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
最美中学生-辽宁查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导语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这样写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 ,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冲破敌阵__和_横渡长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
br>答: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
br>自豪之情。
(二)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
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
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
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
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答:“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答: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答:“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及时性特点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三)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
南阳。南阳为古苑县,
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
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
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
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
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
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
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
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
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
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
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
新
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
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C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B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
1
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
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
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4.这篇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答: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
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又可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主要战绩?
答:战绩主要有三项:①恢复和
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
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
了我党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6.我军在江淮河汉区域内执行了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执行了
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
层,均联合
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少数恶霸分子。
新闻知识
: 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
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成就。每则新
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
者是辅助部分。标题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
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
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
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
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
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揑
在主体部分,也揑在“导语”或“结语”
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四)
这时那受伤的
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到了这里,反
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
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答:“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答:“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五)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
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这时
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到了
这里,反到……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
2
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
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
热闹
哩!‛
1.选文突出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很强。
2.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试举例说明。
答:语言描写。例如:“我没脸见人。”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心理描写。
例如: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
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
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
老脸呀!
这几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
的心理,和
要为小姑娘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老头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设想:
老头子说出要叫鬼子十个人流血的话时,二菱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她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答:
言之有理,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和当时的背景即可。如:二菱心想:别光说大话,你一个人打十
个鬼
子,谁信哪,刚不就被鬼子打了吗?你又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
4.当二菱看到老头子的英勇战斗过程时,她又会怎样想?
答:意思对即可。二菱会为自己以
前有些看不起老头子而后悔、内疚,心里油然而生一股要像老头子学习
的激情,很敬佩老头子。
(六)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
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
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
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
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
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
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
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
情撑着船,编
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
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
br>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br>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
任
3
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
热闹
哩!‛
6.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
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
里,你能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的监视与封锁中。
7.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答:妄想严密封锁芦花荡,断绝我们的粮草,断绝我们的里外交通。
8. “苇子还是那么狠
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
一词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答: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
姿态,代表着白
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9. 划“﹏”线的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自信、自尊,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10.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
苇塘里飘
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坚守芦花荡的我抗日军民,以
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使敌人的封锁毒计归于彻底失败,发愁反映
出日寇的无能与恐慌。
11.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请加以分析。
答:懊丧、内疚
、深深自责的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对小姐妹的喜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奠定了下文向敌
人复仇的思想基础。
12. “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
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
理由。
答: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
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
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七)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
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
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
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
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
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
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
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
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6.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坟前都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答: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在坟前插上了她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这表现了她敬仰正义
之师,热爱红军的思
想感情 。
7.
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士兵们小声地谈论着”,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战士们之间的谈话。 答:示例:“原来契柯拉耶夫是这位老妇人埋葬的,她能在敌人的炮火中做这么多事,真不简单。”“契柯<
br>拉耶夫可以安息了。”“这里的人们这样勇敢、可敬,我们应该消灭更多的敌人,尽快地使这里得到解放。
”
8. 选文再三提到围巾的黑颜色,你能说出其中的特殊含义吗?
4
答: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之情 。
9. 文中划“_”线的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 因为这些描写勾画了战
火造成的破坏,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
明的践踏,也更衬托出老妇人对战士无比
热爱和敬仰之情,一旦去掉,就减弱了表现力,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
况 。
10.
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答: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
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
情同母子。是建立在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之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11. 说说选文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她的行为,你作何感想?
答:老妇人是一位心
地善良、爱憎鲜明的人。对红军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她的这种英勇无畏、热爱红军
战士的精神,实际上
也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八)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
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
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
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
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
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
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
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
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
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4.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并体会其内含。
答:沉重 缓缓地 掩面哭泣 也要
5.(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答: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
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
不能忘记__。
6.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答: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
7.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答: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
8.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九)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
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
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
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
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
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
隐鼠
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5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
2、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被她的热忱深深打动了。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答:外貌、语言。略。
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
„„”,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
的,凝聚了长妈妈对“
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
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
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
害隐
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答: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
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br>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
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
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
br>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
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
朱红的橘子
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
赶紧去搀他。他
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
的,过了一会说:‚我
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
吧,里边没人。‛等他的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6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
br>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
B、慈父背影 C、车上惜别 D、买橘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7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水
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 ②不蔓不枝
(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⑥宜乎众矣 (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
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
)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
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
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
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
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
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
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人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如在画图中‛的。
1.阅读选文,联系全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整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特征 属于事物类型的说明文。
2.用“-”线画出(1)(2)段的中心句。
答:中心句:第一段是“苏州园林是我国„„标本”
3.(1)段中主要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1)段中“( )”处应填“鉴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答:“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有比较之意。
5.若将(1)段段末“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原文强调的对象是苏州园林。
6.(2)段结构特点是(B)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7.(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
成排比,从全文看,
8
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答: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给人以整体印象,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分说的四点
内容,和下文一一照应。
8.(2)段中“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一幅完善的图画的特征
9.(2)段中画线词“败笔”原指写字、绘
画中写的不好、画的不好的一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改
为“有毛病的地方”?
答:这里指建筑中不足之处,照应上文的“图画”
10.(2)段最后一句“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图中”运用了引用和举例子说明方法,意在说明苏州
园林完美图画的特点。
11.“自出心裁”的意思是 独自精心创造创造(或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12.把“映衬、布局、配合、层次”这四个词分别填入本文的括号内。
答: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13.“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个句
中的两个加点词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答:原句突出苏州的园林多,而自己到过的园林少,换后意思相反,不合作者原意,所以不能互换。
14.语段中“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的“他们”指 ;“愿望”指
答: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 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
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5.语段采用了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
16.本语段选自《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
17.写出第二段文字的大意。
答: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并用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18.这两段文字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9.“图画”一词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C )
A起总说的作用。
B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C“图画”两字贯穿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D起游园林的向导作用。
20.正面能表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采用的角度的一项是( B )
A作者亲身的感受。 B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的统一。
C、游览者亲自体验到的感受。 D、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感受。
21、引用游览者的话的作用是( C )
A三提“图画”。 B进一步介绍园林。
C证实作者的评价。 D为了强调共同点。
22.这一语段的几个“讲究”与下页几段文字的分说是什么关系?
答:总分
2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3)败笔:不的布局与景观。
(4)实感:真实感受。
24.第二段第三句中四个“讲究„„”的短语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的。
25.文中表示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是第二段的第②句。
26.第二段第四句中的“一切”和“决不”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27.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答:排比
(十五)
设计者和匠师们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
共同点,似乎设
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
了达到这个
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
次。总
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9
答: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C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
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
不好?为什么?
答: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
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
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
苦。
(十六)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艺术、魔
术、技术、美术)。③ (甲) 是重峦叠嶂,
(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
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
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
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
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
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
果。⑩池
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
景。(10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
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
2.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艺术、技术。
3.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B )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4.词语解释:
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5.下列是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C )
A.重峦叠嶂 B.堆叠假山
C.睡莲开放 D.引用活水
6.本语段的中心句是(A)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7.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8.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9.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D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0.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十七)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
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坠以前两岸河
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 (
牢固、坚固、顽强、顽固、凝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
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
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 ,有的 ,有的像倾
听水声,
,惟妙惟肖。
1.文中①句首先交代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和 修建年代。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卢沟桥,它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
坚固,历史悠久。
3.“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的原因是如果删去,就变
得与河面完全平行了,这与事实不符;
用“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10
5.⑥句说明这座桥结构坚固。
6.⑥句选词填空,最合适的词是 坚固。
7.在⑨句空格处依次填写短语,最恰当的是( A )
A.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千态万状 B.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独一无二
C.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巧妙绝伦 D.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美丽壮观
8.找出表明卢沟桥不同于赵州桥特征的一句: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9.这段文字共有9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⑨句运用的两种主要的修辞方法是排比、拟人、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
11.下列语句与卢沟桥的形状、评价有关的一项是(B)
A.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B.它地处人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
C.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12.课文一
开始写到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在这段文字中,这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
答:①每个柱头上都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②永定河发水常冲毁河堤,但卢沟桥从没出过事。
13.联系整篇课文,给“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
联拱石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联石拱构成的并间有桥墩的桥。
14.请根据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下列词语的顺序:
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石桥、赵州桥、小木
桥
赵州桥
石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答:桥→
卢沟桥
小木桥
15.现在,出现了许多立交桥。于是,有人说:“旧日的桥的概念应该修正了。”他说这话的理由是
答:新出现的立交桥是陆地桥。 “旧日的桥”的共同点是与“水”形影不离。
16.根据立交桥大量出现的现实,给“桥”重新下一个定义。
答:桥:在水上或陆地上腾空架设的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十八)
太和殿俗称金
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
璃瓦重檐
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
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
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
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
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
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
,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
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
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答: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答: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
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
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答: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
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
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
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答: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十九)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
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
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
11
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
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时间顺序
2.找出表示时间推移的短语。
答:立春之后、再过两个月、到了秋天。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答:本段叙说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4.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句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答:略
(二十)
克
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
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
地
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 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
牛,以色列
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自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
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
骡如何扩大繁殖?
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
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
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
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
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
肃
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2.文中总结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3.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答:培育高附加值的牲畜,扩大繁殖优良的
牲畜品种,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
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
作用。
4.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4分)
答:(1)巨大的经济效益;(2)加强或挽救物种。
5.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答: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
子: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
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列数字:这种羊
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
6.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指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
大的好处,甚至使人类渴望“克隆”自
身时,还应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答:注意克隆技术给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陶渊明_的《桃花源记》。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 )然开朗 屋舍俨( )然
阡(
)陌( )交通 黄发垂髫(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又
穷:走到……的尽头
(4)初极狭,才通人。 初:刚 仅: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然:整齐的样子
12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
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
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二)
1.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
2.第3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
答:(“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你认为向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没有,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高尚情感。)
4.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
回答)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6.“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
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答:是为
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
作者对理
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7.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
答: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8.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9.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
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
‘不
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处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
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2.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B: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
13.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答:答案不求统一,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
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资源丰
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
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
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14.请用“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各造一句话。
1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答:“忽逢桃花林”
16.“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答:“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7.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13
答:“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8.接着写美好
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
答:“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答:“不复得路”
(二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_____‛,左刻‚_____,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慎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2、翻译加粗句子。
译:①(他)能够用直径一寸大小的木头,雕刻宫殿、器皿和人物
②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有余。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4、解释加点的词:
A、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B、能以径寸之木(用)
..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手特别巧的人)
D、如有所语(说话)
...
5、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文中能概括王叔远高超技艺的一个词语是:奇巧
(二四)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
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中峨冠而多髯者。
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答: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
。第
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
4、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
5、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苏轼: 佛印:
答:儒雅;放旷
6、译出划线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比:挨着)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
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
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
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4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
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⑪其人视端客寂静
.
⑫其船北稍夷平
.
⑬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
..
⑭曾不盈寸 满
.
2、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结核舟所刻内容之多,进一步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3、作者用“技亦灵怪矣哉”来赞美雕刻家高超的技艺,请你选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其技艺的高超。
答: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二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
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④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2、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答: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
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3、①本语段可分为_三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答: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
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
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②这几层的关系是:总—分—总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
我国古代最
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的总称。
2、《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
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
而隐天
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8、“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以特
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9、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0、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
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
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
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
了四种景物。
12、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
杀的气氛。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答: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讨论:作
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答:作者是
为江水作
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7、《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
山
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信,“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对偶,借代
7.本文分3层,写出各层大意。
答:(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答: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把全文
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答: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
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
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
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
水面者,如履平地。倏
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
船‛为火所焚,随
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6.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7.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8.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译: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译:
16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译: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译:
9.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
答:
7.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
答:
8.(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答:
(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答:
(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答:
(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答:
(二七)
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注音(14%)
毳(
)凇( )沆( )砀( )堤( )芥( )毡( )
2、词语解释:
1)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
2)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
4)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
_________,写出了雪后_______________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4、理解性默写
1) 《归园田居》中写陶渊明辛勤耕作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 、《使至塞上》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月。
3)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名句是_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六、句子翻译 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
。
(二八)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
,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
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
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
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
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
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
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
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
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
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
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17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
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答: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答:“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
机智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答: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答: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答: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
什么又
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答: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二九)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②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妻子儿子) ④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_渔人非常诧异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④后遂无问津者
译:后来再也没有人打听去桃花源的路了。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C)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
5.文中沿用
至今的成语有: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落英缤纷。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18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
人民的美好愿望。
7.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8.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怕桃花源外的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9.渔
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上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0.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答: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
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
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
,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的气氛
﹠文言文诗词填空
1、
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社会风尚如何?请用原文回答。
2、周敦颐用“ ,
, ”来赞美莲花。
3、《陋室铭》中全文主旨句是“ ,
”与此句相照应的
是 ,
。描写陋室周围环境清静的句子是: ,
4、《核舟记》中写到的明朝有一个奇巧人,他巧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
5、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 ,
。大同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如何?
用原文回答:
。
6、人要不畏艰险,积极进取,才能登高望远,我们用《望岳》中的“
,
”来表达这个意思。
7、《春望》中战乱给诗人带来的无限思念:“ ,
。”写出了国破家亡。
“ ,
。”写出了对家乡无限思念,一封家书都如此珍贵。
8、《石壕吏》中描写差吏抓人的凶恶面孔的句子是:“ ,
”
描写老妇人痛苦的句子是:“ ,
。”
9、《归园田居》诗中描写诗人山间劳动乐趣的句子是“
, 。”
但诗人却乐观而自得的句子是“
, 。”
10、《使至塞上》诗文中描写边塞风光浩缈荒凉的句子是“ ,
。”
11、《渡荆门送别》诗中充满奇特想像的句子是:“
, 。”
12、《游山西村》描写农家生活句子是“
, 。” 写得很有哲理的一句是:人们
遇到因难时,似乎前面已是绝路,
但只要坚持努力,便会豁然开朗光明就会出现。
“ ,
。”
19
﹠课外古诗词练习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
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
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
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
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
月流逝啊有去无回。
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
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长歌行
野望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早寒江上有怀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送友人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
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
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
也怨别离。
20
秋词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鲁山山行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浣溪沙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 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
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21
22
八年级语文上册阅读题精选
(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
长江。西
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导语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这样写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 ,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冲破敌阵__和_横渡长江。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
br>答: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
br>自豪之情。
(二)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
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
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
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
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
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
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
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
(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答:“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答: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答:“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及时性特点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三)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
南阳。南阳为古苑县,
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
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
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
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
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
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
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
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
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
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
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
新
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
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C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B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
1
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
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
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4.这篇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战绩?
答: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
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又可说明蒋军弃城南逃的原因。
5.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哪些主要战绩?
答:战绩主要有三项:①恢复和
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
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
了我党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6.我军在江淮河汉区域内执行了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答:执行了
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其目的是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
层,均联合
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少数恶霸分子。
新闻知识
: 新闻的一般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
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成就。每则新
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
者是辅助部分。标题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
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
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
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
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
,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
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揑
在主体部分,也揑在“导语”或“结语”
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四)
这时那受伤的
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到了这里,反
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
任务,
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
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答: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答:“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答:“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五)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
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这时
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到了
这里,反到……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
2
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
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
热闹
哩!‛
1.选文突出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自尊心与自信心都很强。
2.老头子的性格特点主要通过什么描写方法表现出来的?试举例说明。
答:语言描写。例如:“我没脸见人。”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心理描写。
例如: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
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
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
老脸呀!
这几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
的心理,和
要为小姑娘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老头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设想:
老头子说出要叫鬼子十个人流血的话时,二菱心里是怎样想的,请把她当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答:
言之有理,符合人物身份、年龄特点和当时的背景即可。如:二菱心想:别光说大话,你一个人打十
个鬼
子,谁信哪,刚不就被鬼子打了吗?你又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
4.当二菱看到老头子的英勇战斗过程时,她又会怎样想?
答:意思对即可。二菱会为自己以
前有些看不起老头子而后悔、内疚,心里油然而生一股要像老头子学习
的激情,很敬佩老头子。
(六)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
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
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
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
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
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
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
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支
枪。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老头子过于自信
和自尊。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
情撑着船,编
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
,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
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 <
br>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
br>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
任
3
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
!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
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
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
热闹
哩!‛
6. “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
里躲避炮火去了。”从这句话
里,你能感受到当时的芦花荡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不断扫荡、严密的监视与封锁中。
7.
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答:妄想严密封锁芦花荡,断绝我们的粮草,断绝我们的里外交通。
8. “苇子还是那么狠
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
一词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答: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
姿态,代表着白
洋淀人的意志和力量。 “狠狠”一词形象地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9. 划“﹏”线的语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自信、自尊,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10. “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
苇塘里飘
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坚守芦花荡的我抗日军民,以
自己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使敌人的封锁毒计归于彻底失败,发愁反映
出日寇的无能与恐慌。
11. 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请加以分析。
答:懊丧、内疚
、深深自责的心理。强烈的自尊心使他感到无地自容,对小姐妹的喜爱和对敌人的痛恨,
奠定了下文向敌
人复仇的思想基础。
12. “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这是不是
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你的
理由。
答: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
,凭着对白洋淀地理环境的熟悉,靠着高超的水上
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
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出于高度的自信。
(七)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
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
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
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
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
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
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
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
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
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
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6.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坟前都做了哪些事情?表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答:那位南斯拉夫母
亲在坟前插上了她珍藏了45年的那支结婚喜烛,并点了起来。这表现了她敬仰正义
之师,热爱红军的思
想感情 。
7.
选文第三自然段写到“士兵们小声地谈论着”,请根据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战士们之间的谈话。 答:示例:“原来契柯拉耶夫是这位老妇人埋葬的,她能在敌人的炮火中做这么多事,真不简单。”“契柯<
br>拉耶夫可以安息了。”“这里的人们这样勇敢、可敬,我们应该消灭更多的敌人,尽快地使这里得到解放。
”
8. 选文再三提到围巾的黑颜色,你能说出其中的特殊含义吗?
4
答: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妇人对死者的深切哀悼之情 。
9. 文中划“_”线的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去掉。 因为这些描写勾画了战
火造成的破坏,勾画了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
明的践踏,也更衬托出老妇人对战士无比
热爱和敬仰之情,一旦去掉,就减弱了表现力,不符合当时的真实情
况 。
10.
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答: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
的感情。这种感情超越了国界,
情同母子。是建立在反法西斯的正义事业之上的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
11. 说说选文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她的行为,你作何感想?
答:老妇人是一位心
地善良、爱憎鲜明的人。对红军战士怀有深深的敬意。她的这种英勇无畏、热爱红军
战士的精神,实际上
也表现出对和平的渴望,表现出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八)
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
)的。现实呢?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
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
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
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
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
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
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
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
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
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
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 )。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 )讲话了。
‚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4.填上文中四处空缺的词语,并体会其内含。
答:沉重 缓缓地 掩面哭泣 也要
5.(1)“历史是( )的,现实呢?”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
(2)从全文来看,与它相照应的一句话是:
答: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
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
不能忘记__。
6.作家们为什么和明赫白握手?
答: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
7.那位日本作家为什么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答: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
8.本文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九)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远房的叔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
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
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
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
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
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
隐鼠
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5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答: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对阿长的关心询问并未放在心上。
2、什么“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答:被她的热忱深深打动了。
3、“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之力。表现了“我”对阿长的敬佩和爱戴。
4、语段的中心人物是阿长,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阿长的,举例说明。
答:外貌、语言。略。
5、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阿长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表现了阿长的无知。
B、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敬意主要由买《山海经》而生发的。
C、在作者的眼里,阿长是确有伟大神力的,心地善良的人。
D、“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
„„”,作者这样说是因为这四本书虽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
的,凝聚了长妈妈对“
我”的爱心,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
(十)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
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
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
害隐
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答: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
,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摘录原句回答),为什
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
br>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答: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
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
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
br>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
容
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
背影,
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
朱红的橘子
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
赶紧去搀他。他
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
的,过了一会说:‚我
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
吧,里边没人。‛等他的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6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答: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眼泪又来了。(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
br>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
7.“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 )
A、父子情深
B、慈父背影 C、车上惜别 D、买橘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橘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
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
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 (
) ②惟吾德馨 (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案牍之劳形(
)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7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
水
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自李唐来 ( ) ②不蔓不枝
(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④可爱者甚蕃( )
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⑥宜乎众矣 ( )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何:同予者何人 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 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
(
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
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多少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
)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2)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
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
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
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
),讲究假山池沼的( ),讲究花草树木的( ),讲究近
景远景的( )。总之,一切都要为
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
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
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人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如在画图中‛的。
1.阅读选文,联系全文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说明对象的整体特征是整使游览者无论站
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体特征 属于事物类型的说明文。
2.用“-”线画出(1)(2)段的中心句。
答:中心句:第一段是“苏州园林是我国„„标本”
3.(1)段中主要运用了作比较说明方法,作用是突出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1)段中“( )”处应填“鉴赏”还是“欣赏”,说明理由。
答:“鉴赏”是鉴别欣赏的意思,有比较之意。
5.若将(1)段段末“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原文强调的对象是苏州园林。
6.(2)段结构特点是(B)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7.(2)段中“务必使浏览者„„完美的图画”,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四个讲究”构
成排比,从全文看,
8
与下面说明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答:概括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给人以整体印象,是全文说明的中心。“四个讲究”概括下文分说的四点
内容,和下文一一照应。
8.(2)段中“务必、无论、总是、一切、决不”这些词语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突出强调苏州园林是一幅完善的图画的特征
9.(2)段中画线词“败笔”原指写字、绘
画中写的不好、画的不好的一笔,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改
为“有毛病的地方”?
答:这里指建筑中不足之处,照应上文的“图画”
10.(2)段最后一句“游览者来到园里
,没有一个不„„图中”运用了引用和举例子说明方法,意在说明苏州
园林完美图画的特点。
11.“自出心裁”的意思是 独自精心创造创造(或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12.把“映衬、布局、配合、层次”这四个词分别填入本文的括号内。
答: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13.“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个句
中的两个加点词的位置是不能互换的,原因是
答:原句突出苏州的园林多,而自己到过的园林少,换后意思相反,不合作者原意,所以不能互换。
14.语段中“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中的“他们”指 ;“愿望”指
答: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 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
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5.语段采用了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
16.本语段选自《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
17.写出第二段文字的大意。
答: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并用四个“讲究”概括下文的分项说明。
18.这两段文字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
答:务必使游览者无论间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9.“图画”一词在文中起的作用是( C )
A起总说的作用。
B起贯穿全文的作用。
C“图画”两字贯穿全篇,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
D起游园林的向导作用。
20.正面能表述作者在介绍苏州园林时,采用的角度的一项是( B )
A作者亲身的感受。 B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的统一。
C、游览者亲自体验到的感受。 D、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感受。
21、引用游览者的话的作用是( C )
A三提“图画”。 B进一步介绍园林。
C证实作者的评价。 D为了强调共同点。
22.这一语段的几个“讲究”与下页几段文字的分说是什么关系?
答:总分
23.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2)自出心裁:出于自心的剪裁、创造。
(3)败笔:不的布局与景观。
(4)实感:真实感受。
24.第二段第三句中四个“讲究„„”的短语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具体说明的。
25.文中表示苏州园林总特征的句子是第二段的第②句。
26.第二段第四句中的“一切”和“决不”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答:表达意思严密、准确,说明园林每一处,每一点上都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毫无例外。
27.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主要是
答:排比
(十五)
设计者和匠师们
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
共同点,似乎设
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
了达到这个
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茎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
次。总
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1.
文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的一句话是
答: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苏州园林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9
答:文中所述的四个“讲究”上
3.结合语段,以下对“败笔”一词的解释最符合作者原意的应该是( C )
A.影响整个字的一笔 B.文中写得不好的句子
C.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D.园林绘画方面的不足
4.把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
草树木的映衬和近景远景的层次”好
不好?为什么?
答:改句虽然与原句的意思基
本一致,但缺少强调。连用四个“讲究”说明设计师与匠师的着力点之所在,
从中可以想见他们的用心良
苦。
(十六)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魔术、技术、美术)而不仅是(艺术、魔
术、技术、美术)。③ (甲) 是重峦叠嶂,
(乙) 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平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
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④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⑤有些
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
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臵。⑥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⑦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
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⑧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
曲任其自然。
⑨还在那儿布臵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
果。⑩池
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11)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
景。(10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假山、池沼,文中先介绍说明假山,再介绍说明池沼,重
点说明的对象是池沼。
2.②句选词填空,依次应选填艺术、技术。
3.在文中横线上的“甲”“乙”处,应填上最合适的关联词是( B )
A.既„„又„„ B.或者„„或者„„ C.不但„„而且„„ D.因为„„所以„„
4.词语解释:
雷同:不该相同而相同。
玲珑:(东西)精巧细致。
5.下列是主谓短语的一项是( C )
A.重峦叠嶂 B.堆叠假山
C.睡莲开放 D.引用活水
6.本语段的中心句是(A)
A.第①句 B.第①②句 C.第①④句 D.第(11)句
7.本语段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8.第⑨句加点的“那儿”指代的意思是:池沼或河道的边沿
9.对“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理解正确的是( D )
A.平时经常看历史书,心里就知道自然界的高山深壑。
B.平时游览的地方多,对各地的奇丽风景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C.平时看的书多,游览的地方多,就会对一些险峻的地方久久
D.平时见多识广,所以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10.本语段是分项说明。课文中与它相呼应的语句是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十七)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
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
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坠以前两岸河
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 (
牢固、坚固、顽强、顽固、凝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
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
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 ,有的 ,有的像倾
听水声,
,惟妙惟肖。
1.文中①句首先交代了卢沟桥的地理位置 和 修建年代。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卢沟桥,它用举例说明的方法,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
坚固,历史悠久。
3.“几乎与河面平行”中的“几乎”不能删去的原因是如果删去,就变
得与河面完全平行了,这与事实不符;
用“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⑥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作比较。
10
5.⑥句说明这座桥结构坚固。
6.⑥句选词填空,最合适的词是 坚固。
7.在⑨句空格处依次填写短语,最恰当的是( A )
A.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千态万状 B.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独一无二
C.母子相抱 交头接耳
巧妙绝伦 D.交头接耳 母子相抱 美丽壮观
8.找出表明卢沟桥不同于赵州桥特征的一句: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9.这段文字共有9句话,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C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0.⑨句运用的两种主要的修辞方法是排比、拟人、运用的说明方法是摹状貌。
11.下列语句与卢沟桥的形状、评价有关的一项是(B)
A.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B.它地处人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
C.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12.课文一
开始写到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在这段文字中,这两个特点具体表现在:
答:①每个柱头上都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②永定河发水常冲毁河堤,但卢沟桥从没出过事。
13.联系整篇课文,给“联拱石桥”下一个定义。
联拱石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联石拱构成的并间有桥墩的桥。
14.请根据从大到小的次序,排列下列词语的顺序:
石拱桥、桥、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石桥、赵州桥、小木
桥
赵州桥
石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
答:桥→
卢沟桥
小木桥
15.现在,出现了许多立交桥。于是,有人说:“旧日的桥的概念应该修正了。”他说这话的理由是
答:新出现的立交桥是陆地桥。 “旧日的桥”的共同点是与“水”形影不离。
16.根据立交桥大量出现的现实,给“桥”重新下一个定义。
答:桥:在水上或陆地上腾空架设的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十八)
太和殿俗称金
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
璃瓦重檐
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
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
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
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
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
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
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
,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
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
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答: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答: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
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
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答: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
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
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
严。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答: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十九)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
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
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
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
11
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
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
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答:时间顺序
2.找出表示时间推移的短语。
答:立春之后、再过两个月、到了秋天。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答:本段叙说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4.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两句使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答:略
(二十)
克
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例如,英国PPL公司已培育出羊奶中含有治疗肺气肿的a—I抗胰蛋白
酶的母羊。这种羊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
地
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同样,荷兰 PHP公司培育出能分泌人乳铁蛋白的
牛,以色列
LAS公司育成了能生产血清自蛋白的羊。这些高附加值的牲畜如何有效地繁殖?答案当然还
是‚克隆‛。
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那么,优良的
骡如何扩大繁殖?
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
种。如何挽救这类珍稀
动物?‚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除此之外,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不可否认,‚克隆绵羊‛的问世也引起了许多人对‚克隆人‛的兴趣。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
的细胞克隆成一个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在将来的某一天,自身的某个器官出了问题时,就可从胚胎中取出这个器官进行培养,然后替换自己病变的器官。这也就是用克隆法为人类自身提供‚配件‛。
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科技越发展,对社会的渗透越广
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许多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问题。我想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来结束本文:‚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
肃
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2.文中总结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答: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3.作者认为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造福人类?
答:培育高附加值的牲畜,扩大繁殖优良的
牲畜品种,挽救珍稀动物,克隆动物对于研究癌生物学、研究
免疫学、研究人的寿命等都具有不可低估的
作用。
4.选文第l、2段中的事例分别从哪两个方面谈克隆动物的好处?(4分)
答:(1)巨大的经济效益;(2)加强或挽救物种。
5.试从文中找出三种说明方法并各举一例。
答:打比方:一只母羊就好比一座制药厂。举例
子:例如,有人在考虑,是否可用自己的细胞克隆成一个
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冻起来。列数字:这种羊
奶的售价是6 000美元一升。
6.作为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指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极
大的好处,甚至使人类渴望“克隆”自
身时,还应提醒人们注意什么?
答:注意克隆技术给人类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二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
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
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这两段文字选自__陶渊明_的《桃花源记》。
2.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豁( )然开朗 屋舍俨( )然
阡(
)陌( )交通 黄发垂髫(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
(2)落英缤纷。
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3)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又
穷:走到……的尽头
(4)初极狭,才通人。 初:刚 仅:才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然:整齐的样子
12
(6)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
长达几百步,其中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
鲜艳美丽,落花缤纷。
(2)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3)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4)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二二)
1.第2段中“土地平旷„„怡然自乐”写出了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答:(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着力描写和平安乐的景象,为下文“绝境”照应,表现社会生活的平静)
2.第3段哪些句子表现了桃花源中人民热情好客、淳朴民风?
答:(“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你认为向桃花源这样的“绝境”真的有吗?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没有,表达作者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
污的高尚情感。)
4.第2段文字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
回答)
A:自然环境:(优美、富饶)B:社会环境:(安定、和平)C:人们生活:(自由、快乐)
5.谈谈你的理解,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
答: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6.“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或:文中写桃花源中宁静安
乐的生活环境的主旨是什么?)请用简短的文字回答。
答:是为
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寄托
作者对理
想社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7.作者所要追求的是一个怎样的理想世界?
答: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
8.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见课文第一段)
9.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景象的?(见课文第二段)
10.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
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
‘不
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处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1.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
的目的
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2.请你谈谈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A:增加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B:给人留下许多悬念和回忆
13.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答:答案不求统一,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作者虚构的世外桃
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活,资源丰
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
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
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空想。
14.请用“世外桃源”“无人问津”各造一句话。
15.“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
答:“忽逢桃花林”
16.“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
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
答:“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7.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
13
答:“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8.接着写美好
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
答:“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
答:“不复得路”
(二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
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
月小,_____‛,左刻‚_____,水波不兴‛,
石青糁之。
1、把选文中横线上应慎的内容写在下面横线上水落石出,清风徐来。
2、翻译加粗句子。
译:①(他)能够用直径一寸大小的木头,雕刻宫殿、器皿和人物
②船从头到尾大约长八分有余。
3、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第1段概括介绍了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了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B、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C、“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是介绍核舟的体积的。
D、介绍王叔远能用体积很小的原材料表现很广的题材,目的是要说明雕刻家有很高的技艺。
4、解释加点的词:
A、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B、能以径寸之木(用)
..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手特别巧的人)
D、如有所语(说话)
...
5、请用原文句子回答: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答: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文中能概括王叔远高超技艺的一个词语是:奇巧
(二四)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
坡右手执卷端,左手
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
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
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
,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文中写东坡外貌的句子是:中峨冠而多髯者。
文中写佛印情态的句子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用“/’标出这句话的朗读节奏。
答: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用“//”给这段文字分层并概括各层的主要意思。
答:苏黄共阅一手卷„„佛印„„。第一层:总述船头上的三个人。第二层:说明苏黄共阅手卷
。第
三层:介绍佛印的神态动作。
4、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
5、试分析苏轼和佛印的不同性格或心情。苏轼: 佛印:
答:儒雅;放旷
6、译出划线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比:挨着)
三、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
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
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
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
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14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
一;对联、题名并篆
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
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⑪其人视端客寂静
.
⑫其船北稍夷平
.
⑬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
..
⑭曾不盈寸 满
.
2、选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总结核舟所刻内容之多,进一步突出王叔远的“奇巧”。
3、作者用“技亦灵怪矣哉”来赞美雕刻家高超的技艺,请你选用两个成语来概括其技艺的高超。
答: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二五)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④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
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②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④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2、找出排比句、对偶句,并指出其效果。
答: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效果:结构整齐,使语
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3、①本语段可分为_三_层,每一层的大意是:
答:一层: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
二层: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
三层: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②这几层的关系是:总—分—总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
我国古代最
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的总称。
2、《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
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
而隐天
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8、“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以特
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9、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10、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
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
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
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1、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
了四种景物。
12、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5
1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
杀的气氛。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
答: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答: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讨论:作
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答:作者是
为江水作
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7、《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
日还。
山
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
鸟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信,“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给谢中书的信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答:对偶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对偶,借代
7.本文分3层,写出各层大意。
答:(1)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2)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3)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答: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10.把全文
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答: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六)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
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
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
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
水面者,如履平地。倏
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
船‛为火所焚,随
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
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6.文中作者引用诚斋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7.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阅兵的浩大场面的?
8.翻译下列各句。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译:
(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译:
16
(3)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译:
(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译:
9.请分别概括各段文字的内容。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进一步说明涨潮时的宏伟景象。
答:
7.作者借战船的排列、水兵的操练,表现了阅兵的浩大场面。
答:
8.(1)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答:
(2)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仅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答:
(3)忽然黄烟四起,人们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
答:
(4)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都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
答:
(二七)
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
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
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注音(14%)
毳(
)凇( )沆( )砀( )堤( )芥( )毡( )
2、词语解释:
1) 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______
2)
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_
4)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选自______
_________,写出了雪后_______________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4、理解性默写
1) 《归园田居》中写陶渊明辛勤耕作的句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 、《使至塞上》写边塞风光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月。
3)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写景的名句是_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六、句子翻译 雾凇沆
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
。
(二八)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
,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
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
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
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
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
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
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
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
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
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
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
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
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
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17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
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答: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答:“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
机智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答: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答: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答: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
什么又
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答: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二九)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
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
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
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
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错相通)
②无论魏晋(更不用说)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妻子儿子) ④遂与外人间隔(隔绝)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渔人甚异之_渔人非常诧异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③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答:这个渔人为他们详细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那些人都感叹惊讶不已
④后遂无问津者
译:后来再也没有人打听去桃花源的路了。
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C)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4.本文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组织材料,细读文章,完成文章结构图。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
5.文中沿用
至今的成语有: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与世隔绝、落英缤纷。
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来此绝境”时间久远。
18
B.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既表明他们生活富足,又表明他们热情好客。
C.桃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款待渔人,是怕渔人回到外界后,泄露桃花源的秘密。
D.
这几段文字通过写渔人与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绘出作者心目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
人民的美好愿望。
7.桃花源中的人听了渔人“具言所闻,皆叹惋”,对其原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为桃花源外的世界的动乱黑暗而叹惋。
B.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C.为渔人的颠沛流离而叹惋。
D.为桃花源外的世界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而叹惋。
8.桃源人告诉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怕桃花源外的世界的人扰乱他们。。
9.渔
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上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世界,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10.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
答: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
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
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
,鱼儿悠然自乐。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的气氛
﹠文言文诗词填空
1、
渔人看到的桃源人社会风尚如何?请用原文回答。
2、周敦颐用“ ,
, ”来赞美莲花。
3、《陋室铭》中全文主旨句是“ ,
”与此句相照应的
是 ,
。描写陋室周围环境清静的句子是: ,
4、《核舟记》中写到的明朝有一个奇巧人,他巧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
5、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 ,
。大同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如何?
用原文回答:
。
6、人要不畏艰险,积极进取,才能登高望远,我们用《望岳》中的“
,
”来表达这个意思。
7、《春望》中战乱给诗人带来的无限思念:“ ,
。”写出了国破家亡。
“ ,
。”写出了对家乡无限思念,一封家书都如此珍贵。
8、《石壕吏》中描写差吏抓人的凶恶面孔的句子是:“ ,
”
描写老妇人痛苦的句子是:“ ,
。”
9、《归园田居》诗中描写诗人山间劳动乐趣的句子是“
, 。”
但诗人却乐观而自得的句子是“
, 。”
10、《使至塞上》诗文中描写边塞风光浩缈荒凉的句子是“ ,
。”
11、《渡荆门送别》诗中充满奇特想像的句子是:“
, 。”
12、《游山西村》描写农家生活句子是“
, 。” 写得很有哲理的一句是:人们
遇到因难时,似乎前面已是绝路,
但只要坚持努力,便会豁然开朗光明就会出现。
“ ,
。”
19
﹠课外古诗词练习
园圃里葵菜郁郁青青,
叶上的露珠迎着旭日闪光。
春天把雨露洒遍原野,
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最担心的是秋风乍起,
花谢叶落又是满目凋残。
江河奔涌啊东入大海,
月流逝啊有去无回。
人生少壮不努力奋斗,
暮年悲伤可惜悔之晚矣。
长歌行
野望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重兵驻防;
南郊外的万里桥,跨过泱泱的锦江。
海内连年战乱,几个兄弟音讯阻隔;
彼此天涯海角,只我一人好不凄怆?
惟将迟暮的年光,交与多病的身躯;
至今无点滴功德,报答贤明的圣皇。
我独自地骑马郊游,常常极目远望,
世事一天天萧条,真叫人不堪想象。
早寒江上有怀
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
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
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
,
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
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洞庭湖水盛涨浩渺无边,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
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太空。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黄鹤楼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送友人
苍山翠岭横卧北城外,清澈的河水环绕东城流。
此地一为别,你将如蓬草孤独行万里。游子
的行踪似天上浮云,落日难留,纵有深深情谊。挥手告别,你
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匹
也怨别离。
20
秋词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鲁山山行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以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浣溪沙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 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
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2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