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调查法(百度)

巡山小妖精
749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0: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影活动-妇女节活动


田野调查法
目录
田野调查法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张新平的实地研究
田野调查法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张新平的实地研究
展开
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 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
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 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
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
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 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 者
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
法花费时间和精 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
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
究 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靠大家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1、为大家以 及本院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依据;2、培养
团队;3、推出一批成功的报告。
语言、书目、 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指导老师:黄斌(语言学科);丁
利荣(文学);李晓(计算机)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1、学校的教学工作;2、国家文化工作
体能


财力学校、学院经费支持
时间。4-5月
共同的特征:
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
——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
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书籍、音响资料、乐器收集。
参与观察法:
完全参与;
边参与边观察;调查者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视角,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有
互动。
完全观察。
田野工作能力培养:
人际关系(获得informant的信任)
却除文化偏见(尊重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对田野工作地方语言的运用)
Interview的方法、练习:
常犯错误——讲太多、插话、错误引导观察、记录、写作能力。
Recordingphotography能力(对所有设备完全熟悉运用)
田野常遇见的困难:田野地区的问题——社区的挑选(是否受欢迎)
——个人资料、研究目的、停留时间
——当地地方、中央政府的拜访与有关文件(文化馆、镇政府)
文化生活冲击与适应:语言、饮食、天气、健康
Informant寻找的问题——是否愿意提供资料
——是否具代表性(是否是专研某一专业;不要问错人)
——不同意见的人
田野的 内容:离开时、离开后的关系建立(带礼物给当地人表示友好与报答),
为以后的再次拜访创造条件。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 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
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选择调查单位:文学院; 对象:抽样。具体由团队和个
人商定,适当考虑覆盖面。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 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
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 名社区。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 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
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 该选择
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
后确定。
2 、熟悉调查点情况。熟悉调查对象的情况:班级、性别、年龄、生源地、
家庭、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知 识背景等。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
口、历史 、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
料和地方志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组为单位,独立完成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 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
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 集的资料将是残缺
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
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 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
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 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
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
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 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
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 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 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
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院方支持、各班班委
支持。
2、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了解班级情况。学
习风气、阅读习惯和思想潮流等。
3、选好居住地。采访场所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 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 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
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 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
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 脏,即不
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
不要怕 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
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 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
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 ,这是最一般的
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 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
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 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
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 种方式并不是
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
是“ 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
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 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
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 设计,我认为要注
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 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
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 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
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
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
有 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去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 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
“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
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 究报告
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 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
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 多问同样
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

< br>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
较多,后者社会学和 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 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
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
一位研究生在2000 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
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 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
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 们
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
他,甚至连他丈 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
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 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
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 文化知道很多,但他
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
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
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 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
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 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
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 br>“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
去有没有这种习俗。 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
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 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
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
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
通过各种方式寻求 答案。
6、要倾听
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 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
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 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
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
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 ,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 或没有人了解过
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

< p>
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
关资料很少, 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 地
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
人调查的其它地 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 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
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 ,
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
应取大多数人所 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
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 983年在新疆北部调
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
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 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
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 )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
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
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
南瑞丽县调查 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
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
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
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 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
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 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
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 大的人调查乡村
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
有 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
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 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
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 ,再去调查也不需要
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
解的程度而定。


田野调查法
目录
田野调查法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张新平的实地研究
田野调查法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张新平的实地研究
展开
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 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 学,生物学,生态学,环
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 br>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ł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
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
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 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 者
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
法花费时间和精 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
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
究 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靠大家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1、为大家以 及本院师生开展读书活动提供依据;2、培养
团队;3、推出一批成功的报告。
语言、书目、 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指导老师:黄斌(语言学科);丁
利荣(文学);李晓(计算机)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1、学校的教学工作;2、国家文化工作
体能


财力学校、学院经费支持
时间。4-5月
共同的特征:
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
——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
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书籍、音响资料、乐器收集。
参与观察法:
完全参与;
边参与边观察;调查者可以有自己的主观视角,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可以有
互动。
完全观察。
田野工作能力培养:
人际关系(获得informant的信任)
却除文化偏见(尊重对方文化的重要性)
语言(对田野工作地方语言的运用)
Interview的方法、练习:
常犯错误——讲太多、插话、错误引导观察、记录、写作能力。
Recordingphotography能力(对所有设备完全熟悉运用)
田野常遇见的困难:田野地区的问题——社区的挑选(是否受欢迎)
——个人资料、研究目的、停留时间
——当地地方、中央政府的拜访与有关文件(文化馆、镇政府)
文化生活冲击与适应:语言、饮食、天气、健康
Informant寻找的问题——是否愿意提供资料
——是否具代表性(是否是专研某一专业;不要问错人)
——不同意见的人
田野的 内容:离开时、离开后的关系建立(带礼物给当地人表示友好与报答),
为以后的再次拜访创造条件。
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 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
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选择调查单位:文学院; 对象:抽样。具体由团队和个
人商定,适当考虑覆盖面。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 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
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 名社区。


跟踪调查前人研究过的著名社区,有一个基本的参照系,可以了解该地的文化变迁,也可重视审视前人调查的资料是否可靠、准确。
总的来说,如果所调查的对象很一般, 没有什么特色,写出来的调查研究
报告也就不会引起重视。研究汉民族也一样,不能随便选一个地方,应 该选择
较有特色的。
选点最初可能选的是一个县,具体的调查的乡村可能要到了县之后才能最
后确定。
2 、熟悉调查点情况。熟悉调查对象的情况:班级、性别、年龄、生源地、
家庭、兴趣爱好、阅读习惯、知 识背景等。
调查点选定之后,必须作好充分准备,熟悉当地情况,熟悉民族成分、人
口、历史 、地理、特产、部落或民族支系等各方面的情况,收集有关的文献资
料和地方志资料。
3、撰写详细的调查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以组为单位,独立完成
有些人主张不用撰写调查提 纲,不用表格。我认为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有
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收集的资料较为系统、全面。否则收 集的资料将是残缺
不全,许多问题将会漏掉。我以往的几次调查,都是调查前撰写了较为详细的
调查提纲和调查表格。
4、熟悉有关社会和文化的理论与基础知识。
人类学研究者的调查与 一般的行政干部和记者的调查不一样,需要掌握与
有社会和文化关的各种理论及基础知识。例如,与社会 和文化有关的理论有进
化理论、传播理论、功能理论、结构理论、象征理论、族群理论、实践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互动理论等,并有众多的与文化有关的各种概念。如果
调查前不熟悉这些理论 和知识,调查就不可能深入,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只能有
关该地表层文化的调查报告,与一般的新闻记者和 行政干部不会有多大差别。
(二)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也就是进入田野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调 查的地区之后但未正式进
行田野调查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首先要到当地政府报到,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院方支持、各班班委
支持。
2、 到达调查点所属县、乡后,进一步了解当地情况。了解班级情况。学
习风气、阅读习惯和思想潮流等。
3、选好居住地。采访场所
(三)调查阶段


居住地选定之后,便开 始正式调查,也就是“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
阶段。由于各人的对调查目的和对调查点的了解程度不 同,调查程序也就不可
能完全相同。不过,对初次调查的人来说,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首先了解当地的一般社交礼仪和禁忌等
每一个民族或每一个地区都有特殊的社交礼仪,如 见面礼节、作客礼仪等,
以及各种禁忌等。只有先了解一般礼仪和禁忌,才有可能较好开展田野调查。
2、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
乡村与城市不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均不相同。一是不要怕 脏,即不
要怕住的地方脏,不要怕虱子多,不要怕跳蚤多(南方跳蚤多,北方虱子多);
不要怕 碗筷不干净,不要怕吃的、喝的不干净。二是拜访当地人遵从礼俗,通
常一般都要带礼物。我不抽烟,不 喝酒,但我去拜访人家,都带好烟、好酒和
其他礼物。到哈萨克族家作客,必须给小孩礼物(如糖果等) ,这是最一般的
礼仪。如果没有,主人会不高兴。
3、注意个人形象的设计。
英国 著名人类学家哈登曾对普里查德说,调查者的举动应像绅士一样,是
一定道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 田野作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有些人认
为,到调查点之后,要穿当地人的服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这 种方式并不是
最佳的,甚至可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无论如何,在当地人眼中,田野作业者
是“ 外人”,而不是属于自己系统的“内人”。因此,田野作业者要扮演好自
己的角色,也就是人类学、民族 学研究者的角色。只有相当熟悉之后,当地人
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人。在田野调查期间,应注重个人形象的 设计,我认为要注
意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形象,二是内在的形象。
外在的形象主要应注意两 点:一是服饰应整洁、大方,所穿服饰应该与当
地服饰有所不同,但不要穿当地人不喜欢的服饰(有些民 族不喜欢穿红色或白
色服饰);二是不要留当地不喜欢的发型。如果是女性,口红不要涂太浓,香
水不要洒太多。
内在的形象也要注意两点:一是言谈举止要文雅,既要有风度,又要彬彬
有 礼,不说粗话、脏话。二是不要做有损人格之事,不去占小便宜。
4、观察要细。
参与观察 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参与观察又有“深”和
“浅”之分,只有观察深入,入木三分,才 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有可能写出
较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如果观察不深,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 究报告
来。
5、访谈既要深,而且要有技巧。
访谈有两种类型,一是结构型访谈, 即问卷访谈。这种访谈又分两类,一
是回答问题的方式,即田野作业者根据调查大纲,对每个受访人差不 多问同样
的问题,请受访者回答问题。二是选择式,即田野作业者把所要了解问题的若

< br>干种不同答案列在表格上,由受访人自由选择。前一种方式人类学研究者使用
较多,后者社会学和 心理学研究者使用较多。
另一种是无结构型访谈,即非问卷访谈,事先没有预定表格,没有调查大纲。田野作业者和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交谈。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访谈,一是要注意深度。深度访 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
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例如,我的
一位研究生在2000 年调查北京的朝鲜族个体家族企业时,最初老板娘不愿意
详谈他们家族企业的情况。后来,我让她到老板 开的店里帮忙干活,并给老板
娘的儿子补习英语。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老板对她十分热情,不但把他 们
家族企业来京之后的发展情况全部告诉她,而且还把她和丈夫的隐私全部告诉
他,甚至连他丈 夫在外包二奶、生私生子、赌博及其有关的各种纠纷等全部讲
出来。
二是要讲究技巧。从我个 人在新疆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访谈技巧应注
意三方面:一是启发式的访谈。一些受访人对自己的传统 文化知道很多,但他
却很难用自己的语言有层次、有系统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查者必
须一步一步地启发受访人,或者以其他民族的类似情况予以启发。我在新疆调
查阿尔泰乌梁海人时,就 经常以哈萨克族的事例来启发受访人。二是拐弯式访
谈,有些问题不方便直接问,例如,与现代观念不相 合的婚姻习俗等,可采用
拐弯式的访谈。例如,我在了解哈萨克族和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转房习俗(又称< br>“收继婚”)时,我就先说汉族古代有转房习俗,我们老家过去也有,你们过
去有没有这种习俗。 其他比较隐诲的问题也大采用这种方式,这样问不会引起
受访人的反感。三是要多问“为什么?”受访人 能够讲述一种文化现象的过
程,能够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但大多数人不清楚该文化现象形成和存在的
原因,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要理解当地文化,就必须多问“为什么”
通过各种方式寻求 答案。
6、要倾听
当地人关于当地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
在当地人(尤其是边疆 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看来,从北京来的调查研究
人员,是中央派来的,他们以为我们解决他们的困难和 问题。我们在新疆调查
期间,有些少数民族在我们面前倾诉苦水,有的甚至痛哭流涕。有的则以为我们能解决刑事案件,伤人、打架等事件也找们来帮忙解决。对于这些,千万不
要有任何不耐烦的表现 ,要给予同情和安慰,并请他们找政府或法院解决问题。
7、关于资料收集一些问题
资料收集是的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我认为,收集资料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的问题:
(1)收集资料必须遵循三条原则:
其一,着重收集新材料,收集过去没有人了解过的新材料 或没有人了解过
的新内容。例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族群观念、文化象征、社

< p>
会交换和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在五六十年代的调查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有
关资料很少, 今后应多收集这些方面的资料。
其二,了解该地区与同一民族其它地区的文化差异。如果同一民族其它 地
区已发表相关的某种文化现象资料,则着重了解该地区的那种文化现象与其它
人调查的其它地 区的文化现象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表现在哪一方面。
其三,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 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
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 ,
如果某人所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
应取大多数人所 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我在新疆调查时,一
些较大的问题往往要问10多人才放心。
(2)注意收集计划外的有价值的资料。
在调查时,往往会得到许多意外的收获。例如,我1 983年在新疆北部调
查时,在一次旅途中,坐在身旁的一位哈萨克族乘客提供了一些文物信息。下车后我便请他帮忙,找到了文物,收获不小,首次发现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
用察合台文、满文和汉 文写成的五件重要文书,并找到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三颗
旗札萨克银印(每颗重9斤多,印文为汉文和蒙文 )和一棵散秩大臣木印等珍
贵文物。其中,根据五件文书,结合大量史料和调查资料,撰写了《边界与民
族——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1986年在云
南瑞丽县调查 时,一次十分偶然的机会,拍摄到了云南傣族专家认为是傣族中
最为典型的文身照片。
8、边调查边整理资料
每天做田野笔记,是大多数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的习惯。我认为,不仅
要做田野笔记,而且要边调查边整理。这样可以发现哪些方面调查不足,可以
随时补充。我在新疆调查 时,通常是白天访谈录音,晚上整理录音带。 9、调
查的时间
调查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主 要根据调查者对当地情况的熟悉程度而定。
外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调查中国人不一样。城市长 大的人调查乡村
与乡村长大的人调查乡村不一样。有些人对当地情况很熟悉,时间不用很长;
有 些是少数民族调查本民族情况,也不需要很长时间。我是客家农村长大的,
对客家文化很熟悉,调查客家 就不需要很长时间。我在新疆工作过5年,而且
在民族地区作过多次调查,对哈萨克等民族的情况很熟悉 ,再去调查也不需要
很长时间。所以,调查时间的长短,主要看所收集资料和对当地社会和文化了
解的程度而定。

元旦节手抄报图片大全-五大洲


散文类型-安全教育黑板报资料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科学城一中吧


常德市教育局-乒乓球赛策划


重庆厨师-幼儿园中班工作总结


高考段子-公司年终总结报告


老师我想对你说600字-党员转正意见


二十年后的家乡-关于愿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