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萌到你眼炸
780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3:5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失败的名言-十堰市中考成绩查询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 br>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
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
这三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
识做基 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
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 “毫 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
活中无处不在,是学 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
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br>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
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
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
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 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
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 br>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
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
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
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
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
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
“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 这样设计谈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
啦 !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
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 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
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 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 总结,架
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
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
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 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
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
呀、树 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
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 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
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 性和生活
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
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
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 测量时,将遇
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 ,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
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
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
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 一个更小的长度单
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
探索设置了有利 的悬念。
4.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
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
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 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
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 ,要创
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
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 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
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 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
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
画, 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
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 于10毫米”这
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
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
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
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
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 行类比,
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
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 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


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数
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
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
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毫
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
能力,而且还使学生 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
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 br>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 ,主要
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 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
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


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
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 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
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
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
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毫
米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
这三 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
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 ,也有用尺
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 “毫米的认识”,
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 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
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 br>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
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
(1)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
过程。
(2)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
方法。
(2)使学生体会数 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
——)
重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难点是:让学生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
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 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 br>法:
1.操作实践法
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
备。)
1.电教媒体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
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
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1.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
节课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这一阶段里,我按照谈话引入、复习旧知—→实践活动、
引起冲突—→现实需要、引入新课这一流程开展活动。
2.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我抓住这一节课是新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这个契机,围绕
“学生身高的变化”这一话题展开讨论。我准备 这样设计谈话: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老师有个惊喜的发现,发现大家都长高
啦 !你知道你现在有多高吗?请大家估一估,这个同学的身高是
多少?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提问: 刚才我们测量的数据
中,有几个学过的长度单位,你能给大家说说这些长度单位吗?
通过 估测学生身高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知长度单位有关知识的回顾和对经验的 总结,架
好了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3.实践活动,引起冲突
接着,我设计 了这样一个问题:刚才通过测量,我们知道
了这个同学的身高,那么测量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长高了没
有,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说:测量能 知道我们到底要穿多少号的
衣服,更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我觉得测量能让我们知道房子
呀、树 木哇都有多高,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周围的事物,也
能使我们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 学生身高测量这一个体事件扩展开来,引导学生放眼
周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举例,使学生对测量的重要 性和生活
中测量应用的广泛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体会到掌握测量方法
的必要性。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并填写记录单。


最后,我发给每小组一把特制的没有毫米刻度的纸尺,要
求学生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学生 测量时,将遇
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测量的结果。
纸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 ,学生精确测量非常困难。我有意
制造这个矛盾,是为了使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现实需要发生矛盾
冲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是远远不够
的,要想准确的量出物体的长度还必须寻找 一个更小的长度单
位,从而产生要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这就为下面新知识的
探索设置了有利 的悬念。
4.现实需要,引入新课
这时我很自然的提出问题:同学们,要想精确知道它的长
度,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小组讨论内一下。
学生经过一翻思考会提出这样的设想:我们能不能把1厘
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个比厘米更 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有的
学生也可能会直接说出可以用毫米做单位。
这时我就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
你从哪儿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认为厘米作单位太大了 ,要创
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刚才有同学说用毫米作单位,
他说对了。毫米是怎么来的 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从而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探究体验,形成知识(在这个阶段,我根据教学
目标设计了如下版块)


版块1、认识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独立观 察直尺,然后配合学生的汇
报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是一个放大的直尺)通过动
画, 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对学生的有意注意进行
正确的导向,提高课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 于10毫米”这
个教学重点。
版块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我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如下活
动)
(1)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1毫米。
(2)我借助1分硬币、电话卡等让学生明白这些东西的厚度
大约1毫米。
(3)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4)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厚度大
约1毫米。
(5)用手势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长度。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一般用毫米做单
位。
(7)完成p3做一做,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设计这一系列的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借助实物进 行类比,
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表象,使学生对毫米
的认识逐步深入,从而突 破教学难点。这样不仅提高了估测的


能力,而且还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进一 步体会数
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能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的思想。
版块3、小结
我由学生自主小结,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三阶段:实践应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5面练习一的第一题和第二
题。
然后,让学生量数学课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
接着,要求学生估一估课本中的纸多少页的厚度是1毫米?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一下。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意图,是想通过估计、测量、验证的
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毫
米长度观念的形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的
能力,而且还使学生 体验了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有利于数学
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数学书的厚度解决了学生先前遇到< br>的问题,也起到了前后呼应的作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最后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 ,主要
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总的设计思路为:以学生身 高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教学;接着,
在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厚的活动中引起认知冲突;然后让学


生用眼观察直尺、结合课件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接下来,让
学生在类比联想中建 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最后,让学生在实际
测量活动中深化拓展知识。当然这是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实际
上教学流程还要随着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变化。

护士资格证注册-榨汁机和料理机的区别


描写秋天的好词-军训通讯稿


西安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订婚祝福语


非主流经典语句-年底总结报告


黔江中学-项目负责人简历


大理大学-企业职工入党申请书


赞美母亲伟大的诗句-复旦大学招生网


七一活动-运动员宣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