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巡山小妖精
622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21: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随便英语-除徒

好书读小说网提供下载 免费的阅读 VIP般的服务!!!

《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实业家们》


正文 我的追寻之旅

长期以来,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Www。HAoShUdu。CoM士农工商,商居末位,直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古老封闭的大陆才开始长出近代工商业的嫩芽,而真正深刻的变化还要等到十九世纪末震动整个天朝大国的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容许日本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任意设厂,给当时具有忧患意识的中国人巨大的刺激,清政府也从那时开始允许民间办厂。"实业救国"、"兵战不如商战",就是那个时代走在前面的中国人发出的沉痛呼声。

在读史过程中,我渐渐感到,以往我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的情怀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因此萌生出一个念头——追寻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我试图找回中国企业家真正的根,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本土源头。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的企业史已接近150年,就是从1895年算起,也有110多年了。中国企业家的根到底在哪里?

据说,"当官要读曾国藩,经商要读胡雪岩"是现在办企业的人中很流行的一句话。胡雪岩为什么如此走红?因为他在经营中有这样几个特征,"利用官府资源的能力、和社会各层面斡旋的能力、资本运营的能力。在当今的中国,如何迅速聚集财富,从体制内寻求创业资源尤显关键。"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的回答一语破的。他在探访了杭州胡雪岩故居和胡庆余堂之后,对胡氏120年前提出的"戒欺"、"客户第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等经营理念,对其信用和商德都表示肯定和佩服,并认为胡氏最后虽败犹荣。但王石同时清楚地指出,胡氏毕竟没有投资新式企业,也没有在改良工艺、提高品质等方面作出新的努力,所以算不上是一个企业家,只是一个流通领域的商人。

我的追寻结果是,这个根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不在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与徽商身上,他们都只是传统农业文明的产物,身上还没有笼罩近代的曙光,简单地说,他们不过是旧式商人。这个根也不在于"洋务运动"后期崛起、曾在晚清中国声名显赫的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最终未能超越身份的限制,踏入现代的门槛。这个根在那些开创了各种新式工业的民营企业家身上,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正是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

从张謇到卢作孚已经是两代人,从1895年到1952年,横
跨近60年的时光,前后几代企业家筚路蓝缕、大刀阔斧、殚精竭虑、立志求新,他们到底留下了哪些值得珍视的传统?积累了哪些不能忽略的经验?即便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可以为今天的人提供很好的参照。还有他们个人和企业命运的变迁轨迹,他们的"实业救国"抱负和时代的关系,我试图找到这些答案。

我的追寻之旅始于2005年春天,当时,我的《主角与配角——近代中国大转型的台前幕后》即将完稿,我把目光转移到了包括"实业救国"群体在内的历史人物身上,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引起我的强烈关注。当时,他们在我心目中的形象还是一片模糊,他们身上几乎都打上了形形色色的阶级烙印、政治标记,几十年来,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国人对他们始终产生不出足够的敬意,相反,有的只是鄙视和忽视。从那个春天起,我把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埋进了原本不熟悉、不够关注的史料之中。读了将近两年的史料,我眼前的近代企业家群像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许多人的面容在我心中活了过来,他们的形象和我少年时代被动建立的图谱大相径庭。

同时,我深刻地感到仅仅阅读史料还是不够的,我要走出去,到大江南北亲眼看一看这些企业家们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真实痕迹。从2007年2月到2008年1月,我的寻访之旅断断续续,历时一年。我去的第一个地方是无锡,主要是寻找荣氏兄弟当年在故乡留下的遗迹,在水西关、荣巷、梅园……我看到了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追求,以及四台石磨开创的惊世事业,我相信至今仍能打动许多做着类似创业梦的人。在长江北岸的南通,我深切地体会到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关系,有张謇才有近代南通。大生集团的辉煌和南通文化的根基,靠着一个人,一个办厂的状元郎而奠定,张謇已和南通融为一体,合二为一,他被称为"张南通"完全名副其实。尽管在我到过的所有地方中,张謇在南通留下的遗迹最多,保存得也最好,但仍有许多重要的旧建筑被无情地毁弃了。因为第一次来去匆匆,我又第二次去了南通,住了整整一个星期,甚至产生了为张謇写一本书的念头。

从武汉到成都再到重庆,然后从涪陵经万州,乘船下宜昌,我寻访卢作孚和民生公司的遗迹。从重庆朝天门码头附近的新民生大楼出发,我到了卢作孚的家乡合川,到了他苦心建设的北碚,从"温泉公园"到"作孚园",我努力体会卢氏当年的雄心万丈和内心苦衷。在宜昌的长江码头,除了对岸的青山依旧,我没有找到宜昌大撤退时的任何痕迹,好在市区还有几个旧时民生分公司的仓库,以及留下过卢氏背
影的旧时报关行的那条台阶。

对范旭东和"永久黄"事业遗迹的寻访,我从遥远的川西五通桥开始。在岷江边,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刻有"新塘沽"三个大字的那块石头,还有许多当年建筑的车间——那些高大的石头房子,以及厂门前当年的人工湖。抗战烽火中,永利碱厂曾迁到那里。我的第二站是与南京隔江相望的卸甲甸,现在叫大厂区,范旭东在那里创办了当时亚洲第一流的大型企业——永利厂。直到2007年12月中旬,我才北上天津,看到了久大精盐公司驻津办事处的那幢西式大楼,也是李烛尘当年的几个住处之一。在塘沽的永利碱厂,厂区里的老建筑只剩下一个"科学厅",昔日的"东亚第一高楼"已消失于唐山大地震。厂区外的"黄海化学工业社"旧址还在,现在做了厂史陈列室。现在叫做"天津碱厂"的这个厂区很快也将被放弃,搬到一个耗资几百亿的新厂区,当然这一切都已和范旭东他们无关。

最后,我去了离我最近的上海,寻找荣氏兄弟、穆藕初、刘鸿生等人在上海滩留下的痕迹。我的寻访之旅还未结束,在陕西宝鸡,荣氏企业中被林语堂盛赞为"战时之花"的"窑洞工厂",有机会我也很想去看看那里到底还保存了一些什么。

正文 近代企业家的五个来源

中国的近代企业家群体大致上有五个不同类型,也就是五个来源:

一是绅商型,以张謇为代表,这一类型一般拥有科举功名,官场背景,属于地方头面士绅,所以张謇把大生纱厂的性质定为"绅领商办",以区别于"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这是民营企业的早期形式。好书读小说网最强大手打阵容 第一代绅商型企业家可以包括同属"状元办厂"的苏州人陆润庠,以及北方的周学熙,南方的孙家鼐、孙多森祖孙和严信厚、严子均父子等人。

二是商人型,以荣氏兄弟为代表,他们从钱庄学徒到自己开钱庄,在办厂之前只有纯粹的商人身份。叶澄衷、鲍咸昌、宋炜臣、曾铸等都属于这个类型,"五金王"叶澄衷、商务印书馆创始人鲍咸昌、夏粹芳也和荣氏兄弟一样,在上海做学徒出身。

三是买办型,早期的朱葆三、虞洽卿和后来的刘鸿生可以代表。他们虽然都是买办出身,但在掘得第一桶金、完成原始积累以后,他们投资办企业,已完成买办身份的转换。"买办"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中性词,类似今天外资企业的高级白领或金领,并不是一个谈虎色变的政治符咒。这一类型早期的代表还包括朱志尧、王一亭及徐润、徐叔平父子等。经济史学者严中平在《中国
棉纺织史稿》中写道:"买办不独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需的大量资金,并且拥有创办现代工厂所必须具备的某些'洋务'知识,而这却是一切官僚、地主、高利贷者等等土财主纵使花费巨额资金也无从购买的。"

四是回母土创业的海外华侨,包括烟台张裕酿酒公司的张振勋,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简照南、简玉阶兄弟,永安公司的郭乐、郭泉兄弟,以及先施公司的马应彪等人。

五是知识型,代表人物有范旭东、穆藕初、卢作孚,以及陈光甫、周作民这样的金融家,他们或是留学美、日的"海归",或自学起家,共同之处就是创业之前没有官场背景,没有从商经历,没有雄厚资本,但他们有见地,有魄力,有能力。他们的企业不是家族企业,往往一开始就是股份制企业,在近代企业家阶层中他们最具创造性和现代精神。他们从来没有把利润最大化看做第一追求,而有着更高的目标,他们中许多人甚至算不上是资本家。

在他们之前,李鸿章、盛宣怀、张之洞建立的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华盛纺织厂、中国通商银行,以及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本质上都还是官办企业,所谓"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实际仍是"官有"。世人都说盛宣怀是官商,但他与"红顶商人"胡雪岩相比已有很大不同,他一手创办并长期主持经营多家大型企业,在企业史上的贡献不容忽略。就他的身份而言,官的身份仍大于商,他的个人资本主要也是投资到土地、房产、当铺等安全的传统行业,而不是带有一定冒险性的工业企业当中。

因此,盛宣怀所经手的那些官督商办企业,并不意味着中国向传统农业社会格局的告别。说到底,这些企业在他们眼里仍不过是"用",而不是"体",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他的目的还是为维护建立在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上的集权体制之"体"。换句话说,作为"自强论者",他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使清政府具备更强的经济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新式企业对于中国来说完全是个新生事物,商办更是起步艰难,19世纪60年代最早要求办企业的是上海的买办和与外国资本有联系的大商人,他们要办航运和纺织业,还拟定了招股、创办、经营管理的章程,向清政府呈递说帖,请求准予创设,遭到拒绝。直到1870年以后在上海、汉口这些开风气之先的通商口岸才有了小规模的民营企业。据统计,1895年以前,在1872~1894年的22年间,中国创办的企业累计不过72家,其中商办的虽然有53家,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只有19家,但在2000万两的总投资额中商办企业只占到22.4
%,与盛宣怀的轮船招商局等企业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外国在华企业的投资额实际上高于所有中国企业的资本,如果把他们也计算在内,民营企业所占份额也不过是可怜的11%而已。

等到张謇办厂以后,情况才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与盛宣怀等人不同,盛一生主要还是追求当官,办企业仅仅是当官的一个阶梯,诚如美国汉学家费维恺(AlbertFenerwerker)教授指出的,盛是一个官僚,特别是1896年以后更是朝廷中经常参与财政事务的官员,"单纯地做一个工业巨头,即使达到了控制数千万两资产的程度,在中国的社会中也不会给他一个与高级官员相等的地位。"因此,对盛宣怀来说,即便从新式工商企业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仍然是达到取得政治权力和官职这种传统中国社会的最高目标的一种手段。"

但是,假如没有盛宣怀迈出的这一步,我们很难设想在他后面的张謇等人能走得更远。所以这一步尽管只是在传统格局中打转,意义仍是非同小可,放在整个中国企业史上,盛宣怀和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人的作为仍具有开拓性。毕竟在当时,中国办企业的风气未开,1912年全国登记的工厂资本总额不足5500万元,而钱庄、典当业的资本达到了1.65亿元,相当于工厂资本的三倍以上。

从张謇筹办大生纱厂的1895年算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1913年,国内资本投资办的企业在1万元以上的一共549家,其中商办的463家,占到投资总额的76.3%,与前一阶段相比,和官办的份额正好倒了过来,民营企业有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在这549家企业中,资本在100万两以上的只有17家,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很小,但是,它们预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企业黄金时代的到来。

正文 外在因素:制度的不可抗力…

企业家在近代中国的起步,离不开当时具体的外部环境,国际的和国内的因素。WwW。hAoSHudU.CoM就国内来说,就是从农业社会开始向工业社会转型,即从古代向近代转型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从国际来说,西方世界叩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咄咄逼人的经济压力,他们不仅要把本国的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而且还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廉价原材料,以及利用不平等条约赋予他们的一切特权,包括治外法权等居高临下的优势,在中国大办企业,就地消化产品,而中国当时民贫国穷,处于绝对的竞争劣势。中国人从一开始投身办企业,就注定不光是赚钱发财这么简单,而是有着迫在眉睫的救国压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中国企业家带来空前的机会,张謇、荣氏兄弟的企业高潮都在这时,许多人的创业起点也在
这时。从1904年到1909年,中国平均每年有50家工厂注册,而1914年到1919年间,每年注册的工厂达到90家。

另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晚清到民国,中国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在整个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未达到过1/5,据估计,1920年只有4.9%,到1936年才达到10.8%,1949年也只有17%,中国尚没有从农业社会全面进入工商业社会。

外在制度环境永远是每个具体的个人创造的前提,从1898年开始,清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民间办企业的政策。1903年起,清政府成立商部,制定商律,开办实业学堂,设立劝工陈列所,举办劝业展览会等。截止到1907年,光是奖励工艺的章程就颁布了五种,投资办企业,可以按投资额得到顶戴花翎。

我们可以看一下1907年的《改订奖励公司章程》:

集股200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仿宝星式样特赐双龙金牌,子孙三代可以世袭四等顾问官。

集股80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头等顾问官,加头品顶戴。

集股60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二等顾问官,加二品顶戴。

集股40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三等顾问官,加三品顶戴。

集股10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头等议员,加五品衔。

集股20万元以上可以成为商部五等议员,加七品顶戴。

另外的奖励还包括子爵、男爵这样的爵位。当然,正如《东方杂志》1905年第一期中一篇文章所指出的,中国并不需要这些荣爵虚衔,而需要政府真正有效的保护措施。

《奖励公司章程》最后一条说:向来官场中出资经商的不乏其人,只是碍于旧习惯,往往耻言贸易,或改换姓名,或托他人代为经理,官商之间多有隔阂,现在朝廷重视商政,希望能尽快破除成见,官、商合力倡导,才能广开风气。

在清政府允许和鼓励下,各地商会纷纷成立。以商人为重要成员的"立宪派团体"诞生于1906年,在三波国会请愿运动中,他们曾发挥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中,张謇、汤寿潜等代表的立宪派也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上海独立时,李平书、王一亭、沈缦云等人都有功劳,比穆藕初大两岁的哥哥穆湘瑶武举人出身,曾参与攻打江南制造总局。从晚清进入民国,商会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公共事务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力。

民国之初创办有《中华实业丛报》、《劝业日报》、《实业公报》和《中华实业界》,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纷纷创办这类实业报刊,译介了许多关于工业、农业、金融、商业理论的文章。民国初年,大生集团掌舵人张謇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出任实业总长、农商总长,主持制定
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包括《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商人通例》、《矿业条例》、《证券交易所法》、《公司注册规则》等。

布衣出身的荣氏兄弟在商言商,但自1912年以来,不断就工商业的重大问题公开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建议曾得到政府的重视。

1928年,棉纱大王穆藕初在办企业失败之后,受邀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常务次长,经手制定了40多个法律、法规,许多是保护并有利于民营企业成长的。 好书读小说网提供下载 免费的阅读 VIP般的服务!!!

肤组词-鸟虫书


王字开头的成语-雷泽


六个馒头-敢情


新航路开辟的意义-牛轭


平衡反义词-浩劫的拼音


粗暴的反义词-赤拼音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蓦然读音


特优练考卷-流水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