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_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案苏教版

玛丽莲梦兔
693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1:2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刚果盆地-初一班主任工作总结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征。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
随后的练一练及练 习三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
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
纸盒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
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
的长、宽、高。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
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
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 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
体?

2、 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 状?哪
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
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
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
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
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
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
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
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
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
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
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 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
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
置,再说 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3的学习,引导


学生 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
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
后面学 习表面积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 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
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 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
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 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
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
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
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
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
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
要 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
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卫彬 备课时间:2007912 浏
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能运用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
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基本特征,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
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 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
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
多少平方厘米的 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
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 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
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 br>(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
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 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
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
和时,最关键的 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
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 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 了
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 br>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
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
盒致少各 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
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
面积, 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
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
的长和宽 ,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 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
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51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
明判断 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
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
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 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
体 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
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四第3、4题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的含
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
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
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
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
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
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
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 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
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
答。< br>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
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
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四第10题

思考题(选做)



课 题: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
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
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具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
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
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
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
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
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
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
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 ,因而相应杯中的
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
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
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
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
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
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
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
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
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
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
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
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
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
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
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课 题: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
位,初步具有1立方 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
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具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
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
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
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
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
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
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
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 用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
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 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 厘米、1立方分米
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
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 有多
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
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
想一个怎样 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


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
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
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
获?

五、作业

练习五 第8题

思考题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 猜想、验证、交
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 式正确计算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
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
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
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 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
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
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
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
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
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
要 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
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
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 何体的基
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
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br>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
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
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齖
~
↓齖~ ↓

=底面积
高 = 底
面积 高




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 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
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
其中 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
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的长 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
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
再 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
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
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
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
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 br>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
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 br>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
仰慕祖先的睿智,

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
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 个
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
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 ,
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
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
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 放置的面做底
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
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 体积计算公式是什
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 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
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
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 人计算长方
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
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 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
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
等时,这个长方体就 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
即涂上颜色 ),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
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齖
~ ↓

= 底面积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
“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
师写上长方 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
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 示答案.提醒
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六第4题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
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 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
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
面是相同的。< br>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
完成第5题。

4、练习六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
铺上10厘 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
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
些的长方体 的情境。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
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6、7题.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 邻
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 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
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
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
是怎么推导出来 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
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
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
1 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
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
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
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 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
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
纸上画出 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
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
米= 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 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
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
(101010)立方厘 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
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 ~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
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
根据进率 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课件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


(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
行展示.

(3)全班归 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
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
方厘米的过 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
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
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 )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
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
棱长是 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
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
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
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
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 学的长
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
物体的什么的?

(长 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
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
量物体 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 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
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
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
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
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
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
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
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七 第3、4题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
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 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


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 br>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
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七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
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
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
从 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
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
体, 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 题:整理与练习(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
识进行回顾与整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
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 内容进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 br>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
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
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
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
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
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
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厘米)b(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h
(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18127.5

8.132.4162

正方体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
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
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P33 1、2


课 题:整理与练习(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 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 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V=abh

V=abh

V=Sh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
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
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


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 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
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做出答案。


课 题:整理与练习3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


思”,完成书本第35页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
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
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
是的 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8、9题。

教学过程:

一、第八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
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
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
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第九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
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
每部分内容时 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
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
现和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
是的评价。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课 题:表面积的变化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
动。

教学目标:
< br>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
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
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
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
两个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
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
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
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
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br>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
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 正方形
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 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
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
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 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
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
(32)个 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
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
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
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
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
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
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
原来 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
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
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


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
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
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
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
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案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 进一步探索成方体和正方
体的特征。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
随后的练一练及练 习三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
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
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具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
纸盒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
顶点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
的长、宽、高。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
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
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
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

1、 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
体?

2、 出示例1:


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 状?哪
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
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得出: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
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
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指导学生观察、测量。

得出:

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
顶点?

学生在小组里观察交流,指名回答。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
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请学生对照着长方体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4、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
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
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5、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
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6、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
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
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7、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量出它的棱长。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1-4题。

第1题引导学生说说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
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第4题 可先让学生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
正方体,互相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
置,再说 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三第5题。

尝试自己做一个长方体。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3的学习,引导


学生 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
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
后面学 习表面积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
识长方体、正方体 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
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 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
的纸盒等

板书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 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
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
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
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
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
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
要 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
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主备教师:徐卫彬 备课时间:2007912 浏
览人数:1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表面
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
方法。能运用长 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
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基本特征,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
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
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 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
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
多少平方厘米的 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
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 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
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 br>(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
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
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 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
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
和时,最关键的 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
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 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
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 了
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
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 br>吗?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
特征进行思考。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
盒致少各 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
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
面积, 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
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
的长和宽 ,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 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
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20)题。

4、做练习四第51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
明判断 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
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 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
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 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
体 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
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
正方体 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四第3、4题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表面积的含
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
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 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长方体模型、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
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
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
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
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
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3、完成练习四第8题

引 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
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
答。< br>
4、完成练习四第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
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
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四第10题

思考题(选做)



课 题: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
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
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具

大小不同的水果、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
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
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
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
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
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
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
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 ,因而相应杯中的
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
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
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
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
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操作验证。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
的体积。

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指名学生回答,再同桌互相举例。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引导学生观察,那个盒子里的书的体积大一
些?

学生比较后回答。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
纳的书的体积大。

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
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
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
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
个问题吗?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方法,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借助示意图,先由学生进行直接判断,再通过
操作演示验证。

指名说说,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
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根据容积的意义进行解释。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说说三堆饼干的体积为什么相等。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同桌互相检查交流。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体积和容积分别指的是什么,有
什么不同?再回答问题,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课 题: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体积和体积单位(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
位,初步具有1立方 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
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
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
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具正方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容积,谁能说
一说什么是体积,什么是容积?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如例8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你能说说什么是它们的体积吗?

指名答。

观察这两个图形,你知道他们哪个的体积大
吗?

学生猜测。

当学生有争议时,引导:

想一想,我们学习平面图形时,是怎样比较
的?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突出:可一想把它们分割成同样大小的正方
体,再进行比较。

小结: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
同样大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
单位.你能根据这些推想出有哪些常用的体积单
位吗?

根据学生发言,逐次板书:常 用体积单位──
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随板书出示相应
的模型.(1立方厘米、1立方 分米、立方米)

认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带的1立方 厘米、1立方分米
的模型,观察它们的形状、大小,量一量它们的
棱长各是多少。

板书: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 有多
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
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认识立方米.

先让学生根据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的概念,猜
想一个怎样 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想象1立方


米有多大.

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感
受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

(3)说明:升和毫升也是体积单位。不过它
是用来计量液体的体积的。

直观演示:1平方分米就等于1升。

由此得出;1立方厘米等于1毫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同桌互相或一说,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指名说说三个图形分别表示什么单位,它们之
间有什么关系。

3、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

4、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
获?

五、作业

练习五 第8题

思考题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 猜想、验证、交
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
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 式正确计算长方
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
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
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具长、正方体模型、课件、长、正方体形状
的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
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1)除了同学们说的 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
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
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
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冰且各个面
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
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
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3)完成练一练第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4)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
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
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
要 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
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课 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
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 何体的基
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
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br>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
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
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
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齖
~
↓齖~ ↓

=底面积
高 = 底
面积 高




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过程

一、以史料引入新课

1.古代数学家求长方体体积的方法.

课件 展示: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
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
其中 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
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的长 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
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
再 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2.提出探究性问题.

(1)看完这段叙述,你想到什么?

(2)这段文字中描述的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底面积指的是哪一个面的面积?

(3)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
它与我们今天掌握的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
么?

(4)怎样将这个长方体变成一个最大的正方
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1.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让每个学生先独立思考上面4个问题,然后讨
论(或同桌或小组)最后全班讨论、交流、总结< br>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第(1)个问题是开放的,学生的回答会是多角度的.如,有的会从数学本身的角度出发,
想到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有的会感受到数学< br>是一种悠久的文化;有的会感受到数学是有的会
仰慕祖先的睿智,

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寻探数学宝库的信心等
等。

(2)弄清“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当学生知道图中长方体的特征之一是有两 个
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后,让他们指出图中哪一个面
是底面,说说这个底面积怎样求.学生回答后 ,
课件将这个底面涂上颜色.并标上底面积的计算
方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告诉学生,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
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 放置的面做底
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
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

(3)推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提问:“你们掌握的长方体 体积计算公式是什
么?”学生回答后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再问:“古代数学家 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
的?”学生回答后在上面计算公式的下方对着
写: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 人计算长方
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
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底面积高

2.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1)课件展示学生 讨论前面第(4)个探究性
问题的答案:将长方体的高减少到和底面边长相
等时,这个长方体就 变成了一个最大的正方体.

(2)让学生说出这个正方体的底面(课件随
即涂上颜色 ),然后推出这个正方体体积的另一
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齖
~ ↓

= 底面积 高

3.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
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教师指着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提问:
“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学生回答后,教
师写上长方 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
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三、应用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1.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


学生独立作业,对正时用课件显 示答案.提醒
学生正确书写体积单位“立方厘米”。

2、练习六第4题

结合教室实物讲解占地面积的含义后学生独
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六第5题

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

用一个平行于 底面的平面去截一个长方体,所
得的截面叫横截面,这个横截面的形状大小与底
面是相同的。< br>
学生在理解了什么是“横截面”后,让其独立
完成第5题。

4、练习六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
铺上10厘 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
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
些的长方体 的情境。

课件展示后让学生独立作业,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受到了那些启
发?

五、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6、7题.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 邻
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的道理。

2.会应用对比的方法,记忆并区 分长度单位、
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
的进率。

3.会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
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想想
是怎么推导出来 的?请画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
形纸上.”

学生6人一组,回忆并再次经历1平方分米=
100平方厘米的推导过程.

(2)展示学生的推导过程,可请1~2名学生
代表他们的小组上台述说,并将1平方分米=
1 00平方厘米的示意图──将边长1分米的正方
体纸盒画上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展示
出来.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猜猜看,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呢?

你们能应用类似的方法推导出来吗?

要求每个小组将推出来的结果用1立方分米的
正方体纸盒表示出来.

学生6 人一组,进行探索、推导.教师巡视各
组情况并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在1平方分米的
纸上画出 100个小格,然后贴在棱长1分米的正
方体盒块的6个面上.这样,就得到一个1立方分
米= 1000立方厘米的数学模型。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2名学生上台 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
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
(101010)立方厘 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
行展示。

(2)展示推导过程

请1 ~2名学生上台述说他们的推导过程:正方
体棱长1分米,也就是10厘米,体积就是
根据进率 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具课件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纸盒

板书设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


(101010)立方厘米.并将他们做好的模型进
行展示.

(3)全班归 纳总结:教师用课件动态展示将
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分割成1000个棱长1立
方厘米的过 程,并在示意图下醒目地写上:1立
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或写在黑板上)

3.推导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提问:“不用操作,你能想出1立方米等
于多少立方分米吗?”

(2 )学生独立思考.可提示:在脑子里想一
个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再将这个正方体分割成
棱长是 1分米的小正方体,想想可分割多少个?

(3)学生先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在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1立方米=1000立
方分米

教师用课件显示出来(或写在黑板上)。

4.总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提问:你学过哪些体积单位?请按从高
到低的顺序把它排列出来,然后说出每个体积单
位的相邻单位。

(2)引导学生观察:1立方分米=1000立方
厘米

1立方米
=1000立方分米

并想一想: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
少?想好后在书上填空。

5.构建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计量系统.

(1)让学生说一说,到目前为止,所 学的长
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各有哪些,它们分别是计量
物体的什么的?

(长 度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长度的;面积单位
是用来计量物体表面大小的;体积单位是用来计
量物体 所占空间大小的.)

(2)提问:“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它们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 进率相同吗?”学生回答后
将书上第31页上的表格填完整,集体订正。

三、练习应用

1、完成练一练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指名说说换算思路。

2、完成练习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
的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将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相邻
的低级单位的名数的一般方法(师板书):

高级单位的名数1000=相邻的低级单位的名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回忆时可
按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顺序来叙述。
本节课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知道1立
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
厘米;会应用体积之间的进率进行体积单位名数
的改写。

五、作业

练习七 第3、4题


课 题: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应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进行单位的换算,进一步巩固体积单位之间的
进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
变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3、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正确应用体积 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变


换,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单位之间的进< br>率,谁能说一说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它与面积单位、长度单位有什么不同?

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
问题。

二、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七的第5题。

学生看图算出两堆木块的体积。

引导学生思考:每堆木块的体积与它右边的容
器的溶剂有什么关系?再来进行推算。

2、做练习七的第6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再三提醒学生认真审题。

订正时,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
的进率是多少.

3、做练习七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是引导学生注意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单位
写得是否正确。

4、做练习七的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做练习七的第9题。

学生读题后,先集体进行分析,在引导学生独
立解答,集体订正。

6、做练习七的第10题。

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从里面量的数据和
从 外面量的数据分别有什么关系,然后再由学生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觉得那些地
方值得我们引起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四、作业


测量自己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型的物
体, 算一算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课 题:整理与练习(1)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材简析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
识进行回顾与整理,主要是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
的方式,对本单元所学 内容进行梳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本单元所< br>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
体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形成知
识体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

板书设计整理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答:

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什么叫表面积?

3、什么是体积?

4、什么是容积?

5、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

6、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通过回答上述问题,回顾本单元的有关概念。

二、做练习:

1、填空: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相对的棱长度( ),相对
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
面( )。

(3)长方体或正方体( )叫做它们的表面
积。

(4)物体所占( )叫做物
体的体积。

(5)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 )叫做容器的
容积。

进一步巩固上面复习的内容。

2、在下表内填上合适的数:

a(厘米)b(厘米)底面积(平方厘米)h
(厘米)表面积(平方厘米)体积(立方厘米)

长方体

18127.5

8.132.4162

正方体6

请学生说出填表方法;

填完后,集体订正。

3、单位的化聚:

3.6平方米=( )平方分米

3.6立方米=( )立方分米

35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8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50立方分米=( )立方米

4.3升=( )毫升=( )立方
厘米

5200毫升=( )升=( )立
方分米

先填空,然后指名回答;

说出填空的根据。

三、作业:

P33 1、2


课 题:整理与练习(2)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 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
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使学 生更好地掌握本单元所
学的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
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2)

V=abh

V=abh

V=Sh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

教师:我们来一起复习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体
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教师:由上面两个体积计算公式概括成的总公
式是什么?

指名让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
Sh

二、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4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题目。

全班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个
空格里的数是怎样算出来的。

2.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5题.

3、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6题.
先请一位同学读题,然后教师提问:这道题的


第一个问题实际求的是什么?第二个问 题呢?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独立解答,做完后请一位
同学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做教科书第34页的第7题。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交流时指名说说每一问实际上是求什么。

6.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

可以让几个学有余力的学生共同讨论一下。

结合正方体的特征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三、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
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四、作业

给同桌出一份本单元的检测题。

要求自己先做出答案。


课 题:整理与练习3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调整
教学内容:开展“探索与实践”和“评价反


思”,完成书本第35页第8、9题。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中再次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顶
点和棱的特征。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3、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
现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
是的 评价。

教学准备:学生预先回家准备第8、9题。

教学过程:

一、第八题

可以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长
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它的特点

再结合对长方体框架的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做
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时,应该怎样选料。


做好后组织相应的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介绍自
己选料时的思考过程。

二、第九题

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好相关数据,课上进行
计算和交流。

三、评价与反思

先让学生阅读表中的评价项目,然后回忆学习
每部分内容时 的表现,对自己作出客观、合理的
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表
现和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出实事求
是的评价。

四、作业:练习册相关作业


课 题:表面积的变化

教材类型:苏教版 所属学科:数学>>第十一册


教案内容:

教学内容:第36页表面积的变化实践操作活
动。

教学目标:
< br>1、让学生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
拼成较大的长方体的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让学生应
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让学生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
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思
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操作,比较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与原来
两个正方体的表 面积的和究竟发生了什么,发现
规律,学会分析。

教学准备:正方体、长方体、火柴盒

教学过程:

一、拼拼算算

1、教师演示: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
个长方体


问:体积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交流、讨论(可以计算、可以用肉
眼观察)鼓励方法的多样性,但应适当强调第二
种思路。为接下来观察更多的正方体做准备。< br>
那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
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 正方形
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2、深入探究:

1)如 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
积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
排)
(学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提醒学生把相关数据及时填在表中。

2)交流规律(允许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述):

如:

2个正方体拼 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
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
(32)个 面……

或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
形面的面积,等等。

3、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
变化呢?

学生先猜想,再验证。

4、发现规律:你能联系操作和填表的过程提
出自己发现的规律吗?

给予充分时间让学生讨论。

交流(可以有多种表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从最简单的体积变了,表面积变了,或每一
种具体拼法减少了哪两个面的面积都是可以
的。”

5、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
体,你有什么发现?

1)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交流:“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都比
原来 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
面积就不同。

2)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
个最小吗?(学生交流讨论)

3)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引导学生通过计


算验证自己的发现)

二、拼拼说说

1、用6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可以拼成
不同的长方体(37页图)

问:哪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多少?

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

( 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
并通过对拼成的每个长方体的具体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怎
样包装最节省包装纸。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
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三、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你知道了什么?

结婚年龄降至18周岁-泉州教育信息网


有关书籍的名言-入党积极分子申请书


职称英语报名网站-安全月征文


乡镇公务员考试真题-蚌埠医学院分数线


味道作文-江苏中考网


待我长发及腰全文-沈阳市实验中学


响水县教育局-赞颂老师的诗歌


回家的诱惑剧情简介-自我介绍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