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教师版(含答案)
明治维新的性质-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
在标致
○
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
、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
要
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
br>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
日暮途穷;记
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
名都透露着作者
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
,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
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
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
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
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
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
“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
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
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
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
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
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
认识到医学并非
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
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
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2.“小而言之”是藤野
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
“中国”是个地域概
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
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
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
.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
日本学习的目的;往
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
以为然的心情。对艰
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
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
,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
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
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
章,则是当年弃医从
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
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
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
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迭——叠
)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
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__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__,暗线是__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__
。本文围绕__
表现
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
时
间先后
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
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
着
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
br>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
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
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
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
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
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
C.掷钱( )
.
广漠( )
B.野蛮( )
..
摹画( ) D.抽屉( )
..
绰号( )
.
嬉戏(
)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
)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
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
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
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
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
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
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
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
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
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
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
母在我家住,
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
答:“娘(凉)什么!老子
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
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
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
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
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
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
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
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 ) 掺( ) 脊( ) 枉( )
yǒu______黑 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o______陷
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
.
(zì)
尴
.
(ɡān)尬
.
(ɡà) 粗劣
.
(lüè)
两颊
.
(jiá)
B.侏
.
(zhū)儒
粗糙
.
(zào) 甲胄
.
(wèi)
纠
.
缠(jiū)
C.广袤
.
(mào)
无垠
.
(ɡēn) 掩饰
.
(shì)
鬈
.
(quán)发
D.敦
.
实(dūn)
颔
.
首(hàn) 乡绅
.
(shēn)
长髯
.
(rán)
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 郁郁寡欢 蒙眛阴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制疑 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1.禁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颔
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ā
5. 幽默: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牛 汉----
茨威格----
合作交流
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
情?
探究质疑
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 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 和 以及生命乐趣。
精读品析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7~12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
的第一个字就是“狗”,
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
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
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
”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
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
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
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
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
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
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
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
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
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
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
、火柴等
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
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
的人。
单元反馈1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
喑哑( ) 戛然( ) 秀颀(
) 断壁残垣( )
xī闹( ) 拮jū( ) 疏jùn(
) 言简意gāi(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
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
万平方米的绿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
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 而且是
B.莅临规划 不是 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 而且是
D.亲临计划 不是 而是
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 依恋 勤奋 聪颖 B.纠纷谄媚 傲慢 阴谋
C.机智 结果 顽固 淳朴 D.陌生发动 文章 事物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
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
襟见肘。
B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
br>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
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
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
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
珍。
单元反馈2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
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
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
于这一门学问
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
....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
新生讲演每个
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
套,寒颤颤的,有一回
..
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
,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
...........
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
打开
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
..
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
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
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
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br>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
》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
是 。(2分)
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 ,“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
(2分)
。(2分)
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1)
(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
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
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
凛冽: 。
天宇: 。
精魂: 。
消释: 。
升腾: 。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
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
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
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
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
,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
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
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
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
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
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
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
的水墨画,
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
童特有的
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
的生命。然而孩子
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
不知道算什么”。这里,
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
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
黑暗现实的抗议。
4、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
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
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
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
热烈呼唤。行文虽未
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探究质疑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
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
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
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
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
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
生命力的枯
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
地奋飞,在
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
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
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
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
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
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
望战斗的豪情。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
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
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
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
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
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
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
“南方的雪”,
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
现
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
创
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
想是积极的、战斗
的。
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这里以“暖国的雨”的
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
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
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
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
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
喜爱的感情。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
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
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
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
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
行文虽然也
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
雪野生气勃
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
的雪景,并在比
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
连”、“奋飞”、“旋转”
、“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
贯之的前行动力。、
当堂反馈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
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
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
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
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
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
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
之下,旋风忽
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使太空
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滋润美艳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独立不羁,昂扬向上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从上下文看似乎不需转折,却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的雨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
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固然
美丽,但未经磨炼,不能保持长久;而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
士,在孤独的境遇下奋力抗争,这正是作者
的精神的体现。
7、雷电颂
(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检查预习《雷电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虐待(
) 驰骋( )
.....
雷霆( ) 踌躇( ) 鞭挞( ) 忏悔(
) 罪孽( )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
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
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
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
__这个悲
剧典型。
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
1、课文中作者
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
义?这又是一种什么
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e.“土偶木梗”的群像: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 ,其二是指
。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质疑
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8、短文两篇
(总第17课时)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
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
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
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 )
.
B.
皓
月( )
.
C.一撮灰( )
.
D.瞬间( )
.
浸润( )
.
姮
娥(
)
.
露台( )
.
夸父(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
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时代背景。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
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
却对
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
br>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
夸
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
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
现的意境,能
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四、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 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
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 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
的一面,作者赞颂
,“妄想”改变
“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 。
9、海燕
(总第18——19课时)
高尔基
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
燕》(板书)。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
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
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
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
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重点字词
翡( )翠 飞沫(
) 胆怯( ) 呻吟( ) 掠起( )
.....
苍茫( ) chǔn笨( ) 飞cuàn(
) 火yàn ( ) 蜿yán( ) 寂mò( )
.
zhèn( )怒
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
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
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军
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
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
国作家,
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
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
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
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
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
列宁的热情称赞。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暴
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
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划分层次: (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近而欢乐,而号叫;
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
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
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燕
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
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
大海里蜿蜒游
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表现了风的猖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
利信心。
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
痛苦。
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
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交流后总结: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革命者。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高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
容海燕藐
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英勇气概。
(3)“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 “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号叫” 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
(2)“飞翔” 到 “飞舞”更能体现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
(3)“直冲”
“穿过” “碰到” “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力。
(4)“精灵”体现了智慧
“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体现它的勇敢无畏。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暴风雨——推翻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斗争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大海、风、云、雷、电、海鸥、海鸭、企鹅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海——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
海浪—革命高潮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风、云、雷、电——反动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合作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海鸥、海鸭、企鹅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
命。象征了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
不革命者。
对比手法。文中
分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躲藏,活现了它们
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以此与海燕对照,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形象。
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展
现出俄国革命前夕,阶级搏斗急速趋向白热化的壮丽景象,为海燕提供特定活动的典型环境,
对刻画海燕
的形象起着烘托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
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
。
(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
请大
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
革命
,
青松象征
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
,
鲜花象征
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
鸽子象征
了和平
精读品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
的闪电,在高傲
地飞翔。
这几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表现
大海的磅礴气势。“像黑色的闪电”,从形、
色上描写海燕,表现它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表现
它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2)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
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
“越……越……”写暴风雨逼近的情景,
象征黑暗势力如黑云压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化。“暗”,显
示云块浓重;“低”,形容直逼海
面。“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3)看吧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
在号叫……它笑那些乌
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
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
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
,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
句话用在篇尾,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了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对革命群众的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投身革命之中。
10、组歌
(总第20——21课时)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
诗
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
(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
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
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
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俊俏(qiào) 镶嵌(qiàn)
B.执拗(ào)
围绕(rào) 山壑(hè)
C.急躁(zào) 憔悴(qiáo) 绽开(zhàn)
D.礁石(qiáo) 馈赠(kuì) 璀璨(cuǐ)
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旧的海岸合为一体。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道彩虹挂青天,宜告我行程终了。
C.我生性执拗,急燥;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D.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3.下列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炽热:积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他人
B.俊俏:相貌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C.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解除:去掉,消除。
D.镶嵌:镶有图案花纹的花边。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岿然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C.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下列语句中运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
A.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B.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C.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出了笑脸。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6.
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纪伯伦,_________(国别)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和_______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
世界的先驱。C
提示:A.炽chìB.拗niùD.jiāo
2.B
提示:A.就C.躁D.吁
3.D
提示:“镶嵌”解释有误。
4.A
提示:应为“纹丝不动”。
5.C
提示:包含拟人、对比、排比三种修辞。
整体感悟
在理解课文《浪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2、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1
—
4
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
—
7
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3、
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后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
同?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合作交流
1、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雨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坯布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精读品析
1、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2、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3、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4、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5、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预习独学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
错误的历史。)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合作探究
①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
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
”,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
罚。只有认识、爱护自
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
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
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探究质疑
①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
论等。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写法有对比、拟人、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
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体会对比、拟人、反
问的妙处。
反问是一种用疑
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
给读者
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精读品析
1、.本
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
容
、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3、长期以来,
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其他生
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
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
说
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
br>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这些在
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
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展开联
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i4)美 挑衅(xin4) 迷惘(wang3
)笃(du3)信 啮(nie4)齿 滑稽(ji1) 徘徊(huai2)
逃窜(cuan4)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
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
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
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
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
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
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
异
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
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
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
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亲情。。。。。。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
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
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
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
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
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4、本文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
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
一个可以自我净
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
些效益
,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
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
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
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
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
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
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
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
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
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
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
br>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
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
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
朴本色
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
地唱歌。唱
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
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
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
的描
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
多云南年轻妇女
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
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
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
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
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
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
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
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
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
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
。
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
由具体到概
括地描写一类人。
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
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
同样是描写外貌
,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
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
,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
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
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
br>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
人
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
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
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
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
还有戴胜鸟和
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
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
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
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
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
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
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
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
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于是轻轻的打了
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
思像是
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
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
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
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
悬挂在路
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引经据典 B. 哑口无
言
C. 若无其事
2.选文展现的是 山野对歌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民间文化 气息,流
露出作者 赞美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
?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
式? (4
分)
答: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每点1分,共3
分)
总分结构方式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答: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答:性情品质、外貌动作
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
6.年轻的妇女
“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
家笑
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答:通过对
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
率
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答: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
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
具体了。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
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
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
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
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
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
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
曾祺自选集》。
元稹,__
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
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
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
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
鸭蛋
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
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
短语,
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
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
重转折
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
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
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
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
认为,由萤火虫在
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
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
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
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作者简介:
萧乾(
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
》编
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
中国》(英文)副总编
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
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
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
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
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
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
招徕顾客而
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
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
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
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
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
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
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
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
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
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
之多。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
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
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
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
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其一,有的
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
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
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
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
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2、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
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
明的“声乐艺
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9.春 酒
琦 君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
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
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
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
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
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
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
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
当枕>
、<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
<琦君寄
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
<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D(借喻)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
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
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
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
诚
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
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
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
会受到启迪。
二、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
,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怵目惊心:
3、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
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
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
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
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
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
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
分获全国优秀
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
子生
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合作交流
一、分析人物。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2、提问:“手艺
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
艺和
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
展开讨论或辩论。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
们做事、做
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精读品析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第2句,“它地
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
活。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
解这种夸张
的作用?)
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
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
了。
21、与朱元思书
(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 柯
.
( ) 飘荡
.
( )
负
.
势 (
泠
.
( )
嘤
.
( ) 缥
.
碧( )
横柯
.
( )
鸢
.
( )
和
.
鸣( ) 戾
.
天( )
息
.
心( )
3、文学常识
)
窥
.
谷(
经纶
.
(
轩邈
..
(
)
)
)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 齐读本段
(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描写、记叙、抒情 表达方式
。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
之
清,水之急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
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
三段,__
一
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r>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
的纲领。___
第二、三段
__段是第
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
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
再写“奇山”,以___
负
_____、
__
竞
______、__
轩邈
______、___
争
_____、______
直
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
泉声
______、_____
鸟声
___、
___
蝉声
_____、___
猿声
_____四种声音从
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
(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
持
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
我
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
.....
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他有志不能施展
,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
决
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
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
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
表现了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
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
求是,
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
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
造饮辄醉( )
.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
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
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
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
更为鲜明。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
不蔽风日”“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
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
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
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
思想性格、爱好、
生活状况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
象,表现了自己
安贫乐道
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5.上文中
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 陶渊明(或陶潜) 五柳先生
6.shì zhé
7.(1)有人 (2)墙 (3)希望 (4)破、坏
8.B 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马 说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
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
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
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
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
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
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
》,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
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
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
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
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
了,寓
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
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
上可以解作“说
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
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
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
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
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
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
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
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
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
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
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
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
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
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
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
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
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
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
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
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
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
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
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
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
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
br>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
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
br>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
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八年级下语文导学案
1.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 教诲 ( )
系住( ) 芦荟( )
....
瞥见( )
畸形( ) 匿名( ) 诘责( )
....
绯红( ) 杳无消息(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
....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
在标致
○
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运用比喻
、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
要
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
br>些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5、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
失望
情绪,对
“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
不满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
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
作铺垫。
合作交流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
日暮途穷;记
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
名都透露着作者
的爱国情结。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仙台后
,受到免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
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日本人民善意
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
贵”,因为作者感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
尊心。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
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
貌不扬,有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
“穿衣服太模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
外套,寒颤颤的”“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这些
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探究质疑
研读第二部分
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
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
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
言消灭了。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
、(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那时那地”指鲁迅
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
认识到医学并非
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悲哀”“凄然”“慰安…‘叹息…‘惜别…‘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
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过程
,理解了藤野先生
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
高尚品质,也
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
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爱国心。
精读品析
一、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2.“小而言之”是藤野
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
“中国”是个地域概
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藤野先生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也许不伟大,然后
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
和人格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探求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奋斗。
5
.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
日本学习的目的;往
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
以为然的心情。对艰
苦的生活条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
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
,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
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
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文
章,则是当年弃医从
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可见,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统摄
全篇的红线。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
的往事,歌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
偏见的高尚品质,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
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当堂反馈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迭——叠
)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 极了。
......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
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
明线是__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__,暗线是__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__
。本文围绕__
表现
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
时
间先后
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
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
着
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
br>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
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
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
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
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
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
看法吗?
某些日本人
例略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概括文段大意。
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2.我的母亲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
)
.
C.掷钱( )
.
广漠( )
B.野蛮( )
..
摹画( ) D.抽屉( )
..
绰号( )
.
嬉戏(
)
.
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
..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合作交流
1、理清文章结构
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探究质疑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精读品析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
)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
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
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
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当堂反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
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
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
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
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
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
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
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
母在我家住,
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
答:“娘(凉)什么!老子
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
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
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
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
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
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
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
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
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
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用原句回答)
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 ) 掺( ) 脊( ) 枉( )
yǒu______黑 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o______陷
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
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胡髭
.
(zì)
尴
.
(ɡān)尬
.
(ɡà) 粗劣
.
(lüè)
两颊
.
(jiá)
B.侏
.
(zhū)儒
粗糙
.
(zào) 甲胄
.
(wèi)
纠
.
缠(jiū)
C.广袤
.
(mào)
无垠
.
(ɡēn) 掩饰
.
(shì)
鬈
.
(quán)发
D.敦
.
实(dūn)
颔
.
首(hàn) 乡绅
.
(shēn)
长髯
.
(rán)
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
粗制烂造 郁郁寡欢 蒙眛阴沉 正襟威坐
诚皇诚恐
颔首低眉 无可制疑 暗然失色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
1.禁锢: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颔
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ā
5. 幽默: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牛 汉----
茨威格----
合作交流
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
情?
探究质疑
1.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
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2、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 的追叙,折射出
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 和 以及生命乐趣。
精读品析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作者通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表,怎样揭示他的内心世界?
(一)找出文中对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二)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
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7~12题。
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
我们那里管“上学”叫“上书房”。每天上书房,我家的两条狗(一大一小)跟着我。课本上
的第一个字就是“狗”,
我有意把狗带上。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我早
已把狗调教好了,我说“大狗叫”,
大狗就汪汪叫几声,我说“小狗叫”,小狗也立即叫几声。“弄不成
”在教室里朗读课文时,我的狗却不叫,它们听
不惯“弄不成”的声调,拖得很长,而且沙哑。我提醒我
的狗,轻轻喊一声“大狗”,它就在窗外叫了起来。我们是
四个年级十几个学生在同一教室上课,引得哄
堂大笑。课没法上了。下课后,“弄不成”把我叫去,狠狠地训斥了一
顿,说:“看在你那知书识礼的父
亲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他罚我立在院当中背书,我大声地从头到尾
地背了出来。两只狗蹲
在我的身边,陪我背书,汪汪地叫着。后来老师“弄不成”还夸我的狗聪明,说比二黄毛会
念书。 抗日战争期间,二黄毛打仗不怕死,负了几回伤。他其实并不真傻,只是心眼有点死,前几年去世了。他的一
生受到乡里几代人的尊敬。听说乔元贞现在还活着,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
、火柴等
小东西。
7.通观全文,“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9.试评价画线句。
10.你认为第二段中“我”的做法对不对?老师的做法对不对?
11.概括第三段的段意。
12.乔元贞的命运能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5.再塑生命(含单元小结)
海伦•凯勒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全文结构。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热爱生活,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
重点难点
1.理清结构,全面把握文章内容。
2.文章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后,对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在
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革命斗争中致残以后,又能写出鼓舞了数代人的名著而
感慨不已。你们是否知道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世界著名盲人女作家、教育家?
她就是海伦•凯勒。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搜集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海伦•凯勒在什么时间,怎样认识了安妮•莎莉文老师?这位老师对她有什么
影响?
2.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莎莉文老师又是如何让“我”认识、了解大自然的?
2.莎莉文老师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爱”的?
3.我觉得莎莉文老师是一个
的人;海伦•凯勒是一个
的人。
单元反馈1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按拼音填汉字。
喑哑( ) 戛然( ) 秀颀(
) 断壁残垣( )
xī闹( ) 拮jū( ) 疏jùn(
) 言简意gāi(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________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作出了
贡献。
(2)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作出了________,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800
万平方米的绿地。
(3)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________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___
_____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 而且是
B.莅临规划 不是 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 而且是
D.亲临计划 不是 而是
3.下面按词语的感情色彩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正 依恋 勤奋 聪颖 B.纠纷谄媚 傲慢 阴谋
C.机智 结果 顽固 淳朴 D.陌生发动 文章 事物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
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
襟见肘。
B
.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
br>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
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
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
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
珍。
单元反馈2
⑴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
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⑵“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⑶后面有几个人笑
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
于这一门学问
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
....
⑷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
新生讲演每个
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
套,寒颤颤的,有一回
..
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⑸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⑹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
,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
...........
他其时正在研究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⑺“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⑻“可以抄一点。”
⑼“拿来我看!”
⑽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
打开
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
不但增加了许
..
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但
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⑾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
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
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⑿“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
br>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⒀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⒁“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6、选文出自鲁迅先生的叙事散文《藤野先生》,被收在《
》中,鲁迅先生的这部著作取名的寓意
是 。(2分)
7、文中加点的短语“这一门学问”指的是 ,“模胡”的含义是 ,“添改”是指
。
(2分)
。(2分)
9、从⑹~⒁段写了哪两件事?(2分)
(1)
(2)
10、“我”“很吃一惊”的原因是什么?(2分)
4个字)(2分)
12、用简明的语言概括选段所体现的藤野先生的优点。(2分)
11、第⑾段中“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能否删去?如果不能,请说明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不得超过
8、第⑹段中经过了20年的“我”对“过
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的时间还记得这样清楚,原因是
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
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
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
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
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
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
表现。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
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
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2)体会赐予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
褪尽( ) 朔方( ) 凛冽(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
凛冽: 。
天宇: 。
精魂: 。
消释: 。
升腾: 。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4,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如何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合作交流
在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
的雪。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二是直
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
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
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
,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
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
得更为明艳。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
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
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
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为了
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
的水墨画,
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
童特有的
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
的生命。然而孩子
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
不知道算什么”。这里,
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
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
黑暗现实的抗议。
4、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
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
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
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
热烈呼唤。行文虽未
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探究质疑
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2、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
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
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
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
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
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
生命力的枯
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
地奋飞,在
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
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
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
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
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
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
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
望战斗的豪情。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
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
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
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
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
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
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
“南方的雪”,
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
现
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
创
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
想是积极的、战斗
的。
精读品析
1、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这里以“暖国的雨”的
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
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
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
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
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
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
喜爱的感情。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
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
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
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
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2、文章写法。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
行文虽然也
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
雪野生气勃
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3、课堂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
的雪景,并在比
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
连”、“奋飞”、“旋转”
、“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
贯之的前行动力。、
当堂反馈
(一)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
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
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
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
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
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
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
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
之下,旋风忽
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使太空
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1)文中哪几个字能准确概括江南雪的特质?
滋润美艳
(2)用自己的话概括北方的雪的性格。
独立不羁,昂扬向上
2.文中加点的“但是”有什么作用?
从上下文看似乎不需转折,却使作者的情感倾向更加明显
3.用原文回答本文的主旨,并说说你的理解。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江南的雨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
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4.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他更欣赏的是什么?为什么?
对比;朔方的雪;因为江南的雪固然
美丽,但未经磨炼,不能保持长久;而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
士,在孤独的境遇下奋力抗争,这正是作者
的精神的体现。
7、雷电颂
(总第15——16课时)
郭沫若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征展开想象,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了战斗的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
1、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检查预习《雷电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伫立( ) 睥睨( ) 咆哮( ) 波澜( )
污秽( )
......
犀利( ) 劈开( ) 稽首( ) 虐待(
) 驰骋( )
.....
雷霆( ) 踌躇( ) 鞭挞( ) 忏悔(
) 罪孽( )
......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污秽:
犀利:
播弄:
虐待: 雷霆:
踌躇: 鞭挞:
祈祷:
忏悔:
罪孽: 拖泥带水:
3、作者档案和背景介绍。
(1)、本文选自历史剧《屈原》,屈原是我国最_______
的大诗人,是第一个_________、_________诗人,代表
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者_______,是进步文化界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
其历史剧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背景介绍。
《屈原》创作于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之后。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____________一生的故事。以____________为情节线索,构成了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戏剧冲突,在尖
锐的戏剧冲突中塑造了__________
__这个悲
剧典型。
合作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雷电颂》
1、课文中作者
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他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
义?这又是一种什么
手法?联系写作背景谈谈戏剧的创作主旨。
a.风雷电:
b.洞庭湖、东海、长江: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
e.“土偶木梗”的群像:
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 ,其二是指
。
2、举例说说课文使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质疑
1、《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2、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8、短文两篇
(总第17课时)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
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
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
种别样的心情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4)理解作品的主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意。
A.旸谷( )
.
B.
皓
月( )
.
C.一撮灰( )
.
D.瞬间( )
.
浸润( )
.
姮
娥(
)
.
露台( )
.
夸父(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
(1)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
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2)时代背景。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
1、在《日》中,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2、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
却对
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
br>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
夸
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
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
现的意境,能
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四、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 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
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表现了作者对 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
的一面,作者赞颂
,“妄想”改变
“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 。
9、海燕
(总第18——19课时)
高尔基
教学目的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3、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高尔基写的、讴歌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先驱者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的一首散文诗——《海
燕》(板书)。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
是一种容量较大、运用自由、散文化了的诗。它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
的舒放、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式上,散文诗不分行排列,但它具
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读起来铿锵悦耳,非常动人,现在先请同
学们各自朗读一次。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象征,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比喻、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重点字词
翡( )翠 飞沫(
) 胆怯( ) 呻吟( ) 掠起( )
.....
苍茫( ) chǔn笨( ) 飞cuàn(
) 火yàn ( ) 蜿yán( ) 寂mò( )
.
zhèn( )怒
2.下列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心灵是一剂药,上帝和凡人都参与了它的配制。
B.我要去的部落位置处于喀麦隆、乍得、中非交界一带。
C.苍茫的大海,狂风卷集着乌云。
D.看看企鹅偷东西的情景是十分滑稽的,它们的恶劣行径与人间的小偷竟有几分相似。
3.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对邻居家中有几个孩子,谁多大了,性格怎样,都能够洞若观火。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不由自主地抖动起来,已经多年不写东西了。
C、今年初,美英多次对伊拉克实施空中打击,但始终没有提出一个光明磊落的理由。
D、军
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绘声绘色的话剧来。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海燕》是_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
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是《_________》。高尔基,_______
国作家,
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
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
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它塑造了搏风击浪的勇敢的
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
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
列宁的热情称赞。
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暴
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的,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描写的。
2、划分层次,归纳层义。
划分层次: (讨论后归纳)
第一段(第1—6段)写海燕对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渴望;
第二段(第7—11段)写海燕为暴风雨逼近而欢乐,而号叫;
第三段,(第12—16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即将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
3、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仅仅是写海燕吗?
不,借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
者。本文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通过具体的
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
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即所谓的托义于物。)除了海燕
其他具体的事物都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
4、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海燕的? 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海燕……像黑色的闪电”“箭
一般地穿过乌去”,海燕“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突出了海燕的敏捷、矫健。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
大海里蜿蜒游
动”。分别写出乌云的浓厚、猖獗和闪电的垂死挣扎。
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写出了大海的强大力量。
“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表现了风的猖狂嚣张。
至于处处赋予海燕人的性格特征,那就不用多说了。
反复:如“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
——是的,遮不住的!”突出了海燕必胜的信念,光明必将到来的胜
利信心。
在描写其他海鸟时,三次重复“呻吟着”这个短语,强调了他们恐惧、
痛苦。
比喻、夸张(箭一般的)、拟人、反复,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探究质疑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然后回答。
1、课文三次描写海燕的英姿,海燕的叫喊,请找出有关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
读。你觉得海燕是怎样的形象?那些词语最能体现出海燕的这种精神?
交流后总结:勇敢无畏,乐观战斗,不但不畏惧暴风雨,而且呼唤暴风雨的到来的革命者。
第一段:(1)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高傲”: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
容海燕藐
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有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英勇气概。
(3)“碰”勇敢低飞,触及海浪。 “冲”迅猛高翔,锐不可当。
第二段:(1)“叫喊”, “ 大笑”, “ 号叫” 体现了海燕的勇敢、乐观
(2)“飞翔” 到 “飞舞”更能体现了海燕全身心投入到战斗中
(3)“直冲”
“穿过” “碰到” “掠起”体现了海燕敏捷、勇敢、有战斗力。
(4)“精灵”体现了智慧
“深信”体现了乐观、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第三段:“勇敢”、
“高傲”都能体现它的勇敢无畏。
2、联系课文的内容思考暴风雨象征了什么?
暴风雨——推翻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斗争
3、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
大海、风、云、雷、电、海鸥、海鸭、企鹅
4、结合课文的内容,它们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海——俄国广大的人民群众,
海浪—革命高潮是人民群众的力量
风、云、雷、电——反动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合作交流
1、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学生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2、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海鸥、海鸭、企鹅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
命。象征了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
不革命者。
对比手法。文中
分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刻画了海鸥、海鸭和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躲藏,活现了它们
在暴风雨到来之时,惊慌失措的丑态。以此与海燕对照,从而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形象。
3、这样描写海面景象——风云雷电,以及大海、暴风雨有什么作用?
这样描写展
现出俄国革命前夕,阶级搏斗急速趋向白热化的壮丽景象,为海燕提供特定活动的典型环境,
对刻画海燕
的形象起着烘托作用。
4、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对革命事业要永远充满信心,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在前进的道路上,
要不畏艰险,敢于斗争,敢于胜
利
。
(2)本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的写作方法。
请大
家再举一些常见的事物,如青松、红旗、鲜花,鸽子说说它们象征了些什么?
明确:红旗象征
革命
,
青松象征
坚贞的气节和永垂不朽的精神
,
鲜花象征
许多美好的东西(如美丽、幸福、)
鸽子象征
了和平
精读品析
(1)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
的闪电,在高傲
地飞翔。
这几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表现
大海的磅礴气势。“像黑色的闪电”,从形、
色上描写海燕,表现它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表现
它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2)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
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
那雷声。
“越……越……”写暴风雨逼近的情景,
象征黑暗势力如黑云压城,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日益激化。“暗”,显
示云块浓重;“低”,形容直逼海
面。“歌唱”、“冲”、“迎接”显示了波浪的乐观精神与战斗雄姿。
(3)看吧
,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
在号叫……它笑那些乌
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飞舞”写出了海燕的欢快,“像个精灵”展示海燕的形象。第一个破折号
表示追加注释,突出海燕的本质特征。
第二个破折号表示意思的延续与跃进,海燕从“大笑”到“号叫”
,更显示了它的乐观精神与大无畏的气概。
(4)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
句话用在篇尾,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了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是对革命群众的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投身革命之中。
10、组歌
(总第20——21课时)
纪伯伦
教学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
诗
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著名散文诗作者吗?
如(俄)屠格涅夫、(法)波德莱尔、
(印度)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
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以前学
过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学习曾和泰戈尔齐名的黎巴嫩作
家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雨之歌
》
2、展示学习目标
(1)朗读与细读相结合。
(2)篇章语义分析与自然常识讲解相结合。
(3)锻炼学生自由想象的能力。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俊俏(qiào) 镶嵌(qiàn)
B.执拗(ào)
围绕(rào) 山壑(hè)
C.急躁(zào) 憔悴(qiáo) 绽开(zhàn)
D.礁石(qiáo) 馈赠(kuì) 璀璨(cuǐ)
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旧的海岸合为一体。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道彩虹挂青天,宜告我行程终了。
C.我生性执拗,急燥;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D.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3.下列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炽热:积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他人
B.俊俏:相貌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C.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解除:去掉,消除。
D.镶嵌:镶有图案花纹的花边。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岿然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C.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下列语句中运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
A.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B.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C.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出了笑脸。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6.
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纪伯伦,_________(国别)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他和_______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
世界的先驱。C
提示:A.炽chìB.拗niùD.jiāo
2.B
提示:A.就C.躁D.吁
3.D
提示:“镶嵌”解释有误。
4.A
提示:应为“纹丝不动”。
5.C
提示:包含拟人、对比、排比三种修辞。
整体感悟
在理解课文《浪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
思考:这首散文诗中的“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2、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划分结构)
1
—
4
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
—
7
节:人世间的守护者,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3、
海浪是一种怎样的形象?跟你印象中海浪一样吗?后三段中的海浪形象与前面相比,有什么不
同?
前四段:浪花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相亲相爱”“海誓山盟”等等
.
——热恋中的女性形象
后三段:这个女性的形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海浪成了人间世界的守护者。
合作交流
1、结尾:“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终身的工作”是指什么?
我的生活是指我对海岸的爱情
我终身的工作是对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
2、作者借“浪之歌”要表达什么意思和感情?
借海浪与海岸热恋的形象,曲折表达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雨之歌》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坯布的问题,然后回答。
1、这首散文诗中的 “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
沁人心田的雨等 让山河欢乐的雨
2、作者在短小的篇幅里分别用了哪几种形象来描绘雨?
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3、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借雨歌颂了什么?
雨是一位奉献者和使者,歌颂了无私的爱与奉献精神。
精读品析
1、为什么“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根据第三段文意回答。
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
2、用一句话概括1-4段的内容。
雨水滋润了大地。
3、解释第六段中“吻”和“拥抱”在文中的意思。
指雨水浇灌花草、树木。
4、你是怎样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
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这句话的?
5、这首散文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奉献者的赞美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
学习目标: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预习独学
一、导语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 )鹏 斥鴳( ) 蓬蒿( ) 咫尺 (
) 狼藉( )
相形见绌( ) 美味佳肴(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3、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
。3.科学史也是犯
错误的历史。)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合作探究
①
本文写了什么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
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表达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②
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些?
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
”,是因为人类常常与自然对立,有时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
罚。只有认识、爱护自
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生命,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
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敬畏自然,即爱护自然,爱护人类
生存的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探究质疑
① 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什么特点?
本文以议论为主,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一篇议论性散文
②文章是怎样推出议论中心的?
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最后引出结论。如从否定“征服自然”到做出“敬畏自然”的结
论等。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写法有对比、拟人、反问。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
找出例句,读一读,并比较一下用法的不同,体会对比、拟人、反
问的妙处。
反问是一种用疑
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
给读者
造成深刻的印象。
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
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反问句: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反问句: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精读品析
1、.本
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
容
、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
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2、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找出并仿写一个句子;
拓展延伸
1.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很讲义气,很有良心,每次帮助他人后都沾沾自喜。
....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
2、.对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说明有误的是( )
A.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拟人)
B.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拟人)
D.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反问)
3、长期以来,
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其他生
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3、导语
探究质疑
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2>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合作探究
:
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至少2例)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
作者运
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
说
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
br>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这些在
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3、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
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从60岁~10
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展开联
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13.旅鼠之谜
位梦华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娓娓动听的对话中讲述故事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说明文知识性很强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旅鼠的特点。
2.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3.由学生自己讲述课文内容,解答旅鼠之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2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媲(pi4)美 挑衅(xin4) 迷惘(wang3
)笃(du3)信 啮(nie4)齿 滑稽(ji1) 徘徊(huai2)
逃窜(cuan4)
2.解释下列词语。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媲美:比美;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逃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
笃信:忠实地信仰。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3、导人
你听说过北极旅鼠吗?这种生活在北极
草原的小动物,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
却始终解不开它们的奥秘。阅读
这篇课文,相信你也会产生探究旅鼠之谜的兴趣。
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归纳北极旅鼠的几大奥秘。
1.哺乳动物却有和细菌相似的繁殖能力。
2.能够根据条件控制繁殖。
3.达到一定密度就自然吸引敌人来消灭自己。
4.周期性的进行“死亡大变迁”。
5.只往西、往北,往海里死亡。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旅鼠的几大奥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旅鼠是集体观念很强的动物。旅鼠有这种本能。)
2.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
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
得不走旅鼠的道路。”讨论一下,
这样说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求统一答案。)
3.
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
异
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
(学生说自己所见的奇闻,课后写成书面文字。)
14.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教学目的
1.说明的对象和特点。
2.体会本文的生动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象的特点。
2.生动描写。
3.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xi3) 雾霭(ai3) 窥(kui1)探 缄(jian1)默
狩(shou4)猎 凋(diao1)零 滑翔(×iang2) 顾忌(ji4)
2.解释下列词语。
凋零:凋谢零落。
迁徙:迁移。
缄默:闭口不说话。
窥探:暗中察看。
雾霭:雾气。
狩猎:打猎。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导人
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
大雁来到我们的面前,就宣告春天来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集会,寂寥了
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
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4、本文作者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整体感知
(一)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1.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2.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3.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4.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
5.爱寻食玉米粒。
6.常六只列队飞。
7.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二)质疑:
1、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亲情。。。。。。
2、“向我们农场宣告不同季
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
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我的伤感?
品味语言
一、 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第一句写出了大雁带给人们春天的气息,她是春天的使者。
2.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第二句表达了人们对大雁的喜爱与期盼。
3.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有野性的诗歌。
第三句写出了大雁在每年一度的迁徙中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二、拓展训练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15.喂——出来
星新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2.锻炼想像能力。
3.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哂(shen3)笑 牟(mou2)取 众目睽(kui2)睽 棘(ji2)手
铆(mao3钉 贪婪(lan2) 履行(lǚ)
2.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旧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3、导人
台风吹倒了一座小庙,庙底下
露出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于是,各色人物围着它纷纷表演,它成了人们丢弃废
物的垃圾桶……这篇科幻
小说充满了神奇的想像,更使我们陷入深深的思考。
4、本文作者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互相交流看法。
探究质疑
一、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故事真否?
(否。不会有此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
2.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环境保护问题。)
3.洞是真的无底吗?’
(表面上是无底的,正像我们的世界,表面上是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
4.为什么题目用“喂——出来!”
(既可以首尾呼应,又表现了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拥挤。)
5.洞是比喻什么?
(人类生存的土地。)
6.文章中写了几种人?各有什么表现?和生活中的这些人是不是相像?
(为己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这几种人你最赞同的是哪个?最想否定的是哪个?
(不统一答案。)
8.作者要说的道理是什么?
(作类比自下而上的世界是有限的,一切破坏环境的举动,到头来都将危害人类自己。)
二、探究活动
1.讨论文章主题。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种看法,文
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
一个可以自我净
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
些效益
,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2.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
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
发生什么?
学习展开想像,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写结尾。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4.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_,现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家。
5.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和妈妈顶撞了两句,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了2000元的资助。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应为“充满”;B.应为“选择组织”;C.删掉“培养和”)
A.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不论唱什么,都挤满一种淳朴的本色美。
B.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
C.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水平。
D.近代中国150年的屈辱史在警告我们,教育落后便意味着将永远处于受剥削被侵略的地位。
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在什么地方的、哪三
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
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
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
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
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
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
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
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
br>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
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
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
朴本色
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
地唱歌。唱
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
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
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
的描
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
多云南年轻妇女
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
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
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
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
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
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
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
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
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
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
。
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
由具体到概
括地描写一类人。
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在云南歌会中,作
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
同样是描写外貌
,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
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
,
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
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
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
br>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
人
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
,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
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
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二、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
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
还有戴胜鸟和
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各语段,回答问题。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
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
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
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
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
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A (引用经典著作作
为论证的依据),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
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
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 B (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于是轻轻的打了
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
思像是
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
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的脸,满口白白的牙
齿,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
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作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
悬挂在路
旁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 C
(像没有那回事儿一样。形容态度镇静,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1.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在选段中A、B、C三处,填上合适的成语。(3分)
A.
引经据典 B. 哑口无
言
C. 若无其事
2.选文展现的是 山野对歌
场景,字里行间蕴涵着浓郁的 民间文化 气息,流
露出作者 赞美
之情。(3分)
3.选文第1段中写“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哪些不同方式
?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结构方
式? (4
分)
答: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每点1分,共3
分)
总分结构方式
4.选文第2段中加点的“多的是”,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2分)
答: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
5.选文第2段中作者抓住哪些方面描写对调子的年轻女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4分)
答:性情品质、外貌动作
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
6.年轻的妇女
“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
家笑
笑”,仔细品读,并对之加以分析。 (3分)
答:通过对
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
率
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
7.第2段中画线句子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答: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
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
具体了。
17.端午的鸭蛋
汪曾棋
教学目的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
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
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
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
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3、文学常识:
汪曾祺,江苏__________人,__________家。早年毕
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
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
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
曾祺自选集》。
元稹,__
________代诗人,和__________同时代,并称“__________”。
曾经沧
海难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袁枚,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
____家。
4.指出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D(应为“技巧”)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
整体感知
一、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二、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
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
鸭蛋
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文章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
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
短语,
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
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
重转折
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合作交流
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
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
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
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
认为,由萤火虫在
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二、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
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18.吆喝
萧 乾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
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
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
铁铉(xuan4) 囿于(you4) 隔阂(he2) 饽饽(bo1)
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 吹嘘(xu1)
吆喝(yao1·he) 小钹(bo1) 荸荠(bi2 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作者简介:
萧乾(
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
》编
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
中国》(英文)副总编
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
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
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
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
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
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
招徕顾客而
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
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
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
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
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2、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
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
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
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
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
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
之多。
3、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
”,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
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
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
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
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三)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1、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
几个方面:其一,有的
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
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
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
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
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
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
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
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2、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
,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
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
明的“声乐艺
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19.春 酒
琦 君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
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
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枸杞(gou3 qi3)
门槛(kan3) 过瘾(yin3)凑(cou4)齐
酬(chou2)谢
煨炖(wei1 dun4)两颊(jja2) 家醅(pei1)
2.解释下列词语。
家醅:自家酿的酒。醅,这里泛指酒。
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如法炮制: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落幕:闭幕。
过瘾: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责。
3、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
教会中学。毕业于杭州三江大学中文
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
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
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
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
当枕>
、<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子他年说梦痕)、
<琦君寄
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
<橘子红了>的作者。
4、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D(借喻)
A.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比喻)
B.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引用)
C.作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很惬意的。(比喻)
D.明明有流水,却听不见水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宽的白带子,随风飘动。(借代)
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试找出3-4例)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④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⑤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⑥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看谁找得多)
历经坎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多愁善感
的诗人,将他们漂泊异地的惆怅和思念家乡、亲人的愁苦寄寓于月。
于是,他们的诗篇和月光一起光耀千
古,拨动着后人的心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这两句写的是羁旅之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更是道出了苏轼对相隔一方弟弟的思念,也给了天下人最
诚
挚的祝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20.俗世奇人
冯骥才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教学重点、难点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人
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
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
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
会受到启迪。
二、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发蔫(nian1) 擅长(shan4) 绰号(chuo4) 刷浆(jiang)
难堪(kan1) 一瞅(chou3)
发怔(zheng4)
褒贬(bao1) 怵(chu4)抠(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释下列词语。
发蔫:表现出精神不振。
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发怔:发呆。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
,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没有一点破绽。
大名鼎鼎:形容名声很大。鼎鼎:盛大的样子。
怵目惊心:
3、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 ),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
音乐和球类活动。1960年
高中毕业后到天津市书画社从事绘画工作,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等产生浓
厚兴趣,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
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
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
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
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神灯前传》,中
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
》。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
分获全国优秀
短篇、优秀中篇小说。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
子生
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滋味。
合作交流
一、分析人物。
1、提问:刷子李和泥人张有什么共同点?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刷子李和泥人张都是俗世奇人,他们都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文章刻画了刷子李和泥人张这两个奇人,人物性格鲜明。
2、提问:“手艺
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
艺和
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围绕这一话题,分小组
展开讨论或辩论。
明确: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
们做事、做
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3、说说你所见过或听过的奇人异事。
精读品析
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语气、语调和重音,研讨括号里的问题。
1.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着。
(这个句子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突出了作者什么观点?)
第1句,句式上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对有绝活人的称道、佩服。
2.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码头上的一种活法”是什么意思?“地地道道”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第2句,“它地
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写出人们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强调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绝
活。
3.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作者说泥人张的手艺“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么说是不是太夸张了?你怎么理
解这种夸张
的作用?)
第3句,作者并没有太夸张,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泥人张的手艺高超,无与伦比。
4.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第4句,“找乐子”写出海张五的嚣张气焰。如将“找”换成其他的动词“
玩”、“叫”等,表达效果就不够恰当
了。
21、与朱元思书
(总第25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2、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常用的文言词汇。
2.分析、理解文章每段内容,从而理解全篇。
3.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
4.朗读背诵。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齐读课文。有三个任务: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2、检查学生听读情况。指名学生注音,再齐读一遍。
韵
.
(
) 柯
.
( ) 飘荡
.
( )
负
.
势 (
泠
.
( )
嘤
.
( ) 缥
.
碧( )
横柯
.
( )
鸢
.
( )
和
.
鸣( ) 戾
.
天( )
息
.
心( )
3、文学常识
)
窥
.
谷(
经纶
.
(
轩邈
..
(
)
)
)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合作交流1
1、翻译课文第一段。
(1)解释重点词语:风烟
共色
从流飘荡
许
独绝
(2)翻译课文。
2、思考:
(1) 齐读本段
(2) 分析: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
富春江从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奇山异水
。
(3)总结本段写法,展示:本段使用了
描写、记叙、抒情 表达方式
。请指出来。
(4)对照板书,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2
1、翻译课文第二段。
(1)解释重点词语:缥碧
直视无碍
急湍
奔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分析: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
静态和动态
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
之
清,水之急
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比较两句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看写法有什么不同。
3、齐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交流3
1、翻译课文第三段。
(1)解释重点词语:寒树 负势竞上
轩邈 泠泠
相鸣
戾天 息心
经纶
忘反 横柯上蔽
交映
见
(2)翻译课文
2、思考:
(1)齐读本段
(2)概括段意
(3)
研读最后四句,说说有什么启示?
富贵中的人们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生
活上固有种种不便,但他们的快乐确实难以比拟的。
探究质疑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回答。
1、分析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的?试列出结构提纲。
奇山、异水
2、从整体色彩看,最合适的原句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请看课文中的水,用原文中的哪几句描述最合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全文共
三段,__
一
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r>____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
的纲领。___
第二、三段
__段是第
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_____
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
再写“奇山”,以___
负
_____、
__
竞
______、__
轩邈
______、___
争
_____、______
直
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
泉声
______、_____
鸟声
___、
___
蝉声
_____、___
猿声
_____四种声音从
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22、五柳先生传
(总第26——27课时)
陶渊明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2、难点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同的,每个时代,每种社会形态下都会存在诸如堂吉•柯德那样保
持
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固守着一种不与时代合作的态度,用自己的处世态度来鞭策自己的人生,对于他们
我
们应该持有一种辩证的分析的态度,汲取他们的优点,来欣赏他们灵魂的闪光点。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陶渊明的性格情趣和精神风貌及安贫乐道的思想。
3、了解传记的基本特点。
4、背诵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性嗜酒而家贫( ) ②造饮辄尽( ) ③曾不吝情去留( )
④短褐穿结( ) ⑤箪
.....
瓢屡空,晏如也(
)( )( )( ) ⑥颇示己志( )
....
⑦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⑧衔觞赋诗(
) ⑨无怀氏之民欤( )
...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 ,字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号 ,世称
,有《
》传世。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他有志不能施展
,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
决
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陶渊明
的作品,现存诗120多首、散文6篇、辞赋3篇及其它韵文。
他的作品,
一方面表现出守志不移的耿直品格,一方面对污浊的现实表现出强烈不满。还有大量的田园诗,则
表现了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劳动本身的赞美,如《饮酒》《归园田居》及晚年的《桃花源记》,表现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的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往往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
、率真自然的抒写,来表现农村的日
常生活和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使人感觉真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一样,没有一点的痕迹。
(2)、题目解说:
《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简称“传”。传记,是对人物生平和主要事件的记叙,其特点是“实录”,即实事
求是,
不允许虚构和夸张。根据记叙的对象不同,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两类。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
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合作交流1
1.朗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一段。
补充:
(1)古今含义:因以为号焉( ) 每有会意( )
....
造饮辄醉( )
.
(2)特殊句式的理解:
判断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省略句:闲静少言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合作交流2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第二段。
补充:戚戚( 0
汲汲( )
倒装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组织学生反复诵读文字,疏通文义。
4、概括段意。
精品细读
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1、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
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
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固定的答案。
3.“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
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
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
更为鲜明。
探究质疑
1.全班齐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a.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介绍了他哪些方面的特点?
他沉默寡言,淡泊名利,家境贫寒,嗜酒如命,读书作文,不拘小节。
b.文中所用篇幅最多的是写他哪方面特点?
写他喝酒的篇幅最长,也最传神(体会一下“晏如也”的感受。)
3.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
不蔽风日”“不
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
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
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
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
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4、课堂小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
思想性格、爱好、
生活状况
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
象,表现了自己
安贫乐道
的高尚情操。
《五柳先生传》练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
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
自终。
5.上文中
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6.给加点的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
7.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
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
D.以此自终(以:用)
9.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10.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2.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五柳先生传
二、5.东晋 陶渊明(或陶潜) 五柳先生
6.shì zhé
7.(1)有人 (2)墙 (3)希望 (4)破、坏
8.B 9.B
10.(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
(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11.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2.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2)环堵萧然__________
(4)短褐穿结__________
辄____________
8.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3 马 说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盘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
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
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
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
,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
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
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
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
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
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
》,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
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
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
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
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
了,寓
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
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
上可以解作“说
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
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 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
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饲”,喂养
2)
见:通“现”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
故 虽 称 等 安 策 道 通 临 是 或
3、虚词:
而 之 其 以 也
而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
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
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
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
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
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
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
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
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
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
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
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
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
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
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
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
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
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
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
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
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 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
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
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
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
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
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
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
br>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
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
br>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
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