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本节说课稿六年级上册

绝世美人儿
793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1:0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安全质量标语-复旦教务处


《分数乘分数》本节说课稿六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
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 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
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
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 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
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 节课
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
意义和法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
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 情景,提出
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第1页共6页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针对教学重点,在教 学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
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由扶到
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2、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 则、启发性原则和
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
活动及练 习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3、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要重操
作,又要重学习。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
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层层
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口算题。
课件出示:
27× 3 =35 × 15 =
20 × 14= 38× 6 =
l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写得数,完成后集体对正。
l 交流: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
第2页共6页


[设计说明:回顾学过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同时为总结分数乘 分数
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2. 准备题(例3改编)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工人叔叔介绍,“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
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l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汇报、对正。
l 提出问题:怎样画图表示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呢?
组织交流,课件演示。
[设计说明:为正式教学例3做准备,经历了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学
生在解决例3时,就能类推 出怎样列式;而课件演示画图表示工人叔
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则为学习例3时研究怎样计算 分数
乘分数做好铺垫。]
二、 探索新知
(一) 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例3)
1. 乘几分之一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 14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
l 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l 引出课题,板书:分数乘分数。
l 提出问题:15× 14怎样计算呢?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第3页共6页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 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 15× 14 的算理。
l 完成 15× 14 的计算。
2. 乘几分之几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34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
l 指名回答怎样列式。
l 提出问题:× 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 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 15×34 的算理。
l 完成 15×34的计算。
3.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组织学生交流,课件相应出示并板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二) 进一步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例4)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蜂鸟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 ,“我是目前所发现的
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我也能侧飞,还能停在空中
不动 呢!我每分钟可飞行 310 千米,同学们,你们知道我 23 分钟
飞行多少千米吗?”
l 指名列出算式。
l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请不同写法的学生上
第4页共6页


黑板书写。
l 集体订正,对比不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写法。
重点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对 比明确:能约分的
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计算简便。]
三、 巩固应用
1.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13×14 89×310 6 ×1112
l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l 请三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l 完成后集体订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强调、纠正。
[设计说明:通过单纯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 练习二的第6题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粉笔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我是一枝粉笔,我
的身长是 34 分米。你知道2枝粉笔长多少分米吗? 12 枝呢? 23
枝呢?”
l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l 完成后集体对正。
[设计说明: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乘分数 的计算,因此,本题的
练习再次展示直观,且分数乘整数与分数乘分数的问题集中呈现,使
学生 体会分数乘分数是对分数乘整数的扩展,进一步巩固对分数乘分
数的意义以及算理的理解。]
第5页共6页


四、 总结评价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 ,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
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 自己的真
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
点评,选择优 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
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 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
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br>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
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 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正
确评价自己的学习。] < br>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
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 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
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 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
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
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 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
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6页共6页


《分数乘分数》本节说课稿六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
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
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 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
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br>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
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
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 的
意义和法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 标提出的三位一体
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 情景,提出
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
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方式学习分数乘法。】
第1页共6页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针对教学重点,在教 学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景。
并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 ,由扶到
放,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
2、针对教学难点,本课遵循三条原则:直观性原 则、启发性原则和
循序渐进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
活动及练 习整个教学过程着重突出探、疑、动、悟。
3、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思维能力,本课在学法上主要讲究既要重操
作,又要重学习。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
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 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层层
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口算题。
课件出示:
27× 3 =35 × 15 =
20 × 14= 38× 6 =
l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写得数,完成后集体对正。
l 交流:怎样计算分数乘整数?
第2页共6页


[设计说明:回顾学过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同时为总结分数乘 分数
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2. 准备题(例3改编)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工人叔叔介绍,“我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
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l 学生独立解答,完成后指名汇报、对正。
l 提出问题:怎样画图表示工人叔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呢?
组织交流,课件演示。
[设计说明:为正式教学例3做准备,经历了这道题的解答过程,学
生在解决例3时,就能类推 出怎样列式;而课件演示画图表示工人叔
叔2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则为学习例3时研究怎样计算 分数
乘分数做好铺垫。]
二、 探索新知
(一) 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例3)
1. 乘几分之一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 14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
l 学生思考怎样列式,指名回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l 引出课题,板书:分数乘分数。
l 提出问题:15× 14怎样计算呢?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研究。
第3页共6页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 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 15× 14 的算理。
l 完成 15× 14 的计算。
2. 乘几分之几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小精灵提出问题,“工人叔叔34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
l 指名回答怎样列式。
l 提出问题:× 怎样计算呢?
学生用尺子在学具长方形中画图表示,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l 展示学生所画示意图,同时课件演示,明确 15×34 的算理。
l 完成 15×34的计算。
3. 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分数乘分数?
组织学生交流,课件相应出示并板书。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二) 进一步研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例4)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蜂鸟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 ,“我是目前所发现的
世界上最小的鸟,也是唯一能倒飞的鸟。我也能侧飞,还能停在空中
不动 呢!我每分钟可飞行 310 千米,同学们,你们知道我 23 分钟
飞行多少千米吗?”
l 指名列出算式。
l 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请不同写法的学生上
第4页共6页


黑板书写。
l 集体订正,对比不同,确定适合自己的写法。
重点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对 比明确:能约分的
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计算简便。]
三、 巩固应用
1. 教科书第11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13×14 89×310 6 ×1112
l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检查。
l 请三名学生上黑板书写。
l 完成后集体订正,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强调、纠正。
[设计说明:通过单纯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2. 练习二的第6题
课件动画展现情景:粉笔自我介绍并提出问题,“我是一枝粉笔,我
的身长是 34 分米。你知道2枝粉笔长多少分米吗? 12 枝呢? 23
枝呢?”
l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l 完成后集体对正。
[设计说明: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乘分数 的计算,因此,本题的
练习再次展示直观,且分数乘整数与分数乘分数的问题集中呈现,使
学生 体会分数乘分数是对分数乘整数的扩展,进一步巩固对分数乘分
数的意义以及算理的理解。]
第5页共6页


四、 总结评价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 ,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
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 自己的真
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
点评,选择优 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 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
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交流: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
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 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
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br>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
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 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交流,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回顾与总结,正
确评价自己的学习。] < br>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
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 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
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 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
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
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 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
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第6页共6页

食品安全征文-应急救援演练总结


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阑珊是什么意思


广东教育考试院网站-枣庄人事考试网


赤峰人事考试-江西考试院网


亚速尔群岛-会计实习报告心得


小暑养生-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黑龙江招生考试信息港官网-观察日记300字


孔子论语全文-撕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