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初探
萌到你眼炸
564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4:2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并蒂的意思-逸兴
汉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与规划思想初探
摘要:西汉长安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建筑学科的角度出发,借助历史学、考古学、城市规划学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西汉长安城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其布局艺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汉长安城
布局特色
规划思想
1.引
言
秦汉时期高度重视建筑造型艺术,使之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
务。在意识形态方面.初期尚沿袭战国百家争鸣的余波,流行黄老神仙之说,后为了维持大一统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周礼搬出与孔孟儒家结合,把天地之美人格化,以和为美为中心,将此审美思想用于建筑造型艺术创造之中;同时哲学上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如对形、神、气、性等及其关系的认识,都对建筑造型艺术有直接的影响。城镇发展了先秦城镇中的高台建筑形式。在城镇建设艺术追求中,并不拘于以此,而是基于城镇的形制,与自然协调,以求空间形态的壮美。再超乎于其外形,注情“理”性于意之中,追求艺术之意象。对城镇空间情理之美的追求己超乎于物形视觉感官心理的深层次了,是当时社会文化艺术的综合反映。
作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结合的城镇空间.西汉长安城是秦汉时期城镇空间艺术发
展的一个代表。
2。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西汉长安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成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
生影响(图1)。汉灭秦后,开修茸渭水南岸秦代所建的兴乐宫,改为长乐宫.接着为了加强其封建统治,在长乐宫以西0.5km修建了壮丽的末央宫,并解释为“天下方未定,故可以就宫室.且天予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是无今后世有以加也”,又在末央宫北建北宫,后就筑扩大的长安城.把长安、未央、北宫包容在内,又建了明光宫、桂官,“以城中为小”跨越西城垣,兴建规模更大宏伟壮丽的建章官。用架空复道,与城内诸宫相通。中国古代就确立城镇由一个核心向外层扩展,再形成外完的有机组织
观念,这种方式常常也是一种生物的自
图1
汉长安城位置示意图
然有机组织形态。
2.1 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图2)。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
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
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
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又有多种不同的功能结构: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沟架下形成
图2
汉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了反映封建社会生活组织秩序的城市空间形态。
(自《中国城市建设史》
董鉴泓
编)
2.2 汉长安城的宫廷区
长安城的宫廷区是由末央、长乐、明光、桂宫、北宫及城外西的建章宫所组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以建瓴之势俯瞰全城,成为群宫之首。又因龙首塬地势较高,以龙相称符合封建皇帝以“真龙天于”自调和君权神授、至高无上的心理.在城南塬上建宫,以示有别于城北的市里,便于控制制高点,有利于监督市民,利于皇宫的安全,并充分发挥中国古代高台建筑艺术,使宫室区更加雄伟壮观。同时庞大的宫城群,加上有关的府库、宫署及府第等,规划用地之多,几乎占全城总面积的2/3,毗连未央宫的西城外建章宫,更增加了宫室区在全城规划结构中的地位,充分显示了帝居在整个城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中的一大主导特色。
2.2 汉长安城的市区
作为区域中心,乃至全国经济生活中心的市,在长安城空间结构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就区域经济结构论,这个“市”应起到组织各次经济中心的作用,更好发挥长安城的经济中心职能。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其中横门之内东西市实为九市之主体,具有“后市”格局,还有南北市,合称四市,均在城内,其余五市,都在外廓内。《三辅黄图9516庙论》云:“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步”。反映了市的方整形制。市内不仅有商业,而且有手工业,工商结合正是这一时期工商业的历史特点。
2.3 汉长安城的居住区
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
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
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而且府第可直接临大道开门,以示有别于里之住宅。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城内由于宫室占地大,闾里用地有限,因此可见闾里分布密度较高,但形制较规整,井然有序,各里筑有里垣,各户不得直接对街开门,出入必由里门,有里吏管理治安,实行监督等事务,实为一封闭空间组织.
2.4 汉长安城的道路
汉长安城共有12个城门,东、南、西、北各三个,是王城旁三门的制度。城内道路基本上沿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不得不迁就城市形制适当安排,因此未构成规整的并田歼陌式的网状布局,但各用地划分并并有条。以安门大道为主轴,雍门大道及宣平门大道为南北区划分界。区划分明不混淆,可称为长安城空间形态一大特色,而且全城道路,四面各门不能对应,除宜平门大道与厨门大道汇于厨门,其余均通一门,这是为适长安城形制又形成的一特色艺术形态。
2.5 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纵观西汉长安城的空间结构形态与规划布局,其城市空间布局有以下几个特色:第一,城镇社会生活组织秩序方面,做为城镇经济建设活动的经济中心——“市”开始确立,城镇政府中心与经济中心相互的地位开始演进。城镇空间结构表现了一种以权力中心为中心结构严格的区划,同时政治中心偏西南,经济中心偏北,结构上显现了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第二,城镇主体空间形态打破井田观,因地制宣,因势利导,在城镇建设上强烈的自然观及不拘传统的革新观念。第三,建筑技术在汉时取得大发展,为城镇空间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3. 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3.1 城市选址中的“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据《史记》记裁,刘邦原打算建都洛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觐见刘邦,提出建都关中的主张。他认为洛阳没有天然险阻可以凭恃,是“有憾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之地。而“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胺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建都关中,就犹如“攫天下之亢拊其背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刘邦的群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争言应建都洛阳,刘邦犹豫不决.
张良则支持娄敬的观点.他对刘邦说,洛阳“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
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槽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耍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史记·留侯世家》)于是刘邦才决定“西都关中”。后来,田肯祝贺刘邦说:“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防……地势便利,其以下兵诸侯,臂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史记·高祖本纪》),《史记索隐》引韦昭云:“形胜”即“地形防固、故能胜人也.”从这场争论来看,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可见,“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3.2 汉长安城建设中对秦人思想的继承
按文献所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又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史记·叔孙通传》说:“孝惠奇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之长乐宫是在秦之兴乐宫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宫殿,学术界无有异议。秦之“章台宫”见于《史记·楚世家》、《荫相如传》。关于章台宫的位置,《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表明了汉建章宫和秦章台宫的继承关系。但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樳里子葬地的记述,汉未央宫的前殿极有可能就是利用章台的旧址建筑而成,汉城的建设由于占有了秦代城市宫殿建筑的积累。那么,汉城建设过程的起点应该向秦代追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应该考虑“秦制”的影响。
3.3
汉长安城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
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有关汉城的北斗与南斗说.见于《三辅黄图》卷之一:“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三辅黄图》一书。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的刘邦、吕太后、惠帝等政治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从长安城、长乐宫、末央宫的取名、南城墙安门、西安门、覆盎门的设置,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汉承秦制,以建亥之月(
《夏历》十月)为岁首,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合乎《歇冠子》所云“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所
以,汉城北墙建成北斗形状,合乎星象、又合乎“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建城指导思想。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但是.北墙的建筑年代按《史记·吕太后本纪》索引引《汉宫团疏》云:“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此时,主持汉城建设的萧何已死去三年。不过,萧规曹随.继后为丞相的曹参,对萧何的“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相国世家》),“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曹相国世家》),既然。萧何立东阙和北阙、末央宫时。已经把阴阳五行、天文地理考虑在内,汉城城墙的规划出于他手也完全是可能的。其四.北斗的“斗”在秦汉以前都是作为舀酒的用具,如《诗·小雅·大东》说:“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秦汉以后,一方面作为一个容量单位来使用。即南、合、升、斗、斛也;另一方面仍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用途。如果舀酒之用转借为舀水之用,那么汉城北墙北斗之形的含义就更加令人深思。其五、附带而言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即平分城市的中轴线上)不开城门,以免阴气即杀(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极星(北辰.或称北极星)的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如众所知,汉城平面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尤其是这两种思想演绎出来的城市建筑,更是名目繁多。如建章宫的玉堂、神明堂、天梁官,北宫的神仙宫(寿宫),未央宫的麒麟殿、风凰殿、白虎殿、寿安殿。以及太液池、昆明池中的鱼龙、奇禽、异兽之物均属其列。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
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
4. 结语
西汉长安城规划布局是封建社会都城逐渐走向成熟
的表现,许多经验为后世所效法,其城市布局在城市建设史上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对汉以前城市的总结。在汉长安城的建设中,
其继承了秦人的规划思想,其因地制宜,“法天象地”的思想是其主要的规划思想,对汉以后的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
[2] 赵安启,论秦汉城市选址及其规划思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9(2)
[3] 李小波,李强,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J].城市规划,2000(9)
[4] 韩国河,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J].郑州大学学报,2001(5)
[5]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20—2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