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6年级上册教案

萌到你眼炸
561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6:3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江苏春晚节目单-写信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计算题
以复习分数加减法、通分、约分开场。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复习:整数运算
(1)
123234345456567678789



100203



200304



300405

L

700809




100200300L700



203040L80



345L9


222
(2) 78777777787878

77101< br>
77

78101

0

< br>100700

7


2080

 7


39

7
3192

(3)
72125

98

1259

8 125

910009000

1.1.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22222+2+2+2422
例如:4个是多少?
4

99999999
一个数乘以分数
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2
例如:4的是多少?
492429=4

99
图示:

151
的2倍:
2
的:

的:


555554542054544
法 则: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
的,通常先把带 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如图可以看出,一个正数乘以真分数的得数小于这个数自身,一个正数乘 以假分数则大于这
个数自身。
运用交换率、结合率和分配率使计算简便。先约分后计算,约分的目的是简化分母。
题型一:比较大小
151135311
(1) 下面哪两个数的积在和之间?
,,7,10

4842561412
123473
(2) 已知
A151B1 5C15.2D14.8
,以上四个数的大小顺序为?
9934574
1008573
B15C15.2D14.8
解:先化简等式,
A15
999474
1991914174
令以上等式为1,则
A< br>,
B

C

D

151001 5815.2514.873
9941119914



,< br>AC


A

C
的两的因数都是真分数,Q
10051515.21510015.25
B

D
的第一个 因数是真分数,第二个因数是假分数


9741119174





不能直接比大小。
8731514.815814 .873
1

74

0.2

Q
14. 8150.215

115115


1 57575

174174175
D

14. 873
15
74
731573
75
75
现比较
B 

D

Q

11
,即


BD

3873873
175199
易知
DA

157315100
BDAC

易错题:带分数和整数乘以分数易混淆
5151
(3)
36229220

8222
题型二:数字拆解与分配律的运用
84

84

(4)



 272727
L
(人教版,2009:P14)
927

927

3333
(5)
87
861

L
(人教版,2009:P14),引申
85 

861

L

86868686
6 1449

1

14491449

1

144914492071242

77

7

20121

2012

2014

1 120132012




20132013
< br>2013

20121

201392013
10

20130120129

20132013

综合:分配律与结合律
11

1< br>
151515

1

135

1

195

1

12

1

1
(6)



2

















21

7

23
7

303563

7

303563
7

2721

7

2
711

676
题型三:连乘求积,数字拆解
1

2

3

2011

1

1

1

1

111
L
 1
(7)

2



2



2


L


2
 

2

3

4

20 12

2

3

4

201 2

34520132013
L

23420122
1.2.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颠倒相乘。
题型一:数字拆解与分配律的运用
11

8

18

(1)
558

55

8

56

87 6

99

9

99

18

11

(2)
578

56

877

77
77

Q


201220131

22

2014

22012



12201212015


2012

2012

题型二:恒等变形
1

141842

4
(4) 填空
1





3
,解:原式








5

3551553

5
题型三:利用繁分数形式约分 < br>2
分子分母同乘以20
2

32

88
5< br>(5)







5
45

3

2
15823
45
1 1

分子分母同乘60
1512
(6)
45
2.7

1
10
6
1
1

21

11313
5
3
(7)








5


35

13


21

1
21

5
103
5






15
3513

35

2012 1
(8)
201120111

20111
2 0122013
2011
2013
1
2
20122012
144
1111313
(9)
1

Q


1111

1
12+113
114
26430
3
222
1 1
4
13
33
44
7733
2
(10) ,
Q


3
1777
7
244分子分母同乘
7
415
3
17
3333
24< br>33
2105
原式=

3
1536
3-
5
题型四:凑分母约分
567345 566

345222

345566

345 345566

222345

1566

22 2
1
(11)
567345222567345222567 345222567345222
455545454455545454
< br>54590

545454

545545454

90

(12)
4555454524555459 04555459045554590
545

1454
90
1

45554590
201220112013< br>
20131

20112013
20132011201 31

(13)
2012201312012201312012 20131
2013

12011

1
1
201220131
2016403218672201620162 6367220162016262016
(14)
2

22418144272242249201639224201620163201 6
(3)
2014


综合:凑分母约分、分配律、小数命题
59
1935.22

20110.41.6

(15)
910





527
20130. 52013

1965.22

950
题中的除号可看作繁分数 的主分数线,主分数线上下没有公约数,所以分子分母宜分别
化简计算。
595911545 11534
1935.22171717
9105050

9 50
1

Q
910

9
527523115 34
527

11
1965.22
17

1 717
1

950950950
9

50

50
20110.41.6201122

2011
 0.80.80.8



0.8

20130.520132013

15
原式

0.84
题型五:等比数列
4080
(16) 按规律填数:30,20,,,( )
39
2222

4080< br>
160

3333
20

分 析:
30


39

27

1.3. 分数的四则运算
题型一:化小数的灵活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则化成小数后计算可以简便。
分数与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则将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可以简便。
1
9.39.3 7.3
5121.550.451

6

(1) < br>
9.37.3

2
642.252.252.255

42

41

10.50.81.62.550.81 625
12526
(2)
2610.58
261.62


55

252

8. 40.16416
40.18
(3)
0.630.1810.630.630.10.53

51.8
131.53
(4)


20.47

0.020.0210.210.22

50200.15
1

2

43

33
11743119
1 

0.75





12.5
12.5
3

357

86

3123586

(5)
1933711


15

1


10.3750.7540.35 0.1





6

24 4
8

3


86010




117358615
12.512.5
3
18


31243119

36
1
37811011

6
243760136
综合化小数与分配律命题
1711 1

0.487

489990.487

2 

0.487999
(6)
10010236


111


2




236

Q


0.4879990.48710.487< br>
9991

487

2

1

2

9293.5

33.62.11.5
(7)

43.5

1

43.5

40.93.53.6
393103105

11

14151

(8)

9.812



3.272.5

0.77

1

0.770.0550.825

32

1514

14

1

469.2

(9)
37.5

469

4.637.5

37.5

102

37.580.3751 008300

5

4.64.6

32011< br>
33

12011

3

1
3 .638933.613.689.63
(10)

1


21220124

2011

153.6434

1
3.6

189 .610101


2012201249.615815

综合化小数、分配律和繁分数命题
520.552.555
0.61. 20.61.2
分子分母同乘7
0.62.51.20.60.65
21721733
(11)

11110810
10
0 .718
575775

1

0.65
1


3


2


105
题型二:等量代换(换元法、仿原子团)

111

111

111

111

(12)





1

1









357

357

357

357

11 1
解:令
a
,则
原式a

a1

1a
2
a1

357

111
1111

1111

111

(13)

1







1







234< br>
2345

2345

234

1 1111111
解:令
a

b
,则
原式< br>
1a

b

1b

aba< br>
23423455

11

1111

1111

11

(14)

1






1

< br>




34

2345

2345

34

11111111
解:令
a 

b
,则
原式

1a

b 

1b

aba0.7

34234525

519657573

657573246

5
657573


(15)








< br>123324947

324947173

3
324947

5
,b,c
解:令
a
,则
3
519246
6

原式=

ab

bc



abc

babb2
acbcabb
2
bcac

123173综合仿原子团和分配律
2

123



12
3
4
3
7
3

212324 6481271421

(16)
333
135 26104122072135

135



1247

5


题型三:裂项相消求和
111
11

11


基本公式:,



n

n1

nn1
n

nb

b

nnb



11

11





n

n1

n2

2

n

n 1

n1

n2


a
311


aaaaaaaaaa

12

123

12123
1
(17)



261220304212233445 5667
16

11

11

11

11

11

11






















1

77

12

23

34

45

56

67
1111111111
(18)


36677889910

11

11

11

11

11

11


















0.1

56

67

78

89

910

510
44441

128

1

11

11

1
L


1










L




 1
(19)

15599132529

5

59

913

2929

2529

555555555555
(20)


 
1484277121217172222272732
1

11

1115

11

11

1 1

11

1




< br>








< br>








 

277227273223232

1111< br>(21)


L

133557200920 11
1

1

1

11

1
11

1

11



1








< br>
L





2

3

2

35

2

57

2

20092011

1

1

11

11

1

1

1

1005

1




1










L


1




2


3

35

57

200920 11


2

2011

2011
111 11
(22)

144771010131316
1< br>
1

1

11

1

1 1

1

11

1

11
1

1

5


1

 
















1



3

4

3

47

3

710

3

1013

3

1316

3

16

16
1111
(23)
2


2

2
< br>L

2
2141611001
分析:利用公式
a2
b
2


ab

ab
< br>
原式=
1111

L


21


21

41


41

61



61

1001



1001


1111

L


13355799101
1
1

1

11

1

11

1

11



1

< br>







L
 




2

3

2

35

2

57

2

991 01

1

1

11

11

1

1

1

50

1< br>



1










L


1




2


3

35

57

991012101101





57911131517
(24)
1

62

11

11

11

11

11

11

11

1 





























23

34

45

56

67

78

89

111117
1 1

233445566778892918
11111
(25)

 
L

123234345891091011
1 11192
分析:,

91010119101191011< br>1

11

1

11

1

11


原式=



L

2

1223

2

2 334

2

3445

1

1 1

1

11



L



2

89910

2

9101011

1

11
 
11

11

1

11



1




L




2


1223
2334

3445

89910

9101011


1

11

1

1

15427


1



2

121011

4

55

455110
1111

11

1

11

1

11




(26)


5676787 892

5667

2

6778

2

7889

1

11

7





2

5689
720
111

(27)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15

1116151111




1516150
11181531111


Q

15181518151890151890
11201551 111
Q




15201520152 060152060
11241591111


Q


15241524152440152440
111

(28) 在括号 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10

Q
1111101111< br>



1011100
1112102111 1
Q




1012101210126 0101260
11141041111



Q
 
10141014101435101435
11151051111
Q




10151015101530101530
111

(29)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3

Q




111111
Q



34123412
11
(30)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8


1


111111



Q
89728972
1121111



Q

810810408940
1141111

< br>
Q

8128122481224
1111
(31) 已知


A,B,C
是不同的自然数,求两组
A,B,C
的值
18ABC
方法一:(运用两重裂项相消法举穷)
11a
Q

,其中
a
从1列举到18为止,选择
18

18 a

能整除的
a

1818a18

18a

11a11


1818a
1818a1 8

18a

18a

a
1
1< br>然后分别同理拆解和,
1818a
18a

a
11 b
Q


18a18ab

18a



18ab


其中
b
从1列举到

18a1

为止,选择

18a



18ab

能整除的
b

11b11


18a18ab

18a< br>


18ab

18ab

18 a



18ab

b
11c
Q< br>

18

18a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br>

aa
aa



18

18a


18

18a

 
18

18a


其中
c
从1列举 到

选择

1

为止,
c

能整除的
c




aaa

11c


18

18a

18

18a

1818a1818a






c

c

aa
aa

1 1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a
aa

c
1111




1818a b

18a



18ab

1 8

18a

ba


1111


1818a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a
aa

c
例如:
1


;又
Q



Q
342192
1111



1820380342
1


;又
Q

 

Q
1820
1111


,列举如下:

1821420180
1


9343117306
111111111




24
111111






222230
111111






241283
111111






251836
111111






28738
111111






30089
111111






364518
111111111




28
111111






244674
…… ……
疑问:不知以上方法是否有重复?总共有多少组不同的解?
方法二:(运用单位分数的等比级数分解公式找到一组解)

n1
1

1

Q
1

1

1< br>
11
Q

nn1n

n1

nn1n

n1

n

n1

Q

n1

1

1


1
1

1

11

n

n 1


n1

2
n

n1

2
n

n1

2
n

n1


n1

2
n

n1
< br>2
1111
,依此类推

nn1

n1< br>
2
n

n1

2
Q
11111 1


L

kk
nn1

n 1

2

n1

3

n1

n

n1


1111111

 
18181

181

2
18
< br>181

2
193616498
方法三:(运用完全数找到一组解)
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
外的约数 )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例如:第一个完全数是6,它有约数1、2、3、6,除去 它本身6外,其余3个数相加,1
+2+3=6。第二个完全数是28,它有约数1、2、4、7、14 、28,除去它本身28外,其
余5个数相加,1+2+4+7+14=28。后面的数是496、81 28。
1

abc

1abc


1818

abc

18

abc< br>
18

abc

18

ab c

右边三项中的分子考虑用

abc

整除,则有条 件
abckabc
,完全数6正好满足
该条件,于是
1

123

1123111


1818 

123

18

123

18

123

18

123
1085436
方法三:(运用18的约数找到多组解)
1

abc

1abc


1818

abc

18

abc

18

abc

18

abc

右边三项中的分子考虑用18整除,则有条件
a,b,c
为18的任意3个不同的 约数。18的
654
3
约数共6个:1、2、3、6、9、18,选择方式共有< br>C
6
20
种,例如
3!
1

126

1126111


1818

126

18918918 91628127
后记:
已知通过方法一求得
1111abc


18

abc

18

abc

18

abc

求对应
a,b,c

利用Excel规划求解,可变单元格
a,b ,c
,目标单元格
18

abc

1881c0< br>
限制条件:
18

abc

19a0
18

abc

418b0

a, b,cint
(整数),
a,b,c1

解得
a594,b 27,c6
,这组数不能被18和

abc

单独整除,而是 被
18

abc


除,这说明了方法二、三的不必要 性。
综合裂项相消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11

11111
< br>11


1357911





(32)
1357911
612203042
612203042

1111

1


111

3




23 34455667



11

11

11

11

11

5
11

36





















36



 36

14

27



23
 
34

45

56

67

111111
911
(33)
1357

140


11111

1


135 7911







2558811111414171720

1

11

1

11

1

11

1< br>
11

1

11

1

11




111

3










< br>















3

25
3

58

3

811

3

1114

3

1417

3

1720


1

11

3
36



36

3

220

20
1111
(34)
1


L

12123123412 3
L
100

1100

100
100101

12
解:
Q123L100

22
123L100100101
2222111
1

1
L
12


L< br>


233445100101100101

233445


11

11

11

1

2

99

1

11


12













L


12111




1001 01



2101

101

101


23

34

45

2 34100

L

(35)
1

12< br>
12



123

12 3



1234

123
L99



123
L
100
22

1100

101

1
100 101

Q123L100
22
1001004


1 1
123
L
99123
L
10099100 101


99100



100 101



2

2

11< br>
2




99100100101< br>
1

1

1

11

1

1

1


原式
2

22
L
2


12 23

2334

3445

9910 0100101

115049

1

2

1


50505050

12100101

题型四:等比数列的错位相减法求和
111111
(36)
1

248163264

解:设
x1 
,则
2x21

24832
163
1
原式=
2xx2
6464< br>分析:
Q123L99

199

99

1
99100

2. 应用题
2.1. 分数乘法应用题
乘法在应用题中的意义:
(1) 整体的几分之几;(2) 速度×时间、定额×工程量;(3) 单位换算;(4) 面积计算。
其中(1)在本节详细分解,(2)、(3)在下一节倒数与量纲中讲解,(4)与整数乘法相同。
公式:标准量(单位“1”的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比较量


如何找标准量?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相当于乙的几分之几,甲占乙的几分之几:“的”字前面的乙是标准量。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比”字后面的乙是标准量。
甲减少几分之几,甲完 成几分之几:对于分数前面省略“的”和“比”的情况,句首主语甲
是标准量。
分数乘法应用题基本题型:
c
(1) 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减少)了,求增加(减少)了多少?
b
c
任务甲为
a
,完成了,求完成了多少?
b
c
答案:
a

b
c
(2) 甲为
a
,乙比甲多,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后的甲是多少?
b

c

答案:
a

1



b

c
(3) 甲为
a
,乙比甲少,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减少了,求减少后的甲是多少?
b
c
任务甲为
a
,完成了,求还剩多少?
b
< br>c

答案:
a

1



b

c
e
(4) 甲为
a
,乙是甲的,丙是乙的,求丙?
b
d
ce
答案:
a

bd
《教材》P19,9,P122,7
《小灵通》P10,六,P11,六,七,P16,七,八
《英才教程》P32,例2,P36,(8),4,P42,(2),(3)


1




a
c
b



c


a

b



ce


a
bd

题干分解:
1
e
d

c
第一步: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b
c
标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b
c
所以乙等于
a

b
c
e
第二步:乙是
a
,丙是乙的,求丙?
b
d
c
e
标准量:乙,即
a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b
d
ce
所以丙等于
a

bd
c
e
(5)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求共减少多少?
b
d

ce

答案:
a





bd

《小灵通》P18,五,3
《英才教程》P48,(4)
1

甲最初的


a
e
d
甲共少的


a

c

e



bd


c
b
ce

bd


ce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共减少的;对应分率:





bd
< /p>



ce

所以甲共减少
a




bd

c
e
(6)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求剩下的?
b
d

ce

答案:
a

1



bd

《英才教程》P48,(5)
1

甲最 初的


a
ce
1
bd
e
d
c
b

甲最后的


a

1
c

e



bd





ce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甲最后的 ;对应分率:

1



bd


ce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1



bd

c
e
(7)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剩下的,求甲最后剩多少?
b
d
c
e
甲为
a
,乙比甲少,丙比乙少,求丙?
b
d
e

c

答案:
a

1



1



b

d

《小灵通》P18,五,4
《英才教程》P49,2
1




甲最初的< br>
a

c
c
1
b
b



1

甲剩下的


c

a

1



b

e
e
1
d
d





甲最后的< br>

c

e


a

1



1



b
< br>d


题干一分解:
c
第一步:甲开始为
a
,先减少,求甲剩下的?
b

c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剩下的;对应分率:

1



b

所以甲剩下的等于
a


c


1
b



第二步:甲剩下
a



1
c

b

< br>,再减少剩下的
e
d
,求甲最后的?
标准量:甲剩下的,即a



1
c

b


;比较量:甲最后的;对应分率: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 br>c

e


1
b





1
d



题干二分解:
第一步:甲为
a
,乙比甲少
c
b
,求乙?
标 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c


1
b



所以乙等于
a


c

1

b



第二步:乙是
a


e

1
c
< br>b


,丙比乙少
d
,求丙?
标准量:乙,即
a



1
c

e
b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1
d



所以丙等于
a



1
c

b





1
e

d



(8)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
c
e
b
,再增加剩下的
d
,求甲最后 是多少?
甲为
a
,乙比甲少
c
b
,丙比乙多
e< br>d
,求丙?
答案:
a



1
c

b


e





1
d



《英才教程》P49,数学万花筒



1
e

d







甲最初的

a





甲剩下的


c

a

1



b

1
1
c
b
c
b




甲最后的


c

e


a

1



1



b
d

题干一分解:
1
e
d
1
e
d

c
第一步:甲开始为
a
,先减少,求甲剩下的?
b

c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剩下的;对应分率:

1



b


c

所以甲剩下的等于
a

1



b

e

c

第二步:甲剩下
a

1
,再增加剩下的,求甲最后的?
d

b

e

c

标准 量:甲剩下的,即
a

1

;比较量:甲最后的;对应分率:< br>
1



b


d

e

c
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1



1



b

d

题干二分解:
c
第一步:甲为
a
,乙比甲少,求乙?
b

c

标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1



b


c

所以乙等于
a

1



b

e

c

第二步:乙是
a

1
< br>,丙比乙多,求丙?
d

b

e

c

标准 量:乙,即
a

1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1



b


d

e< br>
c

所以丙等于
a

1
< br>

1



b

d

c

c

c
c
(9) *乙比甲少,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答案:


1



bbbc
b



《英才教程》P37,6
1
1
cbc

bb
b
bc
c
b

1
c
bc
c
分析:如线段图甲,“乙比甲少”表示:
b
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甲,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

c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

不论标准量甲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 br>c

c

甲与乙的差׃甲׃乙=
:1:

1 

c:b:

bc


b

b

要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就是要求“甲与乙的差”与“乙”的比值,即
c< br>
c

c
c
:

1

 c:

bc

:1
,如线段图乙,即“甲比乙多
”,它 表示:
b

b

bc
bc
标准量(单位“1 ”的量)是乙,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c
cb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cbc
不论标准量乙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cb
甲与乙的差׃甲׃乙=
::1c:b:

bc


bcbc
可见不管以谁为标准量,各量之间的比值不变。
c

c

c
c
(10) *乙比甲多,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答案:


1



b

b

bc
b


1

cbc

bb
1
1

b
b c
c
b
c
bc
c
分析:如线段图甲,“乙比甲多”表示:
b
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甲,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

c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

不论标准量甲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 br>c

c

甲与乙的差׃甲׃乙=
:1:

1 

c:b:

bc


b

b

要求“甲比乙少几分之几”就是要求“甲与乙的差”与“乙”的比值,即
c< br>
c

c
c
:

1

 c:

bc

:1
,如线段图乙,即“甲比乙少
”,它 表示:
b

b

bc
bc
标准量(单位“1 ”的量)是乙,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c
cb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cbc
不论标准量乙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cb
甲与乙的差׃甲׃乙=
::1c:b:

bc


bcbc
可见不管以谁为标准量,各量之间的比值不变。
标*号的教材中没有但是教辅书中常出现的题型。
例题:用分数乘法求比较量
(1)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星光玩具厂四月份计划生产12000件玩具,实际上半月生产了70 00
件,要超额完成全月计划的15%,下半月还要生产多少件玩具?(《知识大集结》P133,3)
解:12000×(1+15%)−7000=6800(件)
1
(2) 每排树可 使噪音降低,城市道路行车道噪音为80分贝,某临近道路学校的要求噪音不
8
超过60分贝, 问需要设置几排树?

1

解:一排树后面噪音为
80

1

70
(分贝),两排树后面噪音为

8


(3)
(4)
(5)
(6)
1

1

1

80

1
< br>

1

61
(分贝),三排树后面噪音为
4< br>
8

8

19

1

1

1

80

1



1



1

5360
(分贝 ),故设置三排树。
88832

331
56名同学打扫卫生, 其中的人打扫礼堂,剩下的同学中打扫操场,再剩下的打扫
784
教室,其余打扫花坛,问打扫 花坛多少人?

3

分析:除了打扫礼堂外的,剩下的人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1



7


3

除了打扫礼堂和操场,再剩下的人占剩下的几分之几?

1



8


3

3

再剩下的人 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1



1



7

8


1

除了打扫礼 堂、操场和教室,打扫花坛的人占再剩下的几分之几?

1



4


3

3

1

打扫花坛的人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1



1


1



7

8

4


3

3

1
解:
56

1



1


1

15
(人)

7< br>
8

4

21
某布行有一批布,第一天卖出, 第二天卖出第一天剩下的,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
97
1
的,问第三天补进后和第一天 卖出前相比,布行的布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2
2

2

分 析:已知第一天卖出,则第一天剩下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9

9

1

1

已知第二天卖出第 一天剩下的,则第二天剩下的是第一天剩下的几分之几?

1


7

7


2

1

第二天剩 下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1
< br>

9

7

1

1

已知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的,则第三天补进后的是第二天剩下的几分之几?

1< br>
2

2


2

1
 
1

第三天补进后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1



1



9

7

2


2
1

1

解:

1



1



1

1
,故数量相等。

9

7

2

32
小明看 一本书,第一天看了24页,第二天只看了第一天的,第三天看的是第二天的。
43
他第三天看 了多少页?(《英才教程》P36,(8))
32
解:
2412
(页)
43
14
某村共 有小麦40公顷,第一天收割了全部小麦的,第二天收割的比第一天的多4公
45
顷,两天一共 收割多少公顷?(《英才教程》P36,4)



114

解 :
40



422
(公顷)

445

12
,第二天运出的相当于第一天运出的。第
43
二天运 出多少包?(《英才教程》P42,(3))
12
解:
240

43
11
(8) 一批钢材有24吨,第一次用去了这批钢材的,第二次用去了这批钢 材的。两次一共
34
用去了多少吨?(《英才教程》P48,(4))

1 1

解:
24



14
(吨)

34

23
(9) 某厂第一季度计划生产零件5000个,实际 一月份完成了,二月份完成了,三月份还
58
要生产多少个就能完成任务?(《英才教程》P4 8,(4))

23

5000

1
< br>1125
(个)

58

2
(10) 六年级三 个班的学生参加栽树活动。一班栽树39棵,二班栽树的棵数是一班的,三班
3
栽的比二班的2 倍少5棵。三班栽树多少棵?(《小灵通》P10,六)
2

解:
2< br>
39

547
(棵)
3

53
(11)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24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 明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明储
64
蓄了多少元?(《小灵通》P11,六)
53
解:
2415
(元)
64
2
(12) 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次下落高度的。如果球从35米高
5
处落下 ,那么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小灵通》P11,七)
2228
解:
35
(米)
555
3
(13) 王师傅四月份共加工了5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王师 傅的,程师傅加工的
5
2
零件数是李师傅的,求程师傅四月份加工多少个零件?(《小 灵通》P16,七)
3
32
解:
500200
(个)
53
11
(14) 水果店有一些苹果、梨和桔子,苹果有6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 的,桔子的重量是梨
15
5
的,桔子有多少千克?(《小灵通》P16,八)
4
115
解:
6055
(千克)
154
15
(15) 水果店运来240筐水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第二天卖出的相 当于第一天的。第二天
38
(7) 仓库里有水泥240包,第一天运出总数的


卖出多少筐水果?(《小灵通》P22,三)
15
解:
24050
(筐)
38
13
(16) 一堆煤120吨,第一次运走总数的,第二次运走总数的,两次共 运走多少吨?(《小
58
灵通》P18,五,3)

13

解:
120



(吨)

58

33
(17) 某人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天行了全程的,第 二天行了剩下的。甲乙两地相距100千
54
米。问行了两天后还剩下多少千米?(《小灵通》 P18,五,4)
3

3

3
解:
100

1

1



10
( 千米)

5

5

4

2.2. 倒数与量纲分析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除以一个数(0除外)的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倒数 。
0没有倒数:1除以0是无穷大,这从反比例函数可以看出,但是无穷大不是可以度量的数,
所以0没有倒数。
速度的倒数是定额(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资金消耗量的规定额度。)
题型一:工程问题,工作效率与定额互为倒数(倒数的物理意义,多量纲)
20
(1) 抹灰工每小时可粉刷平方米,求每平方米粉刷需多少小时?6平方米粉刷需多少小
11
时?(由人教版,2009:P10,3引申)
20201111
取倒 数

每小时粉刷平方米

平方米时

时平方米

每平方米粉刷需小时
11112020
1133

6平方米粉刷 需小时数为:6平方米×时平方米=时,
2010
2033
或6平方米

平方米时=时
1110
(2) 青藏高原每年上升7cm,问 每上升1cm需要几分之几年?上升10cm需要多少年?50年
能上升多少cm?(人教版,2009 :P12,4)
32
(3) 蜂鸟每分钟飞km,问飞1km需要多少分钟?飞10km需要 多少分钟?分钟能飞多少
103
km?(人教版,2009:P11,4)
(4) 甲工人每小时做200个零件,乙工人每小时做同样的零件150个。他们各做同样一批零
件,甲比乙提 前4小时完成。他们各做零件多少个?(《小学数学教师》1997(4),P82)
1
取倒 数

甲工人做一个零件需要解:甲工人每小时做200个零件

小时 < br>200
1
取倒数

乙工人做一个零件需要乙工人每小时做150个零件

小时
150
1

1

乙做一个 零件比甲多用

小时
150200

1

1

同样一批零件,乙比甲多花4小时,说明所做的零件数为
4

(个)
150200

(5)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 20完成。甲队单独做5天后,再由甲、


乙两队合做,几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的
1

41

1
解:

5





4
(天)

515
< br>1520

4
呢?(《知识大集结》P134,5)
5
1< br>。现在两人合做
32
完成这批零件的加工任务,甲中途休息了5天,乙也休息了若干天, 这样用了19天才完
成任务。求乙休息的天数。(《知识大集结》P135,14)
11代数解法:设乙休息
x
天,


195

 

19x

1

2032
算术解法:甲工作的天数为
19516
(天),
11
甲完成的工作量的份额为


195

,乙完成工作量的 份额为
1

195


2020
1
1

1
乙的工效为,乙的实际工作天数为

1
< br>195




32

20
< br>32
1

1
乙的休息天数为
19

1 

195


9.4
(天)

20

32
(7) 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排水管和一个进水管丙 。若同时开放甲、丙两管,20小时可将满
池水排空;若同时开放乙、丙两管,3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 ;若单独开丙管,60小时可
将空池注满,若同时打开甲、乙、丙三个水管,要排空水池的水需几小时? (《知识大集
结》P135,13)
解:设排水速率为正速率,进水速率为负速率,
于是设甲、乙、丙的工效(速率)分别为
x

y

z

11
甲、丙同时开时排水速率为
xz
,乙、丙同时开时排水速率为
yz

2030
111
甲、乙、丙同时打开时排水速率为
x yz

xz



yz

z 

203060
11

1
甲、乙、丙同时打开时排水 时间:
1



10
(小时)

203060

(8) (调和平均数的应用)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 ,每小时行12千米,到达乙地后立即
按原路返回,每小时行15千米。小明骑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正确的计算式是( )
(《知识大集结》P133,一,3)

11

11

A.
2



B.
1



C.

1215

2

12151215


aa

解:设单程为
a
千米,则往返时间为
< br>

小时,

1215


11

于是平均速度为
2a



千米小时。选A。

1215

(9) 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5天完成,现在工作效率提高 了20%。问:现在几天可以完成?
正确的列式为( )(《知识大集结》P133,一,2)

1

A.
15

120%

B.
1



120%




15


1

C.
15

120%

D.
1



120%




15

答案:选B。
(6)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


(10) 从时针指 向4,分针指向12开始,至少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与时针重合?(《小灵通》P31,
七(追赶问题) )
分针转一圈60分钟,时针转一圈12小时,即12×60分钟,
1
分针的速度可表示为圈分钟
60
1
时针的速度可表示为圈分钟
6012
1
它们初始的距离差为圈,设需要
x
分钟重合(相遇), 则
3
分针的速度×
x
时针的速度×
x
=它们初始的距离 差,即
1

11

9
1119
21

xx

x


4:00~4:21

3

606012

11
606012311
题型二:引入比例,单位换算(倒数的物理意义,单量纲,多单位)
211
(11) 人一步是袋鼠一跳的,人走一步为米,1英尺为米,
1123
(i)袋鼠一跳是人的几分之几?
(ii)问袋鼠一跳为多少米?
(iii)人走一步为多少英尺?(由人教版,2009:P8,1引申)
2211
取倒数

步跳,解:(i)人一步是袋鼠一跳的,可记作跳步

它代表的 含义是:( )
11112
111111
A. 袋鼠一跳是人的步 B. 袋鼠一跳比人多 C. 人一步比袋鼠少
222
11
(ii)人走一步为米,可 记作米步,要求袋鼠一跳为多少米,即要求多少米跳,即
22
1
米步×( )=( )米跳,看乘以哪个可是使得单位约分成等号右边的形
2
211
式,左边第一个括号里填( )A. 跳步,B. 步跳
112
111
(iii)1英尺为米可记作米英尺?还是英尺米?取导数得3( )(填单位)
333
要求人走一步为多少英尺,是不是就是要求多少英尺步?
1
米步×( )=( )英尺步,乘以哪个可是使得单位约分成等号右边的
2
形式?
ab
题型三:甲是乙的,则乙是甲的(倒数的倍比意义)
ba
11
(12) 三块布共长96米,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二块长度的,是第三块长 度的,求三块布每
34
块多长?(《小学数学教师》1997(4),P82)
1
取倒数

第二块布的长度是第一块长度的3倍 解: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二 块长度的

3
1
取倒数

第二块布的长度是第一块长度 的4倍 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三块长度的

4
第一块布:第二块布:第三块布=1:3:4
第一块布的长度:
96

134

12
( 米)
第二块布的长度:
12336
(米)


第三块布的长度:
12448
(米)
4
(13)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问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几分之几?(由人 教
5
版,2009:P21,3引申)
解法一(运用倒数概念):以青少年每分钟心 跳的次数为参照“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
4

4

9
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

1


取倒数后以婴儿每分钟心跳
5

5

5
5< br>的次数为参照“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是婴儿的

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9

5

4

1


< br>
9

9
解法二(运用除法概念):以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为参照 “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
494

4

9
少年的< br>
1




,相除之后参照“1”变为分母, 即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
559

5

5
4
答: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
9
16
(14) 小强有若干个手工艺品,恰是小明的,而小明的手工艺品又是小新的 ,小新的手工
411
艺品是小强的多少倍?(《英才教程》P60,8)
16322
取倒数

小新的手工艺品是小强的解:小强的手工艺品是小新的
< br>倍
411223
2.3. 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知识体系
分整数应用倒数的应总量

单位数=件数 《课本》P28-36所有应用题过
数题,多量用:速度总量

件数=单位数 一遍,P42,11《小灵通》P31,
除纲问题 与定额互联系:㈠倒数的物理意义;㈡七(追赶问题)
法为倒数。 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

c
分数应用倒数的应例题:《课本》P37-39
a


题,单量用:甲是《英才教程》P61-64,P65,例
b

1
c
纲问题
乙的,则
练习:《课本》P40,1,2,3,b
P41,7,8,9,P42,12,13,
乙是甲的
P52,4(1),P5 3,4,5,P54,
b

6《英才教程》P68,3,(1),
c
(2),P87,6,(1)
《课 本》P40,4,P42,14,

c

c

a

1

型或
a

1


P52,4(2)

b

b

《英才教程》P 66,例2,P68,
3,(3),P69,(7),P84,3,
P87,6,(2),(3 )

《英才教程》P83,例3,P83,

ce

a

1


1,2,P87,(4)

bd

ce
多重比率 《英才教程》P60,8
a

bd



c

e

a

1



1



b

d

分数除法

综合
分数乘法

与除法综


求比率
《英才教程》P65,培优范例
《英才教程》P82,例2
《英才教程》P69,(5),P70,
5,P84,3,P88(6)
《课本》P48,思考题,《英才
教程》P77课本难题解答,P54,
例1







《课本》P51,7,《英才教程》
P81,8
《英才教程》P80,(6),P81,
7,87,6,(3),P88,(6)
连比的活用 《英才教程》P69,(7),P84,
3《小灵通》P27,六
用方 程求已知甲:乙=
k
1
,甲增加
b
1
,乙增加
b< br>2
后,

解,没有
甲:乙=
k
2
,甲乙原来是多少?
不变的
量,连比
的失效
双框线中的大样:
用分数乘法求比较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用分数除法求对应量:比较量

对应分率=标准量
用分数除法求对应分率:比较量

标准量=对应分率
《英才教程》P61,63,67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cc
(1)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1)甲为
a
,是乙的,求乙?
bb
cc
(2)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了多少? (2) 甲增加了,增加量为
a
,求甲开始为
bb
工程问题(分数除法与一项工程甲需
a
天,乙需
b
1
倒数的物理意义综合)
天,则甲工效为, 乙工效位
a
1

11

,甲乙合做
1




b

ab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

综合,混合量纲问题
比的意义 化最简整

数比
配分比例按正比例

(按比例分配
分配)
按反比例一项工程甲需
a
天,乙需
b
11
分配
天,甲乙工效比
:

ab
化连比已知甲:乙,乙:丙,求甲:乙:丙?
式,找不
变的量
已知甲:总,乙:丙,求甲:乙:丙?
《英才教程》P88,2
《课本》P43-48过一遍,《英
才教程》P80(2)
《课本》P49-51逐一过关,
P52,4,(3),P54,8,9


c
列式:
a

b
多少?
c
列式:
a

b
cc
(1)甲为
a
,乙比甲多,求乙? (1)甲为
a
,比乙多,求乙?
bb
cc
(2)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后的甲是(2)甲增加后变为
a
,求增加前的甲是多
bb
多少? 少?

c

c

列式:
a

1

列式:
a

1



b

b

题型一:用分数除法求对应量
3
(1) 一盒纸用去,比剩下的多100张,这盒纸一共有多少张?(《小灵通》P68,五,8)
5
3

3


解:
100



1


500
(张)

5

5


11
(2) 一辆汽车从甲 地驶往乙地,第一天行了全程的,第二天行了全程的,这时离乙地还
43
有140千米。甲、乙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英才教程》P88,(4))

11

解:
140

1

336
(千米)

43

1
(3) 有甲、乙两袋大豆,甲袋装大豆20千克,如果 从乙袋中倒出给甲袋,两袋一样重。乙
6
袋原来装大豆多少千克?比甲袋多多少千克?(《英才 教程》P69,(7))

11

解:
20

1

30
(千克)30−20=10(千克)

66

答:乙袋原来装大豆30千克,比甲袋多10千克。
11
(4) 一筐梨分给赵、钱、孙3人,赵分得全部梨的加5个梨,钱分得全部梨的加7个梨 ,
54
11
孙分得其余梨的,最后剩下的梨正好等于一筐梨的。这筐梨有多少个?(《 英才教程》
28
P83,例3)
1111

1

40
(个)

57





5488

11(5) 小明三天看完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少4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还多14
43< br>页,第三天看了9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英才教程》P83,1)
11

1

240
(页)

90 144





34

11
(6) 王师傅运一批大米,第一天运走总数的多60袋,第二天运走总数的少60袋,还剩
54下220袋没有运走。这批大米原有多少袋?(《英才教程》P83,2)
11

1

400
(袋)

22 06060




54

(7) 丢潘图 是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式的短诗,内容是一道有趣


111< br>的数学题:“丢潘图的一生,幼年占,青少年占,又过了才结婚,5年后生子,子
6127
先其父4年而死,寿命是他父亲的一半。”问丢潘图活了多少岁?(《小灵通》P29,七)
1111

解:

54



1 

84
(岁)

26127

1
(8) 某学校举办数学竞赛,按参加人数的颁奖 ,分设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竞赛结果,
5
29
获一、二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数的,已知12
510
人获二等奖。该校有多少学生参加数学竞 赛?(《英才教程》P82,例2)

29

1
解:
12 

1

200
(人)

510

5
11
(9) 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余下的,这时还剩120米,这条路全长
45
多少米?(《英才教程》P65,例)

1

1

解:
120

1 



1

200
(米)

5

4

11
(10) 小明读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第二天读了余下的,还剩60页没有读,
34
这本书有多少页?(《小灵 通》P68,五,3)

1

1

解:
60

1



1

120
( 页)

4

3

11
(11) 王丽读一本书 ,第一天读了20页,比第二天多读,第二天读的是全书的,这本书共
48
有多少页?(《英才 教程》P124,(4))

1

1
解:
20

1

128
(页)

4

8
17
(12) 有三筐同样重的苹果,取出第一筐 质量的,第二筐质量的,从第三筐中取出12千
220
克,这时三筐剩下的苹果恰好等于原来两 筐苹果的质量。原来两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知
识大集结》P136,1)
代数解:设每筐苹果重
x
千克,则
7

17
< br>1

17

1x1xx122xx12

xx12x



1

 80
(千克)
220

2

20

2 20

算术解释:三筐苹果取出若干,剩下的苹果等于原来的两筐,可理解为总共取出的为一< br>
17

17

筐,于是12千克对应标准量一筐的分率为

1

,故一筐重量为
12

1

80


220

220

11
(13) 某校一年级 原有两个班,现在要重新编为三个班,将原一班人数的于原二班人数的组
34
11
成新 一班,将原一班人数的与原二班人数的组成新二班,余下30人组成新三班。问:
43
原一班和 二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知识大集结》P135,16)
代数解:设原一班
x
人, 原二班
y
人,则

11

11

11

1x1y30xy30
,

1< br>
72
(人)
3443

34


算术解释:可理解为从一班二班中两次取出若干人,共留下30人。一班一共取出
11 7117

,二班一共取出

,所取出的分率恰好相同,于是可看作从一 二班总
34124312
7


11


体中取出之后留下30人,故原一二班总人数:
30

1

< br>

72
(人)
12


34


3
(14) (分数除 法的多标准量问题)小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余
8
1
下页数 的还多8页,这时还有52页没读。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知识大集结》P134,9)
5
解法一:
全书页数为单位“1”
解法二:
全书页数为单位“1”
3
第一天,
8
3
1

8
3
第一天,
8
3
1

8
余下页数为单位“1”
1
5
1
1
5

3

1

1



8

5
8页 52页
第二天
8页 52页
第二天

528



1

3

3

1


1

 120(页)
8

8

5



528




1

1

3

(页)



1

1205

8

1
(15) (分数除法的多标准量问题)一批零件 ,第一天加工了总数的,第二天加工的是第一
3
1
天的,这时还剩22个零件未加工。 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知识大集结》P133,2)
6
整批零件为单位“1”
解:
1
第一天,
3
11
第二天,


36

111
1
336
22个

111

22

1

36(页)
336

综合乘法除法求对应量和标准量

(16) 图书室有文艺书 12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
31
,又是故事书的,故事书有多少
43
本?(《英才教程》P66,例3)
31
解:
120270
(本)
43
13
(17) 甲堆货物的与乙堆货物的相等,已知乙堆货物重280千克,求甲 堆货物有多少千克?
45
(《英才教程》P69,(5))
31
解:
280672
(千克)
54
2
(18) 有甲、乙两只水桶,把甲桶里的半桶水倒入乙桶,刚好装了乙桶的, 再把乙桶里的水
3


1
倒出全桶的后,还剩15千克水,甲桶可装水多少 千克?(《英才教程》P70,5)
6

21

21
解:
15



40
(千克)

36

32
11
(19) 一桶油,第一次用去,正好是 4升,第二次又用去这桶油的,还剩多少升?(《小灵
34
通》P26,七)
1
11

解:
4

1

5
(升)
3

34

25
(20) 水果店运来苹 果120箱,是梨的,桔子的箱数是梨的。桔子多少箱?(《小灵通》P46,
39
七,5)
25
解:
120100
(箱)
39
(21) 新华 书店运到一批图书,第一天卖出这批图书的32%,第二天卖出这批图书的45%。已
知第一天卖出64 0本,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多少本?(《知识大集结》P134,6)
解:
64032%45%640260
(本)
综合乘除法和加减法
311
(22) 食堂买回吨大米,第一周用去它的,第二周用去吨,还剩多少吨?(《小灵通 》P68,
438
五,4)
3

1

13
解:


1


(吨)
4

3

88
题型二:用分数除法求对应分率
1
(23) 学校有足球若干个,篮球比足球多,足球比篮球少几分之几?
5
1
排球比足球少,足球是排球的几分之几?足球比排球多几分之几?
6
11
(24) 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丙比乙慢,则甲的速度是丙的几分之几?
1010
(《英才教程》P54,例1)
1
甲比乙快,则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10
1
丙比乙慢,则丙是乙的几分之几?
10
甲的速度是丙的几分之几?
1
(25) 学校春季给学生做体检,量得 明明的体重是36千克,艳艳的体重比明明的体重轻,明
6
明的体重比艳艳的体重重几分之几? (《英才教程》P37,6)
1
1
1

1

解: 体重差:明明的体重:艳艳的体重=
:1:

1

,故明明的体重 比艳艳的重
6


1
5
6

6

1
6
11
(26) 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丙比乙慢。甲的速度 是丙的几分之几?(《英才
1010
教程》P54,例1)


1

1

11

解:

1



1




10

10

9
24
(27) 乙数是甲数的,丙数是乙数的。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小灵通》P8,五)
35
2488
解:

,答:丙数是甲数的。
351515
(28) 一杯牛奶,喝去20%后,加满水搅匀,再喝去50%后,此时杯中的纯牛奶占杯子容积的
( ) A. 50% B. 40% C. 30% (《知识大集结》P133,一,5)
1 41
分析:设一杯水容积为
a
,如图第一次20%,即喝去
a
牛奶, 还剩
a
。加水
a
搅匀再
555
14
喝50%,可以 认为,分别从
a
的水中和
a
的牛奶中分别抽取50%,即这次喝的
5 5
11

1414

11
a

a的水 a的牛奶

a的水a的牛奶
,也即第二次喝去的牛奶为
22

5525

25
14

1

4
a
,剩下牛奶为

1

a40%a
,故选B
25

2

5
解法一:
整杯容积为单位“1”
解法二:
整杯容积为单位“1”
1
第一次,
5
1
1

5

1

1


1



1

40%

5

2

1
2
1
1
2< br>1
第一次,

5

1

1
第二次,

1




5

2
1
1

5

1

1

1

1


1

40%


5

5

2
第二次

(29) 小明上个月支出120元,比计划节约了30元,节约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
(《知识大集结》P133,一,1)
120303030
A. B.
100%

100%
C.
100%

12012030120
选B。
题型三:比和比的应用
按正比例分配:
(30) 70人分成三个科研组,按科研任务的大小,要使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二组
和第三组人数的比是4:5,求各组人数?
解:第一、二、三组人数的连比:8:12:15
8
第一组人数:
7016
(人)
81215
12
24
(人) 第二组人数:
70
81215
15
30
(人) 第三组人数:
70
81215
(31) 在比例尺是1:6 000 000的 中国地图上,量得两地间距离为10厘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
从两地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已知甲 、乙两车速度比为11:9,两车相遇时,行了多少
千米?(《知识大集结》P142,3)
余下牛奶为单位“1”


解:甲乙两地实际距离:
610
6
10cm600km

s

v

11
11


s

600330km

s

v

9
119
按反比例分配(涉及倒数的物理意义):
(32) 制造一个零件,甲要6分钟,乙要5分钟,丙要4.5分钟。现有1590个零件,分配给他
们三人,要使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问每人应分配多少个零件?
解:要使他们在相同的时 间里完成,先要求出他们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能完成的个数。甲、
111111
乙、丙每分钟可以 制造零件的个数依次是、、,他们的工效比是:
::
,即
654.5654.5
15:18:20
,于是
15
甲应分配的个数:
1590450
(个)
151820
18
乙应分配的个数:
1590540
(个)
151820
20
丙应分配的个数:
1590600
(个)
151820
(33) 加工同一种零件,甲2分钟加工一个,乙3分钟加工一个,丙4分 钟加工一个。现有1170
个零件需加工,甲、乙、丙三人同时加工,完工时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 知识大集结》
P138,例3)
分析:题中已知三人各加工一个零件所需的时间,很多同学容 易误解为甲做
23
(个),乙做
1170
,丙做1170−260−390 =520(个)。
1170260390
(个)
234234
这样理解当然不对。三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要同时加工完,则加工快的就会多加工,
也就是说,工作同 样长的时间,工作量按效率分配,而不是按时间分配。三人加工零件
111
的时间比是2:3: 4,那么他们加工零件的效率比就是
::6:4:3
,按效率比分配。
2341116
解:甲、乙、丙三人工效比:
::6:4:3
,甲做:
117 0

540
(个)
234643
4
乙做:
1170
,丙做:1170−540−360=270(个)
360
(个)
643
连比的活用:
(34) 已知甲:总、乙:丙,求甲:乙:丙
设甲乙丙组成全体,则
甲:全甲:

乙+丙




甲:乙:丙

乙:丙

乙+丙

:乙:丙


1
(35) 校园里有 桃树、杏树、苹果树共80棵。其中,苹果树占总数的,桃树与苹果树的比是
4
5:4。杏树有 多少棵?(《英才教程》P80,(6))
151
解法一:
80808035
(棵)
444苹果树:总数1:44:16

解法二:

桃树:苹果树:总数 5:4:16

桃树:苹果树5:4

7
桃树:苹果树:杏树 5:4:7
,故杏树=
8035
(棵)
16


2
(36) 王师傅计划3天内运完一批货,第一天运了42吨, 占这批货的,第二天与第三天运的
5
质量比是4:3,第二天运货多少吨?(《英才教程》P8 1,7)
4
2524

2

36
(吨)解法 一:
42105
(吨),
105

1


;或
42

36
(吨)
543
5243

第一天:总数2:5第一天:

第二天第三天

2:314:21


解法二:


第二天:第三天 4:3第二天:第三天:

第二天第三天

4:3:712:9:2 1


12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14:12:9
,故第二天=
4236
(吨)
14
4
(37) 李明家养的鸡、鸭、鹅共5 4只,其中鸡的只数占,鸭和鹅的只数的比是3:2,养的鸭
9
和鹅各有多少只?(《英才教程 》P88,(6))
32

4

解法一:
54

1

30
(只),鸭:
30
,鹅:
30 18
(只)
12
(只)
3232

9

鸡:总4:9鸡:

鸭鹅

4:5

< br>解法二:

鸡:鸭:鹅4:3:2

鸭:鹅3:2
< br>
32
鸭:
54
,鹅:
5418
(只)
12
(只)
432432
(38) 水泥、石子、黄沙各60吨,将水 泥、石子、黄沙按5:3:2拌制混凝土,水泥正好用完,
石子、黄沙各余多少吨?(《英才教程》P8 8,1)
5
解法一:
60

120
(吨)
532
32
石子:
60120
,黄沙:
601202 4
(吨)
36
(吨)
532532
33
解法二 :用去石子:
60
,余下石子:
606024
(吨)
55
22
用去黄沙:
60
,余下黄沙:
606036
( 吨)
55
49
(39) 阅览室有36名学生,其中女生占,后来又来了几名女生, 这时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919
又来了几名女生?(《英才教程》P84,3)
9

4

解法一:
36

1


1

362
(名)

9

19

解法二:

男女I
新来

男女II

男:女I5:4< br>

男:女I:女II10:8:9

新来:

男女I



女II女I

:

男 女I

1:18

男:女II10:9


1
2
(人)
18
(40)
甲、乙、丙、丁四个人加工一批零 件,甲和乙共加工54
个,乙、丙、丁三人共加工零件90个。已知乙加工的零件
1
数 是这批零件总数的。求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5
(《小灵通》P27,七)
解:

甲乙



乙丙丁

乙总 5490144

于是新来=
36





5
乙:总1:5


乙总
< br>:总6:5
,于是
总144120
(个)
6
(41) 学校体育室排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9:10,足球与篮球个数比是5:7。已知篮 球与排球共有
69个,求篮球比排球少多少个?(《英才教程》P124,1)
解:排球:足 球:篮球=9:10:14,

篮球−排球:篮球+排球=(14−9):(14+9)=5: 23,故
1495
,答:篮球比排球少15个。
696915
(个)
14923
5
(42) 合唱队中男 生占女生人数的,后来又增加了3名女生,此时男生人数占合唱队人数的
6
5
。合唱队 现有男生、女生各多少人?(《英才教程》P203,1)
12
解:男:(男+女II)=5 :12,

男:女II=5:7,又
Q
男:女I=5:6,故男:女II:女 II−女I=5:7:1
故男5×3=15(人),女II=7×3=21(人)
11
(43) 有甲、乙两根绳子,甲绳子比乙绳子长35米,已知甲绳的和乙绳的相等。两根 绳子
94
各长多少米?(《知识大集结》P135,11)
解: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甲乙35



11
甲乙0

4

9
11
:9:4



甲 乙

:甲:乙

94

:9:4

49
94
甲:
35
,乙:
3563
(米)
 28
(米)
9494
活用连比:
Q甲:乙
1
(44) 四位同学做红花, 甲做的是其它三位做的总数的一半,乙做的是其它三位做的总数的,
3
1
丙做的是其它 三位做的总数的,丁正好做了26朵。问:四位同学共做了多少个?(《知
4
识大集结》P13 4,10)
解:甲:(乙+丙+丁)=1:2,故甲:(甲+乙+丙+丁)=1:(2+1)
乙:(甲+丙+丁)=1:3,故乙:(甲+乙+丙+丁)=1:(3+1)
丙:(甲+乙+丁)=1:4,故丙:(甲+乙+丙+丁)=1:(4+1)
111
故丁占总数的分率为
1
,正好是26朵,

2 13141
111


故总数为
26

1

120
(朵)
213141



2.4. 二元一次方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和二次问题(多量纲问题)
问题的引入及其与前文的联系: 和差
甲,x
甲,x
1
丙,x
2
比率k
_
比率k

比率k
1
b
比率k
b

和差
和差
乙,k
1
x丙,k
2
x
乙,k
1
x
1
丁,k
2
x
2
k
1
x
1
k
2
x
2
b

x
1
x
2
b
1

a
11
x
1
a
12
x
2
b
1

一般 地,

kxkxbaxaxb

11222

2 112222
2
12
比率k
1
比率k
2
甲,x 乙,k
1
x丙,k
2
x

k
1
k
2
xb
(多标准量)
比率k
甲,x乙,kx

kxb
(单标准量)
典型的二元一次问题由两个和差关系、两个倍比关系组成。且和差均不能为零,否则会
蜕化为三个倍比关 系和一个和差关系,可直接用按比例分配求解。
题型一:鸡兔同笼,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和
(45) 甲、乙、丙、丁四袋水泥,甲与乙的重量比为1:
k
1
,丙与丁的 重量比为1:
k
2
,甲与丙的
和为
b
1
斤,乙与丁 的和为
b
2
斤。求甲、乙、丙、丁各重多少?(
k
1
k< br>2
1

b
2
b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倍比
和差
丙:y
倍比
b

和差
乙:k
1
x丁:k
2
y
b

k
2
b
1
b
2

甲:x
< br>k
2
k
1

xyb
1

< br>


bkb
kxkyb

122

丙:y
211

k
2
k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k
2
b
1
b
2

y
甲:x
k

1

k
2
k
1

x

倍比
b
倍比
b




by
kkbb
和差

2

乙:y
1

212

k
2
乙:y 丁:b
2
y


k
2
k
1< br>
b
1
x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①,拆解
k
2
k
1


k
2
k
1
< br>将
x

y
前系数凑为相同,然后
k
1
xk
2
y

甲:x
和差
丙:b
1
x
k
1

xy



k
2k
1

yk
1
b
1


k
2
k
1

yb
2

图解一
乙:
k
1
x

实图
虚图
k
1
x

b
2

图解二
丁:
k
2
y

k
2
b
1
b
2

b
2

乙:
k
1
x


丁:
k
2
y


k
2
k
1

y
k
1
y

b
2
k
1
b
1


k
2
k
1

x
k
2
x

k
2
y

k
1

xy

k
1
b
1

k
2

xy

k
2
b
1

b
2
k
1
b
1

k
2
k
1
bk
1
b
1
k
2
b
1< br>b
2

甲:
xb
1

2
k
2
k
1
k
2
k
1
丙:
y
k
2
b
1
b
2

k
2k
1
kbbbkb
丙:
yb
1

21 2

211

k
2
k
1
k
2< br>k
1
甲:
x

53
(46) 甲、乙两班共84 人,甲班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共有58人,问两班各多少人?(《英
84
才教程》)


代数解:设甲、乙班分别有
x
人、
y
人,则

xy84

x40

,解得
3


5
xy58

y44

4
< br>8
算术解:设制虚拟数量。虚拟假设的目的:把两个不确定的因素通过相加减变成一个不
确定因素(消元)。如何绘制线段图:找等量关系,而不是抓单位“1”的量。已知甲班
5335155
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共有58人,注意到

,即知甲班人数的+乙班人数的+
8448888
155
乙班人数的=58人。由甲、乙班共84人,设置虚拟数量为甲班人数 的和乙班人数的
888
5
51

共有
84
人。 如图,两者相减得乙班人数的为

5884

人,故乙班人数为
8
88

5

1
5884

 44

8

8
图解一
5

8
58人
3

4
图解二
3
8458(人)

4
1

35
< br>


甲甲
8

48

58人
5

8
3

4
实图
虚图
5


8
5

8
1

35




乙乙
8

48

5

5884(人)
8
3


4
3

4
33

甲乙

84

44
55

甲乙

84

88
3
8458
4
乙:甲:
40
(人)
3535

4848
甲:84−44=40(人)

乙:84−40=44(人)


(47)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做24 天可以完成,现由甲先做16天,然后乙再做12天,还剩
2
下这批零件的没有完成,已知甲每 天比乙多加工3个零件,求这批零件的个数?(《知
5
识大集结》P132,例8)
1
算术分析:由题意,甲、乙的工作效率和为。甲先做16天,然后乙再做12天,我们
24< br>可以理解为甲、乙合做12天后,甲再单独做16−12=4(天)
[以此达到消元的目的],这样甲4
21111
天完成的工作量为
112
,于是,可以求 出甲的工作效率为
4
,乙的
524101040
11111
< br>工作效率为

,所以3个零件就占这批零件的

,于是可以求出这批零
2440604060
件的个数。
11

11



21

1121612

3



40


24

40


360
(个)
52440


< br>代数分析:设甲的工作效率为
x
批天,乙的工作效率为
y
批天,依题意
5884
5
8
44
(人)


1

xy

2

24
,由第二式得,将第一 式代入得
16x12y12xy1612x1


5

16x12y1
2

5

1221112

1612

x1


1612

x112

24552410
1
111

21

x

112



1612


,代入第一式得
y

52440
244060

11
故甲、乙工效分别为批天 、批天。
4060
设这批零件共有
a
个,则
a1aa
甲的工作效率为个天(
Q
,乙的工作效率为个天
批天a 个批个天

40404060
1

aa

1于是
个天个天3个天

a3



 360
(个)答:这批零件有360个。
4060

4060

(48) 一项工程,甲、乙、丙3人合做6 小时可以完成。如果甲工作6小时后,乙、丙合做2
2
小时,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如果甲、乙 合做3小时后,丙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这
3
2
项工程的。如果让甲、丙合做,需要几 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知识大集结》P136,3)
3
代数解:设甲工效为
x
批时,乙工效为
y
批时,依题意
1

xyz

6

2


6x2yz


3

2

3x y6z


3

212
由第二式得

62

x2

xyz


,将第一式代 入得

62

x2
,故
363
1

1

2
x

2



62



3

12

3212
由第三式得
3

xyz


63

z
,将第一式代入得
3

63

z
,故
363
1

1
11
2
z

3



63

,故甲、乙工效分别为批时、批时
6

18
1218

3
1

11

甲丙合做时需时:
1



7
(时)
5

1218
1
算术解:由题意知,甲、乙、丙三人的工效和为。甲工作6时后,乙、丙合做2时,
6< br>可以理解为甲、乙、丙合做2时后,甲再单独做6−2=4时
[以此达到消元的目的]
, 这样甲4时
21111
完成的工作量为
2
,于是可以求出甲的工作效率 为
4
。同理可得丙的工
363312
1
效为。
18< /p>


1

11

1

2

2
甲工作效率:

2



62


,丙工作效率:

3



6 3



3

126

18
< br>3

3
1

11

于是甲乙合做需时:1



7
(时)
5

1218

从成比例的量的交叉减比法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小学数学教师》1982,4:P49
(49) (预备题)现有含盐量
a%的浓盐水和含盐量
c%
的稀盐水,需要配置成含盐量
b%
的盐
水 ,问各取多少?(
abc

解:设取含盐量
a%
的盐水
x
斤与含盐量
c%
的盐水
y
斤相混合,得到含盐量为
b%
的盐水

xy

斤,则
a%xb%yb%

xy

,移项得

ab

x
bc

y


浓溶液重量混合后的溶液浓度稀溶液浓度< br>xbc

Q
abc




,即

稀溶液重量浓溶液浓度混合后的溶液浓度
yab

b c0,ab0

c%(稀)
(浓)
1. 先画出交叉的四条斜线,在 上面两角上写浓稀两种溶
a%
]
[
液的浓度,中间写混合溶液的浓度(平均浓 度)。
b%(混)
2. 然后依斜线相减,得到的差写在该斜线延长线的下面
[]< br>(必须是大数减小数),即把左上角数与中间数的差写

bc

%< br>
ab

%
y斤
x斤
在右下角,右上角数与中间数 的差写在左下角。

3. 从竖列看,左(右)下角相减结果为左(右)上角溶液的质量比率 ,然后将斜线的
左、右下角的两组数列成比例,再解比例式。此法可简述为:一交叉、二相减、三
解比例式。

(50) (预备题:一元一次方程模型→正比例问题→解比例方法)某生产 队要用0.15%的氨水进
行油菜追肥,现有含氨量16%的氨水30斤,配制时需要加水多少斤? < br>16%(氨水)
0%(水)
交叉解:第一行写现有氨水的含氨量和水的含氨量(0%)。
]
[
第二行中间写混合溶液的含氨量。然后交叉相减:
15%
16% −0.15%=15.85%,0.15%−0%=0.15%
[]
15.85%
0 .15%
列式:0.15%:15.85%=30:
x

x3170(斤)
x斤
30斤
答:需加水3170斤。


代 数解:设加水
x
斤,则
16%300.15%

30x
,移项得

16%0.15%

300.15%x< br>
x16%0.15%
,解比例得
x3170


300.15%
(5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正比例问 题→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某人
买每斤0.28元的梨与每斤0.42元的桔子,共买7斤,付人民币2. 8元,求各买多少斤?
0.28 0.42
交叉解:一般地,如果已知两数的单位量及他们 的平均量,求
]
[
这两个数的总量,这类题目均可用“交叉减比法”来解。
0.4
7斤水果共付2.8元,那么平均数是2.8÷7=0.4(元),如右图
[]
0.02 0.12
列式:0.02:0.12=1:6

16
1
(斤)
6
(斤) ∴梨:
7
,桔:< br>7
1616
代数解:设梨
x
斤,桔子
y
斤,则

xy7
,消去常数项,用逆向等量代换的方法把成线性关系的
x

y
化作成

0.28x0.42y2.8

比例的 关系。
0.28x0.42y2.80.470.4

xy

,移项后化作成比例的关系


0.40.28

x< br>
0.420.4

y

x0.420.40.021< br>16


x71

y76

y0.40.280.126
1616


(52) (二元一次方 程模型→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正比例问题→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甲、
乙两地相距96里,某人从甲地 出发,先骑车每小时行18里,半路上因车子出故障,接
着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步行到达乙地,这样共 花去8小时。求骑车和步行各行几里路?
交叉解:96里路共行8小时,平均每小时行96÷8=12里路,如图
18 10
2
骑车:
8
,18×2=36(里)
2
(小时)
]
[
26
12
6
[]
步行:
8
,10×6=60(里)
6
(小时)
2 6
26

代数解:设骑车
x
小时,步行
y
小时,

xy 8

18x10y9612812

xy



1812

x

1210

y


18x10y96

x121021
13
x82

y86

y181263
1313
附注:用换元法消常数项。
48

x10


18x10y96

18x10

y

0


48
5

18

y
5
48

488


,于是按比例分配:
xy8

x

y

8
5

55


x2
1048

8

1818

8

< br>x



2

y

< br>

,故

y6
510185510185< br>



x10t

x2

x2
81

或令

则,,即
10t18 tt


484818


55
y6y18ty


555

(53) 二元一次方程用化正比例解法的一般解答过程。

a
11
x
1a
12
x
2
b
1

a
11
b
2
x
1
a
12
b
2
x
2< br>b
1
b
2
第一式两边同乘以b
2

 

第二式两边同乘以b
1

a
21
x< br>1
a
22
x
2
b
2

a
21
b
1
x
1
a
22
b
1
x
2
b
1
b
2

a
11
b
2
x
1
a
12
b
2
x
2
a
21
b
1
x
1
a
22
b
1x
2


a
21
b
1
a
1 1
b
2

x
1


a
12
b
2
a
22
b
1

x
2
< br>
x
1
a
12
b
2
a
22
b
1
axaabaab



111
1112211221
,于是按比例分配(依据合分比定理)
x
2
a21
b
1
a
11
b
2
a
12
x
2
a
12
a
21
b
1
a
1 1
a
12
b
2
a
11
a
12
b< br>2
a
11
a
22
b
1
aabaabaa baab
a
11
x
1
b
1

1112 211221
b
1

1112211221

a
1 2
a
21
b
1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b
2
a
11< br>a
22
b
1



a
12
a
21
b
1
a
11
a
12
b
2

a
12
x
2

a
12
a
21
b
1
a
11
a
12
b
2
aabaabaabaab
b
1

1221111122
b1

1221111122

a
12
a
21< br>b
1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b
2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b< br>1
a
11
a
12
b
2

b
1
a
12
a
11
b
1
b
2
a< br>22
a
21
b
2
a
12
b
2
a
22
b
1
a
21
b
1
a
11
b
2


x
1


x2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a
21
a
22
a
21
a
22
(54) (三元一次不定方程组拆解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然后求整数解)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
值钱三;鸡雏 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分析:鸡翁与鸡母并起来不能求得百钱买百鸡的平 均值,因此可把鸡翁与鸡雏、鸡母与
鸡雏分别用交叉减比法解,分别求出他们的比值,然后综合起来成为 连比,再按比例分
配即可。


11
即:翁:雏=3:18=2:12=8:48
(雏)(雏)
(5翁)(3母)
母:雏=1:3=9:27=11:33
33
][][
100100
上、下行相加得连比
翁:母:雏=3:1:21; 2:9:39; 8:11:81
100100
]]
[[
22
然后逐个按比例分配得:
42
33
3121
① 翁:
10012
,母:
1004
,雏:
10084

312131213121
2939
② 翁:
1004,母:
10018
,雏:
10078

293929392939
81181
③ 翁:
1008< br>,母:
10011
,雏:
10081

8118 18118181181
若翁为0个也算在内,则根据第二个交叉减比式得
13
④ 翁:0,母:
10025
,雏:
10075

1313
代数解:设翁、母、雏分别为
x
只、
y
只、
z
只, 则


xyz100
12


xyz 5x3yz

4x2yz
,令
zz
1
z2
,则
1

33
5x3yz100

3


x1
2

4xz
1

z

6

2


1
3
,于是
x:y:zt
1
:t
2
:

6t
1
 3t
2


4x2y

z
1
z2





2
y1
3
< br>2yz


2


3


z
2
3
于是按比例分配
t
1
2525
x10 044t
,(令
t

tt
7t
1
4 t
2
74
2
74
2
t
1
t
1


t
2




74

7

t
1


t
2
25< br>

y10010025257257t

t
2
t
2
t
2
7t
1
4t
2747474
t
1
t
1
t
1
t
2
t
1

t

t
2
75
74
2

325
t
1

6t
1
3t
2
t
1

z100100753t
t
2
t
2
7t
1
4t
2
7474
t
1
t
1
63
t0123
x4t


xyz100
x04812


y2 57t



1

y2518114
5x3 yz100

z753t

3


z75 788184
题型二:总量守恒,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差,且差为相反数
(55) 甲、乙、丙 、丁四包水泥,甲与乙的质量比是1:
k
1
,从甲里面拿
b
斤放入乙 之后在甲、乙
上分别贴丙、丁的标签。丙与丁的质量比是1:
k
2
,求甲、乙 、丙、丁各重多少斤?(
k
2
k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倍比
和差
丙:y
倍比
b

和差
乙:k
1
x丁:k
2
y
b

1k
2

甲:xb

k
2
k
1

xyb






k
2
yk
1
xb

丙:y
1k
1
b

k
2
k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
甲:x
倍比
b
乙:y
丙:xb

倍比
b
和差
丁:yb
和差

1k< br>2


y
甲:xb
k
1

< br>k
2
k
1

x





k
1

1k
2


yb< br>k

乙:yb
2

xb


k
2
k
1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②
甲乙总和
xy
为标准量
甲:
x
1

xy


1k
1
k
1

xy


1k
1
乙:
y
b

丙:
xb
1

xy


1k2
丁:
yb
k
2

xy


1k
2
丙丁总和
xy
为标准量
由等量关系

xb



yb

xy
知算术法 以总量
xy
为标准量。
由合分比定理得
k
1
1y
x
,

xy1kxy1k

11


k
xbxb1ybyb

,
2


xb



yb

xy1k
2

xb



yb

xy1k
2
k
1
1

xxy,y
xy


1k1k

11
,故

k
1

xbxy

,yb
2

xy


1k
2
1k
2


1
k
2
k
1
1

bx 

xb



xy

xy

,或



1k
1

1 k
2


1k
1
1k
2



k
2
k
1

k
2
k
1
b

yb

y

xy
 
xy



1k1k1k1k

21

12
k
2
k
1

b
对于标准量
xy
的分率为,

1k
1
< br>1k
2

1k
1

1k
2

k
2
k
1
xybb

k
2
k
1

1k
1

1k
2


1k
2
1

xxyb

1kkk

121



k1k2


y
k
1

xy


1

b

1kkk

121
3(56) 有两筐苹果,已知第一筐苹果的质量是第二筐的,若从第一筐中拿走20千克放入第二
5
1
筐,则第一筐苹果的质量是第二筐的。原来第一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知识大集结》
3
P130,例3)
算术分析:依题意,把第一筐中的20千克苹果放入第二框后,两筐苹 果的总质量没有变。
[在
这里隐含了消元]
这样我们把第一筐和第二筐的总质量看作标 准量单位“1”,则原来第一筐苹
3311
果的质量占总质量的

,现在第一 筐苹果的质量占总质量的

,那么20千
358134
311
克 苹果对应的分率就是

,于是就可求出两筐苹果的总质量,进而可以求出第一
848
筐苹果的质量。
甲乙总和为单位“1”
解:
第一筐原,
3

35
第二筐原,
5

35
20千克,
1

13
311
=

3+51+38
3

13
第一筐现,第二筐现,
1

3

3
60
(千克)答:原来第一筐苹果重60千克。 算术解:
20

351335

模型一:二元一次方程 (非齐次线性方程):用系数表示倍比关系,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和差
第二筐先,x 第二筐后,y

xy20


倍比
b
倍比
b
1

3
xy20

31
3< br>
5
和差
第一筐先,x第一筐后,y
53
模型二:正 比例模型:用常数项表示和差关系,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x3
和差
第二 筐先,y第二筐后,y20

y

5


x3t
3t201

y5t

倍比
b
倍比
b



x201
5t203
和差


第一筐先,x第一筐后,x20< br>

y203
模型三:利用总量恒定的特殊条件直接化二元一次方程为一元一 次方程。
和差
第一+二筐先,x第一+二筐后,y

xy0< br>
倍比
b
倍比
b

1

3
xy20

31
14

35
和差
第一筐 先,x第一筐后,y
3513
1

1

3< br>
3


x20x20

,与算术 法同形。
35133513



模型之间的 联系:现在考虑如何通过线性变换、等量代换把模型一中的方程组变成模型二、
三中的方程组。首先考虑 从模型一变换到模型二。思路:运用移项换元法消常数项,变
换为齐次线性方程,用比例方法可解。 < br>13

xy20

y20x

uy2 0x

移项
,令

35

13

3

1

xy20y20x

3 5

5

3

vy20x
以上方程组第二式 的左、右两边分别除以第一式的左、右两边消
x

1
y20
3
u3
3

,即


y205
v5

xy20

x20y

移项


3


311
xy20x20y

33

5

5
以上方程组第二式的左、右两边分别除以第一式的左、右两边消
y


u3
3

x20

u201
1

v55


,故模型一方程组可变换为


,即
u 201
v203
x203



v203

然后考虑从模型一变换到模型三,方程叠加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

xy20

,该方程组两边相加恰好可消常数项
1

3
xy20

3

5
4
5

8

8

xy0xu
xu

uv0



5

5


3
8
,令

,即

,故模型一方程组可变换为
< br>3


1
314
3
uv20

xy20

yv

yv

4

8


3
4

5

3
推广和总 结:最后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三种解法:

a
11
x
1
a
12
x
2
b
1



a< br>21
x
1
a
22
x
2
b
2①利用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之后用比例解方程。
第一式代入第二式得
b
a
21
x
1
a
22
x
2
< br>2

a
11
x
1
a
12
x
2


b
1
移项可得
x
1

x
2
的比值。
②移项相除消元,化为比例式

a
11x
1
b
1
a
12
x
2
a
11
x
1
b
1
a
12

,两式相除得 ,可解出
x
1


a
21
x
1
 b
2
a
22

a
21
x
1
b< br>2
a
22
x
2
③方程叠加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



a
11
b
2
a
21
b
1

x
1


a
12
b
2
a
22
b
1

x
2
0
< br>


a
21
x
1
a
22
x
2
b
2
以上方程组第一式为齐次方程,可直接得到比例关系,此法在常 数项成比例时较简。
(57) 甲、乙两建筑队原有水泥的质量比是4:3,当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 后,甲、乙两队水泥
的质量比变为3:4。甲队原有水泥多少吨?(《知识大集结》P142,1) < /p>


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说明甲乙两队总共的
水泥数守恒,于是以总水泥数位单位 “1”。
43
甲原, 乙原,
3

4
4343< br>54



378
(吨)
4343

431
54吨,
=

4
4+34+37
甲队原有水泥:
378216
(吨)
43
3
34
乙队原有水泥:
378162
(吨)
甲现, 乙现,
4343
43

题型三:增量相同,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差,且差相同
(58) 甲、乙、丙、丁四包水泥,甲 与乙的重量比为1:
k
1
,甲、乙同时加入
b
斤后变成丙、丁,解:
甲乙总和为单位“1”
丙与丁的重量比为1:
k
2
,求 甲、乙、丙、丁各重多少斤?(
k
2
k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和差
丙:y

倍比倍比
b



yxb

甲:x
1k
2
b


k


k
2
k
b
1

乙:k
和差
2
yk

1
xb
1
x丁:k
2
y

1k
1

丙:

y
kk
b
2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甲:x
和差
丙:xb


y

甲:

x
1k
2
倍比
b
倍比
b


x
k
1



乙:y
和差
丁:yb

yb

k
2
k< br>b
1



xb
k
2


乙:

y
k
1

1k
2

k
b
2
k
1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②
甲:
x

甲:
x

(以甲:
x
化为以甲:
x
b

乙:
yk
:
yk
1
x


1k
1

x

1
x


为标准量) 为标准量,
1k
1

x

系数乘以
b


(以丙:
xb

1k
1
丁:
k
2

xb



1k
2

xb


为标准量)
1k

2
丁:
k
2

1k
1


1k
1

x

1k
x

2
丙:
xb

图一

丙:
1k
1
1k
x

2
图二

根据②,如图一,
Qxy

xb


yb


xk
1
x

xb

k
2

xb




1 k
1

x

1k
2

xb

,如图二,
xb
1k
1
1k
x
,< br>k
k

1k
1

2

xb< br>

2
x

2
1k
2
即下方线 段化为以甲:
x
为标准量,分率(系数)乘以
1k
1
1k

2
b

xb

x
1k
1

k
xx

1k
1
k
1< br>

x
k
2
k
1
1
x
,或
2

1
2

1k
2
bkk< br>k
2

1k
1


k
2

1k
1


k
2
k
1
2< br>
xb

1
x
1k
xk
1
x

k
1

xx

1k

22

1k
2



b
的 分率为
k
2
k
1
kk1k
2
b
, 于是甲:
xb
21

1k
2
1k
2
k
2
k
1
(59) 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 分别上涨70元,那么它们价格比是7:4。
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知识大集结》P138 ,例4)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和差
甲(A原): x丙(A现):y

yx70

x210


倍比
b
倍比
b

3


4
y280
yx70


34
7

7
和差
乙(B原):x丁(B现):y
77
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和差

y3
甲(A原):x丙(A现):x70


x210

x7

倍比
b
倍比b




y90
和差

y70

4
乙(B原):y丁(B现):y70

x707< br>
参数方程解法:两种商品前后的价格都不知道,只知道上涨前后的价格比。可设A商品
原来的价格为
7x
,则B商品原来的价格为
3x
,这样可列比例求解。
7x707


x30

3x704
A商 品原来的价格为7×30=21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为3×30=90(元)。
算术解法:
A原价为单位“1”
34
1

77
1
43


77
3
B原价为

7
4
B现价为

7
A原价为单位“1”
统一以A原
70元

价为单位“1”
4

7
344


737
4
3
3

7
4416


7321
70元

A现价为单位“1”
图一 图二


43
与A现价的相等。如图二,利用该等量关系对以A现价为
77
4


3

4

4
单位“1”的分率 乘以

Q

1



1
< br>

化为以A原价为单位“1”的分率。
3


7

7

3

411631
如图二70元对应的分 率为:
1


,故
332173
13
< br>
3

4


A原价为
70


1



1

1
70210
(元),B原价为
21090
(元)
37


7

7


多量纲现象的引入
23
(60) 购物中心有大衣72件,计划每件售价240元,卖出后,余下的按原价的出售 。则这
34
些大衣一共可以卖得多少钱?(《英才教程》P32,例)
23

2

解:
7224072

1



240

15840
(元)
34

3

如图一,注意到A原价的


(61) 商场购进4 00条毛巾,计划每条售价6元,卖出
41
后,余下的按原价的出售。这些毛
52巾一个可以卖多少钱?(《英才教程》P36,5)
4

1
1


6

400

6

400

1


2160
(元)
5

2


5


题型四:商余问题, 两个倍比关系中的一个为1
(62) 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班长清点手榴弹,发现如每人分5颗还剩 18颗;如其中有两人各
分4颗,其余的人各分6颗,就恰好分完,这个班有多少战士?还有多少颗手榴 弹?(商
余问题)(《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读本(六年级用)》1991,P37,1)
分析:有两人各分4颗,其余的人各分6颗,就是说每人分6颗,还差2颗。
代数解:设共有
x
名战士,
y
颗手榴弹,则

5 x18y

x22
,答:共有22名战士,128颗手榴弹。


6x4yy128

算术解:

每人分5颗还余18颗
人数固定:


每人分6颗还差4 颗

Q
人数×每人分得颗数=总颗数,所以将人数固定转化为颗数固定便于画线段图

分给5人还余18颗
每人分得手榴弹颗数固定:


分给6人还差4颗

手榴弹总数
5倍 余18颗
差4颗
1倍

如图,1倍为18+4=22颗,每人分22颗,一共22×5+18=22 ×6−4=128(颗),转会去即共
22人,共128颗手榴弹。
(63) 小虎在敌人窗 外听到里面分子弹,一人说每人背45发多260发,另一人说每人背50发
还多200发,问多少敌人 ?(商余问题)(《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读本(六年级用)》1991,
P6,4)
代数解:设共有
x
个敌人,
y
发子弹,则

45 x260y

x12
,答:共有12个敌人,200发子弹。


50x200y

y800
算术解:从每人45发 到每人50发,隐藏条件是人数守恒。故把每人45发多260发转化
成分给45人多260发,把每人 50发还多200发转化成分给50人多260发,条件是每人
分得子弹数守恒。
6倍


子弹总数
45倍 260发
260−200=60发
50−45=5倍
50倍 200发
如图5倍为60发,则1倍为
60 512
发,转化回去就是有12名敌人,总子弹数
45122605012200 800
(发)
(64) 甲容器中有8%的食盐水300千克,乙容器中有12.5%的食 盐水120千克。往甲、乙两个
容器中倒入等量的水,使两个容器中食盐水的浓度一样,问倒入水多少千 克?(《英才教
程》P160,1)
解:(方程法)甲容器中的盐:300×8%=24(千 克),乙容器中的盐:120×12.5%=15(千克)
2415
设加入水
x
千克,则,
x180
(千克)

300x120x
疑问: 本题能否建立线性代数(一般是二元一次方程)模型?如何建模?如何从算术的角度
通过画线段图解释方 程的解?
2415
分析:不同的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案例鸡兔同笼,方程的解的算术表达式

300x120x
300120

1
2415

1530024120
,无法直接理解它的算术意义,因为的量纲为[重量
-1
],
x
11
15
2415

152415300
的量纲为[重量
2
],没有算术含义。
在这里隐含了一个 重要的未知数:倒水后共同的浓度是什么?于是设加水
x
1
千克,共同
浓度为
x
2
,则由溶质食盐守恒知
1

8%300300 x
1

8%300x300x

x
2
2< br>
1







1< br>

12.5%120120x

12.5%120x< br>2

120x
1

1

x
2
这样不利于算术解释,因此把题设条件和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述:甲容器有盐24千克,水
276千克,乙容器有盐15千克,水105千克。求加水多少千克使得水盐比一致?加水后
的共同水盐 比是多少?为求得本题的有解条件(即题干中四个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本题
有解),用代数替代题干中四 个已知数据,即
更新命题:甲容器原有盐
a
1
千克,水
a
2
千克,乙容器原有盐
a
3
千克,水
a
4
千克。求 加水多少

千克使得水盐比一致?
代数解:设加水
x
1
千 克,加水后的共同水盐比为
x
2

则甲(乙)容器中原有的水+加入的水=甲(乙)容器中的盐×加水后共同的水盐比

a
2
x
1
a
1
x
2
,先消元
x
1
,即先求得


a
4
x
1a
3
x
2
aa
加水后共同的水盐比
x
2< br>
24
,条件
a
2
a
4

a1
a
3
,代入方程组求得
a
1
a
3


a
2
a
4
aa
a
4
,或
x
1
a
1
x
2
a
2
a1
24
a
2

a
1
a
3
a
1
a
3
aaaaaa
条件
4

24

2

24

a
3
a
1a
3
a
1
a
1
a
3
加水千克数< br>x
1
a
3
x
2
a
4
a
3
算术解释:首先认为盐和水不会混合在一起,而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物体存在。
加水后:甲 盐为
a
1
,甲水为

a
2
x
1

;乙盐为
a
3
,乙水为

a
4
x1


既然甲与乙具有相同的水盐比,假设从甲中取走与乙等量的部分后,则水盐 比不变,即
axax

ax



a
4
x
1

a
2
a
4
由合分比定理, 共同水盐比为
21

41

21
,于是有效消
< br>a
1
a
3
a
1
a
3
a
1
a
3
去了未知量
x
1
,加水数
x
1a
1
x
2
a
2
很好解释。本题与一般鸡兔同笼问题 的区别与难点在
于,把基本方程组中的未知量由两个对称的有量纲的量换成了一个有量纲的量和一个无< br>量纲的比率。
几何解释:由相似三角形知
RtVADE:RtVABC:RtVEFC

C
故x
2
tan



a
2
x
1
a
4
x
1

a
1
a
3
a
2
a
4
a
1
a
3
AE

a
1
F
a
3

DB
x< br>1
x
1
a
2
a
4
线段图解释:采用商余模型 画线段图,代数解下的方程组化为

a
1
x
2
a
2
x
1

Q
水=盐×水盐比,


a
1
x
2

a
3
x
2
重新解释

axax
1

324
水盐比盐水盐比
a
1
x
2
x
2
a
3
x
2< br>x
2
转换
a
1
a
1
a
3< br>a
3
x

a
转换
a
1

x
2
,于是画线段图
x
2
,即
21

x
2

a
3
a
3

x
2
x
2
a
2


a
1

x
2

x
1

1

x
2

1

x
2

x
1

a
4

a
2
a
4

如图

a
1
a
3


x
2
等于

a
2< br>a
4


故1倍
x
2
等于
a
2
a
4
< br>a
1
a
3

a
1
a
3


x
2


(65) 某种商品按定价卖出可得利润65 0元,若按定价的80%出售,则亏损480元。问:该种
商品的购入价是多少元?(《知识大集结》P 135,15)
代数解:设进价为
x
元,定价为
y
元,则
a
3

x
2


yx650


x80%y480



65080%480
5000

180%
6 50480650480
或①+②得

180%

y650 480
,即
y
代入①得
x6505000

180%180%
算术解:(线段图)
定价:单位“1”
①×80% +②得

180%

x65080%480
,即
x 
80% 20%
定价:

480650



180%

5650
进价:

480650



180%

6505000
480元 650元
进价:?
几何作图解作法一:
如图,
AB80%定价

AE480

EC650

定价:
BAAEEC
,进价:
BAAE


EGPCB

AB

G


EFPAB

CB

F

依题意
AC:AB20%:80%


ABPEF

VABC:VEFC


80%定价

2
0
%



4
8
0

A
E
G
B
6
5
0

F

C
EFAB80%EC80%65080%

EF

ECAC20%20%20%
又由
EGPCB

VAGE :VABC

AGAB80%AE80%48080%

AG

 
AEAC20%20%20%

EGPCB

EFPAB


四边形
GBFE
是平行四边形,
GBEF

65080%48080%
故进价=
ABAEBGGAAEFEGAAE 4805000

20%20%
几何作图解作法二:
如图,OA表示定价,OB表示进价,
以O为圆心,OB(进价)为半径作圆弧
交OA于C,依题意AC=650,
在CO上截取CE=480,
以O为圆心,OE(80%定价)为半径作圆
交OB于F,则OF=OE=80%定价,
FBOBOFOCOEEC480

过E点作
EGPAB
交OB于G,则
GBEA20%GB

,即进价
OB

OBOA120 %
GBGFFBGF480
,故现只需证明
GF65080%
即得解 。)

20%20%20%
以O为圆心,OG为半径作圆交OA于H,易知HE= GF(类似前文已证)
OCOB


HGPCB

Q EGPAB

HGPCB
(连结CB、HG,
Q
OHOG

(进价
OB


HEEG


CAAB
EGOE80%GFHEEGOE80%
,故
QEGP AB

V

OEG:VOAB

ABOA1CA CAABOA1
GBGFFB65080%480
5000

 GFCA80%65080%
,故进价为
OB
20%20%20%
HEGCAB

EHGACB

VHEG:VCAB


商余问题中的不定方程
3
(66) 菜园里西红柿获得丰收,收下全部 的时,装满了一些筐还多24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
8
又刚好装满6筐,求共收西红柿多少千 克?(《英才教程》)
代数解:设共有
x
1
千克,每筐
x
2
千克,(
x
2
24
)则
5

3
x
1x6x
,即的是
x
2
的6倍(
x< br>1

x
2
的倍比关系)
1
2

1
8

8

53183333
x
1
6x
2
x
1
x
2
3x
2
3x
2
x
2
,即
x
1
除以
x
2
的商 为3,余数为,
8855585
335
即第一次装了3筐,余24千克,既是筐,< br>x
2
24

x
2
2440
553
88

x
1
6x
3
640 384
。答:共有384千克,每筐40千克。
55

3

算术解:以全部西红柿为标准量(单位“1”)则其余部分为

1

,装 了6筐,则每筐

8

5
553

3
< br>装

1

6
,每筐装全部西红柿的,全部西红柿共可装
19
筐,即共有
48
48485

8



3

3
1


1

6

9
筐,由第一次装筐后剩余24千克,第二次恰好装6筐知,第一次 装
5


8


333
了9−6=3筐, 余筐,即24千克,于是每筐
2440
(千克)共有
409384
( 千
555
克),或40×9+24=384(千克)
题型五:可化为按比例分配的二量纲问题
(67) 狗发现在离它10米的前方有一只跑着的 兔子,马上追上去,兔跑9步的路程狗只需跑5
步,但狗跑2步的时间兔却能跑3步。问:狗追上兔时共 跑了多少米的路程?(《知识大
集结》P142,4)

速度时间路程
分析:



单位时间的步数 单位步数的长度速度

单位时间的步数单位步数的长度时间路程

本题时间为绝对参照系,故变量有三阶:单位时间的步数、单位步数的长度、路程,可
将前两阶合并为速 度,于是有二阶:速度、路程。兔和狗分别是二元。
解法一:(相对速度、合分比定理、更比定理、解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进一步,相对速度×时间=相对路程,即速度差×时间=相对差
1
v

3步
9步
5

,以兔为参照系,则狗的相对速度 为
v

v

,狗的相对路程为
s

s


1
v

2步6
5步


v

v

651
ssvtv

tv

v

1
101



,本题时间为 绝对量,故
狗兔



,即
s

6v

66s

v

tv

6
解比例得
s

60
(米)
解法二:(按比例分配、二元一次方程)
设狗跑过
x
米,兔跑过
y
米,则
1
s

v

tv

3步
9步
5

,故
5s

6s

0

1
s< br>狗
v

tv

2步6
5步
故二元一次方程模 型如下,第一式为齐次

5x6y0
x6
,由第一式得
,对第二式按比例分配得

y5

xy10
65

y10
,答:狗跑过60米。
x1060
(米)
5 0
(米)
6565
(68) 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风,
4
每小时行驶得路程是顺风时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 就应往回返了?(《知识大集结》
5
P139,例6)
分析:依题意,返回时行的路 程和驶出时行的路程相等。路程一定,则速度与时间成分
比例关系,亦即驶出时的速度×驶出时用的时间 =返回时的速度×返回时用的时间。由返回
44
时的速度是驶出的知,返回时的速度为
3024
(千米时)。要知道路程可先求时间。
55
法一:(一元一次方程)设驶出时的时间为
x
小时。
488< br>30x30

6x

,解得
x

3080
(千米)
553
答: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返了。 法二:(二元一次方程)设驶出时间为
x
小时,返回时间为
y
小时,则
8

x

xy6

810


3
,(千米)或
30802480
(千米)


4

10
33
30x30y0

y< br>
5


3

t
v
4
法三 :(算术)
v
驶出
t
驶出
v
返回
t
返回
,于是
驶出

返回


t
返回v
驶出
5
48510
按比例分配:
t
驶出
6 

t
返回
6
(小时)

(小时)
453453
810

3080
(千米)或
2480
(千米)
33
(69) 一车间有21名工人生产螺栓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 栓12个或螺母18个,现有若
干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 :2配套。求生产
螺母的工人人数。(《知识大集结》P142,2)
代数解:设生产螺栓
x
人,生产螺母
y
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1. 计算题
以复习分数加减法、通分、约分开场。
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复习:整数运算
(1)
123234345456567678789



100203



200304



300405

L

700809




100200300L700



203040L80



345L9


222
(2) 78777777787878

77101< br>
77

78101

0

< br>100700

7


2080

 7


39

7
3192

(3)
72125

98

1259

8 125

910009000

1.1. 分数乘法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22222+2+2+2422
例如:4个是多少?
4

99999999
一个数乘以分数
意义: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2
例如:4的是多少?
492429=4

99
图示:

151
的2倍:
2
的:

的:


555554542054544
法 则:分数乘以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
的,通常先把带 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如图可以看出,一个正数乘以真分数的得数小于这个数自身,一个正数乘 以假分数则大于这
个数自身。
运用交换率、结合率和分配率使计算简便。先约分后计算,约分的目的是简化分母。
题型一:比较大小
151135311
(1) 下面哪两个数的积在和之间?
,,7,10

4842561412
123473
(2) 已知
A151B1 5C15.2D14.8
,以上四个数的大小顺序为?
9934574
1008573
B15C15.2D14.8
解:先化简等式,
A15
999474
1991914174
令以上等式为1,则
A< br>,
B

C

D

151001 5815.2514.873
9941119914



,< br>AC


A

C
的两的因数都是真分数,Q
10051515.21510015.25
B

D
的第一个 因数是真分数,第二个因数是假分数


9741119174





不能直接比大小。
8731514.815814 .873
1

74

0.2

Q
14. 8150.215

115115


1 57575

174174175
D

14. 873
15
74
731573
75
75
现比较
B 

D

Q

11
,即


BD

3873873
175199
易知
DA

157315100
BDAC

易错题:带分数和整数乘以分数易混淆
5151
(3)
36229220

8222
题型二:数字拆解与分配律的运用
84

84

(4)



 272727
L
(人教版,2009:P14)
927

927

3333
(5)
87
861

L
(人教版,2009:P14),引申
85 

861

L

86868686
6 1449

1

14491449

1

144914492071242

77

7

20121

2012

2014

1 120132012




20132013
< br>2013

20121

201392013
10

20130120129

20132013

综合:分配律与结合律
11

1< br>
151515

1

135

1

195

1

12

1

1
(6)



2

















21

7

23
7

303563

7

303563
7

2721

7

2
711

676
题型三:连乘求积,数字拆解
1

2

3

2011

1

1

1

1

111
L
 1
(7)

2



2



2


L


2
 

2

3

4

20 12

2

3

4

201 2

34520132013
L

23420122
1.2. 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颠倒相乘。
题型一:数字拆解与分配律的运用
11

8

18

(1)
558

55

8

56

87 6

99

9

99

18

11

(2)
578

56

877

77
77

Q


201220131

22

2014

22012



12201212015


2012

2012

题型二:恒等变形
1

141842

4
(4) 填空
1





3
,解:原式








5

3551553

5
题型三:利用繁分数形式约分 < br>2
分子分母同乘以20
2

32

88
5< br>(5)







5
45

3

2
15823
45
1 1

分子分母同乘60
1512
(6)
45
2.7

1
10
6
1
1

21

11313
5
3
(7)








5


35

13


21

1
21

5
103
5






15
3513

35

2012 1
(8)
201120111

20111
2 0122013
2011
2013
1
2
20122012
144
1111313
(9)
1

Q


1111

1
12+113
114
26430
3
222
1 1
4
13
33
44
7733
2
(10) ,
Q


3
1777
7
244分子分母同乘
7
415
3
17
3333
24< br>33
2105
原式=

3
1536
3-
5
题型四:凑分母约分
567345 566

345222

345566

345 345566

222345

1566

22 2
1
(11)
567345222567345222567 345222567345222
455545454455545454
< br>54590

545454

545545454

90

(12)
4555454524555459 04555459045554590
545

1454
90
1

45554590
201220112013< br>
20131

20112013
20132011201 31

(13)
2012201312012201312012 20131
2013

12011

1
1
201220131
2016403218672201620162 6367220162016262016
(14)
2

22418144272242249201639224201620163201 6
(3)
2014


综合:凑分母约分、分配律、小数命题
59
1935.22

20110.41.6

(15)
910





527
20130. 52013

1965.22

950
题中的除号可看作繁分数 的主分数线,主分数线上下没有公约数,所以分子分母宜分别
化简计算。
595911545 11534
1935.22171717
9105050

9 50
1

Q
910

9
527523115 34
527

11
1965.22
17

1 717
1

950950950
9

50

50
20110.41.6201122

2011
 0.80.80.8



0.8

20130.520132013

15
原式

0.84
题型五:等比数列
4080
(16) 按规律填数:30,20,,,( )
39
2222

4080< br>
160

3333
20

分 析:
30


39

27

1.3. 分数的四则运算
题型一:化小数的灵活运用
分数与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则化成小数后计算可以简便。
分数与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则将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可以简便。
1
9.39.3 7.3
5121.550.451

6

(1) < br>
9.37.3

2
642.252.252.255

42

41

10.50.81.62.550.81 625
12526
(2)
2610.58
261.62


55

252

8. 40.16416
40.18
(3)
0.630.1810.630.630.10.53

51.8
131.53
(4)


20.47

0.020.0210.210.22

50200.15
1

2

43

33
11743119
1 

0.75





12.5
12.5
3

357

86

3123586

(5)
1933711


15

1


10.3750.7540.35 0.1





6

24 4
8

3


86010




117358615
12.512.5
3
18


31243119

36
1
37811011

6
243760136
综合化小数与分配律命题
1711 1

0.487

489990.487

2 

0.487999
(6)
10010236


111


2




236

Q


0.4879990.48710.487< br>
9991

487

2

1

2

9293.5

33.62.11.5
(7)

43.5

1

43.5

40.93.53.6
393103105

11

14151

(8)

9.812



3.272.5

0.77

1

0.770.0550.825

32

1514

14

1

469.2

(9)
37.5

469

4.637.5

37.5

102

37.580.3751 008300

5

4.64.6

32011< br>
33

12011

3

1
3 .638933.613.689.63
(10)

1


21220124

2011

153.6434

1
3.6

189 .610101


2012201249.615815

综合化小数、分配律和繁分数命题
520.552.555
0.61. 20.61.2
分子分母同乘7
0.62.51.20.60.65
21721733
(11)

11110810
10
0 .718
575775

1

0.65
1


3


2


105
题型二:等量代换(换元法、仿原子团)

111

111

111

111

(12)





1

1









357

357

357

357

11 1
解:令
a
,则
原式a

a1

1a
2
a1

357

111
1111

1111

111

(13)

1







1







234< br>
2345

2345

234

1 1111111
解:令
a

b
,则
原式< br>
1a

b

1b

aba< br>
23423455

11

1111

1111

11

(14)

1






1

< br>




34

2345

2345

34

11111111
解:令
a 

b
,则
原式

1a

b 

1b

aba0.7

34234525

519657573

657573246

5
657573


(15)








< br>123324947

324947173

3
324947

5
,b,c
解:令
a
,则
3
519246
6

原式=

ab

bc



abc

babb2
acbcabb
2
bcac

123173综合仿原子团和分配律
2

123



12
3
4
3
7
3

212324 6481271421

(16)
333
135 26104122072135

135



1247

5


题型三:裂项相消求和
111
11

11


基本公式:,



n

n1

nn1
n

nb

b

nnb



11

11





n

n1

n2

2

n

n 1

n1

n2


a
311


aaaaaaaaaa

12

123

12123
1
(17)



261220304212233445 5667
16

11

11

11

11

11

11






















1

77

12

23

34

45

56

67
1111111111
(18)


36677889910

11

11

11

11

11

11


















0.1

56

67

78

89

910

510
44441

128

1

11

11

1
L


1










L




 1
(19)

15599132529

5

59

913

2929

2529

555555555555
(20)


 
1484277121217172222272732
1

11

1115

11

11

1 1

11

1




< br>








< br>








 

277227273223232

1111< br>(21)


L

133557200920 11
1

1

1

11

1
11

1

11



1








< br>
L





2

3

2

35

2

57

2

20092011

1

1

11

11

1

1

1

1005

1




1










L


1




2


3

35

57

200920 11


2

2011

2011
111 11
(22)

144771010131316
1< br>
1

1

11

1

1 1

1

11

1

11
1

1

5


1

 
















1



3

4

3

47

3

710

3

1013

3

1316

3

16

16
1111
(23)
2


2

2
< br>L

2
2141611001
分析:利用公式
a2
b
2


ab

ab
< br>
原式=
1111

L


21


21

41


41

61



61

1001



1001


1111

L


13355799101
1
1

1

11

1

11

1

11



1

< br>







L
 




2

3

2

35

2

57

2

991 01

1

1

11

11

1

1

1

50

1< br>



1










L


1




2


3

35

57

991012101101





57911131517
(24)
1

62

11

11

11

11

11

11

11

1 





























23

34

45

56

67

78

89

111117
1 1

233445566778892918
11111
(25)

 
L

123234345891091011
1 11192
分析:,

91010119101191011< br>1

11

1

11

1

11


原式=



L

2

1223

2

2 334

2

3445

1

1 1

1

11



L



2

89910

2

9101011

1

11
 
11

11

1

11



1




L




2


1223
2334

3445

89910

9101011


1

11

1

1

15427


1



2

121011

4

55

455110
1111

11

1

11

1

11




(26)


5676787 892

5667

2

6778

2

7889

1

11

7





2

5689
720
111

(27)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15

1116151111




1516150
11181531111


Q

15181518151890151890
11201551 111
Q




15201520152 060152060
11241591111


Q


15241524152440152440
111

(28) 在括号 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10

Q
1111101111< br>



1011100
1112102111 1
Q




1012101210126 0101260
11141041111



Q
 
10141014101435101435
11151051111
Q




10151015101530101530
111

(29)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3

Q




111111
Q



34123412
11
(30) 在括号里填两个不同的自然数:

8


1


111111



Q
89728972
1121111



Q

810810408940
1141111

< br>
Q

8128122481224
1111
(31) 已知


A,B,C
是不同的自然数,求两组
A,B,C
的值
18ABC
方法一:(运用两重裂项相消法举穷)
11a
Q

,其中
a
从1列举到18为止,选择
18

18 a

能整除的
a

1818a18

18a

11a11


1818a
1818a1 8

18a

18a

a
1
1< br>然后分别同理拆解和,
1818a
18a

a
11 b
Q


18a18ab

18a



18ab


其中
b
从1列举到

18a1

为止,选择

18a



18ab

能整除的
b

11b11


18a18ab

18a< br>


18ab

18ab

18 a



18ab

b
11c
Q< br>

18

18a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br>

aa
aa



18

18a


18

18a

 
18

18a


其中
c
从1列举 到

选择

1

为止,
c

能整除的
c




aaa

11c


18

18a

18

18a

1818a1818a






c

c

aa
aa

1 1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a
aa

c
1111




1818a b

18a



18ab

1 8

18a

ba


1111


1818a
18

18a


18

18a


18

18a

c

c



a
aa

c
例如:
1


;又
Q



Q
342192
1111



1820380342
1


;又
Q

 

Q
1820
1111


,列举如下:

1821420180
1


9343117306
111111111




24
111111






222230
111111






241283
111111






251836
111111






28738
111111






30089
111111






364518
111111111




28
111111






244674
…… ……
疑问:不知以上方法是否有重复?总共有多少组不同的解?
方法二:(运用单位分数的等比级数分解公式找到一组解)

n1
1

1

Q
1

1

1< br>
11
Q

nn1n

n1

nn1n

n1

n

n1

Q

n1

1

1


1
1

1

11

n

n 1


n1

2
n

n1

2
n

n1

2
n

n1


n1

2
n

n1
< br>2
1111
,依此类推

nn1

n1< br>
2
n

n1

2
Q
11111 1


L

kk
nn1

n 1

2

n1

3

n1

n

n1


1111111

 
18181

181

2
18
< br>181

2
193616498
方法三:(运用完全数找到一组解)
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
外的约数 )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例如:第一个完全数是6,它有约数1、2、3、6,除去 它本身6外,其余3个数相加,1
+2+3=6。第二个完全数是28,它有约数1、2、4、7、14 、28,除去它本身28外,其
余5个数相加,1+2+4+7+14=28。后面的数是496、81 28。
1

abc

1abc


1818

abc

18

abc< br>
18

abc

18

ab c

右边三项中的分子考虑用

abc

整除,则有条 件
abckabc
,完全数6正好满足
该条件,于是
1

123

1123111


1818 

123

18

123

18

123

18

123
1085436
方法三:(运用18的约数找到多组解)
1

abc

1abc


1818

abc

18

abc

18

abc

18

abc

右边三项中的分子考虑用18整除,则有条件
a,b,c
为18的任意3个不同的 约数。18的
654
3
约数共6个:1、2、3、6、9、18,选择方式共有< br>C
6
20
种,例如
3!
1

126

1126111


1818

126

18918918 91628127
后记:
已知通过方法一求得
1111abc


18

abc

18

abc

18

abc

求对应
a,b,c

利用Excel规划求解,可变单元格
a,b ,c
,目标单元格
18

abc

1881c0< br>
限制条件:
18

abc

19a0
18

abc

418b0

a, b,cint
(整数),
a,b,c1

解得
a594,b 27,c6
,这组数不能被18和

abc

单独整除,而是 被
18

abc


除,这说明了方法二、三的不必要 性。
综合裂项相消和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111

11111
< br>11


1357911





(32)
1357911
612203042
612203042

1111

1


111

3




23 34455667



11

11

11

11

11

5
11

36





















36



 36

14

27



23
 
34

45

56

67

111111
911
(33)
1357

140


11111

1


135 7911







2558811111414171720

1

11

1

11

1

11

1< br>
11

1

11

1

11




111

3










< br>















3

25
3

58

3

811

3

1114

3

1417

3

1720


1

11

3
36



36

3

220

20
1111
(34)
1


L

12123123412 3
L
100

1100

100
100101

12
解:
Q123L100

22
123L100100101
2222111
1

1
L
12


L< br>


233445100101100101

233445


11

11

11

1

2

99

1

11


12













L


12111




1001 01



2101

101

101


23

34

45

2 34100

L

(35)
1

12< br>
12



123

12 3



1234

123
L99



123
L
100
22

1100

101

1
100 101

Q123L100
22
1001004


1 1
123
L
99123
L
10099100 101


99100



100 101



2

2

11< br>
2




99100100101< br>
1

1

1

11

1

1

1


原式
2

22
L
2


12 23

2334

3445

9910 0100101

115049

1

2

1


50505050

12100101

题型四:等比数列的错位相减法求和
111111
(36)
1

248163264

解:设
x1 
,则
2x21

24832
163
1
原式=
2xx2
6464< br>分析:
Q123L99

199

99

1
99100

2. 应用题
2.1. 分数乘法应用题
乘法在应用题中的意义:
(1) 整体的几分之几;(2) 速度×时间、定额×工程量;(3) 单位换算;(4) 面积计算。
其中(1)在本节详细分解,(2)、(3)在下一节倒数与量纲中讲解,(4)与整数乘法相同。
公式:标准量(单位“1”的量)×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比较量


如何找标准量?
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甲相当于乙的几分之几,甲占乙的几分之几:“的”字前面的乙是标准量。
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甲比乙少几分之几:“比”字后面的乙是标准量。
甲减少几分之几,甲完 成几分之几:对于分数前面省略“的”和“比”的情况,句首主语甲
是标准量。
分数乘法应用题基本题型:
c
(1) 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减少)了,求增加(减少)了多少?
b
c
任务甲为
a
,完成了,求完成了多少?
b
c
答案:
a

b
c
(2) 甲为
a
,乙比甲多,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后的甲是多少?
b

c

答案:
a

1



b

c
(3) 甲为
a
,乙比甲少,求乙?
b
c
甲开始为
a
,然后减少了,求减少后的甲是多少?
b
c
任务甲为
a
,完成了,求还剩多少?
b
< br>c

答案:
a

1



b

c
e
(4) 甲为
a
,乙是甲的,丙是乙的,求丙?
b
d
ce
答案:
a

bd
《教材》P19,9,P122,7
《小灵通》P10,六,P11,六,七,P16,七,八
《英才教程》P32,例2,P36,(8),4,P42,(2),(3)


1




a
c
b



c


a

b



ce


a
bd

题干分解:
1
e
d

c
第一步: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b
c
标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b
c
所以乙等于
a

b
c
e
第二步:乙是
a
,丙是乙的,求丙?
b
d
c
e
标准量:乙,即
a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b
d
ce
所以丙等于
a

bd
c
e
(5)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求共减少多少?
b
d

ce

答案:
a





bd

《小灵通》P18,五,3
《英才教程》P48,(4)
1

甲最初的


a
e
d
甲共少的


a

c

e



bd


c
b
ce

bd


ce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共减少的;对应分率:





bd
< /p>



ce

所以甲共减少
a




bd

c
e
(6)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求剩下的?
b
d

ce

答案:
a

1



bd

《英才教程》P48,(5)
1

甲最 初的


a
ce
1
bd
e
d
c
b

甲最后的


a

1
c

e



bd





ce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甲最后的 ;对应分率:

1



bd


ce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1



bd

c
e
(7)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再减少剩下的,求甲最后剩多少?
b
d
c
e
甲为
a
,乙比甲少,丙比乙少,求丙?
b
d
e

c

答案:
a

1



1



b

d

《小灵通》P18,五,4
《英才教程》P49,2
1




甲最初的< br>
a

c
c
1
b
b



1

甲剩下的


c

a

1



b

e
e
1
d
d





甲最后的< br>

c

e


a

1



1



b
< br>d


题干一分解:
c
第一步:甲开始为
a
,先减少,求甲剩下的?
b

c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剩下的;对应分率:

1



b

所以甲剩下的等于
a


c


1
b



第二步:甲剩下
a



1
c

b

< br>,再减少剩下的
e
d
,求甲最后的?
标准量:甲剩下的,即a



1
c

b


;比较量:甲最后的;对应分率: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 br>c

e


1
b





1
d



题干二分解:
第一步:甲为
a
,乙比甲少
c
b
,求乙?
标 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c


1
b



所以乙等于
a


c

1

b



第二步:乙是
a


e

1
c
< br>b


,丙比乙少
d
,求丙?
标准量:乙,即
a



1
c

e
b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1
d



所以丙等于
a



1
c

b





1
e

d



(8) *甲开始为
a
,先减少
c
e
b
,再增加剩下的
d
,求甲最后 是多少?
甲为
a
,乙比甲少
c
b
,丙比乙多
e< br>d
,求丙?
答案:
a



1
c

b


e





1
d



《英才教程》P49,数学万花筒



1
e

d







甲最初的

a





甲剩下的


c

a

1



b

1
1
c
b
c
b




甲最后的


c

e


a

1



1



b
d

题干一分解:
1
e
d
1
e
d

c
第一步:甲开始为
a
,先减少,求甲剩下的?
b

c

标准量:甲开始的,即
a
;比较量: 甲剩下的;对应分率:

1



b


c

所以甲剩下的等于
a

1



b

e

c

第二步:甲剩下
a

1
,再增加剩下的,求甲最后的?
d

b

e

c

标准 量:甲剩下的,即
a

1

;比较量:甲最后的;对应分率:< br>
1



b


d

e

c

所以甲最后的等于
a

1



1



b

d

题干二分解:
c
第一步:甲为
a
,乙比甲少,求乙?
b

c

标准量:甲,即
a
;比较量:乙;对应分率:

1



b


c

所以乙等于
a

1



b

e

c

第二步:乙是
a

1
< br>,丙比乙多,求丙?
d

b

e

c

标准 量:乙,即
a

1

;比较量:丙;对应分率:
1



b


d

e< br>
c

所以丙等于
a

1
< br>

1



b

d

c

c

c
c
(9) *乙比甲少,甲比乙多几分之几?答案:


1



bbbc
b



《英才教程》P37,6
1
1
cbc

bb
b
bc
c
b

1
c
bc
c
分析:如线段图甲,“乙比甲少”表示:
b
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甲,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

c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

不论标准量甲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 br>c

c

甲与乙的差׃甲׃乙=
:1:

1 

c:b:

bc


b

b

要求“甲比乙多几分之几”就是要求“甲与乙的差”与“乙”的比值,即
c< br>
c

c
c
:

1

 c:

bc

:1
,如线段图乙,即“甲比乙多
”,它 表示:
b

b

bc
bc
标准量(单位“1 ”的量)是乙,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c
cb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cbc
不论标准量乙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cb
甲与乙的差׃甲׃乙=
::1c:b:

bc


bcbc
可见不管以谁为标准量,各量之间的比值不变。
c

c

c
c
(10) *乙比甲多,甲比乙少几分之几?答案:


1



b

b

bc
b


1

cbc

bb
1
1

b
b c
c
b
c
bc
c
分析:如线段图甲,“乙比甲多”表示:
b
标准量(单位“1”的量)是甲,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

c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

不论标准量甲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 br>c

c

甲与乙的差׃甲׃乙=
:1:

1 

c:b:

bc


b

b

要求“甲比乙少几分之几”就是要求“甲与乙的差”与“乙”的比值,即
c< br>
c

c
c
:

1

 c:

bc

:1
,如线段图乙,即“甲比乙少
”,它 表示:
b

b

bc
bc
标准量(单位“1 ”的量)是乙,标准量的对应分率就是1;
c
第一个比较量是甲与乙的差,第一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bc
cb
第二个比较量是乙,第二个比较量的对应分率是
1


bcbc
不论标准量乙等于多少,以上三个量之间的比值不变,即:
cb
甲与乙的差׃甲׃乙=
::1c:b:

bc


bcbc
可见不管以谁为标准量,各量之间的比值不变。
标*号的教材中没有但是教辅书中常出现的题型。
例题:用分数乘法求比较量
(1) 为迎接“六一”儿童节,星光玩具厂四月份计划生产12000件玩具,实际上半月生产了70 00
件,要超额完成全月计划的15%,下半月还要生产多少件玩具?(《知识大集结》P133,3)
解:12000×(1+15%)−7000=6800(件)
1
(2) 每排树可 使噪音降低,城市道路行车道噪音为80分贝,某临近道路学校的要求噪音不
8
超过60分贝, 问需要设置几排树?

1

解:一排树后面噪音为
80

1

70
(分贝),两排树后面噪音为

8


(3)
(4)
(5)
(6)
1

1

1

80

1
< br>

1

61
(分贝),三排树后面噪音为
4< br>
8

8

19

1

1

1

80

1



1



1

5360
(分贝 ),故设置三排树。
88832

331
56名同学打扫卫生, 其中的人打扫礼堂,剩下的同学中打扫操场,再剩下的打扫
784
教室,其余打扫花坛,问打扫 花坛多少人?

3

分析:除了打扫礼堂外的,剩下的人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

1



7


3

除了打扫礼堂和操场,再剩下的人占剩下的几分之几?

1



8


3

3

再剩下的人 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1



1



7

8


1

除了打扫礼 堂、操场和教室,打扫花坛的人占再剩下的几分之几?

1



4


3

3

1

打扫花坛的人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1



1


1



7

8

4


3

3

1
解:
56

1



1


1

15
(人)

7< br>
8

4

21
某布行有一批布,第一天卖出, 第二天卖出第一天剩下的,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
97
1
的,问第三天补进后和第一天 卖出前相比,布行的布增多了还是减少了?
2
2

2

分 析:已知第一天卖出,则第一天剩下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9

9

1

1

已知第二天卖出第 一天剩下的,则第二天剩下的是第一天剩下的几分之几?

1


7

7


2

1

第二天剩 下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1
< br>

9

7

1

1

已知第三天补进第二天剩下的,则第三天补进后的是第二天剩下的几分之几?

1< br>
2

2


2

1
 
1

第三天补进后的是原总量的几分之几?

1


1



1



9

7

2


2
1

1

解:

1



1



1

1
,故数量相等。

9

7

2

32
小明看 一本书,第一天看了24页,第二天只看了第一天的,第三天看的是第二天的。
43
他第三天看 了多少页?(《英才教程》P36,(8))
32
解:
2412
(页)
43
14
某村共 有小麦40公顷,第一天收割了全部小麦的,第二天收割的比第一天的多4公
45
顷,两天一共 收割多少公顷?(《英才教程》P36,4)



114

解 :
40



422
(公顷)

445

12
,第二天运出的相当于第一天运出的。第
43
二天运 出多少包?(《英才教程》P42,(3))
12
解:
240

43
11
(8) 一批钢材有24吨,第一次用去了这批钢材的,第二次用去了这批钢 材的。两次一共
34
用去了多少吨?(《英才教程》P48,(4))

1 1

解:
24



14
(吨)

34

23
(9) 某厂第一季度计划生产零件5000个,实际 一月份完成了,二月份完成了,三月份还
58
要生产多少个就能完成任务?(《英才教程》P4 8,(4))

23

5000

1
< br>1125
(个)

58

2
(10) 六年级三 个班的学生参加栽树活动。一班栽树39棵,二班栽树的棵数是一班的,三班
3
栽的比二班的2 倍少5棵。三班栽树多少棵?(《小灵通》P10,六)
2

解:
2< br>
39

547
(棵)
3

53
(11) 小亮的储蓄箱中有24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 明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明储
64
蓄了多少元?(《小灵通》P11,六)
53
解:
2415
(元)
64
2
(12) 球从高处自由下落,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次下落高度的。如果球从35米高
5
处落下 ,那么第二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米?(《小灵通》P11,七)
2228
解:
35
(米)
555
3
(13) 王师傅四月份共加工了5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的零件数是王师 傅的,程师傅加工的
5
2
零件数是李师傅的,求程师傅四月份加工多少个零件?(《小 灵通》P16,七)
3
32
解:
500200
(个)
53
11
(14) 水果店有一些苹果、梨和桔子,苹果有60千克,梨的重量是苹果 的,桔子的重量是梨
15
5
的,桔子有多少千克?(《小灵通》P16,八)
4
115
解:
6055
(千克)
154
15
(15) 水果店运来240筐水果,第一天卖出总数的,第二天卖出的相 当于第一天的。第二天
38
(7) 仓库里有水泥240包,第一天运出总数的


卖出多少筐水果?(《小灵通》P22,三)
15
解:
24050
(筐)
38
13
(16) 一堆煤120吨,第一次运走总数的,第二次运走总数的,两次共 运走多少吨?(《小
58
灵通》P18,五,3)

13

解:
120



(吨)

58

33
(17) 某人从甲地到乙地,第一天行了全程的,第 二天行了剩下的。甲乙两地相距100千
54
米。问行了两天后还剩下多少千米?(《小灵通》 P18,五,4)
3

3

3
解:
100

1

1



10
( 千米)

5

5

4

2.2. 倒数与量纲分析
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1除以一个数(0除外)的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倒数 。
0没有倒数:1除以0是无穷大,这从反比例函数可以看出,但是无穷大不是可以度量的数,
所以0没有倒数。
速度的倒数是定额(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中人工、材料、机械和资金消耗量的规定额度。)
题型一:工程问题,工作效率与定额互为倒数(倒数的物理意义,多量纲)
20
(1) 抹灰工每小时可粉刷平方米,求每平方米粉刷需多少小时?6平方米粉刷需多少小
11
时?(由人教版,2009:P10,3引申)
20201111
取倒 数

每小时粉刷平方米

平方米时

时平方米

每平方米粉刷需小时
11112020
1133

6平方米粉刷 需小时数为:6平方米×时平方米=时,
2010
2033
或6平方米

平方米时=时
1110
(2) 青藏高原每年上升7cm,问 每上升1cm需要几分之几年?上升10cm需要多少年?50年
能上升多少cm?(人教版,2009 :P12,4)
32
(3) 蜂鸟每分钟飞km,问飞1km需要多少分钟?飞10km需要 多少分钟?分钟能飞多少
103
km?(人教版,2009:P11,4)
(4) 甲工人每小时做200个零件,乙工人每小时做同样的零件150个。他们各做同样一批零
件,甲比乙提 前4小时完成。他们各做零件多少个?(《小学数学教师》1997(4),P82)
1
取倒 数

甲工人做一个零件需要解:甲工人每小时做200个零件

小时 < br>200
1
取倒数

乙工人做一个零件需要乙工人每小时做150个零件

小时
150
1

1

乙做一个 零件比甲多用

小时
150200

1

1

同样一批零件,乙比甲多花4小时,说明所做的零件数为
4

(个)
150200

(5)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5天完成,乙队单独做 20完成。甲队单独做5天后,再由甲、


乙两队合做,几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的
1

41

1
解:

5





4
(天)

515
< br>1520

4
呢?(《知识大集结》P134,5)
5
1< br>。现在两人合做
32
完成这批零件的加工任务,甲中途休息了5天,乙也休息了若干天, 这样用了19天才完
成任务。求乙休息的天数。(《知识大集结》P135,14)
11代数解法:设乙休息
x
天,


195

 

19x

1

2032
算术解法:甲工作的天数为
19516
(天),
11
甲完成的工作量的份额为


195

,乙完成工作量的 份额为
1

195


2020
1
1

1
乙的工效为,乙的实际工作天数为

1
< br>195




32

20
< br>32
1

1
乙的休息天数为
19

1 

195


9.4
(天)

20

32
(7) 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排水管和一个进水管丙 。若同时开放甲、丙两管,20小时可将满
池水排空;若同时开放乙、丙两管,30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 ;若单独开丙管,60小时可
将空池注满,若同时打开甲、乙、丙三个水管,要排空水池的水需几小时? (《知识大集
结》P135,13)
解:设排水速率为正速率,进水速率为负速率,
于是设甲、乙、丙的工效(速率)分别为
x

y

z

11
甲、丙同时开时排水速率为
xz
,乙、丙同时开时排水速率为
yz

2030
111
甲、乙、丙同时打开时排水速率为
x yz

xz



yz

z 

203060
11

1
甲、乙、丙同时打开时排水 时间:
1



10
(小时)

203060

(8) (调和平均数的应用)小明骑自行车从甲地去乙地 ,每小时行12千米,到达乙地后立即
按原路返回,每小时行15千米。小明骑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正确的计算式是( )
(《知识大集结》P133,一,3)

11

11

A.
2



B.
1



C.

1215

2

12151215


aa

解:设单程为
a
千米,则往返时间为
< br>

小时,

1215


11

于是平均速度为
2a



千米小时。选A。

1215

(9) 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5天完成,现在工作效率提高 了20%。问:现在几天可以完成?
正确的列式为( )(《知识大集结》P133,一,2)

1

A.
15

120%

B.
1



120%




15


1

C.
15

120%

D.
1



120%




15

答案:选B。
(6)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单独做每天完成这批零件的


(10) 从时针指 向4,分针指向12开始,至少经过多少分钟,分针与时针重合?(《小灵通》P31,
七(追赶问题) )
分针转一圈60分钟,时针转一圈12小时,即12×60分钟,
1
分针的速度可表示为圈分钟
60
1
时针的速度可表示为圈分钟
6012
1
它们初始的距离差为圈,设需要
x
分钟重合(相遇), 则
3
分针的速度×
x
时针的速度×
x
=它们初始的距离 差,即
1

11

9
1119
21

xx

x


4:00~4:21

3

606012

11
606012311
题型二:引入比例,单位换算(倒数的物理意义,单量纲,多单位)
211
(11) 人一步是袋鼠一跳的,人走一步为米,1英尺为米,
1123
(i)袋鼠一跳是人的几分之几?
(ii)问袋鼠一跳为多少米?
(iii)人走一步为多少英尺?(由人教版,2009:P8,1引申)
2211
取倒数

步跳,解:(i)人一步是袋鼠一跳的,可记作跳步

它代表的 含义是:( )
11112
111111
A. 袋鼠一跳是人的步 B. 袋鼠一跳比人多 C. 人一步比袋鼠少
222
11
(ii)人走一步为米,可 记作米步,要求袋鼠一跳为多少米,即要求多少米跳,即
22
1
米步×( )=( )米跳,看乘以哪个可是使得单位约分成等号右边的形
2
211
式,左边第一个括号里填( )A. 跳步,B. 步跳
112
111
(iii)1英尺为米可记作米英尺?还是英尺米?取导数得3( )(填单位)
333
要求人走一步为多少英尺,是不是就是要求多少英尺步?
1
米步×( )=( )英尺步,乘以哪个可是使得单位约分成等号右边的
2
形式?
ab
题型三:甲是乙的,则乙是甲的(倒数的倍比意义)
ba
11
(12) 三块布共长96米,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二块长度的,是第三块长 度的,求三块布每
34
块多长?(《小学数学教师》1997(4),P82)
1
取倒数

第二块布的长度是第一块长度的3倍 解: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二 块长度的

3
1
取倒数

第二块布的长度是第一块长度 的4倍 第一块布的长度是第三块长度的

4
第一块布:第二块布:第三块布=1:3:4
第一块布的长度:
96

134

12
( 米)
第二块布的长度:
12336
(米)


第三块布的长度:
12448
(米)
4
(13)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少年多。问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几分之几?(由人 教
5
版,2009:P21,3引申)
解法一(运用倒数概念):以青少年每分钟心 跳的次数为参照“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比青
4

4

9
少年多

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少年的

1


取倒数后以婴儿每分钟心跳
5

5

5
5< br>的次数为参照“1”: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是婴儿的

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9

5

4

1


< br>
9

9
解法二(运用除法概念):以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为参照 “1”: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是青
494

4

9
少年的< br>
1




,相除之后参照“1”变为分母, 即婴儿每分钟心跳次数。
559

5

5
4
答: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比婴儿少
9
16
(14) 小强有若干个手工艺品,恰是小明的,而小明的手工艺品又是小新的 ,小新的手工
411
艺品是小强的多少倍?(《英才教程》P60,8)
16322
取倒数

小新的手工艺品是小强的解:小强的手工艺品是小新的
< br>倍
411223
2.3. 分数除法应用题
分数除法应用题知识体系
分整数应用倒数的应总量

单位数=件数 《课本》P28-36所有应用题过
数题,多量用:速度总量

件数=单位数 一遍,P42,11《小灵通》P31,
除纲问题 与定额互联系:㈠倒数的物理意义;㈡七(追赶问题)
法为倒数。 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

c
分数应用倒数的应例题:《课本》P37-39
a


题,单量用:甲是《英才教程》P61-64,P65,例
b

1
c
纲问题
乙的,则
练习:《课本》P40,1,2,3,b
P41,7,8,9,P42,12,13,
乙是甲的
P52,4(1),P5 3,4,5,P54,
b

6《英才教程》P68,3,(1),
c
(2),P87,6,(1)
《课 本》P40,4,P42,14,

c

c

a

1

型或
a

1


P52,4(2)

b

b

《英才教程》P 66,例2,P68,
3,(3),P69,(7),P84,3,
P87,6,(2),(3 )

《英才教程》P83,例3,P83,

ce

a

1


1,2,P87,(4)

bd

ce
多重比率 《英才教程》P60,8
a

bd



c

e

a

1



1



b

d

分数除法

综合
分数乘法

与除法综


求比率
《英才教程》P65,培优范例
《英才教程》P82,例2
《英才教程》P69,(5),P70,
5,P84,3,P88(6)
《课本》P48,思考题,《英才
教程》P77课本难题解答,P54,
例1







《课本》P51,7,《英才教程》
P81,8
《英才教程》P80,(6),P81,
7,87,6,(3),P88,(6)
连比的活用 《英才教程》P69,(7),P84,
3《小灵通》P27,六
用方 程求已知甲:乙=
k
1
,甲增加
b
1
,乙增加
b< br>2
后,

解,没有
甲:乙=
k
2
,甲乙原来是多少?
不变的
量,连比
的失效
双框线中的大样:
用分数乘法求比较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用分数除法求对应量:比较量

对应分率=标准量
用分数除法求对应分率:比较量

标准量=对应分率
《英才教程》P61,63,67
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cc
(1)甲为
a
,乙是甲的,求乙? (1)甲为
a
,是乙的,求乙?
bb
cc
(2)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了多少? (2) 甲增加了,增加量为
a
,求甲开始为
bb
工程问题(分数除法与一项工程甲需
a
天,乙需
b
1
倒数的物理意义综合)
天,则甲工效为, 乙工效位
a
1

11

,甲乙合做
1




b

ab

分数除法与整数除法

综合,混合量纲问题
比的意义 化最简整

数比
配分比例按正比例

(按比例分配
分配)
按反比例一项工程甲需
a
天,乙需
b
11
分配
天,甲乙工效比
:

ab
化连比已知甲:乙,乙:丙,求甲:乙:丙?
式,找不
变的量
已知甲:总,乙:丙,求甲:乙:丙?
《英才教程》P88,2
《课本》P43-48过一遍,《英
才教程》P80(2)
《课本》P49-51逐一过关,
P52,4,(3),P54,8,9


c
列式:
a

b
多少?
c
列式:
a

b
cc
(1)甲为
a
,乙比甲多,求乙? (1)甲为
a
,比乙多,求乙?
bb
cc
(2)甲开始为
a
,然后增加了,求增加后的甲是(2)甲增加后变为
a
,求增加前的甲是多
bb
多少? 少?

c

c

列式:
a

1

列式:
a

1



b

b

题型一:用分数除法求对应量
3
(1) 一盒纸用去,比剩下的多100张,这盒纸一共有多少张?(《小灵通》P68,五,8)
5
3

3


解:
100



1


500
(张)

5

5


11
(2) 一辆汽车从甲 地驶往乙地,第一天行了全程的,第二天行了全程的,这时离乙地还
43
有140千米。甲、乙 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英才教程》P88,(4))

11

解:
140

1

336
(千米)

43

1
(3) 有甲、乙两袋大豆,甲袋装大豆20千克,如果 从乙袋中倒出给甲袋,两袋一样重。乙
6
袋原来装大豆多少千克?比甲袋多多少千克?(《英才 教程》P69,(7))

11

解:
20

1

30
(千克)30−20=10(千克)

66

答:乙袋原来装大豆30千克,比甲袋多10千克。
11
(4) 一筐梨分给赵、钱、孙3人,赵分得全部梨的加5个梨,钱分得全部梨的加7个梨 ,
54
11
孙分得其余梨的,最后剩下的梨正好等于一筐梨的。这筐梨有多少个?(《 英才教程》
28
P83,例3)
1111

1

40
(个)

57





5488

11(5) 小明三天看完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还少4页,第二天看了全书的还多14
43< br>页,第三天看了90页。这本书有多少页?(《英才教程》P83,1)
11

1

240
(页)

90 144





34

11
(6) 王师傅运一批大米,第一天运走总数的多60袋,第二天运走总数的少60袋,还剩
54下220袋没有运走。这批大米原有多少袋?(《英才教程》P83,2)
11

1

400
(袋)

22 06060




54

(7) 丢潘图 是古希腊杰出的数学家,在他的墓碑上刻着一道谜语式的短诗,内容是一道有趣


111< br>的数学题:“丢潘图的一生,幼年占,青少年占,又过了才结婚,5年后生子,子
6127
先其父4年而死,寿命是他父亲的一半。”问丢潘图活了多少岁?(《小灵通》P29,七)
1111

解:

54



1 

84
(岁)

26127

1
(8) 某学校举办数学竞赛,按参加人数的颁奖 ,分设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竞赛结果,
5
29
获一、二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数的 ,获二、三等奖的人数占获奖总数的,已知12
510
人获二等奖。该校有多少学生参加数学竞 赛?(《英才教程》P82,例2)

29

1
解:
12 

1

200
(人)

510

5
11
(9) 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 第二天修了余下的,这时还剩120米,这条路全长
45
多少米?(《英才教程》P65,例)

1

1

解:
120

1 



1

200
(米)

5

4

11
(10) 小明读一本故事书, 第一天读了这本书的,第二天读了余下的,还剩60页没有读,
34
这本书有多少页?(《小灵 通》P68,五,3)

1

1

解:
60

1



1

120
( 页)

4

3

11
(11) 王丽读一本书 ,第一天读了20页,比第二天多读,第二天读的是全书的,这本书共
48
有多少页?(《英才 教程》P124,(4))

1

1
解:
20

1

128
(页)

4

8
17
(12) 有三筐同样重的苹果,取出第一筐 质量的,第二筐质量的,从第三筐中取出12千
220
克,这时三筐剩下的苹果恰好等于原来两 筐苹果的质量。原来两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知
识大集结》P136,1)
代数解:设每筐苹果重
x
千克,则
7

17
< br>1

17

1x1xx122xx12

xx12x



1

 80
(千克)
220

2

20

2 20

算术解释:三筐苹果取出若干,剩下的苹果等于原来的两筐,可理解为总共取出的为一< br>
17

17

筐,于是12千克对应标准量一筐的分率为

1

,故一筐重量为
12

1

80


220

220

11
(13) 某校一年级 原有两个班,现在要重新编为三个班,将原一班人数的于原二班人数的组
34
11
成新 一班,将原一班人数的与原二班人数的组成新二班,余下30人组成新三班。问:
43
原一班和 二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知识大集结》P135,16)
代数解:设原一班
x
人, 原二班
y
人,则

11

11

11

1x1y30xy30
,

1< br>
72
(人)
3443

34


算术解释:可理解为从一班二班中两次取出若干人,共留下30人。一班一共取出
11 7117

,二班一共取出

,所取出的分率恰好相同,于是可看作从一 二班总
34124312
7


11


体中取出之后留下30人,故原一二班总人数:
30

1

< br>

72
(人)
12


34


3
(14) (分数除 法的多标准量问题)小华读一本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余
8
1
下页数 的还多8页,这时还有52页没读。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知识大集结》P134,9)
5
解法一:
全书页数为单位“1”
解法二:
全书页数为单位“1”
3
第一天,
8
3
1

8
3
第一天,
8
3
1

8
余下页数为单位“1”
1
5
1
1
5

3

1

1



8

5
8页 52页
第二天
8页 52页
第二天

528



1

3

3

1


1

 120(页)
8

8

5



528




1

1

3

(页)



1

1205

8

1
(15) (分数除法的多标准量问题)一批零件 ,第一天加工了总数的,第二天加工的是第一
3
1
天的,这时还剩22个零件未加工。 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知识大集结》P133,2)
6
整批零件为单位“1”
解:
1
第一天,
3
11
第二天,


36

111
1
336
22个

111

22

1

36(页)
336

综合乘法除法求对应量和标准量

(16) 图书室有文艺书 12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文艺书的
31
,又是故事书的,故事书有多少
43
本?(《英才教程》P66,例3)
31
解:
120270
(本)
43
13
(17) 甲堆货物的与乙堆货物的相等,已知乙堆货物重280千克,求甲 堆货物有多少千克?
45
(《英才教程》P69,(5))
31
解:
280672
(千克)
54
2
(18) 有甲、乙两只水桶,把甲桶里的半桶水倒入乙桶,刚好装了乙桶的, 再把乙桶里的水
3


1
倒出全桶的后,还剩15千克水,甲桶可装水多少 千克?(《英才教程》P70,5)
6

21

21
解:
15



40
(千克)

36

32
11
(19) 一桶油,第一次用去,正好是 4升,第二次又用去这桶油的,还剩多少升?(《小灵
34
通》P26,七)
1
11

解:
4

1

5
(升)
3

34

25
(20) 水果店运来苹 果120箱,是梨的,桔子的箱数是梨的。桔子多少箱?(《小灵通》P46,
39
七,5)
25
解:
120100
(箱)
39
(21) 新华 书店运到一批图书,第一天卖出这批图书的32%,第二天卖出这批图书的45%。已
知第一天卖出64 0本,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出多少本?(《知识大集结》P134,6)
解:
64032%45%640260
(本)
综合乘除法和加减法
311
(22) 食堂买回吨大米,第一周用去它的,第二周用去吨,还剩多少吨?(《小灵通 》P68,
438
五,4)
3

1

13
解:


1


(吨)
4

3

88
题型二:用分数除法求对应分率
1
(23) 学校有足球若干个,篮球比足球多,足球比篮球少几分之几?
5
1
排球比足球少,足球是排球的几分之几?足球比排球多几分之几?
6
11
(24) 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丙比乙慢,则甲的速度是丙的几分之几?
1010
(《英才教程》P54,例1)
1
甲比乙快,则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10
1
丙比乙慢,则丙是乙的几分之几?
10
甲的速度是丙的几分之几?
1
(25) 学校春季给学生做体检,量得 明明的体重是36千克,艳艳的体重比明明的体重轻,明
6
明的体重比艳艳的体重重几分之几? (《英才教程》P37,6)
1
1
1

1

解: 体重差:明明的体重:艳艳的体重=
:1:

1

,故明明的体重 比艳艳的重
6


1
5
6

6

1
6
11
(26) 甲、乙、丙三人赛跑,甲比乙快,丙比乙慢。甲的速度 是丙的几分之几?(《英才
1010
教程》P54,例1)


1

1

11

解:

1



1




10

10

9
24
(27) 乙数是甲数的,丙数是乙数的。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小灵通》P8,五)
35
2488
解:

,答:丙数是甲数的。
351515
(28) 一杯牛奶,喝去20%后,加满水搅匀,再喝去50%后,此时杯中的纯牛奶占杯子容积的
( ) A. 50% B. 40% C. 30% (《知识大集结》P133,一,5)
1 41
分析:设一杯水容积为
a
,如图第一次20%,即喝去
a
牛奶, 还剩
a
。加水
a
搅匀再
555
14
喝50%,可以 认为,分别从
a
的水中和
a
的牛奶中分别抽取50%,即这次喝的
5 5
11

1414

11
a

a的水 a的牛奶

a的水a的牛奶
,也即第二次喝去的牛奶为
22

5525

25
14

1

4
a
,剩下牛奶为

1

a40%a
,故选B
25

2

5
解法一:
整杯容积为单位“1”
解法二:
整杯容积为单位“1”
1
第一次,
5
1
1

5

1

1


1



1

40%

5

2

1
2
1
1
2< br>1
第一次,

5

1

1
第二次,

1




5

2
1
1

5

1

1

1

1


1

40%


5

5

2
第二次

(29) 小明上个月支出120元,比计划节约了30元,节约了百分之几?正确的算式是( )
(《知识大集结》P133,一,1)
120303030
A. B.
100%

100%
C.
100%

12012030120
选B。
题型三:比和比的应用
按正比例分配:
(30) 70人分成三个科研组,按科研任务的大小,要使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数的比是2:3,第二组
和第三组人数的比是4:5,求各组人数?
解:第一、二、三组人数的连比:8:12:15
8
第一组人数:
7016
(人)
81215
12
24
(人) 第二组人数:
70
81215
15
30
(人) 第三组人数:
70
81215
(31) 在比例尺是1:6 000 000的 中国地图上,量得两地间距离为10厘米。甲、乙两列火车同时
从两地相对开出,6小时后相遇。已知甲 、乙两车速度比为11:9,两车相遇时,行了多少
千米?(《知识大集结》P142,3)
余下牛奶为单位“1”


解:甲乙两地实际距离:
610
6
10cm600km

s

v

11
11


s

600330km

s

v

9
119
按反比例分配(涉及倒数的物理意义):
(32) 制造一个零件,甲要6分钟,乙要5分钟,丙要4.5分钟。现有1590个零件,分配给他
们三人,要使他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问每人应分配多少个零件?
解:要使他们在相同的时 间里完成,先要求出他们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能完成的个数。甲、
111111
乙、丙每分钟可以 制造零件的个数依次是、、,他们的工效比是:
::
,即
654.5654.5
15:18:20
,于是
15
甲应分配的个数:
1590450
(个)
151820
18
乙应分配的个数:
1590540
(个)
151820
20
丙应分配的个数:
1590600
(个)
151820
(33) 加工同一种零件,甲2分钟加工一个,乙3分钟加工一个,丙4分 钟加工一个。现有1170
个零件需加工,甲、乙、丙三人同时加工,完工时三人各加工了多少个?(《 知识大集结》
P138,例3)
分析:题中已知三人各加工一个零件所需的时间,很多同学容 易误解为甲做
23
(个),乙做
1170
,丙做1170−260−390 =520(个)。
1170260390
(个)
234234
这样理解当然不对。三人同时加工一批零件,要同时加工完,则加工快的就会多加工,
也就是说,工作同 样长的时间,工作量按效率分配,而不是按时间分配。三人加工零件
111
的时间比是2:3: 4,那么他们加工零件的效率比就是
::6:4:3
,按效率比分配。
2341116
解:甲、乙、丙三人工效比:
::6:4:3
,甲做:
117 0

540
(个)
234643
4
乙做:
1170
,丙做:1170−540−360=270(个)
360
(个)
643
连比的活用:
(34) 已知甲:总、乙:丙,求甲:乙:丙
设甲乙丙组成全体,则
甲:全甲:

乙+丙




甲:乙:丙

乙:丙

乙+丙

:乙:丙


1
(35) 校园里有 桃树、杏树、苹果树共80棵。其中,苹果树占总数的,桃树与苹果树的比是
4
5:4。杏树有 多少棵?(《英才教程》P80,(6))
151
解法一:
80808035
(棵)
444苹果树:总数1:44:16

解法二:

桃树:苹果树:总数 5:4:16

桃树:苹果树5:4

7
桃树:苹果树:杏树 5:4:7
,故杏树=
8035
(棵)
16


2
(36) 王师傅计划3天内运完一批货,第一天运了42吨, 占这批货的,第二天与第三天运的
5
质量比是4:3,第二天运货多少吨?(《英才教程》P8 1,7)
4
2524

2

36
(吨)解法 一:
42105
(吨),
105

1


;或
42

36
(吨)
543
5243

第一天:总数2:5第一天:

第二天第三天

2:314:21


解法二:


第二天:第三天 4:3第二天:第三天:

第二天第三天

4:3:712:9:2 1


12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14:12:9
,故第二天=
4236
(吨)
14
4
(37) 李明家养的鸡、鸭、鹅共5 4只,其中鸡的只数占,鸭和鹅的只数的比是3:2,养的鸭
9
和鹅各有多少只?(《英才教程 》P88,(6))
32

4

解法一:
54

1

30
(只),鸭:
30
,鹅:
30 18
(只)
12
(只)
3232

9

鸡:总4:9鸡:

鸭鹅

4:5

< br>解法二:

鸡:鸭:鹅4:3:2

鸭:鹅3:2
< br>
32
鸭:
54
,鹅:
5418
(只)
12
(只)
432432
(38) 水泥、石子、黄沙各60吨,将水 泥、石子、黄沙按5:3:2拌制混凝土,水泥正好用完,
石子、黄沙各余多少吨?(《英才教程》P8 8,1)
5
解法一:
60

120
(吨)
532
32
石子:
60120
,黄沙:
601202 4
(吨)
36
(吨)
532532
33
解法二 :用去石子:
60
,余下石子:
606024
(吨)
55
22
用去黄沙:
60
,余下黄沙:
606036
( 吨)
55
49
(39) 阅览室有36名学生,其中女生占,后来又来了几名女生, 这时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
919
又来了几名女生?(《英才教程》P84,3)
9

4

解法一:
36

1


1

362
(名)

9

19

解法二:

男女I
新来

男女II

男:女I5:4< br>

男:女I:女II10:8:9

新来:

男女I



女II女I

:

男 女I

1:18

男:女II10:9


1
2
(人)
18
(40)
甲、乙、丙、丁四个人加工一批零 件,甲和乙共加工54
个,乙、丙、丁三人共加工零件90个。已知乙加工的零件
1
数 是这批零件总数的。求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5
(《小灵通》P27,七)
解:

甲乙



乙丙丁

乙总 5490144

于是新来=
36





5
乙:总1:5


乙总
< br>:总6:5
,于是
总144120
(个)
6
(41) 学校体育室排球与足球的个数比是9:10,足球与篮球个数比是5:7。已知篮 球与排球共有
69个,求篮球比排球少多少个?(《英才教程》P124,1)
解:排球:足 球:篮球=9:10:14,

篮球−排球:篮球+排球=(14−9):(14+9)=5: 23,故
1495
,答:篮球比排球少15个。
696915
(个)
14923
5
(42) 合唱队中男 生占女生人数的,后来又增加了3名女生,此时男生人数占合唱队人数的
6
5
。合唱队 现有男生、女生各多少人?(《英才教程》P203,1)
12
解:男:(男+女II)=5 :12,

男:女II=5:7,又
Q
男:女I=5:6,故男:女II:女 II−女I=5:7:1
故男5×3=15(人),女II=7×3=21(人)
11
(43) 有甲、乙两根绳子,甲绳子比乙绳子长35米,已知甲绳的和乙绳的相等。两根 绳子
94
各长多少米?(《知识大集结》P135,11)
解: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甲乙35



11
甲乙0

4

9
11
:9:4



甲 乙

:甲:乙

94

:9:4

49
94
甲:
35
,乙:
3563
(米)
 28
(米)
9494
活用连比:
Q甲:乙
1
(44) 四位同学做红花, 甲做的是其它三位做的总数的一半,乙做的是其它三位做的总数的,
3
1
丙做的是其它 三位做的总数的,丁正好做了26朵。问:四位同学共做了多少个?(《知
4
识大集结》P13 4,10)
解:甲:(乙+丙+丁)=1:2,故甲:(甲+乙+丙+丁)=1:(2+1)
乙:(甲+丙+丁)=1:3,故乙:(甲+乙+丙+丁)=1:(3+1)
丙:(甲+乙+丁)=1:4,故丙:(甲+乙+丙+丁)=1:(4+1)
111
故丁占总数的分率为
1
,正好是26朵,

2 13141
111


故总数为
26

1

120
(朵)
213141



2.4. 二元一次方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和二次问题(多量纲问题)
问题的引入及其与前文的联系: 和差
甲,x
甲,x
1
丙,x
2
比率k
_
比率k

比率k
1
b
比率k
b

和差
和差
乙,k
1
x丙,k
2
x
乙,k
1
x
1
丁,k
2
x
2
k
1
x
1
k
2
x
2
b

x
1
x
2
b
1

a
11
x
1
a
12
x
2
b
1

一般 地,

kxkxbaxaxb

11222

2 112222
2
12
比率k
1
比率k
2
甲,x 乙,k
1
x丙,k
2
x

k
1
k
2
xb
(多标准量)
比率k
甲,x乙,kx

kxb
(单标准量)
典型的二元一次问题由两个和差关系、两个倍比关系组成。且和差均不能为零,否则会
蜕化为三个倍比关 系和一个和差关系,可直接用按比例分配求解。
题型一:鸡兔同笼,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和
(45) 甲、乙、丙、丁四袋水泥,甲与乙的重量比为1:
k
1
,丙与丁的 重量比为1:
k
2
,甲与丙的
和为
b
1
斤,乙与丁 的和为
b
2
斤。求甲、乙、丙、丁各重多少?(
k
1
k< br>2
1

b
2
b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倍比
和差
丙:y
倍比
b

和差
乙:k
1
x丁:k
2
y
b

k
2
b
1
b
2

甲:x
< br>k
2
k
1

xyb
1

< br>


bkb
kxkyb

122

丙:y
211

k
2
k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k
2
b
1
b
2

y
甲:x
k

1

k
2
k
1

x

倍比
b
倍比
b




by
kkbb
和差

2

乙:y
1

212

k
2
乙:y 丁:b
2
y


k
2
k
1< br>
b
1
x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①,拆解
k
2
k
1


k
2
k
1
< br>将
x

y
前系数凑为相同,然后
k
1
xk
2
y

甲:x
和差
丙:b
1
x
k
1

xy



k
2k
1

yk
1
b
1


k
2
k
1

yb
2

图解一
乙:
k
1
x

实图
虚图
k
1
x

b
2

图解二
丁:
k
2
y

k
2
b
1
b
2

b
2

乙:
k
1
x


丁:
k
2
y


k
2
k
1

y
k
1
y

b
2
k
1
b
1


k
2
k
1

x
k
2
x

k
2
y

k
1

xy

k
1
b
1

k
2

xy

k
2
b
1

b
2
k
1
b
1

k
2
k
1
bk
1
b
1
k
2
b
1< br>b
2

甲:
xb
1

2
k
2
k
1
k
2
k
1
丙:
y
k
2
b
1
b
2

k
2k
1
kbbbkb
丙:
yb
1

21 2

211

k
2
k
1
k
2< br>k
1
甲:
x

53
(46) 甲、乙两班共84 人,甲班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共有58人,问两班各多少人?(《英
84
才教程》)


代数解:设甲、乙班分别有
x
人、
y
人,则

xy84

x40

,解得
3


5
xy58

y44

4
< br>8
算术解:设制虚拟数量。虚拟假设的目的:把两个不确定的因素通过相加减变成一个不
确定因素(消元)。如何绘制线段图:找等量关系,而不是抓单位“1”的量。已知甲班
5335155
人数的与乙班人数的共有58人,注意到

,即知甲班人数的+乙班人数的+
8448888
155
乙班人数的=58人。由甲、乙班共84人,设置虚拟数量为甲班人数 的和乙班人数的
888
5
51

共有
84
人。 如图,两者相减得乙班人数的为

5884

人,故乙班人数为
8
88

5

1
5884

 44

8

8
图解一
5

8
58人
3

4
图解二
3
8458(人)

4
1

35
< br>


甲甲
8

48

58人
5

8
3

4
实图
虚图
5


8
5

8
1

35




乙乙
8

48

5

5884(人)
8
3


4
3

4
33

甲乙

84

44
55

甲乙

84

88
3
8458
4
乙:甲:
40
(人)
3535

4848
甲:84−44=40(人)

乙:84−40=44(人)


(47) 加工一批零件,甲、乙合做24 天可以完成,现由甲先做16天,然后乙再做12天,还剩
2
下这批零件的没有完成,已知甲每 天比乙多加工3个零件,求这批零件的个数?(《知
5
识大集结》P132,例8)
1
算术分析:由题意,甲、乙的工作效率和为。甲先做16天,然后乙再做12天,我们
24< br>可以理解为甲、乙合做12天后,甲再单独做16−12=4(天)
[以此达到消元的目的],这样甲4
21111
天完成的工作量为
112
,于是,可以求 出甲的工作效率为
4
,乙的
524101040
11111
< br>工作效率为

,所以3个零件就占这批零件的

,于是可以求出这批零
2440604060
件的个数。
11

11



21

1121612

3



40


24

40


360
(个)
52440


< br>代数分析:设甲的工作效率为
x
批天,乙的工作效率为
y
批天,依题意
5884
5
8
44
(人)


1

xy

2

24
,由第二式得,将第一 式代入得
16x12y12xy1612x1


5

16x12y1
2

5

1221112

1612

x1


1612

x112

24552410
1
111

21

x

112



1612


,代入第一式得
y

52440
244060

11
故甲、乙工效分别为批天 、批天。
4060
设这批零件共有
a
个,则
a1aa
甲的工作效率为个天(
Q
,乙的工作效率为个天
批天a 个批个天

40404060
1

aa

1于是
个天个天3个天

a3



 360
(个)答:这批零件有360个。
4060

4060

(48) 一项工程,甲、乙、丙3人合做6 小时可以完成。如果甲工作6小时后,乙、丙合做2
2
小时,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如果甲、乙 合做3小时后,丙做6小时,也可以完成这
3
2
项工程的。如果让甲、丙合做,需要几 小时完成这项工程?(《知识大集结》P136,3)
3
代数解:设甲工效为
x
批时,乙工效为
y
批时,依题意
1

xyz

6

2


6x2yz


3

2

3x y6z


3

212
由第二式得

62

x2

xyz


,将第一式代 入得

62

x2
,故
363
1

1

2
x

2



62



3

12

3212
由第三式得
3

xyz


63

z
,将第一式代入得
3

63

z
,故
363
1

1
11
2
z

3



63

,故甲、乙工效分别为批时、批时
6

18
1218

3
1

11

甲丙合做时需时:
1



7
(时)
5

1218
1
算术解:由题意知,甲、乙、丙三人的工效和为。甲工作6时后,乙、丙合做2时,
6< br>可以理解为甲、乙、丙合做2时后,甲再单独做6−2=4时
[以此达到消元的目的]
, 这样甲4时
21111
完成的工作量为
2
,于是可以求出甲的工作效率 为
4
。同理可得丙的工
363312
1
效为。
18< /p>


1

11

1

2

2
甲工作效率:

2



62


,丙工作效率:

3



6 3



3

126

18
< br>3

3
1

11

于是甲乙合做需时:1



7
(时)
5

1218

从成比例的量的交叉减比法到线性方程组的解法
《小学数学教师》1982,4:P49
(49) (预备题)现有含盐量
a%的浓盐水和含盐量
c%
的稀盐水,需要配置成含盐量
b%
的盐
水 ,问各取多少?(
abc

解:设取含盐量
a%
的盐水
x
斤与含盐量
c%
的盐水
y
斤相混合,得到含盐量为
b%
的盐水

xy

斤,则
a%xb%yb%

xy

,移项得

ab

x
bc

y


浓溶液重量混合后的溶液浓度稀溶液浓度< br>xbc

Q
abc




,即

稀溶液重量浓溶液浓度混合后的溶液浓度
yab

b c0,ab0

c%(稀)
(浓)
1. 先画出交叉的四条斜线,在 上面两角上写浓稀两种溶
a%
]
[
液的浓度,中间写混合溶液的浓度(平均浓 度)。
b%(混)
2. 然后依斜线相减,得到的差写在该斜线延长线的下面
[]< br>(必须是大数减小数),即把左上角数与中间数的差写

bc

%< br>
ab

%
y斤
x斤
在右下角,右上角数与中间数 的差写在左下角。

3. 从竖列看,左(右)下角相减结果为左(右)上角溶液的质量比率 ,然后将斜线的
左、右下角的两组数列成比例,再解比例式。此法可简述为:一交叉、二相减、三
解比例式。

(50) (预备题:一元一次方程模型→正比例问题→解比例方法)某生产 队要用0.15%的氨水进
行油菜追肥,现有含氨量16%的氨水30斤,配制时需要加水多少斤? < br>16%(氨水)
0%(水)
交叉解:第一行写现有氨水的含氨量和水的含氨量(0%)。
]
[
第二行中间写混合溶液的含氨量。然后交叉相减:
15%
16% −0.15%=15.85%,0.15%−0%=0.15%
[]
15.85%
0 .15%
列式:0.15%:15.85%=30:
x

x3170(斤)
x斤
30斤
答:需加水3170斤。


代 数解:设加水
x
斤,则
16%300.15%

30x
,移项得

16%0.15%

300.15%x< br>
x16%0.15%
,解比例得
x3170


300.15%
(5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正比例问 题→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某人
买每斤0.28元的梨与每斤0.42元的桔子,共买7斤,付人民币2. 8元,求各买多少斤?
0.28 0.42
交叉解:一般地,如果已知两数的单位量及他们 的平均量,求
]
[
这两个数的总量,这类题目均可用“交叉减比法”来解。
0.4
7斤水果共付2.8元,那么平均数是2.8÷7=0.4(元),如右图
[]
0.02 0.12
列式:0.02:0.12=1:6

16
1
(斤)
6
(斤) ∴梨:
7
,桔:< br>7
1616
代数解:设梨
x
斤,桔子
y
斤,则

xy7
,消去常数项,用逆向等量代换的方法把成线性关系的
x

y
化作成

0.28x0.42y2.8

比例的 关系。
0.28x0.42y2.80.470.4

xy

,移项后化作成比例的关系


0.40.28

x< br>
0.420.4

y

x0.420.40.021< br>16


x71

y76

y0.40.280.126
1616


(52) (二元一次方 程模型→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正比例问题→按比例分配的方法)甲、
乙两地相距96里,某人从甲地 出发,先骑车每小时行18里,半路上因车子出故障,接
着以每小时10里的速度步行到达乙地,这样共 花去8小时。求骑车和步行各行几里路?
交叉解:96里路共行8小时,平均每小时行96÷8=12里路,如图
18 10
2
骑车:
8
,18×2=36(里)
2
(小时)
]
[
26
12
6
[]
步行:
8
,10×6=60(里)
6
(小时)
2 6
26

代数解:设骑车
x
小时,步行
y
小时,

xy 8

18x10y9612812

xy



1812

x

1210

y


18x10y96

x121021
13
x82

y86

y181263
1313
附注:用换元法消常数项。
48

x10


18x10y96

18x10

y

0


48
5

18

y
5
48

488


,于是按比例分配:
xy8

x

y

8
5

55


x2
1048

8

1818

8

< br>x



2

y

< br>

,故

y6
510185510185< br>



x10t

x2

x2
81

或令

则,,即
10t18 tt


484818


55
y6y18ty


555

(53) 二元一次方程用化正比例解法的一般解答过程。

a
11
x
1a
12
x
2
b
1

a
11
b
2
x
1
a
12
b
2
x
2< br>b
1
b
2
第一式两边同乘以b
2

 

第二式两边同乘以b
1

a
21
x< br>1
a
22
x
2
b
2

a
21
b
1
x
1
a
22
b
1
x
2
b
1
b
2

a
11
b
2
x
1
a
12
b
2
x
2
a
21
b
1
x
1
a
22
b
1x
2


a
21
b
1
a
1 1
b
2

x
1


a
12
b
2
a
22
b
1

x
2
< br>
x
1
a
12
b
2
a
22
b
1
axaabaab



111
1112211221
,于是按比例分配(依据合分比定理)
x
2
a21
b
1
a
11
b
2
a
12
x
2
a
12
a
21
b
1
a
1 1
a
12
b
2
a
11
a
12
b< br>2
a
11
a
22
b
1
aabaabaa baab
a
11
x
1
b
1

1112 211221
b
1

1112211221

a
1 2
a
21
b
1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b
2
a
11< br>a
22
b
1



a
12
a
21
b
1
a
11
a
12
b
2

a
12
x
2

a
12
a
21
b
1
a
11
a
12
b
2
aabaabaabaab
b
1

1221111122
b1

1221111122

a
12
a
21< br>b
1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b
2
a
11
a
22
b
1



a
12
a
21
b< br>1
a
11
a
12
b
2

b
1
a
12
a
11
b
1
b
2
a< br>22
a
21
b
2
a
12
b
2
a
22
b
1
a
21
b
1
a
11
b
2


x
1


x2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a
12
a
21
a
11
a
22
a
11
a
12
a
21
a
22
a
21
a
22
(54) (三元一次不定方程组拆解为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然后求整数解)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
值钱三;鸡雏 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
分析:鸡翁与鸡母并起来不能求得百钱买百鸡的平 均值,因此可把鸡翁与鸡雏、鸡母与
鸡雏分别用交叉减比法解,分别求出他们的比值,然后综合起来成为 连比,再按比例分
配即可。


11
即:翁:雏=3:18=2:12=8:48
(雏)(雏)
(5翁)(3母)
母:雏=1:3=9:27=11:33
33
][][
100100
上、下行相加得连比
翁:母:雏=3:1:21; 2:9:39; 8:11:81
100100
]]
[[
22
然后逐个按比例分配得:
42
33
3121
① 翁:
10012
,母:
1004
,雏:
10084

312131213121
2939
② 翁:
1004,母:
10018
,雏:
10078

293929392939
81181
③ 翁:
1008< br>,母:
10011
,雏:
10081

8118 18118181181
若翁为0个也算在内,则根据第二个交叉减比式得
13
④ 翁:0,母:
10025
,雏:
10075

1313
代数解:设翁、母、雏分别为
x
只、
y
只、
z
只, 则


xyz100
12


xyz 5x3yz

4x2yz
,令
zz
1
z2
,则
1

33
5x3yz100

3


x1
2

4xz
1

z

6

2


1
3
,于是
x:y:zt
1
:t
2
:

6t
1
 3t
2


4x2y

z
1
z2





2
y1
3
< br>2yz


2


3


z
2
3
于是按比例分配
t
1
2525
x10 044t
,(令
t

tt
7t
1
4 t
2
74
2
74
2
t
1
t
1


t
2




74

7

t
1


t
2
25< br>

y10010025257257t

t
2
t
2
t
2
7t
1
4t
2747474
t
1
t
1
t
1
t
2
t
1

t

t
2
75
74
2

325
t
1

6t
1
3t
2
t
1

z100100753t
t
2
t
2
7t
1
4t
2
7474
t
1
t
1
63
t0123
x4t


xyz100
x04812


y2 57t



1

y2518114
5x3 yz100

z753t

3


z75 788184
题型二:总量守恒,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差,且差为相反数
(55) 甲、乙、丙 、丁四包水泥,甲与乙的质量比是1:
k
1
,从甲里面拿
b
斤放入乙 之后在甲、乙
上分别贴丙、丁的标签。丙与丁的质量比是1:
k
2
,求甲、乙 、丙、丁各重多少斤?(
k
2
k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倍比
和差
丙:y
倍比
b

和差
乙:k
1
x丁:k
2
y
b

1k
2

甲:xb

k
2
k
1

xyb






k
2
yk
1
xb

丙:y
1k
1
b

k
2
k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
甲:x
倍比
b
乙:y
丙:xb

倍比
b
和差
丁:yb
和差

1k< br>2


y
甲:xb
k
1

< br>k
2
k
1

x





k
1

1k
2


yb< br>k

乙:yb
2

xb


k
2
k
1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②
甲乙总和
xy
为标准量
甲:
x
1

xy


1k
1
k
1

xy


1k
1
乙:
y
b

丙:
xb
1

xy


1k2
丁:
yb
k
2

xy


1k
2
丙丁总和
xy
为标准量
由等量关系

xb



yb

xy
知算术法 以总量
xy
为标准量。
由合分比定理得
k
1
1y
x
,

xy1kxy1k

11


k
xbxb1ybyb

,
2


xb



yb

xy1k
2

xb



yb

xy1k
2
k
1
1

xxy,y
xy


1k1k

11
,故

k
1

xbxy

,yb
2

xy


1k
2
1k
2


1
k
2
k
1
1

bx 

xb



xy

xy

,或



1k
1

1 k
2


1k
1
1k
2



k
2
k
1

k
2
k
1
b

yb

y

xy
 
xy



1k1k1k1k

21

12
k
2
k
1

b
对于标准量
xy
的分率为,

1k
1
< br>1k
2

1k
1

1k
2

k
2
k
1
xybb

k
2
k
1

1k
1

1k
2


1k
2
1

xxyb

1kkk

121



k1k2


y
k
1

xy


1

b

1kkk

121
3(56) 有两筐苹果,已知第一筐苹果的质量是第二筐的,若从第一筐中拿走20千克放入第二
5
1
筐,则第一筐苹果的质量是第二筐的。原来第一筐苹果重多少千克?(《知识大集结》
3
P130,例3)
算术分析:依题意,把第一筐中的20千克苹果放入第二框后,两筐苹 果的总质量没有变。
[在
这里隐含了消元]
这样我们把第一筐和第二筐的总质量看作标 准量单位“1”,则原来第一筐苹
3311
果的质量占总质量的

,现在第一 筐苹果的质量占总质量的

,那么20千
358134
311
克 苹果对应的分率就是

,于是就可求出两筐苹果的总质量,进而可以求出第一
848
筐苹果的质量。
甲乙总和为单位“1”
解:
第一筐原,
3

35
第二筐原,
5

35
20千克,
1

13
311
=

3+51+38
3

13
第一筐现,第二筐现,
1

3

3
60
(千克)答:原来第一筐苹果重60千克。 算术解:
20

351335

模型一:二元一次方程 (非齐次线性方程):用系数表示倍比关系,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和差
第二筐先,x 第二筐后,y

xy20


倍比
b
倍比
b
1

3
xy20

31
3< br>
5
和差
第一筐先,x第一筐后,y
53
模型二:正 比例模型:用常数项表示和差关系,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x3
和差
第二 筐先,y第二筐后,y20

y

5


x3t
3t201

y5t

倍比
b
倍比
b



x201
5t203
和差


第一筐先,x第一筐后,x20< br>

y203
模型三:利用总量恒定的特殊条件直接化二元一次方程为一元一 次方程。
和差
第一+二筐先,x第一+二筐后,y

xy0< br>
倍比
b
倍比
b

1

3
xy20

31
14

35
和差
第一筐 先,x第一筐后,y
3513
1

1

3< br>
3


x20x20

,与算术 法同形。
35133513



模型之间的 联系:现在考虑如何通过线性变换、等量代换把模型一中的方程组变成模型二、
三中的方程组。首先考虑 从模型一变换到模型二。思路:运用移项换元法消常数项,变
换为齐次线性方程,用比例方法可解。 < br>13

xy20

y20x

uy2 0x

移项
,令

35

13

3

1

xy20y20x

3 5

5

3

vy20x
以上方程组第二式 的左、右两边分别除以第一式的左、右两边消
x

1
y20
3
u3
3

,即


y205
v5

xy20

x20y

移项


3


311
xy20x20y

33

5

5
以上方程组第二式的左、右两边分别除以第一式的左、右两边消
y


u3
3

x20

u201
1

v55


,故模型一方程组可变换为


,即
u 201
v203
x203



v203

然后考虑从模型一变换到模型三,方程叠加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

xy20

,该方程组两边相加恰好可消常数项
1

3
xy20

3

5
4
5

8

8

xy0xu
xu

uv0



5

5


3
8
,令

,即

,故模型一方程组可变换为
< br>3


1
314
3
uv20

xy20

yv

yv

4

8


3
4

5

3
推广和总 结:最后总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三种解法:

a
11
x
1
a
12
x
2
b
1



a< br>21
x
1
a
22
x
2
b
2①利用逆向等量代换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之后用比例解方程。
第一式代入第二式得
b
a
21
x
1
a
22
x
2
< br>2

a
11
x
1
a
12
x
2


b
1
移项可得
x
1

x
2
的比值。
②移项相除消元,化为比例式

a
11x
1
b
1
a
12
x
2
a
11
x
1
b
1
a
12

,两式相除得 ,可解出
x
1


a
21
x
1
 b
2
a
22

a
21
x
1
b< br>2
a
22
x
2
③方程叠加消常数项化为齐次方程



a
11
b
2
a
21
b
1

x
1


a
12
b
2
a
22
b
1

x
2
0
< br>


a
21
x
1
a
22
x
2
b
2
以上方程组第一式为齐次方程,可直接得到比例关系,此法在常 数项成比例时较简。
(57) 甲、乙两建筑队原有水泥的质量比是4:3,当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 后,甲、乙两队水泥
的质量比变为3:4。甲队原有水泥多少吨?(《知识大集结》P142,1) < /p>


甲队给乙队54吨水泥,说明甲乙两队总共的
水泥数守恒,于是以总水泥数位单位 “1”。
43
甲原, 乙原,
3

4
4343< br>54



378
(吨)
4343

431
54吨,
=

4
4+34+37
甲队原有水泥:
378216
(吨)
43
3
34
乙队原有水泥:
378162
(吨)
甲现, 乙现,
4343
43

题型三:增量相同,两个和差关系均为差,且差相同
(58) 甲、乙、丙、丁四包水泥,甲 与乙的重量比为1:
k
1
,甲、乙同时加入
b
斤后变成丙、丁,解:
甲乙总和为单位“1”
丙与丁的重量比为1:
k
2
,求 甲、乙、丙、丁各重多少斤?(
k
2
k
1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①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甲:x
和差
丙:y

倍比倍比
b



yxb

甲:x
1k
2
b


k


k
2
k
b
1

乙:k
和差
2
yk

1
xb
1
x丁:k
2
y

1k
1

丙:

y
kk
b
2

1
②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甲:x
和差
丙:xb


y

甲:

x
1k
2
倍比
b
倍比
b


x
k
1



乙:y
和差
丁:yb

yb

k
2
k< br>b
1



xb
k
2


乙:

y
k
1

1k
2

k
b
2
k
1
线段图算术解:根据②
甲:
x

甲:
x

(以甲:
x
化为以甲:
x
b

乙:
yk
:
yk
1
x


1k
1

x

1
x


为标准量) 为标准量,
1k
1

x

系数乘以
b


(以丙:
xb

1k
1
丁:
k
2

xb



1k
2

xb


为标准量)
1k

2
丁:
k
2

1k
1


1k
1

x

1k
x

2
丙:
xb

图一

丙:
1k
1
1k
x

2
图二

根据②,如图一,
Qxy

xb


yb


xk
1
x

xb

k
2

xb




1 k
1

x

1k
2

xb

,如图二,
xb
1k
1
1k
x
,< br>k
k

1k
1

2

xb< br>

2
x

2
1k
2
即下方线 段化为以甲:
x
为标准量,分率(系数)乘以
1k
1
1k

2
b

xb

x
1k
1

k
xx

1k
1
k
1< br>

x
k
2
k
1
1
x
,或
2

1
2

1k
2
bkk< br>k
2

1k
1


k
2

1k
1


k
2
k
1
2< br>
xb

1
x
1k
xk
1
x

k
1

xx

1k

22

1k
2



b
的 分率为
k
2
k
1
kk1k
2
b
, 于是甲:
xb
21

1k
2
1k
2
k
2
k
1
(59) A,B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 分别上涨70元,那么它们价格比是7:4。
两种商品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知识大集结》P138 ,例4)
二元一次方程模型:
根据和差关系列等式,
和差
甲(A原): x丙(A现):y

yx70

x210


倍比
b
倍比
b

3


4
y280
yx70


34
7

7
和差
乙(B原):x丁(B现):y
77
根据倍比关系列等式,
和差

y3
甲(A原):x丙(A现):x70


x210

x7

倍比
b
倍比b




y90
和差

y70

4
乙(B原):y丁(B现):y70

x707< br>
参数方程解法:两种商品前后的价格都不知道,只知道上涨前后的价格比。可设A商品
原来的价格为
7x
,则B商品原来的价格为
3x
,这样可列比例求解。
7x707


x30

3x704
A商 品原来的价格为7×30=210(元),B商品原来的价格为3×30=90(元)。
算术解法:
A原价为单位“1”
34
1

77
1
43


77
3
B原价为

7
4
B现价为

7
A原价为单位“1”
统一以A原
70元

价为单位“1”
4

7
344


737
4
3
3

7
4416


7321
70元

A现价为单位“1”
图一 图二


43
与A现价的相等。如图二,利用该等量关系对以A现价为
77
4


3

4

4
单位“1”的分率 乘以

Q

1



1
< br>

化为以A原价为单位“1”的分率。
3


7

7

3

411631
如图二70元对应的分 率为:
1


,故
332173
13
< br>
3

4


A原价为
70


1



1

1
70210
(元),B原价为
21090
(元)
37


7

7


多量纲现象的引入
23
(60) 购物中心有大衣72件,计划每件售价240元,卖出后,余下的按原价的出售 。则这
34
些大衣一共可以卖得多少钱?(《英才教程》P32,例)
23

2

解:
7224072

1



240

15840
(元)
34

3

如图一,注意到A原价的


(61) 商场购进4 00条毛巾,计划每条售价6元,卖出
41
后,余下的按原价的出售。这些毛
52巾一个可以卖多少钱?(《英才教程》P36,5)
4

1
1


6

400

6

400

1


2160
(元)
5

2


5


题型四:商余问题, 两个倍比关系中的一个为1
(62) 打退敌人一次进攻后,班长清点手榴弹,发现如每人分5颗还剩 18颗;如其中有两人各
分4颗,其余的人各分6颗,就恰好分完,这个班有多少战士?还有多少颗手榴 弹?(商
余问题)(《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读本(六年级用)》1991,P37,1)
分析:有两人各分4颗,其余的人各分6颗,就是说每人分6颗,还差2颗。
代数解:设共有
x
名战士,
y
颗手榴弹,则

5 x18y

x22
,答:共有22名战士,128颗手榴弹。


6x4yy128

算术解:

每人分5颗还余18颗
人数固定:


每人分6颗还差4 颗

Q
人数×每人分得颗数=总颗数,所以将人数固定转化为颗数固定便于画线段图

分给5人还余18颗
每人分得手榴弹颗数固定:


分给6人还差4颗

手榴弹总数
5倍 余18颗
差4颗
1倍

如图,1倍为18+4=22颗,每人分22颗,一共22×5+18=22 ×6−4=128(颗),转会去即共
22人,共128颗手榴弹。
(63) 小虎在敌人窗 外听到里面分子弹,一人说每人背45发多260发,另一人说每人背50发
还多200发,问多少敌人 ?(商余问题)(《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读本(六年级用)》1991,
P6,4)
代数解:设共有
x
个敌人,
y
发子弹,则

45 x260y

x12
,答:共有12个敌人,200发子弹。


50x200y

y800
算术解:从每人45发 到每人50发,隐藏条件是人数守恒。故把每人45发多260发转化
成分给45人多260发,把每人 50发还多200发转化成分给50人多260发,条件是每人
分得子弹数守恒。
6倍


子弹总数
45倍 260发
260−200=60发
50−45=5倍
50倍 200发
如图5倍为60发,则1倍为
60 512
发,转化回去就是有12名敌人,总子弹数
45122605012200 800
(发)
(64) 甲容器中有8%的食盐水300千克,乙容器中有12.5%的食 盐水120千克。往甲、乙两个
容器中倒入等量的水,使两个容器中食盐水的浓度一样,问倒入水多少千 克?(《英才教
程》P160,1)
解:(方程法)甲容器中的盐:300×8%=24(千 克),乙容器中的盐:120×12.5%=15(千克)
2415
设加入水
x
千克,则,
x180
(千克)

300x120x
疑问: 本题能否建立线性代数(一般是二元一次方程)模型?如何建模?如何从算术的角度
通过画线段图解释方 程的解?
2415
分析:不同的典型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案例鸡兔同笼,方程的解的算术表达式

300x120x
300120

1
2415

1530024120
,无法直接理解它的算术意义,因为的量纲为[重量
-1
],
x
11
15
2415

152415300
的量纲为[重量
2
],没有算术含义。
在这里隐含了一个 重要的未知数:倒水后共同的浓度是什么?于是设加水
x
1
千克,共同
浓度为
x
2
,则由溶质食盐守恒知
1

8%300300 x
1

8%300x300x

x
2
2< br>
1







1< br>

12.5%120120x

12.5%120x< br>2

120x
1

1

x
2
这样不利于算术解释,因此把题设条件和问题换一种方式表述:甲容器有盐24千克,水
276千克,乙容器有盐15千克,水105千克。求加水多少千克使得水盐比一致?加水后
的共同水盐 比是多少?为求得本题的有解条件(即题干中四个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使本题
有解),用代数替代题干中四 个已知数据,即
更新命题:甲容器原有盐
a
1
千克,水
a
2
千克,乙容器原有盐
a
3
千克,水
a
4
千克。求 加水多少

千克使得水盐比一致?
代数解:设加水
x
1
千 克,加水后的共同水盐比为
x
2

则甲(乙)容器中原有的水+加入的水=甲(乙)容器中的盐×加水后共同的水盐比

a
2
x
1
a
1
x
2
,先消元
x
1
,即先求得


a
4
x
1a
3
x
2
aa
加水后共同的水盐比
x
2< br>
24
,条件
a
2
a
4

a1
a
3
,代入方程组求得
a
1
a
3


a
2
a
4
aa
a
4
,或
x
1
a
1
x
2
a
2
a1
24
a
2

a
1
a
3
a
1
a
3
aaaaaa
条件
4

24

2

24

a
3
a
1a
3
a
1
a
1
a
3
加水千克数< br>x
1
a
3
x
2
a
4
a
3
算术解释:首先认为盐和水不会混合在一起,而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物体存在。
加水后:甲 盐为
a
1
,甲水为

a
2
x
1

;乙盐为
a
3
,乙水为

a
4
x1


既然甲与乙具有相同的水盐比,假设从甲中取走与乙等量的部分后,则水盐 比不变,即
axax

ax



a
4
x
1

a
2
a
4
由合分比定理, 共同水盐比为
21

41

21
,于是有效消
< br>a
1
a
3
a
1
a
3
a
1
a
3
去了未知量
x
1
,加水数
x
1a
1
x
2
a
2
很好解释。本题与一般鸡兔同笼问题 的区别与难点在
于,把基本方程组中的未知量由两个对称的有量纲的量换成了一个有量纲的量和一个无< br>量纲的比率。
几何解释:由相似三角形知
RtVADE:RtVABC:RtVEFC

C
故x
2
tan



a
2
x
1
a
4
x
1

a
1
a
3
a
2
a
4
a
1
a
3
AE

a
1
F
a
3

DB
x< br>1
x
1
a
2
a
4
线段图解释:采用商余模型 画线段图,代数解下的方程组化为

a
1
x
2
a
2
x
1

Q
水=盐×水盐比,


a
1
x
2

a
3
x
2
重新解释

axax
1

324
水盐比盐水盐比
a
1
x
2
x
2
a
3
x
2< br>x
2
转换
a
1
a
1
a
3< br>a
3
x

a
转换
a
1

x
2
,于是画线段图
x
2
,即
21

x
2

a
3
a
3

x
2
x
2
a
2


a
1

x
2

x
1

1

x
2

1

x
2

x
1

a
4

a
2
a
4

如图

a
1
a
3


x
2
等于

a
2< br>a
4


故1倍
x
2
等于
a
2
a
4
< br>a
1
a
3

a
1
a
3


x
2


(65) 某种商品按定价卖出可得利润65 0元,若按定价的80%出售,则亏损480元。问:该种
商品的购入价是多少元?(《知识大集结》P 135,15)
代数解:设进价为
x
元,定价为
y
元,则
a
3

x
2


yx650


x80%y480



65080%480
5000

180%
6 50480650480
或①+②得

180%

y650 480
,即
y
代入①得
x6505000

180%180%
算术解:(线段图)
定价:单位“1”
①×80% +②得

180%

x65080%480
,即
x 
80% 20%
定价:

480650



180%

5650
进价:

480650



180%

6505000
480元 650元
进价:?
几何作图解作法一:
如图,
AB80%定价

AE480

EC650

定价:
BAAEEC
,进价:
BAAE


EGPCB

AB

G


EFPAB

CB

F

依题意
AC:AB20%:80%


ABPEF

VABC:VEFC


80%定价

2
0
%



4
8
0

A
E
G
B
6
5
0

F

C
EFAB80%EC80%65080%

EF

ECAC20%20%20%
又由
EGPCB

VAGE :VABC

AGAB80%AE80%48080%

AG

 
AEAC20%20%20%

EGPCB

EFPAB


四边形
GBFE
是平行四边形,
GBEF

65080%48080%
故进价=
ABAEBGGAAEFEGAAE 4805000

20%20%
几何作图解作法二:
如图,OA表示定价,OB表示进价,
以O为圆心,OB(进价)为半径作圆弧
交OA于C,依题意AC=650,
在CO上截取CE=480,
以O为圆心,OE(80%定价)为半径作圆
交OB于F,则OF=OE=80%定价,
FBOBOFOCOEEC480

过E点作
EGPAB
交OB于G,则
GBEA20%GB

,即进价
OB

OBOA120 %
GBGFFBGF480
,故现只需证明
GF65080%
即得解 。)

20%20%20%
以O为圆心,OG为半径作圆交OA于H,易知HE= GF(类似前文已证)
OCOB


HGPCB

Q EGPAB

HGPCB
(连结CB、HG,
Q
OHOG

(进价
OB


HEEG


CAAB
EGOE80%GFHEEGOE80%
,故
QEGP AB

V

OEG:VOAB

ABOA1CA CAABOA1
GBGFFB65080%480
5000

 GFCA80%65080%
,故进价为
OB
20%20%20%
HEGCAB

EHGACB

VHEG:VCAB


商余问题中的不定方程
3
(66) 菜园里西红柿获得丰收,收下全部 的时,装满了一些筐还多24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
8
又刚好装满6筐,求共收西红柿多少千 克?(《英才教程》)
代数解:设共有
x
1
千克,每筐
x
2
千克,(
x
2
24
)则
5

3
x
1x6x
,即的是
x
2
的6倍(
x< br>1

x
2
的倍比关系)
1
2

1
8

8

53183333
x
1
6x
2
x
1
x
2
3x
2
3x
2
x
2
,即
x
1
除以
x
2
的商 为3,余数为,
8855585
335
即第一次装了3筐,余24千克,既是筐,< br>x
2
24

x
2
2440
553
88

x
1
6x
3
640 384
。答:共有384千克,每筐40千克。
55

3

算术解:以全部西红柿为标准量(单位“1”)则其余部分为

1

,装 了6筐,则每筐

8

5
553

3
< br>装

1

6
,每筐装全部西红柿的,全部西红柿共可装
19
筐,即共有
48
48485

8



3

3
1


1

6

9
筐,由第一次装筐后剩余24千克,第二次恰好装6筐知,第一次 装
5


8


333
了9−6=3筐, 余筐,即24千克,于是每筐
2440
(千克)共有
409384
( 千
555
克),或40×9+24=384(千克)
题型五:可化为按比例分配的二量纲问题
(67) 狗发现在离它10米的前方有一只跑着的 兔子,马上追上去,兔跑9步的路程狗只需跑5
步,但狗跑2步的时间兔却能跑3步。问:狗追上兔时共 跑了多少米的路程?(《知识大
集结》P142,4)

速度时间路程
分析:



单位时间的步数 单位步数的长度速度

单位时间的步数单位步数的长度时间路程

本题时间为绝对参照系,故变量有三阶:单位时间的步数、单位步数的长度、路程,可
将前两阶合并为速 度,于是有二阶:速度、路程。兔和狗分别是二元。
解法一:(相对速度、合分比定理、更比定理、解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进一步,相对速度×时间=相对路程,即速度差×时间=相对差
1
v

3步
9步
5

,以兔为参照系,则狗的相对速度 为
v

v

,狗的相对路程为
s

s


1
v

2步6
5步


v

v

651
ssvtv

tv

v

1
101



,本题时间为 绝对量,故
狗兔



,即
s

6v

66s

v

tv

6
解比例得
s

60
(米)
解法二:(按比例分配、二元一次方程)
设狗跑过
x
米,兔跑过
y
米,则
1
s

v

tv

3步
9步
5

,故
5s

6s

0

1
s< br>狗
v

tv

2步6
5步
故二元一次方程模 型如下,第一式为齐次

5x6y0
x6
,由第一式得
,对第二式按比例分配得

y5

xy10
65

y10
,答:狗跑过60米。
x1060
(米)
5 0
(米)
6565
(68) 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时,驶出时顺风 ,每小时行驶30千米;返回时逆风,
4
每小时行驶得路程是顺风时的。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 就应往回返了?(《知识大集结》
5
P139,例6)
分析:依题意,返回时行的路 程和驶出时行的路程相等。路程一定,则速度与时间成分
比例关系,亦即驶出时的速度×驶出时用的时间 =返回时的速度×返回时用的时间。由返回
44
时的速度是驶出的知,返回时的速度为
3024
(千米时)。要知道路程可先求时间。
55
法一:(一元一次方程)设驶出时的时间为
x
小时。
488< br>30x30

6x

,解得
x

3080
(千米)
553
答: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返了。 法二:(二元一次方程)设驶出时间为
x
小时,返回时间为
y
小时,则
8

x

xy6

810


3
,(千米)或
30802480
(千米)


4

10
33
30x30y0

y< br>
5


3

t
v
4
法三 :(算术)
v
驶出
t
驶出
v
返回
t
返回
,于是
驶出

返回


t
返回v
驶出
5
48510
按比例分配:
t
驶出
6 

t
返回
6
(小时)

(小时)
453453
810

3080
(千米)或
2480
(千米)
33
(69) 一车间有21名工人生产螺栓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 栓12个或螺母18个,现有若
干名工人生产螺栓,其他工人生产螺母,恰好每天生产的螺栓和螺母按1 :2配套。求生产
螺母的工人人数。(《知识大集结》P142,2)
代数解:设生产螺栓
x
人,生产螺母
y
人,

smba-四年级下册数学期末


山西高考招生网-金融工程专业介绍


五一劳动节黑板报-英文个人简历


课题结题报告怎么写-课后反思


杭州中考-圣诞促销


中国沙洋-团员思想汇报


工作时间安排表-新加坡留学签证


四级口语-祝福语大全简短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