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 书法作业
巡山小妖精
504次浏览
2020年07月31日 23: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孟德尔定律-撰文
“永字八法”是指什么?
答:永字八法 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相传为隋代智永所传,一说为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3)竖为弩(用力也);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8)捺为磔(磔音窄,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2. 何为油烟墨、松烟墨?
答:油烟墨为桐油烟制成,墨色黑而有光泽,能显出墨色浓淡的细致变化,宜画山水画;松烟墨黑而无光,多用于翎毛及人物的毛发,山水画不宜用.
3. 汉隶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答:汉隶:汉代隶书的统称。因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后碑》、《张景造土牛碑》等。
4. 什么是瘦金体?
答:宋徽宗赵佶的字体,属于楷书的一种,赵佶写出来相当潇洒飘逸,现在画工笔画的人很多都会学习。
5. 简述书法学习的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手型、动作、姿势的定型,对于纠正不良的书写姿势和习惯有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升学来说还可以提高考试成绩:中、高考卷面字迹美观,可加分。
2、丰富知识:在写字时经常会接触很多美的诗词、警句以及名人名言,这样积累多了,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3、培养观察力:汉字书写讲究结构,讲究笔势、讲究神韵,是一项十分精细的活动,要把字写好,精神必须十分专注,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
4、
培养毅力:练习基本笔画时,一个单纯的笔画要写得规范,要反复写上几遍,几十遍,看到自己写的一个比一个更规范,一个比一个更进步,看到了希望,也就培养和激发了兴趣,持之以恒的练习中,毅力就养成了,这一过程就渗透了心理素质的培养。
5、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开发潜力:在临写名人字帖、欣赏古帖过程中,对书法艺术这一领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既开阔了视野,又发展了能力。
6、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艺术遗产:中国历代书法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和发展。成名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各领风骚,各具特色,其内容博大精深,法度森严。学生在临习书帖时,耳濡目染,常受其熏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进而养成酷爱书法艺术的兴趣,从而一代一代将书法艺术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其实,学习书法的好处并不仅仅在于“实用”,其更大的意义在于练习书法(写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文化知识的阶段是比较漫长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学习当中哪有不动笔写字的呢?尤其对于刚刚步入小学的小学生,更应该把写字基础打好,不良的书写习惯将会影响他的一生。
论述题:
1、谈谈你对南北朝楷书的认识。
答:南朝宋、齐、梁、陈因受禁碑余波影响,石刻存世甚少,着名的有刘宋大明二年(458年)的《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龙颜碑》,简古劲险,雄浑威重,尚含隶书意味。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刘怀民墓志》,稚拙萧散,收放自如。萧齐永明年(487年)的《刘岱墓志》庄重典雅,笔法精致。萧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摩崖刻石《瘗鹤铭》,字势宽绰,丰力多筋,雄厚峻宕,质朴自然。天监十三年(514年)的《王慕韶墓志》笔法劲健,结体谨严。萧梁普通年间的《始兴忠武王萧十詹碑》体势开张,傲岸丰赡。陈光大二年(568年)的《新罗真兴大王巡狩管境碑》古茂朴拙,意态天真。陈太建二年(570年)的《卫和墓志》淳厚宽和,古雅沉凝。梁、陈书迹世不多见,楷书尤少,存世碑刻愈显珍贵。在北魏楷书中,龙门造像居于重要位置,它与邙山墓志共同构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北魏楷书轴心系统。龙门造像系分布在河南洛阳城南伊河人口处两岸的西山(龙门山)和东山(香山)的石窟群。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开凿,延续至北宋,历时四百余年。现存石窟一千三百五十余个,佛龛七百八十多个,造像九万七干余尊,题记三千六百八十余种,规模之大,时间之长
,数量之多,举世罕见。其中北魏造像题记约二干种,其书法风貌有着相近的基调,又有着不同的个性,面貌鲜明,异彩纷呈。
《龙门二十品》以其风骨峻朗,方整雄强,斜画紧结,用笔刻露而着称。当我们逐晶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书与、契刻这两大要素在碑石中的支配地位。书刻俱佳、书刻俱劣,或此优彼劣、彼优此劣等都会影响到碑石完成后的最终视觉效果。在临习碑刻书法时,既要6意到刀刻对笔法的影响,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刀趣给用笔带来的意外效果,使其成为艺术学习与创造的借鉴。
除了龙门刻石之外,中州地区尚有大量北魏刻石名晶,其中有些对后世影响巨大。
《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太安二年(456年),石在河南登封中暑庙。质朴古拙,率意真放,遒迈而略带稚气。
《吊比干文》,全称《孝文皇帝吊比干墓文》,考为太和十八年(494年)刻,现存河南汲县比干庙者为宋代摹刻。瘦峭隽整,似平实险,虽体势纵长而隶意犹存。
洛阳为北魏统治集团墓葬最为集中的地区,尤其是元氏宗室的墓志,几乎都是书写水平极高的楷书,它们以邙山地段出土的大批墓志为代表,这些官方崇尚的标准楷书形成了显示皇室尊贵典雅气派的“邙山体”,从中可以看到北魏文人书家的楷书整体风格与审美取向。
北魏楷书除中州书风之外,山东境内诸刻是为大宗,云峰诸山刻石以其雄放宕逸的典型风格,成为楷书中的重镇。康有为将魏碑分为三大类型,“魏碑大种有三:一日龙门造像,一日云峰石刻,一日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龙门》为方笔之极轨,《云峰》为圆笔之极轨。二种争盟,可谓极盛。”《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
云峰诸山石刻系指分布在山东掖县的云峰山、太基山,平度的天柱山和青州的玲珑山中北魏至北齐间的摩崖刻石。北魏刻石多为做过国子祭酒、秘书监加平南将军的郑道昭所书。云峰山现存刻石约20种;天柱山现存刻石7种;太基山现存刻石17种;玲珑山现存刻石5种。主要代表作品有《郑羲上下碑》等。
《郑羲下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使持节督兖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兖州刺使南阳文公郑君之碑》,碑在云峰山。《郑羲上碑》全称《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碑在天柱山。两碑同刻于永平四年(511年),合称为《郑文公上下碑》。书法骨力雄健,气象堂皇。用笔圆转婉通,结体舒放自然,熔篆陶隶极具模范典型之品格。
山东境内北魏楷书刻石着名的尚有多种,如《张猛龙碑》等。
《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刻于正光三年(522年),石在
曲阜孔庙。《张猛龙碑》为北魏楷书名晶,结构精绝,整炼沉雄,用笔潇洒,方圆兼备。康有为盛赞:“《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广艺舟双楫·碑评第十八》“……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广艺舟双楫·余论第十九》。
《马鸣寺碑》,全称《马鸣寺根法师碑》,刻于正光四年(523年),石在乐安大王桥。厚折隽波,宕逸锐发,因字立形,纵横自如。
北魏楷书名晶尚有分布在陕西、河北等地的如《石门铭》《崔敬邕墓志》等,皆为一方典型。
《石门铭》,刻于永平二年(509年),原在陕西汉中石门,为摩崖刻石。后因水利工程移至汉中博物馆。书法萧散超逸,参差错落,用笔真率多篆意;结体开张而又收放自如。《张玄墓志》;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清代因避讳曾改称《张黑女墓志》,刻于普泰元年(531年),原石已不知?下落,传世仅存明拓剪裱孤本,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张玄墓志》是北魏末年极具特色的楷书类型,气度雍容,姿态俊秀,字取横式而又随势变化,笔法纯熟而又蕴含古意、字势内敛已开初唐先声。
《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史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刻于熙平二年(517年)。清初于河北安平出土,不久即佚失。《崔敬邕墓志》亦为北魏后期楷书杰作。清何义门跋语曰:“人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唐人终莫能及。”
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楷书刻石存世较少,《崔景播墓志》等数种更觉珍贵。
东魏《崔景播墓志》,全称《魏故镇远将军崔府君墓志铭》,刻于武定元年(543年),1963年河北博野出土。笔画瘦劲,体势稍扁,散漫自由。
东魏《敬使君碑》,全称《敬显隽修禅静寺碑》,亦称《禅静寺刹前铭》,刻于兴和二年(540年),石在河南长葛。清杨守敬《平碑记》谓碑阴沉青崖跋云:“余谓六朝正书多隶体,此独有篆意,古意精劲,不肯作一姿媚之笔,自是老成典型。若谓欧、褚前驱,恐不相及,而亦不必祖欧、褚也。”
西魏《中兴寺碑》,全称《白实造中兴寺石像碑》,刻于大统三年(537年),原石下落不明。碑刻倔强瘦硬,给人以险仄局促之感。
北齐《元贤墓志》,全称《大齐故使持节都督杨怀颖徐兖五刺史骠骑大将军太府卿山鹿县开国伯洛川开国子安次县都卿男元使君墓志》,刻于天保二年(551年),河南安阳出土(一说河北磁县)。用笔峻利爽捷见真情,结体端庄严明有拙趣。
北齐《伹徕山文殊般若经》,为大字摩崖刻石,在山东泰安徂徕山映佛岩。浑厚丰腴,
颇多隶意。山东、河北境内北齐楷书尚有多处,皆以其隶意浓重、丰腴厚泽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朝书法大宗。
北周《时珍墓志》,全称《伪齐在京为前玉释褐辟任齐安感戍主俗赠车骑将军时珍墓志》,刻于宣政元年(578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东诸城出土,现存西安碑林。书法结构稚拙,笔法率真,随意坦然,若不经心。
北朝书法除刻石之外,历年考古发现的写经、文书已十分可观。写经书法被称为“经生体”,这种技术特征很强的小楷自魏晋,经南北朝至唐宋一直流传有千年之久,自可为楷书的一支劲旅。
2. 试析《兰亭序帖》的书写技巧。
答:我们在《兰亭序》中发现用笔上的两个特征:一是笔画的跳荡另一是线形的多变。因此,强调提按动作的明确性与准确性,成为临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乎拖与直画是绝对与之南辕北辙的。
用笔的强调顿挫,说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节奏感的问题。在把握线条表现力的时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问题,是如下一些: 1,不注意顿挫动作,平画过直。 2,注意了顿挫,但却过分夸张,掌握不好每—顿挫的“度”该用三分力却用了八分力,破坏力与节奏的和谐。3,也能掌握顿挫,但却抓不准部位,应该在线条的四分之三部位开始顿,却在开始就顿了。任何一种顿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线条平面上才有意义,不然,感觉再好的动作也还是产生不了优美的效果。
每一根线条都包涵了三个方面的课题;线质、线形,线律。以上只是抽出一个例子进行剖析,如果能触类旁通,用这一办法去看其他字和线条,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审视习惯,则对线条风格就会有—,种反射,这是弥足珍贵的。
很难说在与时会有这么复杂的构思和匠心经营,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一‘见钟情而已。但我以为这是个极好的分析办法:我对结构采用中轴与板块分析相结合的办法。书法是一种视觉艺术,对各种错综交叉的线条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线条并加以归纳的话,我们会对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无从下手。 自然更无法保证学习的效率了。
汉字结构本来是一个稳定的标准形。每个字都富于一种建筑意蕴,空间的架构与排叠处理完全与建筑原理相类似。但仅仅把《兰亭序》等书法剧迹的结构美作如是观是很不妥当的,书法结构的魅力是在于它能有节制地打破这种标准形,在标准的规范中渗入每个艺术家个人的创造意蕴。从而把书法结构的原理从平正引向平衡一一我们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稳、均匀整齐; 而在后者中则看到一种不平中求平的拉力与张力。平衡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不平正,唯其有倾斜,所以
才要平衡。作个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类于天平,而平衡则近于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