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分配说课稿
淮安市人事考试中心-关于幸福的个性签名
《按比分配》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按比分配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
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
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了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
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
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教材提供<
br>了两种解法,一是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二是
把比转化成分数,注
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再转化成分数,
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
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
这样安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
于加
强知识间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中体会
按比例分配问
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确定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
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
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
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使学生经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数
学活动
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使学生在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感受比同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
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关注发展,选择教法和学法。
1、联系生
活,注重其应用性,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张扬个性,鼓励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
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
导学生讨论、争辩和反思,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
方式思考问题。
3、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
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
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
练的预期目的。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三、体现有效,预设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出示“六年级(2)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
2”。看到这条信息,
你能从中获得那些信息?
a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的两名同学。
师引导分析:分谁?怎么分?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b、
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分别获一、二等
奖的两名学生。
如果你是校长该怎么分配呢?
师问:还按刚才的分配方式合理吗?该怎样合理分配?(不合理)
那应该怎样分才算合理了?(按等次分)学生口答过程。
师: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
新的分配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
的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基本训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沟通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为新知学习作好
铺垫。然后通过分奖学金的情境,创
设平均分配与实际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情境,让新课的导入顺理成章,
使数学的
教学更有生活的魅力,更接近我们熟悉的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
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把(b)改编成典型的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尝试题:c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的两名学生,
如果按3:2进行分配,两人各分得多少元?)
如果按3:2进行分配,你联想到了什么?
师:按3∶2分配奖学金,应该怎么分呢?你能独立试着解答吗?
先同桌交流算法:交流要求:说明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依据。再全班交流,教
师板书。
【设计意图:读题后,学生在充分明确3∶2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一
等奖和二等奖倍数的关
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习自主性,互相交流,可使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
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一个概括
全面地了解与认识。】
验证:同学们的想法是否完全正确,交流验证方法。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解法一将总量看作单位“1”,通过3∶2这个比分别求出红色方格数和黄色方格
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然后用分数乘法解答。解法二将总量除以对应的总份数,
先求出了每份数。在解题时可以任选一种。 <
br>【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并在各
自交流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联系并
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
什么。但并不指定具体的解法,
体现了让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
的应
用价值。检验是学生必须有的习惯,所以这里还要让学生畅谈检验的过程和想
法,让学生学
会在反思中检验,在反思中发现,在反思中进步。】
2、做试一试:
师:学校新进120本
图书,按3:4:5分配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各分得多
少本?(思考:这也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
应用题,你想怎么解答。
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针对以上问题与同桌交流,随后请学生尝试完成。
3、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都已知总数求部分数,题中的比表示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连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刚才的经验去探
索并解决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
成三部分的问题,体会连比的含义与两个数的比有所区别——它只表
示三个(或
三个以上)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连除,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具体
理解连比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4、像今天解决的这类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在解答时,我们可以怎样思
考?
小结:已知总数量和几个部分的比,求部分量。解答时要先求总份数,然后选
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求各部分
量。板书
【设计意图: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的小结,有利于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
问题的本质,为后面的拓展练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强化、发展应用
(一)基础练习
1、回到复习题,加条件请学生独立完成。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
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充
分利用教材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在练习中体会按
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培养寻找隐含信息,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练习
下面题的解答过程正确吗?为什么?
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小结: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先认真分析题意,再找到隐含条件。
【设计意图:这题的设计目的
是从反面换个角度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就是把
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总数与
比之间的关系,而学
生可能会引起争论。我想让学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学会评价和倾听,要比教
师一味的强调印象更深刻。】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按比例分
配,你觉得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
题目中的什么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互相讨论一下。引导生说出:“把谁
分配”和
“按几比几分配”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条件。
《按比分配》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按比分配问题》是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与
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
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
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掌握
了
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生产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
的比进行分配的
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教材提供
了两种解法,一是转化为归一应用题,运
用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解答。二是
把比转化成分数,注意联系生活工作实际导入例题,使学生从再转化
成分数,
使题目成为分数乘法应用题,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答。
这样安
排使得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对前面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
强知识间的联系。拓宽了学生的解
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材中体会
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现实意义,并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确定目标:
第一知识方面:在自主探索学习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
分
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第二能力方面:使
学生经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过程,积累数
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
系,培养观察、比较、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感方面:使学生在经历用比描
述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感受比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
值,增强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能合理灵活的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二、关注发展,选择教法和学法。
1、联系生
活,注重其应用性,尊重学生起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2、张扬个性,鼓励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
法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
导学生讨论、争辩和反思,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
方式思考问题。
3、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
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
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
练的预期目的。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宗旨。
三、体现有效,预设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出示“六年级(2)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
2”。看到这条信息,
你能从中获得那些信息?
a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的两名同学。
师引导分析:分谁?怎么分?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b、
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分别获一、二等
奖的两名学生。
如果你是校长该怎么分配呢?
师问:还按刚才的分配方式合理吗?该怎样合理分配?(不合理)
那应该怎样分才算合理了?(按等次分)学生口答过程。
师: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
新的分配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
的分配方法就是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基本训练的设计,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注重沟通知识之间
的内在联系,形成网络,为新知学习作好
铺垫。然后通过分奖学金的情境,创
设平均分配与实际分配不合理的矛盾情境,让新课的导入顺理成章,
使数学的
教学更有生活的魅力,更接近我们熟悉的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探
究欲望】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把(b)改编成典型的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尝试题:c学校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数学竞赛中获一、二等奖
的两名学生,
如果按3:2进行分配,两人各分得多少元?)
如果按3:2进行分配,你联想到了什么?
师:按3∶2分配奖学金,应该怎么分呢?你能独立试着解答吗?
先同桌交流算法:交流要求:说明自己的想法,思考的依据。再全班交流,教
师板书。
【设计意图:读题后,学生在充分明确3∶2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一
等奖和二等奖倍数的关
系。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并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
习自主性,互相交流,可使学生对按比例分配问题
的基本思考方法有一个概括
全面地了解与认识。】
验证:同学们的想法是否完全正确,交流验证方法。
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解法一将总量看作单位“1”,通过3∶2这个比分别求出红色方格数和黄色方格
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然后用分数乘法解答。解法二将总量除以对应的总份数,
先求出了每份数。在解题时可以任选一种。 <
br>【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算法,并在各
自交流的基础上,引
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联系并
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
什么。但并不指定具体的解法,
体现了让学生根据对比的理解去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
的应
用价值。检验是学生必须有的习惯,所以这里还要让学生畅谈检验的过程和想
法,让学生学
会在反思中检验,在反思中发现,在反思中进步。】
2、做试一试:
师:学校新进120本
图书,按3:4:5分配给四、五、六年级,每个年级各分得多
少本?(思考:这也是一道按比例分配的
应用题,你想怎么解答。
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针对以上问题与同桌交流,随后请学生尝试完成。
3、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都已知总数求部分数,题中的比表示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不同点:刚才是两种量的比,现在是三种量的连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刚才的经验去探
索并解决把一个数量按照已知的比分
成三部分的问题,体会连比的含义与两个数的比有所区别——它只表
示三个(或
三个以上)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连除,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具体
理解连比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
4、像今天解决的这类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在解答时,我们可以怎样思
考?
小结:已知总数量和几个部分的比,求部分量。解答时要先求总份数,然后选
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求各部分
量。板书
【设计意图:对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的小结,有利于让学生进一
步认识
问题的本质,为后面的拓展练习做好铺垫】
三、巩固强化、发展应用
(一)基础练习
1、回到复习题,加条件请学生独立完成。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
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充
分利用教材习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强化,在练习中体会按
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培养寻找隐含信息,
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综合练习
下面题的解答过程正确吗?为什么?
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小结: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先认真分析题意,再找到隐含条件。
【设计意图:这题的设计目的
是从反面换个角度让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就是把
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考查学生能否正确理解总数与
比之间的关系,而学
生可能会引起争论。我想让学生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学会评价和倾听,要比教
师一味的强调印象更深刻。】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按比例分
配,你觉得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
题目中的什么条件是至关重要的?互相讨论一下。引导生说出:“把谁
分配”和
“按几比几分配”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