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园林的审美要素 对意境的理解

温柔似野鬼°
784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23: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has过去式-侵蚀的拼音

“意境”是艺术辨证法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美学中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一种艺术境界。这一艺术辨证法范畴内容极为丰富,“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个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笔墨意境是中国画意境的基础。塑造个性化笔墨意境是画家安身立命的首要问题。在实践中我发现了“笔墨意境”。其实笔墨含“性”之说,早已被古今大师所认识、所运用,且论著甚丰,如石涛《一画论》。“笔墨意境”,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旨在使中国画返璞归宗。
笔墨在没有完全组合、构成物象之前,其自身已经具有味素。也就是笔墨自身显现出来的抽象意境。从中国画的用笔分析:有笔势、笔形(形态)、笔力、笔气、笔格、笔韵、笔调、笔素、笔意等;用墨有墨形、墨迹、墨势、墨素、墨意、墨韵、墨质、墨趣、墨品等。上述笔墨元素在诞生过程中由于受画家品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笔墨意境”时常会出现无法预料的效果。如:有的笔墨呈气韵生动状,元气茫茫、雄奇高古、老辣纵横、淋漓痛快,也有的直率稚拙、婉劲含蓄、简远恣肆、仙风道骨、飘逸洒脱,诸如此类,由笔墨自身味素引发而导致画家大发感慨的词汇不胜枚举。这就是笔墨生发出来的笔墨意境,品味不尽又难以用准确的语言去形容和表达。笔墨意境内蕴丰富,小而无内,大而无外。个性化笔墨,必然产生个性化的笔墨意境。“笔墨意境”,决定画面意境的圆成。
笔墨初始,气化万象,受画家自身修养、情绪、状态的影响,产生不同品位、不同味素的笔墨形态。笔墨形态各异,笔墨意境也呈五彩缤纷状。它所营造出来的无形的、抽象的、朦胧的味素,就是个性化笔墨意境。所以,中国画的笔墨是一个很复杂的哲学问题。抽象的笔墨在深层面蕴藏着一个永远看不透,也不能看透;永远说不清,也不能说清的人文哲学命题。
人之初,性各异。有善恶之分,贵贱之别,刚柔之距,聪愚之差。所有这些内性,都依附于人的躯壳,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表现出来。内性通过外象显示出来,就是气质。不同气质的人,所写所画,其笔墨形态、味象各有不同。如吴昌硕的金石气、齐白石的憨真气,黄宾虹的文哲气,傅抱石的鬼才气,潘天寿的雄霸气等,都是客观存在于笔墨之中的象外之气。笔墨意境玄妙神奇,“见用于神,藏用于人”(石涛语
)。文中三只眼,画中象外象。
笔墨意境,“本根”在于笔墨。石涛在《画语录·画章》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何为“本”“根”?《庄子》云“昏然若亡而存,油然无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谓之本根,可以观于天矣。”得“一画”之道,笔墨自然精神,笔墨意境顿时生活。“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引自《石涛画语录》),“一字不加画……文彩已彰”(引自《五灯会全书》)。
笔墨意境有四大特点:形、势、气、韵。“形”:笔墨依物象(即形)而存在,鲜活。笔墨自身的形式美,节奏美依靠速度、力度、情绪、综合修养而形成气势美、灵动美、无形美、抽象美。如人物画中的“十八描”,山水画中的各种皴法,墨的各种表现技法等等。因物象之不同,所有笔法、墨法也自然不同。徐谓论书说:“惟壁折路,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锥画沙,乃是点画形象。”学书强调个性笔意,为画亦同。中国画的笔墨是书法笔意的再生和演变。古人有“观其书画知其人”之说,就是笔墨意境的作用。东汉书法家蔡邕论书说:“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西晋成公绥说:“或若蛟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势”:即笔势。沈宗骞说:“统乎气以呈其活动之趣者,即是所谓势也。”只有鲜活、灵动的笔墨才能使“势”有灵有气,才能聚其内涵,才能气韵生动,故一笔一画生命也。造“势”仿佛是千里白云横空飞动;仿佛是百万大军蜂拥而动;仿佛是奔腾的黄河之水自天而下。
“气”“韵”相合自然生动。若无气,则无韵。石涛说:“真在气、不在姿也”。“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吴昌硕“苦铁画气不画形”。沈宗骞说:“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笔滓墨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驭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气能流畅则势即合拍,气与势原是一孔所出,洒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回旋往复之宜。不屑屑之以求工,能落落而自合,气耶?势耶?并而发之。”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淮南子·原道训》
“只顾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冉冉自起”。(石涛《康熙四十二癸未题画文》)。王微《林泉高致》曰:“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笔墨
意境”实乃中国画意境之“本”“根”也。
“笔墨意境”通过“形”、“势”、“气”、“韵”展示出无限的生命力。同时“形”、“势”、“气”、“韵”的象征性,趣味性,符号性,虚寓性,抽象性,也给笔墨意境增添了玄妙的神秘感。审美意识,情感表现以及与物象的和谐统一,才能使“笔墨意境”跃然生辉。然“笔墨意境”小乘之道,画面意境,大乘也。犹如一个人,如果没有学识和修养,就不可能展示出良好的气质。“形”、“势”画之内功,“气”、“韵”画之外功。内外功之修养直接影响“笔墨意境”。
从实质意义上讲,有了“笔墨意境”这个基础,个性化“笔墨意境”的铸塑才是艺术生命的开始。这个诞生过程是艰难的,极其痛苦……,非脱胎换骨才能得“一画”之神而立于不败之地。中国画历史悠久,存世之作如山如海,然独具个性化“笔墨意境”之作却稀如晨星。不知笔墨之意,岂能得笔墨之道。
但凡东西方绘画,都有意境之说,而中国画区别于其它画种的主要特点,就是笔墨自身生发出来的笔墨意境。这种区别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李朴园说:“那是非常不食人间烟火的,那虚无飘渺的,出世的思想的符号”。笔墨有性。“骨法用笔”自然气韵生动,“精、气、神、情、意”不足不可以为画。只有铸炼笔墨,意境才会有一个好的归宿。

中外古代园林,各有不同发展道路和艺术风格。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园林基于人对自然与生活和理解,采用概括的抒情写意的表达方式,似一幅立体的山水画。画中的山水,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无论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北方的帝王宫苑,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这些园林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而对古代园林的研究是具有个性化的,从不同的目的,角度,方法切入,形成各种不同的观念和看法。总之,园林之美非常丰富,每座园林从一个个的具体构件或要素,到它们之间的组合,到园林的整体,都是很有价值的旅游审美对象,值得观赏玩味。但只有把握了其审美特征,才能体会到其妙趣。
首先,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一为筑山。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各朝代进行延续,到了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计成在《园冶》的“摄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
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而到了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消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
二为理池。无水不活,在园林各要素中,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为有了水的灵动,以此衬托自然静态的山石,水中游鱼,池中倒影。古代园林理水有三法:“掩”,“隔”与“破“。在参观苏州的留园时观察到留园中部庭院,集中用水,但水池偏于一侧,从而留出较大地面堆由叠石,并于其上广种各类植物各种乔木,灌木,以造成山林野趣,与水池相对比衬托,极富自然情趣。“掩”是用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例如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隔”是采用堤横断于水面,或者隔水净廊可渡,又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以此来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破”是在水面很小时,采用乱石为岸,犬牙交齿,并在周围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三为植物,水景离开花木就会缺失美感,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例如兰花显清幽,牡丹象征荣华富贵,莲花即是洁净无瑕等等。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
四为动物,五为建筑,建筑中又可细分为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航、亭、廊、桥、墙等。中国自然式园林,其建筑一方面要可行、可观、可居、可游,一方面起着点景、隔景的作用,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以小见大,又使园林显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这是与西方园林建筑很不相同之处。
在众多园林中,这些要素相互融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美感体验,譬如南方一些拥有细腻精美景致的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等,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在中国古代园林中,亭台
轩榭构筑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就亭台轩榭这些建筑物本身而言,它们的形状、结构、色彩、装饰等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特性,烙有中国民族文化的印迹,而且也构筑了中国园林美学的民族性。就其布局来说,叶圣陶在《苏州园林》里曾说到“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是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这种“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对称建筑是中国建筑美学的特性。而“苏

星期用英语怎么说-无从


欣赏是一种善良-蹉跎什么意思


铁人三项标准距离-泺怎么读


宜组词-倒的拼音


形容内心的词语-侉怎么读


it单词-邵读什么


weimi-鱼贯而出


存量发行-一叶障目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