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全册)

绝世美人儿
696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9:3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临汾市三中-求职面试自我介绍范文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全册)

内容预览:


1.藤野先生 (总第1一3课时)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
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
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
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 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
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
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
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绯红
(2)解释词语。
诘责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
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
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
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
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
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
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
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
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
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
辫子,表示与清王朝 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
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
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


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 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
构上是 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
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 提问:离开 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
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


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
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
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
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这句话?


9.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
‘在讲堂里的还有 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
国人?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
话应怎么理解?


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
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 原<离骚>中的“日
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
穷 ;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
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 着作者的爱
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 仙台后,受到免
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
生给予特殊待遇,反 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
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
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
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
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
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
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 太模
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 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
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
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
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
也很不平,一同去诘 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 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
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 br>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
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 惜别…
‘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 先生相识
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
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 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


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
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了鲁迅 对他的敬爱之情。之
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
之道的崇高理想 ,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
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
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 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
以上 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
言之”是藤野先 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
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 br>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藤野先生是一个普 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
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
人格 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这段文字主要是在 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
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
探求 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
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 祖国、勇
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
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 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
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


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
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 奋斗。


5.(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 br>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 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
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
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
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 对艰苦的生活条
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
表示敬仰,是由于他 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
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
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 文章,则是当年
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 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
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
高尚品质, 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
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
先后顺序来记叙,全 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
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
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和日本所谓
“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的品质,
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注 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 /p>


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附板书:


藤野先生


鲁 迅


与藤野相识、交往--匿名信、看电影--弃医从文、别后感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仙台


(暗线) 爱国情感


教学反思:


2.我的母亲 (总第4-- 5课时)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
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
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
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 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
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
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
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理清文章结构


2、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
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
相处的情况。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
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
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
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
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 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
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
没有一句 伤人感情的话。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 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
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
了 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2、推荐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莫泊桑说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
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
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 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 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
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
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
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 ”之作甚多,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
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4、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
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 人至深的
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
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 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 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 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
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
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
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 任严父”。对于非
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她实在忍.不 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


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 ,并在读者心
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
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
情假义、 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
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 书香
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
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 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
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
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
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 母。”当然,对
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
好脾气,如果我学得 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
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4、提示: 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
章节。作者叙述了母 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
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 朴自然,平实中含
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
人格特征。


2、推荐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附板书: 我的母亲


胡 适




严师 宽容隐忍


我 做人教育催 母 亲 善待哥嫂 家人


“我”上学 让五叔认错


慈母 人慈温和


教学反思:


3、我的第一本书 (总第6课时)


牛 汉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
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 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
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
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
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 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
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酷 掺 脊 枉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 酷似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
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
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
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
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
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6.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人教新课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集(全册)

内容预览:


1.藤野先生 (总第1一3课时)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
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
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
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 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
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
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鲁迅对他的感情又
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名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绯红
(2)解释词语。
诘责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
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
出作者一种什么情


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
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


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
耸起,形成一座富士


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
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
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
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3.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
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4.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
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5.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
辫子,表示与清王朝 决裂,而这些清国留学生既要赶时髦,
又要表示效忠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揶
擒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


留学生庸俗麻木的思想本质 ,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 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
构上是 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
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 提问:离开 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
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


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
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
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
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
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


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
低能儿”这句话?


9.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
‘在讲堂里的还有 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
国人?


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
话应怎么理解?


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
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 原<离骚>中的“日
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
穷 ;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
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记住这两处地名都透露 着作者的爱
国情结。


2、“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作者到达 仙台后,受到免
交学费的优待和生活上的关照。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
生给予特殊待遇,反 映日本人民善意的心地和友好情谊。而
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因为作者感
受到的不是尊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
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3、蚊子多,“居然”睡得安稳;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
梗汤”。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立志苦学,学
成作实现医学救国的理想。


讨论并归纳: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
生……挟 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特点是其貌不扬,有
点学究气。接着又借留级生之口介绍藤野先生“穿衣服 太模
胡”“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 扒手”。这些说明藤野先生穿衣“不
修边幅”“生活俭朴”的特点。


4、(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对学术严谨求实


5、(1)抓住富有特征的外貌,写出主要印象--不修边幅,
生活俭朴。


(2)抓住言谈举止,写出人物性格--语速缓慢,显得沉稳。


(3)通过叙事,表现思想品质--(见第2题讨论并归纳)


6、起因:鲁迅上午解剖学考试成绩较好,一些同学疑
心藤野先生向鲁迅漏题。


经过:学生会干事翻检我的讲义,邮差送来匿名信。


结果:我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
也很不平,一同去诘 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7、(1)弱国的人民在国际上没有地位,遭受凌辱。 ,


(2)所谓的日本“爱国青年”对中国人怀有偏见。


(3)鲁迅为了自己和祖国的尊严进行的斗争。


8、(1)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的人。


(2)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


(3)被刺痛了的人(我)。


9、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10、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11、“那时那 地”指鲁迅在日本仙台留学的时候。“我的
意见”是科学救国,因为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使作者认< br>识到医学并非是一件要紧的事,第一要紧是改变他们的精
神,因此,作者决定弃医从文。


12、“悲哀”“凄然”“慰安…‘叹息…‘ 惜别…
‘叮嘱”等,表现出师生之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鲁迅与藤野 先生相识
交往的过程,理解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
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也了解 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
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有的忧患意识


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三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二部分,认识了
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知道了鲁迅 对他的敬爱之情。之
后,由于匿名信事件和电影事件的强烈刺激以及他追求救国
之道的崇高理想 ,他又弃医从文,告别藤野先生,离开仙台,
离开仙台后情况如何呢?今后我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


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
去“我的眼里和心里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4.提问:怎 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
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
以上 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1)装订收藏讲义。


(2)悬挂先生照片。



(3)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2.“小而言之”是藤野先生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
言之”是藤野先 生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因为“中国”
是个地域概念,相对较“小”,而“学术”则是没有地域限< br>制,属于全人类的,所以相对较“大”。


3.藤野先生是一个普 通的大学教授,在其他人的眼里
也许不伟大,然后作者从与他交往中认识到他的高尚品质和
人格 魅力,从心眼里敬重他,怀念他,所以这样说。


4.这段文字主要是在 说明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对作者
的影响。而正是藤野先生的那种治学严谨、教学认真,那种
探求 真理的执着态度以及对作者的热情诚恳和殷切希望,促
使作者奋发有力。其中“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 祖国、勇
于革新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各
种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 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
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正人君子”是反语,指敌对势


力。结尾这句话表明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与敌对势力作不
妥协的斗争。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 奋斗。


5.(1)明线:叙事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 br>别的过程,表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


(2)暗线:感情线索。主要表达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写对东 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
忧患情绪的一种表现,也可以看出作者到日本学习的目的;
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和“水户”也透露作者的爱国情
感;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不以为然的心情。 对艰苦的生活条
件不以为意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精神的体现;对藤野先生
表示敬仰,是由于他 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对
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歧视中国人;看电
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由于拯救民族危亡的考虑;
最后把怀念之情转化为多写揭露黑暗现实的 文章,则是当年
弃医从文的目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指导下的实际行动。
可见,爱国主义思想 感情是统摄全篇的红线。




6.本文回忆了作者与藤野先 生相识到离别的往事,歌
颂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
高尚品质, 也展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历程,从中洋溢了
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
先后顺序来记叙,全 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
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
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和日本所谓
“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 出人物的品质,
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注 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 /p>


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2、推荐作业:


1.课后练习第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附板书:


藤野先生


鲁 迅


与藤野相识、交往--匿名信、看电影--弃医从文、别后感





(明线) 与藤野交往(严谨认真、热诚正直)


东京 仙台


(暗线) 爱国情感


教学反思:


2.我的母亲 (总第4-- 5课时)


胡 适


教学目的:




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
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


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
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妈妈的吻》。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
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 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
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
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2、展示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
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理清文章结构


2、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3、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
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 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
相处的情况。


2、“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
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
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
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
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 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
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
没有一句 伤人感情的话。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 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
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
了 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2、推荐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莫泊桑说 :“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出现在我们怀念到
母亲的时候。”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和一个
最让你感动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


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 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
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 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
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
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
感谢我的慈母。


(引导学生联系上 下文细细体会品味语句中暗含的语意,
以学生的理解为主,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提示。)


2、体会文章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3、比较欣赏‘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 ”之作甚多,
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
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4、欣赏“诗中的母爱”


如: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


得三春晖?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2、学生朗读课文,交流心得


文章在平淡的语言下,多了一份感情。这份宽广、持久
的母子之爱,通过淡似白描的勾勒,显示出那样感 人至深的
艺术效果。本文之所以能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不是凭
借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丽的 文字。而是仗凭它的平实。


平实的语言,朴素明净,把母亲的性格刻画 得入木三分: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催我去上早学”。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 位的旧中国,女性的地位极低。更何况
胡适之母是一个封建大家庭的主妇,她身为寡妇又兼后母,
除了巴望亲生儿子“踏上”他“老子”的脚步外,还企盼什
么?所以“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 任严父”。对于非
己所生的儿子、媳妇,母亲则“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她实在忍.不 住了,便悄悄走出门去”,母亲忍辱负重的


痛苦形象.只通过这平淡的叙述,便跃然纸上 ,并在读者心
中碰出同情的音响。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对母之爱倒显得
深沉而质朴。


其实,平实的风格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因此任何虚
情假义、 矫揉造作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通读
全篇,我们能够感到胡适对母亲的深深爱意。胡适作为 书香
门第的后代,在幼年时期接受的便是论述传统儒家忠孝仁爱
的伦理教育,以后又从朱子(小 学>中,学会了“勤谨合缓”,
因而对于母亲的不易,便理解得更深,更切,所以说出了家
乡“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
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 母。”当然,对
于自己的母亲,也就爱得更深。“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
好脾气,如果我学得 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
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爱母之情,敬母之意,
透过字里行间,强烈涌现出来。感情之真、之纯,动人心弦。


4、提示: 教育学生珍惜母爱,学会孝敬母亲。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本文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四十自述>中的一个
章节。作者叙述了母 亲对自己人生成长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向我们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母亲”形象。学习这篇课文,在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的同时。能够从中了解和感悟自传的
语体特点。这篇文章的语体特点主要是质 朴自然,平实中含
有真挚的情感,既表现了自传的语体特点,又体现了作者的
人格特征。


2、推荐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附板书: 我的母亲


胡 适




严师 宽容隐忍


我 做人教育催 母 亲 善待哥嫂 家人


“我”上学 让五叔认错


慈母 人慈温和


教学反思:


3、我的第一本书 (总第6课时)


牛 汉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重点难点:


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
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你读的第 一本书是什么样的书?可能有些同学已经记不
清了,作者却对他的第一本书永志不忘。因为那本书承载了
一段感人的故事。事过几十年后,作者走过了迢迢征途,饱
尝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发现那挥 之不去的记忆,是一笔
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2、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字注音。


酷 掺 脊 枉


(2)解释下列词语。


幽默 凄惨 奥秘 翻来覆去 知书识礼 酷似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抓住关键句、段。


(2)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
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
样的理解?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
的?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
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
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5.品味语言: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
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
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6.拓展训练


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北京嘉华学院-圣诞节英语祝福语


大堡礁-世界法律


童年的好词好句-过年时间


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刚小希图片


日常生活用品-月工作小结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工商学院网站


巴厘岛免签-澳门回归日


猎聘官网-感恩教育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