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余年寄山水
712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7:46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枣的英文-杀伐








高考总复习:中国近现代史复习
第三讲:第三单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
(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新文化运动)


【内容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蓬勃兴起。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迅猛发展。

清政府在形势的逼迫下,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没有能够挽救其统治危机。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迅速得到全国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灭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革命果实被封建军阀袁世凯篡夺。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公然恢复君主专制制度,出卖国家利益。对此,革命党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之辛亥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也壮大起来。

20世纪初期,思想解放的潮流日趋高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冲击了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

【重点讲解】
考点1: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为武器,以西方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为理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弱点,三民主义又有明显的缺陷:没有提出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在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也就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工农群众。在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主要依靠会党和新军,辛亥革命后则主要依靠地方军阀。资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辛亥革命后希望通过承认不平等条约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帝国主义不仅不予支持,反而联合封建军阀破坏革命,这一切都使革命力量显得薄弱,处境艰难。

可见,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和纲领,有利于革命派的团结斗争,但其局限性也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考点2:清政府统治政策的调整(清政府的近代化问题)
调整:
①洋务运动;
②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③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领域:
①经济领
域:如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戊戌变法设立机构,保护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②政治领域:如设立总理衙门;百日维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等。
③军事领域:如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近代海军;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④教育文化:如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百日维新创办京师大学堂,普遍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时派遣留学生。

背景:
①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兴起的,当时清统治存在内忧外患。
②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中国民族矛盾大大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③清末新政则是在《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革命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开始的。

特点:
清政府适应近代化,其显著特点是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评价:
①晚清的近代化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
②尽管其目的都是为克服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考点3:帝国主义破坏辛亥革命的史实和启示
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强采取军事威胁、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的态度。

首先:
干涉、遏制中国革命,表现在调集军队,聚集军舰,日本与清政府签署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款。

其次:
表面“严守中立”,实际上静观时变,积极寻找新的代理人,以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

再者:
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①帮助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政权。
②支持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外交上拒不承认临时政府。
③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启示:
历史告诉我们,帝国主义为了侵略中国和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殖民地,总是要勾结和扶植中国的反动统治集团,来破坏和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所以,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不但要推翻本国反动统治阶级,而且必须同时打倒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考点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
1912年春,孙中山在参议院颁布。

目的:
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内容:
主权在民;民族平等;自由权力;参选权力;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总理有驳回权、副署权。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
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

意义:
《临时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它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考点5: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领导权的原因
(1)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孙中山被迫退让。

(2)帝国主义的支持,帝国主义对南京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

(3)旧官僚、立宪派在革命阵营内部进行破坏,对孙中山施加压力。

(4)袁世凯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和采用反革命两手,对革命党人威胁欺骗,对清政府威胁利诱,迫使清帝退位。

考点6: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在辛亥革命中的主要表现
(1)革命纲领: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压力下,同意停战议和。临时政府成立后,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对于封建势力,则实行妥协,没有触动封建土地制度和真正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2)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充分发动革命的重要力量──农民,革命党人单纯依靠会党和新军,这样脱离人民群众,孤立无援。

(3)同盟会组织涣散,内部派系复杂,四分五裂,起不到革命党领导革命进行的核心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真正建立和掌握革命的武装,因此只能向掌握反动武装的袁世凯妥协,并交出胜利果实。

考点7: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

②都制定了革命的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③都采取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太平天国同清朝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斗争,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和后期防御战等,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装反清起义。

④都在南京建立了革命政权。太平天国定都天京;辛亥革命中在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

⑤这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不同点
①领导革命的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②革命的性质虽然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但太平天国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而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战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革命的纲领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要建立一个“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田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理想社会。“三民主义”是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与辛亥革命的“平均地权”也有质的区别。一是平均主义的,彻底否定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④发动群众的程度不同。太平天国主要依靠广大农民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而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则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仅依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以及会党和新军中的一部分人。

⑤斗争的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被清王朝勾结外来反动势力残酷地镇压了,而辛亥革命则在推翻了清王朝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后被中外反动势力篡夺了革命果实。

考点8: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历史背景:
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目的:
都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③领导阶级及其特点: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④最终结果及其原因:
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不同点
①政治主张:
领导戊戌变法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保留皇帝。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

②手段及性质:
戊戌变法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③结果也有不同的一面:
戊戌变法半途夭折,完全失败,变法法令被废除。辛亥革命毕竟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很大成功。

考点9: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
焦点:
共和与反共和的斗争

表现:
①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大搞独裁,刺杀宋教仁,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卖国,革命党人进行护国运动,袁帝制梦破灭等。

斗争的实质:
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

认识:
①复辟的失败
,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行为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多次斗争,虽然保留了民国虚名,但仍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考点10:对“实业救国”的评价
(l)“实业救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活动与主张反映了其阶级利益和要求。这一思潮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具有爱国主义的进步意义。在“实业救国”的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促进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2)“实业救国”在中国行不通
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状况和张謇等实业家创办实业的经历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在帝国主义控制下,中国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仍占绝对优势的封建经济,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很大束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生存和曲折发展。当时日本没有出兵欧洲,美国参战很晚。美日趁火打劫,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并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超过本国资本。大战结束不久,列强又卷土重来。帝国主义压迫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严重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在国内市场狭小,苛捐杂税沉重和资本匮乏等。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不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发展,中国社会就不可能发展。

考点11: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局限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试题回眸】
(1)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 )
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分析此题的关键在于限制词“辛亥革命时期”,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实现民主共和开始进行斗争直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这段时间,可知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颁布《临时约法》符合题意,而领导“二次革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不符合题目要求,答案C。

(2)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而采取的斗争方式有( )
①举行双边谈判②采用政党政治③运用法律手段④进行武装斗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而题目所提供的备选项在课本中仅提及“进行武装斗争”,其他的必须由考生分析、判断,所以有一定难度。解题关键是考生必须明确孙中山为争取和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在此基础上去分析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南北议和即是“举行双边谈判”;改组同盟会,成立国民党,占据国会中的大多数议席以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就是“采用政党政治”;利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便是“运用法律手段”;“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都是“武装斗争”。答案D。

(3)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根据时间可排除A项,从“创举”的角度排除B项,“变局”指全局变动排除D,中华民国成立符合
1912年,“变局”和“创举”三个条件。答案C。

(4)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解析:中华民国成立是指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清王朝统治的结束是宣统帝的退位,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未废除不平等条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答案D。
(5)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把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A.(1)(2) B.(1)(3) C. (2)(3) D.(3)(4)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必须明确张謇所处的时代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救亡图存是当时一切有识之士的奋斗目标,爱国心的驱使和中国的积贫积弱使他认为应该实业救国。答案A。

(6)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强调科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
A.民主共和制B.君主立宪制
C.苏维埃体制D.人民民主制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政治主张,解题关键要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直接原因是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所以,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共和制。答案A。

(7)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政治主张。

(8)“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
护法运动

解析:C。从民谣“辫子灭”,“跪拜礼灭”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风俗。

(9)1919年孙中山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清朝皇室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D.军阀、官僚、政客

解析:D。破坏地面是指推翻了清朝皇室的统治,但还是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深刻的原因是没有推翻军阀、官僚、政客,他们才是地底尘土。

(10)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解析:D。梁启超此文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的,所以作者所拥护的政体就是当时的民主共和政体。

(11)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④张謇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C。“工业体系比较完整”在民国初期不可能出现,予以排除。

(12)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解析:A。1912年,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赢得参众两院大多数议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袁世凯为阻止国民党组阁,派人刺杀了宋教仁,此后以武力镇压了国民党。故选A。

(13)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解析:C。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
1.孙中山将解决土地问题列入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最早是在(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同盟会时期
C.中华革命党时期
D.兴中会时期

答案:B。

2.1906年孙中山说:“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
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逐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来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当时孙中山( )
①正确揭示了中国近代民族问题
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③认为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④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答案:B。

3.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答案:A。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民族企业发展很快,但很快走下坡路,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近代中国矛盾错综复杂
B.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C.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答案:C。

5.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其共同点有( )
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③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6.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该是
A.4.6个 B.3个 C.2.5个 D.0.55个

答案:C。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答案:D。

8.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裤脚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9.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飚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二、材料解析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初“工业建设会”发表成立旨趣:政治革命,丕(大)换新猷(计划),自必首重民生,为更生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治国)国之宏图。……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难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形容众人归向)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民声日报》(1912年2月28日)

材料二为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尚未全达,是何也?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善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故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无一定策画如故也;政治之污秽,无扫荡方法如故也。以若斯之政府,而欲求得良善之政治,既不可能,亦不可望也。
——宋教仁《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1913年3月)

材料三 现在看透孙、黄,除捣乱外无本领。……若彼等能力能代我,我亦未尝不愿,然今日诚未敢多让。彼等若敢另行组织政府,我即敢举兵征伐之!国民党诚非尽是莠人,然其莠者,吾力未尝不能平之!
——袁世凯《传语国民党人谈话》(1913年5月)

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思潮?这种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理由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良善政治”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民国成立已届年余,而政治之纷扰……污秽……如故”。

(3)材料三袁世凯发表谈话的背景是什么?表明了什么?

(4)综合三段材料评价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答案:
(1)“实业救国”思潮。产生于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理由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扫清了障碍。

(2)“良善政治”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治。因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反对民主共和,实行了专制独裁统治。

(3)袁的谈话是针对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反袁斗争。表明了袁坚持独裁、镇压革命党人的反动面目。

(4)材料一、二的观点体现了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两大社会思潮,具有爱国进步意义。但由于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双重压迫下,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不能真正实现。

三、问答题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根据史实回答:
(1)民族危
机空前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2)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较之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答案: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疯狂侵略我国,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八国联军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2)
19世纪末没有成为主流:
①甲午战争后,中国又面临着瓜分狂潮,民族矛盾空前尖锐,使资产阶级尚不能认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②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上层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它们对封建势力更有依赖性,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③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故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

20世纪初成为主流:
①20世纪初,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国内矛盾更显突出。
②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其反动本质更被人民看清。
③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使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
④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3)进步性:
①斗争方式上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②斗争目标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高考预测】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非常重要的内容,要注意知识前后的关联。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是中国经济近代化重要步骤,同样是高考考查重点。

(1)同盟会成立背景及影响,三民主义分析评价,武昌起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对辛亥革命的破坏,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失败原因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

(2)北洋军阀的统治在高考中占的比重会较小,最多出现选择。

(3)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务必掌握。

(4)掌握新文化运动要注意和以前的思想运动的联系、比较。


奉献的拼音-京戏


硫化物的溶解性-外汇什么意思


缓解压力英文-众所周知的意思


介绍领导的顺序-翠绿的近义词


玲珑剔透造句-诲人不倦是什么意思


普通面粉变低筋面粉-脱产是什么意思


吸引英语-年少气盛的意思


昏组词-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