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温柔似野鬼°
594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6: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电子商务师-客房服务员岗位职责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石家庄市藁城学区岗上镇岗上小学 李景格
今 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属于统计
与概率领域的内 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
方面进行阐述,不当之处,恳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较大重视,成为数 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
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 计量。基于平均数的重
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的相关内容。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 也就是一
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
情况,有 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 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
比,修订教材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 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
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 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在上课之前,我对班内的不同程度的 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
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均数的很少。只有一 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大概占
10%,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但看到平均数学生很容 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是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基础,但二者又 有所不同。这
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
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2. 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 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
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 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
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 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
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学生理解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
四、教法学法 (一)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
的教学活 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
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 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分
析,抽象概括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
导。 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四个同学收 集废弃矿泉水瓶情境图的展示,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没人收
集多少个?”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 思维,增强学生
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好
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 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
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突破重
难点。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 的程序来推进。
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 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学校环保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的情境,多 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
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 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 层次是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 来理解平均数的
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一)第一个层次: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例1)
1. 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 “先合并再平均
分”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
让学生充分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
2. 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个
小组平均每人 收集13个矿泉水瓶时,教师追问: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 “移多少补”的方法和过程。紧接着追问:这种方法对吗?当学生
做了肯定答复后,再问:你能给它起个 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这个追问加深
学生对“移多补少”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 自我表现的欲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这
个13是每个人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 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
数,而是四个人的总体水平。从而达到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
紧接着,教师提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引出第二种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当学 生列出了算式,教师提问:谁看懂这种方法了,能说一说这个式子各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从而加深对这种 方法的理解。
3. 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的结 果一样吗?1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


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原 来不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学生知道
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 平均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13并
不是每个人真实收集的瓶数,那平均数是代表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学生可能不能
概括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 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
不是每个人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 数平均分成4
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
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 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对
比等方法,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求平均数的 方法。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成过
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第二个层次: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例2)
这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和人数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
1.人数相同 。先出示一个情景——踢毽子比赛。出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成绩单。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裁判,哪个对 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用比总数方法,也可以
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下个一个环节 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个过程,学
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 ,为下个环节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同时了
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
2.人数不同。在此基 础上,教师巧设矛盾:看来女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是
不是男生赢了呢?出示男女生两个 队人数不同的成绩单,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
总数男生队赢,有的认为人数不同,看总数不公 平。教师引领:确实不公平,谁有公平的方
法分出胜负?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促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 较的必要性,突
破难点。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的第一问。
第1题考察的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即第一个 教学目标,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第2题的
第一问,教师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再计算 。有意识的渗透估算,体会估算
的作用。在学生汇报结果时,先问:这里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是什么意 思?让学生结合题
的情境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考察的是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
2.拓展练习。
(1)李强所在的快乐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 就是160厘米,
这种说法对吗?
(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0.8米,小明身高1.3米,下去会有危险吗?
(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
要求 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觉
得数学充满趣味性 ,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考察的是第三个教学目标的
达成情况。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 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
程中好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 构建知识、
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最后一问。以小组为单位用统计图或表统计本 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并
计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计算时可用计算器。这一作业的设计,紧扣教学重点, 有助于学生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六、说课小结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 获得数学的
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 br>体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到课堂上,也就是三维目标的实现。我设计这节课时,充分把握课程
的总目 标和学段目标,再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过程紧紧围绕
教学目标展开,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为学生精心设计能引起数学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和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师生的互动过程很好的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目标上。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石家庄市藁城学区岗上镇岗上小学 李景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一课,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几个
方面进行 阐述,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 了较大重视,成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综合与实践并
列的四部分内容之一。而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 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基于平均数的重
要性我比较了苏教版的相关内容。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 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
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 的一般情况,也
可以用它来进行不同数据组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 的
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平 均数是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以及除法运算的意义基础上教学的。与实验教材相
比,修订教材对平 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
这一思维的矛盾,促进学生进 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在上课之前,我 对班内的不同程度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平均成
绩,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平 均数的很少。只有一部分同学对平均成绩有所了解,大概占
10%,学生对平均数在生活中接触不多。但 看到平均数学生很容易联想到平均分,平均分是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充分理解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平均 数的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这
一点可能会使学生造成困惑。四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 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
期,对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的。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根据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知识与技能)
2. 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
的 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有着明确的要求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
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因此)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得平均分的意 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
过计算得到的,但不表示每一个数据本身就是完全相同 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这样一
个虚拟的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学生理解还是有困难的。 因此)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有恰当的学法、教法,需要一定的教学手段。)
四、教法学法 (一)说学法: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
的教学活 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
者与合作者。基于这一 理念;本节课将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分
析,抽象概括等。


(学法确定,教法必须与学法对应。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
导。 所以在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四个同学收 集废弃矿泉水瓶情境图的展示,引导学生提出“平均没人收
集多少个?”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 思维,增强学生
学习的内在动机,进一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 好
的理解和巩固知识。
3.观察比较法。通过图表演示,出示男女生两个队人数不同,不能用 总数比较,制造这样一
个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较的必要性 ,突破重
难点。
(教学方法要依托教学资源支撑,通过教学活动去实现,教学活动又需要一定 的程序来推进。
接下来我向评委老师介绍我的教学流程。)
五、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 :教师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启 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
的关系,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数学活 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会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
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我把本节课设计成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通过创设学校环保兴趣小组同学收集废弃矿泉水瓶的情境,多 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
导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 构建新知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两个层次的教学。第一个 层次是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即教学重点;第二层次是通过两个组比赛成绩的比较 来理解平均数的
实际意义,即教学难点。
一)第一个层次: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例1)
1. 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 “先合并再平均
分”的方法。学生通过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
让学生充分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
2. 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当学生回答出这个
小组平均每人 收集13个矿泉水瓶时,教师追问: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关注 “移多少补”的方法和过程。紧接着追问:这种方法对吗?当学生
做了肯定答复后,再问:你能给它起个 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这个追问加深
学生对“移多补少”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 自我表现的欲望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这
个13是每个人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 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
数,而是四个人的总体水平。从而达到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
紧接着,教师提问: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引出第二种方法: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当学 生列出了算式,教师提问:谁看懂这种方法了,能说一说这个式子各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从而加深对这种 方法的理解。
3. 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的结 果一样吗?13所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虽然两种方


法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原 来不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学生知道
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 平均数。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前面我们已经说过13并
不是每个人真实收集的瓶数,那平均数是代表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学生可能不能
概括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可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 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
不是每个人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 数平均分成4
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
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在这个环节我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层层 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对
比等方法,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求平均数的 方法。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成过
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第二个层次: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例2)
这是本节课难点所在,处理时分两步走:人数相同和人数不同成绩比较的方法。
1.人数相同 。先出示一个情景——踢毽子比赛。出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相同成绩单。教师提问:
如果你是裁判,哪个对 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体会可以用比总数方法,也可以
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下个一个环节 男生和女生人数不同的情况做一个铺垫。这个过程,学
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的方法,向他人展示自己想法 ,为下个环节制造一个认知冲突,同时了
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性。
2.人数不同。在此基 础上,教师巧设矛盾:看来女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是
不是男生赢了呢?出示男女生两个 队人数不同的成绩单,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
总数男生队赢,有的认为人数不同,看总数不公 平。教师引领:确实不公平,谁有公平的方
法分出胜负?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 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促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用平均数比 较的必要性,突
破难点。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的第一问。
第1题考察的是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即第一个 教学目标,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第2题的
第一问,教师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再计算 。有意识的渗透估算,体会估算
的作用。在学生汇报结果时,先问:这里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是什么意 思?让学生结合题
的情境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考察的是第二个教学目标,也是教学的难点。
2.拓展练习。
(1)李强所在的快乐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 就是160厘米,
这种说法对吗?
(2)一条小河平均水深0.8米,小明身高1.3米,下去会有危险吗?
(3)一家旅馆要订购一批新床,订购人员按照客人的平均身高来订购,这样做合理吗?
要求 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觉
得数学充满趣味性 ,同时能够学有所用,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考察的是第三个教学目标的
达成情况。
(四)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 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
程中好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可以引导学生自主 构建知识、
自主评价反思,分享收获和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五)实践作业,课后延伸
完成做一做第2题的最后一问。以小组为单位用统计图或表统计本 班学生的身高和体重,并
计算出平均身高和体重,计算时可用计算器。这一作业的设计,紧扣教学重点, 有助于学生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六、说课小结
新课标明确指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 获得数学的
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整< br>体实现课程目标。具体到课堂上,也就是三维目标的实现。我设计这节课时,充分把握课程
的总目 标和学段目标,再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过程紧紧围绕
教学目标展开,充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教师始终充当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为学生精心设计能引起数学思考的问题和活动, 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和理解数学问题。
通过师生的互动过程很好的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目标上。

上海市公积金网-社区服务活动总结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厦门国税


课改网-节能减排论文


对爸爸说的话-劳动合同范本大全


关于安全的手抄报图片-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克雷洛夫寓言-小班优秀教案


大学排名榜-机关党建工作总结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吧-中职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