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复习要点

巡山小妖精
940次浏览
2020年08月01日 13:3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说说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复习要点
《窃读记》
1、【内容中心】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 的时间顺序
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 br>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题目解析】
《窃读记》题目中“窃”是指(偷偷的),“记”是(记载事物的书或文章)的意思。
3、【注意读音】
踮(diǎn)起脚尖 转(zhuǎn)过街角 目的(dì)地 暂(zàn)时 呦(yō)
4、【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适宜:适合,相宜。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2)重点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 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
一匹饥饿的狼,写出 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
快乐:“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 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
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
的 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对比: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
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
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
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
辘, 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1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
育 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⑥我(跨)进店 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头发弄
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了。
这是(动作)描写,体会到:(1)看出了书店人很多。(2)表达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5、【问题思考】
①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旧中国的私人书店里读书,害怕被老板发现,常常站得腿酸脚麻,还要忍饥挨饿。

《走遍天下书为侣》
1、【内容中心】
本文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 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
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表达了作者常读常新, 百读不厌的读书方法,对读书
的独特见解
2、【题目解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将 书比喻为家、故地、另一个人、朋友、伴侣,表达了爱书人与书
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收获和 精神享受。
3、【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 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
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 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2)重点句子: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
地说明了一本书 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都能收获颇丰。这句话也与题目相呼应。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 解并熟悉;文中指(作者读书很多遍,对书非常熟悉。)“想
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
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因读者的阅历、体验不同,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不同。
4、【问题思考】
①“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

2



思考内容——续编故事——品味欣赏——发现新知——总结收获——想象作者

②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作者认为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自己的家 ,是自己的伴侣,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
故地,就像与自己同行的另一个人,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中发 现新东西。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一处你心灵的港湾。

《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 又吹绿了长江两
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中心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的思想感情。
③诗解: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
①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 己思乡怀亲
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br>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中心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③诗解:“秋风”给人的感 觉是萧条、凄凉,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和思乡
怀亲的心情。
3、【长相思】
①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 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
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中心思想:这首词叙写了戍边打仗的将士,在 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夜不成寐,抒发
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③词解: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写将士深夜羁旅野外,离家乡远,行军艰难,下阙写将士夜不
成寐、思念家乡。
4、【综合诗评】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 ),《长相思》
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5、【注意读音】
(一水)间(jiàn) (意万)重(chïng) (照我)还(huán) (风一)更(gēng)


3



《梅花魂》
1、【内容中心】
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 父之间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爱梅花,把梅花当做祖国的
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 表达了外祖父这位身在异地他乡的老华侨对祖国
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课题解析】 “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
多少磨难,受 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秉性”是本性的意 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实质上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
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深 化主题,突出中心。
3、【注意读音】
颇(pō)负盛名 分(fân)外 抹(mā)净 低头折(zhã) 骨(gǔ)气 愈(yù)
“幽”的笔顺: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 芳。冷
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秉性:性格。
(2)重点句子:
①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 样,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 ,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
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

4



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赞美了 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的的精神;第二层:赞美
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精神;第三 层:希望外孙女学习梅花的精神。
这是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 外,中国人的气节
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 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 别》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
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 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5、【问题思考】
①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哪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 感情: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②因年龄大不能
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 哭。
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②临走送我墨梅图;③到船上
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鲸》
1、【内容简介】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
的知识。
课文第一段讲鲸的体形特别大,第二段讲鲸是哺乳动物,第三段讲鲸的种类,第四段 讲
鲸怎样进食,第五段讲鲸用肺呼吸,第六段讲鲸如何睡觉,第七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
来 ,4——7段分别从四方面讲了鲸的生活习性。
2、【说明方法】
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摹状貌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
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
3、【重点词句】
①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说明了须鲸除了吃虾和小鱼之外,还吃其他食物。
②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了鲸隔一定时间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③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4、【课文比较】
《松鼠》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 说明的角度
来看,《鲸》属于常识性说明文,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属于文艺

5



性说明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 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 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的语言生动 传神,极具文学
色彩。

《新型玻璃》
1、【内容简介】
课 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 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
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 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
2、【注意读音】
夹(jiā)丝 粘(zhān) 处(chǔ)理 削(xuē)弱 朝(zhāo)晖 调(tiáo)节 散(sǎn)射
3、【重点词语】
报警:向治安机关报告危急情况或向有关方面发出紧急信号。
企图:图谋,打算。
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3、【重点内容】
名 称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特 点
自动报警
坚硬、不伤人
反射阳光、变色
夏天挡阳光冬天挡冷空气
隔离噪音
作 用
防盗
用于高层建筑
“自动窗帘”
使室内冬暖夏凉
使室内噪音减弱
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钓鱼的启示》
1、【内容简介】
本文中,我 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
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 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
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文中我的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2、【重点词句】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可以体会到: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

6



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
②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从中体 会到父亲的慈爱──父亲是
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 一位真正爱孩
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③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 灰心失望。经过那件令人“沮丧”的事,懂得了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
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 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 ”: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
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例如: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
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
过去,还是等?)
⑤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非”:错,不对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
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 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
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实践就是实际行动,从作者放鱼回湖心 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
德之难,实践道德,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3、【问题思考】
①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回鲈鱼?
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是 因为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鲈鱼这么大,这么
美,很诱惑人,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是因为父亲想让
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重点词句】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 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
──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两句是说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 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
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 达你想要去
的地方。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 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
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 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 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7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 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
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 福之路,一下
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 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
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 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
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 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
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落花生》
1、【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
及贡献。)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 文的
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2、【重点词句】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
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
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指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 桃子、
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是父亲教育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品格:要着重美化自己的品格,默默奉献,不计较
名利。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 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及 贡献的人。

综合性学习
1、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
隶书和楷书。
2、王懿荣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 人,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
屯村,从此,我国文化领域又多了一门新学科—— “甲骨文学”
3、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8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 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地震中的父与子》
1、【内容中心】
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 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
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合同学的 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
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重点词句】
①“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这是父亲对儿子 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
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 ,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
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
巨大困难。
③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外貌描写既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父亲的样子,又体现了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救儿子时克服
的巨大困难。
3、【问题思考】
①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是这样变化的:悲伤绝望— 坚定希望— 幸福喜悦
②如何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
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 了不起,是因为:这位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
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表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 ,恪守诺言,有责任感。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 食物,只有
恐惧与危险。他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 br>他首先想到的是让同学出去,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
的信赖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1、【内容中心】
这篇文章讲 的是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
糕透了”。许多年后事业成 功了,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
的表达爱的方式。

9



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 是“精彩极了”,爸爸的
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 对“糟糕透了”
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 多想
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爱。
2、【重点词句】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幸运”:既 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
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自 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两种爱同时存在,自己才
能健康成长。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
都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 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
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 ,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③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体会到作者时刻记着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使自己既不自卑,也不会骄傲。
文中“两股风”是指(鼓励)和(警告)。小船是指生活的道路,生活的态度,一言一行。
生 活中爱有两种形式,一种爱是慈母般的爱,他总是以亲切和蔼的语言使我们树立信心,鼓
励我们不断前进 ;另一种爱就像作者的严父,他总是会以警告的方式,告诉我们还有不足还
应提高。我们应“谨慎地把握 住”这两种爱,使自己不断前进。
(举例:我也有同样感受,三年级时,我们期末考试考作文,由于 三年级刚刚学写作文,
写得很不好,不是忘掉标点就是写错字,不过我也算尽了我最大的努力了。回家后 ,母亲看
了我的作文鼓励我说:“这篇文章真不错,如果没有错字,再加上标点,一定是一篇佳作。”< br>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了甜滋滋的。“是吗”父亲说“我看看”我满怀信心的捧起我的佳作,小心
翼翼 的交给了父亲。父亲看后严厉的说:“不怎么样,怎么一个标点也没有?而且又很多错字,
字也写得那么 烂”我听后伤心极了,垂头丧气的走进了我的卧室„„
现在,我明白了: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 的鼓励和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
扬起希望的风帆,勇往直前。另外,还需要有人指出自己的不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都是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3、【问题思考】
①多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2〉父亲的严 厉、严格要求,使自己不至于
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 自己对这两种爱的
平衡。

10




《圆明园的毁灭》
1、【内容中心】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 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 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
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课,首先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 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介绍
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物 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
宏伟壮观。最后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本文首尾呼应,表达了对祖国文 化的热爱和对侵
略者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2、【注意读音】
不可估量( liáng ) 灰烬( jìn ) 瑰( guī )宝 玲珑( lïng )剔( tī)透
3、【重点词句】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 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
损失。“不可估量”是说 损失巨大,无法计算。“不可估量”这个词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
巨大,无法计算,让人体会到作者的 痛惜与愤怒之情。
②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 运不走
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 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
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4、【问题思考】
①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因为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让人对这一文化瑰宝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更
加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
1、【内容中心】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接受任务 (略)——痛击敌人(详)——引上绝路(略)
——顶峰歼敌(详)——跳下悬崖(详)五部分内容。
2、【注意读音】
绷( běng )得紧紧的 嗖( sōu ) 磨( mî )盘 坠( zhuì )入

11



骨髓( suǐ) 沉着( zhuï ) 豪迈( mài )
3、【重点词句】
①为 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
盘陀走去。战士 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A“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两句话 表现了五壮士为保
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一个“走”字, 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
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 牲精神。
C这句话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 。
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 是一句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 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 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 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
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 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
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 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4、【问题思考】
①课文两次讲到完成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为什么这样写?
重点写了第二次完成任务,因为 这样更能体现战斗的艰难和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
他们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②成语集锦:
表示团结一心的成语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表示发奋图强的成语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表示勇敢顽强的成语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大义凛然

《长征》
1、【内容中心】
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2、【诗情分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 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
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12



3、【注意读音】
逶(wēī)迤(yí) 远征难(nán) 磅(páng)礴(bï) 只等闲(xián)
岷(mín)山 尽(jìn)开颜
4、【诗词大意】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诗 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
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 ,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
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
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
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 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
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 情开朗,个个笑逐颜
开。

《开国大典》
1、【内容中心】
本 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
的诞生无比自豪 、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 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
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2、【注意读音】
正(zhâng)午 排山倒(dǎo)海 擎(qíng)着 诞(dàn)生 瞻(zhān)仰
3、【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2)重点句子:

13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②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 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 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
翻了身 ,当家作主了。
④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
⑥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之情。
⑦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 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
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4、【问题思考】
①你从群众的反应和主席的动作感受到什么?
群众的反应:群众 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感受到群众对人民 军队的无比信赖和热爱 。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 过了飞机的
隆隆声。感受到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毛主席的动作:毛主席 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
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以及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五年级上册积累运用

一、关于读书的名言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陈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杜甫)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刘向)
4、黑发不知勤学 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
迟了,应该珍惜时光。(颜真 卿)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朱熹的)

14



二、思乡的诗句
6、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7、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游子: 李白。拿浮云比游子,是说
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9、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 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
是回去的呢?
11、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记不清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三、名言警句
1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 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
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 ,只怕无恒”“有
志者,事竟成”
13、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 欲:想,究竟:结果,
原委;留心:注意。
14、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
件办不成,也就是 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15、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滴 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
滴水:一滴一滴往 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量,自然:理所当然。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
人要成材,事要成 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
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和 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
鼻香”等。
17、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15



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敦:忠厚;笃:忠实。
18、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
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1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 ,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
的父母,必须敬天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
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四、《卜算子.咏梅》 写于1962年冬,意思是: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
下百丈坚 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虽艳俏却不同桃李争春,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五、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东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16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复习要点
《窃读记》
1、【内容中心】
课文 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
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 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
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 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2、【题目解析】
《窃读记》题目中“窃”是指(偷偷的),“记”是(记载事物的书或文章)的意思。
3、【注意读音】
踮(diǎn)起脚尖 转(zhuǎn)过街角 目的(dì)地 暂(zàn)时 呦(yō)
4、【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适宜:适合,相宜。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饥肠辘辘:饿得肚子直叫。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2)重点句子:
①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贪 婪”:贪得无厌,没有满足的时候。这句话以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
一匹饥饿的狼,写出 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②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
窃:在本文中指“只读不买。”
快乐:“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惧怕: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
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 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交织在一起,形成
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③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
的 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对比: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
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
喜爱。
④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
架。
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
辘, 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窃读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1



⑤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是指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
育 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⑥我(跨)进店 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把头发弄
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 到里边来了。
这是(动作)描写,体会到:(1)看出了书店人很多。(2)表达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5、【问题思考】
①作者在什么地方读书?有什么不便之处?
作者在旧中国的私人书店里读书,害怕被老板发现,常常站得腿酸脚麻,还要忍饥挨饿。

《走遍天下书为侣》
1、【内容中心】
本文写了作者如果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 只带一本书的理由;并介绍了自己反复读书
的方法。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并表达了作者常读常新, 百读不厌的读书方法,对读书
的独特见解
2、【题目解析】
《走遍天下书为侣》将 书比喻为家、故地、另一个人、朋友、伴侣,表达了爱书人与书
之间的关系亲密,阅读所带给人的收获和 精神享受。
3、【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毫不犹豫:一点也不迟疑,坚决 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
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 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2)重点句子:
①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作者将书喻为朋友和家,充分表达出了对书的喜爱。以常见的事物为喻,生动而又巧妙
地说明了一本书 可以常读常新,读而不厌。
②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都能收获颇丰。这句话也与题目相呼应。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想去就去的故地。
“故地”,指书已读多遍,了 解并熟悉;文中指(作者读书很多遍,对书非常熟悉。)“想
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 。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
百读不厌的程度。
④“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因读者的阅历、体验不同,读同一本书的感受不同。
4、【问题思考】
①“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

2



思考内容——续编故事——品味欣赏——发现新知——总结收获——想象作者

②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
作者认为一本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自己的家 ,是自己的伴侣,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
故地,就像与自己同行的另一个人,不管看多少遍,总能从中发 现新东西。
③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仿写句子)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良师,也是一位可以倾心交谈的朋友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人生的加油站,也是一处你心灵的港湾。

《古诗词三首》
1、【泊船瓜洲】
①诗意: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 又吹绿了长江两
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②中心思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的思想感情。
③诗解: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句诗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秋思】
①诗意: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 己思乡怀亲
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 br>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②中心思想全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
③诗解:“秋风”给人的感 觉是萧条、凄凉,在诗中更能表达诗人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和思乡
怀亲的心情。
3、【长相思】
①诗意: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 都点起了灯。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
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②中心思想:这首词叙写了戍边打仗的将士,在 北方的风雪声里因思念家乡夜不成寐,抒发
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
③词解:词分上下两阙, 上阙写将士深夜羁旅野外,离家乡远,行军艰难,下阙写将士夜不
成寐、思念家乡。
4、【综合诗评】
《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借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寓情于事 ),《长相思》
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
5、【注意读音】
(一水)间(jiàn) (意万)重(chïng) (照我)还(huán) (风一)更(gēng)


3



《梅花魂》
1、【内容中心】
课文回忆了“我”与外祖 父之间的五件小事。讲述了外祖父爱梅花,把梅花当做祖国的
象征,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身上, 表达了外祖父这位身在异地他乡的老华侨对祖国
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课题解析】 “梅花魂”中“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
多少磨难,受 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
精神。“秉性”是本性的意 思。这里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梅花魂。
课文表面上是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实质上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
念和眷恋之情。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是:深 化主题,突出中心。
3、【注意读音】
颇(pō)负盛名 分(fân)外 抹(mā)净 低头折(zhã) 骨(gǔ)气 愈(yù)
“幽”的笔顺: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
4、【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朵朵冷艳,缕缕幽芳: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 芳。冷
艳和幽芳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品格。
颇:很。颇负盛名,就是名气很大。
古玩:可供玩赏的古代器物。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
玷污:弄脏。
杭绸:杭州一带出产的丝绸,是很珍贵的。
大抵:大多;大都。
愈„„愈„„: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相当于“越„„越„„”。
骨气:坚强不屈的气节。
折节:屈服。
无所谓:谈不上,说不上。
隆冬:冬季最冷的时候;深冬。
眷恋:怀念,留恋。
秉性:性格。
(2)重点句子:
①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 样,愈是寒冷,
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 ,
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
顶 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

4



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赞美了 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的的精神;第二层:赞美
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民族精神;第三 层:希望外孙女学习梅花的精神。
这是老人对孩子的希望和教诲,也是老人自己心灵的表白。他漂泊海 外,中国人的气节
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 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诗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是唐代王维《山中送 别》中的诗句,(“王孙”是古代对
人的尊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 的词《浣溪沙》中的句子。
5、【问题思考】
①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共写了哪五件小事?
直接表达这种 感情:①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②因年龄大不能
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 哭。
间接表达这种感情:①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②临走送我墨梅图;③到船上
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鲸》
1、【内容简介】
《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
的知识。
课文第一段讲鲸的体形特别大,第二段讲鲸是哺乳动物,第三段讲鲸的种类,第四段 讲
鲸怎样进食,第五段讲鲸用肺呼吸,第六段讲鲸如何睡觉,第七段讲鲸的生长特点。概括起
来 ,4——7段分别从四方面讲了鲸的生活习性。
2、【说明方法】
作者用列数字、举例子、 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摹状貌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
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
3、【重点词句】
①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
“主要”说明了须鲸除了吃虾和小鱼之外,还吃其他食物。
②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
“必须”说明了鲸隔一定时间进行呼吸的必要性。
③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
“总是”说明鲸喜欢群居的特性。
4、【课文比较】
《松鼠》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 说明的角度
来看,《鲸》属于常识性说明文,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属于文艺

5



性说明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 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
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 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
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的语言生动 传神,极具文学
色彩。

《新型玻璃》
1、【内容简介】
课 文前五个自然段在结构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介绍每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
再讲用途。二是特 别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过渡,且富于变化。(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
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 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形象,也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重要特点。
2、【注意读音】
夹(jiā)丝 粘(zhān) 处(chǔ)理 削(xuē)弱 朝(zhāo)晖 调(tiáo)节 散(sǎn)射
3、【重点词语】
报警:向治安机关报告危急情况或向有关方面发出紧急信号。
企图:图谋,打算。
嫌疑: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本课是指被怀疑有盗窃博物馆里的展品的可能性。
警报:用电台、汽笛、喇叭等发出的将有危险到来的通知或信号。
问世:指作品、产品等与世人见面,本课是指吸热玻璃早就生产出来和用户见面了。
3、【重点内容】
名 称
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变色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特 点
自动报警
坚硬、不伤人
反射阳光、变色
夏天挡阳光冬天挡冷空气
隔离噪音
作 用
防盗
用于高层建筑
“自动窗帘”
使室内冬暖夏凉
使室内噪音减弱
说明方法
举例子

打比方

打比方 列数字 举例子
《钓鱼的启示》
1、【内容简介】
本文中,我 得到的启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终生
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 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
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 ,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文中我的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2、【重点词句】
①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可以体会到:第一,父亲也很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第二,正因为大鲈鱼这么漂亮可

6



爱,所以从情感上说父亲也舍不得放掉它,父亲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
②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得”——一定、必须,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从中体 会到父亲的慈爱──父亲是
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实践道德是没法妥协的,必须从小严格要求,这是作为 一位真正爱孩
子的父亲必须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③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沮丧”: 灰心失望。经过那件令人“沮丧”的事,懂得了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
力量战胜自我——这是他后 来能成为著名建筑设计师的重要原因。
④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诱惑人的“鱼 ”:吸引人的,让人动心的,诸如:金钱、地位、荣誉„„包括那些暂时带
来一点方便、一点好处的事。 (例如: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
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
过去,还是等?)
⑤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是”:对,正确;“非”:错,不对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捕捞鲈鱼
的时间没到,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 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道德认识、
道德抉择就是这么简单。实践就是实际行动,从作者放鱼回湖心 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
德之难,实践道德,就需放弃个人利益。
3、【问题思考】
①我为什么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放回鲈鱼?
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是 因为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鲈鱼这么大,这么
美,很诱惑人,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父亲坚持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是因为父亲想让
我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1、【重点词句】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 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儿看到的事实
──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两句是说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千万不 能灰心,首先要有决定去
走另一条路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 达你想要去
的地方。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这句话写出了“ 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衣
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 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成功。
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 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7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 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衣
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 福之路,一下
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 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源
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 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了源源
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 信心。事实证明:到达目的地的
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落花生》
1、【内容简介】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采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 人,不要做
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指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
及贡献。)
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其中,议花生是课 文的
重点部分,作者通过花生的特点,赞美了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品格。
许地山:笔名落华生,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2、【重点词句】
①花生的好处很多 ,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
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 ,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
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 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指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 桃子、
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②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这句话是父亲教育我们要学习花生的品格:要着重美化自己的品格,默默奉献,不计较
名利。
③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句话是作者在听了父 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受到的感悟。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
做只讲体面,而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好处及 贡献的人。

综合性学习
1、从甲骨文到现在的楷体,字体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 :甲骨文、金文、篆书(主要指小篆)、
隶书和楷书。
2、王懿荣第一个发现和研究甲骨文的 人,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
屯村,从此,我国文化领域又多了一门新学科—— “甲骨文学”
3、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连缀成句,顿挫抑扬。书法字体,各具特长。

8



篆书隶书,古色古香。行书流畅,正楷端庄。狂草奔放,凤舞龙 翔。对联形式,汉字独创。
左右工整,能简能详。既便言志,又供观赏。

《地震中的父与子》
1、【内容中心】
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 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
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合同学的 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
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重点词句】
①“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这是父亲对儿子 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
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 ,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
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
巨大困难。
③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外貌描写既真实地再现了 当时父亲的样子,又体现了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救儿子时克服
的巨大困难。
3、【问题思考】
①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是这样变化的:悲伤绝望— 坚定希望— 幸福喜悦
②如何理解:“了不起的父与子”。
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 了不起,是因为:这位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
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 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表现了父亲的坚忍不拔,决不放弃 ,恪守诺言,有责任感。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 食物,只有
恐惧与危险。他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 br>他首先想到的是让同学出去,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
的信赖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
1、【内容中心】
这篇文章讲 的是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
糕透了”。许多年后事业成 功了,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
的表达爱的方式。

9



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 是“精彩极了”,爸爸的
评价是“糟糕透了”。“我”对“精彩极了”的评价的反映是“得意洋洋”,而 对“糟糕透了”
的评价的反映是“痛哭起来”。母亲的评价是针对“我” 七八岁就会写诗这件事,并不 多想
诗本身的质量如何;父亲的评价注意的诗本身的质量。这两种评价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
爱。
2、【重点词句】
①“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幸运”:既 拥有母亲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又拥有父亲严
厉的爱,严格要求的爱,使自 己不至于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这两种爱同时存在,自己才
能健康成长。
②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
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
都有一个正确 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 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
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 ,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③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体会到作者时刻记着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警告,使自己既不自卑,也不会骄傲。
文中“两股风”是指(鼓励)和(警告)。小船是指生活的道路,生活的态度,一言一行。
生 活中爱有两种形式,一种爱是慈母般的爱,他总是以亲切和蔼的语言使我们树立信心,鼓
励我们不断前进 ;另一种爱就像作者的严父,他总是会以警告的方式,告诉我们还有不足还
应提高。我们应“谨慎地把握 住”这两种爱,使自己不断前进。
(举例:我也有同样感受,三年级时,我们期末考试考作文,由于 三年级刚刚学写作文,
写得很不好,不是忘掉标点就是写错字,不过我也算尽了我最大的努力了。回家后 ,母亲看
了我的作文鼓励我说:“这篇文章真不错,如果没有错字,再加上标点,一定是一篇佳作。”< br>听了母亲的话我心了甜滋滋的。“是吗”父亲说“我看看”我满怀信心的捧起我的佳作,小心
翼翼 的交给了父亲。父亲看后严厉的说:“不怎么样,怎么一个标点也没有?而且又很多错字,
字也写得那么 烂”我听后伤心极了,垂头丧气的走进了我的卧室„„
现在,我明白了: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 的鼓励和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
扬起希望的风帆,勇往直前。另外,还需要有人指出自己的不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都是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3、【问题思考】
①多年后,我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1〉母亲的鼓励,激励自己满怀信心地前进;2〉父亲的严 厉、严格要求,使自己不至于
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3〉自己对这两种爱的平衡。其中,最重要的是: 自己对这两种爱的
平衡。

10




《圆明园的毁灭》
1、【内容中心】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 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
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 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
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一课,首先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 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介绍
了圆明园众星拱月般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收藏文物 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
宏伟壮观。最后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本文首尾呼应,表达了对祖国文 化的热爱和对侵
略者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使命感。
2、【注意读音】
不可估量( liáng ) 灰烬( jìn ) 瑰( guī )宝 玲珑( lïng )剔( tī)透
3、【重点词句】
①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句话 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的
损失。“不可估量”是说 损失巨大,无法计算。“不可估量”这个词语说明圆明园的毁灭损失
巨大,无法计算,让人体会到作者的 痛惜与愤怒之情。
②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 运不走
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凡是”“统统”说明他们已经把圆明园洗劫一空。“任意” 则写出了他们的疯狂、野蛮。
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激起了读者的强烈愤慨,增强了振兴 中华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
4、【问题思考】
①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
因为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才更让人对这一文化瑰宝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更
加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
1、【内容中心】
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 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
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 ,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
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述了:接受任务 (略)——痛击敌人(详)——引上绝路(略)
——顶峰歼敌(详)——跳下悬崖(详)五部分内容。
2、【注意读音】
绷( běng )得紧紧的 嗖( sōu ) 磨( mî )盘 坠( zhuì )入

11



骨髓( suǐ) 沉着( zhuï ) 豪迈( mài )
3、【重点词句】
①为 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
盘陀走去。战士 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A“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两句话 表现了五壮士为保
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B一个“走”字, 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
人民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 牲精神。
C这句话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 。
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②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这 是一句比喻句,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密集,非常迅猛,非常有力。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 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指的是: 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
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 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
量之源,是党所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们的 力量之源,也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英雄儿女
们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 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4、【问题思考】
①课文两次讲到完成任务,哪一次作为重点?为什么这样写?
重点写了第二次完成任务,因为 这样更能体现战斗的艰难和五壮士的英勇顽强,表现了
他们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②成语集锦:
表示团结一心的成语 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
表示发奋图强的成语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表示勇敢顽强的成语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大义凛然

《长征》
1、【内容中心】
本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
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藐视困难、勇往直前的 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精神。
2、【诗情分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诗眼是“不怕”,描述的五幅图画是:1〉腾 越五岭山2〉疾跨乌蒙山3〉巧渡金沙江4〉
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12



3、【注意读音】
逶(wēī)迤(yí) 远征难(nán) 磅(páng)礴(bï) 只等闲(xián)
岷(mín)山 尽(jìn)开颜
4、【诗词大意】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制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诗 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
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 ,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
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 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
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
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 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
桥的惊险悲壮)。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 情开朗,个个笑逐颜
开。

《开国大典》
1、【内容中心】
本 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
的诞生无比自豪 、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 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
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2、【注意读音】
正(zhâng)午 排山倒(dǎo)海 擎(qíng)着 诞(dàn)生 瞻(zhān)仰
3、【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
开国大典: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擎:举。
瞻仰:恭敬地看。
(2)重点句子:

13



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一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心是一致的,对国家领袖都充满了崇高与爱戴之情。
②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 京城”,不仅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黑 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群众心里的光明。
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翻了反动统治,
翻了身 ,当家作主了。
④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写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⑤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
⑥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直奔”反映了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喜悦之情。
⑦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 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
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 南北,使全中国人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表达了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欣鼓舞的心情。
4、【问题思考】
①你从群众的反应和主席的动作感受到什么?
群众的反应:群众 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
里的欢喜和激动。感受到群众对人民 军队的无比信赖和热爱 。
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 过了飞机的
隆隆声。感受到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毛主席的动作:毛主席 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
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感受到了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以及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五年级上册积累运用

一、关于读书的名言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陈寿)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杜甫)
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刘向)
4、黑发不知勤学 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
迟了,应该珍惜时光。(颜真 卿)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朱熹的)

14



二、思乡的诗句
6、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在空旷的天宇之下,我思乡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7、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游子: 李白。拿浮云比游子,是说
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8、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他乡的树已经落叶了,夜里,在寒冷的灯光下,也是飘泊他乡的孤独的人啊。
9、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如果明月有情的话,它应该认识我啊,因为每年我们都能在他乡相见。
10、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家乡只在我的梦里,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你看那 春天的江面上来来往往的人,有几个
是回去的呢?
11、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记不清东南的梅花开了有多少次了,离开家乡的我已是双鬓斑白了。
三、名言警句
1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事情,困难总 是可以克服的。意思相近的
谚语还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路在人走,事在人为”“不怕无能 ,只怕无恒”“有
志者,事竟成”
13、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想要把事情(问题)搞清楚、弄明白,那就要处处注意仔细观察。 欲:想,究竟:结果,
原委;留心:注意。
14、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虚心能帮助你把许许多多的事办成功;而自以为是,骄傲自满,那十件事中可能会有九
件办不成,也就是 说事情办成的可能性就很小了。虚心: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满: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这句话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虚心学习的重要。
15、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滴 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努力下去,事情就一定能做成功。
滴水:一滴一滴往 下落的水,功:功夫和力量,自然:理所当然。
16、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的锋利,需要经过反复磨练才能形成,梅花的清香是经历了严冬的考验才换得的。
人要成材,事要成 功,都得付出代价,经历考验。锋:锋利,磨砺:摩擦使其锐利,比喻磨
练;苦寒:极端寒冷,严寒。和 这句话谚语相似的说法还有:“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
鼻香”等。
17、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15



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敦:忠厚;笃:忠实。
18、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
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1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 ,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
的父母,必须敬天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
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四、《卜算子.咏梅》 写于1962年冬,意思是:风风雨雨刚把春天送走,漫天飞雪又迎春天来到。看悬崖已结
下百丈坚 冰,凌寒霜却盛开花枝艳俏。虽艳俏却不同桃李争春,只把那春消息向人间预报。
等鲜花光灿灿开遍山野 ,那梅花在花丛摇曳含笑。
五、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 裙裾微动摇,花气时相送。
夏风草木熏,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荷香隔岸闻。
秋风杂秋雨,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悠悠舞。
东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 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


16

南宁市事业单位招聘-天津市中考成绩查询


民间故事有哪些-书魂


中国乒乓球队-学习心得报告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关于冬至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海宁人才市场-复旦千分考


莫拉克-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青岛房屋租赁-贷款收入证明格式