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三圣之曾子

温柔似野鬼°
758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5: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r圈-封锁的拼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曾参(shēn),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不知道我们群有没有曾子的同乡,呵呵)。他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国(缯国)太子巫的第五代孙。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收的年轻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又名曾皙)也是孔子的学生。其父曾点,在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里,有表现,就是那个鼓瑟的,呵呵,名人的父亲,也是名人之后,够洒脱吧? 大家都知道,中国绵延最久的家族是孔子世家,现在已经传80代。那排第二的家族,是哪家呢?就是曾家。曾子后人,现在已经传78代。四大家族,其他两家,自己查哈。

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得孔子真传,作《大学》、《孝经》。他又收孔子的嫡孙子思为弟子,传道给子思,子思作《中庸》,子思的弟子孟子作《孟子》,儒家体系因此而一脉相承。可见曾子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我们在《笠翁对韵》中有读到:“回也愚,参也鲁”,说的就是颜回和曾参。曾参年轻的时候看起来显得比较迟钝,呵呵,也许就是赖老师所说的“笨”吧。最后,还是这个“笨人”,用他的专一和赤诚,获得了孔子的传承。后世尊曾子为宗圣,与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行圣子贡齐名。
曾家至今也名人辈出, 200年前,曾国藩,当世,曾仕强。
《论语》之《公冶长》篇中有云:“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个“性与天道”,孔子都传给曾子了,连子贡都不得闻。整部《论语》,都是与中下人等云,毕竟,《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出来的对大部分普通弟子的教育。也是片段,不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学习的经典。对曾子等的传道,是不是像《孝经》中说的那样,师徒独处的时候传授的,吃小灶去了?



我们先“听其言”来了解曾子这个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时时刻刻保持空杯状态,多了不起!学习!

他说到的三个方面,忠,信,行。对上级和长辈,对朋友,对治学,态度都很明了。处处都在内求,处处都表现出自治甚严。怎样,是个实诚君子吧?忠,是带“心”的,《说文解字》:尽心曰忠。尹氏曰:“曾子守约,故动必求诸身。”谢氏曰:“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独曾子之学,专用心于内,故传之无弊。”谢氏即谢
良佐,二程(程颢、程颐)大弟子。尹氏即和靖处士尹焞,《宋史?道学列传》有传。特别要提出的,这里曾子也提到了治学的态度:习。要知而行之。这个“习”字,朱子译注为:“习,谓熟之于已”。就是温习的意思。在这里也是很通的。只是,联系“学而”全篇,我认为用“践行”一解更恰当些。把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操练,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温习。书本知识,是我们的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得,来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智慧就这样代代传承。像师父赖老师这样,把《易经》用在生活上,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最好的“习”,说到做到,最难。而赖老师,就是这样的人,他说的,都是他做到了的。 《学而》篇后面也有证明“习”的含义:“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段更充分说明了学而行之是重要性。也证明了,学问到底是什么?就是用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东西,告诉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后面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问。不只是知道这个字有四种写法而已之类。学问不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生活的。
曾子这三行,全是内求的内容。接下去的“子曰:道千乘之国……”,就是学问的外用了。以及后面说到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等,就是做学问的态度了,这里先不谈。曾子所作《大学》,是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其中所表达的诚,慎独等修身、正心的态度,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这个人物的为人。
再“观其行”了解曾子这个大人物: 曾子杀猪的故事,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我也是小时候就读到了。
曾妻子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曾妻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
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于是,孔子传给了曾子,有了《孝经》。
“曾子受杖”:
曾子从小就很孝敬父母,以其孝行而著称乡里。 一天,曾参与父亲曾晳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稍不留神,斩断了瓜苗的根,曾晳看到孩子不知爱惜物力,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因自己做错事而生气,心里很惭愧,也不逃避,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便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慢慢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欢喜喜地爬了起来,整理好衣冠,恭恭敬敬地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父亲大人,刚才孩儿犯了大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不知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问候完父亲,父亲见曾参似乎没有什么大碍,稍放了心,曾参于是退回了房间,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欢快的音乐与歌声能传到父亲的耳中,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 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了此事后,反而不高兴,对门下的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弟子们有些奇怪。曾参知道后,内心很是惶恐不安,老师如此生气,一定是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可仔细检点反省,却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于是,就请了其他同学去向老师请教。
孔夫子此时便向前来请教的弟子说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从前,有一位瞽瞍,他有一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的时候非常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要杀他的时候,却没有一次能找到他。当是小的棍棒,能承受的就等着受罚;可如果是大的棍棒时,就应该先避开。这样,瞽瞍就没有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极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你难道不是天子的子民吗?杀了天子子民的人,他的罪该又怎么样呢?”弟子们听了老师的开导后恍然大悟,当曾参听到了夫子这些话后,也一下子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啊!”于是就很诚恳地去向孔夫子拜谢并悔过。
《弟子规》说:“父母责,须顺承。”“身有伤,贻亲忧。” 父母内心对孩子的爱是非常深的,可是
如果一时气恼下手重了,就很可能伤了孩子的身体,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是尽到了孝道?原来,几千年前,孔老夫子和弟子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孝道不是盲目的随顺,而是需要智慧的。
从曾子的成长过程,曾子的为人之道,在两点上给我很大的启发。一是做学问的态度,二是师道。曾子在《大学》中有云:“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朱子说:“道之浩浩,何处下手?唯至诚才有可居之处。”白沙子说:“不诚则惑,惑则伪。”不一而足。

土的孔隙率-贫嘴什么意思


街坊的拼音-王拼音


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选贤举能


伯醇-争春


官宦是什么意思-贿赂公行


繁衍的意思-心性是什么意思


一见钟情英文-黑度


绿油油造句-琚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