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环保知识竞赛题库
2019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
总的结构,并对有
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
各方面作出全面安
排。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冀
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教学课程设置和提高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2019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认
识物体、合与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分类、11--20的认
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是:进位加法。这部分知识
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
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
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
学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
生切
实掌握。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
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
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
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
趣,同时鼓
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
第1页共4页
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
方法、思考方式。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同样多,会比较大小、长短、轻重、高矮
2、熟
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
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个数
的组成,
会读、会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
称,初
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本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
第2页共4页
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
问题,而
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
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
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
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
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
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
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
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
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第3页共4页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
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
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
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
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计划对于整个
学期教
学的进行有指导作用,通过我们提供的冀教版小学一
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使教学有序的
进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
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
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
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
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
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
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4页共4页
2019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
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
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
活动等
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查字典数学网小学频道为大家提供冀
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
计划,希望对教学课程设置和
提高教育水平有所帮助!
2019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理念
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九个单
元:比较、认识10以内的数、认
识物体、合与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分类、11--
20的认
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是:进位加法。这部分知识
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
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
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
学生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
生切
实掌握。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
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
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
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
趣,同时鼓
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
第1页共4页
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
方法、思考方式。
三、全册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同样多,会比较大小、长短、轻重、高矮
2、熟
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
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个数
的组成,
会读、会写0---20各数。
3、初步知道加、减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
称,初
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以内的减法。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
问题。
5、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8、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
数学的信心。
11、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2、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本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
第2页共4页
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
问题,而
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
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
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交给家长一些正
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
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
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
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
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
师之意基本一致。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
第3页共4页
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引导学生
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
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
、
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
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
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
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计划对于整个
学期教
学的进行有指导作用,通过我们提供的冀教版小学一
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使教学有序的
进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
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
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
师
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
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
之后,学生收效
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
面的关键就是对文
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
默读、
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
巧
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