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完整版)
云南师大实验中学-2013福建高考数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1 窃读记
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
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
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
,而是紧邻它的一
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
排,不
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了。但
我又担忧
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
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
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
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
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
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
下去的时候,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
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
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
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
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
由在书店
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
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
:“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
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当饭店飘
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
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
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
着用一条腿支撑
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
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
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
才依依不舍地把
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
总会想起国
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1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
闲书,您
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
爷,我
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
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
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
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
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br>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
《彭公案》《济公
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
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
可靠的还是要多
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
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
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
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
班,
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
不行,还应
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
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
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
您
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
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
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
鼓励小孩背诗。
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
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2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
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
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
是一
只口琴„„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
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
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
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
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
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
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
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
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
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
br>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
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
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
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
会把从
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
经历„„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
意
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4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
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
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
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
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
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
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
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
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
始比
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
在赢家手里
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
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
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
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
泪落如珠。
3
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
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
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
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
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
快,囫囵吞
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
他们
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
少年,
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
文便常常
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
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
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
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
《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
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
片地飘到了地上”时,
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
br>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
了太阳的焦
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
献人
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
班上朗读。 <
br>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
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
富的图书又像磁
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
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
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
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
己得到了
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
的词语
,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
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
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
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
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
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4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
“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
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
不开
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6 梅花魂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
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
经、史、诗、词,又
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
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
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
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
飞花轻似
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
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
,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
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
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
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
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零售有长
江、黄河、
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
吧!”
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
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
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
外公,这不是
您最宝贵的画吗?”
5
“是啊,莺儿,你
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R,花开得愈精神,愈
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
出了许
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
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br>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
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
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
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许多。 <
br>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
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
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
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
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7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
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
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
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
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
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
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桂花成熟时
,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
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
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
br>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
布满阴云,就知道
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
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
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浇以后
,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
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
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
br>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6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
,
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
枝特别长的,
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炮的波纹。当水鸟站在电脑的腰上歌唱时,流
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
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
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
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舞
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
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
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
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
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
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
面紫色
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
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
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
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
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
房子。清晨,可
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
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
柳。
故乡所有
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
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
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记。
9 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
重的鲸,有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
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
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
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
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
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
它们的前
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
应了海洋的生活。
7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
游的
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
从须板中间
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
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
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
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
结成一群,围住了
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
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
,
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
倾斜的,又粗
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
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
什么声响,它们立
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
乳动物。长须
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
就
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1 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
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
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
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
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里面有一
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
璃,
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
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
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
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
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
些国家规定,高层
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
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
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
着阳光的强
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
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
”。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
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
室内保持温暖。
8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
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
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吃
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
40分贝时
,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
制中,人
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2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
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古往今来,
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
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
尘。
假如自然界真的同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
尘,是灰尘是的庞然大物
,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灰尘的主
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
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
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
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
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
没有灰尘,强烈的
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有趣的是,灰尘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
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
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
们在
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
片。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
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
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
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漂浮。假如空中
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
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
气候,
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
少,最后完
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
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
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
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3 钓鱼的启示
那一年,我刚满11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
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
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
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9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
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
并甩动尾巴,湖
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
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
在银色的月光
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
放捕捞鲈鱼
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
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
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
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
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
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
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
,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
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
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
次地
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
的问题,但
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
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
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
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
的村庄环抱
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
子,
”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
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
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时装设计师。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的毛衣颜色很素净,却编织得极为巧妙。
10
“多漂亮的毛衣呀!是自己织的吗?”我问道。
“不是,”她答道,“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在美国学的。”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个大胆
的念头在脑海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
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
我画了一张黑白
蝴蝶花纹的毛衣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先织了一件。为了观
察别人的反应,我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一个
时装商人的午宴。结果,一家大商
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四十件,约定两星期内交货。我大喜过望,
脚下仿佛
蹊着一朵幸福的云。
“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
前时,她说,
“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那朵幸福
的
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
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
能,但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妇女会织的。我四角回
维黛安太太家,向她讲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有道
理。我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
终于找到了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衣从我新开
的时装
店装上开往国外的货轮。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
了出来。
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
娘在另一家时装店的
挑拨下跑光了。这回该从哪儿找到一条出路呢?看来,我的
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
缝成的衣服了。对呀!我为什么不
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时装展如期开幕。这真是
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会——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
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是一片布样。虽然我们展出的
时装不是成衣,但从中仍
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颜色和式样。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
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没过几个月,居然
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好不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11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
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
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
没有果实,也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6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
一团干草,那是小鸟
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
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
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
笛儿般又细
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
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
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
绿叶
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
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
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
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
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
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灰
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
个
蓬松的球儿。
12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
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
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
儿把
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
飞回笼里去
。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
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
放
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
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
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
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
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
笼子,扭
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
停了,生怕
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
眼皮
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
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
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
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
子!”跪在地上大哭了
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
br>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
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
离开了。有些
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
这
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3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
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
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
时,他突然听见瓦
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
角,房顶塌下来架成
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
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
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8 慈母情怀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
钱。
14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
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
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
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
脊背弯曲着,头
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
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
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
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
又对着我喊:“你
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15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
了,立刻又陷入了忙
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
了,应该是
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
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
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
奋
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
赞扬。我既腼
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
我。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
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
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
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
悄走进饭厅,满怀信
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
及了。我敬仰我的
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
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
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
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16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
“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
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
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
糕的诗。不过母
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
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
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
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12岁。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
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
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
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
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
,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
入歧途。所以
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
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
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
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
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
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 学会看病
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
他问。
我
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
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
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17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
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
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
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
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
体温的时
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个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您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国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
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
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
意
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
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
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
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
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
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
分秒秒
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
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
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
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
一遍,我再也不
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18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
事,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骄傲地宣布。然后又补充说:“您让我记
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
生活。我预先能帮助
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
胜于无。
21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
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
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
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
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
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
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
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
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
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
风景名胜;流连
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
青铜礼
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
时世界上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
拿
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
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
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
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3
难忘的一课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
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
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
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
br>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9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
重新学习祖国
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
师和
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
他们火热的
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
在最后
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
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
双双眼睛里,
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
得不好,是初
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
许
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
感情。”
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
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为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
br>有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
强烈的民族精神,
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
br>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
表达我这时的全部
感情呢?
25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6 开国大典 <
br>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
礼。参加开国大典
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20
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
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
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
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
竖向南直伸不给
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
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
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
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
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
早到
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
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
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
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副主席、各
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
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
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
五星红旗
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
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
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
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
有力
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
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
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
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
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
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
21
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
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
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
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
弹炮、火箭炮,各式各
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
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
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
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
白马连”
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
和相同
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
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
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
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
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
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
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
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
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
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
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
,他们擎着灯,舞
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
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
把,高声欢呼“毛主席
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
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
“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
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
电报。
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
地域。
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
主席的
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
职„„
从收到这封电
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
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
边,来岸英去
22
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的后,他又亲自把
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
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主席,”
秘书走进来,小声说
,“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
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
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
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
露出无限的眷恋。岸
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
br>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
了。他像是自我安
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
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
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
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
儿子,也是朝鲜人民
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
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
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
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
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
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
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8 毛主席在花山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
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
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毛
主席正看地图,忽然抬
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
现
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
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
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
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
生活。昨
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
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
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
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
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
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
们请到这里碾米。”
23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知
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
个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
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
椒树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
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
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
下碾米。”村长沉思
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
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
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
院里,毛主席就叫
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
说。”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tǒng)茶叶交给炊(chuī)
事员,让
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
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
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
想过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
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
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
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
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
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
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
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
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
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
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
)的群众来说,
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
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
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
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
大家点头,
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
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
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
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
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
来的的玉米碎
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
过。在哪儿呢?”
24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文
1 窃读记
转过街
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的声音,我
放慢了脚步。放学后急忽忽地从赶到
这里,目的地可不是饭店,而是紧邻它的一
家书店。
我边走边想:“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那
本书放在哪里?左边第三排,不
错„„”走到门口,便看见书店里仍像往日一样挤满了顾客。我可以安心
了。但
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
本了。
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
头发弄乱了,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
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
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
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
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
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
书店才能读完。
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
但
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
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
,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
足的理
由在书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我有时还要装着
皱起眉头
,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
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
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
如果口袋里有
钱该多好!去吃一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一
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
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
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每当书店
的日光灯忽地亮起来,我才发觉已经站在这里读了两个多钟头了。
我合上书,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
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
书放回书架。
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
我却浑身轻松。这时,我总会想起国
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1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
闲书,您
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
爷,我
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
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
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
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
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br>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
《彭公案》《济公
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
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
可靠的还是要多
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
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
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
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
班,
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
不行,还应
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
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
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
您
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
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
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
鼓励小孩背诗。
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
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2
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
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
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
是一
只口琴„„似乎很难作出选择。
如果你问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一本书!我听到
有人感叹了:如果你坐船周游世界,这一趟下来,你可以把它读上一百遍,最终
你能背诵下来。
对此,我回答是:是的,我愿意读上一百遍,我愿意读到背诵的程度。这有
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
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
去吧?你喜爱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你已经
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
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
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
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
br>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故
事中的人为什么这样做
,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
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
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
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
会把从
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
经历„„
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从某种
意
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4
我的“长生果”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像蜂
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
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
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
阕跳跃的欢快音符的乐章。
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
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那是一种比火柴盒略大的
硬纸片,正面印画,背面印字,是每盒香烟中的附
赠物。遇到大人让小孩买烟,
这美差往往被男孩抢了去,我们女孩只落了个眼羡的份儿。集得多了,就开
始比
赛用手刮“香烟人”,看谁刮得远。这时,我就卖力地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
在赢家手里
饱览那一大叠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
最早见到的连环画。
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
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
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
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不翩,《血泪仇》又叫我
泪落如珠。
3
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胡兰小传
》《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
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渐渐地
,连环画一类的小书已不能使我满足了,我又发现了一块“绿
洲”——小镇的文化站有几百册图书!我每
天一放下书包就奔向那儿。几个月的
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
快,囫囵吞
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我的首先是故事,是各种人物的命运遭遇,
他们
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
少年,
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
文便常常
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
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
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
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记得有一次,作文的题目是
《秋天来了》。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
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
片地飘到了地上”时,
我心里忽然掠过了不安分的一念:大家都这样写多没意思!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
br>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写秋天。
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
了太阳的焦
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
献人
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
。
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教师在文中又圈又点,将它作为范文在
班上朗读。 <
br>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
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
”才好。这些领悟自然是课外读物的馈赠。
后来,我又不满足于只看一般的故事书了,学校图书馆那丰
富的图书又像磁
石一样吸引着我,那些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使我如醉如痴,我把所有课余时间
都花在借阅图书上。这时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记书中优美的词语,记描写的
精彩段落。做笔记锻炼了
我的记忆力,也增强了我的理解力。
有一次命题作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我的情绪分外激动,觉得自
己得到了
一个大显身手的好机会: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
的词语
,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我从一个清冷的黄昏开始写,以月亮的美丽皎
洁和周围人的嬉笑来反衬一个受
委屈的小女孩的孤独和寂寞。写着写着,我禁不
住眼泪花花。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又得到了好评,被
用大字誉抄出来贴在教
室的墙上。可是看到老师用红笔圈出我写的月亮“像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段文字,说这个“嵌”字用得特别传神时,我脸红了。
4
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这个赞誉——因为这句描写和这个“特别传神”的
“嵌”字,是我看了巴金先
生的《家》后念念不忘的词句。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道理: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
不开
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6 梅花魂
故乡的梅花又开了。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飘泊他乡、
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我出生在东南亚的星岛,从小和外祖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
经、史、诗、词,又
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
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
地教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
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
飞花轻似
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
手背。
这时候,我会拍着手笑起来:“外公哭了!外公哭了!”老人总是摇摇头,
长长地叹一口气,说:“莺儿
,你还小呢,不懂!”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在意。唯独书房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
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
,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
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
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
害怕又奇怪:
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
有一天,妈妈忽然跟我说:“莺儿,我们要回唐山去!”
“干吗要回去呢?”
“那儿才是我们的祖国呀!”
哦!祖国,就是那地图上像一只金鸡的地方吗?就是那零售有长
江、黄河、
万里长城的国土吗?我欢呼起来,小小的心充满了欢乐。
可是,我马上想起了外祖父,我亲爱的外祖父。我问妈妈:“外公走吗?”
“外公年纪太大了„„”
我跑进外祖父的书房,老人正躺在藤沙发上。我说:“外公,您也回祖国去
吧!”
想不到外祖父竞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
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
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
外公,这不是
您最宝贵的画吗?”
5
“是啊,莺儿,你
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
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
是风欺雪R,花开得愈精神,愈
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
出了许
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
立地,不
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
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
br>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
飕飕的。外祖父把我们
送到码头。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
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直子衰老了许多。 <
br>船快开了,妈妈只好狠下心来,拉着我登上大客轮。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
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
我一块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
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
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7 桂花雨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
小时候,我无论对什么花,都
不懂得欣赏。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
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但我除了记些名字外,并不喜欢。
我喜欢的是桂花。桂
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满树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偷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故乡靠海,八月是台风季
节。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来台风
啊!”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回,嘴里念着:“
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
收几大箩。送一箩给得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
。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
里。桂花成熟时
,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果让它开
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浇,比
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
br>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
布满阴云,就知道
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
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
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桂花摇浇以后
,挑去小枝,晒上几天太阳,收在铁盒子里,可以加在茶叶里
泡茶,过年时还可以做糕饼。全年,整个村
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
br>才是香飘十里。秋天,我常到那儿去赏桂花。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
可是母亲说:“
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6
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浇的阵阵桂花雨。
8 小桥流水人家
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引导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
,
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
枝特别长的,
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炮的波纹。当水鸟站在电脑的腰上歌唱时,流
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天旱的时候,这条小溪就会干涸。村民平时靠它来灌溉田园,清洗衣物,点
缀风景。有时,它只有细
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
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舞
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
里玩儿。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
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
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
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
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
面紫色
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我爱我的
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
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
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
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
房子。清晨,可
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
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
柳。
故乡所有
的居民都姓谢。村庄有大有小,大的有五六十户人家,小的只有三
四家。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
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像,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记。
9 鲸
不少人看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最大的鲸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
重的鲸,有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人站
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
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
显得很宽敞。
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
叫鲸鱼。其实它不属于鱼类,
是哺乳动物。在很远的古代,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
后来
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
它们的前
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了,整个身子成了鱼的样子,适
应了海洋的生活。
7
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
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
游的
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
从须板中间
滤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
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
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
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有时好几十头
结成一群,围住了
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了。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
气的时候浮上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
,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
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
,
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
倾斜的,又粗
又矮。有经验的渔民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
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
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
什么声响,它们立
即四散游开。
鲸是胎生的,幼鲸靠吃母鲸的奶长大。这些特征也说明鲸是哺
乳动物。长须
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
就
可以长成大鲸。鲸的寿命很长,一般可以活几十年到一百年。
11 新型玻璃
夜深了,从一
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
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
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
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
,里面有一
层极细的金属丝网。金属丝网接通电源,跟自动报警器相连。犯罪嫌疑人划破玻
璃,
碰着了金属丝网,警报就响起来了。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
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
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
可以采用。
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
盗的。它非常坚硬,受到猛击仍安然无恙;
即使被打碎了,碎片仍然藕断丝连地粘在一起,不会伤人。有
些国家规定,高层
建筑必须采用这种安全可靠的玻璃。
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
反射作用。建筑物装上这种玻璃,从
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变色玻璃还会随
着阳光的强
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把这种玻璃叫做“自动窗帘”。
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这样的玻璃早
就问世了,它就是“吸热玻璃
”。在炎热的夏天,它能阻挡强烈的阳光,使室内
比室外凉爽;在严寒的冬季,它把冷空气挡在室外,使
室内保持温暖。
8
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
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
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
“吃
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上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
40分贝时
,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
制中,人
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12 假如没有灰尘
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
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古往今来,
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
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
尘。
假如自然界真的同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
尘,是灰尘是的庞然大物
,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灰尘的主
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
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
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
灰尘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
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
经过灰尘的反射,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
没有灰尘,强烈的
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有趣的是,灰尘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
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
而“喜欢”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
们在
地面上看到的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
片。 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
小水滴。这样,当空气中
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
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漂浮。假如空中
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
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
气候,
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
少,最后完
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
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
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
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13 钓鱼的启示
那一年,我刚满11岁。有一天,像往常一样,我随着父亲去新汉普斯湖中
的小岛上去钓鱼。
那是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分别放好鱼饵,然后举起鱼竿,
把钓线抛了出去。
晚霞辉映的湖面上溅起了一圈圈彩色的涟漪。不一会儿,月亮
升起来了,湖面变得银光闪闪。
9
过了好长时间,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一定是个大家伙上钩了。我小
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也许是鱼想摆脱我的鱼钩,不停地跳跃着
并甩动尾巴,湖
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我等到那条鱼
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
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
在银色的月光
下轻轻翕动着。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10点,距离开
放捕捞鲈鱼
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
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
我又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
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
人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
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我
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
它放回到湖里去。大鲈鱼
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转眼间34年过去了
,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
了。我再没有钓到过像34年前那个夜晚钓到的那
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
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
次地
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
的问题,但
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
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
践的勇气和力量。
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
启示。
14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顶。脚底下,星罗棋布
的村庄环抱
着罗马,如蛛网般交叉的街道,一条条通往城市广场。“好好瞧瞧吧,亲爱的孩
子,
”爸爸和蔼地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
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
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此后,我一直把父亲的教导记在心间。
我的梦想是做一名时装设计师。
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她的毛衣颜色很素净,却编织得极为巧妙。
10
“多漂亮的毛衣呀!是自己织的吗?”我问道。
“不是,”她答道,“是维黛安太太织的,她在美国学的。”
突然,我的眼睛一亮,一个大胆
的念头在脑海闪现:我为什么不从毛衣入手,
自己设计、制作和出售时装呢?
我画了一张黑白
蝴蝶花纹的毛衣设计图,请维黛安太太先织了一件。为了观
察别人的反应,我穿着这件毛衣,参加了一个
时装商人的午宴。结果,一家大商
场的经理当场就向我订购了四十件,约定两星期内交货。我大喜过望,
脚下仿佛
蹊着一朵幸福的云。
“两个星期要四十件?这根本不可能!”当我站在维黛安太太面
前时,她说,
“你要知道,织这么一件毛衣,我几乎要花上整整一个星期时间啊!”那朵幸福
的
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半路上,我猛然停住脚步,心想:
这种毛衣虽然需要特殊技
能,但在巴黎,一定还会有别的妇女会织的。我四角回
维黛安太太家,向她讲了自己的想法。她觉得有道
理。我同维黛安太太想尽办法,
终于找到了二十位心灵手巧的妇女。两个星期以后,四十件毛衣从我新开
的时装
店装上开往国外的货轮。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
了出来。
后来,我计划举办一次大型时装展,但在离展出只有十三天的时候,缝纫姑
娘在另一家时装店的
挑拨下跑光了。这回该从哪儿找到一条出路呢?看来,我的
时装展不得不推迟了——不然,就只有展出未
缝成的衣服了。对呀!我为什么不
可以搞一个不是成衣的时装展呢?
时装展如期开幕。这真是
一个与众不同的展览会——有的衣服没有袖子,有
的只有一只袖子,有的还是一片布样。虽然我们展出的
时装不是成衣,但从中仍
然可以看出这些时装缝成后的颜色和式样。这次展览,激发了顾客的兴趣,前来
订货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5 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没过几个月,居然
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
好不好?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咐附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11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
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
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
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
没有果实,也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6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把它们养在一个竹条编的笼子里。笼子里有
一团干草,那是小鸟
又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害怕人的鸟。
我把笼子挂在窗前。那儿有一盆茂盛的
法国吊兰。我让吊兰的长满绿叶的藤
蔓覆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
笛儿般又细
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射进窗来,把吊兰的一串串小叶照得如同
碧玉。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
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
绿叶
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
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藤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叫声。我猜
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
的眼睛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
叶间探出来。正是它们的雏
儿!
这个小家伙能轻易地由笼子里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灰
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
个
蓬松的球儿。
12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
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
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
儿把
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又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子里叫一声,它立即
飞回笼里去
。
我不管它。就是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地,它胆子大了,有时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
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
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
放
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的
响声。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
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摸一
摸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
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暗下来,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中,飞向
笼子,扭
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
停了,生怕
吓跑它。过了一会儿,扭头看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上睡着了,银灰色的
眼皮
盖住眼睛,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
睡得好熟!还咂咂嘴,难道
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写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1989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
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
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室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
子!”跪在地上大哭了
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
br>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
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
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
离开了。有些
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
这
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13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
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摇头叹息地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而精神失
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
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
时,他突然听见瓦
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
,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
角,房顶塌下来架成
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
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
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8 慈母情怀
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
钱。
14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
家的收音机里听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那时我家的破
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
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
脊背弯曲着,头
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
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
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
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
又对着我喊:“你
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15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
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
了,立刻又陷入了忙
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
了,应该是
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
么多钱呢!” 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
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19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兴
奋
地嚷着:“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着我,不住地
赞扬。我既腼
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
我。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
回来?”我红着脸问道。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
父亲看看我写的诗。“他晚上七点钟回来。”母亲摸
摸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誊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上画了一圈花边。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
悄走进饭厅,满怀信
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
及了。我敬仰我的
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
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
吸引住了。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
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16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这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
“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
,”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哪条法
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饭厅里,
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
几年后,当我再拿出那首诗看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
糕的诗。不过母
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有一次我鼓起勇
气给父亲看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写得
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根据
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不满12岁。
现在,我已经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
幸运。我有个慈详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
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我还有个严肃的父亲,
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
个糟糕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
,
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
入歧途。所以
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
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
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
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
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
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
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
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20 学会看病
儿子长得比我高了。一天,
我看他有点儿打蔫儿,就习惯性地摸摸他的头,
在这一瞬间的触摸中,我知道他在发烧。
“你病了。”我说。
“噢,可能是病了。我还以为是睡觉少了呢。妈妈,我该吃点儿什么药?”
他问。
我
当过许多年医生,孩子有病,一般都是我在家里给治了,他几乎没有去过
医院。这次,当我又准备在家里
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住了。
“你长大了,你得学会看病。”我说。
“看病还用学吗?您给看看不就行了吗?”他大吃一惊。
17
“假如我不在家呢?”
“那我就打电话找你。”
“假如„„你找不到我呢?”
“那我就„„找我爸。”
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
许是一种残忍。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
面对疾病。既然我是母亲,就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假如你最终也找不到你爸呢?”
“那我就忍着。反正你们早晚会回家的。”儿子说。
“有些病是不能忍的,早治一分钟是一分钟。得了病最应该做的事是上医
院。”
“妈妈,您的意思是让我独自去医院看病?”他说。
“正是。”我咬着牙说,生怕自己会改变主意。
“那好吧„„”他摸着脑门,不知是虚弱还是思考。
“你到街上去打车,然后到医院。先挂号
,记住,要买一本病历本。然后到
内科,先到分诊台,护士让你到几号诊室你就到几号,坐在门口等。查
体温的时
候不要把人家的体温个打碎„„”我喋喋不休地指教着。
“妈妈,您不要说了,”儿子沙哑着嗓子说。
我的心立刻国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
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
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他挣开我的手,说:“我不是那个
意
思。我是说我要去找一枝笔,把您说的看病的过程记下来,我好照着办。”
儿子摇摇晃晃地
走了。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想我一定
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候,不但
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我就
是想锻炼他,也该领着他一道去,一路上指点指点,让他先有个印象,
以后再按
图索骥。这样虽说可能留不下记忆的痕迹,但来日方长,又何必在意这病中的分
分秒秒
呢?
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两个小时过去了,儿子
还没有回来。
虽然我知道喋病是件费时间的事,但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虽然我毫无疑义地判定儿子患的只
是普通感冒,如果寻找适宜锻炼看病的病
种,这是最好的选择,但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
一遍,我再也不
让他独自去看病了。这一刻,我只要他在我身边!
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18
“我已经学会了看病。打了退烧针,现在我已经好多了。这真是件挺麻烦的
事,
不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儿子骄傲地宣布。然后又补充说:“您让我记
的那张纸,有的地方顺序不对
。”
我看着他,勇气又渐渐回到心里。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在这个过程中,
也磨炼了自己。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
生活。我预先能帮助
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聊
胜于无。
21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
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
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
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
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
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
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
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
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
不公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
风景名胜;流连
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
青铜礼
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
时世界上
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
拿
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
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里
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
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
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23
难忘的一课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
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
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
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
br>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9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
重新学习祖国
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
师和
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
他们火热的
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
在最后
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
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
双双眼睛里,
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
得不好,是初
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
许
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
感情。”
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
:“这里原来画的都是
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为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
br>有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
强烈的民族精神,
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
br>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
表达我这时的全部
感情呢?
25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6 开国大典 <
br>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
礼。参加开国大典
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
20
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
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
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
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
竖向南直伸不给
予中华门。三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
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
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
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
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
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
早到
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
十里路赶来
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
波浪。
下午三点整,会场
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
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副主席、各
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
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
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
,
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
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
五星红旗
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
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
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
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
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
有力
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
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
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
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毛主席宣读公告完
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
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
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
21
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
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
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
东往西,缓缓进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
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
弹炮、火箭炮,各式各
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
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
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
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
白马连”
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
和相同
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
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
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
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
隆隆声。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
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
的欢喜和流动。
阅兵式
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
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
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
红。群众游行一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
,他们擎着灯,舞
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
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一举起灯笼火
把,高声欢呼“毛主席
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
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
“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
西城的
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7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中南海,毛泽东的卧室。
写字台上,放着一封从朝鲜前线志愿军总部发来的、由司令员彭德怀拟定的
电报。
主席勋(xūn)鉴:
今晨,我“志司”指挥部遭敌机狂轰炸,洪学智、毛岸英将我送入安全
地域。
尔后,岸英又返回指挥部取作战图。慌中未能劝告住他,致使被敌机汽油弹击中。
主席的
爱子、我们“志司”的好参谋岸英同志为了人民的事业光荣殉(xùn)
职„„
从收到这封电
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
地放在那里。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
边,来岸英去
22
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的后,他又亲自把
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
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楠楠着。“主席,”
秘书走进来,小声说
,“彭老总来电,说岸英是主席的长子,请求破格将遗体运
回国。”
秘书又凑近主席,轻声说
:“朝鲜金日成首相来电,向主席表示慰问,他说
岸英同志是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
民的儿子,他要求把岸英
葬在朝鲜。”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
露出无限的眷恋。岸
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
br>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
了。他像是自我安
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
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有我们
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
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
儿子,也是朝鲜人民
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
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
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
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
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
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
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28 毛主席在花山
1948年的春夏之交,毛主
席转移到了花山村。在临时借用的农家房舍里,
他夜以继日地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一天早晨,毛
主席正看地图,忽然抬
起头,问警卫员:“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niǎn)子有碾米声,
现
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有动静了呢?”
警卫员说:“报告主席,为了不影响您工作,
我和村长商量了,要他请乡亲
们到别处碾去了。”毛主席皱了皱眉,把拿起来的香烟又放下了。“这怎么
行?”
他严肃地说,“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就影响群众的
生活。昨
天傍晚,我们一起散步,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
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
一半人的正常吃饭。”
警卫员解释道:“这碾子一转,对您工作干扰太大。”
毛主席递给他
一支烟,自己也点燃了一支,说:“这怎么会呢?多年的战争
生活,使我习惯了在各种环境中工作。这样
吧,我交给你一个任务,尽快把乡亲
们请到这里碾米。”
23
“是”警卫员拔腿就走。
“注意,抽着烟和群众说话是不礼貌的。说话态度要诚恳。”主席说。
警卫员回头一笑:“知
道了,请主席放心。”他走出小院,碰上村长正和一
个端簸(bò)箕(jī)的大娘说话。警卫员迎上
去,问:“村长,这位大娘是要去花
椒树下推碾子吧?”
大娘用手拢了拢搭在耳下的头发:“
不,俺(ǎn)去西头。”说着转身就要走。
警卫员忙对村长说:“村长,是首长让我请乡亲们来花椒树
下碾米。”村长沉思
了一下,说:“这碾子一响,就得转到天黑,怕误首长的事呢。”警卫员再三解释,村长才答应了,对那位大娘说:“那你就去花椒树下碾吧。”
警卫员帮大娘端着盛满玉米的簸
箕回到了花椒树下的碾台。一会儿,陆续又
来了几个碾米的老乡,碾台吱吱扭地转了起来。警卫员刚回到
院里,毛主席就叫
他。他走进去,毛主席把笔放下,说:“任务完成的不错。还有一件事等着你办
说。”说着,毛主席从桌上拿起一筒茶说:“你把这筒(tǒng)茶叶交给炊(chuī)
事员,让
他每天这个时候沏(qī)一桶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
警卫员知道,这筒茶叶是在南方工
作的同志送的,转了几道手才送到毛主席
这里,他一直没舍得喝。他站在那里,表示为难。主席说:“你
想过没有?我们
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
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进行的斗争,
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
姓。这些道理你不是不明白。依我看,你是把我摆在特殊
位置上。”警卫员只好接过茶叶筒,端端正正地
向毛主席席敬了个礼。毛主席笑
着说:“快去吧,炊事员还等着你呢。”
茶沏好了,警卫员拎
着清香的茶水来到碾台旁,用粗瓷碗一一晾在石板上,
跟碾米的人说:“乡亲们,来喝茶吧。”开始,乡
亲们还不好意思,经他一动员
也就不拘束了,你一碗我一碗地喝了起来。茶水对这山旮(gā)旯(lá
)的群众来说,
确实新鲜。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叔端着一碗水,凑到警卫员跟前,说:“我说同志,
这水一不甜二不辣的,喝它顶什么用?”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您老慢慢地喝吧,
一会儿就喝出味道来
了。”
这时候,毛主席来了,喝茶水的乡亲们纷纷跟毛主席打招呼。毛主席笑着向
大家点头,
说:“要说喝茶的好处,确实不少嘛,喝了它浑身有精神,还能让人
多吃饭„„”毛主席给乡亲们说起喝
茶的好处,正在推碾子的大娘和小姑娘越推
越慢,转到了毛主席身边,便停了下来。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
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说:“你们俩歇会儿吧!”然后对警卫员说:“来,咱俩试试,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毛主席推碾子还挺在行,一边推,一边用笤(tiáo)帚往碾盘里扫碾出
来的的玉米碎
粒。一位老人细细端详着毛主席,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
过。在哪儿呢?”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