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
曹刿论战原文-云南人事考试网成绩查询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
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疫
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
,心理的、社会的和文
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
,健康的
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
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
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
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
发展到最佳状态。——第三届(194
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
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
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
活力,且能充分发
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
已。——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
. B. English)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
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的这样一
种心理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
心理健康应
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
台湾学者钱苹(1980)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同一的良好状态”。——国内青年学者刘艳
(1996)
【小结】 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
br>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
其三,
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
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
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2.我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
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
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3.“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与“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卫生侧重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
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而心理
健康则是一种功能状态,提升这种功能状态的功能水平及其稳定性,正
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
要目标。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因
此,不
能把心理健康“扩大化”为心理卫生,更不能把心理健康“泛化”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实质
心理
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
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
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从心理的能动
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
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
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
源不断地出台。与此同时,学者们就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所引发的
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一、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
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
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
4.能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
5.能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
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
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
8.能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
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
11.能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
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
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
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
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甘心让人家颐指气使
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
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
20.勇于负责
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
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
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
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
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马斯洛和密特曼(H. A. Maslow &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罗杰斯(C.
Rogers)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验的开放性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4.有较强的自有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
1.对经验开放
2.拒绝伪善和欺诈
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
4.追求生命的完整
5.渴求亲密的关系
6.重视生活的过程
7.热情帮助别人
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
10.信赖自身的经验
11.不看重物质的享受
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王极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吴增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黄希庭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适应能力强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1.统计学的标准 2.社会学的标准
3.医学的标准
(二)遵循“众数原则”还是遵循“精英思路”?
“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只具相对性;“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
准,
又过于绝对化——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
绪才可取。
(三)关于社会性与个体性
一种好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应是个体既能和谐地与社会相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
性的弹性与张力。
(四)如何理解“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等于就是适应社会,
也不等于就是对社会的遵从;概言之,社会适应实际上
就是个体全面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且个体社会化要
达到的两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
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
。
(五)心理健康评估只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吗?
刘华山认
为“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
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
性的道德准则,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
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小结】 当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四大缺乏”:对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因<
br>素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整体观;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辨
证观与
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2)“二维适应论”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以“二维适应”为“一级标准”,以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这三个方面为“二
级标
准”,以“具体要求”为“三级标准”
第三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为主
【教师小结】
(一)转型期的学生成长问题——
1.厌学问题 2.学业失败
3.注意力障碍 4.学习过度焦虑 5.学校恐怖 6.网络综
合症
(二)现代学校的使命——
1.培养个体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2.培养个体的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树立个体终身学习的观念
4.培养个体的独立判断、选择能力
第一节
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
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随着现代疫
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
br>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
概念也
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
部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1.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
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
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
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WHO)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
、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
发展到最佳状态。——第三届(194
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
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
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
活力,且能充分发
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
已。——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
. B. English)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
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的这样一
种心理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
心理健康应
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
台湾学者钱苹(1980)
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同一的良好状态”。——国内青年学者刘艳
(1996)
【小结】 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
br>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
其三,
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
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
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2.我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
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
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
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
3.“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与“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区别与联系
心理卫生侧重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
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而心理
健康则是一种功能状态,提升这种功能状态的功能水平及其稳定性,正
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
要目标。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因
此,不
能把心理健康“扩大化”为心理卫生,更不能把心理健康“泛化”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的实质
心理
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
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
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从心理的能动
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
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
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
源不断地出台。与此同时,学者们就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所引发的
争论也日趋“白热化”。
一、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
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
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
4.能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
5.能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
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
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
8.能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
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
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
11.能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
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
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
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
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甘心让人家颐指气使
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
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
20.勇于负责
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
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
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
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
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马斯洛和密特曼(H. A. Maslow &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罗杰斯(C.
Rogers)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验的开放性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4.有较强的自有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
1.对经验开放
2.拒绝伪善和欺诈
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
4.追求生命的完整
5.渴求亲密的关系
6.重视生活的过程
7.热情帮助别人
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
10.信赖自身的经验
11.不看重物质的享受
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
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王极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
4.统一协调的行为
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
6.行为反应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吴增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黄希庭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适应能力强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
(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
1.统计学的标准 2.社会学的标准
3.医学的标准
(二)遵循“众数原则”还是遵循“精英思路”?
“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只具相对性;“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
准,
又过于绝对化——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
绪才可取。
(三)关于社会性与个体性
一种好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应是个体既能和谐地与社会相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
性的弹性与张力。
(四)如何理解“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不等于就是适应社会,
也不等于就是对社会的遵从;概言之,社会适应实际上
就是个体全面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且个体社会化要
达到的两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
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
。
(五)心理健康评估只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吗?
刘华山认
为“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
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
性的道德准则,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
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
【小结】 当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四大缺乏”:对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因<
br>素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整体观;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辨
证观与
灵活性;对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
我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1)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2)“二维适应论”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和认识
——以“二维适应”为“一级标准”,以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这三个方面为“二
级标
准”,以“具体要求”为“三级标准”
第三节 学生的心理问题
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为主
【教师小结】
(一)转型期的学生成长问题——
1.厌学问题 2.学业失败
3.注意力障碍 4.学习过度焦虑 5.学校恐怖 6.网络综
合症
(二)现代学校的使命——
1.培养个体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2.培养个体的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树立个体终身学习的观念
4.培养个体的独立判断、选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