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西师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515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6:1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香港出入境-总经理年会致辞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 又将带我们到哪些
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 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
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 导学生在众
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
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
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 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
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 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

2


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
计算更准确 。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 。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
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
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 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
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
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 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
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 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
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
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
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 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5~7、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
2.能解决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计算:35×3、8×27、512×4、12×49。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时,指名说说512×4的计算方法。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将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分数乘法)。
[点评:新课前进行一些基本的计算练习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优势,也是形成
计算技能的基础。]
二、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 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3时可以行驶多少
千米?1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口答算式后,提问:110×3或3×11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强调:求几个几或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教学例3:感知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将上题中的问题改变成为例3:小轿 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
使110千米,45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估计一下,45小时行使的路程比110千米多呢,还是少?为什

4


么?(比110千米少,因为45小时不满1小时)
提问:这个题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10×45=88(千

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信息。
把谁看作单位“1”,(1小时所行驶的路程),45小时表示什么

意思呢?(将1时所行驶的路程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就是45时行

驶的千米数)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线段图:
学生观察讨论:求4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学生反馈意见。
老师引导: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45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1小时

行使路程的45,也就是110千米的45。上面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列出的110×45,就可以理解为求110的45是多少。
所以110×45就表示:110的45是多少。(教师板书)
请看着线段图将110×45表示的意思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如果求45时行驶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呢?怎样列式,表示什么

意思?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0×45=表示110千米的45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计算的方法。
3.反思小结,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提问:像刚才那样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什么意思呢? 求一个数


5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答呢?
(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探索 出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们的想法是否
正确呢?阅读例3及下面的文字,将你认为重要的话用“”勾 出来。
教师:说说你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一个数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小数,分数和整数都可以)
[评析:对新知的探究,着力点 放在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研究上。以具体的情
境,通过猜想,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同 时,教师还注重对
教科书的阅读与理解,通过反思小结,逐步建构起“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算。]
三、即时练习,巩固反馈
1.只列式不计算。
(1)154米的34是多少米?(2)求a的35是多少?
(3)求12的34是多少?(4)求m的3n是多少?
(5)母鸡有70只,它的110是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2.课堂活动2:说说求你的大腿骨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自己身高的14是多
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点评:练习不求多,重在对知识点训练的落实。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
加以练习与运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 什么
方法来解答?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9题。
[评析: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整数乘 法意
义的拓展,教学时要不惜花时花力讨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强调知其然,并知
其所以然。 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为以后解决分数问题打下坚实的
基础。]

6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一第8、10-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结合图意理

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

算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课件出示)。
23×3
18×8
3×29
7×314
710×5
215×8
89×0
35×4
抽学生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7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展示:(拖拉机耕地的画面和有关条件)拖拉机每小时耕35公顷,2时
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35×2=65(公顷)(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5公顷的2倍是
多少?)
课件展示: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1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1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问:观察35×12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指名回答,教师揭示课题: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思考:35×12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反馈自己的想法。
(3)教师提问:你们的想法31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结合图来表示出35×12。
35公 顷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左图表示,求12小时耕多少公顷就是求什
么?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 怎样表示35公顷,又怎样表示35公顷的
12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画出图。
教师提问:结合图,35×12的计算结果是310吗?你能结合图解释这个结
果吗?
根据交流,小结:35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
的12也 就是把35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相当于把整张纸平均分成10(5×2)份,
表示这样的3份,也就是 310。
4.试一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12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如果是求34小时
耕地多少公顷,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自己列式算一算,再画图验证一下自己的 想
法。

8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的做法。
全班评价,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和画法。
4.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小结方法。
教师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所乘

的积作分母。
5.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第3题:根据算式涂一涂23×3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23×34是怎么涂的。
根据交流,小结:先在长方形里表示出23,再把长方形的23的

34表示出来。
[评析: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不但要让学生会算,更要让学

生理解算理。教师注重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并在验证中,采取数形

结合方式,由教师引导画算式到学生自主验证画算式,理解分数乘

分数的算理。]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教师引入:同学们是否学会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呢?我们

来试一试。
1.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时说说计算及约分的方法。
2.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约分的情况。

9


全班评价,让学生说每道题是怎么约分的。
教师强调:分数连乘,可以同时将几个分数进行约分,再将约分后的分数,
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
对学生没有先约分的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3.练习一第7题。
学生读题,思考:这两个题是一样的吗?“吃去120吨”与“吃去120”有
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教师强调:吃去120吨表示吃了1吨的120,吃去120表示吃去
总数的120,单位“ 1”是不同的。120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120表示的是一
个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分率。
根据分析,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题用减法?
第二个题用乘法?
[点评: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通过练习解决计算中约分的问题,通
过练习理解分 数作为一个数量与分率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 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帮助的?结合算
式,教师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约分的方法。
[点评:小结语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更注重学生学习中问题的解决。]
五、作业
练习一第7、9~12题。
[评析: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本节课教师既注重对计算方法的 掌握,
也注重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的理解是让学生大胆地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而对计
算方法, 也注重学生的内化与自主建构;通过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让学生既形
成计算的技能,又在练习中掌握方 法,为后面的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0


解决问题
第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在行程问 题的情境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感受
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列式计算。
(1)30的16是多少?
(2)6的34是多少?
(3)12的23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生活中的 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来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评析:开课通过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
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完
整地表达出来。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行了全程的23”,是把谁看作单位“1”?你能用
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 ?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学生所画线段图,并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11


结合线段图,教师提问:求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全班讨论后,教师强调:求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全程的23是多少千米,也
就是求84 的23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根据交流,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用“”勾画单位“1”的量,全班评价,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习二第1题。
学生默读题目,勾画有分率的句子,找出单位“1”的量。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乘法做?
教师小结:在解决分数问题中,分析分率句,并从中找出单位“1”的量是
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练习二第2题。
学生读题,找出分率句,分析:谁和谁比较?把谁看作单位“1”?求姐姐
的年龄就是求什么?
全班交流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学生观察: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信息分析:这道题是把谁看作单位“1”?亚洲的面积怎样求?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分数的意思,教师引导:这里的2215是指谁占谁的2215,
谁为单位“1”?
根据信息交流,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自己在
练习本上提 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问题。
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
(1)每个大洲的陆地面积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提问:为什么用乘法做?

12


(2)亚洲比北美洲的陆地面积多多少?或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面积一共多
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学生列式3000×2215-3000×45,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有3000×(2215-45)的做法,只让列式的学生说说(2215-45)是什么意
思?
[评析:在练习中教师不局限于就题解题,而是注重习题的挖掘与拓展。让
学生大胆的提 问、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决分数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6题。
[评析:本课从解决最基本的分数乘法问题入手,在原有分数乘法计算的基
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分析分率句上,通过线段图等方式,充分利用分数乘法的意
义解决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为今后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打下基础。]















1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第7~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 过红玫瑰种植面积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 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
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分析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其他相关信息。
(1)三峡工程57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学校总面积的35是绿地。
2.分别说出两个分数的单位“1”的量。
全校的47是男生,一年级男生占全校男生的29。
教师课件出示第1、2题。学生观察后, 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第1题让
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根据分率句说出基本的 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点评:从不同的层次上对分率句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的分析解
决分数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信息,弄清题意。
教师课件出示例2,学生齐读题目。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提问:从题中我们发现这里有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的单
位“1”一 样吗,分别是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强调:34是把20公顷土地看作单位“1”,而35是把玫瑰种
植面积看作单位“1”。

14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20公顷土地,你能画图表示题目中
的信息吗?
学生画图,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2.尝试解决,发现方法。
教师提问:要求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该怎么解决呢?结合图,先独立思考,再
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练习本 上。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指导学困生。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先算种玫瑰的面积,再算种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2)先算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再算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3.分析方法,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结合学生汇报的方法,师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1)第一种解法。
请汇报的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每一步求的什么,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汇报,
教师提问:你明白他的方法,谁能说说这种方法的

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教师结合图小结:要求红玫 瑰的面积,我们可以先求出玫瑰的面积,再根据
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面积的35,求红玫瑰的面积。
(2)第二种解法。
教师:这位同学与我们其他同学的解法不一样。你明白34×35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讨论,理解34×35。
教师结合图小结:红玫瑰的面积是玫瑰的面积的35,而玫瑰的面积是20公
顷的34,红玫瑰的面积也 就是(红玫瑰的面积)20公顷的34的35。34×35也就
是先算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 之几,

15


就转化为已知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求红玫瑰的面积用乘法算。
4.阅读教科书,小结特点。
学生阅读本节教科书内容,思考: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今天学 习的是分数连乘问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
不一样。可以先求出分数对应的量,再求问题;也可以先求 出问题的量所对应单
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问题。
[评析:例题的教学,从分析信 息入手,注重图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帮助,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尝试、反馈,对不同的解题思路的分析比较 。在问题解决中,
注重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思路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比较中掌握,同时又注意关
键问题教师的点拨,注重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3题。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爬行类动物有 多少
种?哺乳类动物有多少种?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进行第二问的思路分析。
2.练习二第10题。
教师:你知道吗,人体内的水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出示书中表格 )这个
表格就反映了不同年龄的水分与体重的关系。
提问:这些分数是以谁为单位“1”?
教师出示儿童,成人,老人的一般体重情况,学生计算,全班订正。
3.补充练习。
(1)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科技书的25是人物传
记, 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2)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故事书的25 是人物传
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全班讨论: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讨论,小结:第一道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 样,而第二个题的两
个分数单位“1”是一样的,而且求人物传记只需要利用第二个分数就能求出来。
教师强调:不要认为例题是分数连乘问题,练习题全部也是分数连乘。在解

16


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信息认真分析。
[点评:最后的比较练习,是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式,解决学生对知识学习
过程的负迁移问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数连乘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帮你解决。
根据交流,教师简单小结分数连乘问题的特点与解决方法。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7,8题。
六、拓展与提高
练习二思考题。大家试一试,提示学生有多种解法。
[评析:本节课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 念,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放手
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与生成,注重以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培 养学生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指导作
用的发挥 。让教师的点拨点在关键处,点在学生困惑处,点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














17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三第1~8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 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理解打折的
意义,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分析分率句。
(1)男生人数占女生的56(2)现价是原价的710
指名说说两个题中单位“1”的量。
2.结合第(2)题,教师提问: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吗?
如果有学生说到打折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什么是打折呢?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生活中有关打折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点评:开课通过分析分率句,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同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谁能完整的、有

条理的把题中的信息告诉大家?
(2)理解打折的意义。
提问: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你觉得“一律打

18



六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打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折表示原价的

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六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六或者百分之六十


追问:如果原价是100元,打六折后卖多少钱呢?
抽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100×610,追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3)分析信息,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250元够不够,该怎样解决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

试。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对学困生

进行即时指导。
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先算出每种农具打折后的价格。
喷雾器:50×610=30(元)
箩筐: 15×610=9(元)水泵: 320×610=192(元)
再算打折后一共的钱:30+9+192=231(元)
②三种农具打折前的总价:50+15+320=385(元)
再算出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元:385×610=231(元)
让展示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比较:你觉得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根据交流,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应选择更简洁

、简单的解题方法。


19


(4)反思回顾。
提问:你估计一下,231元是原价的六折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解

决,你有些什么想法?
通过学生交流,强调打折的意义与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2.即时反馈。
练习三第1题。
教师:生活中有关的打折问题非常多,在商场中你会经常看到

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第1题图)
学生观察:你获得哪些信息?打七五折和打八八折是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评价。
[评析:在分析信息中,注重让学生有条理,简洁的解读信息

,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抓住打折这个学生不易理解的

信息展开,先理解打折的意义,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尝试发现,注重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读题并理解:要求打几折就是求什么?求现价是原价的十

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0


教师小结:求打几折,就是算现价占原价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算。要注意最后结果写成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更容易看清是打

几折。
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信息后,独立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第一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第二天卖

出水果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全班汇报时,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
3.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

举例进行说明。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个题单位“1”的量只有在1吨时

,剩下的才相等。其余情况都不相等。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解决问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5、6、7、8题。其余作为课外练习题。
[评析:本节课教师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以分数乘法的

意义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解读信息,分

析信息,明确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


21


程,感受探索之后成功的喜悦。]
(2008年版修订)第二单元: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的主题图,第1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

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

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观察主题图,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

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像一

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

22



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教师: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

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

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

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

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感知圆的特征
1.圆规画圆。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

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

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第一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

两脚来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2.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哪些地方

不一样?(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半径大,则

23



圆大;半径小,则圆小。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

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表示。
3.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还有同学提到了圆的半径

,认识半径吗?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来,画得越多越好。
[点评: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圆内半径画不完。]
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因为半

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课件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

条合适。(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不相信,请学生说理由:直

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

度都相等。
4.画圆的直径。

24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

定圆的大小。(直径)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

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2)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是不是画得越多就越能干)
(3)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

量;或用圆纸对折)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

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

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1.练习四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

长度。
2.第18页课堂活动第1题。重点指导如下: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

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25


第1次画完后,教师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

的圆小?(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

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次画完后,教师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

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

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3.应用练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1)解释现象。
结合我们对圆的认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水面荡开的圆形波纹,圆心在什么位置呢?(石头入水的地

方)
B.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点评: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

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2)解决问题(机动处理)。
运用圆的有关特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A.在某处要实施拆除爆破,为使距此处不远的三个建筑物不受

影响,你认为该怎样确定爆破影响范围的半径?
根据学生回答,汇报交流。
B.课件出示图:我国的宝岛台湾岛,东西最宽处约144千米,

南北最长处约390千米,要新建一电视信号发射塔,要求能够覆盖整

26



个台湾岛。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电视信号的覆盖半径?
四、深化对圆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圆是简单而又

完美的几何图形,它包含的东西可丰富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对圆的

介绍吧。(课件从上到下的缓慢出现对圆的介绍并伴有声音讲解)其

实,圆还有许多奇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认识呢!让我们到生活中慢慢

体会吧。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评析:该教学设计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理念,在看、画、折、量等活动中来认识圆和圆的特征。教学过程

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去发现、猜想、

验证、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索”。重视了学生大脑中已有圆

的形象的再现,重视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闭眼想、按要求画

等,重视了学生对圆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7页例3,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

27



、6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直尺、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量角

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

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一把打开的折扇的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像扇子形状的平面

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

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教学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

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

扇形。
1.认识圆心角。

28






教师用投影仪映出右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

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

: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

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150°、

20°、30°、40°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

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

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点评:圆心角的概念很重要,以后还要学到圆周角,这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

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


29


理解)
教师:请同学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

来的?
教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如下左

图)。
然后让学生将∠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

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

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

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4.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

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5.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6.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

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

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可清楚地认识扇形。
7.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

30



形叫什么图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

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8.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扇形容易与三角形混淆,这个比较很有必要)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

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

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

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基本练习
①判断下面各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并说出理由。
②判断下面各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并说出理由。
③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说说理由

)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
3)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也就越大。 ()

31


4)圆的面积比扇形的面积大。 ()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
[点评:几何题的概念性很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指导学生语

言的逻辑性。]
四、课堂小结
讨论:一个图形,如果是扇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条弧;

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
五、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课堂活动第3题。操作时,尽量用薄一些的纸,尽量多对折几次


课堂活动第4题。让学生先讨论,说出想法后再画出来。
课堂活动第5题。议一议: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

在哪里?(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

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

平稳状态)
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拿出课前每人准备的一个1元的硬币。在

不知道圆心在哪里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先尝

试,然后再反馈,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

一条,利用这个道理就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如果学生用1元的硬币在

32



纸上画一个圆,再把这个圆对折,测量出直径,这种方法也是很好

的。
[评析:扇形的认识概念性很强,所以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形

成数学概念的一般过程,先通过形象直观的感知,再经过比较、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特殊来进行判断。本教案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特别

是练习中的判断题需要运用概念来判别,这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

维方法。]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4,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四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圆的方法,并能利用圆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通过不同圆的组合来画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

神奇及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让学生了解圆周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许多小线段组成,渗透

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画圆的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33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白

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引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一些由不同的圆组合而成的优美图案,并发表自

己的看法。
2.揭示课题:设计图案。
二、动手操作,设计图案
1.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
(2)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画这些图案的方法,教师用课件配合

展示画的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图案,把图案分解成几个圆来分析。
第一步画圆
第二步以大圆直径的14画两个小半圆
第三步涂色
(3)学生再试着画这些图案,并涂上颜色。
(4)展示交流。
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是否美观,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是

怎么画出来的。
2.第19页下面部分:设计用线段绕成圆的图案。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会画圆了,画圆时是用的什么来画的?

(圆规或者圆形物体)那用直线能画出圆来吗?

34


(2)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中的正方形图,思考:
A、每边是怎样等分的?每边的数又是怎样排列的?
B、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学生1:正方形的每边平均分成了12份,上下两边分别用数1、2

、3、4、5、6、5、4、3、2、1标注中间的点。左右两边分别用数6

、5、4、3、2、1、2、3、4、5、6标注中间的点。
学生2: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是有规律的。相邻两条边上相同数

所标注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如1←→1、2←→2、3←→3、4←→4

、5←→5、6←→6。
(3)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必要的示范。
(4)学生独立设计用直线绕成圆的图案。(也可以选择开课时老

师提供的图案)
第20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小结(略)。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堂活动第1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第1题的图案,想一想,这

个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然后再用颜色涂出喜欢的图案。
2.课堂活动第3题。用圆规为主要工具,设计喜欢的图案。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喜欢的图案,再展示交流,拓展学生的

视野。

35


3.练习四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圆的知识,学习了什么?你对数学有什么新的看

法?
[评析:先让学生欣赏有关圆的美丽的图案,激发出学生的兴

趣,再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分析图案,尝试着自己设计。

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来设计图案,既进一步巩固圆的画法,也让学

生在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其中,也感受到直线与圆的

关系,渗透极限的思想。]
圆的周长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5

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

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

36



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课件出

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

课件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7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

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

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

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

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

。(课件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38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

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

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

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

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课件,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

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

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

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

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

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

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

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

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


39


进行计算,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周长直径=π?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πd,d=cπ,c =2πr,r=c2π。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π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评析:有前面数学活动的基础,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

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例2这

既是验证刚发现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是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

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

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40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

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

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

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

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

,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

,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

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评析:创设生活情境,密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观察

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关,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做实


41


验,探索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

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不仅对于掌握数学知识有用,而且有利于培

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设计

1.认识圆的周长
(1)指一指。
教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出示第23页上面的情境图)谁愿意到前

面来指出这两个铁环的周长?
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片,同桌两人互相指出自己手

中圆的周长。
(2)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3)归纳总结。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板书)
[评析:凭借学生对“周长”的认知基础,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

,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进而抽象概括圆周长的意义,主动构建圆

的周长的意义。有效的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又是学生发展思维、发展交流表达能力的过程。]
2.探究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42


(1)猜想。
教师:圆有大有小,圆的周长有长有短,请你大胆的猜想一下

圆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学生:我认为圆的周长会和半径有关,因为半径越长,圆就越

大,圆的周长就越长;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学生: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也有关,因为直径越长,圆就越

大,圆的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2)实验探索。
①讨论选择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

径、半径间的关系研究明白了,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研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

行研究?
学生:可以研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生:也可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看看

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出示实验报告单,从实验报告单上看,下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

作?

43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出圆的周长?(用线绕一周,再测

量线的长度;在直尺上滚一周)
教师:虽然这两种测量圆的方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把圆的弯

曲的周长变成了直直的线段。
③交流、分析。
反馈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结果,教师填入表中。
教师:表中的数据是我们共同测量、计算出来的。观察我们实

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我发现这些圆的大小不一样,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

是三点多。
教师:由于同学们在测量或者计算时存在一些误差,实际上,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

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学生写2个π。
④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教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圆周率的研究

。下面请同学们翻到第28页,我们来看一看“数学文化:圆周率之

父——祖冲之”。
教师:通过这个数学文化,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师:同学们,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正因为祖冲

44



之的杰出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现在就

请同学们读一读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间

)其实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总结圆周长计算公式。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π,也就是周

长总是直径的π倍,那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教师: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C就等于什么呢?(板书:C=

πd)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该怎样表示?(C=2πr)
计算圆的周长,需知道什么条件?
教师:我们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的过程

中,一般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4.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评析:有前面数学活动的基础,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

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例2这

既是验证刚发现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是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

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45


教科书第26页例3,练习五第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圆周长

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运用圆周长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

我们把它叫做(),用字母()表示。
2.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口答下面各题。
(1)d=1厘米,C=?(2)r=1.5米,C=?
(3)d=4分米,C=?(4)r=8厘米,C=?
3.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今天我

们就运用这些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3。
理解题意:观察图中的信息,想一想这些信息与圆的哪些知识

有关?能不能用公式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
2.学生尝试解决。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

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

46


3.展示学生的两种解法。
解法1:用方程解。
解:设花台的直径是d米。根据C=πd得:
3.14d=31.4
d=31.4÷3.14
d=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解法2:用算术法。
解:d=C÷π=31.4÷3.14=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展示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书

写格式。
4.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用

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31.4÷10=3.14
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

径是5米是合理的。
5.小结: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和半径,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

解答,也可以利用公式直接列算术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五第6题。这是稍有变化的题目,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明

确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再进行计算。第1个图的周长是:3.14

47



×8÷2+8=20.56(cm)。第2个图,可以看作一个圆周长的一半加正

方形的三条边的长,即3.14×1.2÷2+1.2×3=5.484(m)。
2.练习五第7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先弄清题目的

要求,要求车轮转动多少周?就是求23.55m里面有多少个车轮的周

长。
23.55 m=2355 cm或50 cm=0.5 m
2355÷(3.14×50)=15(周)
23.55÷(3.14×0.5)=15(周)
3.补充练习。
(1)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5m,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

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如果每隔2m装一根木桩,大约要装多少

根木桩?
四、综合应用
1.练习五第8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审题后,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

意图。让学生理解如果把这个圆形展区的半径向外延伸2米仍然是一

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10+2+2=14(m),或者半径是10÷2+2=7(m),

然后再列式求出周长。

48


2.练习五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2只蜜蜂分别沿着阴影

部分的边缘爬1次,所爬的路线分别是什么。第1只蜜蜂所爬路程是

正方形的周长加上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第2只蜜蜂所爬的路程

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从而得出两只蜜蜂所爬

的路线一样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你解决有关

圆周长的实际问题有哪些帮助?
[评析:本课的设计遵循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学生的

学习活动是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容易激发学生相互间

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水平。]
圆 的 面 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29~30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

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49


1.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掌握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

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8和16等份的圆形纸片各1个,正方形、圆形物品、圆规、剪刀

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又接触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已经了

解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你还想研究圆的什么知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独自看图并理解文字信息。
教师:这个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是求什么?(学生:塔的底

面是圆形,就是求圆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是指的什么?
归纳: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50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2,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
算。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主题图,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新的一学期开始了,看看愉快的数学之旅 又将带我们到哪些
新的站点呢?请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教师:认真观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回答)
你们能根据主题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这些问题你们能试着列出算式吗?它们都是些什么算式?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的连加算式或分数乘法算式)
这些算式中的数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有的是加法算式,有的是乘法算式,但这些数都与分数有关。
揭示课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法。
[评析: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通过主 题图既调动学生开学学习的积极性,
又在主题图的信息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教师又注意引 导学生在众
多信息中注意搜索与分数乘法相关的信息,为本课时教学作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


课件展示,并配上声音:每人吃5个饼,4人共吃多少个饼?
学生列式:5+5+5+55×4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4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5的4倍是多少?
(2)分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展示例1的情境图:每人吃15个饼,4人吃多少个饼?
学生尝试列式:15+15+15+1515×4或 4×15
教师:表示什么意思呢?与整数乘法的意思相同吗?(4个15是多少;15的
4倍是多少?)
2.利用意义探索计算法则。
(1)教师:15×4该怎样算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全班汇报,说说你得多少,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得出:
15×4表示4个15相加,4个15就是45。
(2)试一试。
45×2=3×14=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好后,集体订正。并请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3)口算(教师即时板书):25×2、5×17、29×4、2×45。
(4)议一议:这些分数乘法有什么特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分数乘整数),根据刚才的计算,你觉得分数乘整数怎样
算?
根据交流小结:分数乘整数,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3.教学例2。
(1)出示:38×2 。
教师:这个乘法会算吗?先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并适时提问:你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怎么解决的?
教 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约分方法,并抽学生板书。(学生可能出现:计
算结果不约分;先计算出结果再 约分;或在计算过程中先约分再计算这三种情况)
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计算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
针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评价: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老师强调:在分数乘法中,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我们

2


可以先将整数与分母约分,再按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计算。这样做,计算数据较小,
计算更准确 。
(2)练习:29×6=12×34=
观察巡视学生是否先约分再计算 。在约分时,是否有学生将分子与分子约分,
为什么只能将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
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计算与约分方法。教师展示一种学生将分子与分子
分的错误方法,让学生辨析。
(3)学生再次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现在你能比较完整地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吗?
结合学生交流,小结方法:先看整数与分 数的分母能否约分,能约分的先约
分,然后用整数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评析:从整数乘法的意义自然过渡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通过意义探索
计算方法,让数学知识前后联 系更紧密。同时注重学生计算方法的主动探索,强
调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自主建构,注重学生错误的提前预 判。]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师追问:18×5表示什么
意思?
2.练习——第1~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集体讲评。抽
1~2题说说计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分数乘法,你还想知道什么?
[评析:对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预与包办,而是
充分的在情境图的基础上,通 过整数乘法意义的回顾,经历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过程,掌握计算方法。同时,注重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的学习方式的运用,让学
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3,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四第5~7、9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
2.能解决关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计算:35×3、8×27、512×4、12×49。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时,指名说说512×4的计算方法。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将继续研究分数乘法的问题。(板书:分数乘法)。
[点评:新课前进行一些基本的计算练习是传统数学教学的优势,也是形成
计算技能的基础。]
二、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1.整数乘法的意义。
课件出示: 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使110千米,3时可以行驶多少
千米?1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学生口答算式后,提问:110×3或3×11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强调:求几个几或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
2.教学例3:感知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将上题中的问题改变成为例3:小轿 车在高速公路上每时可以行
使110千米,45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估计一下,45小时行使的路程比110千米多呢,还是少?为什

4


么?(比110千米少,因为45小时不满1小时)
提问:这个题你能解答吗?学生独立列式解答:110×45=88(千

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教师: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个线段图来表示这道题的信息。
把谁看作单位“1”,(1小时所行驶的路程),45小时表示什么

意思呢?(将1时所行驶的路程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就是45时行

驶的千米数)
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出线段图:
学生观察讨论:求45小时行使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
学生反馈意见。
老师引导:从线段图中可以看出45小时所行驶的路程就是1小时

行使路程的45,也就是110千米的45。上面根据“路程=速度×时间

”列出的110×45,就可以理解为求110的45是多少。
所以110×45就表示:110的45是多少。(教师板书)
请看着线段图将110×45表示的意思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
如果求45时行驶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呢?怎样列式,表示什么

意思?
抽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10×45=表示110千米的45是多少?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说说计算的方法。
3.反思小结,探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提问:像刚才那样一个数乘分数表示的什么意思呢? 求一个数


5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解答呢?
(乘法计算)板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自己探索 出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你们的想法是否
正确呢?阅读例3及下面的文字,将你认为重要的话用“”勾 出来。
教师:说说你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句话的理解。
这里的一个数可以表示哪些数呢?(小数,分数和整数都可以)
[评析:对新知的探究,着力点 放在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研究上。以具体的情
境,通过猜想,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同 时,教师还注重对
教科书的阅读与理解,通过反思小结,逐步建构起“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算。]
三、即时练习,巩固反馈
1.只列式不计算。
(1)154米的34是多少米?(2)求a的35是多少?
(3)求12的34是多少?(4)求m的3n是多少?
(5)母鸡有70只,它的110是多少只?
学生独立列式,集体订正时说说列式的理由。
2.课堂活动2:说说求你的大腿骨的长度就是求什么?(自己身高的14是多
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点评:练习不求多,重在对知识点训练的落实。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
加以练习与运用。]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一个数乘分数可以表示什么意思?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 什么
方法来解答?你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五、作业
练习一第5~7、9题。
[评析:本节课所研究的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整数乘 法意
义的拓展,教学时要不惜花时花力讨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强调知其然,并知
其所以然。 同时注重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为以后解决分数问题打下坚实的
基础。]

6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例4,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一第8、10-15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使学生结合图意理

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计

算能力。
2.能解答生活中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了解分数乘法在现实生

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课件出示)。
23×3
18×8
3×29
7×314
710×5
215×8
89×0
35×4
抽学生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7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课件展示:(拖拉机耕地的画面和有关条件)拖拉机每小时耕35公顷,2时
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怎样列式,为什么?
35×2=65(公顷)(表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35公顷的2倍是
多少?)
课件展示: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12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教师: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35×12。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探讨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1)教师提问:观察35×12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乘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指名回答,教师揭示课题:对,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2)思考:35×12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反馈自己的想法。
(3)教师提问:你们的想法310对不对呢?我们可以结合图来表示出35×12。
35公 顷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左图表示,求12小时耕多少公顷就是求什
么?如果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 怎样表示35公顷,又怎样表示35公顷的
12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师生画出图。
教师提问:结合图,35×12的计算结果是310吗?你能结合图解释这个结
果吗?
根据交流,小结:35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5份,表示这样的3份;它
的12也 就是把35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相当于把整张纸平均分成10(5×2)份,
表示这样的3份,也就是 310。
4.试一试。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12小时耕地多 少公顷,如果是求34小时
耕地多少公顷,在图上怎样表示呢?自己列式算一算,再画图验证一下自己的 想
法。

8


学生尝试列式计算并画图,教师巡视学生的做法。
全班评价,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算式和画法。
4.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提问: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
指名回答,小结方法。
教师强调: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所乘

的积作分母。
5.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第3题:根据算式涂一涂23×3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23×34是怎么涂的。
根据交流,小结:先在长方形里表示出23,再把长方形的23的

34表示出来。
[评析:对于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不但要让学生会算,更要让学

生理解算理。教师注重猜想与验证相结合,并在验证中,采取数形

结合方式,由教师引导画算式到学生自主验证画算式,理解分数乘

分数的算理。]
三、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教师引入:同学们是否学会了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呢?我们

来试一试。
1.练习一第12题。
学生独立口算,订正时说说计算及约分的方法。
2.试一试。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约分的情况。

9


全班评价,让学生说每道题是怎么约分的。
教师强调:分数连乘,可以同时将几个分数进行约分,再将约分后的分数,
按分数乘分数的方法计算。
对学生没有先约分的情况,要求学生及时订正。
3.练习一第7题。
学生读题,思考:这两个题是一样的吗?“吃去120吨”与“吃去120”有
什么不同?
根据回答,教师强调:吃去120吨表示吃了1吨的120,吃去120表示吃去
总数的120,单位“ 1”是不同的。120吨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120表示的是一
个量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分率。
根据分析,学生列式解答,订正时追问:为什么第一个题用减法?
第二个题用乘法?
[点评:注重练习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通过练习解决计算中约分的问题,通
过练习理解分 数作为一个数量与分率的区别。]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 么困难需要老师或同学们帮助的?结合算
式,教师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及约分的方法。
[点评:小结语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悟,更注重学生学习中问题的解决。]
五、作业
练习一第7、9~12题。
[评析: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本节课教师既注重对计算方法的 掌握,
也注重对算理的理解。对算理的理解是让学生大胆地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而对计
算方法, 也注重学生的内化与自主建构;通过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让学生既形
成计算的技能,又在练习中掌握方 法,为后面的分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0


解决问题
第课时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第1~6题。
【教学目标】
在行程问 题的情境中,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方法,感受
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列式计算。
(1)30的16是多少?
(2)6的34是多少?
(3)12的23是多少?
集体订正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揭示课题:生活中的 很多问题都与我们的分数乘法有关,今天我们来解决
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评析:开课通过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同
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从题目中得到哪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完
整地表达出来。
教师提问:你怎样理解“行了全程的23”,是把谁看作单位“1”?你能用
线段图表示这道题的信息吗 ?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画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一学生所画线段图,并让他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11


结合线段图,教师提问:求已经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为什么用这种方法计算?
全班讨论后,教师强调:求行了多少千米就是求全程的23是多少千米,也
就是求84 的23是多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根据交流,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2.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用“”勾画单位“1”的量,全班评价,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练习二第1题。
学生默读题目,勾画有分率的句子,找出单位“1”的量。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教师追问:为什么要用乘法做?
教师小结:在解决分数问题中,分析分率句,并从中找出单位“1”的量是
非常重要的。
三、巩固提高,拓展应用
1.练习二第2题。
学生读题,找出分率句,分析:谁和谁比较?把谁看作单位“1”?求姐姐
的年龄就是求什么?
全班交流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小黑板出示,学生观察: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信息分析:这道题是把谁看作单位“1”?亚洲的面积怎样求?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分数的意思,教师引导:这里的2215是指谁占谁的2215,
谁为单位“1”?
根据信息交流,教师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自己在
练习本上提 两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问题。
抽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全班交流。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
(1)每个大洲的陆地面积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提问:为什么用乘法做?

12


(2)亚洲比北美洲的陆地面积多多少?或亚洲和北美洲的陆地面积一共多
少?
对于这样的问题,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学生列式3000×2215-3000×45,追问学生解题中每一步的思路。
如果有3000×(2215-45)的做法,只让列式的学生说说(2215-45)是什么意
思?
[评析:在练习中教师不局限于就题解题,而是注重习题的挖掘与拓展。让
学生大胆的提 问、分析,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解决分数问题你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3~6题。
[评析:本课从解决最基本的分数乘法问题入手,在原有分数乘法计算的基
础上,把着力点放在分析分率句上,通过线段图等方式,充分利用分数乘法的意
义解决求一个数 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为今后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打下基础。]















13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例2,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第7~10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通 过红玫瑰种植面积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 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解题策略的多样
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连乘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分析分率句,找出单位“1”的量和其他相关信息。
(1)三峡工程57的发电量用在了东南沿海地区。
(2)学校总面积的35是绿地。
2.分别说出两个分数的单位“1”的量。
全校的47是男生,一年级男生占全校男生的29。
教师课件出示第1、2题。学生观察后, 独立思考。抽学生回答,第1题让
学生找出单位“1”的量和几分之几对应的量,根据分率句说出基本的 数量关系。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点评:从不同的层次上对分率句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加灵活的分析解
决分数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信息,弄清题意。
教师课件出示例2,学生齐读题目。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提问:从题中我们发现这里有两个分数,这两个分数的单
位“1”一 样吗,分别是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强调:34是把20公顷土地看作单位“1”,而35是把玫瑰种
植面积看作单位“1”。

14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20公顷土地,你能画图表示题目中
的信息吗?
学生画图,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全班反馈,集体订正。
2.尝试解决,发现方法。
教师提问:要求种了多少公顷红玫瑰,该怎么解决呢?结合图,先独立思考,再
把自己的方法写在练习本 上。
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指导学困生。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方法。
(1)先算种玫瑰的面积,再算种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2)先算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再算红玫瑰的面积。
20×(34×35)=8(公顷)
3.分析方法,理解不同的解题思路。
结合学生汇报的方法,师生进行解题思路分析。
(1)第一种解法。
请汇报的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每一步求的什么,为什么这么求, 根据汇报,
教师提问:你明白他的方法,谁能说说这种方法的

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后,同桌互相说说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教师结合图小结:要求红玫 瑰的面积,我们可以先求出玫瑰的面积,再根据
红玫瑰的面积占玫瑰面积的35,求红玫瑰的面积。
(2)第二种解法。
教师:这位同学与我们其他同学的解法不一样。你明白34×35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讨论,理解34×35。
教师结合图小结:红玫瑰的面积是玫瑰的面积的35,而玫瑰的面积是20公
顷的34,红玫瑰的面积也 就是(红玫瑰的面积)20公顷的34的35。34×35也就
是先算出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 之几,

15


就转化为已知红玫瑰的面积占20公顷的几分之几,求红玫瑰的面积用乘法算。
4.阅读教科书,小结特点。
学生阅读本节教科书内容,思考:今天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今天学 习的是分数连乘问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
不一样。可以先求出分数对应的量,再求问题;也可以先求 出问题的量所对应单
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问题。
[评析:例题的教学,从分析信 息入手,注重图示对学生解决问题的帮助,
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尝试、反馈,对不同的解题思路的分析比较 。在问题解决中,
注重问题学生自主解决,思路方法让学生自主分析,比较中掌握,同时又注意关
键问题教师的点拨,注重学生的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课堂活动第3题。
出示第3题,学生独立提问并列式解决。学生可能提出:爬行类动物有 多少
种?哺乳类动物有多少种?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进行第二问的思路分析。
2.练习二第10题。
教师:你知道吗,人体内的水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出示书中表格 )这个
表格就反映了不同年龄的水分与体重的关系。
提问:这些分数是以谁为单位“1”?
教师出示儿童,成人,老人的一般体重情况,学生计算,全班订正。
3.补充练习。
(1)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科技书的25是人物传
记, 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2)图书室有故事书120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34,故事书的25 是人物传
记,人物传记有多少本?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
全班讨论: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讨论,小结:第一道题两个分数的单位“1”不一 样,而第二个题的两
个分数单位“1”是一样的,而且求人物传记只需要利用第二个分数就能求出来。
教师强调:不要认为例题是分数连乘问题,练习题全部也是分数连乘。在解

16


决问题中,要根据题目信息认真分析。
[点评:最后的比较练习,是要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式,解决学生对知识学习
过程的负迁移问题。]
四、全课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我们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你认为分数连乘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全班同学一起帮你解决。
根据交流,教师简单小结分数连乘问题的特点与解决方法。
五、独立作业
练习二第7,8题。
六、拓展与提高
练习二思考题。大家试一试,提示学生有多种解法。
[评析:本节课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理 念,强调解决问题过程中,放手
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与生成,注重以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培 养学生
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学中更加重视教师的点拨指导作
用的发挥 。让教师的点拨点在关键处,点在学生困惑处,点在学生有争议的地方。]














17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三第1~8题。
【教学目标】
在具体 的生活情境中,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理解打折的
意义,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让学生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小黑板出示:分析分率句。
(1)男生人数占女生的56(2)现价是原价的710
指名说说两个题中单位“1”的量。
2.结合第(2)题,教师提问:生活中有这种情况吗?
如果有学生说到打折的问题,教师揭示课题:什么是打折呢?

今天我们就来解决生活中有关打折的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点评:开课通过分析分率句,为后面学生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同时揭示课题,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例3主题图:你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谁能完整的、有

条理的把题中的信息告诉大家?
(2)理解打折的意义。
提问:对这些信息,你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你觉得“一律打

18



六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后,教师强调:打折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折表示原价的

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十;六折表示原价的十分之六或者百分之六十


追问:如果原价是100元,打六折后卖多少钱呢?
抽学生回答,并口头列式100×610,追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算。
(3)分析信息,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
提问:要求250元够不够,该怎样解决呢?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

试。
学生独立尝试,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方法,并对学困生

进行即时指导。
汇报交流,展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先算出每种农具打折后的价格。
喷雾器:50×610=30(元)
箩筐: 15×610=9(元)水泵: 320×610=192(元)
再算打折后一共的钱:30+9+192=231(元)
②三种农具打折前的总价:50+15+320=385(元)
再算出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元:385×610=231(元)
让展示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比较:你觉得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根据交流,教师强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应选择更简洁

、简单的解题方法。


19


(4)反思回顾。
提问:你估计一下,231元是原价的六折吗?通过这个问题的解

决,你有些什么想法?
通过学生交流,强调打折的意义与解决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2.即时反馈。
练习三第1题。
教师:生活中有关的打折问题非常多,在商场中你会经常看到

这样的情况。(教师出示第1题图)
学生观察:你获得哪些信息?打七五折和打八八折是什么意思


全班交流后,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评价。
[评析:在分析信息中,注重让学生有条理,简洁的解读信息

,这是生活问题数学化的一个过程。抓住打折这个学生不易理解的

信息展开,先理解打折的意义,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扫清障碍。在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尝试发现,注重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读题并理解:要求打几折就是求什么?求现价是原价的十

分之几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0


教师小结:求打几折,就是算现价占原价的几分之几,用除法

算。要注意最后结果写成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更容易看清是打

几折。
2.课堂活动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你从题中获得哪些信息?
交流信息后,独立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第一天卖出水果多少千克?第二天卖

出水果多少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全班汇报时,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学生的解题思路。
3.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每个小组

举例进行说明。
全班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个题单位“1”的量只有在1吨时

,剩下的才相等。其余情况都不相等。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解决问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5、6、7、8题。其余作为课外练习题。
[评析:本节课教师准确把握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以分数乘法的

意义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解读信息,分

析信息,明确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充分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全过


21


程,感受探索之后成功的喜悦。]
(2008年版修订)第二单元: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页的主题图,第17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题,练

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特征,会用各种方法画圆。
2.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

的现象或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圆的特征。
3.使学生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

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特征,会画圆。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学生自带一个轮廓为圆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观察主题图,提问:同学们,在我们美丽的学校内有一个水

池,你们观察过吗?池内的鱼儿美丽,水面平静。请同学们想像一

下:如果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进一块石子后,水面荡开的波纹,

22



应该是一个近似的什么形状?请用动作说明。
教师:圆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许多物体表面的形状与圆有关。

根据你们的经验,能举个例子吗?
2.揭题:看来同学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些认识,今天这节课就学

习“圆”。
3.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其实圆也和学

过的这些图形一样也是一个平面图形,但是和这些图形又有不同之

处,你发现了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一种平面图形)
二、操作交流,感知圆的特征
1.圆规画圆。
教师: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一切平面

图形中最美的是圆!”。你能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标准的圆吗?(指

向明确用工具画圆,并请学生尝试画圆)
学生第一次画圆。
教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用的是什么工具,是怎么画圆的?
教师演示怎样使用圆规正确的画圆。(强调不能用手握住圆规的

两脚来画圆)
教师:请同学们用圆规再画一个标准的圆。
2.观察对比所画的两个圆,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哪些地方

不一样?(大小、位置)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一样呢? 半径大,则

23



圆大;半径小,则圆小。
圆的位置不一样,是因为固定点的位置不同,其实,我们把在

圆中心的这一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表示。
3.认识半径。
教师:刚才同学们画的圆都比较好,还有同学提到了圆的半径

,认识半径吗?那现在大家就在你刚才画的圆中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来,画得越多越好。
[点评:故意设计陷阱,让学生体会在同一圆内半径画不完。]
在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画不完。
提问:你是怎样观察得出在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的?(因为半

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教师:那么半径是一条怎样的线段呀?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

一点的线段。(课件展示动画从圆心到圆上的一条线段,齐读)
由于圆周上有无数个点,所以半径就有无数条。
教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画出这无数条半径的代表,你认为画几

条合适。(1条)因为所有半径都相等。(不相信,请学生说理由:直

尺量;或用圆纸对折)
说明半径的特征并板书:在同一圆内,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

度都相等。
4.画圆的直径。

24


(1)除了半径以外,在圆中还有没有像这样比较特殊的线段能决

定圆的大小。(直径)
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画出来,画时要注意什么?(过圆心,两

端在圆上)其实直径就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2)请学生在自己画的圆内画出直径的代表。画得越多越好。(

是不是画得越多就越能干)
(3)直径的特征。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都相等

。为什么?说明理由。(引出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或动手验证;直尺

量;或用圆纸对折)
5.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12d。这个关系的前提是什么?(同一圆内)为什么要加

这个前提,不要行吗?
小结:在同圆或等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

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三、巩固应用,拓展孕伏
1.练习四第1题: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并量出

长度。
2.第18页课堂活动第1题。重点指导如下:
第1题(1):画几个圆心在同一点而半径不相等的圆;画几个圆

心不在同一点而半径相等的圆。

25


第1次画完后,教师问:圆心在同一点上,为什么有的圆大,有

的圆小?(因为半径不一样,半径越大,圆就越大)由此得出:圆的

大小是由半径决定的。
第2次画完后,教师问:这几个圆的大小是一样的,为什么有的

圆在这里,有的圆在那里呢?(因为圆心的位置不一样)由此得出:

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
3.应用练习(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1)解释现象。
结合我们对圆的认识,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A.水面荡开的圆形波纹,圆心在什么位置呢?(石头入水的地

方)
B.车轮是绕着轴承转动,轴承的位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点评:具有数学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充满

了探究的渴望,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2)解决问题(机动处理)。
运用圆的有关特点,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A.在某处要实施拆除爆破,为使距此处不远的三个建筑物不受

影响,你认为该怎样确定爆破影响范围的半径?
根据学生回答,汇报交流。
B.课件出示图:我国的宝岛台湾岛,东西最宽处约144千米,

南北最长处约390千米,要新建一电视信号发射塔,要求能够覆盖整

26



个台湾岛。你认为应该怎样确定电视信号的覆盖半径?
四、深化对圆的认识
教师:今天这节课,大家对圆有了更多的认识。圆是简单而又

完美的几何图形,它包含的东西可丰富了,现在我们来听听对圆的

介绍吧。(课件从上到下的缓慢出现对圆的介绍并伴有声音讲解)其

实,圆还有许多奇妙之处等待我们去认识呢!让我们到生活中慢慢

体会吧。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2、3题。
[评析:该教学设计符合数学课程标准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理念,在看、画、折、量等活动中来认识圆和圆的特征。教学过程

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去发现、猜想、

验证、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索”。重视了学生大脑中已有圆

的形象的再现,重视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如闭眼想、按要求画

等,重视了学生对圆的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7页例3,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

27



、6题。
【教学目标】
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认识圆心角和弧。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圆规、直尺、彩色粉笔,学生准备圆规、直尺、量角

器、折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折扇作为导入新课的道具)同学们对折扇并不陌生,

能说说你们对它的认识吗?
一把打开的折扇的形状(教师打开折扇演示)像扇子形状的平面

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出示课题:认识

扇形)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教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知识,我们今天一起来解决。
二、教学新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圆的一部分,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

的弧围成的图形。形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

扇形。
1.认识圆心角。

28






教师用投影仪映出右图。
教师在右图的基础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

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提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

: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圆

心角。
教师接着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在圆上分别画出圆心角是150°、

20°、30°、40°的扇形,让学生比较这些扇形的大小。使学生明

确:在同一个圆中,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圆心角越大,扇形就越大。可以再次演示折扇,同一把扇子,张开

程度的不同,扇面的大小就不同。
[点评:圆心角的概念很重要,以后还要学到圆周角,这是两个

不同的概念。]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

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弧是圆上的一部分,这样处理易于


29


理解)
教师:请同学观察一下,这两点间的实线部分是在什么上画出

来的?
教师: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如下左

图)。
然后让学生将∠1所对的弧涂成红色,并找出前面3个涂色部分

的圆心角和它所对的弧,用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
然后,教师再用另一种颜色显示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

道这也是一条弧。
3.认识扇形。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扇形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呢?
扇形是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形

象地说,就是两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4.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

与半径OA、半径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5.教师指着这块涂有颜色的图形说:这就是扇形。
6.让学生继续在练习本上画出扇形。(连接圆心O和弧AB的两个

端点A、B,形成半径OA和半径OB,再让学生在扇形中涂上颜色或者

画上阴影——斜线)
让学生试着画扇形,通过操作可清楚地认识扇形。
7.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

30



形叫什么图形?(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

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
8.比较下面两个图形(扇形和三角形),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区别

。(扇形容易与三角形混淆,这个比较很有必要)
左边的图形是扇形,右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它们之间的区别是

:扇形是由两条半径和一条弧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

成的图形。尽管有的图形的两条边也是圆的半径,但是第三条边不

是弧,而是线段,这个图形不能称为扇形,它是三角形。弧是圆的

一部分,是曲线,而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基本练习
①判断下面各个图形的阴影部分是不是扇形,并说出理由。
②判断下面各个角是不是圆心角,并说出理由。
③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说说理由

)
1)顶点在圆上的角是圆心角。 ()
2)因为扇形是它所在圆的一部分,那么圆的一部分一定是扇形

。()
3)在同一个圆中,圆心角越大,扇形的面积也就越大。 ()

31


4)圆的面积比扇形的面积大。 ()
5)半圆也是一个扇形。 ()
[点评:几何题的概念性很强。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指导学生语

言的逻辑性。]
四、课堂小结
讨论:一个图形,如果是扇形,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一条弧;

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
五、课堂作业
课堂活动第2、3、4、5题,练习四第4、5、6题。
课堂活动第3题。操作时,尽量用薄一些的纸,尽量多对折几次


课堂活动第4题。让学生先讨论,说出想法后再画出来。
课堂活动第5题。议一议: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

在哪里?(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

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

平稳状态)
练习四第6题。让学生拿出课前每人准备的一个1元的硬币。在

不知道圆心在哪里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硬币的直径呢?让学生先尝

试,然后再反馈,使学生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

一条,利用这个道理就能测量出圆的直径。如果学生用1元的硬币在

32



纸上画一个圆,再把这个圆对折,测量出直径,这种方法也是很好

的。
[评析:扇形的认识概念性很强,所以这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形

成数学概念的一般过程,先通过形象直观的感知,再经过比较、分

析、综合,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定义,也就是从特殊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特殊来进行判断。本教案充分体现了这个过程,特别

是练习中的判断题需要运用概念来判别,这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思

维方法。]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例4,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四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圆的方法,并能利用圆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通过不同圆的组合来画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

神奇及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3.让学生了解圆周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许多小线段组成,渗透

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利用画圆的方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33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白

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引入新课
1.用课件出示一些由不同的圆组合而成的优美图案,并发表自

己的看法。
2.揭示课题:设计图案。
二、动手操作,设计图案
1.教学例4。
(1)观察例4中的图案,想一想这些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
(2)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画这些图案的方法,教师用课件配合

展示画的步骤。
引导学生分析图案,把图案分解成几个圆来分析。
第一步画圆
第二步以大圆直径的14画两个小半圆
第三步涂色
(3)学生再试着画这些图案,并涂上颜色。
(4)展示交流。
评价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是否美观,并请学生介绍自己作品是

怎么画出来的。
2.第19页下面部分:设计用线段绕成圆的图案。
(1)同学们,你们都已经会画圆了,画圆时是用的什么来画的?

(圆规或者圆形物体)那用直线能画出圆来吗?

34


(2)让学生观察教材19页中的正方形图,思考:
A、每边是怎样等分的?每边的数又是怎样排列的?
B、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又是怎样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学生1:正方形的每边平均分成了12份,上下两边分别用数1、2

、3、4、5、6、5、4、3、2、1标注中间的点。左右两边分别用数6

、5、4、3、2、1、2、3、4、5、6标注中间的点。
学生2:每条线段连接的顺序是有规律的。相邻两条边上相同数

所标注的点用线段连接起来。如1←→1、2←→2、3←→3、4←→4

、5←→5、6←→6。
(3)教师在黑板上进行必要的示范。
(4)学生独立设计用直线绕成圆的图案。(也可以选择开课时老

师提供的图案)
第20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小结(略)。
三、课堂活动,巩固应用
1.课堂活动第1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第1题的图案,想一想,这

个图案是怎样画出来的?然后再用颜色涂出喜欢的图案。
2.课堂活动第3题。用圆规为主要工具,设计喜欢的图案。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出喜欢的图案,再展示交流,拓展学生的

视野。

35


3.练习四思考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运用圆的知识,学习了什么?你对数学有什么新的看

法?
[评析:先让学生欣赏有关圆的美丽的图案,激发出学生的兴

趣,再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分析图案,尝试着自己设计。

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来设计图案,既进一步巩固圆的画法,也让学

生在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教育。其中,也感受到直线与圆的

关系,渗透极限的思想。]
圆的周长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五第1~5

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

算圆的周长和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中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方法,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

36



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圆规、直尺、课件、圆纸片、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谁的铁环滚一圈的距离长一些?为什么?
教师:铁环滚动一周的距离我们就叫做铁环的周长。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

究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二、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1.老师出示一个圆(实物)。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课件出

示一个圆。谁来指一指这个圆的周长?
学生指出并回答。(略)
2.观察。
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周长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直径相等,圆的周长就相等。
3.课件演示右图:
问题:这两个圆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为什么?学生回答后,

课件演示由曲变直,对学生的推断进行检验。
4.小结。
问题: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7



学生: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
三、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
圆的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一起来作一个实验,测

量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它们的商


1.小组讨论,制定探究步骤。
出示探究建议:
(1)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2)记录数据;(3)进行计算;(4)得

出结论。
2.说明活动要求。
每个组的同学先测量出学具中圆形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再用周

长除以直径,并把这些数据和计算的结果填在表里。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3.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4.汇报交流。
(1)交流测量的方法。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你们组是怎样测量圆的周长的?
学生汇报测量的方法。(绳绕法、滚动法„„)
教师:在这些方法中,最欣赏哪个组的方法?
小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量。无论是哪一

种方法,都是在想办法把圆这个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来进行测量的

。(课件出示绳绕法、滚动法„„的动画测量过程)
(2)交流计算方法和结论。

38


提问:观察这些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你还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3倍多一些

的数叫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5.介绍圆周率。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对于圆周率我国古代的数学

家就对此有了研究了,他们把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近似的看作圆

的周长,因为正六边形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所以近似的看成圆的周

长是直径的3倍,(出示课件,展示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是圆直径的3

倍)可是大家可以发现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的周长的误差太大

了。因此把它的边数加倍,得到正十二边形,再加倍到正二十四边

形。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刘徽用圆的内接正96边形,算出圆的周

长是直径的3.14倍,而祖冲之用圆的内接正16384边形,算出圆的周

长与直径的倍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与3.1415927之

间,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第一人,他在数学

上的伟大贡献得到了世界的公认。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呢?(分

得的边数越多,精确的数位越多)到了现代,人们用计算机对圆周率


39


进行计算,1999年日本的两位科学家把π值精确到2061亿位。
6.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问题:你怎样理解周长直径=π?你还能知道什么?
结论:c=πd,d=cπ,c =2πr,r=c2π。
说明:为了计算方便,我们把π近似的取为3.14。
7.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评析:有前面数学活动的基础,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

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例2这

既是验证刚发现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是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

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1.π=3.14。()
2.计算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圆的直径。()
3.只要知道圆的半径或直径,就可以求圆的周长。()
(二)选择。
1.较大的圆的圆周率()较小的圆的圆周率。
a.大于b.小于c.等于
2.半圆的周长()圆周长。
a.大于b.小于c.等于
(三)实践操作。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画一个周长是12.56厘米的圆。先讨论

如何画,再操作。
五、课堂小结

40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课堂作业
1.课堂活动第1、2题。
将课堂活动第1题的直径扩展到9cm为止,当学生算完后,除了

观察直径、周长的变化外,还要能让学生将直径与周长对应的值记

一记。第2题的图形周长在于引导学生去探索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哪些

线,怎么算,最后概括出半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2.练习五第1~5题。
在学生理解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公

式进行计算。教学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

,合理地运用公式,同时注意每题的单位名称。其中,练习五第3题

,可以用教具进行演示,说明计算分针尖端走过的路程,就是求半

径是15厘米的圆的周长。
七、课后作业
1.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d=2米(2)d=1.5厘米(3)d=4分米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
(1)r=6分米(2)r=1.5厘米(3)r=3米
[评析:创设生活情境,密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再通过观察

发现圆周长与直径有关,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做实


41


验,探索出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

概括的数学学习过程,不仅对于掌握数学知识有用,而且有利于培

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圆的周长”教学片段设计

1.认识圆的周长
(1)指一指。
教师:什么是圆的周长?(出示第23页上面的情境图)谁愿意到前

面来指出这两个铁环的周长?
教师: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片,同桌两人互相指出自己手

中圆的周长。
(2)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3)归纳总结。
教师: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板书)
[评析:凭借学生对“周长”的认知基础,让学生指出圆的周长

,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进而抽象概括圆周长的意义,主动构建圆

的周长的意义。有效的数学活动,既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又是学生发展思维、发展交流表达能力的过程。]
2.探究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42


(1)猜想。
教师:圆有大有小,圆的周长有长有短,请你大胆的猜想一下

圆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学生:我认为圆的周长会和半径有关,因为半径越长,圆就越

大,圆的周长就越长;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学生: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也有关,因为直径越长,圆就越

大,圆的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2)实验探索。
①讨论选择方法。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

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

径、半径间的关系研究明白了,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教师:研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进

行研究?
学生:可以研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学生:也可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师:那我们今天就去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看看

有什么发现?
②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出示实验报告单,从实验报告单上看,下面我们需要做哪些工

作?

43


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除以直径的商(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想一想,怎样才能测量出圆的周长?(用线绕一周,再测

量线的长度;在直尺上滚一周)
教师:虽然这两种测量圆的方法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把圆的弯

曲的周长变成了直直的线段。
③交流、分析。
反馈学生的测量和计算结果,教师填入表中。
教师:表中的数据是我们共同测量、计算出来的。观察我们实

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同桌同学互相讨论。
学生:我发现这些圆的大小不一样,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

是三点多。
教师:由于同学们在测量或者计算时存在一些误差,实际上,

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

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学生写2个π。
④了解圆周率的探索历程。
教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圆周率的研究

。下面请同学们翻到第28页,我们来看一看“数学文化:圆周率之

父——祖冲之”。
教师:通过这个数学文化,你知道了些什么?
教师:同学们,祖冲之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正因为祖冲

44



之的杰出成就,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山。现在就

请同学们读一读祖冲之算出的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之间

)其实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3.总结圆周长计算公式。
教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π,也就是周

长总是直径的π倍,那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呢?
教师: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C就等于什么呢?(板书:C=

πd)如果知道圆的半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该怎样表示?(C=2πr)
计算圆的周长,需知道什么条件?
教师:我们知道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的过程

中,一般取两位小数。(板书π≈3.14)
4.教学例2。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提示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评析:有前面数学活动的基础,总结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已经

是水到渠成,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习例2这

既是验证刚发现的圆周长计算公式,又是初步运用,巩固刚发现的

公式,更是让学生经历科学发现的完整过程。]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45


教科书第26页例3,练习五第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圆周长

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能运用圆周长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答: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

我们把它叫做(),用字母()表示。
2.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口答下面各题。
(1)d=1厘米,C=?(2)r=1.5米,C=?
(3)d=4分米,C=?(4)r=8厘米,C=?
3.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今天我

们就运用这些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3。
理解题意:观察图中的信息,想一想这些信息与圆的哪些知识

有关?能不能用公式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
2.学生尝试解决。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

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

46


3.展示学生的两种解法。
解法1:用方程解。
解:设花台的直径是d米。根据C=πd得:
3.14d=31.4
d=31.4÷3.14
d=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解法2:用算术法。
解:d=C÷π=31.4÷3.14=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展示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书

写格式。
4.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规律用

估算的方法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31.4÷10=3.14
说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那么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

径是5米是合理的。
5.小结: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和半径,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

解答,也可以利用公式直接列算术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五第6题。这是稍有变化的题目,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明

确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再进行计算。第1个图的周长是:3.14

47



×8÷2+8=20.56(cm)。第2个图,可以看作一个圆周长的一半加正

方形的三条边的长,即3.14×1.2÷2+1.2×3=5.484(m)。
2.练习五第7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先弄清题目的

要求,要求车轮转动多少周?就是求23.55m里面有多少个车轮的周

长。
23.55 m=2355 cm或50 cm=0.5 m
2355÷(3.14×50)=15(周)
23.55÷(3.14×0.5)=15(周)
3.补充练习。
(1)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

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2)一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15m,要用多长的粗铁丝才能把牛栏

围上3圈?(接头处忽略不计)如果每隔2m装一根木桩,大约要装多少

根木桩?
四、综合应用
1.练习五第8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审题后,在草稿本上画一画示

意图。让学生理解如果把这个圆形展区的半径向外延伸2米仍然是一

个圆,这个圆的直径是10+2+2=14(m),或者半径是10÷2+2=7(m),

然后再列式求出周长。

48


2.练习五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2只蜜蜂分别沿着阴影

部分的边缘爬1次,所爬的路线分别是什么。第1只蜜蜂所爬路程是

正方形的周长加上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第2只蜜蜂所爬的路程

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从而得出两只蜜蜂所爬

的路线一样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你解决有关

圆周长的实际问题有哪些帮助?
[评析:本课的设计遵循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学生的

学习活动是在问题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的,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容易激发学生相互间

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水平。]
圆 的 面 积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29~30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3题,练习

六第1、2、3题。
【教学目标】

49


1.使学生经历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并掌握圆的面积

计算公式。
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

和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极限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8和16等份的圆形纸片各1个,正方形、圆形物品、圆规、剪刀

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最近我们又接触了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你已经了

解了哪些有关圆的知识?你还想研究圆的什么知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学生独自看图并理解文字信息。
教师:这个塔至少占地多少平方米?是求什么?(学生:塔的底

面是圆形,就是求圆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面积

。(板书:圆的面积)
2.圆的面积是指的什么?
归纳: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

50

师说韩愈-地质实习报告


重庆邮政局-厦门三中


敬酒-中学生励志美文


南瓜车-日本研究生留学


高考直通车-中国地质大学自主招生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教务处-孝敬父母的作文


感恩节时间-16年奥运会


英文作文网-政审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