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广州民航职业学院-大型活动策划书
第一单元 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
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
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
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揭
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3)理解1分=60秒。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
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
么想的?
计时验证。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
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
的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
位的换算。
2
.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
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
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
思。
难点: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
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
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
的时间少,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
=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
)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 )秒 600分=( )
时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2.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3.小明从家
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
br>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6.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7.写上答语。
8.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的?谁来说说?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2.做一做。
3.课本第7页第8题。
4.课本第8页第9题。
“晚点”是什么意思?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想的?
四、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
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
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
么比较
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
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
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
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课件出示)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
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
么?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
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
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
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
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
35看成30+5,先算30+30=60,
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
织学
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3、练习二第2小题。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
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
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
一
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
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
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
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
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
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
也可以先算65-8=
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
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
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
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
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
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
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
被减数里
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
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
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
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
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13
,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
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
550-380,个
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
十,是15个
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
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
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
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
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
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
然后比较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
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
(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
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
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
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
算策
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
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
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
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
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
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
减34个十,等
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
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
以选择列竖式的方
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有
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
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
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
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
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
与厘米间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
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
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
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
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
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
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
米的长度观
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
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
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
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形成解决问
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
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
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
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
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
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
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
分米,想几
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
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
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
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
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初
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
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
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
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
是1千米。
第一单元 时、分、秒
第一课时 秒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
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
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
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
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揭
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3)理解1分=60秒。
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
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
么想的?
计时验证。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
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
的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时间的换算及计算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
位的换算。
2
.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
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
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
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
思。
难点: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
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
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
的时间少,好吗?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
=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
)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 )秒 600分=( )
时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2.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3.小明从家
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
br>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6.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
7.写上答语。
8.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的?谁来说说?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2.做一做。
3.课本第7页第8题。
4.课本第8页第9题。
“晚点”是什么意思?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想的?
四、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时、分、秒的巩固练习
学习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
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
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
么比较
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
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
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
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课件出示)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
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
么?
四、课堂作业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1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
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
(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
列式:3
5+34。
(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
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
再算65+4=69.
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
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
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
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
35看成30+5,先算30+30=60,
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2)列式计算:39+44
(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
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
织学
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3、练习二第2小题。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
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
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
2、经历探索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增强学生讲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26+41= 19+41= 56+28=
83+12= 75+11= 75+21=
67+21= 72+15=
45+24= 58+42= 57+17= 48+37=
2、谈一谈你是怎样算的。
35-20= 35-2=
36-8=
二、探究新知
1、获取信息,理解题意。谈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1页的例
2内容,说一说从图文中你获
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2)专线大巴的票价比普通快客便宜多少元?
2、尝试解决,探究算法。
(1)两位数的不退位减。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该怎么列式呢?
生:用减法计算,列式65-34.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这道题中的减数既不是整十数,又不是
一
位数,应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生1:先算65-50=15,再算15-4=11。
生2:也可以先算65-4=61,再算61-50=11。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两种
方法都是把减数54分成50和4两部分,然后从被减数65中先
后去掉50和4,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
数时,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减整十数、一
位数。
(2)两位数的退位减。
师:怎么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生:列式65-48.
师:请根据刚刚的口算经验,
尝试算一算65-48是多少,并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然后尝试填写
下列( ):先算65-(
)=( ) 再算( )○( )=( )
生:把48拆分成40和8两部分,从6
5里分别去掉40和8。可以先算65-40=25,然后再算25-8=17,
也可以先算65-8=
57,然后再算57-40=17。学生根据讨论填空。
(3)比较算式。
师:观察上边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减去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不退位,计算时直接个位数减个位数,十位数
减十位数;后者退位,计算时不能
直接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以开火车的方式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2、完成“练习二”第7题。
3、接力赛。
老师给每一组的第一个同学一个数字,
后面的同学每人给一个运算符号和一个数字,第一个同
学把数字告诉第二个同学,第二个同学根据第一个
同学的数进行计算,然后告诉下一个同学结
果,以此类推完成接力赛。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讲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一般把减数看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再从
被减数里
依次减去整十数和一位数。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目标: 1、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迁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口算。
53+6= 85-5= 67+9=
72-6=
20+40+3000= 900-700+80=
300+20+60=
80-60+200=
100+400+50= 900-300-200=
2、口答。
(1)6个百和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67个十组成的数是多少?
(2)540是由几个百和几个十组成的?540是由多少个十组成的?
3、拆数游戏。
(1)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整十数。
360 480 520
790 210
(2)把下列各数拆成整百和一百几十的数。
720
270 450 840 910
二、探究新知
1、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1)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
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2)列式
计算:380+550(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
算法1:38+55=93,所以380+550=930。
算法2:300+500=800 80+50=130
800+100+30=930
算法3:因为38个十加55个十等于93个十,所以380+550=930。
师:同学们
提出了这么多计算方法,很厉害,实际上除了用口算的方法计算之外,还有一种笔
算的方法,可以更加简
便地计算出结果,我们一起来看看。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3 8 0
+ 5 1 5 0
9 3 0
在竖式计算加法时各数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提问:A、竖式中的十位为什么写3呢?
B、为什么百位上不是8?(百位上3+5=8,还要加上从十位进上来的1,所以是9)
注意:为了
不遗漏加上满十进上来的一,通常情况下会在相应的数位上标上一个小一点的“1”,
如十位相加为13
,十位上写3,向百位进一,在百位上写一个小一点的1,百位相加为8,再加
上进上来的1,百位写9
。
2、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1)出示教材例3的第(2)问题,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列式:550-380
(3)探究算法。(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算法1:55-38=17,所以550=380=170。
算法2:55个十减38个十等于17个十。
师:同样的,这样的问题除了口算外还可以列竖式进行计算。
师板书笔算竖式:
百 十 个
•
5 5 0
- 3 8 0
1 7 0
师介绍,竖式计算减法,从个位减起,遇到不够减的从上一位退一当十继续减。如
550-380,个
位相减为0,十位不够减,从百位上借1,则十位上多了10个十,加上原来的5个
十,是15个
十,减去8个十,十位上为7,同时百位上退1后剩下4,减3,为1。
追问:为什么百位上是1?
注意:为了不遗漏从某数位上推掉的1,通常会在此数位上写上一个退位点。
3、总结算法。
小结:用竖式计算加法时,需要注意相同数位必须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算到这位时,不
要忘了加上进上来的“1”。竖式计算减法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向上一位借一
当十,合
起来再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请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在笔算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估算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
的习
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
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
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
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
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
然后比较大
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
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
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
230,220+
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
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
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
(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
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知识点一级具体的题目练
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单元所学的口算、笔算的
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通过创
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的方法和意义,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估
算策
略。
3、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合理的估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1)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整
十数和一位数,然后与另一个加数依次相
加,这样口算更加快捷。
(2)提问:怎么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小结:两位数减两位数,可以把减数拆成整十数和一
位数,然后从被减数中依次减去,这样口
算比较便捷。
2、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
提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需要注意什么?
小结:列竖式时,数位对齐,相同
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从个位加(减)起,哪一位上满十
向前进一(哪一位上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当十
),主要不要漏加进来的一(不要漏减走的一)。
3、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几百几
十加、减几百几十可以用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口算。如650+340其实就是65个十
减34个十,等
于31个十。
(2)方式虽然不同,一个口算,一个笔算,但是运算的算理一样,都是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
(给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52+35= 86-34= 47+33=
36+20=
23+69= 62-18= 70-26=
65-15=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说口算思路。
提问:口算时要注意什么?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2、计算。
650+340= 370+480=
390+250= 520+300=
840-560=
750-540= 440-150= 600-240=
分组活
动,看哪一组最快最准做完?然后各组委派一人汇报结果。可以选择口算的方法,也可
以选择列竖式的方
法。
3、估算。
(1)出示教材第19页第2题课件,组织学生读题,从中获取信息。思考:如何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后板书:632-441.
(3)提问:这个和我们例4中的估算有什么不一样?如何进行估算呢?
(4)学生讨论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算法。
算法一:632大约是600,441大约是400,600-400=200,大约多200个座位。
算法二:把632看成620,441看成440,620-440=180,大约多180个座位。
……
估算的方法不局限于一种,只要学生回答的合情合理,均给予肯定。并比较这些估算的方
法有
什么不同,哪种更合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四”的第1题。
两人一组,轮流出题计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互相之间评一评。
2、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比较每一题的大小。此题不能直接进行比较,需先进行加、减
法的计算,得出结果后才能把左
右两边进行比较。
3、完成“练习四”的第3题。
仔细观察图文,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进
行估算。并
想一想,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哪些知识?本单元的知识中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发言,教师点评,解疑答惑。
第三单元 测量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
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
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
与厘米间的关系,
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
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
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
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
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
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
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
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
的再1毫米
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
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
上查查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
米的长度观
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
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
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
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
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
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
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
线段与直尺比一比,
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
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
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
形成解决问
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
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
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
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
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
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
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
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
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
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
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
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
分米,想几
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你发现了
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
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
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
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
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
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
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
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
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
际生活中的应用,初
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
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
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
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
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
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
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
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
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
(10个)对,
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
(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
)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
是1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