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疯狂英语900句-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
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
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
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
部分名称,定义,高和
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
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
识各
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
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
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
的奥秘
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
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
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
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
容。
2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
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
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
知识,那
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
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
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5)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
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
有一个三
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
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
br>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
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
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
条是?请你想一想,
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
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
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
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
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
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
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
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
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4
师:像
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
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
三
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
的BC边就叫做
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
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
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
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
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
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
出一条高,想
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
边的高?方法也一样,
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
这时AC边
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
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
同
的高)
5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
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
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
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
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
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
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
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
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
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
什么地
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6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
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
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
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
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
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
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
你能想象
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
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
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
存关系]
7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
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
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
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
br>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 底
8
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时《三角形的认识》。
学生通过
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
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
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出这条直线的垂线。
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安排了三角形各
部分名称,定义,高和
底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算法和各种图形打下基
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
识各
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
示三角形。
(二)过程和方法
在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
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
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过程设计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美丽的建筑图片,我
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师:谁能说说这些图片中都有哪种平面图形?
揭题:是的,每张图片中都含有三角形。三角形
的奥秘
非常多,那么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这
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
揭开三角形神秘的面纱。(板
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建筑图片,增强学生对数学源于生活
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三角形的定义
(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0页,自学有关三角形的内
容。
2
(2)师:自学完了,如果现在让你画一个三角形,你
会画么?
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三角形,并介绍一下画的三角形有
什么特点。
在学生说的时候板书: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并提问:对他的发言你还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4)师:这些是同学们刚才通过自学知道的
知识,那
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呢?
指名不同的学生说。
刚才有同学说到: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课
件出示)
师:这句话里哪个词是关键?
师:三条线段围成是怎么样的?(出示:每相邻两条线
段的端点相连。)
对这句话你们都理解了吗?那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
教师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
(5)
师:现在你认为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叫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线段”、“围成”
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5)师:你们每人都画了一个三角形,黑板上现在也
有一个三
角形,这么多的三角形,我们该怎么去区分它们
呢?你们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给它们标上字母) <
br>师:老师给黑板上的三角形中的每个顶点分别标上ABC,
那么这个三角形就记作三角形ABC。
在三角形ABC中,我们把这个点叫做顶点A,那么其他
两个就是?这条边叫AB边,那么这两
条是?请你想一想,
这三个顶点,分别对应哪条边。
2、三角形的高
(1)师:看
黑板上的三角形,如果小红家刚好就在点A,
BC是一条小河,小红要去提水,你认为走那条路比较近?
师:是走AB这条路吗?还是走AC这条路呢?其实啊,
这两条路都比较远,你能想到最近的路
在哪里吗?
师:对了,就是从这个顶点出发,作对边的垂直线段。
这条路才是最近的。
师:谁能上来把它画出来?指名,要求学生边画边说画
垂线段的过程。
先把三角尺的
一条直角边和BC这条边重合,使三角尺
的另一条直角边经过点A,再沿着这条直角边画一条垂直的线段。(当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时候请其他学生补充)
师:让我们重温一下刚才画垂线段的过程(课件演示)
4
师:像
这样,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
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
三
角形的底。
师:黑板上这条垂直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与高垂直
的BC边就叫做
它的底。通常,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还
要标上直角符号。(板书:高、底)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然后学生借助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形成知识迁移]
(2)师:你会画高吗?请同学们在刚才自己画的三角
形中画高。
(3)师出示判断
题,哪些是三角形的高?刚才老师看
到有同学的高是这样画的,他们画的对吗?为什么?
师:第四个图形画的是高吗?想想看,它是怎么画出来
的。这时候谁是底?
师:为什么刚才把BC叫底,现在却把AB叫底呢?
师:刚才提到的过一个顶点可以向对边引
出一条高,想
一下,在这个三角形中你还能画出其他的高吗?
师:想想看,过点B如何画AC
边的高?方法也一样,
把三角尺的直角边和AC边重合,经过点B就能画出这条高,
这时AC边
就是三角形的底。(课件演示)看来在一个三角
形中能画几条高?(从3个不同的顶点出发能画出3条不
同
的高)
5
师:你还能在自己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两条高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
存关系]
三、应用拓展,提高技能
(1)师(课件出示):想象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高在
哪里?
师:课件出示前面三个
图形的高,这些高有什么变化?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高逐渐向右移动)
生:顶点向右移动。
师: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那么最后一个三角形的高
应该画在什么地方呢?
生:与另一条边重合了。
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是直角三角形)这里AC是
高,哪条是底呢?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形都有三条高,你还能找出这
个三角形的其他两条高吗?(学生找出)
师:原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就是对应的两组底和
高。
(2)师:现在老师把这
四个图形放在一起,想一想,
如果顶点继续向右移动,会出现怎样的三角形,高会出现在
什么地
方呢?(课件出示一个钝角三角形)
学生先想象,再指出高的位置。
6
师:如果顶点向左边移动呢?(课件出示)高又会出现
在什么地方?
学生想象后,再指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
之处?(板书:同底等高)
师:想一下,为什么这些高的长度都相等呢?(顶点在
平行线上移动)
师:如果顶点不在平行线上移动,他们的高还会一样
吗?
学生回答,师演示。看来高的位置跟什么有关?是呀,
同学们高是从顶点画出来的。
(3)师(隐去三角形,留下顶点和高、底的虚线):
如果以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为三角形的一条高,
你能想象
出这个三角形吗?它的底在哪里?
师:隐去底,现在你还能想象出三角形的底在哪里吗?
请你画在练习纸上。
学生画,展示学生作品。
像这样只给指定高的三角形,你能画多少个三角形?那
如果高确定了,底也确定了,现在你能画出几个三角形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
存关系]
7
四、再现知识,总结反思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于三角形的知识,你还有
那些问题和疑惑?
这节课我们
明确了三角形的特征:三个角、三条边和三
个顶点,知道了高是从顶点出发画出来的,研究了顶点的特<
br>性,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三角形的其他奥秘。
六、作业设计
书本第65页练习十五第一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3个角,3条边,3个顶点
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高 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