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的优雅》
绝世美人儿
508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19:2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货车的英文-倒卧
1.惠妮要去小津先生家里吃晚饭,去之前要整理一下自己邋遢的形象——小的暗示——改变的开始,包括剪头发,买新衣服,重新读安娜卡列尼娜。
2.惠妮剪完之后的头和帕洛玛的头型是一样的,当她们互相接受信任了之后,决定一齐走出去的时候,一老一小,十分和谐。这是精神脾性上的相似。
3.姐姐的小鱼被帕洛玛下了药,以为必死无疑,于是被帕洛玛冲下马桶去。这里的意思是,鱼儿你待在鱼缸里,没有什么生活意义的,不过是被人养着,看不到什么自由,唯一的用途是被人观赏,以及每天换水的时候给你一点存在感罢了。这是对前半部分帕洛玛想法的总结和暗示。之后,这条小鱼在惠妮的卫生间里被救了出来,节奏上和惠妮开始“解救”帕洛玛于她的“没有空间”的家一致。是另一个暗示。很漂亮,很精妙。小鱼活了下来,帕洛玛也活了下来。当然,惠妮也活了下来,在另一个维度上,她有了小津先生和帕洛玛的理解和关爱,有了新的生活的转机。她是那条小鱼的新的水和鱼缸。
几个感想:
1.十二岁的时候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十二岁的时候,好像刚刚小学毕业,进入初中。那个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诗人。初一的时候,开始写诗,从浪漫主义开始,写赞美,写颓废,写劝告,写反省。那个时候自己的宇宙是黑白的,是疯狂的魔幻的,但是在现实中,和小女孩帕洛玛一样,读书,古怪,表达古怪,把感情投入到那些古怪的人身上。
那个时候,自己也常常模仿死亡的画面,所以看到小女孩模仿心脏病突发,刨腹,吃药自杀,突然想起自己,当年的好笑。当然,当年模仿自杀也并不是因为自己想死,只是觉得活着的意义不知道在哪里。海子、顾城都自杀了,尼采和卡夫卡也没有安享晚年,那些极端的人有无限的魅力。看着他们的书,看不懂也觉得欣喜,仿佛拿到了通向天国的钥匙。开始学着他们的语气,和父母顶嘴,和同伴辩论,同老师讨论,那个时候,有几个老师给了我一些指导,尽管那些指导的语气温和,循循善诱,但是实际上,只有一句话:日子还长,世界很大,你读的书走的路还很少。
十二岁似乎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虽然在家长们开始,说那些幼稚的话和表达古怪的想法的人只是一个孩子,可是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思考人生,已经开始发现自我,已经开始明白这个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了。死亡,生存,社会,人。这是这个孩子第一次面对梦魇。
2.帕洛玛的家长和那些社交中的没有了孤独的人们。
从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来拍电影,我们会很容易被打动,毕
竟小孩子在我们的心中是纯洁温柔的天使,在这个社会里是最应该被保护被爱的人。你可能是别人的男朋友,是家里面的丈夫,爸爸,社会中的中坚,但是孩子是所有人的孩子,这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的共识,并且在法律设计,公共服务和艺术作品中体现着。《一一》中的洋洋也是这样的一个经典形象,他和帕洛玛很像,但是少一些极端哲学的味道,他们是不同的可爱类型。洋洋也是拿着照相机的人,他拍着那些自以为大人的大人们的后脑勺,来告诉他们,他们忽视了的,最为珍贵的东西。帕洛玛也有这个意思。可是帕洛玛是尼采和卡夫卡,洋洋是海德格尔。
大人们的责任真的很重的。他们需要在这个社会丛林中打拼,需要在压力中保持平衡,需要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保持微笑。他们其实也很可怜。他们的可恶也建立在这可怜之上。影片不断地暗示,隐喻贯穿整个电影,这一点一会可以详述。
当然了,读读教育心理学,读读心理发展过程的书籍,成年人也许可以明白孩子会怎么想,但是他们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们纵可以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研究得出普遍性的观点,但是他们不一定会知道该怎么做。电影把上帝的视角给了我们,虽然这上帝的视角是固定的,但是我们还是过了一把上帝的瘾。可是在实际中,我们无法成为上帝。
我们看见:帕洛玛的爸爸教育她要保持客气,必要时要虚伪,供职于政治,虚伪是他的盾牌,也是他的武器,即使是在帕洛玛面前,他曾经拿起酒杯对帕洛玛说,你要不要来一点,然后马上反悔,说:我开玩笑的,一股悲哀的气味弥漫开来;帕洛玛的妈妈把感情投射到花草上,去无法跟还孩子保持正常的交流,甚至得不到孩子的拥抱,而帕洛玛的拥抱最后是给了惠妮,那也许是她精神上的妈妈,帕洛玛妈妈被描绘成一个中产阶级的庸俗主妇,漂亮,富有,但是精神空虚,无法正常的面对死亡,精神失常;帕洛玛的姐姐,青年,上进,但是一副庸俗的嘴脸,虚荣,缺乏真正的教养。
帕洛玛用自己的摄像机记录着这些庸俗的嘴脸,同时也慢慢体会这人生的无奈与无聊。
3.关于摄像机的双重隐喻。
电影里出现摄像机,或者说,戏中戏的时候,无论是有意无意,不管是表达什么想法,都是影片和观众,作品和表达之间的双重隐喻。隐喻这个词语用的很多,学术上什么意思我并不知道,但是似乎比比喻本身更加隐晦一些,但是确能够被发现,是可以被阐发的。
双重隐喻的第一层,电影中的现实,和电影中摄像机中的现实的隔离,第二层,电影作品的和真正的现实的隔离。画中画和独白也都有一些类似的性质。
这个想法很好理解,也很容易被接受。往大的方面说,这种看法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世界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化中出现。和虚无和后现代都有一些气质上的相似。观众既被深深地限定,但是另一方面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任何的细节都有了新的解释,一滴水里可以看海洋,一粒沙里可以见沙漠,同时一部电影也可以转换成了一幅画,一个词语,一种只能被观者本身理解的感受,观者和电影的融合更深了。
比如《后窗》:窥隐和被窥之间的关系。那个病记者看到的,被我们所看到,而我们看到的更多,我们看到了记者的行为。记者看到芭蕾舞女演员,我们看到他时尚主编女朋友。
当然,我们也能够被窥视。事实上,我们在不断地被窥视。
可是,不必恐怖,窥视的过程并不是把保守先锋的裸体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是潜移默化之中,让隐私这个概念的基础丧失。这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领导集团的事情,这是奇妙的联系和奇妙的运动过程,但是所有历史进程不都是这样的吗?当微信中自拍流行,当秒拍成了时尚,当各种用户信息成为商品,渐渐的,所有东西发生了改变。一个事情的发生有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衡量,当然也可能有其他,我只是举个例子。什么时候人会对历史事件吃惊呢,当空间不变,时间却被想象缩短,比例关系在想象中变的不再协调的时候。摄像机的隐喻的后果之中就有这一点,它缩短了我们的时间横轴,让事件发生的的空间变换加快了,给我们冲击,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只是温水中的青蛙。
4.关于小津先生和惠妮的爱情。
对于浪漫的爱情故事,有的人讨厌,有的人喜欢。有的人曾经讨厌,有的人曾经喜欢。有的人有时讨厌,有的人有时喜欢。有的人也许讨厌,有的人也许喜欢。有的人讨厌这种,有的人喜欢那种。看到么?无关乎爱情故事本身。关乎那个人,关乎你自己。
(爱情故事种类何其多。白娘子和许仙,董永和七仙女,梁山伯和祝英台,张生和崔莺莺,唐明皇和杨贵妃,李清照和赵明诚,刘兰芝和焦仲卿;灰姑娘,罗密欧与朱丽叶,杰克和肉丝,渡边彻和小绿林子,斯嘉丽和白瑞德,简爱和罗切斯特以及休格兰特的很多很多电影中爱情。我的意思是,不要试图给爱情一个定义或者结论。you know nothing john snow。哈哈哈哈。)
对于爱情故事的态度其实很个人化,反映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
我去看豆瓣评论,有人认为小津先生和惠妮的爱情是不真实的,或者说,是作家剧作家的一厢情愿。我觉得评论者也不必这么想,毕竟大家的经验各异,电影的情节只是经验中的一种,幻想也好,真实也
好,大家不好证实。爱情如果真实的话,它会是什么样子?把爱情相关的想法捋顺,那么首先第一个问题是,有没有爱情这个东西,大致分为两类,有或无。认为有的人,还可以细细划分定义,划分领域,划分情节和故事。认为没有的,得来讨论,为什么有的人认为有,以及这个世界有什么来替代爱情。
小津先生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完美的人,优雅,富有,善解人意,高尚。惠妮是一个灰姑娘,可是同样有着优雅的灵魂。在这一点上,电影并没有什么独创,大家的有着广泛的幻想基础,至于现实到底会发酵成什么,没有什么定论可言。爱情故事的精彩就在这里。
5.电影的中心主题:对剧情中表达的人生哲学的看法。
豆瓣上也有评论表示对这部人生哲学的电影有一些反感:矫情,造作,故作深刻。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我们开始讨厌所谓的矫情造作的时候,并不是我们的讨厌矫情造作本身,而只是讨厌过去那个矫情做作的自己,讨厌那个时候的一些不愉快的记忆?
或者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也许在现实中碰了壁,然后对这一切看起来幻想,看起来故作深刻的东西产生了反感,认为这不切实际,没有用途,没有意义。
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它描绘了你想过但是却没有的生活,你开始有一点点的嫉妒,你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用,因为它不适合你的生活轨道和逻辑。
当我们用作品来表示,工人欣赏不了艺术家的作品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告诉艺术家,工人阶级的肤浅和庸俗,而是在告诉那些艺术家们,你们的金主不是他们,你们很少成为他们的狗腿子,他们没有狗粮,所以不喜欢养狗。
如果大家把这些想法稍微放下一会,重新来审视人生哲学的问题,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讨论空间和共识区间。比如如何更好地生活,比如怎么才能更加快乐,自己的人生道路到底怎么选择,贫穷和富有的真正区别是什么。你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不能完美无瑕,让这个世界和你同时融洽,同时高潮。可是,你可以选择调整,前提是尽可能的抛弃先入的偏见。
那么这部片子是不是有些评论中讲的:文青的幻想,伪哲性和伪诗性的意淫呢?也许是,也许不是,很大程度上是观者的看法。下面可以具体说说我的看法。
6.我的看法:电影的结构和中心主题。
在我的活动区间内,我的看法对我自己至关重要,这是孤独的意义之一,个人主义的反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神化。所以我还是要说自己的看法。
电影的结构用两段台词就可以解释:第一段在电影中间,是总结上文,承接下文的一句。第二段是在结尾,是总结整个电影的。而中心主题就是
这两句话所揭示的。另外还有一段台词是对于《刺猬的优雅》的解释,这个揭示是电影的附加品,是电影宣传倡导的一部分,也是涉及到电影价值观表达的那一部分。
分别是:第一,幸福人家彼此都很类似,可是不幸人家的苦难却各有不同。第二,重要的不是死,而是我们死的那一刻在做什么,荷妮,您死前那刻在做什么呢?您准备好要爱了。第三,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刺猬,只不过多半不怎么优雅。
苦难与救赎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脑海中发生。生活的不幸,反而凸显出了关怀与爱的重要性。幸福的家庭是什么?不幸的家庭又是怎样的?也许帕洛玛,小津先生和惠妮才是真正幸福尺度上的一家人?如果那些不幸的嘴脸那么不幸,为什么我们的嘴脸却不断地接近他们?阶级,贫富,偏见,歧视之后,精神高贵又是怎样的状态?
每个人都是刺猬,只是多半不怎么优雅。是什么让我们长起了硬甲,凸起了长刺?
电影的逻辑是简单的,每一部电影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真实。可是爱是这个世界的调和剂。爱也是优雅的前提。电影的逻辑是简单的,现实复杂的很。可是也许你会想让这个世界简单一点?从这一点来看,爱还是这个世界的调和剂。
只是知乎上有一个小故事很流行,屠龙少年站在龙的尸体旁边,身上渐渐长出了逆鳞。又给大家的脑海蒙上一层灰霾,悲哀的色彩。这个时候,重要的是,你的选择。
7.其他的一些补充。
实在令人喜爱不起来,过度愤世嫉俗到有些孤芳自赏,用一种旧时代的眼光重塑现代。遣词用句也有些平淡乏味,总在过多解释后抵消了第一句话的韵味。|的确太装了。但至少也是一种自给自足,自己对得起自己的生活。|这真的是一本很法国的小说 各种意淫和自我满足 读书时仿佛是对着他们的鼻孔 然而 中间的格郎出现以后 似乎就有趣很多 至少还是在说一些思想和见地感悟 但必须剥去那些包裹着虚荣的貂皮大衣以后才能一窥作者心中的嫩葱一根。|平行的伪装。|聪明的头脑使得成功的滋味变得苦涩,平庸才会让人生充满希望。|我认为,《刺猬的优雅》是一本文艺女青年必读书。|恕我直言,无论是正牌文艺女青年,还是伪文艺女青年,她们共性的毛病都在于:所有的认知和感悟,大部分来源于书本上的自我领悟,并且形成自循环,却罕有来源于生活本身的顿悟,犹如为镜子中的影像而泣下,却根本不愿意触摸一下对应的实体。|超越阶级和文明的爱情会有结果吗?|它适合某个春日周末的午后阅读,然后合起书页,继续上路。|跟《苏菲的世界》一样出自哲学教师笔下,矫情和YY泛滥,叙事和情节合理性
则弱了些。哲学思想也未见得多深刻,基本还是欧陆现象学到存在主义一线。无怪改编影片时导演会选择认同小萝莉,门房怪阿姨确实是个怪物。|
——摘自豆瓣。讲的都很不错。有的时候我会躺在自己的梦里睡一会儿,不招谁,不惹谁,就挺好。马克思有没有休息的时候听听音乐什么的呢?听说他年轻的时候也是热血啊。大家都不要板着脸,多好。我觉得试图理解,并且宽容是处理小事情的绝佳方法。大事情怎么办?不知道的,不知道大事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