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二说课稿

温柔似野鬼°
891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2:5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二十年后回故乡作文400字-体育部学期工作总结


里程表(二)说课稿
许霞
一、说教材
里程表(二)是北师大版小 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第五课内
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里程表(一)的基础上 进行教学的,是对两个
数量间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br>初步学会了用线段图表示各数量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
隐含的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
“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本节课的学习内 容是通过结束里程数减去开始里程数
得到汽车行驶里程数,理解这种关系可以用测量来进行类比练习。让 学生明白其
中道理。本节教材首先呈现一个出租车一周行驶里程表,引导学生先把表中的数
据用 线段中的点来表示,通过各点的关系来确定每天行驶的里程数。本节课在教
学后的练习中,把这种方法拓 展电表度数计算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数学学
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
点,结合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
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
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
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难点:
1.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的含义。


2.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
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2.引导探索法:《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适当地点 拨引导,把更多
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
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
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
感悟等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1、复习引入
2、出示行车例题和里程表数,指导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表示的含义。
3、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然后集体纠正。
七、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交流。让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是怎 样
利用路线图理解题意的,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直接出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
(1) 看一看,说一说。淘气根据里程表画出的线段图你能看懂吗?
(2) 同桌合作议一议。把理解的过程和同伴经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3)集体交流。例如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
哪两个数据?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所行驶的路 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
的路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里程。在图中星期一表示 的是哪部分,
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可再以某天为例来理解里程表中数据的意义。
(4)画 一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全体学生模仿着画一画直观图,再
次体验用直观图理解题意的优越性。如 果学生能有创意地用其他方式表示数量关
系,只要合理,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5)让学生通 过里程表中的这些数学信息提问:你能知道其他的、更多的
数学信息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能够提出 什么新问题。之后归纳筛选出重点
问题。(设计目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应该是 关于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至理名言。学生对数据敏锐的洞察能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灵敏
的直觉 ,都是在每一节思维高速运转的数学课中发展起来的。这节课不直接提出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了更加开放的问题,拓展学
生的思考空间,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程度。)
(5)总结概括。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在画一
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怎样计算。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即用当天的读数
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6)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独立计算之后,全班交流,集体评议,请学生比较
这两种表达方式,说说自己 的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学过
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理解问 题的能力。)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
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
同层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练一练 第1题,乐乐家的电表读数。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
读表、画图理解电表读数表格的实际意义, 解决相关电表中的数学问题过程,积
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练一练第2题,巩固练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3)练一练第3题,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练一练第4题变换问题形式,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
(四)总结回顾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
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 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这个环节设计:一方面明确教学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
忆。

里程表(二)
一:160-35=125(千米) ——最少
二:350-160=190(千米)
三:555-350=205(千米)
四:745-555=190(千米)
五:955-745=210(千米) ——最多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学生的 主体作用,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快 乐地获取知识。
八、教学反思:


里程表(二)说课稿
许霞
一、说教材
里程表(二)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五课内
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两个
数量间 关系的另一种解读。前面我们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
初步学会了用线段图表示各数量 间的关系,本节课我们继续解决“里程表”中所
隐含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读图的能 力。与上节课不同的是
“里程表的起点不是零”。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通过结束里程数减去开始里程数< br>得到汽车行驶里程数,理解这种关系可以用测量来进行类比练习。让学生明白其
中道理。本节教材 首先呈现一个出租车一周行驶里程表,引导学生先把表中的数
据用线段中的点来表示,通过各点的关系来 确定每天行驶的里程数。本节课在教
学后的练习中,把这种方法拓展电表度数计算等,让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的数学学
习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
点,结合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
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 ,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
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
的快乐。
三、说重难点
重点:
1.能看懂里程表,并根据表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能利用线段图理解题意。
难点:
1.能理解里程表中的信息的含义。


2.能根据含义画出线段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 ,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
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2.引导探索法:《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我适当地点 拨引导,把更多
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独
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五、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 ,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学。学
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通过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方
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
感悟等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六、说教学设计思路
1、复习引入
2、出示行车例题和里程表数,指导获取信息理解信息表示的含义。
3、让学生画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4、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然后集体纠正。
七、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回顾交流。让学生回忆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是怎 样
利用路线图理解题意的,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直接出示淘气画的“线段”示意图
(1) 看一看,说一说。淘气根据里程表画出的线段图你能看懂吗?
(2) 同桌合作议一议。把理解的过程和同伴经进行交流,互相学习。


(3)集体交流。例如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
哪两个数据?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所行驶的路 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之前行驶
的路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里程。在图中星期一表示 的是哪部分,
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可再以某天为例来理解里程表中数据的意义。
(4)画 一画。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全体学生模仿着画一画直观图,再
次体验用直观图理解题意的优越性。如 果学生能有创意地用其他方式表示数量关
系,只要合理,都给予表扬和鼓励。
(5)让学生通 过里程表中的这些数学信息提问:你能知道其他的、更多的
数学信息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能够提出 什么新问题。之后归纳筛选出重点
问题。(设计目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应该是 关于发展
学生创新能力的至理名言。学生对数据敏锐的洞察能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灵敏
的直觉 ,都是在每一节思维高速运转的数学课中发展起来的。这节课不直接提出
“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这个问题,而是提出了更加开放的问题,拓展学
生的思考空间,也提升了学生的思维程度。)
(5)总结概括。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指名学生来说一说。在画一
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 怎样计算。和学生一起总结概括。即用当天的读数
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6)引导学生用线段图独立计算之后,全班交流,集体评议,请学生比较
这两种表达方式,说说自己 的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目的培养学生利用学过
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理解问 题的能力。)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
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不
同层次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练一练 第1题,乐乐家的电表读数。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再次经历
读表、画图理解电表读数表格的实际意义, 解决相关电表中的数学问题过程,积
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练一练第2题,巩固练习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3)练一练第3题,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4)练一练第4题变换问题形式,解决有关里程表的问题。
(四)总结回顾
课尾,请学生说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再次对本节
课知识进行系统的整 理,并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说板书设计:
这个环节设计:一方面明确教学思路和重点,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
忆。

里程表(二)
一:160-35=125(千米) ——最少
二:350-160=190(千米)
三:555-350=205(千米)
四:745-555=190(千米)
五:955-745=210(千米) ——最多

总之,整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学生的 主体作用,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快 乐地获取知识。
八、教学反思:

临沂人事网-幼儿园教师工作计划


英语谚语-为别人喝彩


尘埃星球-热爱祖国的名言


格林童话故事大全-暑假里的趣事


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


美丽的校园作文400字-噪声的危害


吉林体育学院-奖学金主要事迹


文明演讲稿-邯郸职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