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乘法教案

萌到你眼炸
743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5:4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孙锂华-绿色千岛湖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乘法教案
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
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
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 是“三位
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
增添了能使学生 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
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 用运算解决生活
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划方 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
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
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卫星运行时间
1课时 体育场 1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 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
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
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
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
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
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
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
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
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
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 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
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
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
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
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
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
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1 2 4 8 1 5 6 0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
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
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 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
“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反思
体育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
乘法估算的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力目标:能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与同学交流自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
确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
谈话:20 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这不,老师就为你们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 ,请大家欣赏。(播放视
频) 2、提出问题:看了以后,同学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如
果有学生提出“参加开幕式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后,师再问:你有
什么办法估算吗?) 3、提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运用估算
的方法算算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板书:体育场) 二、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体育场全景图,并请学生认真观察
体育场排 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
估计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数据及结果。 (3)小组选代表反馈
交流结果。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
体 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
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 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
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
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数据进
行估算。 (1)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学生进行
估计。 方法一: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人,这个看台估
计有 名观众。 方法二:这个看台每排有 人,共有8排,估计有 名
观众。 ……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引导提问:①这
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③可以
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21×8×28或
168×28 估算结果:把168看成170,把28看成30,170×30=5100 4、
小结: 师: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a) 将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
的数,这样便于计算。 b)估算时注意符合实际,估计结果接近准确
值。 三、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1、根据本班级人数,估计全校学
生的人数。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自选一张报纸,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你能有几种估计的方法?(学生有多种方法,
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 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
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 br>版的字数。) 3、 估一估。这是小博士文具店九月中旬一个星期的营
业额(单位:元),你能 很快估计出这个星期的营业额吗?你还能估
计出九月份的营业额吗?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营业额 294 286 291 298 302 315 312 四、回顾反思,培养
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
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你
们知道神舟七号飞船什么时候返回吗?我们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 阅
有关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多少圈,估计共飞行多少千
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每个看台座位数 看台数 共有多少个座位 28×6 170
170×30=5100 30×6=180 28(30) 180×30=5400 20×8=160
160×30=4800 21×8=168 28 168×28=4704 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
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2、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学生每
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
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
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
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
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 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
展开学习。 1. 争做优秀推销员( 认识计算器) 今天老师 想请同学
们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
算器的推销员,你 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
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优
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
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强调小数点 2.
计算器高手:(计算)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才,还要 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
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
上起 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拿出你的口算卡
做第一组题,准备开始 演示课件: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
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
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
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
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
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 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
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 一年(按365天
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
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
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
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
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
喝上几年的 。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
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 时候,那就是自己的
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
得了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4.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互出
题目进行计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
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
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
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
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
结:,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 分享
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教学反思 探索
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
探索,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
学重难点: 1、 鼓励学生对算是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
现一些数学规律。 2、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方法。 教学准备: 计
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
们,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
有一座 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
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 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
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
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
发吧!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 二、探索交流,
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 (2)引
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
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21
(5)这组题的得 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右边
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如“北 京自来水来自
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
柴当柴火”等 。 (6)学生举例说说。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
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 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
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 现什
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观察
积与因数的关系,及结果的特点。 全班交流。 教师总 结规律:用
142857的个位上的7乘第二个乘数,确定积的个位是几,然后在
142857 中找到这个数,把它及前面的数一起移到积的后面,剩余的
一部分移到积的开头,如果剩余两部分,把后 面的部分放前面。如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142857×2,7×2=14 ,积的个位就是4,先从142857中找到4,把
4及前面的1写在得数的后面,其余的2857就写 在开头,所以
142857×2=285714。 (4)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
得数:142857×5,142857×6的积吗? (714285,857142) (5)
学生独立计算后与组内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验证结果。 教师加以
鼓励: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闯下一关吗? 3、第三关:神奇的
9。 (1)提出疑问:999999×999999=? 学生计算,用普通计算器
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怎么办呢? (2)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 (3)教师引导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先出示:
99×99= 999×999= 9999×9999= 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4)
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汇报总结。99×99=9801 999×999=98001
9999×9999=980001 教师总结规律: 它们的结果都以数字98开头,
以1结 尾,中间填0,0的个数是算式中一个乘数里9的个数减1得
来的。 (5)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 =
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99 =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请你在这
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2)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
字:6、1、7、4。 (3)“卖关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
按我的方法去做,不管你挑哪四个数字,我都知道你的结果。 (4)
计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
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得出的四位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 的四位数与最
小的数,再次相减……例如: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
都是6174。 (5)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教师加以鼓励:说 得太
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连闯四关。看
来,数学王国里的宝藏 很快就会让你们挖到。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
们读读44页的“数学阅读”,了解一下计算工具的演变历史。 教学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反思 探索与发现(二)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
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
能 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
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 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
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 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2、
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揭示课题 同学们 ,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
再一起去探索,看一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规律(板 书课题:探索
与发现) 二、活动探索规律 (一)、乘法交换律 1、计算下面几组
算式 17×13= 125×8= 13×17= 8×125= 2、你发现了什么? 3、你
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 ,b
表示两个数,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二)、乘法结合律
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教材45页长方体) 教师:老师在课下用许
多小正方体搭了这样一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吗? 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内商量。 学生交流验证,学生可能
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质
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某些规律呢?
板书算式: 3×(5×4) (3×5)×4 3×4×5 =3×20 =15×4 =12×5
=60 =60 =60 2.探索乘法结合律运算的规律 (1)师:请
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3×(5×4)=(3×5)×4= 3×4×5 (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这三个算式乘数相同,
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师:那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呢? 生:再
找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办法好,
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 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
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
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
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5×25)×4
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 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
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概括:乘法运算中三个数
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
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 相乘。 3、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
现的规律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b×c)。 师: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同学 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
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4、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想
一想,计算43×25×4怎样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介绍小
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
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
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和应用。 2、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10
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 br>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 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 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
发现。 【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
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 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
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 探究发现 1.动
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
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 发现了什么?(两
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
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
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 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
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 )好,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 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
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
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
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 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
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
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
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
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
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
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
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 、b代表妈妈、×代表爱、c
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 爸爱
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
我爱爸爸 ,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
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
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
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 算简便,
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
式。但遇到实际计 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
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 到什么呢?(两
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
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
线、角以及乘法这三 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
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 2、使学
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掌握。 2、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
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 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
么。 1、 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
单位的意义。) 2、 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
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 估算。 5、 乘法运
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
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1、 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 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
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 课堂作业练习。 1、 老师说数,学生
写数。 62457 1689256 1475963 70006000 1203670630 2、 教材53
页练习1.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
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
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
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
(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
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
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 指
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教学反思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乘法教案
第三单元 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
学习了两位数乘法的基 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根
据课程标准具体内容目标的要求,对乘法的数数计算只要求 是“三位
数乘两位数”,因此教材编排中删除了以往的机械、复杂的操练题目,
增添了能使学生 体验一些数学的思维方法的韪,多让学生尝试一些探
索,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运算的意义,并能 用运算解决生活
中的一些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
的计划方 法,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运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3、通过对
乘法以及有趣算式规律的探索,经历数学问题探索的过程,并会运用
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 课时安排 内容 课时数 卫星运行时间
1课时 体育场 1课时 神奇的计算工具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一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二 1课时 探索与发现三 1课时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
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范围,并
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 2、能结合已有的知识,探索三位数乘
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 3、能利用乘法运算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或幻灯设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用电脑课件呈现人造地球
卫星绕地球转动的情景。(或用幻灯呈现课文主题图)。 呈现字
幕“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时间。
教师: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圈、圈、圈……所需要的时间,你可以
计算吗? 1、揭示课题。 2、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
习的内容。 3、板书:卫星运行时间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旧知铺垫 (1)提出问题:请你算一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
球圈、圈、圈需要多少时间? (2)学生用算式计算 (3)
反馈计算结果 (4)114×2=228(分 )114×5=570(分)
114×10=1140(分) 说一说:“114×10“你是怎么算的?
2、探索新知 (1)提出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畔需要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多少时间? (2)列出算式表示 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很
容易列出算式: 114×21= (分) (3)估算结果 ①
要求,你能估一估这个算式的得数吗? ② 学生可以把114看
亻100来估算,也可以把21看作20来估算,学生可能回答: 学
生1:比2000分多 学生2“比2500分少 (4)具体计算:
教师:你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计算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
索,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 流。教师巡视全班,观察并指导学生认识各
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有选择的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 解决
方法1: 114×20=2280(利用旧知,先算20圈的时间)
114×1=114 2280+114=2394 解决方法2: 114×21
= 114×7×3(用21看成“7×3”) = 798×3(利用旧知,多
位数乘一位数) = 2394 解决方法3 1 1 4 (从两
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类推) × 2 1 1 1
4……114×1 2 2 8 ……114×20 2 3 9 4 展示过程中,
要让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3、试一试 课文第34页
的“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特别
要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耐心辅导,使他们掌握笔算方法 (2)
反馈运算结果 3 1 2
① 54×312 列竖式时的注意点:写作 × 5 4 1 2 4 8 1 5 6 0 ②
408×25 因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4 0 8 × 2 5
2 0 4 0 8 1 6 ③ 47×210因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
4 7 ×2 1 0 三、课堂活动: 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
第2题 “森林医生“先认真观察算式的每一步计算,找出错误
的地方,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然后再写出正确的竖 式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巩固练习: 1、 课内外作业 课文第32页“练一练
“的第1、3、4题 2、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挂图 114×21= 竖式 教学反思
体育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掌握
乘法估算的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
2、能力目标:能运用估计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 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与同学交流自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己估计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能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正确估算。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
确地估计生活中的一些数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小组准备一张报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导入
谈话:20 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这不,老师就为你们选取了一些精彩的片段 ,请大家欣赏。(播放视
频) 2、提出问题:看了以后,同学们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如
果有学生提出“参加开幕式的有多少人?”的问题后,师再问:你有
什么办法估算吗?) 3、提示课题: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运用估算
的方法算算体育场能容纳多少人。(板书:体育场) 二、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体育场全景图,并请学生认真观察
体育场排 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能坐多少人? (1)独立思考:
估计整个体育场的座位数。 (2)小组交流:让每个同学都在小组中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估算的数据及结果。 (3)小组选代表反馈
交流结果。 学生1:从图中看出每小块看台大约有50个座位,这个
体 育场可能有30个看台,大约有1500个座位; 学生2:把体育场
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 方位大约坐1000人,4个方位,
大约坐4000人: 学生3:体育场的每一排座位数大约是2000人,
估计这个体育场有30排,大约共6000个座位。 2、出示具体数据进
行估算。 (1)出示其中一个看台的图片(多媒体出示),学生进行
估计。 方法一:将看台座位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 人,这个看台估
计有 名观众。 方法二:这个看台每排有 人,共有8排,估计有 名
观众。 …… (2)这个体育场共有28个看台,如果每个看台的观众数大致相同,你能估计这个体育场有多少名观众吗? 引导提问:①这
个体育场一共有多少个看台? ②每个看台有多少个座位? ③可以
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21×8×28或
168×28 估算结果:把168看成170,把28看成30,170×30=5100 4、
小结: 师:估算时应注意什么? a) 将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
的数,这样便于计算。 b)估算时注意符合实际,估计结果接近准确
值。 三、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1、根据本班级人数,估计全校学
生的人数。 2、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请同学们自选一张报纸,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估计其中一版的字数,你能有几种估计的方法?(学生有多种方法,
可以将报纸折一折或圈出一块,在 知道这一块的字数的基础上再得到
整版的字数“也可以数一数某一行的字数与总行数,然后相乘得到整< br>版的字数。) 3、 估一估。这是小博士文具店九月中旬一个星期的营
业额(单位:元),你能 很快估计出这个星期的营业额吗?你还能估
计出九月份的营业额吗?说说你的估计方法。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营业额 294 286 291 298 302 315 312 四、回顾反思,培养
能力。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
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你
们知道神舟七号飞船什么时候返回吗?我们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 阅
有关资料: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绕地球飞行多少圈,估计共飞行多少千
米?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练一练”的第3-5题。 板书设计:
体育场 每个看台座位数 看台数 共有多少个座位 28×6 170
170×30=5100 30×6=180 28(30) 180×30=5400 20×8=160
160×30=4800 21×8=168 28 168×28=4704 教学反思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
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2、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准备: 学生每
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远
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
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
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
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
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 题。 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
展开学习。 1. 争做优秀推销员( 认识计算器) 今天老师 想请同学
们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自己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
算器的推销员,你 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
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最优秀的推销员,优
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
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强调小数点 2.
计算器高手:(计算)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才,还要 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
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 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
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
上起 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拿出你的口算卡
做第一组题,准备开始 演示课件: 第一组:15+23= 82-62= 1000×5
= 第二组:7861+3492= 35×21= 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
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
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
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 1002-63
4698+1836 0.5×60 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
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
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 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
一算吓一跳。” 请大家看大屏幕: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
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 一年(按365天
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
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
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
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
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
喝上几年的 。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
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 时候,那就是自己的
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
得了要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4.你说我做。 同桌之间互出
题目进行计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
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
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
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
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
结:,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 分享
今日书,成为明日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教学反思 探索
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有趣算式结果的
探索,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以及探索知识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
学重难点: 1、 鼓励学生对算是及其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从中发
现一些数学规律。 2、 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探索方法。 教学准备: 计
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谈话导入:同学
们,数学王国里充满了奥秘与神奇!传说数学王国里有一座山,山里
有一座 宝藏,等着人们去挖掘。不过,要想去挖掘宝藏,可得闯过四
道关卡。每道关卡都有一组有趣的算式,如 果你能找出算式中的规律,
就表示你闯关成功!连闯四关,就有机会挖到宝藏。今天淘气和笑笑
想去闯一闯,你们愿意与他们同行吗?那就带上你们的计算器一起出
发吧! (板书: 探索与发现(一) 有趣的算式 ) 二、探索交流,
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的答案的规律。 (2)引
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得数:1111×1111=? (3)请
学生继续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 (4)依据规律直接填得数。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 1111111×1111111=21
(5)这组题的得 数都是回文数,也就是一个数从左边开始念和右边
开始念完全相同。与回文数相关的还有回文句,如“北 京自来水来自
京北”;回文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油灯少灯油,火
柴当柴火”等 。 (6)学生举例说说。 2、第二关:奇怪的14285
7。 (1)引起学生的好奇心:1428 57奇怪在哪呢?先请同学们把
142857分别乘1、2、3、4,仔细观察积的特点,看看能不能发 现什
么?可以让计算器来帮忙。 (2) 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 (3)观察
积与因数的关系,及结果的特点。 全班交流。 教师总 结规律:用
142857的个位上的7乘第二个乘数,确定积的个位是几,然后在
142857 中找到这个数,把它及前面的数一起移到积的后面,剩余的
一部分移到积的开头,如果剩余两部分,把后 面的部分放前面。如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142857×2,7×2=14 ,积的个位就是4,先从142857中找到4,把
4及前面的1写在得数的后面,其余的2857就写 在开头,所以
142857×2=285714。 (4)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直接说出
得数:142857×5,142857×6的积吗? (714285,857142) (5)
学生独立计算后与组内同学交流,再全班交流验证结果。 教师加以
鼓励:恭喜你们闯关成功,有信心闯下一关吗? 3、第三关:神奇的
9。 (1)提出疑问:999999×999999=? 学生计算,用普通计算器
无法直接得到准确结果,怎么办呢? (2)学生展开讨论,寻求解决
问题的方法。 (3)教师引导用找规律的方法解决。 先出示:
99×99= 999×999= 9999×9999= 借助手中的计算器,算一算。 (4)
小组讨论,寻找规律。汇报总结。99×99=9801 999×999=98001
9999×9999=980001 教师总结规律: 它们的结果都以数字98开头,
以1结 尾,中间填0,0的个数是算式中一个乘数里9的个数减1得
来的。 (5)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结果。 99999×99999 =
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 = 99999999×99999999 = 4、
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 板书呈现0-9十个数字。请你在这
十个数字中,随意选出4个你喜欢数字。 (2)老师也选取了4个数
字:6、1、7、4。 (3)“卖关子”,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要
按我的方法去做,不管你挑哪四个数字,我都知道你的结果。 (4)
计算规则。 规则:将四个数字组成数字不重复的最大四位数和最小
的四位数。 如:1,2,5,0。 最大四位数:5210 最小四位数:1025
然后两数相减,并把得出的四位数字重新组成一个最大 的四位数与最
小的数,再次相减……例如: 5 2 1 0 8 5 4 1 8 7 3 0 -1 0 2 5
-1 4 5 8 -3 0 7 8 4 1 8 5 7 0 8 3 5 6 5 2 6 5 5 2 9 9 6 3 6
6 4 2 7 6 4 1 -2 5 5 6 -3 6 9 9 - 2 4 6 6 -1 4 6 7 3 9 9
6 6 2 6 4 4 1 7 6 6 1 7 4 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后结果
都是6174。 (5)学生探索。 ① 学生独自按照规则进行计算。 ②
最终发现,计算的结果全部都是“6174”。 教师加以鼓励:说 得太
精彩了!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连闯四关。看
来,数学王国里的宝藏 很快就会让你们挖到。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
们读读44页的“数学阅读”,了解一下计算工具的演变历史。 教学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反思 探索与发现(二)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
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2、技
能 目标:通过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交换律,并懂得用
字母进行正确的表示。使学生在理解乘 法结合律、交换律的基础上,
会对一些乘法算式进行 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结合律。 2、
难点: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揭示课题 同学们 ,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今天,我们
再一起去探索,看一看,我们还能发现些什么规律(板 书课题:探索
与发现) 二、活动探索规律 (一)、乘法交换律 1、计算下面几组
算式 17×13= 125×8= 13×17= 8×125= 2、你发现了什么? 3、你
能把你发现的规律概括出来吗? 4、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a ,b
表示两个数,你能把你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二)、乘法结合律
1、出示摆好的长方体。(教材45页长方体) 教师:老师在课下用许
多小正方体搭了这样一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老师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
吗? 学生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内商量。 学生交流验证,学生可能
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无论用什么方法计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质
疑:为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呢?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某些规律呢?
板书算式: 3×(5×4) (3×5)×4 3×4×5 =3×20 =15×4 =12×5
=60 =60 =60 2.探索乘法结合律运算的规律 (1)师:请
同学们观察这三个算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3×(5×4)=(3×5)×4= 3×4×5 (2)这三个算式有什么
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 这三个算式乘数相同,
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 师:那这种现象是不是偶然呢? 生:再
找几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办法好,
我们再举一些其他的 算式,看一看它们的结果是否相等。为了节省大
家计算的时间,在运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 (学生在小组内举
例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们举例的情况?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34×28)×21和34×(28×21),发现计
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生:我们小组举的例子是(15×25)×4
和15×(25×4),计算的结果也是相同的。…… 师:从刚才大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家所举的例子来看,每一组的结果都是相 同的。那么从这一过程中,
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概括:乘法运算中三个数
相乘,可以先算前两个数,再把所得的积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
算后两个数,所得的积再与第一个数 相乘。 3、用字母表示定律
师:这个同学概括得真好。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发
现的规律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a×b)×c=a×(b×c)。 师: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发现乘法结合律的。
师:老师把同学 们所说的过程表示出来就是,发现问题、举例验证、
概括规律。这就是我们发现规律的过程。 4、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想
一想,计算43×25×4怎样最简便,应用了什么定律。 三、介绍小
知识 学生阅读教材47页的“你知道吗”。 教学反思
探索与发现(三) 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
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
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和应用。 2、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10
个红圆片、6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 br>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掌握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 么作用? 生:可以使计算简便。
师:同意吗?(同意。)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 得又对又快。
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今天我们在一起去探索,寻找新的
发现。 【 设计意图:这样开门见山的导入,不但可以巩固旧知,为
新课作铺垫,而且当学生快速口算到新课题时, 会出现一种戛然而止
的效果,出现问题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三、 探究发现 1.动
手操作,按要求摆学具 每行摆5个红圆片,3个白圆片,摆了2
行,共摆了多少个圆片? 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得出以下两种解法:
(5+3)×2或5×2+3×2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你 发现了什么?(两
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师:
算式,看看算式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那是不是所
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 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
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 )好,下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 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
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师:由
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
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 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
(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
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
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3.结论。 生:两个数的和同一个
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加 ,
结果不变。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知道吗?这就是乘法的第三
个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分配律的意义。)
师:如果老师用a、b、c表示两个加数和乘数,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
分配律吗? (a+b)×c=a×c+b×c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定
律吗? 介绍一种记忆方法:a代表爸爸 、b代表妈妈、×代表爱、c
代表我。即:(a+b)×c=a×c+b×c爸爸和妈妈爱我,也就是爸 爸爱
我,妈妈也爱我。或c×(a+b)=c×a+c×b,我爱爸爸和妈妈,也就是
我爱爸爸 ,我也爱妈妈。 师:回到第一题,看来利用乘法分配律,
确实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接下来,我们 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几道题。
【设计意图】:在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
了基础。】 三、练习应用 (生练习应用定律。) 师:通过这两
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 算简便,
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
式。但遇到实际计 算时,要因题而异。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
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 到什么呢?(两
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除都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
与复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对认识更大的数、
线、角以及乘法这三 个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整理,使学生进一
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 2、使学
生掌握这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三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


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
掌握。 2、 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教
学准备:教学课件、口算卡 教学流程: 一、 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
么。 1、 认识更大的数。(能说出读书,写数的方法,体会数据改写
单位的意义。) 2、 线与角。(能说出三种线和五种角的名称。) 3、
乘法。(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4、 估算。 5、 乘法运
算定律以及应用。 说完之后,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汇总,画一
张简单的提纲图。 二、 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成长足迹。 1、 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2、 明白了某些数学道理。 3、
存在哪些疑问与困惑。 三、 课堂作业练习。 1、 老师说数,学生
写数。 62457 1689256 1475963 70006000 1203670630 2、 教材53
页练习1. (1)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可以画标记明确题意。 (2)
提问:怎样把以“一”为单位的数改写为以“万”为单位的数? (3)
学生独立完成。 (4) 提问: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你能发现什
么吗? 3、教材53页练习2 4、教材53页练习3 学生独立完成,之
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交流画角的方法。 5、教材53页练习4.
(1)先让学生说出互相平行的线和互相垂直的线是什么样的。(学生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手势表示。) (2)学生找平行和垂直的
街道,并进行验证。 6、教材53页练习5 (1)复习乘法的结合律、
交换律和分配律。 (2)学生进行计算。 7、教材53页练习6. 指
导学生写清解题步骤,答题要完整。 教学反思

现代文学作品-师德演讲


东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城建学院分数线


天津城市建筑学院-学生请假条


清明节的来历50个字-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心得


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吉林省会计考试网


梓童是什么意思-信阳师院华锐学院


加强理论学习-西安工业大学分数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5-董事长秘书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