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概述
桐乡一中-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
第一节 心理素质概述
一、什么是素质
1、生理心理学关于素质的定义
素质的定义源自生理心理学,它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
个体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
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专指个体的“遗
传素质”。
2、教育学关于素质的定义 教育学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定义是“素质是以人
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较为内
①
在、较为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
山东,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9,89—98.)从下定义的规则来看,这一定义是不
科学的。首先,它没有揭
示出了素质的“种差”。因为这一定义种差是“以人的
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
在、较为基本的。”,事实上,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他(她)的哪一种身
心要
素不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而
“较为稳定的
、较为内在、较为基本的”身心要素很多,包括知识、能力、性格
等,它们都是素质吗?如果是,那就是
人的一切身心品质都是素质,那么讨论素
质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如何能够鉴别其中哪些
是素质,哪些不
是素质呢?更何况哪些是“较为稳定、较为内在、较为基本的”身心素质呢?又
应该如何去鉴别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和界定。由此可见,这一定
义的“种差”并没有揭示
出素质与其它身心组织要素的本质区别;其次,从这一
定义的属概念也是不规范的。它将“身心要素、结
构及其质量水平”界定为素质
的属概念,不仅不符合下定义的规则,而且在语言上显得不够精炼,在思维
上不
严密。试问有哪一种身心要素没有“结构”和“质量水平”?事实上,“结构”
和“质量水
平”是身心组织要素的属性。它将要素本身和它的属性并列,违反了
基本的逻辑常识。
3、关于素质的新定义
我认为,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技能构成的能够创造出个体或社会所需
要的
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品质。
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技能三种品质构成的
。单纯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都不
是素质,知识、能力和技能三种品质的随机组合也不是素质,必须是够创
造出个
体或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品质才是素质。①(罗永忠.素质与素
质教育:
理性拷问与多元建构,教师教育研究,2005,6.)
二、什么是心理素质
我们常常评价别人的心理素质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素质呢?
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说
这种观点认
为:心理素质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
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
、需要、兴趣、动机、情感、
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但“智力
和非智力因素说”是不科学的。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
智力和非智力包括除了个体身体素质以外
的全部素质,难道它们都是心理
素质?如果它们都是心理素质,那么还有政治思想素质吗?还有审美素<
br>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就可以推论出除了体育以外所有的其它教育都是心理
素质教育,这显然是违
背客观事实的,也是很难进行实际操作的。
2、“情意素质说”
我认为,心理素质是指
个体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素质。不是所有的心理品
质都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只包括个体情绪情感和意
志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如
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情商”和“意商”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具有良好的的
心
理素质的人,他(她)的“情商”和“意商”就高。
(二)情绪情感的体验
1、情绪情感的体验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体验,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个体对特定情景适度地体
会的一
种心理素质。它包括对特定情景的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想象是情
绪情感的体验
中最活跃的成分。例如:某人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默默地流泪。
2、情绪情感的体验素质高低的标准
(1)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情绪情感的体验在强度上
表现为由弱到强的不
同等级的变化。例如“喜”可以从低到高表现为适意、高兴、愉快、快乐、欢乐、<
/p>
大喜、狂喜等级别;“怒”,可以从低到高表现为不满、生气、愠、怒、激愤、
大
怒到暴怒等级别;“哀”,可以从低到高排列为伤感、难过、悲伤、哀痛到惨
痛等级别;“惧”,可以从
低到高表现为害怕、惧怕、惊恐等级别。情绪体验的
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的判断
。个体如果认为对象的价值
越大,那么引起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其次,情绪体验的强度也取决于个体的
需
求程度和满足状态。如果个体对对象的需要处于优势的需要阶段,那么引起的情
绪体验就特别
强烈;如果是处于边缘的需要阶段,那么引起的情绪体验就比较轻
微;如果需要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
足,那么就不容易引起相关情绪体验。
(2)情绪情感体验的愉快度。情绪体验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
被情绪卷入
的程度也越深,能量耗散的速度和数量就越快越多,对于身体好心理的负面影响
也就
越大。当然,情绪体验的强度越小,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就越浅,
同时个体能量耗散的速度和量
就越慢越小。
(3)情绪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情绪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是指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否转化为正确行为的驱动力,并作用于一定的事物,使之产生价值增值。如果情
绪情感的体验对正确
行为产生的是推动力,那么个体的体验素质就高,反之,个
体的体验素质高就低。
(三)情绪情感的表达
1、情绪情感的表达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表达是指个体通过肢
体和言语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准确而优美地
传达给别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于促进人际关系
和谐,促进心理
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形象
地说明了情绪情感的表达的的价值。
2、情绪情感的表达素质高低的标准:(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
个体能够把
自己的情绪情感完整无误地传达给对方。(2)及时性。是指个体能够把自己的
情绪
情感有效率地传达给对方。(3)有效性。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情感传达
给对方之后,能够达到自己的
行为目标。(4)优美性。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的
表达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文明的、优雅的,而不是野
蛮的、丑陋的。
(四)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调控
1、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调控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调控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和他人
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使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一种心理素质
2、情绪情
感和行为的调控素质高低的标准:(1)及时性。是指个体能否在
最短暂的时间内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
感和行为进行调控。一种情况是在自己和
别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邻近失控时能够及时加以调控;另一种情
况是在自己和别
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已经失控以后能够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进
行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2)有效性。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的调控,能够实现自己的
行为目标。(3)适当性。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
和行为进行调控能够使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在
正常范围内波动。
(五)情绪情感的升华
升华首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受
热由固态不经液态而直接
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后来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借用了“升华”这
个概念来表示个体的一种防卫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压抑着的无意识中的本
能冲动,往往与
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相违背和冲突,如果它们不能直接获得满
足,就会在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寻求改
头换面的或者象征性的满足。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我认为升华是个体在受到挫折时能够通过学习、工作
或
者良好的兴趣使不良情绪情感或欲望获得替代性的发泄或满足,并取得相应成就
的心理素质。
(六)应激
应激这个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塞里(HansSelye)提出的。应激是
指机体在
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
的一种
防御反应。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人或动物维护其功能的完整。应激过程一般
包括动员、抵御和衰竭三个阶段
。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应激是指个体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充分激活个体的身
心潜能,最大
化地实现生存和发展目的的心理素质。所谓急中生智就是个体应激
素质高的表现。
(七)移情
1、移情素质的含义
移情(transf
erence)一般是指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是指
来访者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进行精神
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
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从心理活动过程而言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生活中<
br>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我认为移情是指个体把对自
己的接纳、喜爱等美好的
情感迁移到别人、动物和植物上去的心理素质。
2、移情素质高低
的标准:(1)自尊和自爱。如果一个人,有适度的自
尊和自爱,他(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反之如果一
个人不喜欢和不尊重自己
或者过度的自尊和自爱(过度的自尊和自爱通常表现为自恋),他(她)的移情素质就低。事实上,移情素质高的人首先是一个尊重自己和喜爱自己的
人,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
,那么他对别人的爱就没有真实的基础也就是空
中楼阁。(2)热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能够更多地同情和
关爱别人,那么他
(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可见,移情素质高的人是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人;反
之
如果一个人关爱和同情别人越少,他(她)的移情素质高就低。移情素质
低的人表现为自私自利和冷漠。
(3)热爱动物和植物。如果一个人能够更
多地爱护动物和植物,那么他(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反之如
果一个人对爱
动物和植物的爱护越少,他(她)的移情素质就低。
(八)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个体面对比较大的挫折或成就时能够保持理智,使自己
免于心理与行为失
常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包括挫折承受力和成就承受
力。
挫折承受力最初是由美
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他认为
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
挫折、抗御和对
付挫折的能力。—般而言,挫折承受力强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其往往挫
折反应
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相
反,其往往挫折反应大,挫折时间长,
挫折的消极影响大甚至导致心理和
行为的失常。
(九)毅力
毅力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去实现预定目的心理素质。
(十)果断
1、果断素质的含义
果断是指个体能够抓住时机、迅速而科学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
定的心
理素质。果断素质高的人,往往表现出当机立断的行为特征,反之,果断
素质低的人则是
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的行为特征。
2、果断素质高低的标准:(1)决策时间的长短。果断素质
的高低与个
决策时间的长短呈正比关系。个体决策的时间越短,果断素质就越高;反
之决策时间
越长,果断素质就越低,甚至没有果断素质。(2)决策的科学
性。果断素质的高低与决策的科学性呈正
比关系。个体决策的科学性越高,
果断素质就越高;反之科学性越低,果断素质就越低,甚至没有果断素
质。
(3)个体后悔的程度和频率。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还停滞在传授
心理健康知识
和介绍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技术的水平上,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
行有意识
的培养。事实上,即使教师想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知道如何
这手,因为理论上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的
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现
在我们对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
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组
织各种活动进行单项
训练或者综合训练。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故事,然后要求所有同学写
出
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交流和评价,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体验的素质。
也可以通过“应激心理剧”的创作
和表演,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观察、情
绪和情感的体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应激等素质进行综合培养和
训练。
(二)其它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语文、数学、历史还是地理
都能够成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没有能够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学科课
程
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其它课程的教师要有培养和训练学生心理
素质
的意识;其二,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三,
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教
学设计;其四,是在教学实施课程中
要择机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如果教
师真
正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并且同时运用赏识教育就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情绪
和情感的表达、毅
力、果断等心理素质;反之如果教师提问过难,学生回
答不出来就放弃或者批评学生,那么不但不能够培
养和提高学生情绪和情
感的表达、毅力、果断等心理素质,反而会打击降低学生的相应的心理素
质,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是自我素质
建构的主体,学生一旦具有自我心理素质建构的动机和
意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方
法,他(她)就能够有
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例如,学生如果制定了每天缓跑步10分
钟,并具有一定的监督机制,那么他(她)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
的毅力这一心理素质。
第一节 心理素质概述
一、什么是素质
1、生理心理学关于素质的定义
素质的定义源自生理心理学,它是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
主要指
个体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它专指个体的“遗
传素质”。
2、教育学关于素质的定义
教育学关于素质的定义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定义是“
素质是以人
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较为内
①
在、较为基本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
[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89—98.)从下定义的规则来看,这一定义是不
科学的。首先,它没有揭示出了素质的“种差”。因为这一定义种差是“以人的
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
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较为内
在、较为基本的。”,事实上,只要是受过教育
的人,他(她)的哪一种身心要
素不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呢
?而
“较为稳定的、较为内在、较为基本的”身心要素很多,包括知识、能力、性格
等,它们都
是素质吗?如果是,那就是人的一切身心品质都是素质,那么讨论素
质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是,那么
我们如何能够鉴别其中哪些是素质,哪些不
是素质呢?更何况哪些是“较为稳定、较为内在、较为基本的
”身心素质呢?又
应该如何去鉴别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和界定。由此可见,这一定
义的“种差”并没有揭示出素质与其它身心组织要素的本质区别;其次,从这一
定义的属概念也是不规
范的。它将“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界定为素质
的属概念,不仅不符合下定义的规则,而且在语
言上显得不够精炼,在思维上不
严密。试问有哪一种身心要素没有“结构”和“质量水平”?事实上,“
结构”
和“质量水平”是身心组织要素的属性。它将要素本身和它的属性并列,违反了
基本的逻
辑常识。
3、关于素质的新定义
我认为,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技能构成的能够创造出个体
或社会所需要的
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品质。
素质是由知识、能力和技能三种
品质构成的。单纯的知识、能力和技能都不
是素质,知识、能力和技能三种品质的随机组合也不是素质,
必须是够创造出个
体或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品质才是素质。①(罗永忠.素质与素
质教育:理性拷问与多元建构,教师教育研究,2005,6.)
二、什么是心理素质
我们常常评价别人的心理素质如何?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素质呢?
关于心理素质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说
这种观点认
为:心理素质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
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
、需要、兴趣、动机、情感、
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但“智力
和非智力因素说”是不科学的。它最大的缺陷是缺乏可操作性。
智力和非智力包括除了个体身体素质以外
的全部素质,难道它们都是心理
素质?如果它们都是心理素质,那么还有政治思想素质吗?还有审美素<
br>吗?按照这样的逻辑,就可以推论出除了体育以外所有的其它教育都是心理
素质教育,这显然是违
背客观事实的,也是很难进行实际操作的。
2、“情意素质说”
我认为,心理素质是指
个体情绪情感和意志方面的素质。不是所有的心理品
质都是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只包括个体情绪情感和意
志两个方面的心理品质。如
果按照当下流行的“情商”和“意商”的说法,也可以这样说,具有良好的的
心
理素质的人,他(她)的“情商”和“意商”就高。
(二)情绪情感的体验
1、情绪情感的体验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体验,是指在一定的情景中,个体对特定情景适度地体
会的一
种心理素质。它包括对特定情景的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其中想象是情
绪情感的体验
中最活跃的成分。例如:某人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默默地流泪。
2、情绪情感的体验素质高低的标准
(1)情绪情感体验的强度。情绪情感的体验在强度上
表现为由弱到强的不
同等级的变化。例如“喜”可以从低到高表现为适意、高兴、愉快、快乐、欢乐、<
/p>
大喜、狂喜等级别;“怒”,可以从低到高表现为不满、生气、愠、怒、激愤、
大
怒到暴怒等级别;“哀”,可以从低到高排列为伤感、难过、悲伤、哀痛到惨
痛等级别;“惧”,可以从
低到高表现为害怕、惧怕、惊恐等级别。情绪体验的
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个体所具有的价值大小的判断
。个体如果认为对象的价值
越大,那么引起的情绪体验就越强烈;其次,情绪体验的强度也取决于个体的
需
求程度和满足状态。如果个体对对象的需要处于优势的需要阶段,那么引起的情
绪体验就特别
强烈;如果是处于边缘的需要阶段,那么引起的情绪体验就比较轻
微;如果需要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
足,那么就不容易引起相关情绪体验。
(2)情绪情感体验的愉快度。情绪体验的强度越大,整个自我
被情绪卷入
的程度也越深,能量耗散的速度和数量就越快越多,对于身体好心理的负面影响
也就
越大。当然,情绪体验的强度越小,整个自我被情绪卷入的程度也就越浅,
同时个体能量耗散的速度和量
就越慢越小。
(3)情绪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情绪情感体验的效能性是指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否转化为正确行为的驱动力,并作用于一定的事物,使之产生价值增值。如果情
绪情感的体验对正确
行为产生的是推动力,那么个体的体验素质就高,反之,个
体的体验素质高就低。
(三)情绪情感的表达
1、情绪情感的表达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表达是指个体通过肢
体和言语把自己的情绪情感准确而优美地
传达给别人的一种心理素质。情绪情感的表达对于促进人际关系
和谐,促进心理
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就形象
地说明了情绪情感的表达的的价值。
2、情绪情感的表达素质高低的标准:(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
个体能够把
自己的情绪情感完整无误地传达给对方。(2)及时性。是指个体能够把自己的
情绪
情感有效率地传达给对方。(3)有效性。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情感传达
给对方之后,能够达到自己的
行为目标。(4)优美性。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的
表达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是文明的、优雅的,而不是野
蛮的、丑陋的。
(四)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调控
1、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调控的含义
情绪情感的调控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和他人
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进行有效的调节
和控制,使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的一种心理素质
2、情绪情
感和行为的调控素质高低的标准:(1)及时性。是指个体能否在
最短暂的时间内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
感和行为进行调控。一种情况是在自己和
别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邻近失控时能够及时加以调控;另一种情
况是在自己和别
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已经失控以后能够在最短暂的时间内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进
行调控,而不是放任自流。(2)有效性。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和行为
的调控,能够实现自己的
行为目标。(3)适当性。是指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
和行为进行调控能够使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情感在
正常范围内波动。
(五)情绪情感的升华
升华首先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物质受
热由固态不经液态而直接
变为气态的物理现象。后来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借用了“升华”这
个概念来表示个体的一种防卫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压抑着的无意识中的本
能冲动,往往与
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相违背和冲突,如果它们不能直接获得满
足,就会在社会所许可的活动中去寻求改
头换面的或者象征性的满足。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我认为升华是个体在受到挫折时能够通过学习、工作
或
者良好的兴趣使不良情绪情感或欲望获得替代性的发泄或满足,并取得相应成就
的心理素质。
(六)应激
应激这个概念是由加拿大学者塞里(HansSelye)提出的。应激是
指机体在
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是有机体对环境刺激
的一种
防御反应。它的作用在于保护人或动物维护其功能的完整。应激过程一般
包括动员、抵御和衰竭三个阶段
。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应激是指个体面对紧急情况时,能够充分激活个体的身
心潜能,最大
化地实现生存和发展目的的心理素质。所谓急中生智就是个体应激
素质高的表现。
(七)移情
1、移情素质的含义
移情(transf
erence)一般是指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是指
来访者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进行精神
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
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从心理活动过程而言是来访者将自己过去生活中<
br>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的过程。
作为一种心理素质,我认为移情是指个体把对自
己的接纳、喜爱等美好的
情感迁移到别人、动物和植物上去的心理素质。
2、移情素质高低
的标准:(1)自尊和自爱。如果一个人,有适度的自
尊和自爱,他(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反之如果一
个人不喜欢和不尊重自己
或者过度的自尊和自爱(过度的自尊和自爱通常表现为自恋),他(她)的移情素质就低。事实上,移情素质高的人首先是一个尊重自己和喜爱自己的
人,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
,那么他对别人的爱就没有真实的基础也就是空
中楼阁。(2)热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能够更多地同情和
关爱别人,那么他
(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可见,移情素质高的人是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人;反
之
如果一个人关爱和同情别人越少,他(她)的移情素质高就低。移情素质
低的人表现为自私自利和冷漠。
(3)热爱动物和植物。如果一个人能够更
多地爱护动物和植物,那么他(她)的移情素质就高;反之如
果一个人对爱
动物和植物的爱护越少,他(她)的移情素质就低。
(八)心理承受力
心理承受力是个体面对比较大的挫折或成就时能够保持理智,使自己
免于心理与行为失
常的心理素质。心理承受力包括挫折承受力和成就承受
力。
挫折承受力最初是由美
国心理测验专家罗森茨威格提出来的。他认为
挫折承受力是抵抗挫折而没有不良反应的能力,即个体适应
挫折、抗御和对
付挫折的能力。—般而言,挫折承受力强的人,在遭遇挫折时,其往往挫
折反应
小,挫折时间短,挫折的消极影响小;而挫折承受力较弱的人则相
反,其往往挫折反应大,挫折时间长,
挫折的消极影响大甚至导致心理和
行为的失常。
(九)毅力
毅力是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努力地去实现预定目的心理素质。
(十)果断
1、果断素质的含义
果断是指个体能够抓住时机、迅速而科学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
定的心
理素质。果断素质高的人,往往表现出当机立断的行为特征,反之,果断
素质低的人则是
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决定的行为特征。
2、果断素质高低的标准:(1)决策时间的长短。果断素质
的高低与个
决策时间的长短呈正比关系。个体决策的时间越短,果断素质就越高;反
之决策时间
越长,果断素质就越低,甚至没有果断素质。(2)决策的科学
性。果断素质的高低与决策的科学性呈正
比关系。个体决策的科学性越高,
果断素质就越高;反之科学性越低,果断素质就越低,甚至没有果断素
质。
(3)个体后悔的程度和频率。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基本上还停滞在传授
心理健康知识
和介绍缓解学生心理问题技术的水平上,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
行有意识
的培养。事实上,即使教师想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知道如何
这手,因为理论上关于心理素质的结构的
研究一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现
在我们对心理素质的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界定以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
教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组
织各种活动进行单项
训练或者综合训练。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故事,然后要求所有同学写
出
自己内心的感受,然后交流和评价,以此培养和训练学生体验的素质。
也可以通过“应激心理剧”的创作
和表演,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观察、情
绪和情感的体验、情绪和情感的表达、应激等素质进行综合培养和
训练。
(二)其它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无论是语文、数学、历史还是地理
都能够成为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
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没有能够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学科课
程
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其它课程的教师要有培养和训练学生心理
素质
的意识;其二,是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其三,
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进行必要的教
学设计;其四,是在教学实施课程中
要择机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例如教师提问学生,如果教
师真
正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并且同时运用赏识教育就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情绪
和情感的表达、毅
力、果断等心理素质;反之如果教师提问过难,学生回
答不出来就放弃或者批评学生,那么不但不能够培
养和提高学生情绪和情
感的表达、毅力、果断等心理素质,反而会打击降低学生的相应的心理素
质,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
(三)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素质教育
学生是自我素质
建构的主体,学生一旦具有自我心理素质建构的动机和
意识,同时掌握了一定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方
法,他(她)就能够有
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例如,学生如果制定了每天缓跑步10分
钟,并具有一定的监督机制,那么他(她)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自己
的毅力这一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