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恶性通胀

巡山小妖精
630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21:4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将军令古诗原文-疑义

民国时期的恶性通胀为鉴
11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大大高于普遍预期。 20世纪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例如德国魏玛共和时期的恶性通胀,八十年代阿根廷的恶性通胀等,但最为中国人所熟悉的则是1949年以前国统区的恶性通胀。 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主要是通过中学历史课本了解那次通胀的。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是,1937年能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7年连粒米都买不到。对于这次通胀的原因,历史课本说,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腐败无能、积极内战等等。 这个一句话定性式结论或许没错,但距离汲取历史经验相距甚远。从细节看,这个恶性通胀是如何产生的? 1946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俞鸿钧曾坦言,"从1月到5月……税收只2亿5千万元,约为支出的六千分之一,巨额的财政赤字,由发行补足"。这里我们看到,印钞厂直接成了财政的提款机。这很难仅仅归结为政府处置失当,完全是制度缺陷使然。现代政制设计中,无一不确保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这份独立性与议会的拨款权相配合,牢牢地管制着政府的钱袋子。这层制衡机制,虽然有时会搞的政府机关因为手里没钱不得不关门歇业(如美国曾经发生过的那样),但它能够有效地避免政府玩弄金融市场于股掌中。 国民政府人为拉低汪伪政府发行的货币“中储券”是造成恶性通胀的另一个直接原因。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宣布法币与中储券的兑换比例为1∶200,这个“汇价”完全背离了经济规律,人为拉低了中储券5-7倍的价值,造成法币游资蜂拥而至当时的金融中心上海。再加上官方不可理喻地限制前沦陷区人民每人只能兑换5万法币,进一步逼迫剩余中储券直接变为购买力,双管齐下刺激物价飞速上涨。可以说这轮上涨因素亦完全源于政府滥权,无视市场机制和人民正当财产权。 不仅如此,国民政府随后于1946年3月4日再次漠视市场规律,将法币与美元的外汇比价锁定为2020∶1,使法币价值再次被高估60%以上。由此造成进口暴增、出口暴减,国际收支迅速恶化。待官方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以后,法币的突然贬值引致物价大幅波动。 虽然这次恶性通胀的原因还有战争开支巨大、社会动荡,战后需求旺盛等客观原因,但市场规律被扭曲的因素不可忽视(这种因素常常源于财政金融体制的固有缺陷)。 中国当下的物价上涨,虽然也有国际流动性过剩和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但政府决策替代市场规律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然而,我们许多政策总是犯路径错误
,比如房地产,我不去严格执行保障性住房,不去认真而有力解决困难人群的住房问题,而一唯去限制市场的房价。我们的“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国十一条”哪条是有用的?同样道理,物价也是如此,据分析通胀靠一唯打压是完全不可能的,适度通胀也有利经济发展,问题是在于如何让普通人群在通胀时,其收入和消费不下降,走赢通胀这才是根本,与其对通胀的惧怕,到不如去研究从制度上保障普通人群在通胀时有信心去应对。 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训也应当谨记。


水火成语-醇香


exerts-恣情


什么是立体图形-钳的意思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泼泼洒洒的意思


太湖属于哪个省-结婚读音


全等三角形难题-妄自菲薄的意思


少先队宣誓词-绸缪的意思


静夜阑珊-帮忙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