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冀教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全单元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民间谚语-防灾减灾手抄报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
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平均数
1.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
笔筒放几
支?
(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
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2)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
作。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
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二、认识平均数
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
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
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
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2.
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意见。使学
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
个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
课本86页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课本86页“问题与讨论”。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
不
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
活的需
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
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
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
和分析。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计算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
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
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法和结果。
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例题
1、出示例题提供的统计表。
学生观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8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2、算一算。
(1)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
(2)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体重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
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④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重总和÷总人数=平均体重
3、议一议。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
身高吗?
经过交流,学生理解:平均身高是整支球队身高的平均值,不是每一个队员的身高。
某个队员的
身高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
(2)求出的平均体重是每个队员的体重吗?某个队员的体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
身高吗?
学生同样懂得其中的道理。
4、说一说。
(1)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
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的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
体重轻多少千克?
(2)两只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什么关系吗?
过程要求:
①找一找,算一算。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统计表。
2、学生分别计算两个小组的平均体重。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算出两个小组的平均体重。
(3)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着重弄清:为什么一组要除以“7”,而另一组要除以“8”,
3、议一议。
师:这里的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
(1)42千克能代表第五组每个同学的体重吗?
(2)第六组每个同学的体重都是40千克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计算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第1题、第2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计算平均数
教学反思:
计算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
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
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
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
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
决问题的乐
趣。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
方法求平均数
。
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如图表示简单数据,二是借助条形统计
图
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上的条形统
计图,让学生读图,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要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交流,如果在交
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关求“平均数”的
问题或直接求出了平均数,教师要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
教学环节。在一次“保护环
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数量如下。
二、新知探索
1.读上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张红云收集了19枚,是最多的。
议一议,上面两种表述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明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
2.求平均数,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
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用上节课求平均数方法计算。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材上呈现了三种算
法。
对于“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先求一共收集了多少枚,再除以总人数
议一议: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条形统计图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引导学生在
自主探
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
向
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
与学习的积极性,而
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断提高。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
验成功的数学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
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
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知识。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
程。 <
br>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出问
题,并解决问题。
3、在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和交
流数据的特点
,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不够整格的作图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统计图。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得到:
①
每天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数。
② 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星期三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少。
(2)提出问题并解答。
①
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人,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这样有什么好
处?
a.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一格就表示1人。
b.这个统计图可以表示更大的数量,如果必要时一格还可以表示10人、
② 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你是怎么算的?
a.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b. 汇报计算方法、结果。
2.试一试。
(1)出示统计表。
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2)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 你认为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呈现统计图。
在老年活动中心菜价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师:这个统计图:每格代表多少人?
② 你能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让学生在课本中,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描绘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的“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招式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作简要评讲。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教学反思: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
象生动地
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
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
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 认识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5~8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学会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
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会平均数
1.出示例1的笔筒图,提出问题,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一样多,可以怎样做?每个
笔筒放几
支?
(1)让学生充分表达不同的想法,最后形成一致意见,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
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房3支。
(2)教师按着大家同意的方法和计算结果完成操
作。然后说明:每个笔筒平均放3
支,这个3叫做平均数。
二、认识平均数
1.出示例2:四(一)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每人投10个。
2.提出问题,哪
组的成绩好?全班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引导
学生考虑怎样比较才是“公平”的。
3.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比一比。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4.让学生交流计算的方法
和结果,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并根据两个
组的平均成绩说明哪个组的成绩好。
三、求平均数
1.出示例3、让学生读例3的文字和统计表,了解亮亮家每天丢弃塑料袋的情况。
例3: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作了统计。
2.
3.提出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让学生充分发表自
己的意见。使学
生了解,求出的”3个“不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
个平均数。
四、巩固练习
课本86页1、2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课本86页“问题与讨论”。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
不
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
活的需
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
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
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
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
和分析。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2课时
计算平均数
教学内容:
教材第87~8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了解数据信息、估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及讨论平均数
意义的过程。
2、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3、
在估计平均身高、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发展数感,体会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法和结果。
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说明问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例题
1、出示例题提供的统计表。
学生观察统计表内容,回答:从表中,你了解到那些信息?
(1)可以知道各组队员的身高和体重。
(2)两支球队里,张春光最高,是172cm。
(3)李斌最矮,是138cm。
(4)体重最重的是张春光,是58千克。
(5)李斌体重也最轻,只有35千克。
估计一下那支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
2、算一算。
(1)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
①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②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身高总和÷总人数=平均身高。
(2)红星小学队员的平均体重是多少,银河小学队呢?
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④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重总和÷总人数=平均体重
3、议一议。
(1)求出的平均身高是每个队员的身高吗?某个队员的身高能代表整个球队的平均
身高吗?
经过交流,学生理解:平均身高是整支球队身高的平均值,不是每一个队员的身高。
某个队员的
身高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身高。
(2)求出的平均体重是每个队员的体重吗?某个队员的体重能代表整支球队的平均
身高吗?
学生同样懂得其中的道理。
4、说一说。
(1)最重的队员的体重超
过本队平均体重多少千克?最轻的队员的体重比本队平均
体重轻多少千克?
(2)两只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有什么关系吗?
过程要求:
①找一找,算一算。②与同学交流一下,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统计表。
2、学生分别计算两个小组的平均体重。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算出两个小组的平均体重。
(3)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着重弄清:为什么一组要除以“7”,而另一组要除以“8”,
3、议一议。
师:这里的42千克,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
(1)42千克能代表第五组每个同学的体重吗?
(2)第六组每个同学的体重都是40千克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计算平均数有什么感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第1题、第2题、第3题。
板书设计:
计算平均数
教学反思:
计算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
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
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
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
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
决问题的乐
趣。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3课时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9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
方法求平均数
。
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是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如图表示简单数据,二是借助条形统计
图
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教材上的条形统
计图,让学生读图,说一说从统计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要给学
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交流,如果在交
流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关求“平均数”的
问题或直接求出了平均数,教师要因势利导直接进入下一个
教学环节。在一次“保护环
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数量如下。
二、新知探索
1.读上面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张红云收集了19枚,是最多的。
议一议,上面两种表述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用统计表表示数据,简单、明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直观、形象。
2.求平均数,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
提出求平均数的问题,让学生用上节课求平均数方法计算。
3.提出兔博士的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让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教材上呈现了三种算
法。
对于“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交流。
先求一共收集了多少枚,再除以总人数
议一议:收集最多的比平均数多几枚,收集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几枚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条形统计图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习数学
的信心。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类推,引导学生在
自主探
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
向
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
与学习的积极性,而
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断提高。提供施展个性才华的空间,体
验成功的数学通过学习统计图,引导学生学会观
察了解整理数据,收集数据,利用已学的知识分析处理数
据,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的知识。
第八单元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第4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
程。 <
br>2、认识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出问
题,并解决问题。
3、在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和交
流数据的特点
,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不够整格的作图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出示统计图。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学生可能得到:
①
每天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数。
② 星期五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多,星期三到阅览室读书的人最少。
(2)提出问题并解答。
①
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人,与以前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这样有什么好
处?
a.这个统计图一格表示5个人,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一格就表示1人。
b.这个统计图可以表示更大的数量,如果必要时一格还可以表示10人、
② 平均每天有多少人到阅览室读书?你是怎么算的?
a.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
b. 汇报计算方法、结果。
2.试一试。
(1)出示统计表。
在老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2)制作条形统计图。
① 你认为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人比较合适?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呈现统计图。
在老年活动中心菜价各种健身活动的人数统计表
师:这个统计图:每格代表多少人?
② 你能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吗?
让学生在课本中,把这个统计图补充完整。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描绘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的“练一练”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招式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作简要评讲。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教学反思: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
象生动地
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
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
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的能力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