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
描写冬天的作文-纳西族姓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
2加几》
教学计划是指
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
文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指导性和研究性等特点。下面是<
br>为大家分享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希望对大
家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计算;在计
算
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
转化成9、8、7、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可以将新
问题
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
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
度发现加法
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
握了9、8、7、6加
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
主探究5、4
、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第1页共7页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
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习算法。
以6+9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
8+5=
8+3=
7+5=
6+4=
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
算方法,熟练9、8、
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第2页共7页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
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
算中观察,在
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
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
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
前,大数在后。
第3页共7页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习。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
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
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
、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
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
用我们
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
加几中两个加数的
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
体验中自主探究
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
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第4页共7页
1.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
习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
br>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
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教书先生”恐
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
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
“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
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第5页
共7页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
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
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
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
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
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感受加数与和
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
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
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
”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br>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
br>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
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第6页
共7页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识抓
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
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
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五)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以
上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
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同时希望可以帮
助教师按计
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
第7页共7页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
2加几》
教学
计划是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
文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指导性和研究性等特点。
下面是
为大家分享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希望对大
家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准确地进
行计算;在计
算过程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将5、4、3、2加几的问题
转化成9、8、7、
6加几的进位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5、4、3、2加几的问题中,让学生感受到
可以将新
问题转化成已学过的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比较
熟练计算的基础上,引导
学生观察,从计算的角度发现加法
交换律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目标分析】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
握了9、8、7、6加
几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能通过规律的发现,类比迁移,自
主探究5、4
、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第1页共7页
教学重点:掌握5、4、3、2加几的计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计算5、4、3、2加
几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做准备
1.师生互动复习算法。
以6+9为例复习9、8、7、6加几的计算方法,即“凑十法”。
2.学生抢答快速计算。
9+2=
8+5=
8+3=
7+5=
6+4=
9+5=
【设计意图】巩固9、8、7、6加几的计
算方法,熟练9、8、
7、6加几的准确度与速度,为学生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比较发现,找规律
1.在题组计算中初步感受规律存在。
2+8=10+5=8+6=9+7=8+2=5+10=6+8=7+9=
(1)学生独立计算出以上每组题的结果。
第2页共7页
(2)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看一看:观察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与计算结果。
想一想: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说一说:每组题中的两个加数是相同的,只是位置不同,结
果也是相同的。
(2)指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总结规律。
教师帮助学生整理语言: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揭示课题。
带着你的发现,继续研究5、4、3、2加几。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题组计算,让学生在计
算中观察,在
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将发现的规律进
行总结提升,为新知的
构建搭建了桥梁。
(三)类比迁移,重方法
1.观察特点。
(1)出示例题。(教材第95页例4)
5+7=5+8=4+8=3+9=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加数的特点。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每道题中的两个加数均是小数在
前,大数在后。
第3页共7页
2.探究方法。
(1)学生尝试独立完成例题4的学习。
教师指名回答,订正计算结果。
(2)小组讨论交流方法。
①小组内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预设一:继续用“凑十法”解决5、4、3、2加几的计算问题。
预设二:借助刚才的发现,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从而计算
出结果。如计算5+7时想7+5;计算4+8时想8+4;计算5+8
时想8+5;计算3+9时想9+3。
②全班内交流,总结归纳不同的计算方法。
(3)体验比较方法。
比较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
学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就可以很快说出得数。
3.总结提升。
在计算5
、4、3、2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交换两个加数
的位置,把小数加大数变成大数加小数,这样就可以
用我们
学过的9、8、7、6加几的方法解决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5、4、3、2
加几中两个加数的
特点,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组织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
体验中自主探究
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在类比迁移
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实践应用,促提升
第4页共7页
1.巩固练习。
(1)看图列式并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1题,以检验学生的学
习效果。
(2)快速抢答巩固方法。
以学生抢答的形式完成教材第95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说<
br>答案,巩固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3)比较发现感受关系。
①你能快速算出它们的得数吗?
②每组算式中加数是怎样变化的?得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小结: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多几或少几,和也随着多
几或少几。
2.游戏提升。
请学生用连一连的方式将每封信准确地送进信箱。
“教书先生”恐
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
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
算
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
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
“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
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
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
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
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
第5页
共7页
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
近。看
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
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
《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
资深之传授
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做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一封信没有送出去,并思考它该
送到什么样的信箱?
【设
计意图】练习分为两个层次,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巩固、
应用、理解求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感受加数与和
的关系,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
皆称之为“教
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到
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教授”“学正”和“教谕
”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
br>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
“院长、西席、讲席”等。 <
br>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
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
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
第6页
共7页
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
础知识抓
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
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
在有限的时
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
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
穿,绳锯木断的功效。(五)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哪些收获呢?
以
上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5432加几,
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同时希望可以帮
助教师按计
划、有标准、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
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