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玛丽莲梦兔
922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6:1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全国英语四级成绩查询-学年鉴定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
展开图,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
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
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
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
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
些简单实际问 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
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
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 、顶点
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


本特征以及表 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
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 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
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
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
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
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
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
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
几个顶点它 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
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
-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
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
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
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
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
-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
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 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
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
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
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 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 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 是什
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 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
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 体
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
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
的问 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
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
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
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
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表面积?可以 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
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
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
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 璃,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
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
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
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 识?你觉得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
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 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
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 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
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 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
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
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
在同 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 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
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
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
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
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 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
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
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
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 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
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
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
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
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 位.你能根
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立
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立方 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
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
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 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
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
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
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
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
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
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
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
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
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
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
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
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
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
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
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
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
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
展开图,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
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 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
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
的换算。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
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
些简单实际问 题。
4、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
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
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 、顶点
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


本特征以及表 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
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
念,发展数 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
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
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14课时
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
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
线、面的特
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1
(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
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
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长
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
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
生和教师一起操作。
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
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
顶点:8个
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
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
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
二、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1.教学例2
(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
几个顶点它 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
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
(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
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
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
(2)学生直接口答。
(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


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
说各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
-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
所给的长方形
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课前准备:剪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
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
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
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
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
什么是重点?
五、作业
1.练习一第5、8、9题。
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反思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
-4题。
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表面积。
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
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
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 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
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
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
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 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 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 是什
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 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
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 体
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
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
的问 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
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
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
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
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表面积?可以 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学反思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
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
决求物体的4
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
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
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
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 璃,
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
和?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5题
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8题
先画出昆虫箱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
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完成练习二第9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
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 识?你觉得在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二第5、7题
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
体是占有空间
的,而且 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
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课前准备:直尺,木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6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 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
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
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
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
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 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
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想一想,两个杯里都装了物体,为什么倒进去的水有多有少
呢?
学生交流。
小结:物体不仅占有空间,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3.揭示体积的含义
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水果,问:哪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
在同 样大的杯中,再倒满水,哪个杯里水占的空间大?
学生独立思考后让同组的同学交流。
通过刚才的三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体积的含义,并让学生举例。
二、教学例7
1.出示 两个大小不同的书盒子,拿出书盒里的书,问:你能
看出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吗?


教师讲述容积的含义,并问:这两个盒子,哪个的容积大,
为什么?
2.完成“试一试”。
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三、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做第1题:直接判断,并让学生从体积、容积的含义上说
明原因。再做第2题,让学生从容积的含义上进行解释。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四、全课小结: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内容:P12-13例8和“练一练”,练习三第5-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
方分米的实际大
小的表象,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 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
习活动过程,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
实际大小的观念。


课前准备:棱长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体各一个。1立方米
演示模型架,棱长1分米和1厘米的 正方体容器各一个,1
升和5毫升的量杯各一个,学生每人准备6个棱长1厘米的
正方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体
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回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
的方法吗?
突出:可以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
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 位.你能根
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用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立
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的模型.(1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立方 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
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
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 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
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的
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
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
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立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三第8、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观察,根据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这些木块摆放的
情况,瑞得出体积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5题和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学内容:P16-17例9、例10,“试一试”和“练一练”,
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数学活动中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
运用公式正确
计算它们的体积,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
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课前准备:学生每人准备30个左右的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
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可分割的长方体模型,问:你能告诉大家它的体积是多
少?
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分割演示后设疑,并揭示课题。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例9,要求学生四人一组,用准备好的正方体搭出四
个不同的长方体,并编号。
2.让学生观察并交流。
(1)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用了几个小正方体,怎样很快知道所用的小正方体的
个数?
(3)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3.在小组里根据拼搭的长方体的数据填表。
长厘米
宽厘米
高厘米
正方体的个数
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1
长方体2
长方体3
长方体4
根据表格,引导分析,发现规律。
拼搭出的长方体的体积跟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4.引导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
系?
三、再次探索,验证猜想。
1.出示例10,让学生摆出例10中的三个长方体,并提问:
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2.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想一想,再数一数,看看一共用多少
个正方体。


3.课件演示。
4.如果让你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 ,
你能说出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吗?
四、引导概括,得出公式
1.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如何
求长方体的体积。
交流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板书文字公式和字母公

2.启发引导
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形式,你能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写
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
让学生尝试,再交流得出,并阅读26的说明。
五、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做“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先说说公式,再说说是怎样列式的。
做“练一练”第1题。
先观察,后独立计算。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选择几个式子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口算。
3.做练习

九二共识内容-国际注册会计师


战争的作文-办公室个人总结


高考分数查询-兰亭集序原文


香港特首任期-寻人启事范文


为所有爱执着的痛-货币战争读后感


中秋搞笑祝福短信-台大校长


西安高校排名-幼儿园教师发言稿


呼和浩特职业-韩文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