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古老典籍?
余年寄山水
615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7: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刚劲读音-问世的意思
--《易经》的数学基础《洛书》是1-9九个自然的
自发、自组织结构
王 介 南
在此之前,我写了题为《浅议中华文化为什么没有发展出推演法?》的文章。在后半部还向李约瑟"开火"。说他不了解《易经》的数学创造力。事后,我却又自问起来:我们的《易经》究竟是部什么样的古老典籍?为什么会使李约瑟觉得《易经》有一种"幻觉"会产生。
我于是想到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465-532)所著《文心雕龙》中的《正纬》一文。因为这篇文章讲的也是牵涉到与《易经》有关的虚伪、诡诞的"纬学"以及不少有名学者对之作出的批判,特别提到东汉科学家张衡曾经"奏令禁绝"的故事。而刘勰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批评家则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对"纬学"的东西要"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文章开头一段说: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迥文隐,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我认为这段文章观点正确。他认为远古的人有"天命"、"神道"想法,把某种自然现象看成是一种"天意"而敬畏起来,并付之实践。由于年代太久远了,所以有了种种不同的虚诞讲法流传开来。在《易经》身上,也不例外。有的人把《易经》的起源,说成是一匹像龙一样的马出现的结果;而《洪范》则是一只大乌龟爬出来的产物。《易经》和《洪范》是真实的,大乌龟和龙马就可能是一种伪托了。他认为这里的因果关系是不真实的。但是一部文明史,少不了这样那样牵强附会的东西。因为越是年代久远的事情,在无文字记录的历史条件下,倒是可以凭借这种虚诞的神话故事留给我们以思考的线索。
我就认为那只大乌龟是一块龟形刻石,上面刻有《洛书》数字符号,而出现在洛水之滨。为什么在远古时代会有人吃得这么空闲,竟肯化大力气去钻刻这种东西呢?这决不是一个个人的艺术爱好和学术研究,也决不是有财富的大款,存心为自己留点传世作品。在被作为《洪范九畴》那样的建国大纲以前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刻石,只有氏族公社集体才能办得成功。那么,原因又何在呢?不知道!文字不足征。这样,被视为"天生神物"的《洛书》,它的原起,好像几千年于兹,还未得到破解。
刘勰在文章中讲:"通儒讨核,谓起哀平,东序秘宝,朱紫乱矣,至于光武之世,笃信斯术,风化所靡,学者比肩,沛献集纬以通径,曹褒撰纬以定礼。乖道谬典,亦
已甚矣。"
意思是说,从西汉末叶,哀帝、平帝时期开始,到东汉光武帝以后的这一段大约40-50年时间内,纬学闹得最厉害。连作为东汉王室的沛献王刘辅都采集纬书来写经论了。而那个叫曹褒的高官受命制订礼仪法规时,竟然用集纬之文与《五经》相杂来制礼了。
面对这种"乖道谬典"的情况,有识之士也就起而作出应有的批判了。比如哲学家桓谭(前1~后56)痛恨纬学的虚伪(桓谭疾其虚伪);经学家尹敏则"戏其深瑕"。
按:这里的一个"戏"字,是讲这样一个故事;光武皇帝认为纬学著作,别字很多,怀疑不是圣人孔子的作品,如果让它流传,要贻误后生的,而不能接受。尹敏就说,如果只是别字问题,那就把别字加以改正就是了。比如我姓"尹",这个"尹"就是"君"字少个"口",那就加上就是了。因而自况道:"君无口,为汉辅"。意思讲我这个姓"尹"的,是汉朝的辅臣呐!原来尹敏的官职曾经做到"谏议大夫",属于皇帝以下卿、大夫、士的第二档。刘勰接着讲到科学家张衡,说"张衡发其僻谬。"显然,在科学家看来,纬学的东西是谬误的伪科学。可以由此认为张衡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反伪科学的第一人。反得对,好!
对于东汉王朝近200年内的纬学问题,刘勰在他的文章中,于是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句:"若乃羲、农、轩、皋之源,山渎、钟律之要,白鱼赤鸟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而政论家、史学家的荀悦认为纬学有它诡诞的地方,但也觉得其中夹杂着真实的东西。
刘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从文学角度看,他认为上述种切,于文辞歌赋为"有助",所以"后来辞人,采摭英华。"但从科学角度看来,那位字平子的科学家张衡的态度则十分明朗,毫不含糊,他要"奏令禁绝"。而荀悦却表示不能同意。我认为他的话也是言之有理的。作为后人的我们,既不能说荀悦是个机会主义者,讲他反伪科学的立场不鲜明;也不能由于荀的这种看法认为张衡走的是极左路线。根据我的研究,即使是20世纪后的今天,为人的视力所不及的夸克,那是物理尺度10-18/厘米以下的东西。而科学家却说这种东西,有三种"味道",每味有三种颜色。上夸克最便宜。初听起来,这不就是连科学家自己也"好生矫诞"吗?如果用《易经》的语言,这岂不就是会让人产生"幻觉"的"精气为物,游魂为变"、"鬼神之情状"吗?
在古代,对纬学的批判,在刘勰的文章中,如上所述的四个人可说哲学(桓)、经学(尹)、科学(张)、和政论、史学(荀)这四个不同学术领域的代表人物都提到了。
这在刘勰来说,就好像是他独自一人在举办一次研讨会。最后他发言说:"四贤博练,论之精矣。"
他并作如下的研讨会小结:
赞曰:"河温洛,是孕图纬;神宝藏用,理隐文贵。世历二汉,朱紫腾沸。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他好像这样在说:黄河啊!根据纬书所说,当年尧帝在黄河、洛水之滨设坛祭祀。黄河出现"荣光",有龙马衔甲,赤文绿地。而和暖如春的洛水,孕育着图纬。它们都被当作神物宝器,珍藏宝用。它们的义理深奥,而文字可贵。(谁知)在经过前汉后汉两个朝代之后,真伪错杂,好像红色和紫色弄不清楚一样了。怎么办呢?"剃除糟粕,取其精华"吧!
然则精华何在?这就是问题的要害。刘勰未曾作出解答。几千年来的易学家也似乎尚未作出解答,归结到《易经》的根本,亦即它的数学基础是什么?八卦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尚未得到解答。
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课题。而且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如果你对《洛书》和八卦的起源未能作出数理解答,你就休想去掉"易经"让人产生"幻觉"的帽子。特别是对科学家来说,哪怕你说得再好听的事物,如果不能对之作出相宜的数学分析,嘿!嘿!他们就不管你是何等样人,坚持不买你的账:不理睬,更不接受,因为他们无法操作。因此,对《易经》要作出科学的理解。
根据我的研究,首先,我发现《易经》·八卦的数学基础是1-9九个自然数的自发自组织结构如下图(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如果将本图(1)的数量结构作三横三纵的排列则为下图(2)。
492357813
又如再变换为如下图(3)这样的几何形式。
① ⑦ ③ ⑨
⑥ ② ⑧ ④
这无疑是DNA双螺线结构模型,因为生命的起源,也本是自然自发自组织的产物,是无法排除自组织原理的。
又据我的研究,《洛书》作为一个矩阵,它的行列式的值为360,而360是一个宇宙常量。它有八个三数相加之和都是15的集合,因而具有均质各向同性的宇宙学原理,所以它是一个宇宙模式。它的数量结构,乃是宇宙数理的高度概括。那么图(3)所示的数学模式,也就不过是这种宇宙数理的一种变形罢了。还有,根据我的研究,用《洛书》和八卦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物质家族分三代的难题,所以宇宙物理也无非《洛书》宇宙数理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其实,从自然主义观点看问题,本不应该细分什么生理和物理,它是浑然一体的东西。
根据
以上理由,我认为《洛书》矩阵就是200年前法国伟大自然科学家拉普斯梦寐以求的"一个"可以概括宇宙数理、宇宙生理和宇宙物理的"单独的公式"。因为上图(1)是无可置疑的自然主义色彩。确非"人力私智所能参"的东西。
从审美的判断标准看,那么,对于给定现象最好的解释,通常是最简单,假设最少的那一个。这是14世纪英国哲学家奥卡姆(William of Occam)提出的美学原理。这个原理被称之为"奥卡姆剃刀"。它是导致中世纪关于太阳系的托勒密(Ptolemaic)模型崩溃的原因([美]约·霍根(John Horgan)《科学的终结》第103页,远方出版社)。
那么,这"一个单独的公式"能成立呢还是不能成立呢?谁说了算呢?天地悠悠,默默不语。在我来说,唯有诉诸自然,诉诸广大读者。题为《洛书:一个单独公式》书稿,35万字已写成并行将出版,内容三大部分:中国古天文,宇宙起源论,大统一场论(包括N=8超引力论和超弦论,及其他)。
以上所论,只讲《洛书》的自组织原理。它的起源问题有待另文论述。
2005年1月1日 煦日临窗
??
??
??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