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单元计划(人教版)

绝世美人儿
714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08: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2014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寿险顾问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
(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六、11~20各数的
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
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 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
主题活动。


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
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
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 。

4.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素材。

5.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

6.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
体验,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7.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
取出来的 、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
一第1题、第2题)。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
生初步了解计 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 等含义的理解程度
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
备 。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
描述生活空间,并进 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
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 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
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 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
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


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 在各种操作、探索的
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
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
学 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 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 一部分是
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
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
始。在这一阶 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
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
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 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
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 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 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
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 “=”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 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
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
生活中的事物并 进行交流。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我会拼图。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 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
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 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
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 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


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 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
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 这四种立体
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
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 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
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 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 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
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
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 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六单元 11到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 ,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
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 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
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 新知识不断内
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 成,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 br>读写11到20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看图数数,初 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摆小棒,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历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 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认识钟表》 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本单元的编排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 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
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 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
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第四,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 关的数学信息,作
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适 时
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
上整时的时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 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 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
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 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 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
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 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 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
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 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
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 以为以
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 加、减法的基
础。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 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 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
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
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 学生对数概念
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
(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六、11~20各数的
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

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七、认识钟表(2课时)

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课时)

1.9加几…………………………………………………… 3课时

2.8、7、6加几…………………………………………… 2课时

3.5、4、3、2加几…………………………………………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九、总复习………………………………………………… 4课时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 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
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 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
主题活动。


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 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
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
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

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3.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能力 。

4.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素材。

5.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

6.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
体验,形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7.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数一数”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二是从 “美丽的校园”中抽
取出来的 、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来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练习
一第1题、第2题)。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有如下特点。

(1)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提供丰富的计数资源,并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2)丰富的计数资源为学生充分计数服务。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培养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

2.通过教学,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中,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
生初步了解计 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方法。

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 等含义的理解程度
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了解学生语言表达情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
备 。

4.使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步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第二单元:位置

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
描述生活空间,并进 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
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从两个维 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如某个同学在第几组第几个的
情况,使学生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 系。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
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 。也就是从学生最熟


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 在各种操作、探索的
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在亲
身经历物体的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之后,引导学生把空间方位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激发
学 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要求: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
“右” 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 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 一部分是
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侨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
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
始。在这一阶 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
用处 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
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 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
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 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 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
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 “<” “=”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 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提倡
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
生活中的事物并 进行交流。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 的教学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我会拼图。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这一 部分知识可以按三个层次进行: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
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 律,在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要注意体现数
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应考虑到学生认 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


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要按三个层次 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
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 这四种立体
图形,使学生尝试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描述所处的生活空间,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和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和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5、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初步建立
空间观念。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 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
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 混合”等内容构成。这些内容不仅
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 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计算最直接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 有
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 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
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
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 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第六单元 11到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 ,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
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 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
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 新知识不断内
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 成,掌握20
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 br>读写11到20各数。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通过看图数数,初 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通过摆小棒,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历与他人合作、
交流的 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教材分析:

本单元《认识钟表》 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本单元的编排具
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 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
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 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
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第四,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 关的数学信息,作
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适 时
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
上整时的时刻,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 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
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 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
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 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 容有两个:一是两个一位数相加得数超过10的加法,即20以
内的进位加法,二是“用数学”,即用加 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以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这一部分学习的 好坏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
生直接的影响。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 练好的基本功之一。用
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领会加、减法的含义,又可 以为以
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并能够不明确熟练地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它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 加、减法的基
础。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数学学习,使学 生初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切感受数学在
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 、通过操作,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计算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
信心。






总复习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共五部分:20 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
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
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 学生对数概念
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知道整时和半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清明节的习俗-十佳少先队员演讲稿


读书节手抄报-喇叭花


长安大学录取分数线-西南石油大学招生网


西安思源职业学院-河南国税局


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质量月活动总结


庆七一-教育部推免服务系统


高邮教育信息网-朋友祝福语


生命之爱-高考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