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第一学期)语文
写家乡名人的作文-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系统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2019-2019第一学期)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29人,女23人,一(2)
班,
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25人,女24人,学生上课发
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很强,也不够
完整,这学
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
体的
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
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
序,初步体会基
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
获
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
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
重、比长短
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
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
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
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
《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
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
含义,
第 1 页
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
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
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
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
体操
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
较它们的
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
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
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并
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
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
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
,并会用
“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
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
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
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
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
回用前、后、
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
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
分类等活动,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
第 2 页
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
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
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
体进行
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
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
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
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
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
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
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
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
说一说。
第 3 页
6、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
时?调查你们班每
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
数学问题。
7、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
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
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
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
在日常中的作
用。
三、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
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
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
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
察、记数、操作等
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
受数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
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
过程结合起来,
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
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
br>第 4 页
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
以内的加减
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
效手段。事实上,10以
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
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
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
分解与组成的
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
加减
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
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
率。二是
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
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
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
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
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
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
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
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
体的形状:长方
第 5 页
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
习本质上也是一
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
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
的发
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
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
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
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
有机会讨
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
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
阅读、
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
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
有明确
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
能的必要环节
第 6 页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
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
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
解
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
br>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
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
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
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
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
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
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
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
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第 7 页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和进度表
(2019-2019第一学期)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一(1)班共有学生52人,其中男29人,女23人,一(2)
班,共有学生49人,其中男25人,女24人,学生上课发
言积极的学生不多,说话能力不是
很强,也不够完整,这学
期着重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一)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基于儿
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
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
的数,
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
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步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通过比较具
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
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
号表示10
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
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
与
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
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
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
的加减算式,并加
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第 1 页
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
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
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
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经历表示
11——20的数的具
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
会数、读、写
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
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
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
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感受数学思
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
面上表示整时
、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
“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
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
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 空间与图形
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
体
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
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
的空间观念。
2、第六单元《认识物体》。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操作、
分类等活动,获
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能直观辨认它
第 2 页
们的形状是长方形、正
方形、圆柱或球,能直观辨认长方形、
正方形、圆柱或球等立体图形。
(三) 统计与概率
1、第四单元《分类》。结合日常生活中必须进行的分类活动,
感受分类的必要性,能按照给定
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
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并在这些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
同一标准
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第九单元《统计》。根据简单的 ÷现实的
问题进行统计
活动÷经历数据的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 全过程,感
受统计的
必要性;结合实例,认识统计表和形象统计图,
会填补相应当图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
数据提出并回答
简单的问题,并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 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提供了许多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的
实践活动或小调查。例如:
1、 找一找,说一说。“我找3个比我高的人”“我找2个
和我同岁的人”“我找……”
2、 说一说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发现的加法问题。
4、 整理一下自己住的房间,向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5、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图书是怎么分类的,并与同伴
说一说。
第 3 页
6、 调查太阳刚升起,大约是几时?太阳刚落下,大约是几
时?调查你们班每
个小组男生、女生人数,并试着提出一些
数学问题。
7、
调查你们班10名同学的上学情况。(1)乘车上学,还
是步行上学?(2)结伴走还是单独走?等等
学生经历上述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
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一些
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
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
在日常中的作
用。
三、 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
(一)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
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
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
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
察、记数、操作等
教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
受数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二)加减法的处理
1、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
加减法的逻辑起点,
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
过程结合起来,
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
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
br>第 4 页
值。
2、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
以内的加减
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
效手段。事实上,10以
内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数的加减
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
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
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
分解与组成的
意识。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加减法的提前混编。
加减
法提前混编的优点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即能提出加
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
率。二是
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角度揭示
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
理学角度看,加减编后学习内容
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
4、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
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三)空间与图形的安排
1、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
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
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
2、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
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
体的形状:长方
第 5 页
形、正方形、圆柱和球。
(五)
分类与统计的编排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教学概念的学
习本质上也是一
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
类。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一)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
的发
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
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
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
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察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
有机会讨
论他们的想法。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交流技
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加谈、倾听、
阅读、
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
具有描述的技能。
(三)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的教学,每一个教学活动都应该
有明确
的目的,而活动本身有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
(四)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
能的必要环节
第 6 页
五、教材的评价建议
(一)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
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
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
解
数学、有意义的“做数学”。
(二)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
br>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
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
完整地描述出来。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
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
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象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
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
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
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
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
第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