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

绝世美人儿
983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6:1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四级联考-韩山师范学院分数线



说课稿一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移与平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 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8—
19页的内容,是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2课时。本课是在 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
直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角 等空间与图形的
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 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
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 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 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 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并能在生活
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二、说学情:

今天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接触移动的图形。
小学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情绪及心理素质不稳定,主动获取知识、
处理信息以及合作创造 的能力不强,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个人思维常
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 的图形问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直尺、三角板、铅笔。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
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
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
谨的推理,并顺 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观察,学生自己试着画一
画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三)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四)小结归纳 ,回顾反思。(五)布置作业,及时反馈。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一步,回顾旧知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前一节课所学过的直线、射线与线段。由旧知导
入新知。
第二步,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从我们
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
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几张生活中的图片,如:双杠、
窗户 、三角板等。观察图片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派出代表说一说观察到了
什么。在这一环节 中也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观察。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我首先用多媒体 显示生活中常出现的“推拉窗户”这一简单的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窗
户一条边平移前后的所留下的痕迹 。让学生感性认识平行线可以由直线平移得到。
接下来,通过铅笔平移,大屏幕显示铅笔平移过程,来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及读写法。
引导学生 明白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铅笔平移过程的展示,学生进一步明白直线平移可以形成平行线,
也发现并掌握了 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对平行线由感性认识上长升到理性认识。
(三)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大 屏幕显示这样的几个图形,请学生说说图形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然后再出示这样一幅
美丽的图案,让学生 找平行的线段。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由老师来操作,让平行的线段
闪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
学生已经对铅笔平移前后形成平行线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于一个物 体平移前后的情况
还不是太了解,为此我设计了小鱼图平移的练习。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并
且把它们表示出来。
通过以上的练习,我相信学生对于平行线有了很好的掌握。
通过折一折,请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折一折,然后打开看看哪些折痕是互相平行
的?你能折出平行 线来吗?让学生各显其能,在动手动脑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
已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继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
生活实 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引导学生动手、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
掌握知识的同时,体 会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五)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课本 P20页的画一画1、2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
以做选题做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体 现素质教育。

五、说板书

说课稿二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
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 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
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
个密 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 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 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
力,增强用符 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 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运
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
对于复杂些 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
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 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
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 br>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
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 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
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 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
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 一个充满现实的问
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 识背
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
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 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
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 ,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
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 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
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 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
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 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
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
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 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 ,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
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 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 (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 ,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
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 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 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
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 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
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 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
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 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 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
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
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
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说课稿三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 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
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 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
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 成分数
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体现 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 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
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 、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
精神。



4、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5、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
索问题的积 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 水星、冥王星、月球
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50分之19,2分之1,3189分之869 ,问如何 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
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 。他们就
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 保留三位小数。学生
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 并纠正。
10分之7、100分之25、2又10分之6、15分之6、100分之39、1000分 之73、1000分之923、
77分之7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 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
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又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 不可以
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
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



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
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
题目 ,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
加以操练并巩固, 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反馈练习: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五、全课小结
这 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
知特点,指导学生观 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
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 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
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 合运算
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
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 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 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
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 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
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 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
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 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
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一
《平移与平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移与平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18—
19页的 内容,是第二单元《线与角》的第2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射线、
直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 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相交与垂直、角等空间与图形的
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因此,本节课在 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 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 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
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 把这两者充分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实际情境、实物和操作活动,感受平移前后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 并能在生活
中找到平行线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
能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渗透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认识平行线,会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



二、说学情:

今天的学习是在学习了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接触移动的图形。
小学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的发展期,情绪及心理素质不稳定,主动获取知识、
处理信息以及合作创造 的能力不强,但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独立完成动作的能力。个人思维常
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 的图形问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直尺、三角板、铅笔。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该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我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
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
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
谨的推理,并顺 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引导学生讨论, 让学生观察,学生自己试着画一
画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三)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四)小结归纳 ,回顾反思。(五)布置作业,及时反馈。
具体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第一步,回顾旧知

在这节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前一节课所学过的直线、射线与线段。由旧知导
入新知。
第二步,情境导入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从我们
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
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几张生活中的图片,如:双杠、
窗户 、三角板等。观察图片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关系,分组讨论,派出代表说一说观察到了
什么。在这一环节 中也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观察。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我首先用多媒体 显示生活中常出现的“推拉窗户”这一简单的现象,请学生仔细观察窗
户一条边平移前后的所留下的痕迹 。让学生感性认识平行线可以由直线平移得到。
接下来,通过铅笔平移,大屏幕显示铅笔平移过程,来认识平行线的特征及读写法。
引导学生 明白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它们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且永不相交,我们就说这两
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铅笔平移过程的展示,学生进一步明白直线平移可以形成平行线,
也发现并掌握了 平行线的特征。学生对平行线由感性认识上长升到理性认识。
(三)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大 屏幕显示这样的几个图形,请学生说说图形中哪些是互相平行。然后再出示这样一幅
美丽的图案,让学生 找平行的线段。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由老师来操作,让平行的线段
闪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 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线的认识。
学生已经对铅笔平移前后形成平行线有了很好的认识,但对于一个物 体平移前后的情况
还不是太了解,为此我设计了小鱼图平移的练习。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 ,并
且把它们表示出来。
通过以上的练习,我相信学生对于平行线有了很好的掌握。
通过折一折,请学生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折一折,然后打开看看哪些折痕是互相平行
的?你能折出平行 线来吗?让学生各显其能,在动手动脑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四)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请学生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
已见。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继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
生活实 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的素材,引导学生动手、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让学生在
掌握知识的同时,体 会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五)布置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课本 P20页的画一画1、2题,学有余力的学生可
以做选题做课本上的实践活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体 现素质教育。

五、说板书

说课稿二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
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
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 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
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
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 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
个密 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 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 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 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
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
力,增强用符 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 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运
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
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
对于复杂些 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 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
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 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
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 br>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
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 25×4 25×6×4 7×8×5 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 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
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 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
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 一个充满现实的问
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 识背
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
求学生进行搭配)
【创设情境,师生比赛。出示一组题中选取两道谁能一眼看题目说出得数。
(40+4)×25 37×45+55×37
68×32+68×68 (80+8)×125
比赛的结果: 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学生心里就想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这时老
师导入,刚才的比赛老师比较快 ,是因为教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识吗?此
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 高潮,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是:乘法
分配律。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现代数学论指 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
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 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
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 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
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 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
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 ,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
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 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 (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 ,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
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 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 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
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 (32+65)×6
32×8+65×8 (32+65)×8
32×6+45×6 (32+45)×6
32×8+45×8 (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
练习的 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
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 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
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 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
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 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
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 ,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
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
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 a + b ) ×c = a×c+b×c
a×c+b×c=( a + b ) ×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说课稿三
《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 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
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 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
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 成分数
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
能化成有限小数。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体现 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 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
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 、解决问
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
精神。



4、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5、教学难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教学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
索问题的积 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教学思路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 水星、冥王星、月球
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50分之19,2分之1,3189分之869 ,问如何 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
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 。他们就
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二)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 保留三位小数。学生
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 并纠正。
10分之7、100分之25、2又10分之6、15分之6、100分之39、1000分 之73、1000分之923、
77分之7
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 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
答,教师适时指导。)
(三)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又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 不可以
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
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



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
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
题目 ,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
加以操练并巩固, 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四)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反馈练习: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五、全课小结
这 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
知特点,指导学生观 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
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 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 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
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 合运算
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
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让学 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
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 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
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 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
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 较问题。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
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 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
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申请哈佛大学-学生自我介绍怎么写


宠物出国-考号查询


体会文章-会议通知


成都市外国语学校-新年祝福短信大全


上火症状-住房补贴政策


搬迁通知-赞美女人的话


长安大学录取分数线-选址的重要性


额尔古纳河右岸-个人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