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教案

绝世美人儿
632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1: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工作经验证明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
点以及长、宽、高(棱长) 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 、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推
理和概括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
习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以及课件。
2.学生准备:自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揭示课题: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
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 立体图形(课件出示),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物体,初步认识。
(1)出示长方体教具,说明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
时看到几个面?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组织交流。
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怎样数可以看得更清楚?
学生交流方法,简要小结。
(2)板书呈现长方体直观图。
提问:这幅图是从哪个角度看长方体的?看到的是哪几个面?哪
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实物介绍:面、棱、顶点
指着直观图中的一些棱和顶点,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
或棱相交得到的。
二次备课


2.探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引导:长方体有6个面,那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呢?
集体交流。
(2)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猜测、验证并集体交流。
(3)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3.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看图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加深特征体验。
引导:我们的教 室可以看做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你能看着这个大
长方体,找一找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
同桌同学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5.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先自主探索,再小组交流。
学生操作,并小组讨论,简要小结。
6.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课件演示:将长方体变成正方体。
追问:与长方体比较,你觉得正方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两人一组,选择实物操作并交流。
2.做练习一第2题。
出示图形,提问: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形,汇报观察结果。
3.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四个问题,同桌交流。
4.做练习一第4题。
指名读题,并说一说摆成的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立体图形?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疑问?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3,完成“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第5-9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 br>1.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
能判断 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 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培养
动手操作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观察、操作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准备:剪下教材第117 页上的展开图;每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每小组“动
手做”的硬纸片每种各8张,剪刀、透明胶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
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2.揭示课 题:如果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在同一个平面
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
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连在一起。)
(2)学生尝试操作。
将学生有代表性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汇报交流,指名说一说是怎么剪的,指一指3组相对的面。
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几幅正方体展开图,谁能说说这些展开
图有什么共同点?
集体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二次备课


(2)学生独立操作。
(3)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4)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2)第2题,先想象进行判断,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3.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观察图形,独立画线连接。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动手做”。 提示: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
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小组交 流讨论。
学生操作并交流自己围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地方?
2.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8、9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 何的学习
经验,培养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学生进一步感受 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 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
间有什 么关系?它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思考:如果知道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
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 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
个长方体各 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 体的
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 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
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
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 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
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 解决同样的问
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

二次备课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 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独立计算。
(2)结合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1)看图填空。
(2)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
正确。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5,完成“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 过探索和计算,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
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 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体会解决问
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
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
教学准备:无盖长方体纸盒模型一个,各小组准备火柴盒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
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指名读题。
(2)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
上就是求什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
独立思考并解答,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读题后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观察教室,如果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粉刷哪些面?结合题目进
行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习二第9题。
画出台阶的示意图。思考: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二次备课


4.做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三个问题分别解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5、7、10题。
教后反思:






























体积和容积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 较物体
体积和容积的大小。
2.学生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感受空间和空间大小,体会实验、 观察、比较对于学习数
学的作用,进一步积累几何学习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 ,发展空
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活动中探索的乐趣,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二、操作探究
1.教学例6。
(1 )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
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
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提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3)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
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4)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5)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 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
里,再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5)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6)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2.教学例7。
(1)出示例题,观察,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2)讲解: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 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
个书盒就是一个容器。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

二次备课


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 大一些?
为什么?
3.完成“试一试”。
(1)下面哪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2)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
里交流比较方法。
(3)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借助示意图,进行直接判断。
(2)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3)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读题后,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三第3题。
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
值得大家注意?
教后反思:




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8,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5-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单位体积大
小的观念,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学生在具 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比较、分
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 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单位体积观念。
教学准备:体积接近1立 方分米的粉笔盒,3根1米长的木条,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1个,量杯1个,骰子,学生每人5个小 正方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
积吗?
(2)观察两个图形,你知道它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
(3)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
的方法吗?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
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
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次板书)
(2)请同学们取出自 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
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师适时 板书)
(3)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
积有多大,身边什么 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4)你能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 的正方
体体积是1立方米吗?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5)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
的空间有多大。
(6)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
积的。

二次备课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1升
推理:1立方厘米=1毫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读题,想象后指名回答。
6. 完成思考题。
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看图估计。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5、9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例9、例10,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
实际 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出示例9。
(2)按要求动手操作,填写表格。
(3)全班汇报交流:
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体 积与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
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10。
(1)出示三个长方体,猜想:摆每个指定的长方体各需多少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2)操作、观察,验证猜想。
3.讨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结合例9和例10,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得出: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 等于长、宽、高
的乘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3)教学字母表达式:V=abh
4.讨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
(2)教学字母表达式。
5.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出根据,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四、课堂作业
二次备课


练习四第 1、2、3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11、“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
基本特征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2.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特征,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2.出示:长20厘米,宽5厘米,高50厘米。
指名板演体积,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新知。
(1)出示一长方体,一正方体。
(2)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3)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呢?
(4)观察图: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
积吗?怎样求?
(5)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
积?为什么?
(6)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怎样写?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读题后解释“横截面”,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
1.完成练习四第5题。
读题,解释:占地0.84平方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四第7题。
课件演示沙坑里黄沙的形状。提问:沙坑里的黄沙铺成了怎样的
形状?铺的厚度就是指什么?
二次备课


学生解答后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4、6、8题。
教后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
相邻的两 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学生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 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
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学生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画一画,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还可以
怎么说?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
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2)分小组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3)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
(4)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猜想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课件直观展示,并适时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
出来。
(2)观察,思考: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在书上
填空。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说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
二次备课


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
面积单位是用来计 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
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 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相同吗?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校对。
提问:长度单位、面积单 位、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表里
这三类单位的进率各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选择让学生说出换算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14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完成练习四第15-19题,思考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
表面 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 br>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意识;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问题并选择合理的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怎么计算?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
2.做练习四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评议,结合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练习
1.说说下列问题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什么有关?
水箱所占的空间是多少?
正方体花坛占地多大?
填满花坛大约需要多少泥土?
教室四壁和顶部的大小是多少?
2.做练习四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共同评议。
3.做练习四第17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
4.做练习四第19题。
独立思考,自行解答,交流解答方法,板书算式和结果。
四、拓展练习
1.做思考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并出示题中的直观图。 引导发现:增加的是四个相同的小长方形,面积是56平方厘米。
学生尝试解答,交流方法,并讨论 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次备课


2.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8题。
教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 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


积单位及其进 率,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
积计算。
2.学 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等
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特 征;提高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梳理知识,完善认知。
教学难点:梳理知识,完善认知。
教学准备:课前整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每人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谈话:你能用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围成长方体形状吗?
学生动手围一围,展示不同的围法。
提问:同样大小的纸却围出了不同的长方体形状。根据围出的长
方体,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积累经验
1.小组交流,汇报整理情况。
小组内将课前整理的结果先在小组里交流。
互相补充、修正。
2.全班交流,梳理知识。
(1)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围成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
特征吗?那正方体又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交流,互相指正或完善。
(2)提问: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 单
位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3)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要这样算?
(4)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我们是怎
样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结合交流,课件演示回顾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二次备课


1.做整理与练习第1题。
学生读题,按要求独立完成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集体核对。
2.做整理与练习第2题。
谈话:像土豆、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他们的体积呢?
出示问题,仔细观察,你知道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
的?
3.做整理与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在体积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么算的。
5.做整理与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复习小结。
2.课堂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6题。
教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练习与应用”第7-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及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表 面积和


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 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应
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小组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12根,橡皮泥团16个,
一盒 (500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回顾激活。
引导: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解决 过哪些实际问题?举例说一说。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做整理与练习第7题。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做整理与练习第8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目求的分别是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评议,说说算式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9题。
学生自由读题并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1.做整理与练习第11题。
出示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并填写书上的选择单,再小组合
作动手做一做。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动手操作。
指名展示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简要交流。
2.做整理与练习第13题。
提问:你能求出一张纸的体积吗?将你的想法在小组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动手测量计算,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二次备课


3.完成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是怎样数的。
五、评价和反思
六、布置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10、12题。
教后反思: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相同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
同涂色面个数的 规律。


2.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归纳、反思等过 程,培养
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想象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 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 成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
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大正方体的棱 平均分的份数、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和不同涂色面的小
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一个正方体。提问:你对正方体有哪些认识?
2.课件演示将正方体表面涂上一层红色。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切成8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动态呈现: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况。
提问:能切成几个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表,再交流结果。
2.探究切成27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1)课件呈现: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三份的情况。
提问:能切成几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每个小正方体都是3个面涂色的吗?为什么还有2个
面涂色、1个面涂色和没有涂 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3)提问: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
各有多少个?先想一想,再填表。
3.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如果把 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
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结果会怎样。
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并填写表格。
(2)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把你的
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4.追问反思,深化认识。
提问:如果把每条棱平均分成6份,还符合这样的规律吗?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二次备课


5.符号公式,提炼规律。
a=(n-2)×12 b=(n-2)
2
×6
三、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1、例2,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 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
点以及长、宽、高(棱长) 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 、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推
理和概括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
习的兴趣和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以及课件。
2.学生准备:自备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揭示课题: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
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 立体图形(课件出示),今天我们
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物体,初步认识。
(1)出示长方体教具,说明长方体的面。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
时看到几个面?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分小组操作验证,组织交流。
提问:长方体的6个面怎样数可以看得更清楚?
学生交流方法,简要小结。
(2)板书呈现长方体直观图。
提问:这幅图是从哪个角度看长方体的?看到的是哪几个面?哪
些面不能看到?
结合长方体实物介绍:面、棱、顶点
指着直观图中的一些棱和顶点,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由哪些面
或棱相交得到的。
二次备课


2.探究、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引导:长方体有6个面,那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呢?
集体交流。
(2)提问:长方体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猜测、验证并集体交流。
(3)介绍长方体的长、宽、高。
3.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看图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4.加深特征体验。
引导:我们的教 室可以看做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你能看着这个大
长方体,找一找它的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吗?
同桌同学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5.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引导:正方体又有什么特征呢?先自主探索,再小组交流。
学生操作,并小组讨论,简要小结。
6.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课件演示:将长方体变成正方体。
追问:与长方体比较,你觉得正方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引导学生交流,小结。
三、练习内化
1.做“练一练”。
明确操作要求:同桌两人一组,选择实物操作并交流。
2.做练习一第2题。
出示图形,提问:观察这两个图形,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观察图形,汇报观察结果。
3.做练习一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四个问题,同桌交流。
4.做练习一第4题。
指名读题,并说一说摆成的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种立体图形?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疑问?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3,完成“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一第5-9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 br>1.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
能判断 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2.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中,初步感受平面 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转换,培养
动手操作和推理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能积极主动 地参与观察、操作和判断等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
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准备:剪下教材第117 页上的展开图;每人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每小组“动
手做”的硬纸片每种各8张,剪刀、透明胶带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
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2.揭示课 题:如果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在同一个平面
上,会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
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连在一起。)
(2)学生尝试操作。
将学生有代表性的展开图贴在黑板上。
汇报交流,指名说一说是怎么剪的,指一指3组相对的面。
提问: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几幅正方体展开图,谁能说说这些展开
图有什么共同点?
集体交流。
2.教学“试一试”。
(1)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二次备课


(2)学生独立操作。
(3)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4)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2)第2题,先想象进行判断,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2.完成练习一第6题。
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3.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观察图形,独立画线连接。全班交流,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4.完成“动手做”。 提示: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
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小组交 流讨论。
学生操作并交流自己围的结果。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地方?
2.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8、9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 何的学习
经验,培养分析、比较、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学生进一步感受 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
学的自信心;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交 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
间有什 么关系?它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思考:如果知道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
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 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
个长方体各 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 体的
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 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
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
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 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
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 解决同样的问
题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

二次备课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 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完成“练一练”。
(1)独立计算。
(2)结合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完成练习二第1题。
(1)看图填空。
(2)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
正确。
3.完成练习二第2题。
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页例5,完成“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 过探索和计算,进一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
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 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体会解决问
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
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 增
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所求问题。
教学准备:无盖长方体纸盒模型一个,各小组准备火柴盒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
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1)出示例5,指名读题。
(2)思考 :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
上就是求什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3)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
独立思考并解答,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6题。
读题后思考: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2.完成练习二第8题。
观察教室,如果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粉刷哪些面?结合题目进
行解答,集体核对。
3.完成练习二第9题。
画出台阶的示意图。思考: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二次备课


4.做思考题。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三个问题分别解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5、7、10题。
教后反思:






























体积和容积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页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
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 较物体
体积和容积的大小。
2.学生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感受空间和空间大小,体会实验、 观察、比较对于学习数
学的作用,进一步积累几何学习的经验,培养观察、操作、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 ,发展空
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活动中探索的乐趣,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学生每人准备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二、操作探究
1.教学例6。
(1 )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
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
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提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3)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你觉得倒
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4)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验证哪个杯的水多。
(5)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 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
里,再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5)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6)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2.教学例7。
(1)出示例题,观察,哪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些?
(2)讲解: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 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
个书盒就是一个容器。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

二次备课


个容器的容积”。(板书:容积)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 大一些?
为什么?
3.完成“试一试”。
(1)下面哪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2)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小组
里交流比较方法。
(3)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借助示意图,进行直接判断。
(2)通过操作演示验证。
(3)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读题后,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三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三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三第3题。
按要求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三第4题。
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知识?你觉得这节课哪些地方
值得大家注意?
教后反思:




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8,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三第5-10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单位体积大
小的观念,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
2.学生在具 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观察、思考、探究等学习活动的过程,培养比较、分
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空 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单位体积观念。
教学准备:体积接近1立 方分米的粉笔盒,3根1米长的木条,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1个,量杯1个,骰子,学生每人5个小 正方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8。
(1)出示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
积吗?
(2)观察两个图形,你知道它们哪个的体积大吗?学生猜测。
(3)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的?你有什么好
的方法吗?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的正方体作
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1)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你能根
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位吗?(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次板书)
(2)请同学们取出自 己带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观
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棱长各是多少。(师适时 板书)
(3)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
积有多大,身边什么 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4)你能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想一个怎样 的正方
体体积是1立方米吗?想象1立方米有多大。
(5)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受1立方米
的空间有多大。
(6)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
积的。

二次备课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1升
推理:1立方厘米=1毫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说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 完成练习三第10题。
学生读题,想象后指名回答。
6. 完成思考题。
出示题目,学生各自看图估计。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5、9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7页例9、例10,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
实际 问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教学准备: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实验记录单、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教学例9。
(1)出示例9。
(2)按要求动手操作,填写表格。
(3)全班汇报交流:
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体 积与所用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长
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2.教学例10。
(1)出示三个长方体,猜想:摆每个指定的长方体各需多少个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2)操作、观察,验证猜想。
3.讨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1)结合例9和例10,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得出: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 等于长、宽、高
的乘积,所以:长方体的体积=长x宽x高
(3)教学字母表达式:V=abh
4.讨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怎样求正方体的体积?为什么?
(2)教学字母表达式。
5.完成“试一试”。
出示题目,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完成“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出根据,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能和大家交流一下吗?
四、课堂作业
二次备课


练习四第 1、2、3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11、“练一练”,完成练习四第4-8题。
教学目标:


1 .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
基本特征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2.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方法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特征,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统一公式。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2.出示:长20厘米,宽5厘米,高50厘米。
指名板演体积,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新知。
(1)出示一长方体,一正方体。
(2)指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3)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呢?
(4)观察图:如果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能求出长方体的体
积吗?怎样求?
(5)如果已知正方体的底面积和高,是否也能求出正方体的体
积?为什么?
(6)如果用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怎样写?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先计算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2)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3题,读题后解释“横截面”,然后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
1.完成练习四第5题。
读题,解释:占地0.84平方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四第7题。
课件演示沙坑里黄沙的形状。提问:沙坑里的黄沙铺成了怎样的
形状?铺的厚度就是指什么?
二次备课


学生解答后集体评议。
四、全课总结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4、6、8题。
教后反思: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12,完成“练一练”和练习四第9-1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
相邻的两 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学生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 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
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3.学生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准备:课件,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纸上画一画,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还可以
怎么说?
2.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你们能应用类似
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2)分小组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组情况并进行指导。
(3)请1~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
(4)归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
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猜想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学生独立思考.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课件直观展示,并适时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3.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说出每个体积单位的相邻单位,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
出来。
(2)观察,思考: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在书上
填空。
4.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说说到目前为止,所学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
二次备课


它们分别是计量物体的什么的?(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
面积单位是用来计 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所占
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 体积单位,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相同吗?回答后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独立解答,集体交流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校对。
提问:长度单位、面积单 位、体积单位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表里
这三类单位的进率各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习四第10-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选择让学生说出换算的方法。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四第13、14题。
教后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2页完成练习四第15-19题,思考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
表面 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 br>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意识;养成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问题并选择合理的算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
1.提问: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怎么计算?
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该怎样计算?
2.做练习四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集体评议,结合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三、应用练习
1.说说下列问题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什么有关?
水箱所占的空间是多少?
正方体花坛占地多大?
填满花坛大约需要多少泥土?
教室四壁和顶部的大小是多少?
2.做练习四第1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共同评议。
3.做练习四第17题。
学生读题后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式的理由。
4.做练习四第19题。
独立思考,自行解答,交流解答方法,板书算式和结果。
四、拓展练习
1.做思考题。
学生读题,了解题意,并出示题中的直观图。 引导发现:增加的是四个相同的小长方形,面积是56平方厘米。
学生尝试解答,交流方法,并讨论 每一步求的什么。
二次备课


2.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理解题意。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18题。
教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 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进一步认识常用体


积单位及其进 率,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
积计算。
2.学 生在整理与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归纳整理的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分析等
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 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数学知识的特 征;提高学
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梳理知识,完善认知。
教学难点:梳理知识,完善认知。
教学准备:课前整理本单元的相关知识;每人准备一张长20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纸。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谈话:你能用手中的这张长方形纸围成长方体形状吗?
学生动手围一围,展示不同的围法。
提问:同样大小的纸却围出了不同的长方体形状。根据围出的长
方体,你会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呢 ?
学生思考后回答。
揭示课题。
二、梳理知识,积累经验
1.小组交流,汇报整理情况。
小组内将课前整理的结果先在小组里交流。
互相补充、修正。
2.全班交流,梳理知识。
(1)提问:你能根据自己围成的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
特征吗?那正方体又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交流,互相指正或完善。
(2)提问: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是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 单
位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3)提问:什么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 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要这样算?
(4)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分别是怎样计算的?我们是怎
样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
结合交流,课件演示回顾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究过程。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二次备课


1.做整理与练习第1题。
学生读题,按要求独立完成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集体核对。
2.做整理与练习第2题。
谈话:像土豆、石块等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他们的体积呢?
出示问题,仔细观察,你知道土豆的体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想
的?
3.做整理与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在书上。
集体交流,选择几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思考的。
追问:在体积单位换算时,要注意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在书上。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么算的。
5.做整理与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三、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复习小结。
2.课堂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6题。
教后反思: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25页“练习与应用”第7-10题,“探索与实践”第11-13题及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整理与练习,进一步掌握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表 面积和


体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受 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应
用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每小组10厘米、8厘米、6厘米、5厘米的小棒各12根,橡皮泥团16个,
一盒 (500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应用练习
1.回顾激活。
引导:在这一单元里,我们应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解决 过哪些实际问题?举例说一说。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做整理与练习第7题。
学生默读题目,理解题意。
提问:比较一下,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做整理与练习第8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目求的分别是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评议,说说算式里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做整理与练习第9题。
学生自由读题并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四、操作实践
1.做整理与练习第11题。
出示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并填写书上的选择单,再小组合
作动手做一做。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动手操作。
指名展示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简要交流。
2.做整理与练习第13题。
提问:你能求出一张纸的体积吗?将你的想法在小组交流。
在交流的基础上动手测量计算,集体交流计算结果。

二次备课


3.完成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是怎样数的。
五、评价和反思
六、布置作业
整理与练习第10、12题。
教后反思:


























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探索规律“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成若干个相同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
同涂色面个数的 规律。


2.学生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想象、比较、推理、归纳、反思等过 程,培养
学生空间观念和推理想象能力。
3.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 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
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表面涂色大正方体切 成若干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后,小正方体不同
涂色面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大正方体的棱 平均分的份数、切成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和不同涂色面的小
正方体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趣导入
1.课件呈现一个正方体。提问:你对正方体有哪些认识?
2.课件演示将正方体表面涂上一层红色。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切成8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动态呈现: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两份的情况。
提问:能切成几个正方体?每个小正方体有几个面涂色?
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表,再交流结果。
2.探究切成27个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
(1)课件呈现:把每条棱平均分成三份的情况。
提问:能切成几个正方体?你是怎样想的?
(2)提问:每个小正方体都是3个面涂色的吗?为什么还有2个
面涂色、1个面涂色和没有涂 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在什么位置?
(3)提问:3面涂色、2面涂色、1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
各有多少个?先想一想,再填表。
3.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如果把 这个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4份、5份……
再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结果会怎样。
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并填写表格。
(2)提问: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把你的
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4.追问反思,深化认识。
提问:如果把每条棱平均分成6份,还符合这样的规律吗?为什
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二次备课


5.符号公式,提炼规律。
a=(n-2)×12 b=(n-2)
2
×6
三、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教后反思:

南通市人事考试网-安顺学院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养成教育手抄报


王心如-采购员年终总结


我的暑假生活-工程投标书范本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稿范文


出国论坛-市场总监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分数线-两人小品


韩国高中生-环保小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