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萌到你眼炸
910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8: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领巾的系法-军训文章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
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 br>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
习体 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 中学
习。

5.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共有78人,班上所有学生都接受过学前教育,大 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
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 有一部分学生对课
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 习兴趣出
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
趣和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材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
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多


少、比长短、比高矮,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
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
置是相对 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
现的比较思想、分 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
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 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
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 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㈠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
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 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
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 内各数与20以
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⑵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

示什么意义。

⑶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⑷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 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
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⑸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圆等平面 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 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 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
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⑵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对10以内的数进行组成和分解,进行10以内加减法运算 和20
以内进位加法运算,体会

算法的多样化。

⑶通过拼、摆、 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
步建立空间观念。

⑷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⑸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6)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 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

3.解决问题

⑴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⑵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 br>
⑶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br>分类。

⑷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⑸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①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②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③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⑤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⑥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⑦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⑧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⑵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
听他 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⑶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⑷爱护学习用具,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⑸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

伴交流的乐趣。

㈡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 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
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㈢教材内容编排特点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㈣教学总课时数:63课时

四、具体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 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
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
学生实际的思 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 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
惯。

6.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 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
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 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
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良或 合格。

五、预期工作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2.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回答问题说完整话、认
真按时完成作业、爱 惜学习用具、作业本书写整齐美观等。

3.使班内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好 10以内加减法运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
法。学会比较、分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道可以用不同的 算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
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日期
8.29—9.02
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一比
1~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
练习五
分类
课时
1
2
3
1
4
2
2
1
2
2
3
4
5
6
9.05—9.09
9.12—9.16
9.19—9.23
9.26—9.30
10.07—10.13


7
8
9
10.14—10.20
10.21—10.27
10.28—11.03
阶段小结整理和复习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练习七(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练习八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
4
1
3
2
2
2
2
2
2
1
2
2
2
2
3
4
3
1
1



10 11.04—11.10
11 11.11—11.17
12 11.18—11.24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认识钟表
阶段小结整理和复习
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13 11.25—12.01
14
15
16
17
18
19
12.02—12.08
12.09—12.15
12.16—12.22
12.23—12.29
12.30—1.05
1.06—1.12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
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 br>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
习体 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 中学
习。

5.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学生现状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共有78人,班上所有学生都接受过学前教育,大 部分学生会数10以内的各
数,会认这些数,会写这些数;少部分学生已能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也 有一部分学生对课
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根据这些情况,在教学时,我应从学生的学 习兴趣出
发,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让学生爱教师、爱数学,并通过以后的学习,体会到学数学的乐
趣和作用。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材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
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多


少、比长短、比高矮,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
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
置是相对 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
现的比较思想、分 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
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 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
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 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㈠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知识技能 、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这四个方面确定全册
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 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
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 内各数与20以
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各数。

⑵初步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知道个位、十位上的数各表

示什么意义。

⑶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⑷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会加 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
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⑸认识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20以内数的大小。

(6)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
正方形、圆等平面 图形,会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7)初步了解事物比较和分类的方法,结合实际,能把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和分类。

(8)初步认识钟表,会认整时和半时。


(9)初步学习对日常生活 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会看、填写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表。

(10)初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比较、辩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2.数学思考

(1)结合现实素材抽象出0-20各数,感受0~20各数的意义, 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20以
内数的大小,初步建立数感。

⑵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对10以内的数进行组成和分解,进行10以内加减法运算 和20
以内进位加法运算,体会

算法的多样化。

⑶通过拼、摆、 画、想各种图形,感受和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通过对几何形体的分类,初
步建立空间观念。

⑷能用对应、比较等方法,比较出两个事物的多少、长短、高矮。

⑸能根据事物的同一类型的特点把一些事物分类。

(6)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 作、自已探究、实践活动等,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实践能力
和创新意识。

3.解决问题

⑴能用0—20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⑵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
单问题。< br>
⑶能比较出学生生活中事物(在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和高矮,能给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br>分类。

⑷结合自已的生活经验,初步体验1时、几时、半时的长短。

⑸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①会看。会看数学书,能在书上找到要学习的内容。

②会听。能听懂老师和学生的讲话,能边听边想。

③会想。能根据一些信息想出数学问题;会根据数学问题,

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④会说。能把自己想的说出来,会说三句完整的话。

⑤会用。会用学具学习一些数学内容。

⑥会做。会做数学作业,书写规范,格式正确,认真细心,能自己出题自己做,能检查。

⑦能讨论。能与同学讨论数学问题。

⑧能评价。能作自我评价与评价他人。

⑵在合作交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积极思考,争取发言,尊重别人,认真倾
听他 人发言,有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⑶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美德。

⑷爱护学习用具,养成勤学习、有条理、讲究美的好习惯。

⑸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与同

伴交流的乐趣。

㈡教学重难点

本册教学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 容是学习认数和计算的
开始,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㈢教材内容编排特点

1.根据《课程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6.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

㈣教学总课时数:63课时

四、具体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 龄特点出发,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
数学生活,使之进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

4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广。应该考虑
学生实际的思 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5.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对 数学的兴趣,养成“敢想、敢说、敢做”的习
惯。

6.对于作业进行一系列积极的两 种评价,如正确率和书写整洁度都做评价,全对+书写特认真
的学生得“优+两个五角星”,全对+书写 比较认真的学生得“优+一个五角星”,全对+书写一般的
学生得“优”,如果作业有错的学生得“良或 合格。

五、预期工作目标

1.让学生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2.培养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回答问题说完整话、认
真按时完成作业、爱 惜学习用具、作业本书写整齐美观等。

3.使班内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好 10以内加减法运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
法。学会比较、分类、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道可以用不同的 算法解决同一问题。使学生学会
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1
日期
8.29—9.02
教学内容
数一数
比一比
1~5的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
练习五
分类
课时
1
2
3
1
4
2
2
1
2
2
3
4
5
6
9.05—9.09
9.12—9.16
9.19—9.23
9.26—9.30
10.07—10.13


7
8
9
10.14—10.20
10.21—10.27
10.28—11.03
阶段小结整理和复习
6、7的认识和加减法
练习七(2)
8、9的认识和加减法
练习八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
4
1
3
2
2
2
2
2
2
1
2
2
2
2
3
4
3
1
1



10 11.04—11.10
11 11.11—11.17
12 11.18—11.24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数学乐园
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认识钟表
阶段小结整理和复习
9加几
8、7、6加几
5、4、3、2加几
整理和复习
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
13 11.25—12.01
14
15
16
17
18
19
12.02—12.08
12.09—12.15
12.16—12.22
12.23—12.29
12.30—1.05
1.06—1.12



鬼节是几号-生平第一次


父爱之舟-个人鉴定范文


饮食小知识-厦门国税


广东二本大学-你的名字经典台词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管理系统-劳动部工作总结


放射科医生-首都体育学院招生网


欧洲代购-新教师培训小结


语文小报-荷兰留学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