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第4单元教案

别妄想泡我
998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5:3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春娇与志明台词-甘肃中考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
行计算。
2、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乘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归
纳、抽象总结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目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积极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单价×数量=
总价”的意义和推导过程;掌握行程问题的意义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运用“单价
×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行程问题的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单元整体思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在
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
因此应在学生已 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 出多位数乘两位
数的一般方法。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
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
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 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 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
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尺,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 和心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
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 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件出示
1. 口算
2. 计算
43×26= 12×34=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请你计 算这两题,
完成后,想一想笔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1)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2)反馈,学生汇报


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先用第二个
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
积的末位就和 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二、问题引入,探究算法
1.引出问题,研究算式
出示例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
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 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从一个城市到北京一共用了12小时。
教师:你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吗?
预设:145×12
(教师板书:145×12=)
教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求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教师:观察这个乘法算式,与之前的算式相比有什么区别?
预设:这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学生解答,呈现方法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汇报。
方法1:估算。把 145估成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这
个城市到北京大约是1500千米。
教师:运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2:分步计算。先算145乘2等 于290千米,再算145乘10等
于1450千米,最后算290加1450等于1740千米。


教师:你能说一说你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预设:我先算2小时行的距离 ,再算10小时行的距离,最后把它们
加起来就是12小时行的距离。
教师:通过分步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12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3:列竖式计算。

3.比较方法,探究算理
(1)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进行竖式计算的?
我们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得29 0,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145
得145,最后算290加1450得1740。
问:想 一想,这个145应该怎么写?(这个145末位上的5要从十位
写起,相同数位要对齐。)
追问:为什么要从十位写起?(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表示145
个十,所以要从十位写起。)
(2)观察竖式计算和分步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同桌一起讨
论,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90表示的是2小时行的距离,145表示145个十是1450, 就是10
小时行的距离,最后算出1740千米就是12小时一共行驶的距离。
(3)观察竖式,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尝试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
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 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
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教材47页“做一做”
2、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购买这些
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习八,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
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 多少千米?
145×12=
方法1:估算 方法3:列竖式计算

方法2:分步计算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
的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 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
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本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三个离不开”的内容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2、竖式计算
279×24=
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全班订正
3、出示160×30= 106×30=
这2道题和 2 7 9×2 4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像这样的题 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引出课题并板
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计算:160×30=
问:这道题用该怎么计算呢?想不想试一试
试着算一算,遇到问题小组可以交流,巡视指导,展示汇报
方法一: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方法二:因为16×3=48,10×10=100,48×100=4800


所以160×30=4800
方法三:竖式计算,板书过程(课件演示)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离这个问题,那这个你们能解
决吗?
2、出示:106×30=
快试一试吧,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三、运用知识,课件出示
完成教材4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习八,第4~7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60×30= 106 ×30=
1 6 0 1 0 6
× 3 0 × 3 0
4 8 0 0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
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
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进一步巩固算理和 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进一步 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我们是一家人知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组成,了解
一些民族的名称,让民族团结的 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埋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50×90= 32×30= 70×140= 210×40=
40×80= 190×5= 300×30= 25×30=
2、竖式计算
357×46=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先用第二个因数个 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
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 第一个因
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207×30= 280×90=
4、完成教材50页的第8题


5、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 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
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预设1: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预设2:5吨=5000千克 5000÷20=250(千克)
350千克>25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二、拓展练习
超市周末促销,某品牌酸奶每瓶4元,买3送1,妈妈买3瓶酸奶,
每瓶便宜多少钱?
三、谈收获
说一说你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 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
大象吃20天吗?
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
5000÷20=250(千克) 5吨=5000千克
350千克>25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 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并发现数学
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 变化规
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及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图片 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
(1)6×2= (2)20×4=
6×20= 10×4=
6×200= 5×4=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刚才做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说说自己的
发现
问:第(1)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
怎样变化的?
指名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问;第(1)组题中 ,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
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 乘100。
2、观察第(2)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2)组题中 ,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
变化的?第(2)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 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又怎样变化的?
指名回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3、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根据刚才 的学习过程,说一说积的
变化过程吗?先同桌说一说,在小组内说一说。
4、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
除以)几。
问:可以除以0吗?(不可以)
谁再来补充一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0除
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5、拓展
(1)6×2= (2)20×4=
6×20= 10×4=
6×200= 5×4=
把这2组题,从下往上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
知识运用
1、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订正时课件演示
2、找出规律再填空
3、算一算,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6×34=544
(16×2)×(34÷2)=
(16÷2)×(34×2)=


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54页练习九第1题、第4题和第55页练习九第10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 6×2= (2) 20×4=
6×20= 10×4=
6×200= 5×4=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
除以)几 。
课后反思:




第5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
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 =总价”、 “总价÷单价=
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并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
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并应
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
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
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 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
建设我们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
多少钱?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2、讲解:课件出示每件商品 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
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师:谁来说一说篮球的 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总价?
鱼呢?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这个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80 × 3 = 240 10 × 4 = 40
︱ ︱ ︱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
生:我发现了:单价×数量=总价
问:这2道题都是已知什么?(单价和数量)求什么?(总价)
那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3、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第(2)是知道什么?求什么?知道了数量和总价如何求单价呢?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那我们知道了单价和总价如何求数量呢?
生:总价÷单价=数量
一、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星期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商品价格如下:
椅子:40元把 衬衣:60元件 台灯:120元台
① 妈妈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② 2件衬衣多少钱?
③ 4把椅子、2件衬衣、一个台灯一共得花多少钱?
2、学校买回了13个足球,每个足球52元,一共得要多少钱?
3、圣诞节到时候,明明和 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买电影票一共
花了126元,每张电影票多少钱?
4、4公斤苹果36元,12公斤苹果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54页第3、8题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每件商品的价钱×多少件商品=一共要多少钱
80 × 3 = 240 10 × 4 = 40
︱ ︱ ︱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课后反思: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
用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归纳总结速度、时 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
过程,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价值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 点:理解速度的意义,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伟大的中华民族 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了解中国
的五个自治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最近我们喀什市 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全民上下,使喀什在面貌上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星期天上午小明和小华约好在人民广 场见面,打
算骑车环城一周欣赏一下喀什的美景, 小明从家里出发4分钟来到
人民广场,小华 7分钟来到广场,他们谁走得快?(学生会说不好比,
因为不知道他们走了多远-----引出要比他们 每分钟走的路程。)每分
钟走的路程数学上叫速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问
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生做完后,师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和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
行……
2、师:一 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
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 叫做时间。
3、说说上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分别是多少?
师: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
米每时。
4、你知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同桌试着说一说。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运用知识
1、课件出示
(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
每分钟9厘米可写作:
(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31)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每秒340米可写作:
2、教材53页“做一做”
3、往返行程问题
农资站的王叔叔从公司出发,去小李 庄送货。去时用了3小时,每小
时行40千米。按原路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认真读题,然后分析题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题中出现了速度、时间 、路程,就是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按原路返回”是什么意思?
生1:去的路程与回来的路程是相等的,因此第一步先求出“去的路
程”根据 “速度×时间=路程”可求出“去的路程”
生2: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可求出“返回的速度”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第54页练习九第7题、第9题
2、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60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 60米分,他
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单价、速度等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单
价、数量与总价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
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 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与总价及路程、时间与速度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还记得有关的知识吗?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二、基础练习
1、蜜蜂每分钟大约飞行500米,大象的奔跑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0千
米。
蜜蜂的 速度可以怎么写?大象的奔跑速度呢?它们的速度谁快一些?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先说一说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再列式求出结果
(1)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行驶了9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2)妈妈买了3瓶同样的酸奶,花了6元,每瓶酸奶多少钱?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那么这辆汽车1小时行多少千
米?
二、拓展练习
1、一辆汽车从甲城市驶向乙城市,去时的速度是80千米时,用了
6 小时,返回时多用了2小时,返回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道题已知这辆汽车从甲城去乙城的速度和时间,还知道返回比去时
多用了2小时,要求这辆汽车返 回时的速度。
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要求返回时的速度,需要知道甲 乙两城市之间的路程和返
回所用的时间,这两个条件题目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要先求出这两
个 条件,再求出返回时的速度。
2、李阿姨打算买8千克苹果和9千克葡萄,应付多少钱?
苹果3元:2千克 葡萄 15元:3千克


先想一想怎么解答,再独立完成。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单价、 数量、总价或速度、时间、路程
的问题吗?自己编一道并解答。
板书设计:
练习课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
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什么是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
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 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任务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在计算三位
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末尾有0或没有0等内容)
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看课本47至55页,看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己看课本,把主要知识要点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讨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1)笔算乘法
(2)积的变化规律
(3)数量关系
三、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500×20 700×40 7×0×12 200×15
25×4 24×200 70-30×2 4×200
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你是怎么算的,与你
的同伴说说。

< p>
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先将乘数末尾的0省略,把整十的数看作一位数
的乘法进行口算,然后 在积的末尾再添上原来被省略的0。
2、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对号”
328×18( ) 295×42( ) 405×11( )
596×19( ) 321×22( ) 187×49( )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3、你的能力有多大(用竖式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看看与你的估算
结果相差多少)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吗?
生: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 次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
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通过计算,你觉得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
么,小组讨论总结:
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4、慧眼识真假(不计算,直接判断对错)
58×26=1504 187×25=4680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错了,你是怎样判断的
5、根据算式58×26=150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580×26= 5800×26= 58×2600=
58×260= 580×260= 5800×260=
四、解决问题
1、商店每个足球58元,王老师买4个,200元钱够吗?
2、李奶奶家卖一个馒头5角钱,小华买15个,一共要付多少元?
3、学校添置40套课桌 椅,桌子每张125元,椅子每把40元,学校


买这些课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4、甲船3时行驶60千米,乙船5时行驶90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5、一辆大巴车从张村 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
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 平均每小时
行驶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要点;对你有什么收获?(计
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那
一位对齐,要注意因数的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
计算时的进位,同时还要记住因数 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0前
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末尾< br>添写几个0)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笔算乘法
(2)积的变化规律
(3)数量关系 :单价 ×数量 = 总价 速度 ×时间= 路程
课后反思:




第9课时:第四单元测试
教学时间:
一、单选题


1.竖式计算456×65时,456与6相乘实际是( )
A、456×6 B、2×456 C、456×60
2.25×80的积,末尾有( )个零
A、1 B、2 C、3
3.637×15积的个位是( )
A、7 B、5 C、2
4.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A、不变 B、扩大2倍 C、缩小2倍
二、判断题
1.时间=路程×速度。( )
2.一艘轮船的速度是340千米。(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都是四位数。( )
三、填空
1.高铁的速度是250千米时,它表示( )
2.25的6倍是( ),25的110倍是( )
3.一个篮球的单价是123元,买了26个,一共要用( )元。
4.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80千米,它的速度是( )
5.小明买了3枝钢笔用了8元,要买同样的钢笔9枝要( )元。
6.神州九号绕地球一圈要97分钟,大约( )分钟,绕地球
30圈的话需要( )分钟。
7.李妈妈去市场买梨,一箱要15元,买4箱送1箱,李妈妈一次买
4箱梨,每一 箱可以便宜( )元。
8.根据42×11=462,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答案。
21×11= 42×22=
420×11= (42÷3)×(11×3)=
9.填表
高铁 汽车 小火车


速度
时间
路程
400千米时
6小时

8小时
560千米
54千米小时
12小时

四、列竖式计算
(1)703×21 (2)472×35 (3)450×36 (4)78×894



三、计算下面各题
(1)99+99×25



(3)125×24+60


(2)5300-125×8
(4)270÷(50-45)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归纳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并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
行计算。
2、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和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乘法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比较、归
纳、抽象总结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目常生活的密切
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积极思考、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和方法; 掌握“单价×数量=
总价”的意义和推导过程;掌握行程问题的意义和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运用“单价
×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行程问题的 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单元整体思路: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方法,在
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数变成了三位,
因此应在学生已 有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将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通过讨论交流,总结 出多位数乘两位
数的一般方法。




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
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
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 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竖式 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
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尺,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 和心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
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 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课件出示
1. 口算
2. 计算
43×26= 12×34=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请你计 算这两题,
完成后,想一想笔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1)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问题
(2)反馈,学生汇报


教师: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先用第二个
因数每一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相乘,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
积的末位就和 那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二、问题引入,探究算法
1.引出问题,研究算式
出示例题: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
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 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教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预设: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从一个城市到北京一共用了12小时。
教师:你能列出正确的算式吗?
预设:145×12
(教师板书:145×12=)
教师: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解决这个问题?
预设:求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教师:观察这个乘法算式,与之前的算式相比有什么区别?
预设:这个算式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之前的算式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2.学生解答,呈现方法
请你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汇报。
方法1:估算。把 145估成150,把12估成10,150×10=1500。这
个城市到北京大约是1500千米。
教师:运用估算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积大约是多少。
方法2:分步计算。先算145乘2等 于290千米,再算145乘10等
于1450千米,最后算290加1450等于1740千米。


教师:你能说一说你每一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
预设:我先算2小时行的距离 ,再算10小时行的距离,最后把它们
加起来就是12小时行的距离。
教师:通过分步计算,我们可以计算出12小时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还有其它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3:列竖式计算。

3.比较方法,探究算理
(1)谁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进行竖式计算的?
我们先用12个位上的2去乘145得29 0,再用12十位上的1去乘145
得145,最后算290加1450得1740。
问:想 一想,这个145应该怎么写?(这个145末位上的5要从十位
写起,相同数位要对齐。)
追问:为什么要从十位写起?(因为用十位上的1去乘145表示145
个十,所以要从十位写起。)
(2)观察竖式计算和分步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请你和同桌一起讨
论,说一说。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290表示的是2小时行的距离,145表示145个十是1450, 就是10
小时行的距离,最后算出1740千米就是12小时一共行驶的距离。
(3)观察竖式,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尝试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笔算方法。
(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
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 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
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教材47页“做一做”
2、学校要为各班新购买一套百科全书。全校共36个班,购买这些
新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习八,第1题、第2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
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 多少千米?
145×12=
方法1:估算 方法3:列竖式计算

方法2:分步计算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
的简便写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 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
过程,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正确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的简便写法,
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的确定。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练习本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三个离不开”的内容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
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2、竖式计算
279×24=
独立完成,指名演板,全班订正
3、出示160×30= 106×30=
这2道题和 2 7 9×2 4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像这样的题 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引出课题并板
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计算:160×30=
问:这道题用该怎么计算呢?想不想试一试
试着算一算,遇到问题小组可以交流,巡视指导,展示汇报
方法一:先口算出16×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方法二:因为16×3=48,10×10=100,48×100=4800


所以160×30=4800
方法三:竖式计算,板书过程(课件演示)
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离这个问题,那这个你们能解
决吗?
2、出示:106×30=
快试一试吧,汇报交流,课件演示
三、运用知识,课件出示
完成教材48页“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习八,第4~7题
板书设计: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二)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160×30= 106 ×30=
1 6 0 1 0 6
× 3 0 × 3 0
4 8 0 0
课后反思: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
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 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巩固笔算乘法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
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进一步巩固算理和 计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
系,进一步 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的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我们是一家人知道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组成,了解
一些民族的名称,让民族团结的 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埋藏。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50×90= 32×30= 70×140= 210×40=
40×80= 190×5= 300×30= 25×30=
2、竖式计算
357×46=
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草稿上计算,指名说一说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结:先用第二个因数个 位上的数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
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依次去乘 第一个因
数每一位上的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3、竖式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207×30= 280×90=
4、完成教材50页的第8题


5、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 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
够这头大象吃20天吗?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预设1: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预设2:5吨=5000千克 5000÷20=250(千克)
350千克>25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二、拓展练习
超市周末促销,某品牌酸奶每瓶4元,买3送1,妈妈买3瓶酸奶,
每瓶便宜多少钱?
三、谈收获
说一说你今天学习到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一只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 李叔叔准备了5吨食物,够这头
大象吃20天吗?
350×20=7000(千克) 5吨=5000千克
5000÷20=250(千克) 5吨=5000千克
350千克>250千克 7000千克>5000千克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
课后反思:




第4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 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并发现数学
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 变化规
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及善于观察、勤
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图片 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尊重民族的风俗习惯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口算
(1)6×2= (2)20×4=
6×20= 10×4=
6×200= 5×4=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刚才做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内说说自己的
发现
问:第(1)组题中,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
怎样变化的?
指名说: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问;第(1)组题中 ,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
样变化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 乘100。
2、观察第(2)组题,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变化的?
第(2)组题中 ,第2题同第1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是怎样
变化的?第(2)组题中,第3题同第1题比,因数 是怎样变化的?
积是又怎样变化的?
指名回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3、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你能根据刚才 的学习过程,说一说积的
变化过程吗?先同桌说一说,在小组内说一说。
4、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
除以)几。
问:可以除以0吗?(不可以)
谁再来补充一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0除
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5、拓展
(1)6×2= (2)20×4=
6×20= 10×4=
6×200= 5×4=
把这2组题,从下往上观察,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全班交流
知识运用
1、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订正时课件演示
2、找出规律再填空
3、算一算,想一想,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6×34=544
(16×2)×(34÷2)=
(16÷2)×(34×2)=


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54页练习九第1题、第4题和第55页练习九第10题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1) 6×2= (2) 20×4=
6×20= 10×4=
6×200= 5×4=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
除以)几 。
课后反思:




第5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使学生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单价、
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知道“单价×数量 =总价”、 “总价÷单价=
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并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
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并应
用它去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
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
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 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
建设我们的国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
解答下面的问题: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
2、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一些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
多少钱?
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都是已知每件商品的价钱,还知道买了多少件商品,最后算……
2、讲解:课件出示每件商品 的价钱,叫做单价;买了多少,叫做数
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师:谁来说一说篮球的 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总价?
鱼呢?让学生举例子说一说什么是单价、数量、总价。
师:这个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
80 × 3 = 240 10 × 4 = 40
︱ ︱ ︱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
生:我发现了:单价×数量=总价
问:这2道题都是已知什么?(单价和数量)求什么?(总价)
那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单价×数量=总价
3、不解答,只说出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1)每套校服120元,买5套要用多少钱?
(2)学校买了3台同样的复读机,花了420元,每台复读机多少元?
第(2)是知道什么?求什么?知道了数量和总价如何求单价呢?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那我们知道了单价和总价如何求数量呢?
生:总价÷单价=数量
一、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1、星期天妈妈去超市买东西,商品价格如下:
椅子:40元把 衬衣:60元件 台灯:120元台
① 妈妈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② 2件衬衣多少钱?
③ 4把椅子、2件衬衣、一个台灯一共得花多少钱?
2、学校买回了13个足球,每个足球52元,一共得要多少钱?
3、圣诞节到时候,明明和 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电影,买电影票一共
花了126元,每张电影票多少钱?
4、4公斤苹果36元,12公斤苹果多少钱?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54页第3、8题
板书设计: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每件商品的价钱×多少件商品=一共要多少钱
80 × 3 = 240 10 × 4 = 40
︱ ︱ ︱ ︱ ︱ ︱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 数量 总价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课后反思: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并
用之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分析、 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
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归纳总结速度、时 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
过程,学会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简洁性和价值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教学重 点:理解速度的意义,掌握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用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
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伟大的中华民族 了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由56个民族组成,中国也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了解中国
的五个自治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最近我们喀什市 为了创建卫生城市,全民上下,使喀什在面貌上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星期天上午小明和小华约好在人民广 场见面,打
算骑车环城一周欣赏一下喀什的美景, 小明从家里出发4分钟来到
人民广场,小华 7分钟来到广场,他们谁走得快?(学生会说不好比,
因为不知道他们走了多远-----引出要比他们 每分钟走的路程。)每分
钟走的路程数学上叫速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速度的问
题。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出示例5
1、解答下面的问题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25米,10分钟行多少米?
生做完后,师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知道每小时或每分钟行的路程和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求一共
行……
2、师:一 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
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等), 叫做时间。
3、说说上题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分别是多少?
师:上面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可以写成70千米∕时,读作70千
米每时。
4、你知道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吗?同桌试着说一说。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运用知识
1、课件出示
(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
每分钟9厘米可写作:
(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
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31)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
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每秒340米可写作:
2、教材53页“做一做”
3、往返行程问题
农资站的王叔叔从公司出发,去小李 庄送货。去时用了3小时,每小
时行40千米。按原路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师:认真读题,然后分析题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题中出现了速度、时间 、路程,就是考察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按原路返回”是什么意思?
生1:去的路程与回来的路程是相等的,因此第一步先求出“去的路
程”根据 “速度×时间=路程”可求出“去的路程”
生2: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可求出“返回的速度”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1、第54页练习九第7题、第9题
2、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600米,小明步行的速度是 60米分,他
从家出发步行9分钟,能到达学校吗?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第7课时:练习课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 解单价、速度等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单
价、数量与总价及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
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 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与总价及路程、时间与速度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
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组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还记得有关的知识吗?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二、基础练习
1、蜜蜂每分钟大约飞行500米,大象的奔跑速度可达到每小时80千
米。
蜜蜂的 速度可以怎么写?大象的奔跑速度呢?它们的速度谁快一些?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课件演示
2、先说一说下面各题已知什么,求什么,再列式求出结果
(1)火车每小时行120千米,行驶了9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2)妈妈买了3瓶同样的酸奶,花了6元,每瓶酸奶多少钱?
(3)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那么这辆汽车1小时行多少千
米?
二、拓展练习
1、一辆汽车从甲城市驶向乙城市,去时的速度是80千米时,用了
6 小时,返回时多用了2小时,返回时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问: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这道题已知这辆汽车从甲城去乙城的速度和时间,还知道返回比去时
多用了2小时,要求这辆汽车返 回时的速度。
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名回答:要求返回时的速度,需要知道甲 乙两城市之间的路程和返
回所用的时间,这两个条件题目都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要先求出这两
个 条件,再求出返回时的速度。
2、李阿姨打算买8千克苹果和9千克葡萄,应付多少钱?
苹果3元:2千克 葡萄 15元:3千克


先想一想怎么解答,再独立完成。
四、总结
通过学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有关单价、 数量、总价或速度、时间、路程
的问题吗?自己编一道并解答。
板书设计:
练习课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课后反思:




第8课时:整理和复习
教学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熟练的进行运算。
2、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
律。
3、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知识的回顾整理过程,体验归纳整理,构建知识体
系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
惯。


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民族团结内容:什么是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守则”和“规
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 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复习任务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三位 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在计算三位
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什么,笔算、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末尾有0或没有0等内容)
二、整理本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1、学生看课本47至55页,看看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己看课本,把主要知识要点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讨论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板书本单元的知识要点。
(1)笔算乘法
(2)积的变化规律
(3)数量关系
三、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500×20 700×40 7×0×12 200×15
25×4 24×200 70-30×2 4×200
师:你是怎样进行口算的,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你是怎么算的,与你
的同伴说说。

< p>
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先将乘数末尾的0省略,把整十的数看作一位数
的乘法进行口算,然后 在积的末尾再添上原来被省略的0。
2、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对号”
328×18( ) 295×42( ) 405×11( )
596×19( ) 321×22( ) 187×49( )
同桌讨论后,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3、你的能力有多大(用竖式算出上面算式的得数,看看与你的估算
结果相差多少)
师:通过计算,你知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计算方法吗?
生: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 次分别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用
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哪一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师:通过计算,你觉得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应该注意什
么,小组讨论总结:
一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哪一位对齐。
二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
三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4、慧眼识真假(不计算,直接判断对错)
58×26=1504 187×25=4680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错了,你是怎样判断的
5、根据算式58×26=150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580×26= 5800×26= 58×2600=
58×260= 580×260= 5800×260=
四、解决问题
1、商店每个足球58元,王老师买4个,200元钱够吗?
2、李奶奶家卖一个馒头5角钱,小华买15个,一共要付多少元?
3、学校添置40套课桌 椅,桌子每张125元,椅子每把40元,学校


买这些课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4、甲船3时行驶60千米,乙船5时行驶90千米,哪条船行的快?
5、一辆大巴车从张村 出发,如果每小时行驶60千米,4小时就可以
到达李庄。结果只用了3个小时就到达了。这辆汽车实际 平均每小时
行驶多少千米?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你们掌握了哪些知识 要点;对你有什么收获?(计
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注意:要注意每次相乘的末位与乘数的那
一位对齐,要注意因数的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
计算时的进位,同时还要记住因数 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先把0前
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末尾< br>添写几个0)
六、布置作业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1)笔算乘法
(2)积的变化规律
(3)数量关系 :单价 ×数量 = 总价 速度 ×时间= 路程
课后反思:




第9课时:第四单元测试
教学时间:
一、单选题


1.竖式计算456×65时,456与6相乘实际是( )
A、456×6 B、2×456 C、456×60
2.25×80的积,末尾有( )个零
A、1 B、2 C、3
3.637×15积的个位是( )
A、7 B、5 C、2
4.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 )
A、不变 B、扩大2倍 C、缩小2倍
二、判断题
1.时间=路程×速度。( )
2.一艘轮船的速度是340千米。( )
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都是四位数。( )
三、填空
1.高铁的速度是250千米时,它表示( )
2.25的6倍是( ),25的110倍是( )
3.一个篮球的单价是123元,买了26个,一共要用( )元。
4.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80千米,它的速度是( )
5.小明买了3枝钢笔用了8元,要买同样的钢笔9枝要( )元。
6.神州九号绕地球一圈要97分钟,大约( )分钟,绕地球
30圈的话需要( )分钟。
7.李妈妈去市场买梨,一箱要15元,买4箱送1箱,李妈妈一次买
4箱梨,每一 箱可以便宜( )元。
8.根据42×11=462,不用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答案。
21×11= 42×22=
420×11= (42÷3)×(11×3)=
9.填表
高铁 汽车 小火车


速度
时间
路程
400千米时
6小时

8小时
560千米
54千米小时
12小时

四、列竖式计算
(1)703×21 (2)472×35 (3)450×36 (4)78×894



三、计算下面各题
(1)99+99×25



(3)125×24+60


(2)5300-125×8
(4)270÷(50-45)

有关圣诞节的资料-合同评审表


本科留学出国-咸阳师范学院招生网


那段孤单的日子-结婚典礼主持词


经典广告口号-镇长述职述廉报告


果实累累-个人年度总结范文


盐城市人事考试网-计生协会工作总结


经济法习题-个人述职报告怎么写


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重庆出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