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别妄想泡我
511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6:15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中秋短信-西安教育考试中心


优质课《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西苑小学 四.三 陈江霞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
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 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
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
目标:
1、 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
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 、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 数
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 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
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
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 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
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 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
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掌握最常用
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四、学法
四年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
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 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
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 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 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
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 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其实
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 些数究竟是怎
么产生的呢?课件出示数的产生过程。
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 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
材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 何用小
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
木头上刻 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 1,2,3,4,5,…,
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 ”也是自然
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
生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 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 比亿更大
的数存在着,(出示数位顺序表)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
学生 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
表示后面还有其 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
自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围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
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
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教学理 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在精心组织下充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教学中关注学生 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
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充< br>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质课《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说课稿
西苑小学 四.三 陈江霞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中只举了少数例子进行说明,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教材展
示了古代人们如何计 数、如何初步发明各种计数符号等,直观形象的介绍了数的
产生、发展的历史,并介绍了十进制计数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
目标:
1、 了解数的产生的历史,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
点,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 、小数做好准备;
2、认识亿级的数,掌握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以及千亿以内的 数
位顺序表,掌握最常用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二、教学理念:
数学 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
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 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
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为此, 在教学“数的产生和十
进制计数法”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给 学生自主探索新知
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感受数学与日常 生
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学生自己完成数位顺序表,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掌握最常用
的一种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四、学法
四年级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
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 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
学生的认知能力。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 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我们在以师生
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尽力展现 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
课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着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师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多年 的数学了,每天都要和数打交道。其实
啊,我们跟数已经成了老朋友了。但是你们有过这样的疑问吗:这 些数究竟是怎
么产生的呢?课件出示数的产生过程。
2、教师应和学生的回答情况出示准备好 的小石子、绳子和木板,结合教
材中的三幅图来介绍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如 何用小
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如何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又如何用在
木头上刻 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引出数学一一对应思想。
3、了解古代一些数字符号——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等。
4、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介绍印度数字和阿拉伯数字的故事。
(二)、呈现新课
1、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1)教师边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边在黑板上写数字 1,2,3,4,5,…,
10,…,68,…,105,…说明这些就是所谓的自然数,最后说明“0 ”也是自然
数。
(2)请同学们例举更多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数,加深对自然数的印象。 (3)请小组讨论研究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教师适当提问,引导学
生发现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 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0;
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2、十进制计数法
(1)、同学们,我们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到万级为止的数,但是,还有 比亿更大
的数存在着,(出示数位顺序表)教师在计数器上现场贴上亿级的数位。(教师向
学生 说明:还有比千亿更大的数,由于不常用,暂时不学,因此在数为顺序表后面用“…”,
表示后面还有其 他数位。)
(2)、教师提问:“那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
(3)、小组讨论:“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请同学们自己得出结论: 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最后,教师给出“十进制计数法”的名称,在黑板上板书。
(三)、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自然数和十进制计数法。
2、全体回忆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
自然数。
3、全体回忆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始终围绕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
数学与 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
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教学理 念来开展教学活动。为此,我在精心组织下充分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教学中关注学生 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
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充< br>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




山东力明科技学院-中班班级计划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部队党员转正申请书


开斋节放假-三会一课记录


小学作文我的自画像-2014七夕


团员年度个人总结-家庭教育经验


北京电影学院地址-合同法解释二


云南地税-提前批大学名单


母鸡孵蛋-搞笑双簧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