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元教学计划教学教材

别妄想泡我
544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22: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陕西省高考报名-集美大学招生办


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 数学 2012春季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能力 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三步计 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知识基础:
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 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
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等等。使学生在解
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 册的四则运算
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采取的措施:
1、 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2、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六、改进措施:
1.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3课时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3课时


教学计划 梁庄镇第四中心小学 学校工作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 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
置关系的相对性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思 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
展空间观念。
三、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 东、南、西、北等八个方
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 了在平面内可以通
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确定物体的
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 的事
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采取的措施:
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 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1)………………………………………1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2)………………………………………1课时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3)……………………………………………………………1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例4)……………………………………………………… 1课时







2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
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
3、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 别是对于加法、
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采取的措施:
1、 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时安排:
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3


第四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 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
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
运算打好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 ”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
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 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
名数间的改写。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 ”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 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
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
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 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
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 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
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 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
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 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
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 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
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改进措施:
1.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时 180°
及图形的拼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三角 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
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性、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
步发 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 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
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
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 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的认
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 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
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及三角形的内角
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 br>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五、采取的措施: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3、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4、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5、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6、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课时安排:
三角形……………………………………………………………………4课时
图形的拼组………………………………………………………………2课时
5



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发、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学习内容:
1、知识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 能正
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思想教育目标:使 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
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 加、减及混合运算,
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四、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五、采取的措施;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六、课时安排:
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两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小数的简便计算…………………………………………………2课时







6


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16页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
作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 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
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
单的数学问题 。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 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四、知识基础:
通过前 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
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 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
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
的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 生了解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五、采取的措施: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4课时)








7



第八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24页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生活重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
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
来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能较灵活的应用植树问题解决问题。
四、知识基础: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采取的措施: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1、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 课时安排:4课时










8


四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第九单元总复习)
一、 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复习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空间和图形,统计。
二、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复 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
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
三、 复习重、难点:
1、对于小数的知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 、读、写、大小比较等。“四
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以及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也 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 应用,在计算
过程中灵活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概念,弄清图 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
征。能准确的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
4、“统计”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作用,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数据
变化的整 体趋势。另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
问题,也是这部分内 容复习的重点。
四、 采取的措施:
1、 把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
学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 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 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4、 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5、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课时安排:
小数…………………………………………………………………………1课时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1课时
空间与图形…………………………………………………………………1课时
统计…………………………………………………………………………1课时


9


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 数学 2012春季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能力 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三步计 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知识基础:
在低年级结合现实的素材逐步引入混合运算,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 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
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等等。使学生在解
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即本 册的四则运算
单元,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采取的措施:
1、 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的梳理有机结合起来。
2、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
六、改进措施:
1.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时安排: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3课时
三步计算的应用题…………………………………………………………3课时


教学计划 梁庄镇第四中心小学 学校工作


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一、教学内容:
根据 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体会位
置关系的相对性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思 想教育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
展空间观念。
三、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 东、南、西、北等八个方
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初步认识 了在平面内可以通
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确定物体的
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 的事
物,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五、采取的措施:
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 提供丰富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例1)………………………………………1课时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2)………………………………………1课时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3)……………………………………………………………1课时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例4)……………………………………………………… 1课时







2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能力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
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 性。
3、 思想教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知识基础:
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 别是对于加法、
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五、采取的措施:
1、 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 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 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课时安排:
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
简便计算……………………………………………………………………4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3


第四单元:四则运算
一、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以及在学习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 分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上面这些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
小数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
运算打好基础。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 ”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
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熟练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与改写小数,以及比较小数的大小。
2、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难点:1、发现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 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2、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
名数间的改写。3、熟练掌握用“四舍五入 ”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关键:正确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
四、教学建议
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 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
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 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
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 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
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 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
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 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
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 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
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正迁 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
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
教学改进措施:
1.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左右4、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时 180°
及图形的拼组。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三角 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
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
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性、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
步发 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 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
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 与生活的联
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知识基础:
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 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的认
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内 容的设计是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行
的,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以及三角形的内角
和时180°。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 br>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五、采取的措施: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3、准确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4、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5、促进教学中的数学交流。
6、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课时安排:
三角形……………………………………………………………………4课时
图形的拼组………………………………………………………………2课时
5



第六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发、混合运算以及整数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二、学习内容:
1、知识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 能正
确的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 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思想教育目标:使 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
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 加、减及混合运算,
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四、知识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五、采取的措施;
1、选择近期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活动来学习小数加减法。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3、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4、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六、课时安排:
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两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2课时
小数的简便计算…………………………………………………2课时







6


第七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8——116页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
作用。 2、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 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
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较简
单的数学问题 。
三、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 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四、知识基础:
通过前 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
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 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
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 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
的观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帮助学 生了解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折线起伏变化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五、采取的措施: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2、进一步认识统计的现实意义。
3、把握好教学要求。
课时安排:(4课时)








7



第八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7——124页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生活重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
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
来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能较灵活的应用植树问题解决问题。
四、知识基础:
本单元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采取的措施:
1、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1、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 课时安排:4课时










8


四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第九单元总复习)
一、 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复习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小数,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空间和图形,统计。
二、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复 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
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
三、 复习重、难点:
1、对于小数的知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 、读、写、大小比较等。“四
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以及将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也 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这部分内容的复习重点是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 应用,在计算
过程中灵活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3、使学生明确三角形的概念,弄清图 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特
征。能准确的描述事物所在的位置。
4、“统计”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这种统计图的特殊作用,在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数据
变化的整 体趋势。另外,让学生学会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的提出
问题,也是这部分内 容复习的重点。
四、 采取的措施:
1、 把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
学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2、 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加强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 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
4、 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
5、 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课时安排:
小数…………………………………………………………………………1课时
四则运算与运算定律………………………………………………………1课时
空间与图形…………………………………………………………………1课时
统计…………………………………………………………………………1课时


9

2019年日历-我的中国梦


重阳节作文400字-高二化学教学计划


西安航天职工大学-圣约瑟


烫伤治疗-秘书长职责


葫芦岛一高中-中国矿业大学招生网


小刀什么意思-南昌市教育考试院


安徽招生考试成绩查询-春节放假2017


上海电机学院招生网-求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