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玛丽莲梦兔
861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7:5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世界末日英文-仁爱的意思
司马∶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 、长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贬谪及闲散官员。
司寇∶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司法和纠察的长官。
司直:古官名。西汉时设置。辅佐丞相检举不法之事,位于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时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察各州郡所举上奏。
司道:巡抚的主要属官,司即藩司,臬司;道即道员,包括守道和巡道。
司徒: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
太保∶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太常: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太傅:官名。三公之一,职很高。
太师: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后又指太子太师,即辅导太子之官。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太史令:官名。掌管天文历算等。
太守: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太祝: 官名。为太常寺的官,主管祭祀。
侍郎: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
御史:官名。秦以前指史官,明清指主管纠察的官吏,御史前书。
刺史: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总兵∶明代统帅军队出征的将领,后来成为镇守一方的将领的职称。清代总兵为地方驻防军队的高级武官,也叫“总镇”。
总督∶明初在用兵时派往地方巡视监察的官员;清朝始正式成为地方最高长官,一般管辖两省的军事和政治,也有管三省或只管一省的。
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尚书∶中国古代官名。执掌文书奏章。作为官名,始置于战国时,或称“掌书”。秦为少府属官,汉武帝提高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地位逐渐重要。后各朝均有设置,清代相沿不改。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最高长官。
参军:中国古代诸王及将帅的幕僚,官名。
参谋:中国古代官名。唐、宋时节度使及各路统帅的幕僚。
知府:明朝以来对府一级行政长官的正式称呼。
知县:明朝以来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的正式称呼。
督军: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尚有,为监军之官。北
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长督军(如省督军)。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督抚:总督和巡抚,明清两代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
督相:督理军务的统帅.
长史:官名。秦置。西汉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属官均设长史,后历代相沿
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加号极繁。如汉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多用以尊称对方。
巡抚:古代官名,明代指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指掌管一省军政、民政的官员。
巡察使:官名。唐前期中央派遣的巡察地方水旱灾害的官职,多以五品以上官员充之,考察官吏,巡视灾情。
丞:传说为帝王的四辅之一,是辅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佐官名。秦始置。汉以后,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副职有大理丞、府丞、县丞等.
丞相: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中郎将:官名。秦置。西汉时皇帝卫侍有五官中郎将的名号;地位仅次于将军.
大中丞:古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荐举、弹劾官员的事务.
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翰林院: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长官为掌院学士,属官有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统称翰林.
偏将:副将.
庙祝:寺庙里管香火的人.
国子监:中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
县丞:官名。始置于战国,秦汉治置,典文书与仓狱,是县令的主要助手。以后历代皆置。职责略有不同。
都督∶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官衔。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都察院:明清时的中央监察机构。
都御使:官名,都察院的长官。
都司:指都指挥使司,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
都给事中:官名。六科的长官,掌管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
都试: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
都统: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
都尉:官名,次于将军的军官。
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加官,晋以后为正官。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车骑∶古代将军的名号,汉代有车骑将军。
佥都御史:官名。明代都察院设有此职,位在副都御史之下。
监织造:明朝在南京、苏州、杭州各置提督织造太监一人,掌管皇室用的丝织品。
员外∶古指正员以
外官员(全称为“员外郎”)。
员司:旧时指在政府机关中处于中下级的人员。
中庶子:官名。战国时为掌管公族事务的官,汉以后为太子的属官。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唐初在边境设置。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成为一种荣衔。
判官:唐宋时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借指阎王手下掌管生死簿的官。
通判: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督邮:官员。系汉时代表太守督察下属县吏政绩优劣、宣讲教会等的佐吏。
郎中∶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设司,司设长官郎中。
卿: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汉以前有六卿,汉设九卿,北魏在正卿下还有少卿。以后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
卿,六卿。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也。——《说文》
卿相(指中央行政机构的长官);卿贰(侍郎的别称;次于九卿的少卿。清代一般为三品到五品的虚衔)
府尹:府级的最高长官,相当明清时代的知府。
臬司:古代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如:臬司(官名。即元的肃政廉访司,掌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的工作。后明、清的提刑按察司,也称臬司,俗称臬台或廉访);臬使(即按察使);臬府(即臬司。指肃政廉访使);臬宪(旧时对按察使的敬称)。
文案∶指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
守备∶明清时代武职官员名.
都尉:官名,次于将军的军官.
都御使:官名,都察院的长官.
掾史(掾曹。官名。分曹治事。多由长官自行辟举);掾佐(佐助的官吏);掾属(佐治的官吏);掾吏(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称)
元帅∶高于将官的军衔名。中国古代率领全部军队的首领。
提督∶古代军队中官名,明清时多为一省之最高武官。
提学御史:官名,在两京督察学政的御史。
管带: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的舰长亦用此称。
廷寄:清廷给地方高级官员的谕旨,不由内阁寄出,而由军机处密封交兵部捷报处寄往各省,直接书上某官“开拆”,叫“廷寄”。
左丞相:官名。丞相分左右始于春秋齐景公。汉文帝以后仅置丞相一人,北齐、北周复设左右丞相。唐以后改称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右丞相:丞相之一。南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左司马:司马是古代的军官,分左右司马,执掌军政。
左尹:左丞相。
右都御史:官名。明代都察院(国家的监察机关)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右侍郎:官名。侍郎为唐以后中央六部的副长官。明清时设左右二侍郎。
中涓:官名。指
宫中主清洁洒扫的太监,后世一般指宦官。
少府:古代官名。唐代为县尉的通称。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的诸侯国中,国君下有卿、大夫十三级,“大夫”世袭,且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大将军:武官名。始于战国,汉代以后历代沿置,为将军的最高或较高的称号。
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都护:古代官名。设在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
黄门驸马:又称“驸马都尉”,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后世“驸马”,转指皇帝女婿。
贝勒:称“多罗贝勒”。满语,贵族称号,相当于王或诸侯,地位次于亲王、郡王,是清代贵族的世袭封爵。
行走: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如章京上行走,军机处上行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把额外派遣的官职称为行走,不属正式编制。
行御史台:元朝中央设御史台,掌纠查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各重要地区设行御史台,以监察诸省。
道台:古代官职名,也叫道员。
九门提督:官名,掌管京城九门(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东直、西直、朝阳、阜城)守卫工作的步军统领。
九品:中国古代官吏的等级。始于魏晋。指把人物分成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北魏时,每品各分正、从、第四品起,正、从又分上、下阶,共三十等。唐、宋时文职同北魏,武职三品起分上、下阶。隋、元、明、清时文武均同,留正、从品,无上、下阶,共十八等。
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
宦者令:主管宦官内侍的头目。
掌书记:节度掌书记,是唐代的官名,掌管一路军政、民政的机关中的僚属.
府尹:府级的最高长官,相当明清时代的知府.
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
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