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_尹继林
巡山小妖精
791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1:5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委组词-花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
*
尹继林,李乃琼
( 钦州学院 体育学院,广西 钦州
535000
)
摘 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的长期曲折的动态过程,具有受迫性和自觉性的双重
特征; 其现代化应以
“
综合创新
”
和
“
文化自觉
”
为指导思想,向着祛魅化和世俗化的目标转化
。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现代化转型是从
“
历时性
”
和
“
共时性
”
的双重语境中展开的,在带来民族世界化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陷入了传统现
代化的困境
。
研究认为: 应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中进行解读,立足现实
、
面向未来
打造大众化和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坚持
“
博采众长
、
以我为主
、
为我所用
”
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传承人的理
念,坚持发展中保护
、
利用中传承; 在区分古人主体视角与现代人主体视角,区分文化理性与文化情感,辨识文化质
素正负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双维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化转型; 困境; 启示
文章编号:
1001-747Ⅹ(
2016
)
01-0088-06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G812. 47
DOI
:
10. 16063 / j. cnki. issn1001-747x. 2016. 01. 014
The Dilemma and Enlightenment about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YIN Jilin
,
LI Naiqiong
(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
Qinzhou University
,
Qinzhou 535000
,
China
)
Abstract
: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s a long
,
tortuous and dynamic process between decon-
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
which has the dual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d and self - consciousness. It should transform toward
the goal of disenchanted and secularization based on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and “cultural con-
sciousness”
,
however
,
the transformation is carried out under the double context of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
,
it
makes itself fall into predicament while brings opportunitie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should be put 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
and makes it popularization and daily by basing on reality and facing
future. We should set up the idea that everyone is the heir
,
developing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ing in utilization by adhe-
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absorbing all advantages
,
ourselves centered and for ourselves”. And finally
,
we should buil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with double weft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
basing on distinguishing the main view between ancients
and neoteric
,
distinguishing the cultural logos an
理性价值观,受到
以
“
求真
”“
法制
”
和
“
个性
”
为特征的理性价值观的
冲击
。
另一方面,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质素已不
适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急需文化结
构的重塑
。
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应该是: 在
“
现代化
”
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满足人们
快速转变的体育生活方式
、
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心
理态度发展的需求,增强自身时代包容性和涵摄性,
提高高度理性和自觉性,而不断进行解构和建构的
动态创新过程
。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
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直接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现实,必然
要求传统文化的快速转化,然而文化发展规律决定
了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过程
。
2.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
下和自然条件的隔绝,早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
各自封闭的条件下独立成长
[
4
]
。
然而随着现代社
会的转型,生产力迅速提高,原生态的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
会存在产生了阻碍作用,突出的表现就是,根植于传
统生产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
、
形态和方式
与人们快速转变的现实需求发生了错位,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价值观在生产生活中的规范作用
“
迷失
”。
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体的体育文化生活在现代因
子快速膨胀的影响下由文本文化向视觉文化转型,
传统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开始受到严峻
挑战,人们体育文化生活方式由集体性的群娱群乐
逐渐向个体性的自娱自乐转变,由户外参与型向户
内观赏型转变,最终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现代
因子缺失
、
生存环境消解和目标群体萎缩而日渐式
微和消失
。
2.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受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直在具有独立稳定特
点的
“
原生
”
和
“
当地
”
环境下延绵传承,是千百年来
一代又一代人经由实践
、
创造和积淀进而传承至今
的结果,其中大部分源自于人们的生产劳动过程,在
传统生产方式主导的劳动过程中通过周期性的提示
固化,加深下一代人对自身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同时还提醒他们有保持和延续自己地方传统文化的
责任和义务
[
5
]
。
然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快速
发展
决定了生产方式的变革,随着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生
产方式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的规模生产方式转型,以
传统生产生活为原生土壤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
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根基
。
其次,传统社会文化传
播力有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多为师徒式或
家族式的代际传承,这种传承体系的特点就是单一
而脆弱,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具备了广
泛的社会流动性,现代社会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致使
落后的农村乡镇人口向城市流动加速,导致了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主体缺失和代际传承断裂
。
最后,方
兴未艾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及新媒体的出
现,不仅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
生产方式和表现方
式,而且带来了体验方式
、
存储方式和传承方式的革
新,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传承尚未跟上文
化发展第三次革命的步伐
。
2.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异化
现代化的核心和本质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内在
诉求成为主导一切的必然性,追求利益的冲动成为
最重要的
、
合理的和合法的冲动,这种冲动也将现代
社会人们的主流价值观拉入了理性的轨道
[
6
]
。
过
度的商业化使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在生产者
和消费者两端都发生了变异,在体育利益化的理性
价值观驱使下,被包装成为旅游品牌与旅游消费内
容,甚至开发成为公开表演节目的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已不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内容的改编
、
价值
的改变
、
性质的转变和文化要素的异化,使它游离于
社会生活之外而沦为单纯表现民族特色而浮于表层
的人为造设
[
7
]
。
此外,以功利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
化为西方体育贴上了实用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标签,
·98·
第
33
卷
尹继林,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
第
1
期西方体育的思想
、
制度
、
方法
、
模式也似乎成为了中
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
“
合法性
”
依据
[
8
]
。
在传统武术中脱颖而出,并以现代体育运动形式存
在和发展的竞技武术,通过简单而机械的复制西方
体育运动形式和规则,力求快速复制西方体育的发
展模式和经验以实现复兴,这种忽视文化差异
、
违背
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非但没有博得丝毫的文化认
同,反因文化内涵异化和文化特色沦丧而失去了自
身传统文化主体性
。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
因
、
目标和指导思想
3.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因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应该是从
“
文化全球化
”
和
“
文化现代性
”
的双重语境中进行
的,全球化强调的是共时性的空间维度,而现代性主
要倾向于历时性的时间维度
。
因此,我国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动因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
其一是源于共时性的外源动因
。
当今
“
全球
化
”
已成为全世界不可避免的时代潮流,它对我国
现实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包含对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影响,也包括对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的影响,
还包括对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
在突破了单
一文化发展藩篱的条件下,西方以奥林匹克为代表
的竞技体育文化裹挟着这一时代潮流对我国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现代文化
中的思维模式
、
民族信仰
、
价值观念与我国囿于独异
环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碰
撞
。
在这一语境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
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剧烈激荡的国际体育文
化格局中,主动力争文化主体地位
、
增进文化认同和
提高文化竞争力的现实诉求
。
其二是源于历时性的内源动因
。
从历史唯物主
义的角度来看,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为其政权及
其经济服务的,这一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已不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
求
。
随着我国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
志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向前进,决定了社会结构
、
价
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得
发生发展于农业文明的尚未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剥
离出来形成独立形态的民族传统体育失去了原有的
社会文化背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那种服务并依附
于农业社会中的生产生活
、
军事武艺
、
宗教祭仪的形
式与功能特点
[
4
]
,与人们现实文化生活需求发生了
错位
。
因此,这一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
化转型是根植于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
“
危机感
”
,是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在工业经济和现代社会求得生存和传承的
内在诉求
。
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仅仅是打乱了我国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西方现代体育
文化的强行输入,而是其自身为了在社会变革中得
以生存
、
发展和传承做出的必然回应,也即是说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由历时性的内源
动因所决定的
。
3. 2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目标
进化论是用来解释生物在世代与世代之间具有
变异现象的一套理论
。
笔者认为,
“
物竞天择,适者
生存
”
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
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失意
、
消弭,最根本的
原因在于其在现代化社会进程中逐渐从
“
适者
”
的
主角沦为配角,甚至是
“
不适者
”。
西方现代体育文
化之所以能够在东方文明的土地上滋生蔓延,在于
它符合人们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对体育文化生活需
求的特点,不难推断出,人们在体育文化生活中的价
值认同是左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走向的重
要因素
。
由此来看,文化发展的标准是多元的,社会的发
展演进又是长远亘久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
化转型绝不是对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简单回归,更
不能是对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单纯皈依
[
9
]
。
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就不应仅仅局限于当前的
现代转型,而应该从长远的视野着手设计符合自身
发展内在需求的转化轨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定义
“
民族的
、
科学的
、
大众的文化,是面向现代
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来的文化
”
也验证了这一观
点
。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民族
传统体育文化应该是充分认识自身发展历程和未来
走向,具有对异质体育文化的强大包容性与涵摄性,
并具备强烈现代意识和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
。
而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就是向着以坚持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主体地位的
、
祛魅化的和世俗化的具有
普遍适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的转换
。
3. 3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指导思想
我国当代学者人文思想的走向深刻影响着我国
传统文化的发展
[
10
]
。
费孝通先生认为,
“
文化自觉
”
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
自知之
明
”
,并且对其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
张岱年先生的
“
文化综合创新论
”
认为,创造的综合
即对旧事物加以
‘
剥夺
’
而生成的新事物
。
一面否
·09·
第
33
卷第
1
期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定了旧事物,一面又保持旧事物中之好的东西,且不
惟保持之,而且提高之,举扬之; 同时更有所新创,以
新的姿态出现
。
凡创造的综合,都不只综合,而是否
定了旧事物后而出现的新整体
[
11
]
。
这两种理论已
被公认为是指导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正确思想
。
费孝通先生和张岱年先生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指导,
“
文化自觉
”
是
“
综合创新
”
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
“
文化自觉
”
的主动意识才能够使得
“
综合创新
”
的
能动行为成为可
能,
“
综合创新
”
是
“
文化自觉
”
的表
现和表征,只有运用
“
综合创新
”
的方法和手段才能
使得
“
文化自觉
”
的思想和意识有意义,因此,我国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不仅要具备
“
文化
自觉
”
的意识,也要具有
“
综合创新
”
的魄力,两者缺
一不可
。
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启示
4.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特点
———
受
迫性
、
自觉性
文化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即先进
的文化必须依附于先进的经济形态
[
12
]
。
由于作为
社会形态中活跃因素的经济基础以其敏锐的嗅觉对
现代化转型的反应表现迅速,作为相对稳定因素的
上层建筑则变化迟缓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
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了不成为阻碍我国现
代化进程的因素而遭到抛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势必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系统的进步和转变,
现实的紧迫性也驱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意识地向
现代化方向靠拢,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
代化转型具有受迫性
[
13
]
。
笔者认为,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如若没有西方现
代化的干扰,中国也会按照历史发展轨迹步入现代
化的阶段,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势必按照文
化发展的规律向现代化过渡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既有源于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受迫性,又具有
按照其文化自身发展方向步入现代化的自觉性
。
受
迫性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和速度,而自觉性则是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主导和主流,费孝通先生认
为
“
文化自觉
”
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
的
“
自知之明
”
,并且对其文化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
分的认识
。
由此可以看出,自觉性反映了作为文化
主体的人的自觉,也即是说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起
着决定性作用
。
因此,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
代化转型,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自觉,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
“
主动引
领
”
代替
“
被动接受
”
,强化
“
化
”
的主动性
。
4.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发展的要求
———
立足
现实
、
面向未来
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任何历史阶段
都有其生存和存在的价值,不同历史时段的我国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取舍相异而已,但其发展的基线是
不能完全脱离母体文化而发展,既然可以从西方现
代体育文化的视角进行我国民族传统体
育文化的现
代余绪分析,那么更有责任跳出问题看问题,跳出现
代化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
在我国如
火如荼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研究的
同时,西方社会已经针对现代体育文化的不足,尤其
是竞技体育凸显的伦理缺失
、
身心伤害和教育缺失
等问题的存在开始了后现代化的探索
。
后现代化是一种摒弃现代化暴露出来的危害和
弊端又凌驾于现代化之上的一种崭新价值观和生活
观,是较现代化更为理想的历史阶段
。
然而社会存
在决定社会意识,后现代文化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
修正突出的表现在对和谐价值观的渴求,后现代主
义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鸣,是西方现代体
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青睐,
“
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所提倡的
‘
顺应自然
、
天人合一
’
‘
崇德尚柔,贵中尚和
’‘
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
的思
想观念直接指向的是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
、
人体自身
和谐发展的价值追求
”
[
14
]
,它迎合了未来时代发展
的需求
。
可以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以人为本
”
和
“
崇尚和谐
”
的文化意蕴潜藏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在
当前和未来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现实面前,需要超越
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将近百年的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重新解
读与评估
。
那么
“
面向未来就成为了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取向,面向未来就是要立足
于时代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辩证反思,将
现在和过去已经取得的成果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台
基,构建一种超越现代的新型体育文化
”
[
6
]
。
4. 3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转型发展的生命力
———
大
众化
、
生活化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文化的市场化是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文化的市场化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满足人们
精神消费的客观需要
[
15
]
。
笔者认为,从文化自身发
展角度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费需求决定了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必
然性,不论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营性民族
·19·
第
33
卷
尹继林,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
第
1
期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还是以保障文化权益为目的的
公益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都是间接或直接的
服务于大众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面
临困境的根源并不在于外在保护的欠缺,而在于现
代化带来的生活方式骤变与大众体育文化生活需求
的
“
不适
”
,因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只有充分
重视文化主体的地位,成为以大众倾向为中心的文
化才能永葆生机
。
人民性是历史的主轴,最好的保护就是为人所
用,最好的传承就是成为日常所需,树立人人都是传
承人的理念,坚持发展中保护
、
利用中传承的原则,
打造生活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我国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在任何时代保持旺盛生命力和长久不衰
的法宝,即使是跳出现代化的视野展望更为长远的
未来,这一结论也是不容置疑的
。
图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
4. 4
民族传统体 育文 化 现 代 化 转 型 的 双 重 语
境
———
历时性与共时性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存
在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
代转型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
、
全球性与地域性复
杂交织的问题( 见图
1
)
。
4. 4. 1
共时性语境下的中外横向融合
———
立足本
国
、
博采众长
在共时性语境下,可以看到全球化所展现的中
西体育文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异
。“
越是民族的,就
越是世界的
”
反映了文化面向世界的开放性,而
“
只
有世界的,才是民族的
”
反映了文化取长补短的涵
摄性,而
“
民族的
”
与
“
世界的
”
相互转化的条件就是
文化交流
。
张岱年先生曾说:
“
一个独立的文化,与
另一不同类型的文化相遇,其前途有三种可能: 一是
孤芳自赏,拒绝交流,其结果是自我封闭,必将陷入
衰亡; 二是接受同化,放弃自己原有的,专以模仿外
邦文化为事,其结果是丧失民族的独立性,将沦为强
国的附庸; 三是主动吸取外来文化的成果,取精用
宏,使民族文化更加壮大
”
,可见
“
东方文化优越论
”
的
“
复古主义
”
和
“
全盘西化论
”
的
“
民族虚无主义
”
绝不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应有之义
。
现代社会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和道德理性正是西方现代体育文化进入后现代化所
迫切需求的,而西方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科学技术和
创新精神也正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进程
中所渴求的
。
中西体育文化的特点( 求真与务实
、
和合与个性
、
伦理与法制
、
个人与集体
、
柔性与刚
性) 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矛盾双方既有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的斗争
性,又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同一性,同一是对
立面双方的同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的结
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过渡,只有矛盾双方
既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
发展
。
笔者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
型并不是要实现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共识,更不是回
避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冲突,盲目的
“
化解冲突
”
和乐观的
“
达成共识
”
也是不可能客观实现的,而是
如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纷繁复杂的体育文化交
织之下推动自身的文化认同和发展
。
可见,必须正
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矛盾,
只有在矛盾过程中以
“
主动求变
”
代替
“
固步自封
”
,
以
“
积极融入
”
代替
“
避其锋芒
”
,坚持
“
博采众长
、
以
我为主
、
为我所用
”
的原则,在继承
、
彰显和发扬民
族传统体育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吸纳一切先进
和优质的异域文化元素,并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文化的价值重塑,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具有
鲜明的
“
中国理念
”
,又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和价值
取向,才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题
中应有之义
。
4. 4. 2
历时性语境下的古今纵向整合
———
立足当
代
、
继承传统
毫无疑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诸多质
素,都可以作为现代化转型的积极因素,民族传统体
·29·
第
33
卷第
1
期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育文化所具有的
“
历史传承性
”
和
“
现实变异性
”
两
大特征以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
厚德载物的仁爱
精神
、
爱国爱民的集体精神和诚实守信的伦理精神,
都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
16
]
。
然
而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我国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是要解决作为上层建
筑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系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冲突主要表现为
强调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理性价值观之间的
矛盾
、
缺乏民主的传统与现代民主的冲突
、
根深蒂固
的国民品性与自由人格的抵触等
[
16
]
。
而这种矛盾
和冲突即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
“
非现代
”
因素的
制约所引起的
。
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建
立在文化连续性和阶段性辩证统一基础上的民族传
统体育文化先进性建设,要本着
“
古为今用,去粗取
精
”
的理念,在区分古人主体视角与现代人主体视
角,区分文化理性和文化情感,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质素正负价值的基础上
[
17
]
,辩证地继承古今一切
先进的
、
积极的和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要
素,并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使之既具有传
统的体育文化基因,又具备不同价值追求和审美
取
向的可选性,创造性地改造为同时具有传统性和现
代性双维特征的体育文化
。
5
结 语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是在历时性
与共时性的双重语境中进行的,不仅是全球化发展
的现实驱动,还是特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
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诉求,这一客观现实赋予了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紧迫性和自主
性特点
。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有固守本源的保
守性,又有开拓创新的进取性,不但拥有自身的涵摄
性和包容性,也具有按照文化规律发展的惯性,这也
注定了其现代化转型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
西方现代文化在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向东方传
统文化的寻亲,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未来发展
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
因此,不但要以西方现代体
育文化发展历程为参考和借鉴,避免亦步亦趋重蹈
西方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覆辙,有效处理甚至避免
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应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
化现代化转型置于更为广阔的视角和长远的未来进
行解读与评估,在区分古人的主体视角与现代人的
主体视角,区分文化理性和文化情感,认识民族传统
体育文化质素正负价值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母体
为主体,辩证吸纳一切先进和优质的文化元素,打造
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双维特征的
、
大众化的和生活
化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
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已经为民
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那就是
“
以马克
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
、
面向世界
、
面向未
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参考文献:
[
1
]张凤琦
.
文化复兴与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思考[
J
]
.
中华文化论坛,
2006
(
4
) :
111-114.
[
2
]余小平,李率文
.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
转型研究[
J
]
.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
24
(
5
) :
86-89.
[
3
]郑朝沙,刘亚
.
论当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共时形
态[
J
]
.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
33
(
4
) :
36-39.
[
4
]白晋湘
.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
体育[
J
]
.
体育科学,
2004
,
24
(
1
) :
65-67.
[
5
]李荣芝,唐守彦
.
现代社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
构建研究[
J
]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
28
(
1
) :
59-62.
[
6
]袁校卫,邵信波,何清
.
风险社会语境下民族体育文化的
现代风险与传承危机[
J
]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
27
(
4
) :
18-21.
[
7
]袁校卫
.
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现代风险与危机消解[
J
]
.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
24
(
4
) :
463 -
466.
[
8
]潘冬,樊艺杰
.
论文化发展视角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化转
型[
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
,
38
(
3
) :
46-51.
[
9
]郭超
.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J
]
.
甘
肃高师学报,
2005
,
10
(
5
) :
60-62.
[
10
]谭达顺
.
现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纵横谈[
J
]
.
体育
文化导刊,
2014
(
7
) :
67-70.
[
11
]刘鄂培
.
张岱年文集: 第六卷[
M
]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社,
1995.
[
12
]徐林
.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研究
[
J
]
.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
23
(
2
) :
84-86.
[
13
]汤立许,蔡仲林,刘轶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困境
及路径选择[
J
]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1
,
28
(
5
) :
574-
578.
[
14
]谢惠蓉
.
城市化生存: 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之路[
J
]
.
山
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
28
(
2
) :
28-31.
[
15
]张谨
.
论文化转型[
J
]
.
学术论坛,
2010
(
6
) :
158-163.
[
16
]赵勇
.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探析[
J
]
.
党史文苑,
2013
(
12
) :
66-68.
[
17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转化研究[
N
]
.
甘肃日报,
2012-01-18
(
14
)
.
·39·
第
33
卷
尹继林,等: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转型的困境与启示
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