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书是人成长的一种需要
萌到你眼炸
855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09:4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念兹在兹是什么意思-教谕
人的天赋、品格、能力确有差异,可粗分为天才、人才、庸才。但天才很少,多数是人才。不管什么才,都会离不开勤奋读书。读书是人成长的基石,是精彩人生的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人的心灵是怎么发育的?很多人没有思考过,实际上人的精神的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因为人最伟大的智慧、最伟大的思想也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阅读不是一个民族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都要重新面对的问题。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我国汉代王充在《论衡量知》中说:“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成饭也。”意思是说,人不学习,就像谷秧还没长成粟米,粟米还没有变成饭一样,不能成才。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淮南子》中有一段话,其大意是:人之物质生存是第一种需要,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饭和穿衣,但是如果把一个人关到一间黑屋子里,吃得很好,穿得也很好,他并不能感到快乐。因为他看不见,也听不见。眼睛和耳朵是人的主要感觉器官,也是主要的审美器官。若看不见听不见,就不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也就不能超越自己。如果在墙上打一个洞,就能喘口气,身心就舒展了很多;再开扇窗,阳光进来了,就会感到很高兴;若再放出这间黑屋子,出了门,看到外面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就会感到更加高兴;再进一步说,如果他登上泰山之颠,看到日月星辰、壮丽的山河,岂不大哉?岂不乐哉?从开窗走出房门到登上泰山,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就是一种精神。有一幅摄于1940年伦敦大轰炸期间的照片,很感人。坍塌的图书馆,靠墙的书架并没倒下,瓦砾堆中,三个男子还在怡然自得地阅读。这固然是对抗厄运,坚信未来,但也不妨解读为:“阅读”已经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成为生命存在的标志。所以,我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兴趣与爱好,而是一种须叟不可舍弃的强烈渴求与本能需要。正如哲人们所说,书是阳光、面包;书是阶梯、方向盘。比喻之精妙,堪为经典。书之于人的确是生命的重要支撑。人们用“精神食粮”来比喻书籍重要作用,通俗而形象。“民以食为天”,书籍永远是人类的终极需要之一。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千方百计为自己创造读书的条件,满足的是自己知识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是物质生活不能提供的。比如说,诸葛亮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
中,决胜千里之外。抱膝委坐自比管仲、乐毅之贤;笑傲风月,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诸葛孔明何以能练就这么一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呢?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读书。诸葛亮读书的方法很特殊,不像一般的学生那样死记硬背,而是观其大略,记其精粹,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如要吟诗作赋,命题一出,诸葛亮便能即席而起,信口而出,并且文简意明,高雅隽永,字字句句都能表明他是一个文思敏捷、才华横溢的翩翩少年。更使黄承彦惊异的是,这个平日沉默寡言、喜怒从不外露的诸葛亮,竟不顾刘表独尊儒术的三令五申,在夜深人静之时,如饥似渴地攻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年考就要来临。诸葛亮突然向黄承彦提出要参加最高年级考试的要求,黄承彦居然答应了他。消息传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学业堂。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人说他狂妄,有人挖苦他想出风头,有人指责他目中无人,他们都等着要看诸葛亮的笑话。诸葛亮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年考那天,他沉着冷静地走进考场,接过考卷便一挥而就。他那旁若无人的神情、稳操胜券的气度,表明他早已成竹在胸。考试揭晓,诸葛亮竟以最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可见,读书是一种超越。读书,拨亮的是人的心灯。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超越的梦想都是从读书开始酝酿的。读书解疑释惑,开启智慧,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能明白事理,增强能力;读书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读书可以使人们更清晰地分辨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落后,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丑恶;读书能陶冶性情,德润人心沿着书籍构成的阶梯,学做人,学做事,攀上一个又一个科学的高峰,争取不断超越,走向卓越。善于读书的人,不光停留在一种享受的快乐,他懂得在书中想象,在实际生活中找寻自己的踪迹,于是他需要用语言表达去创作,由读到写,就是一个实质性的伟大超越。比尔·盖茨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所有的百科全书。亚洲首富孙正义在23岁的时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两年医院。在两年当中,他阅读了4000本书,平均一天阅读5本书。书,不是五彩斑斓却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而是在茫茫戈壁迷失方向后抬头望见的北斗星。所以,我认为,读书,是获取知识最为重要的来源,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让自己耳聪目明的最好方式。
在一本《人才学》书中讲,人才成功有五要素:德,指道德品质。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事业心、理想、情操等。识,指见识。包括认清时代的潮流,把握历史方向,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抓准要研究的课题等
。才,指才能。包括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学,指各种学问和知识。体,指健康的体魄。我认为,五者之中,体是基础,学是根本,德是统帅,才是战斗力,它们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是,一个人光有健壮的身躯是不能够自如的立足于社会的,必须还要有足够的知识来充实身姿自己的头脑。人离开了书,就像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人若缺乏知识,就犹如鸟无双翅,花缺养料,战士手中没有武器一样,纵然有爱国之心,也难酬报国之志。中国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并有先人归纳出:“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而我却认为,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慢慢开启智慧,分为不同资质的人。在没有读书的时候,人独自占着一个生命,吃喝玩乐,要不就是睡。以生命为载体,挥霍着时光,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甚至连回忆都没有,这种人生有何意义?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最好的东西不是独来的。他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书本是人类精神上的营养剂。缺少了它,生活必有缺陷。一个人只有当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才算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我也认为,选择读书更是风帆得以起航的动力,物质追求只是一种暂时的满足,而精神上的扬帆才是一个永恒,无价的旅程。物质上的富裕只是过眼云烟。霓虹之下,便是一种空洞,一种无聊,一种虚脱,最终是灭亡。无论到任何时候,而读书对于我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泯灭的,它给予我的温馨和美感以及善感和敏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我坚信,能被读书所创造的奇迹所照亮的人生,就一定会特别绚丽和灿烂。几十年来,我在生活中的取舍得失不可尽数,但从学生时代起养成的爱好看书学习的习惯却始终如一。我牢牢抓住时间骏马的缰绳,力争多读一点书,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丰富自己的失脑,从书籍中汲取无穷的力量,从书籍中寻找生命的寄托,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伟人毛泽东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而读书
让我坚强,给我智慧,使我生活认真而从容,使我的人生安静又丰富。这正是:“一日三餐为养命,天天读书为养神,有命无神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