%
的入 射光,当旋转偏振片
P
2
时(保
P
1
上,
持平面方 向不变),通过
P
3
的最大光强
I
等于多少?
解: 通过
P
1
的光强:
I
1

111
I0
I
0
10%
,
I
1
0.9I
0

222
通过
P
2
的光强:
1
I
2
I
1
cos
2

I
1
cos
2
10%
,
I
2
0.81I
0
cos
2

2
通过
P
3
的光强:
I
3
I
2cos
2
(90
0


)I
2
co s
2
(90
0


)10%

11I
3
0.729I
0
cos
2

sin< br>2


I
3
0.729I
0
sin2
2


28
1
0
显然当

45
时,通过
P
3
的最大光强:
I
3
0.72 9I
0

I
3
0.091I
0

8

18. 一光束由强度相同的自然光和线偏振光混合而成,此光束垂直入射到几个叠在一起的偏振片上。
(1) 欲使最后出射光振动方向垂直于原来入射光中线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并且入射光中两种成分的光
的出射光 强相等,至少需要几个偏振片?它们的偏振化方向应如何放置?
(2)这种情况下最后出射光强与入射光强的比值是多少?
解: (1) 设入射自然光强度 为
I
0
,入射线偏振光强度
I
p0
,根据题意
I< br>0
I
p0

为满足题目的要求,至少需要
2
片偏振片,放置位置如图所示。
1
I
0

2
1
2
自然光通过
P< br>2
出射光强为:
I
2
I
0
sin


2
自然光通过
P
1
,光强为
I
1
< br>线偏振光通过
P
1
,光强为:
I
p1
I
p 0
cos
线偏振光通过
P
2
出射光强为:
2


I
p2
I
p1
sin
2

I
p0
cos
2

sin
2


根据题目要求:
I
2
I
p2

1< br>I
0
sin
2

I
p0
cos
2

sin
2


2
1
2
0

I
0
I
p0
代入得到:
cos



45


2
1
(2)
< br>最后总的出射光强:
II
2
I
p2
I
0

2

Created by HDU Page 24 422013

矿业大学-自我评定


江西警察学院教务系统-警校排名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武夷学院地址-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陕西人事考试网-个人自查自纠报告


高考落榜生-一夜的工作教案


给母校的毕业赠言-护理见习报告


浙江科技学院论坛-出国留学需要体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