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 (2)
泰山学院图书馆-长沙理工大学教务网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在媒介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几个研究范例:
1. 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使用内容分析
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所使用的宣
传符号,认为“宣传是现代世界中最强大的工具之一”。(参
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
巧》)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情报部门监
听德国电台播放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跟欧
洲德国占领区内电台音乐节目比较,以此推测欧洲大陆上盟军
反攻的状况。
3. 洛文塔尔,1944年,研究《柯里尔》(Collier's)和《星
期六晚间邮报》这两种杂志
里的著名人物传记。目的是看看这些人是否与政治生活、商业、教学与娱乐相
关,以此加以
分类。于是,洛文塔尔发现几个有趣的情况:
(1)传记的数量逐年增加;
(2)有关政客、商人教授的传记逐渐减少,而有关娱乐的传记逐渐增加;
(3)有关演艺人员的文章从严肃的艺术家与作家转向某类流行的艺人。
洛文塔尔发现,初期
的传记文章焦点是“生产偶像”(提供教育与方向),后期文章的焦
点是“消费偶像”,如电影明星和其
它娱乐明星。这些文章关注明星们的生活方式的嗜好与
消费模式。洛文塔尔讨论了传记里的这些“消费偶
像”如何影响到诸如对待童年、成功、调
节以及社会化功能等问题。他那些40页的专题论文经常被社会
学家引用。
4.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1)用该法研究何种话题得到多少新闻报道。
(2)《负面新闻》(1976)。研究20
世纪70年代劳资关系的电视新闻报道。使用了当时
先进的录像机和SPASS,本拟分析一年的数据,
后来压缩为半年。检查劳资关系报道中对
资方和劳方代表报道上的差异,发现有充分证据表明电视新闻在
本质上包含意识形态偏见。
该研究首先对电视报道分类,如经济、城市、人权等,除了内容分析,还用了
访谈、参与式
观察。发现工业部门中,电视报道数量与官方统计公布的数据不一致。研究的结论引人争议
,
他们认为,电视新闻将产业界的动荡归咎于劳方,将参与罢工的劳方作为报道中的坏蛋,而
将
对里面的资方作为权威的信息来源,这样的报道不仅有害而且促成了社会的分裂。后来,
这个小组秉持这
个传统,又做了大量的研究。
5. 彼得·比哈罗的研究(1993),对艾滋病的新闻报道
进行了内容分析,又对此进行了
精细的意识形态分析。„„比哈罗的研究博大精深,初学者不易模仿,但
,研究某议题新闻
报道分量的变化与该现象的文化定位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6. 1952年,贝雷尔森出版《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
7.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需要知道文本中发生特定现象的数值时,内容分析是最佳方法。
如果你的分析目标是某种文本,而你提出的理论问题又与数量有关系,就应该使用内容
分析。
所有类型的研究项目都可以利用小规模的内容分析来支撑总的论点
内容分析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比较不同时期的媒介内容,由此对历史变化
立论。
如,研究广告对女性的再现方式;
研究电影镜头的使用;
研究小说的主题变迁等。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如,比较党报和都市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式;
中美媒体对于台湾问题的报道等。
3.通过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
观念和行为,即比较“媒介现
实”和“社会真实”
如,通过研究征婚广告看婚姻观的变迁;
通过研究时尚杂志的内容变迁体现消费观念的变迁;
通过研究媒体暴力内容探讨它与真实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等。
(二)推断传播者的特征和态度
1.通过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描述传者有关的变量的特征
如,用男女记者的作品出现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及其内容来衡量他她们在媒介组织内
部的地位;
通过研究广告在报纸中的地位和比例来体现广告对报纸的影响等。
2.了解媒介对某些群体(如少数民族、外国人、儿童、女性等)和某些议题(如艾滋病、
农民工等)的
态度,以此来评价媒介在社会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地位和立场。
如,通过研究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可以看出它们是否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建设;
通过媒体对某国人的报道可以评价它们是否坚持了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等。
(三)跟受众调查结合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
培养分析理论用调查法来研究受众的
态度和媒介接触习惯,用内容分析法来统计电视节
目里暴力信息的程度和出现频率,发现看电视越长的受
众越倾向于表现出对真实世界的担心
和恐惧,因此认为,媒体对受众有着长期效果。
欧洲学者詹森和罗森格林主张从“接受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受众。其主要方法就是对媒
介内容进行定量分
析,同时运用民族志的方法(田野研究)了解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态度,比
较两者,就可以看出媒介是否实
现了传播效果。
另外,内容分析还可以用于查证历史文献的作者。具体做法就是统计字或词的
出现频率,
与确定作者的文献中该词或字的出现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如捷泽等人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与克留科夫作品的比较;
陈炳藻(美国威斯康星
大学讲师),《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1981
年首届国际红学研讨会,美国);
陈大康的全部抽样。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一、定义与特征
1. “内容分析是对显在(obvious)传播的内容
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一种研究
方法”(Berelson,1952)
--贝雷尔森,《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
2. “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
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内
容的一种方法”
--Kerlinger, Fred N.,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art &
Winston, 1986
3. “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
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
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受者或社
会情境的影响。”
--德国,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5年,
pp.187-188
4. “一种研究方法,指
测量某种传播形态(如漫画、情景喜剧、肥皂剧、新闻节目)
的随机样本的某些数据(如,暴力、黑人、
女性、职业类别的百分比等)。”(阿瑟·伯杰,
《媒介分析技巧》)
5. “内容分析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推论其情境(context)的一种研究方法”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p.21
克劳斯·
克里斯多朋定义简洁地包含了该方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
论)、信度(可重复)和效
度。
另外,克劳斯·克里斯多朋认为,内容分析根本上是一种符号分析的方法,因为它是用<
br>来研究由符号表达的材料。它也不是完全客观和以经验为根据。在从事内容分析时有大量的
阐释工
作要做,而这种阐释有赖于你对目标文本了然于胸。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调查法和实验法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个问题。
2.研究过程可重复
3.定量方法
4.非结构化程度高
结构化指的是研究过程遵循一定的标准化程序,抽样方案和测量工具中途不可更换(问
卷调查和实验法都是高度结构化的定量方法,研究对象不得随意增减、调查问题不可随意改
变)。
5.描述媒介内容
无论研究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它都只能提供有关数据,从
不直接涉及有关传者和受者的
数据,只能根据媒介内容推断有关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量。
二、长处与局限
◎不受制于研究对象,减少测量误差;也不妨碍他人
◎获得目标样本较容易
◎节省人力和研究经费
◎可以处理当今或过往的事件,或二者兼而有之
◎产生量化数据
允许你
进行原始研究,并将你自己发现的事实和数据作为论证的证据。如统计新闻报
道的数量、图片的数量、某
物被提及的频率。
论述A:老年人很少在电视广告中出现。
论述B:在五月第一个黄金时段电视广告中出现的826个人里面,只有5%的人看起
来超过40岁,不
到1%的人超过65岁。
◎重复测量的代价和成本都很低
◎很难确定所研究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非概率抽样立意抽样(研究者认为重要的)
如,对《新闻联播》节目进行内容分析是否能够说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吗?
对近5年畅销书的内容分析是否能够说明社会观念的变迁?
◎只适合研究明确、显在的媒介内容,不能施之于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等方面。
有时,无法用共同标准来衡量,如西方世界的报道中,“中国”“红色中国”“共产主
义中国”等这些词
语的感情需要依据语境判定其立场,由此带来研究者偏好引起的误差。
◎编码繁琐可能导致你觉得沉闷乏味
编码过程耗时费力,故开始时要认真设计,一要注意
你的编码表(与导师交谈);二
要仅仅分析能够保证你观点的文本就可以了。
◎定义与分类有时会遇到麻烦
对于所研究的主题通常很难给予很好的工作定义。如,什么是暴力
不容易找到可测量的单位,例如一个连环漫画的框架、电影或杂志文章如何进行测量等。
定义
类别时非常关键,要尽量消除编码中的偏差。最常用的方法是请两位研究者对同一
数据进行编码,然后比
较其结果。(检验交互编码可信性)
◎描述性强,内容分析只能在文本范围内产生论点。如果
用于机构和受众的研究,则只
是提供证据支持论点,且无法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
如对某报纸的内容分析,发现女性消息来源出现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只能说:“这
份报纸的内容歧视女性”。却不能断言:“这份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歧视女性。”
如格伯
纳等人的培养分析理论受到的批评。它无法证明媒介暴力信息的增加与社会暴
力事件的上升,何为因,何
为果。(“一个百万美元的错误”)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一、创立你的假设:你想发现什么
初做时,最好选择一个相对容易的媒介作为对象。
二、广泛阅读:前人对你的分析目标已有的内容分析,了解其见解和方法;如没有和
你
的主题相关的文献,到上位概念、临近种类中找寻使用内容分析的前人著作,
三、定义你的分析目标:说明你要研究什么文本及为什么、研究多少文本(取样数量,
大得足有代表性,
小得能够驾驭)
四、定义你的类别:确定你要统计哪些类别,并清楚定义它们。
事先谨慎定义十分重要,如布莱尔的出现频率,间接提及算不算,老年人在广告中出现
的情况,多少岁数合适,对不能归类到如何处理,是否设立一个“其他项”。
在测试过程中,确保你的编码体系尽可能多的纳入研究要素。
五、建立一张编码表记录你的发现
分类的类别反映你要研究的变量。
这张表可以用于每一个单独的文本。
一个文本用一张表记录。
一般说来,在早期阶段应该尽可能精确;在做结论阶段可以合并类别
。如你将所有非白
种人都编码为“黑人”,以后你就不会有机会比较“加勒比黑人”和“亚洲人”了。
如,以连环漫画为例,可能编码的内容:
男女主角、男女恶棍的身体特征:
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身高、体重、年龄、体型、性别、种族...
人物的社会特征:职业、教育、宗教...
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阶级:地位、角色
族裔背景(国籍)
人物的感情性质:热情或冷漠、焦急与安详、沉着或不稳重、威严或依赖、
敌意或友善、
坚强或软弱、可爱或可恨、个人主义的祸墨守成规的、爽朗的或漠然的
以上只是分析连环漫画时,可能会关注人物的几个方面。你还应当关心这些主题,例如,
暴力的数量,及
其使用。人物的价值观、社会与政治事件的暗示、文化内容的反应等。
六、测试你的编码类别
小范围测试,修改。仔细记录所有这些修改,确保在论文定稿的“方法”部分对比进行
讨论--
向读者展示观点如何逐步成形是非常重要的。
七、收集你的数据
八、总结你的发现:汇总数字,换算成百分比进行比较。
九、阐释你的数据:得到的数据是否证明了你的假设。
如果起初的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也不要担
心。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必要的话,让这
些数据引向新的假设。(二级传播理论好像就是这样做出
来的。)
十、回到你的问题:对数据是否证实了你的问题作出结论,诚实,即使没
有,也不说明
研究毫无价值。甚至更棒,思考如何与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计划发展时,将学到更多东西。
十一、表述你的发现:用图表有条理表述自己的发现,按上面的步骤,参考这方面的范
本。
十二、讨论:讨论内容分析法用于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优劣,以此来结束你的研究。严
肃的讨论如果有机会从头来一次,还可以用其他何种方式进行这项研究。展示你从这一经验
中得到的教训
。
第四节、将内容分析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如,+访谈。如卡伦的《文学边界、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
内容分析具备历史的或
比较的因素时最有用。„„我们采取比较的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
文化与社会之间价值观与
信念的差异。
结语
当你想要就事物的数量立论时,该法是一种理想的可行方法。
内容分析也是针对模糊内容提出明晰事实的一种有效方法。
内容分析是处理符号现象的一种方法,因此
也必然是阐释性的。(Krippendorff,1980)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
(一)内容分析法的发展
1、二战期间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
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
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内容
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
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
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
分析法的地位。
3、真正使内容分析
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
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
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界定、目的与基本做法
1、界定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
2、目的
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
展作情报预测。
3、基本做法
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
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
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性
1、 客观化(Objectivity)
对
资料的诠释、编码需要先制定一致的、系统的规则,确保在不同时间、由不同人员
做出的
结果是一致的。
2、 系统化(Systematic)
与客观化是一体两面的。因为有了系统化的编码规则,才能确保研究的信度。
3、 数量化(Quantitative)
内容分析法的特色就是可将质化资料转变为量化的形式。资料需要具有统计上的推论
性。
4、 明显化(Manifestly)
研究传播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内容分析
法源起于传播学领域,着重探讨传播内容的
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
三、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内容分析必须有严密周到的思索,
反复阅读文献,增益思维,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
这种假设也可以来自个人预感和常识,也可以从已有的
理论、原先的类似研究结果或实际问
题中得出。
2、确定研究范围
应考虑对本课题关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统连续、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
3、抽取样本
如果资料众多,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者要熟悉资料结构及群体特征,决
定适
当的抽样方法。
一般分层随机抽样与多阶段随机抽样的使用较为普遍。
(1)载体抽样;
(2)抽取研究时间;
(3)抽样选择研究内容。
4、界定分析单元
分析单元是指对传播信息进行分类或测量的最小记数对象,它是
实际计算描述或解释
的最小元素,是内容分析要具体统计的对象,关系重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它可以是字、词语、句子、段落、章或整篇文章等。
分析单位越小,所收集的信息就越具体,统计结果也越精确。
5、编制编码表
这是内容分析的核心问题。
分类太粗,会掩盖了研究者关心的特征;
分类太细,最终落到每个类别的分析单位太少,统计的结果会失去意义。
分类
应当具有较高的“编码员信度”:不通的编码员用同样的方法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
码时,他们判断其归入
哪一个类别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
案例:曹培鑫(2001)分析《读者》20年来价值观变化。
6、培训编码员
培训的详细内容、编码须知、编码实例应该以文字方式提供给编码员。(案例P115-117)
7、编码员信度分析
(1)霍斯提公式
最小信度应该在90%以上。
两个编码员分别同时做了m1和m2个单位的编码,其中一致的编码数为m。
编码员信度=2m(m1+m2)
(2)史考特指数
最小信度应该在75%以上。
编码员信度=(0-e)(1-e)
0
:实际一致性。可用霍斯提公式计算得出。
e:期望一致性,它是纯粹由随机性而造成的一致性。它
等于每个类别出现的相对频率
的平方和。
(3)评价编码员信度的目的
A、找出分歧太大的编码员:帮助编码员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或让其退出编码工作。
B、找出定义不清楚的分类
8、编码
(1)把所有分析样本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编号。
(2)在对应的编码表上记录这一编号。
(3)为每一个分析单位分配编码表,进行编码。
编码的经典
1 编码以及和草根理论的发展有关的基础程序的确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且必须认真
对待,但
是,就像许多人享受拼图的乐趣一样,许多研究者也在编码与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满
足。当研究者„„开始
将片段的问题拼凑成完整的图象时,这个过程确实令人感到兴奋。
2 当我建议我们对一段内容进行某
种编码时,你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我们将这段内
容印在一长纸片上,并将这张纸片搁在相应的文件夹里
。如果我们赋予这段内容两个编码,
则可以说我们将这段内容复制成两份并分别搁在代表了这两种编码的
文件佳里。也就是说,
任何变量的操作化定义都应该包括它本身内在的特征。此外,这些特征应该同时具
有互斥性
及周延性。
3 Strauss (1987)
says--“believe everything and believe nothing”
while undertaking
opencoding. If you develop
your own code ,you let the data speak
forthemselves。
摘自《社会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Research》)艾尔·巴比(美) 著
9、数据的录入和查错
(1)建立相应的变量;
(2)录入
10、数据分析与解释
四、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一) 优点
1、时间及人力上相当经济。
是很适合大学生的一种调查方式,因为不需要特殊装备,也不用大批幕僚人员。
内容分析法具
有较高的可行性,特别是对一个初次做研究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要使用
实验法或田野调查法或许就要面临
反复试误的过程。
2、应用主题非常广泛。
内容分析法很适宜研究长期的事物,
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撷取一连续时间的资料
进行研究,相较之下,田野调查法就难以长时间持续。
3、可靠性大。
弥补过失要容易得多。
4、非接触性研究,不会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研究的对象均已形成,因此不会对其产生干扰。
(二)缺点
1、对某些内容的分析可能会需要较高的费用。
2、不能代表真实世界的状况。
媒介内容经过人为选择。
3、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可能不同。
4、只局限于对有记载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
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
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
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特征[回目录]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
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
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
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
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
定义来看,学者基本
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回目录] 是指内容或
类目的取舍
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
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
每个
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
完全相同的方法被
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
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
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
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
客观性[回目录]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
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
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
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
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
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
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
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
不能达到客
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
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
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
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
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
观点来进行的。但一
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
是客观
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
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
出同样的结
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 定量性[回目录] 是指研究中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
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
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
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
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
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
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
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
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
征。“定量”并不排
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
即说明
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一般过
程[回目录] 内
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
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
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
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
分析维度体系、抽样
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
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研究目标[回目录]
在教育科
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
·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
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
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
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
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
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
择的基础。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回目录] 分析的维度,又
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
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
基本方法,一
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
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
标准
,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
系统编录几个新的
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
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
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
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
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
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
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
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
依据。
·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
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抽取分析材料(抽样)[回目录]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
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量化处理[回目录]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
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
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
作,需要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
度(类目)的
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
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
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
br>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信度分析[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的
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
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
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
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N2为
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统计处理[回目录]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
行统计处理。描
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
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
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常用工具[回目录] 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
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
协助完成文本
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
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
、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
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
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
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
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
方法。
目前ROST content
mining的总下载量超过7000次,使用者遍布国内外100多个高
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
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广州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西师大、江西
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河海大学、泰山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长沙
理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剑桥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Texas A&M University、日本北海道大学
等。
利用该软件发表的论文包括:
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
权威)
基于ISI Current Contents
Connect的学科网站研究——以气象学为例(核心)
从ASIS&T年会主题看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核心)
基于主题图的学科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研究(硕博论文)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社会化软件整合应用研究(硕博论文)
当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特点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
Emotion
Mining Research on Micro-blog SWS 2009.8
Empirical Research on E-Government Based on
Content Mining ICMeCG 2009.9
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 Based on Meta-search Engine
SWON2009.6
网络转载传播实证分析与DSCCA模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3
The Grand Information Flows in Micro blo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9.6
应用[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
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
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
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
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
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
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
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
谈记录、观察记录、句
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
的内容,
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
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
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
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
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
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
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
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
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
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
的感观体验
、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
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
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传播学观点[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是媒介以及传
播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
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
便、经济等优点。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
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
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
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
为分析对象,获取了
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
上取得
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
就是运
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1981年,Krippendorf出版了经典专著《内容分析》。之后,Daniel Riff,
Stephen Lacy
与F. G. Fico出版了《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这
是又一本关于内容分析的书,
该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
各种常见问题,
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并附以大量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
和
运用。本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按照内容分析的步骤顺次介绍,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
际
应用价值。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内容分析法的首选读物,是传播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
学、行为科学研
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内容分析法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所进行的文本分析有所不
同。文本分析主要采用
的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Text)的结构和意义,探寻受
众对意义的不
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操纵力量,属于定性研究范畴;而内容分析主要是
运用统计知识对传播的内容(Content)进行分析与归类,目的是为了描述传播内容的固有
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的特征等,属于定量研究的范畴。在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主
要用于对印
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如拉斯韦尔于20世纪20年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
技巧进行的研究。随着
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和媒介的发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扩展到各种
声音和图像讯息。
《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10月出版。
内容分析法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在媒介与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几个研究范例:
1. 20世纪20年代,拉斯韦尔使
用内容分析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所使用的宣
传符号,认为“宣传是现代世界中最强大的工具之
一”。(参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
巧》)
2.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
情报部门监听德国电台播放音乐的数量和类型,并跟欧
洲德国占领区内电台音乐节目比较,以此推测欧洲
大陆上盟军反攻的状况。
3. 洛文塔尔,1944年,研究《柯里尔》(Collier'
s)和《星期六晚间邮报》这两种杂志
里的著名人物传记。目的是看看这些人是否与政治生活、商业、教
学与娱乐相关,以此加以
分类。于是,洛文塔尔发现几个有趣的情况:
(1)传记的数量逐年增加;
(2)有关政客、商人教授的传记逐渐减少,而有关娱乐的传记逐渐增加;
(3)有关演艺人员的文章从严肃的艺术家与作家转向某类流行的艺人。
洛文塔尔发现,初期
的传记文章焦点是“生产偶像”(提供教育与方向),后期文章的焦
点是“消费偶像”,如电影明星和其
它娱乐明星。这些文章关注明星们的生活方式的嗜好与
消费模式。洛文塔尔讨论了传记里的这些“消费偶
像”如何影响到诸如对待童年、成功、调
节以及社会化功能等问题。他那些40页的专题论文经常被社会
学家引用。
4. 格拉斯哥大学媒介小组
(1)用该法研究何种话题得到多少新闻报道。
(2)《负面新闻》(1976)。研究20
世纪70年代劳资关系的电视新闻报道。使用了当时
先进的录像机和SPASS,本拟分析一年的数据,
后来压缩为半年。检查劳资关系报道中对
资方和劳方代表报道上的差异,发现有充分证据表明电视新闻在
本质上包含意识形态偏见。
该研究首先对电视报道分类,如经济、城市、人权等,除了内容分析,还用了
访谈、参与式
观察。发现工业部门中,电视报道数量与官方统计公布的数据不一致。研究的结论引人争议
,
他们认为,电视新闻将产业界的动荡归咎于劳方,将参与罢工的劳方作为报道中的坏蛋,而
将
对里面的资方作为权威的信息来源,这样的报道不仅有害而且促成了社会的分裂。后来,
这个小组秉持这
个传统,又做了大量的研究。
5. 彼得·比哈罗的研究(1993),对艾滋病的新闻报道
进行了内容分析,又对此进行了
精细的意识形态分析。„„比哈罗的研究博大精深,初学者不易模仿,但
,研究某议题新闻
报道分量的变化与该现象的文化定位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6. 1952年,贝雷尔森出版《传播研究中的内容分析》。
7.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需要知道文本中发生特定现象的数值时,内容分析是最佳方法。
如果你的分析目标是某种文本,而你提出的理论问题又与数量有关系,就应该使用内容
分析。
所有类型的研究项目都可以利用小规模的内容分析来支撑总的论点
内容分析法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描述某一时间段内媒介内容和媒介再现手段
1.描述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的特征和趋势;比较不同时期的媒介内容,由此对历史变化
立论。
如,研究广告对女性的再现方式;
研究电影镜头的使用;
研究小说的主题变迁等。
2.比较不同媒体之间的内容差异
如,比较党报和都市报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方式;
中美媒体对于台湾问题的报道等。
3.通过研究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体现真实世界里的社会
观念和行为,即比较“媒介现
实”和“社会真实”
如,通过研究征婚广告看婚姻观的变迁;
通过研究时尚杂志的内容变迁体现消费观念的变迁;
通过研究媒体暴力内容探讨它与真实暴力行为之间的关系等。
(二)推断传播者的特征和态度
1.通过媒介内容和再现手段来描述传者有关的变量的特征
如,用男女记者的作品出现在报纸版面上的位置及其内容来衡量他她们在媒介组织内
部的地位;
通过研究广告在报纸中的地位和比例来体现广告对报纸的影响等。
2.了解媒介对某些群体(如少数民族、外国人、儿童、女性等)和某些议题(如艾滋病、
农民工等)的
态度,以此来评价媒介在社会权力运作过程中的地位和立场。
如,通过研究媒介对农民工的报道,可以看出它们是否推动了“公共领域”的建设;
通过媒体对某国人的报道可以评价它们是否坚持了客观公正的报道准则等。
(三)跟受众调查结合一起估计特定媒介内容的传播效果
培养分析理论用调查法来研究受众的
态度和媒介接触习惯,用内容分析法来统计电视节
目里暴力信息的程度和出现频率,发现看电视越长的受
众越倾向于表现出对真实世界的担心
和恐惧,因此认为,媒体对受众有着长期效果。
欧洲学者詹森和罗森格林主张从“接受分析”的角度来研究受众。其主要方法就是对媒
介内容进行定量分
析,同时运用民族志的方法(田野研究)了解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态度,比
较两者,就可以看出媒介是否实
现了传播效果。
另外,内容分析还可以用于查证历史文献的作者。具体做法就是统计字或词的
出现频率,
与确定作者的文献中该词或字的出现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如捷泽等人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与克留科夫作品的比较;
陈炳藻(美国威斯康星
大学讲师),《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1981
年首届国际红学研讨会,美国);
陈大康的全部抽样。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一、定义与特征
1. “内容分析是对显在(obvious)传播的内容
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一种研究
方法”(Berelson,1952)
--贝雷尔森,《内容分析:传播研究的一种工具》
2. “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
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内
容的一种方法”
--Kerlinger, Fred N.,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art &
Winston, 1986
3. “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
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
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受者或社
会情境的影响。”
--德国,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5年,
pp.187-188
4. “一种研究方法,指
测量某种传播形态(如漫画、情景喜剧、肥皂剧、新闻节目)
的随机样本的某些数据(如,暴力、黑人、
女性、职业类别的百分比等)。”(阿瑟·伯杰,
《媒介分析技巧》)
5. “内容分析是可重复地、有效地从数据推论其情境(context)的一种研究方法”
--Krippendorf, Klaus, Content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ondon Sages, 1980, p.21
克劳斯·
克里斯多朋定义简洁地包含了该方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
论)、信度(可重复)和效
度。
另外,克劳斯·克里斯多朋认为,内容分析根本上是一种符号分析的方法,因为它是用<
br>来研究由符号表达的材料。它也不是完全客观和以经验为根据。在从事内容分析时有大量的
阐释工
作要做,而这种阐释有赖于你对目标文本了然于胸。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1.研究对象不受打扰
调查法和实验法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个问题。
2.研究过程可重复
3.定量方法
4.非结构化程度高
结构化指的是研究过程遵循一定的标准化程序,抽样方案和测量工具中途不可更换(问
卷调查和实验法都是高度结构化的定量方法,研究对象不得随意增减、调查问题不可随意改
变)。
5.描述媒介内容
无论研究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它都只能提供有关数据,从
不直接涉及有关传者和受者的
数据,只能根据媒介内容推断有关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量。
二、长处与局限
◎不受制于研究对象,减少测量误差;也不妨碍他人
◎获得目标样本较容易
◎节省人力和研究经费
◎可以处理当今或过往的事件,或二者兼而有之
◎产生量化数据
允许你
进行原始研究,并将你自己发现的事实和数据作为论证的证据。如统计新闻报
道的数量、图片的数量、某
物被提及的频率。
论述A:老年人很少在电视广告中出现。
论述B:在五月第一个黄金时段电视广告中出现的826个人里面,只有5%的人看起
来超过40岁,不
到1%的人超过65岁。
◎重复测量的代价和成本都很低
◎很难确定所研究的样本具有代表性
非概率抽样立意抽样(研究者认为重要的)
如,对《新闻联播》节目进行内容分析是否能够说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变迁吗?
对近5年畅销书的内容分析是否能够说明社会观念的变迁?
◎只适合研究明确、显在的媒介内容,不能施之于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等方面。
有时,无法用共同标准来衡量,如西方世界的报道中,“中国”“红色中国”“共产主
义中国”等这些词
语的感情需要依据语境判定其立场,由此带来研究者偏好引起的误差。
◎编码繁琐可能导致你觉得沉闷乏味
编码过程耗时费力,故开始时要认真设计,一要注意
你的编码表(与导师交谈);二
要仅仅分析能够保证你观点的文本就可以了。
◎定义与分类有时会遇到麻烦
对于所研究的主题通常很难给予很好的工作定义。如,什么是暴力
不容易找到可测量的单位,例如一个连环漫画的框架、电影或杂志文章如何进行测量等。
定义
类别时非常关键,要尽量消除编码中的偏差。最常用的方法是请两位研究者对同一
数据进行编码,然后比
较其结果。(检验交互编码可信性)
◎描述性强,内容分析只能在文本范围内产生论点。如果
用于机构和受众的研究,则只
是提供证据支持论点,且无法证明论据与论点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
如对某报纸的内容分析,发现女性消息来源出现的机会远远少于男性,只能说:“这
份报纸的内容歧视女性”。却不能断言:“这份报纸的记者和编辑歧视女性。”
如格伯
纳等人的培养分析理论受到的批评。它无法证明媒介暴力信息的增加与社会暴
力事件的上升,何为因,何
为果。(“一个百万美元的错误”)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一、创立你的假设:你想发现什么
初做时,最好选择一个相对容易的媒介作为对象。
二、广泛阅读:前人对你的分析目标已有的内容分析,了解其见解和方法;如没有和
你
的主题相关的文献,到上位概念、临近种类中找寻使用内容分析的前人著作,
三、定义你的分析目标:说明你要研究什么文本及为什么、研究多少文本(取样数量,
大得足有代表性,
小得能够驾驭)
四、定义你的类别:确定你要统计哪些类别,并清楚定义它们。
事先谨慎定义十分重要,如布莱尔的出现频率,间接提及算不算,老年人在广告中出现
的情况,多少岁数合适,对不能归类到如何处理,是否设立一个“其他项”。
在测试过程中,确保你的编码体系尽可能多的纳入研究要素。
五、建立一张编码表记录你的发现
分类的类别反映你要研究的变量。
这张表可以用于每一个单独的文本。
一个文本用一张表记录。
一般说来,在早期阶段应该尽可能精确;在做结论阶段可以合并类别
。如你将所有非白
种人都编码为“黑人”,以后你就不会有机会比较“加勒比黑人”和“亚洲人”了。
如,以连环漫画为例,可能编码的内容:
男女主角、男女恶棍的身体特征:
头发的颜色、眼睛的颜色、身高、体重、年龄、体型、性别、种族...
人物的社会特征:职业、教育、宗教...
社会经济学意义上的阶级:地位、角色
族裔背景(国籍)
人物的感情性质:热情或冷漠、焦急与安详、沉着或不稳重、威严或依赖、
敌意或友善、
坚强或软弱、可爱或可恨、个人主义的祸墨守成规的、爽朗的或漠然的
以上只是分析连环漫画时,可能会关注人物的几个方面。你还应当关心这些主题,例如,
暴力的数量,及
其使用。人物的价值观、社会与政治事件的暗示、文化内容的反应等。
六、测试你的编码类别
小范围测试,修改。仔细记录所有这些修改,确保在论文定稿的“方法”部分对比进行
讨论--
向读者展示观点如何逐步成形是非常重要的。
七、收集你的数据
八、总结你的发现:汇总数字,换算成百分比进行比较。
九、阐释你的数据:得到的数据是否证明了你的假设。
如果起初的假设没有得到证实也不要担
心。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必要的话,让这
些数据引向新的假设。(二级传播理论好像就是这样做出
来的。)
十、回到你的问题:对数据是否证实了你的问题作出结论,诚实,即使没
有,也不说明
研究毫无价值。甚至更棒,思考如何与为什么事情没有按照计划发展时,将学到更多东西。
十一、表述你的发现:用图表有条理表述自己的发现,按上面的步骤,参考这方面的范
本。
十二、讨论:讨论内容分析法用于该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优劣,以此来结束你的研究。严
肃的讨论如果有机会从头来一次,还可以用其他何种方式进行这项研究。展示你从这一经验
中得到的教训
。
第四节、将内容分析和其他方法结合起来
如,+访谈。如卡伦的《文学边界、社会网络和文化传统》
内容分析具备历史的或
比较的因素时最有用。„„我们采取比较的观点可以看出不同的
文化与社会之间价值观与
信念的差异。
结语
当你想要就事物的数量立论时,该法是一种理想的可行方法。
内容分析也是针对模糊内容提出明晰事实的一种有效方法。
内容分析是处理符号现象的一种方法,因此
也必然是阐释性的。(Krippendorff,1980)
一、内容分析法的内涵
(一)内容分析法的发展
1、二战期间拉斯韦尔等人组织了
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
的报纸为分析对象,获取了许多军政机密情报。内容
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
方法上取得一套模式。
2、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
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
分析法的地位。
3、真正使内容分析
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就是运用
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
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二)内容分析法的界定、目的与基本做法
1、界定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
2、目的
弄清或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
展作情报预测。
3、基本做法
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
定量的数据,建立有意义的类目
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
二、内容分析法的特性
1、 客观化(Objectivity)
对
资料的诠释、编码需要先制定一致的、系统的规则,确保在不同时间、由不同人员
做出的
结果是一致的。
2、 系统化(Systematic)
与客观化是一体两面的。因为有了系统化的编码规则,才能确保研究的信度。
3、 数量化(Quantitative)
内容分析法的特色就是可将质化资料转变为量化的形式。资料需要具有统计上的推论
性。
4、 明显化(Manifestly)
研究传播内容及其带来的影响。内容分析
法源起于传播学领域,着重探讨传播内容的
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
三、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或假设
内容分析必须有严密周到的思索,
反复阅读文献,增益思维,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
这种假设也可以来自个人预感和常识,也可以从已有的
理论、原先的类似研究结果或实际问
题中得出。
2、确定研究范围
应考虑对本课题关系最密切、信息含量大、系统连续、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
3、抽取样本
如果资料众多,还必须对它们进行抽样。研究者要熟悉资料结构及群体特征,决
定适
当的抽样方法。
一般分层随机抽样与多阶段随机抽样的使用较为普遍。
(1)载体抽样;
(2)抽取研究时间;
(3)抽样选择研究内容。
4、界定分析单元
分析单元是指对传播信息进行分类或测量的最小记数对象,它是
实际计算描述或解释
的最小元素,是内容分析要具体统计的对象,关系重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它可以是字、词语、句子、段落、章或整篇文章等。
分析单位越小,所收集的信息就越具体,统计结果也越精确。
5、编制编码表
这是内容分析的核心问题。
分类太粗,会掩盖了研究者关心的特征;
分类太细,最终落到每个类别的分析单位太少,统计的结果会失去意义。
分类
应当具有较高的“编码员信度”:不通的编码员用同样的方法对相同的内容进行编
码时,他们判断其归入
哪一个类别的意见应该是一致的。
案例:曹培鑫(2001)分析《读者》20年来价值观变化。
6、培训编码员
培训的详细内容、编码须知、编码实例应该以文字方式提供给编码员。(案例P115-117)
7、编码员信度分析
(1)霍斯提公式
最小信度应该在90%以上。
两个编码员分别同时做了m1和m2个单位的编码,其中一致的编码数为m。
编码员信度=2m(m1+m2)
(2)史考特指数
最小信度应该在75%以上。
编码员信度=(0-e)(1-e)
0
:实际一致性。可用霍斯提公式计算得出。
e:期望一致性,它是纯粹由随机性而造成的一致性。它
等于每个类别出现的相对频率
的平方和。
(3)评价编码员信度的目的
A、找出分歧太大的编码员:帮助编码员找出出现偏差的原因,或让其退出编码工作。
B、找出定义不清楚的分类
8、编码
(1)把所有分析样本集中起来统一分配编号。
(2)在对应的编码表上记录这一编号。
(3)为每一个分析单位分配编码表,进行编码。
编码的经典
1 编码以及和草根理论的发展有关的基础程序的确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而且必须认真
对待,但
是,就像许多人享受拼图的乐趣一样,许多研究者也在编码与分析的过程中获得满
足。当研究者„„开始
将片段的问题拼凑成完整的图象时,这个过程确实令人感到兴奋。
2 当我建议我们对一段内容进行某
种编码时,你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我们将这段内
容印在一长纸片上,并将这张纸片搁在相应的文件夹里
。如果我们赋予这段内容两个编码,
则可以说我们将这段内容复制成两份并分别搁在代表了这两种编码的
文件佳里。也就是说,
任何变量的操作化定义都应该包括它本身内在的特征。此外,这些特征应该同时具
有互斥性
及周延性。
3 Strauss (1987)
says--“believe everything and believe nothing”
while undertaking
opencoding. If you develop
your own code ,you let the data speak
forthemselves。
摘自《社会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Research》)艾尔·巴比(美) 著
9、数据的录入和查错
(1)建立相应的变量;
(2)录入
10、数据分析与解释
四、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一) 优点
1、时间及人力上相当经济。
是很适合大学生的一种调查方式,因为不需要特殊装备,也不用大批幕僚人员。
内容分析法具
有较高的可行性,特别是对一个初次做研究的研究者而言。如果要使用
实验法或田野调查法或许就要面临
反复试误的过程。
2、应用主题非常广泛。
内容分析法很适宜研究长期的事物,
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撷取一连续时间的资料
进行研究,相较之下,田野调查法就难以长时间持续。
3、可靠性大。
弥补过失要容易得多。
4、非接触性研究,不会对研究对象发生影响。
研究的对象均已形成,因此不会对其产生干扰。
(二)缺点
1、对某些内容的分析可能会需要较高的费用。
2、不能代表真实世界的状况。
媒介内容经过人为选择。
3、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可能不同。
4、只局限于对有记载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
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
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
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特征[回目录]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
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
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
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
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
定义来看,学者基本
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 系统性[回目录] 是指内容或
类目的取舍
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
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
每个
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
完全相同的方法被
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
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
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
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
客观性[回目录]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
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
出同样的结果。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
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
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
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
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
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
不能达到客
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
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
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
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
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
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
观点来进行的。但一
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
是客观
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
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
出同样的结
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 定量性[回目录] 是指研究中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
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
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
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
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
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
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
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
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
征。“定量”并不排
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
即说明
数据的意义。
系统性、客观性和定量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内容分析法的主要特征。 一般过
程[回目录] 内
容分析法将非定量的文献材料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并依据这些数据对文
献内容做出定量分析和做出关于事
实的判断和推论。而且,它对组成文献的因素与结构的分
析更为细致和程序化。
内容分析法的一般过程包括建立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选择分析单位、设计
分析维度体系、抽样
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
和量化分析材料、进行评判记录和分析推论六部分。 研究目标[回目录]
在教育科
学研究中,内容分析法可用于多种研究目标的研究工作。主要的类型有:
·趋势分析。
·现状分析。
·比较分析
·意向分析
除上述几种目标类型外,内容分析法还可以用于其它目标的研究。
分析单位是指在内
容分析法中描述或解释研究对象时,所使用的最小、最基本单
位。当分析单位比较大时,常常需要选择一
些与其有关的中、小层次的分析单位来加以描述、
说明和解释。选择分析单位与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总
体密切相关,并以它们作为确定和选
择的基础。 设计分析维度及体系[回目录] 分析的维度,又
称分析的类目,是根据研究
需要而设计的将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和标准。设计分析维度、类别有两种
基本方法,一
是采用现成的分析维度系统,二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自行设计。第一种方法:先让两人根
据同一标准,独立编录同样用途的维度、类别,然后计算两者之间的信度,并据此共同讨论
标准
,再进行编录,直到对分析维度系统有基本一致的理解为止。最后,还需要让两者用该
系统编录几个新的
材料,并计算评分者的信度,如果结果满意,则可用此编录其余的材料。
第二种方法:首先熟悉、分析有
关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初步的分析维度,然后对其进行
试用,了解其可行性、适用性与合理性,之后
再进行修订、试用,直至发展出客观性较强的
分析维度为止。分析维度必须有明确的操作定义。
设计分析维度过程基本原则:
·分类必须完全、彻底、能
适合于所有分析材料,使所有分析单位都可归入相应
的类别,不能出现无处可归的现象。
·在分类中,应当使用同一个分类标准,即只能从众多属性中选取一个作为分类
依据。
· 分类的层次必须明确,逐级展开,不能越级和出现层次混淆的现象。
·分析类别(维度)必须在进行具体评判记录前事先确定。
·在设计分析维度时应考虑如何对内容分析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到使结果
适合数据处理的问题。
抽取分析材料(抽样)[回目录] 抽样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界定总体,二是从总体中抽
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
·来源取样
·日期抽样
·分析单位取样 量化处理[回目录]
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
形式的过程,包括作评判记录和进行信度分析两部分内容。
评判记录是根据已确定的分析维度(类目)和分析单位对样本中的信息作分类记
录,登记下每一个分析单位中分析维度(类目)是否存在和出现的频率。要做好评判记录工
作,需要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分析维度(类目)用量化方式记录研究对象在各分析维
度(类目)的
量化数据(例如,有、无、数字形式、百分比)。
第二,采用
事先设计好的易于统计分析的评判记录表记录。先把每一分析维度的
情况逐一登记下来,然后再做出总计
。
第三,相同分析维度的评判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分别做出记录,以便进行信<
br>度检验。评判记录的结果必须是数字形式。
第四,在根据类目出现频数进行判断记录时,不要忽略基数。 信度分析[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的
信度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进行评判结
果的一致性程度,它是保证
内容分析结果可靠性、客观性的重要指标。
内容分析法的信度分析的基本过程是:
·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判者,按照相同的分析维度,对同一材料独立进行评判
分析;
·对他们各自的评判结果使用信度公式进行信度系数计算;
·根据评判与计算结果修订分析维度(即评判系统)或对评判者进行培训;
·重复评判过程,直到取得可接受的信度为止。
计算内容分析信度的公式为:
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者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n为评判人数量,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为第一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N2为
第二评判者分析的类目数。 统计处理[回目录] 对评比判结果(所获得数据)进
行统计处理。描
述各分析维度(类目)特征及相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得出关
于研究对象的趋势或特征、或
异同点等方面的结论。 常用工具[回目录] ROST content
mining是一款免
费的大型内容分析研究性工具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辅助各学科进行研究,
协助完成文本
分析和内容分析方面的研究,凡是需要分析论文、微博、博客、论坛、网页、
书籍、聊天记录、电子邮件
、本地文本类格式文件、数据库中各类文本字段的学科,都可以
使用本软件,分析方法目前支持:分词、
字频统计、词频统计、聚类、分类、情感分析(含
简单和复杂)、共现分析、同被引分析,依存分析、语
义网络、社会网络、共现矩阵等分析
方法。
目前ROST content
mining的总下载量超过7000次,使用者遍布国内外100多个高
校,包括北京大学、浙江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
天津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
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科技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广州
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江西师大、江西
理工大学、河南大学、河海大学、泰山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长沙
理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剑桥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Texas A&M University、日本北海道大学
等。
利用该软件发表的论文包括:
互联网传播的台湾旅游目的地形象——基于两岸相关网站的内容分析(旅游学刊,
权威)
基于ISI Current Contents
Connect的学科网站研究——以气象学为例(核心)
从ASIS&T年会主题看情报学研究的热点及发展(核心)
基于主题图的学科信息资源知识组织研究(硕博论文)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社会化软件整合应用研究(硕博论文)
当前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特点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
Emotion
Mining Research on Micro-blog SWS 2009.8
Empirical Research on E-Government Based on
Content Mining ICMeCG 2009.9
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 Based on Meta-search Engine
SWON2009.6
网络转载传播实证分析与DSCCA模型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9.3
The Grand Information Flows in Micro blog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09.6
应用[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就研究材料的性质而
言,它可适于任何形态的材
料,即它既可适用于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又可以适用于非
文字记录形态类型的材料(如广播与演讲
录音、电视节目、动作与姿态的录像等);就研究
材料的来源而言,它既可以对用于其它目的的许多现有
材料(如学生教科书、日记、作业)
进行分析,也可以为某一特定的研究目的而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如访
谈记录、观察记录、句
子完成测验等),然后再进行评判分析;就分析的侧重点讲,它既可以着重于材料
的内容,
也可以着重于材料的结构,或对两者都予以分析。
在前瞻性的教育科研中,内容分析法可以用于对教育及教育研究的趋势预测。在
教育史的研究中,内容分
析法能对文献的文字风格做出定量分析,从而帮助鉴别文献的真伪。
在对现实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内容分
析法同样能发挥作用,例如,可以用它来分析教材的结
构,对教材编制的合理性做出定量、定性的分析,
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
错误种类做出定量的描述;还可以用它来分析教师、学生或其它
人的各种作品、语言、动作、
姿势,对教师、学生等的个人风格、个性特征做出判断。
内容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虽然较广,但适于其的内容一般应具有能重复操作、被人
的感观体验
、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等特征。通常对不具备这样特点的、潜在、深层的内
容不适于采用内容分析进
行研究,否则难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传播学观点[回目录]
内容分析法是媒介以及传
播研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
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
便、经济等优点。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
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
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传播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
战期间美国学者H.D.拉斯韦尔
等人组织了一项名为“战时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
为分析对象,获取了
许多军政机密情报,这项工作不仅使内容分析法显示出明显的实际效果,而且在方法
上取得
一套模式。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发表《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确立了内容分析法的地位。真正使内容分析方法系统化的是J.奈斯比特,他主持出版的“趋势报告”
就是运
用内容分析法,享誉全球的《大趋势》一书就是以这些报告为基础写成的。
1981年,Krippendorf出版了经典专著《内容分析》。之后,Daniel Riff,
Stephen Lacy
与F. G. Fico出版了《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这
是又一本关于内容分析的书,
该书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内容分析研究的操作指南,深入分析了内容分析中的
各种常见问题,
如测量、抽样、信度、效度和数据分析中的各种技术,并附以大量案例,方便初学者学习
和
运用。本书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按照内容分析的步骤顺次介绍,操作性强,具有很强的实
际
应用价值。这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内容分析法的首选读物,是传播学、政治学和其他社会科
学、行为科学研
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资料。
内容分析法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所进行的文本分析有所不
同。文本分析主要采用
的是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文本(Text)的结构和意义,探寻受
众对意义的不
同解读方式和文本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操纵力量,属于定性研究范畴;而内容分析主要是
运用统计知识对传播的内容(Content)进行分析与归类,目的是为了描述传播内容的固有
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的特征等,属于定量研究的范畴。在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中,内容分析主
要用于对印
刷媒介内容的分析,如拉斯韦尔于20世纪20年代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
技巧进行的研究。随着
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和媒介的发展,内容分析法的运用范围扩展到各种
声音和图像讯息。
《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中译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